V V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文档

1

已售 0
346.34KB

数据标识:D17208353644869016

发布时间:2024/07/1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似水的绳纹年代
猛进的弥生时期
亲魏倭女王卑弥呼
大和国的脚步
专题 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吗?
圣德太子摄政
白村江海战
律令社会
遣唐使
平假名的革命
紫式部和《源氏物语》
专题 神道教
镰仓幕府的建立
北条家族专权
“神风”出没
建武中兴与南北朝纷乱
室町幕府
最后的将军
专题 武士道
似水的绳纹年代
“我们究竟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人类始终无法给出定论。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希望自己的祖先同时也是人类的祖先,日本也不例外。尤其是当绳纹陶器被发现之后,日本民族的起源问题,出现了与“源于中国大陆说”完全不同的可能。随着绳纹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本民族起源的争论也变得愈发激烈了。
相传在很久以前,宇宙刚刚从混沌的泥浆固化为天地。天被称作“高天原”。平淡无奇的某天,有一男一女两个神灵从高天原降到地上,男的叫伊邪那歧命,女的叫伊邪那美命。他们站在天浮桥上,用滴落的汗水构成了自凝岛。后来,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就在那里结婚了,生下了大八州国,这就是最早的日本。
伊邪那歧命、伊邪那美命诞下日本的传说一如中国盘古开天地之说,最为日本人津津乐道,因此,日本人也常常自称为“神国的子民”。
不过,依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者的研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场“创世纪故事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奇异美妙,而是充满了怒海波涛的艰险和沧海桑田的无常。在距今大约1万多年前,由于地球气候变暖,加之地壳运动加剧,原本森林茂密的亚洲东北部的沿海地区慢慢从亚洲大陆分离出来,经过时光的冲洗,逐渐形成了如今像蒙古弯刀般悬在太平洋上的日本列岛。
这把蒙古弯刀的刀把是北海道,刀尖是九州,刀身由四国和本州组成,近3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勾勒出其曲折多变的刀背。或许是伊邪那歧命、伊邪那美命的一时疏忽,这个爱情的结晶“大八州国”虽然模样喜人,但是落胎地却选择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所在——身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会出现变形、断裂等地质运动,继而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以及地震,所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火山运动和地震频发的国家。
就是在这样一块地质灾害多发的古老大地,从3万年前开始,日本先民们便在这座四周环海,远离大陆的孤岛上顽强地生存着。这些原始先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抵达日本的最初移民组成,一部分则来自本地先民,也就是阿伊努人。从外貌上来看,阿伊努人与典型的日本人截然不同。他们眉骨突出,毛发稠密,眼窝深陷,风俗和信仰迥异。
这些原始先民以捕猎和渔猎为生,由于工具简陋,往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于山洞或是丛林之中,生活非常艰苦。对于这些原始先民来说,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是灰暗的,无任何精彩跌宕之处,当然,除了那些给他们带来恐惧的自然灾害。
时光如梭,2万多年过去了,目睹过台风的狂飙和地震的暴虐的原始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也被日本的史学家称为“绳纹时代”。
1960年,在九州福井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上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几片刻有绳纹的碎陶片,经过碳14测定,这些陶片来自1.2万年前。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就时间而言,这种带有绳纹式样的陶器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日本成了全世界最早制作陶器的地区。也就在同一年,在日本神奈川县,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同样的陶器,经过检测,这些陶器来自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后不久,有绳纹装饰纹的陶器在日本各地陆续出土。为了方便研究,考古学家便将这类陶器统一命名为“绳纹陶器”,将同一时期的文化冠之以“绳纹文化”。
绳纹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约600~800,多为黑褐色或茶褐色。有专家认为,绳纹是表示上升的双螺旋纹,是对太阳神的崇拜符号。
以绳纹陶器为代表的“绳纹文化”从北海道到九州直至冲绳群岛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先民以原始部落的形式聚居于沿海地区。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一样,其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和渔猎,有所不同的是,绳纹人的狩猎和渔猎工具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有了具备较远射程的弓箭以及耐用的渔网,除此之外,人们还开始用上了由兽骨制成的鱼叉和鱼钩。鱼叉安有木柄,叉头有各种不同的型式。至绳纹时代中期,在日本东北地区流行起一种叫“离头叉”的鱼叉,这种鱼叉叉头穿绳索,射中后与柄脱离,以绳索回收。考古发现,这个时期的日本先民已经大量地制造和使用独木船。
