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图)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图)(1)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2)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3)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图)(1)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2)
一、马邑兵败 谋划举兵(图)
二、矫诏征兵 巧妙布局(图)
三、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图)
四、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图)(1)
四、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2)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图)(1)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2)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3)
六、乱世英豪 各怀异志(图)
一、乌城战报 疑云重重(图)
二、秦王定计 擒贼擒王(图)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图)(1)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2)
一、知性女人 皇后楷模
二、政治顾问 皇帝高参(1)
二、政治顾问 皇帝高参(2)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图)(1)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2)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3)
一、太宗驾崩 山河动容
二、历史意识 鉴古知今(图)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1)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图)(2)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3)
四、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图)
参考文献
后 记
序
吴宗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贞观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不发达,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思。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本书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家手中,让大家也能享受历史。
2007年4月10日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二十三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理想社会的写照。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涅槃的。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图)
白瓷辟雍砚
是什么成就了一代帝王的伟业?古人常用天命来解释,现代常用时势来说明。我们认为,人格适应了时势的要求才会走向成功之路。了解一代领袖李世民,必须从他的早年生活开始,必须从他的家庭开始。这是现代心理学教给我们考虑人格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唐朝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血缘高贵,喜欢夸张地描述自己的家族血统,高远其来者。皇家也不例外。李唐皇室,就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李耳(老子),其实是无稽之谈。至于追溯到十六国时期的西凉皇帝李暠,同样也经不起推敲。李唐的真正起家,要从北周李虎谈起。李虎追随宇文泰,在北魏末年建立西魏,官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后来在建立北周的过程中功劳显赫,有佐命之功,所以李氏家族成为当时的一个核心家族。北周正式建立时,李虎已经去世,他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氏是北朝后期最有威望最具实力的集团成员,这个集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建立北周、吞并北齐、统一中国的英雄人物,都源自这个集团。
与李虎同时代的大人物,有独孤信、杨忠(隋国公)。我们可以从独孤信的亲家看到这些家族之间的关系。北周是宇文泰创立的,他的长子周明帝的皇后是独孤信的女儿。杨忠的儿子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文帝,娶的也是独孤信女儿。李虎的儿子李昞,也就是李渊的父亲,娶的也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三个女儿都嫁入皇家。
政治家族的基本心理状况是向来看重自我。
与李虎同时代,还有一位大人物叫李弼,他是李密的曾祖。李密是隋末的英雄人物,虽然后来失败,但是向来自命不凡。
李渊称帝后的武德三年二月,李渊的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谋反,事发被捕,连同党羽都被斩首。独孤怀恩是李渊的表兄弟。他的谋反说来奇怪,居然是因为李渊的一次玩笑。独孤怀恩统兵打仗总是失利,李渊切责,甚至讽刺他说:你姑姑的儿子隋炀帝和我都当了天子,下面是不是该轮到我舅舅的儿子你了?这个说法刺激了独孤怀恩,也挑起了独孤怀恩的野心。他私下扼腕说:我家难道只有女子富贵吗?于是暗中准备谋反。这件事被大臣唐俭所知,可唐俭当时正被尉迟敬德俘获,在千钧一发之际,唐俭的报告才送达,当时李渊已经登船,正准备到独孤怀恩的军营中去。独孤怀恩的阴谋于是败露。
李世民家世,如果从独孤氏这里论,李昞与杨坚是连襟,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李世民应该称隋炀帝为表叔。这样的家世与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会有什么影响?除了政治还是政治。他们很小就有机会接触核心政治问题,如同从小学习某种技术一样,对于政治有着很专业的考虑。种瓜得瓜,这样的家庭环境,最容易孕育政治人才。
这些,从李世民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图)(1)
唐太宗李世民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2)
李渊的爷爷李虎在北周时代被封为唐国公。爵位父死子袭,经父亲李昞,李渊七岁的时候就袭爵唐国公。国公虽然爵位崇高,地位显赫,但这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那意味着父亲过早去世,孩子从小就丧失了靠山,是很可怜的。少年失怙,这对于李渊来说,是一个重要事件。李渊后来的个性与他的少年经历相关。李渊母亲留下的记录很少,估计也是去世较早。
李渊从小受到他的姨妈——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照顾。皇后再爱护,毕竟不如亲妈。李渊没有养成贵族青年常有的自以为是、偏激孤傲的性格,反而是性格豁达,所以能够广交朋友。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重要品质。
