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中文版序
导读 艺术的修炼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前言
导言 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1选数游戏
2以败取胜
3妙手传说
4领先还是不领先
5我将坚持到底
6策略思维
7巴菲特困境
8混合出招
9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10博弈论可能会危害你的健康
该你了,布朗
策略互动的两种方式
决策树与博弈树
“幸存者”的策略(1)
“幸存者”的策略(2)
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1)
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2)
非常复杂的树
一心二用
案例讨论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
一段小小的历史(1)
一段小小的历史(2)
以牙还牙
较新的实验(1)
较新的实验(2)
如何达成合作
康德定然律令解
商界中的困境
公财悲剧
自然界的腥牙血爪
捷足先登
案例讨论
中文版序
在美国,有人会惑于本书标题中的“艺术”一词。他们可能会想,这是不是一本描述策略的绘画图书呢?哦,当然不是了。不过,在中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我们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的意思,恰如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的意思。我们旨在教会大家策略的原理。
因《孙子兵法》英译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的艺术》),故作者才有此一说。在此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将书名译为《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译者注但从这个视角看,本书的标题又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另一个疑惑。也许有人会认为,策略完全就是如何击败他人的计谋,谋划策略就如同赢得战争。这一观念未免过于狭隘。任何策略的目的,都旨在实现你的目标。有时,你需要与他人合作;有时,你需要克服他人的异议。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合作,也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竞争。正如孙子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但凡翻译,都有挑战。英文与中文的互译尤其如此。我们的朋友(也是昔日的学生)芮成钢用“龙”这个词来形容这一问题。在美国,龙是一只喷火的邪物,它被一个勇士杀死。而在中国,龙是带来吉祥、迎接新年的神物。同一个词,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观念差异揭示了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教训:一个人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
大约65年前,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其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辟了博弈论的现代领域。岁月荏苒,而今博弈论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现在的标题也完全可以改为“博弈与人类行为”。当然,孙子早在大约2500年前就已熟知这一理论了。能够将博弈论带回它的祖籍,我们深感荣幸。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巴里J奈尔伯夫
导读 艺术的修炼
差不多15年以后,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的非常成功的博弈论著作《策略思维》,升级成为新的博弈论著作《妙趣横生博弈论》。我想跟大家说说自己对于为什么叫做“艺术”的理解。
原书名为The Art of 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编者注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自己就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的策略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的提法到“策略的艺术”的提法,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这个深刻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当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做过去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武装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他们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他们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MBA学生、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 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只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就学科范畴而言,本书的特点,是展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许多有趣的内容。信息经济学是与博弈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专门对付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和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例如“怀才不遇”,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为此,你需要发送一些特别的“信号”,告诉人们你有本事这个事实,学位、证书、论著、身手敏捷、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等,都是这样的信号。于是,信号发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一章。但是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发送这种信号的事情,例如比尔•盖茨。上升为理论,那就是通过不发送信号来发送信号,叫做“反信号传递”。有人统计加州26所大学的语音邮件系统的电话留言,结果发现:来自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中,只有4%的人会留言告知自己的头衔,而来自没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却有27%的人使用自己的各种头衔。本来,这些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向对方提醒自己拥有的学位和头衔,恰恰表明这个人觉得需要一个“凭证”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为已经非常有名,却无须发送这种信号。我们这里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着一大堆头衔,也是同样的道理。间谍故事充斥着信息不对称,自然应该是信息经济学的题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阅历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带领读者细细品味新世纪以色列间谍的故事。
我们在前面谈到谢林的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也是这样。必须提醒的是,能够字面认识一段话,也就是说能够把这段话顺利地读出来,并不等于就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并不等于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要仔细地跟着作者去思考,这与看小说有很大不同。即使对于选修博弈论课程的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这本书是“普及读物”,就掉以轻心。有本事你尝试把前面说过的升级版的“剪刀-石头-布”游戏研究清楚,就知道这本书的博大精深了。
最后需要指出,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把本书翻译好,需要对于世界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广博基础。按照严复的说法,翻译的境界讲究“信、达、雅”。面对这样的标准,我们自忖功力不逮。读者如果发现这个译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诚盼不吝指出,以期我们共同把这本那么好的博弈论著作,出版得更好。
王则柯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我曾经写过两本博弈论的通俗读本,读者还算喜欢,所以常收到一些来信。其间很多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决策?