值得一书的是,绳纹时代,人们从洞穴中走了出来,建立了固定的住房。这种住房由木头支柱和草屋顶组成,被称作竖穴式房屋。早期的竖穴式房屋内没有炉灶,随着时间的推移,竖穴式房屋中央开始出现炉灶,中期以后,炉灶已经不再只是挖个土坑那般简单,而是用石块精心堆砌。
随着居住条件和食物的改善,原始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由几户人家发展至十几户、乃至几十户一个部落。绳纹时代中期,人口的增加,使先民们将原本分散的住屋集中到了一起,排列成环状,形?一个圆形中心广场,不仅有利于抵御野兽袭击,更有利于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
对于绳纹时代的人们来说,青春期或许是一个既让人兴奋,同时也令人害怕的时期,因为到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都必须拔牙,这一习俗到底出于什么目的,直至现今仍困扰着考古学家,但是很多人都倾向这一说法,那就是青春期拔牙是被接受为氏族正式成员时举行的一种成年仪式。
成年仪式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已再难复原,不过通过近年来陆续出土的文物,我们倒是可以一窥绳纹人死后的世界。绳纹人死后都会被葬于离中央宗教祭祀区不远的公共墓地,除了简单的由贝壳和兽骨制成的装饰物外,一般很少有其他的随葬器物。
自从发现绳纹时期的公共墓葬群以来,绳纹人是否是现代日本人的祖先便一直是考古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绳纹人的成分比较复杂,很难代表作为单一民族的日本人的形象;有人质疑持绳纹人是现代日本人观点的学者,既然说是祖先,为什么在日本各地发现的绳纹时期的成年人的人骨在体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认定“绳纹祖先说”的东京大学人类学长谷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绳纹人分布全日本之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使他们在人体特征上有了不同的变化。
在大学教授和官方舆论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接受了绳纹人是日本人祖先的这一说法,即使如此,日本人的祖先究竟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依然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即便是日本学者,也无法将这一问题完全解释清楚。然而,对于绳纹人来说,他们更关心如何捕获食物,用什么样的贡品祭祀生灵,如何再建造一座高大的房屋,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日子清苦,但生活很充实。不过这一切直到一群神秘来客踏上他们的土地,来到他们面前为止……
猛进的弥生时期
随着一群神秘来客的到来,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社会突飞猛进,一脚跨进了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他们住上了更为舒适的干栏式房屋,吃上了可口的大米,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生产力以令人咂舌的速度不断提高。他们不再为吃不饱饭而犯愁,他们建起了粮仓,储存过剩的大米,与现代人一样,当想换换口味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享用自己种的瓜果。身上的衣服也美观起来——麻布衣料远比草裙兽服漂亮得多,也更保暖。更为重要的是,弥生人制造出了一种呈红褐或黄褐色的陶器,正是由于这种陶器,让现在的我们有机会与几千年前日本先民相互凝视。
1884年,在日本东京本乡的弥生町,也就是现在被称作东京弥生一丁目的地方,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壶,这个陶壶与绳纹陶器截然不同,虽无过多的外表装饰,但是形制优美,胎体细薄,是一件实用器。当这件陶壶被摆到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室之时,一个问题同时也萦绕在了教授们的脑海里——该用什么名字给这种陶器命名呢?经过一番商讨,教授们一致同意,以这件陶壶的出土地来命名,于是,这件陶器便被称作“弥生陶器”,与陶器年代相对应的时代被称为“弥生时代”。
弥生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内容之一是它的陶器制作。弥生陶器烧成温度约在850,因器形不同,大致可分为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和高脚杯式等几种。由于各地区文化进展不同,弥生时代的陶器形制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态。弥生时代前期的陶器花纹用篦尖刻划,因1931年首次在福冈县远贺川畔的立屋敷遗址发现,故被命名为“远贺川式”。进入中期,九州地区出现的无纹陶器取代了“远贺川式陶器”,而与此同时,在本州西部出现了栉齿纹陶器,在其东部,则出现了有浓厚绳纹时代气息的陶器。
在陶壶所处的弥生时代,也即公元前3世纪前后,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原始社会突然之间“一夜暴富”,从原始的渔猎、狩猎阶段飞跃进了全新的农业社会,不仅有了整齐的稻田和各种灌溉施设,还有了各类用途的铁器和铜器,如锹、锄、镰等农具,以及铜剑、铜矛、铜戈等兵器,而在这之前,日本的先民还在大量使用兽骨和石头打制成的简陋工具,对于如何培育水稻更是一无所知。是什么人教会了他们种水稻?是什么人教会了他们打制金属工具?