史书记载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人缘好,性格好,既潇洒又大度,朋友众多。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活动,有意识地结交各色人等。各朝开国之君一般都有类似的特征,即亲和力特别强,不仅广结善缘,而且能够结交各路英雄。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未来征服天下的重要资源。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才就是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渊从什么时候开始积极结交豪杰?他为什么要结交豪杰?这就要说到李渊性格的另一面:敏锐。虽然隋朝看起来依然强大,但危机此起彼伏,刚刚建立三十年,其末日即将到来。所以,李渊早就有所准备。他虽然有所准备,但并不贸然行动。就在杨玄感大业九年(613)造反的同时,李渊统兵陇右(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他大舅哥窦抗鼓动他乘机行动,结果遭到他的呵斥,但李渊也没有告官。这说明李渊对隋朝状况的总体把握要比杨玄感高明许多,他政治的观察很敏锐,火候把握很有分寸。他并不是隋朝的真正忠臣,他没有检举窦抗就是证明。但是,他也不同意窦抗的观点,因为他认为还没有到起兵反隋的时候。
杨玄感起事虽然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隋朝高层内部的矛盾尖锐。窦抗的建议,李渊的态度,都很能说明问题。与此同时,隋炀帝也疑心颇重。有一次隋炀帝召见李渊,李渊因病不能来,隋炀帝就问李渊的外甥,外甥说他病了。隋炀帝说:病了,能不能死啊。一副盼望李渊死的口气。这个话传到李渊耳朵里,他也很烦闷,知道皇帝对自己有看法了。从此以后,李渊就采取一个办法来保卫自己,什么办法呢?就是每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还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情,比如说纳贿。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做法,一个人要想让君主放心,就得自诬,让皇帝觉得你这个人胸无大志,不会有什么政治威胁。这都是李渊政治敏感的一个标志。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特别是在隋炀帝这样喜怒无常、充满猜忌的皇帝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所以小心谨慎总不会错。只有先保全自己,才能谋后事,这一点李渊做得很到位。
李渊敏感谨慎,而且高瞻远瞩。从事政治,当然要敏锐,善于观察,这样就可以把握先机。同时,官场如战场,特别是高层,行动必须谨慎,否则你的把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被人利用。成就大事业,当然要站得高看得远,没有长远目光,当然就没有远大前途。
李世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亲的潜移默化,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一个孩子来说,除了父亲的影响之外,母亲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那么,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从小时候的故事说起,窦氏比李渊似乎更富传奇色彩。
窦氏父亲窦毅,为定州总管,封爵神武公,娶的是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以后,因为周武帝很喜欢,就养在宫中。周武帝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统一北齐的实力,但是事奉突厥却十分谨慎。周武帝就迎娶了突厥公主为皇后。这种政治婚姻当然没有感情基础,所以周武帝并不喜欢这个突厥皇后,日常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大约也很冷淡。这一点被小小年纪的窦氏看在眼里,她对舅舅周武帝说: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突厥还很强大,舅舅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好好对待突厥皇后,只要突厥配合,江南和北齐就容易对付了,统一大业也容易实现。她的童言无忌,显示出超常的政治智慧。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3)
如果是大人,看到这一点并不困难,难的是无法跟皇帝说。而窦氏一个小女孩,竟然说出这番深明大义的话,证明她是一位很早熟的政治女性。周武帝一代枭雄,听了这话,如雷贯耳,乖乖地听从了小外甥女的指点。
这件事证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一位善于政治思考的女性。无论什么时代,只有大人物才会运用这样的大思维。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高的见解,表明她的政治智慧很早熟。一定是后宫的特殊环境培养了窦氏的政治智慧。为什么说李世民的家族是一个政治世家呢?请看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现在还有他的母亲,全是政治人物。这是李世民成长的最重要的家庭背景。
杨坚是篡夺北周政权而建立隋朝的,窦氏听说杨坚称帝的消息,眼泪喷涌而出,一头扑到床上,发狠说:“只恨我不是男儿,不能拯救舅舅家。”他父亲窦毅赶快来捂她的嘴,低声说:不要乱说,这是会被族灭的啊。这件事证明了窦氏的胆识。有见识,还要有胆识,才是政治人才的标志。
窦氏见识、胆识如此卓尔不群,父亲窦毅很欣赏,与夫人商量:“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到了婚约季节,窦父在门屏上画两只孔雀,暗中约定,能射中孔雀眼睛者当选。应试者众,无人命中。李渊后到,两发两中,于是双方订立婚约,可见李渊箭法之高超。反观窦毅要为女儿挑选“贤夫”的标准,显然最重视的是武功。这也是这个核心政治集团内部的价值取向:重视武功可能带来的远大前途
Content
序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图)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图)(1)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2)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3)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图)(1)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2)
一、马邑兵败 谋划举兵(图)
二、矫诏征兵 巧妙布局(图)
三、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图)
四、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图)(1)
四、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2)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图)(1)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2)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3)
六、乱世英豪 各怀异志(图)
一、乌城战报 疑云重重(图)
