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

BD刀锋上的舞者:媒体与企业猫鼠游戏

文档

0.9

已售 0
332.7KB

数据标识:D17208109257279597

发布时间:2024/07/1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名家评价(1)
名家评价(2)
前言(1)
前言(2)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1)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2)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3)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4)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5)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6)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7)
二、作者郭明全自述(1)
二、作者郭明全自述(2)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1)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2)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3)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4)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5)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6)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7)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8)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9)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10)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1)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2)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3)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4)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5)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6)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7)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8)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9)
二、上榜前的背景(1)
二、上榜前的背景(2)
二、上榜前的背景(3)
二、上榜前的背景(4)
二、上榜前的背景(5)
二、上榜前的背景(6)
三、如何成为“榜眼”(1)
三、如何成为“榜眼”(2)
三、如何成为“榜眼”(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曾一度登上胡润百富榜榜眼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对媒体来说就像一场台风,名不见经传的他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正是由于严介和以超乎一个正常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媒体,使得他成为了财经媒体中的“超级娱乐大明星”。当严介和的百亿身价成为泡沫后,也很快变成了被媒体遗忘的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媒体和企业思索的地方……
经过时间的沉淀,太平洋两位文化部长联袂出击,为您还原最真实的严介和,精辟解读企业和媒体的精彩博弈。这是一部企业、媒体和政府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在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的商业故事,严介和与太平洋的起起落落注释了中国式的商业传奇,政商、产媒关系的复杂纠结从中隐约可见,街头智慧和人间大道的夹杂斑驳令人难以分辨。读懂严介和的故事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时代、认知未来的商业草莽们大有帮助。
作者简介
郭明全
工商管理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南京明屹咨询顾问机构首席顾问。国内企业“文化·品牌·传播”及“危机管理”资深咨询专家和培训讲师。曾任新华社江苏信息社副社长、新华社《江苏内参》副总编、新华社江苏咨询策划中心总裁,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助理、文化部长,江苏红商务俱乐部董事长。著有《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赢战危机--企业危机预控、化解之道》
王雪靖
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法国国立路桥大学(ENPC)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发董事会秘书资格、全国会展高级策划师。曾任第一财经日报社记者,上海苏商建设集团董事会秘书、文化部部长,现任某国际财经公关集团高管。
名家评价(1)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严介和一出名,“太平洋”就倒下了。而“太平洋”倒下了,严介和并没有被吞没。
历史前一次选择他,是用误会和喜剧的方式,让他登上“百富榜”;历史后一次选择他,只给了他一张平静的讲台,让他依靠自己的慷慨陈词和谈笑风生,赢取听众的掌声。前一次的光环如此虚幻,后一次的掌声如此真实。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究竟该如何给严介和定位?他口才一流,不在马云、冯仑、江南春、郭凡生、俞敏洪之下,声情并茂尤甚一筹,堪称一个演讲家。他享受用语言征服听众的感觉,这感觉远比用企业征服市场重要。而真正的企业家与严介和之间似乎总有一段距离,而且似乎永远逾越不了。
他不乐观也不悲观,能忽悠别人也能嘲弄自己。他活在自己制造的亦幻亦真的世界里,无论外界有多少风云变迁,他始终能够平衡自持,并找到自己的优越意识。
这个在商场上打拼过、体验过、眩目过、沉浮过,言胜于行、以言为行的“达观主义者”,是不是就是严介和?
王炜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草莽的时代,这是个精英的时代。