如果有人感兴趣,或许可以从徐福东渡的传说中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先秦时期的方士身上,或许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学者们对此似乎没有太大的热情,他们更愿意以事实说话。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深入研究,日本的考古学家认为,弥生时代之所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其根本在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移民入岛,这些秦汉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文明,给日本列岛注入了全新的气象。
随着大陆移民的到来,弥生人逐渐享受到了与绳纹人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陆续从潮湿阴冷的沿海地带迁移到广袤的平原,在那里大兴土木,一座座干栏式的房屋拔地而起,一件件美丽的麻布衣服出现在弥生人的生活中。这一时期的衣服有两种基本式样,一种是套头式,一种是对襟式,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女子也穿裳,不过女子裳长及地,其形式犹如现代的拖地长裙。
与美丽服装相对应的是丰富的食物,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女人们开始享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首饰和其他装饰品。这些装饰品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手镯和项链。手镯用贝壳制作而成,少部分用铜制成,项链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珠饰组成,其质料主要由玉石、玛瑙、琥珀和玻璃等构成。考古研究表明,玻璃手镯和勾形珠等的原料可能来自中国大陆,但制造地是在日本。
随着农业社会的兴起,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逐渐提升,同时积累起了大量的财物。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始社会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这一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多寡。
在弥生时代早期,这一变化还并不显著,绝大部分人的墓里很少或完全没有随葬品。至弥生时代中期,九州地区的一些墓里已经出现大量的珍贵随葬品,种类包括铜剑、铜矛、铜镜、各种珠饰和玻璃壁等。这一现象说明,弥生时期的社会已经出现占统治地位的人,他们拥有生前的巨大权力和死后的无上荣光。
这个被后人命名为“弥生”的时代,在其步入后期之后所要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将彻底把日本列岛带入一个与绳纹时代和早期的弥生时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里有骇人听闻的杀戮,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谈,就像一出情节跌宕的惊悚电影。进入弥生时代后期不久,在这片与大陆隔绝的土地上将出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女人,把日本一步步地引向了奴隶制社会。
亲魏倭女王卑弥呼
弥生时代晚期,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这些国家曾经多次向汉朝设在朝鲜半岛的乐浪郡朝贡,以获得名分上的认同,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中国的史书中,这些大小不等的国家被统称为倭国。据史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派使者来东汉国都洛阳朝贡,光武帝刘秀赐给他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1784年2月23日,在日本九州福冈县的志贺岛上,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在整修农田水沟时,锄到一块大石头,随后在这块大石下发现了这块金印。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倭国中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派遣难升米和都市牛利两个使者,来到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向太守刘夏提出,希望能去魏都洛阳朝见魏国皇帝,进献贡品。刘夏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亲自带领使者来到了国都洛阳。这两位使者向魏明帝献上了四个男奴隶,六个女奴隶以及二匹二丈的布。
远涉重洋来朝贡,让魏明帝非常高兴,于是下诏封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赐以金印紫绶,同时封正使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副使都市牛利为“率善校尉”,并赐以银印。作为对卑弥呼贡品的答礼,魏明帝赐给绛地交龙锦五匹、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又单赐卑弥呼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珍珠、铅丹各五十斤。