《身边的博弈》(2007,2009)和《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2009),两本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段文字意思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章。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深深知道,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所以,那些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还只能算是一个通晓博弈理论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经验并领悟策略的艺术。我常常想,再过20年,让我再来写博弈论的通俗读物,我一定可以不单介绍博弈的理论,而且也一定可以与读者分享诸多博弈的艺术。
其实不用等二十年了。因为已经有两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家和策略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其漫长的人生中所领悟的博弈的艺术。
年龄的增长让人思想更趋成熟,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人生成功的艺术,我想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当著名的《策略思维》一书出版时,奈尔伯夫与现在的我同龄,他的老师迪克西特刚刚47岁;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有些锋芒毕露的)强调人际竞争的更关注于博弈理论的通俗著作。光阴荏苒,当他们再度联手完成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时,迪克西特已经六十有四,奈尔伯夫也五十出头;而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充满了宽容、温情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更多地强调了人际合作(虽然也有竞争),在关注博弈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博弈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我读这本书,总是心有戚戚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中文版序中写道:“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我想起自
Content
中文版序
导读 艺术的修炼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前言
导言 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1选数游戏
2以败取胜
3妙手传说
4领先还是不领先
5我将坚持到底
6策略思维
7巴菲特困境
8混合出招
9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10博弈论可能会危害你的健康
该你了,布朗
策略互动的两种方式
决策树与博弈树
“幸存者”的策略(1)
“幸存者”的策略(2)
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1)
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2)
非常复杂的树
一心二用
案例讨论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
一段小小的历史(1)
一段小小的历史(2)
以牙还牙
较新的实验(1)
较新的实验(2)
如何达成合作
康德定然律令解
商界中的困境
公财悲剧
自然界的腥牙血爪
捷足先登
案例讨论
中文版序
在美国,有人会惑于本书标题中的“艺术”一词。他们可能会想,这是不是一本描述策略的绘画图书呢?哦,当然不是了。不过,在中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我们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的意思,恰如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的意思。我们旨在教会大家策略的原理。
因《孙子兵法》英译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的艺术》),故作者才有此一说。在此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将书名译为《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译者注但从这个视角看,本书的标题又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另一个疑惑。也许有人会认为,策略完全就是如何击败他人的计谋,谋划策略就如同赢得战争。这一观念未免过于狭隘。任何策略的目的,都旨在实现你的目标。有时,你需要与他人合作;有时,你需要克服他人的异议。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合作,也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竞争。正如孙子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但凡翻译,都有挑战。英文与中文的互译尤其如此。我们的朋友(也是昔日的学生)芮成钢用“龙”这个词来形容这一问题。在美国,龙是一只喷火的邪物,它被一个勇士杀死。而在中国,龙是带来吉祥、迎接新年的神物。同一个词,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观念差异揭示了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教训:一个人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
大约65年前,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其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辟了博弈论的现代领域。岁月荏苒,而今博弈论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现在的标题也完全可以改为“博弈与人类行为”。当然,孙子早在大约2500年前就已熟知这一理论了。能够将博弈论带回它的祖籍,我们深感荣幸。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巴里J奈尔伯夫
导读 艺术的修炼
差不多15年以后,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的非常成功的博弈论著作《策略思维》,升级成为新的博弈论著作《妙趣横生博弈论》。我想跟大家说说自己对于为什么叫做“艺术”的理解。
原书名为The Art of 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编者注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自己就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的策略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的提法到“策略的艺术”的提法,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这个深刻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当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做过去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武装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他们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他们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MBA学生、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 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只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就学科范畴而言,本书的特点,是展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许多有趣的内容。信息经济学是与博弈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专门对付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和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例如“怀才不遇”,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为此,你需要发送一些特别的“信号”,告诉人们你有本事这个事实,学位、证书、论著、身手敏捷、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等,都是这样的信号。于是,信号发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一章。但是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发送这种信号的事情,例如比尔•盖茨。上升为理论,那就是通过不发送信号来发送信号,叫做“反信号传递”。有人统计加州26所大学的语音邮件系统的电话留言,结果发现:来自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中,只有4%的人会留言告知自己的头衔,而来自没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却有27%的人使用自己的各种头衔。本来,这些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向对方提醒自己拥有的学位和头衔,恰恰表明这个人觉得需要一个“凭证”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为已经非常有名,却无须发送这种信号。我们这里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着一大堆头衔,也是同样的道理。间谍故事充斥着信息不对称,自然应该是信息经济学的题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阅历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带领读者细细品味新世纪以色列间谍的故事。
我们在前面谈到谢林的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也是这样。必须提醒的是,能够字面认识一段话,也就是说能够把这段话顺利地读出来,并不等于就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并不等于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要仔细地跟着作者去思考,这与看小说有很大不同。即使对于选修博弈论课程的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这本书是“普及读物”,就掉以轻心。有本事你尝试把前面说过的升级版的“剪刀-石头-布”游戏研究清楚,就知道这本书的博大精深了。
最后需要指出,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把本书翻译好,需要对于世界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广博基础。按照严复的说法,翻译的境界讲究“信、达、雅”。面对这样的标准,我们自忖功力不逮。读者如果发现这个译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诚盼不吝指出,以期我们共同把这本那么好的博弈论著作,出版得更好。
王则柯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我曾经写过两本博弈论的通俗读本,读者还算喜欢,所以常收到一些来信。其间很多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决策?
《身边的博弈》(2007,2009)和《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2009),两本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段文字意思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章。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深深知道,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所以,那些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还只能算是一个通晓博弈理论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经验并领悟策略的艺术。我常常想,再过20年,让我再来写博弈论的通俗读物,我一定可以不单介绍博弈的理论,而且也一定可以与读者分享诸多博弈的艺术。
其实不用等二十年了。因为已经有两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家和策略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其漫长的人生中所领悟的博弈的艺术。
年龄的增长让人思想更趋成熟,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人生成功的艺术,我想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当著名的《策略思维》一书出版时,奈尔伯夫与现在的我同龄,他的老师迪克西特刚刚47岁;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有些锋芒毕露的)强调人际竞争的更关注于博弈理论的通俗著作。光阴荏苒,当他们再度联手完成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时,迪克西特已经六十有四,奈尔伯夫也五十出头;而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充满了宽容、温情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更多地强调了人际合作(虽然也有竞争),在关注博弈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博弈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我读这本书,总是心有戚戚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中文版序中写道:“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我想起自

B6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
568.5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