每个人对身处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注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商业故事,严介和与太平洋的起落注释了中国式的商业传奇,政商、产媒关系的复杂纠结从中隐约可见,街头智慧和人间大道的夹杂斑驳令人难以分辨,这样的故事我相信以后还会有。读懂严介和们的故事无疑对我们了解这个时代、认知未来的商业草莽们大有帮助。
马方业 资深金融证券媒体人、证券日报副总编辑
如果过去说“写严介和如何致富不是新闻,谁第一个扳倒严介和才是新闻”,那么就今天而言,同时具有局内局外两种角色而且能够胜任素描严介和者更是新闻。巧合的是,郭明全和王雪靖两位曾经的媒体同仁恰就拥有这样的独特角色。在太平洋危机全面爆发时,他们没有提笔赶时髦、凑热闹、为揭黑而打黑,而是在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后,终于修成今日之正果--《媒体刀锋上的舞者》。而这样的果子,在我看来是沉甸甸的。因为它不仅仅给读者带来了最为真实的“狂人”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而且更重要的是,严介和现象给了企业人、媒体人更多的思考与教益的理性力量!
杨晖 资深传媒人,上海唯众影视传播影视有限公司总裁,东方卫视《波士堂》等栏目总策划人、出品人
初识严介和源于2005年清华园的一次偶遇,讲着一口江苏普通话的严介和,用“狂言”迭出、激情四射的演讲征服了清华的学子,现场公布私人电话的“非主流”举动更是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位教师企业家的与众不同。
再遇严介和是在《波士堂》的录制现场,他在媒体上的表演总是不乏激情和噱头,他用对仗工整、精辟有力的五个排比句回应了社会大众对他的人格猜疑;用独特的三流分类法表达对女人的看法;用喝酒掷色子来应聘员工揭示他对员工管理的“独门绝技”,显示中庸又狂傲的一面;还有“惊世骇俗”的Boss Show-- 耍石锁,流露了他传统又现代的一面。
从三尺讲台到宽大的老板桌,从手扶拖拉机到宝马7系,从亏8万到2 700亿的大订单,严介和一直都透着严谨的张扬、内敛的霸气,在世人惊叹的表情中演绎着严氏的商业智慧,又在世人的不解中升降着严氏商业大旗。
渐离商场,中国的商界因为他少了些许波澜;回归讲台,中国的企业管理学界或许又将泛起朵朵浪花。
名家评价(2)
郑磊 资深战略与资本市场专家、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2003年开始列入胡润百富榜的“中国第一包工头”,在其后三年里每年都被媒体解密和剖析。2006年,处于辉煌顶峰的他,终于被自己的BT运营模式拖累,资金链出现紧张状况。媒体的不断质疑导致了银行大量回收贷款,使其差点跌入万劫不复之境。年近“知天命”的严介和再次高调亮相,经过媒体洗礼的他,这一次能够玩转媒体吗?
其实,严介和与媒体的关系,就在于他是否能够成为媒体赚来眼球的抢眼内容。这几年太平洋建设已不在媒体的风口浪尖上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其运作更为稳健成熟,而这已经超出了媒体所关注的范畴。严介和开始转型,立志成为“商业教夫”,到处贩卖他的中小企业发展观点,再次引起了关注。而这一次严介和会不会玩得更好呢?
进入信息时代的个人和企业似乎已经没有任何隐私,名人和名企或者即将成为名人和名企的将是媒体的“食料”,立志做大、做强的企业家必须学会如何与媒体共生、共存、共成长。严介和就是中国企业和媒体关系管理的一个鲜活案例,值得阅读,值得借鉴。严介和只是千千万万中国企业家的一个标本,本书将其放在显微镜下放大,相信对中国企业应有所启发。
张益勇 中国经济网副总编辑
我们的股市是个“黑马”频出的地方,我们的社会也是个“黑马”频出的时代。顾雏军算是一匹“黑马”,可是栽进去了;唐万新当然也是“黑马”,可惜倒下了还没起来。他们的故事都是精彩的。但是,更值得喝彩和关注的是那些还在奔跑的黑马们,他们中有的或许也会出事,有的或许会东山再起,但一定会有跑过终点线的。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正是这样一匹还在奔跑的“黑马”。知晓“黑马”们的真实故事,是成就未来“黑马”的助推器,而严介和及其太平洋能够“一丝不挂”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着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李俊辰 欧金伦敦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及投融资顾问、英国皇家康奈尔商务及管理咨询、英国华人青年联会主席、英中金融投资商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严介和,他的名字总是连着一串闪亮的称谓:中国第一狂人、商界传奇哲人、企业首席华佗、财富“黑马”、企业教父……媒体的“吹捧”、“炮轰”和“质疑”,使他成为一个热点人物,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究竟孰对孰错?究竟真相之路何去何从?究竟这位严介和有什么神奇之处?又如何定义这位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物,读者看完此书心里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杆秤。
前言(1)
媒体刀锋上的舞者--严介和
2005年的胡润百富榜,杀出一匹“黑马”,他就是登上富豪榜眼的太平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太平洋”)董事会主席严介和。
对媒体而言,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何以瞬间拥有125亿元资产,其暴富之谜必遭质疑。然,严介和先生一反众富豪躲避媒体之态,高调迎合媒体,让众多媒体记者欣喜不已,一时间关于严介和的报道铺天盖地。
严介和在媒体面前表现得似乎很透明,但媒体总觉得是雾里看花,因而对老严的追问持续升温。
2005年的严介和以一种超乎一个正常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媒体,使其成为了媒体眼中的“超级”明星企业家,更有媒体人称他为“狂人”。确切地说,他成了一位独行在媒体刀锋上的舞者。
作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掌门人,严介和的高调亮相使得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开始了风雨飘摇的不寻常路。严介和对媒体人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丝不挂面对全国的媒体,而且一丝不挂的我让媒体拖到显微镜下放大都不要紧,因为我懂得要360度交朋友。企业家没有媒体朋友怎么行呢?朋友是怎么交的?敌对的往往会成为最好的朋友。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需要放大,语言需要尖锐。我说不要紧,你们只要需要我牺牲,不要紧的,我死不掉的,你怎么写都行,这也叫血染的风采!”
时间指针到了2006年,与一年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一年9月,在媒体面前自信满满的严介和被媒体曝出了企业资不抵债的状况。湖南工程乱局、资金链断裂、各银行逼债、法院出限制令……种种负面新闻让风光一时的严介和陷入困境,这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他总是说:“太平洋没有花一分钱的广告费,却让全国媒体为之疯狂报道,无形中为企业做了大量宣传。”可他太天真了,对媒体而言,“坏消息就是好新闻”。当时国内一家知名的杂志就曾坦言:“写严介和如何致富已不算是新闻,谁第一个把严介和扳倒才是新闻。”