两年后,这些赐赠物品由带方郡官员送到倭国,这是魏使第一次到达日本列岛。这之后,双方来使不断,魏使到倭国两次,倭国使者到魏国四次。其中卑弥呼女王所统领的邪马台国与魏国交往最为密切。那么这个卑弥呼女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日本列岛自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由于农作物的大量生产,食物出现剩余,部落之间出现了贫富差距。为了争夺农业资源,掠夺人口,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最后演变成战争。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日本列岛原本大小不一的百余国逐渐合并为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邪马台国实力最为强大。与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一样,在多年的征伐中,邪马台国也成了这三十几个国家共推的霸主,其国王也被认为是天下的共主。
在卑弥呼成为女王之前,邪马台国是以男子为首领,公元188年左右,一些小国之间又再起战端,史书记载为“倭国乱,相攻伐”,最后各国贵族共同推举卑弥呼为女王,日本列岛这才恢复了安定。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卑弥呼女王“事鬼道,能惑众”,照此理解,卑弥呼应该是一个类似于掌管部族祭祀的神职人员。由于战争频发,各国都祈求上天庇佑,获得胜利,而这一祈求行为又由部落祭司负责,久而久之,祭司者的地位凸显出来,他们利用原始巫术控制族人,由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卑弥呼女王便是这样一个人。
卑弥呼登上权力宝座之后,据说常年居住在深宫里,很少与外人见面,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为了保持其作为与上天沟通的神祭者的神秘面纱。据《魏志•倭人传》记载,这位女王有千余名女奴婢服侍,而平常的饮食起居都通过一个男侍来完成,又说其只是以大祭司的身份来统治国家,而真正以世俗权力统治邪马台国的则是这个男侍。而这个男侍在有些学者看来,即史书上所记的“有男弟佐治国”的那个“男弟”。
卑弥呼女王统治期间,邪马台国已出现大率、大倭、大夫等官职,这些官职均由占统治地位的“大人”阶层出任。大率是邪马台国派驻各附属国的督察官员,大倭监管集市贸易,大夫则是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除了“大人”,邪马台国还有“下户”和“生口”两大被统治阶层。“下户”为自由民,有家室,交纳租税,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的劳动力。他们与“大人”等级分明,尊卑有序,“大人”可娶四五个妻子,而“下户”只可娶二三个妻子,除此之外,如果两者在途中相遇,“下户”必须要避到草丛当中,或蹲或跪,两只手要抵在地上,只有这样才算恭敬,在回话的时候,要说“噫”,如同现在的“是的”。相对于“下户”的自由之身,“生口”则为彻底的奴隶,这些奴隶多为战俘和罪犯,供统治阶层随意驱使,有的还被用来作为殉葬品。
卑弥呼时期的邪马台国由于铁器农具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出现了剩余,这些剩余的粮食有的就被用来酿酒,在邪马台国,不分男女,都逐渐养成了嗜酒的习惯。除了粮食的富余,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出现了“国国有市,交易有无”的繁荣景象。
当时的人认为凡事都已注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问个吉凶,占卜一般采用烧骨的方式,然后按火烧出来的痕迹来断定凶吉。还有一个习俗颇引人注目,当时若是有人去世,不立刻下葬,而是在家中停尸十天左右,在这十天里,丧主不能吃肉,而当丧主哭泣时,参加丧礼的人则唱歌跳舞,一起喝酒,等死者入土,葬礼结束后,丧主全家要沐浴更衣。这一时期,民风淳厚,极少发生偷盗淫邪的恶事。当时人似乎还没有用上筷子,吃饭都用手抓,且冬夏吃的都是生菜。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虽然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各国发展并不平衡,但是相互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当然,这种融合也不完全是和风细雨的。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与狗奴国的卑弥弓呼交恶,两国交战多年,各有损失。卑弥呼女王便通过带方郡向魏国求助,而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246年,带方郡发生了当地人起义,守城太守战死,虽然魏国很快平定了这次起义,但在太守战死的这一段时间内,带方郡
data icon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
已售 0
346.3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