前言(2)
1960年2月严介和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 1976年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严介和由于“超生”违反计划生育,丢掉了乡村民办教师的饭碗,只得走上创业之路。这期间严介和做过小生意,竞聘过地方小国企厂长,当过工程队包工头。1995年,四处闯荡的严介和成立了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996年6月,公司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注册资金1.05亿元。
从1986年走上创业之路到2005年登上富豪榜榜眼,经历了20年的风霜雪雨,严介和已从当初那个开着拖拉机哼着小曲、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小包工头,变身为一个身价百亿、名声大赫的企业大腕。
“亿万富豪”光环背后的严介和无法冷静看待和衡量自身的实力,虽然整个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么好,但这似乎阻挡不住严介和快速扩张、布局全国的步伐。严介和自认为是一个高人,可以“以旅游的心态做企业”,可以一直安全地游走于风险边缘。
知名学者黄炎培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人,其兴起总是艰难,但衰亡却很迅速。”
就在2004年底至2006年初,严介和的太平洋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里,作为媒体人的我们碰巧先后加入了太平洋集团和苏商集团,见证并参加策划了许多媒体活动。我们来到企业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和传播太平洋的品牌和文化。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每当他做自我评价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当成新闻人,他始终站在企业局外,从社会心理学家德角度来看企业。我们尽管受邀加盟太平洋,但我们始终没变的是新闻人,是观察家、守望者。
质疑、认同、再质疑,许多媒体人对严介和的认识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如果谈到媒体对企业成功和失败有着重要影响的企业案例,那么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应该算是极为典型的一个。我们加入太平洋的时间都不算很长,出于职业人的本分,离开公司以后仍然保持着对太平洋的关注,甚至在企业后期的危机公关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1)
“太平洋集团”在被媒体炒得最火的时候,全国主流财经媒体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对这家公司作出了报道,尤其是其掌门人严介和宣称将于2006年打造南京-上海-北京模式的产业、资本、政治链以后,媒体关注的焦点一度集中到了严介和资本中心的上海公司。而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了当时我所在的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来到太平洋上海公司文化部(后经过正式注册,其上海公司名称为上海苏商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上海苏商”)。不过上海苏商在成立半年后,因太平洋被曝债务危机而面临停业。严介和在拉开其移师上海、设立新总部大幕的时候,没有预见他的“淘金”梦想会在这里戛然而止。
财经记者的“太平洋”印象
开始认识并了解“太平洋”是早在2004年我做财经记者期间。
作为一名财经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常常感到做一些深入的一手人物的采访是比较难的,难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事人的态度,难在深度挖掘该事件背后的真相。如是负面传闻,在采访求证时屡屡碰壁是常有的事。当时有一位在媒体面前反常规出牌的人,他就是2005年胡润百富榜位列第二位的太平洋掌门人-- 严介和。
2004年11月,我写了一篇关于上市公司ST纵横国际(现为南通科技)复牌的报道,题目为《*ST纵横传奇:屡犯重戒仍能逃脱退市厄运》,这篇简短的报道引起了当时任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助理、文化部部长的郭明全的注意。因为总部位于南京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正是当时ST纵横这家上市公司重组幕后的实际控制人。太平洋为了使ST纵横能在当年扭亏为盈,在2004年上半年,给ST纵横装入了太平洋旗下一家当时利润较高的工程公司。合并报表后,纵横当年的财务指标达到了恢复上市的标准。
一、作者王雪靖自述(2)
太平洋集团和严介和在当时还没有太高知名度,通过重组ST纵横这家上市公司,严介和三进纵横的故事被江苏的媒体大量报道,逐渐开始有了一定知名度。2004年11月22日,郭明全热情邀请了上海一些主流财经媒体的记者,说是集团的主席想要和记者见面。我和几家媒体记者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见到了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严介和。
严介和一见到记者,就上前主动握手并交换名片,显得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架子。说起见到严介和的第一印象,一位江苏记者说:“笑容憨厚,像一位老实巴交的现代农民。他用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将采访变成了更像是两个熟人之间的聊天。”
严介和的容易相处和不拘泥的性格给在场的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需要记者过多提问,他自己便滔滔不绝地抖落出ST纵横收购前后整个事件的细节。虽然当时的严介和还没有后来上了财富排行榜后那么大的名声,知道他的记者也确实不多,但是他的记者缘却不错,有许多记者后来都和严介和以“哥们儿、兄弟”相称。
上市公司收购 严介和浮出媒体
重组一家上市公司,这在财经界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转眼间,半年过去了,太平洋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媒体的事。
2005年6-7月间,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资金链断裂被捕的传言成为了财经界的焦点事件,而他的科龙电器旗下有一家上市公司
data icon
BD刀锋上的舞者:媒体与企业猫鼠游戏
0.9
已售 0
332.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