二、秦王定计 擒贼擒王(图)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图)(1)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2)
一、知性女人 皇后楷模
二、政治顾问 皇帝高参(1)
二、政治顾问 皇帝高参(2)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图)(1)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2)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3)
一、太宗驾崩 山河动容
二、历史意识 鉴古知今(图)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1)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图)(2)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3)
四、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图)
参考文献
后 记
序
吴宗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贞观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不发达,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思。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本书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家手中,让大家也能享受历史。
2007年4月10日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二十三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理想社会的写照。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涅槃的。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图)
白瓷辟雍砚
是什么成就了一代帝王的伟业?古人常用天命来解释,现代常用时势来说明。我们认为,人格适应了时势的要求才会走向成功之路。了解一代领袖李世民,必须从他的早年生活开始,必须从他的家庭开始。这是现代心理学教给我们考虑人格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唐朝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血缘高贵,喜欢夸张地描述自己的家族血统,高远其来者。皇家也不例外。李唐皇室,就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李耳(老子),其实是无稽之谈。至于追溯到十六国时期的西凉皇帝李暠,同样也经不起推敲。李唐的真正起家,要从北周李虎谈起。李虎追随宇文泰,在北魏末年建立西魏,官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后来在建立北周的过程中功劳显赫,有佐命之功,所以李氏家族成为当时的一个核心家族。北周正式建立时,李虎已经去世,他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氏是北朝后期最有威望最具实力的集团成员,这个集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建立北周、吞并北齐、统一中国的英雄人物,都源自这个集团。
与李虎同时代的大人物,有独孤信、杨忠(隋国公)。我们可以从独孤信的亲家看到这些家族之间的关系。北周是宇文泰创立的,他的长子周明帝的皇后是独孤信的女儿。杨忠的儿子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文帝,娶的也是独孤信女儿。李虎的儿子李昞,也就是李渊的父亲,娶的也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三个女儿都嫁入皇家。
政治家族的基本心理状况是向来看重自我。
与李虎同时代,还有一位大人物叫李弼,他是李密的曾祖。李密是隋末的英雄人物,虽然后来失败,但是向来自命不凡。
李渊称帝后的武德三年二月,李渊的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谋反,事发被捕,连同党羽都被斩首。独孤怀恩是李渊的表兄弟。他的谋反说来奇怪,居然是因为李渊的一次玩笑。独孤怀恩统兵打仗总是失利,李渊切责,甚至讽刺他说:你姑姑的儿子隋炀帝和我都当了天子,下面是不是该轮到我舅舅的儿子你了?这个说法刺激了独孤怀恩,也挑起了独孤怀恩的野心。他私下扼腕说:我家难道只有女子富贵吗?于是暗中准备谋反。这件事被大臣唐俭所知,可唐俭当时正被尉迟敬德俘获,在千钧一发之际,唐俭的报告才送达,当时李渊已经登船,正准备到独孤怀恩的军营中去。独孤怀恩的阴谋于是败露。
李世民家世,如果从独孤氏这里论,李昞与杨坚是连襟,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李世民应该称隋炀帝为表叔。这样的家世与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会有什么影响?除了政治还是政治。他们很小就有机会接触核心政治问题,如同从小学习某种技术一样,对于政治有着很专业的考虑。种瓜得瓜,这样的家庭环境,最容易孕育政治人才。
这些,从李世民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图)(1)
唐太宗李世民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2)
李渊的爷爷李虎在北周时代被封为唐国公。爵位父死子袭,经父亲李昞,李渊七岁的时候就袭爵唐国公。国公虽然爵位崇高,地位显赫,但这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那意味着父亲过早去世,孩子从小就丧失了靠山,是很可怜的。少年失怙,这对于李渊来说,是一个重要事件。李渊后来的个性与他的少年经历相关。李渊母亲留下的记录很少,估计也是去世较早。
李渊从小受到他的姨妈——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照顾。皇后再爱护,毕竟不如亲妈。李渊没有养成贵族青年常有的自以为是、偏激孤傲的性格,反而是性格豁达,所以能够广交朋友。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重要品质。
史书记载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人缘好,性格好,既潇洒又大度,朋友众多。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活动,有意识地结交各色人等。各朝开国之君一般都有类似的特征,即亲和力特别强,不仅广结善缘,而且能够结交各路英雄。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未来征服天下的重要资源。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才就是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渊从什么时候开始积极结交豪杰?他为什么要结交豪杰?这就要说到李渊性格的另一面:敏锐。虽然隋朝看起来依然强大,但危机此起彼伏,刚刚建立三十年,其末日即将到来。所以,李渊早就有所准备。他虽然有所准备,但并不贸然行动。就在杨玄感大业九年(613)造反的同时,李渊统兵陇右(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他大舅哥窦抗鼓动他乘机行动,结果遭到他的呵斥,但李渊也没有告官。这说明李渊对隋朝状况的总体把握要比杨玄感高明许多,他政治的观察很敏锐,火候把握很有分寸。他并不是隋朝的真正忠臣,他没有检举窦抗就是证明。但是,他也不同意窦抗的观点,因为他认为还没有到起兵反隋的时候。
杨玄感起事虽然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隋朝高层内部的矛盾尖锐。窦抗的建议,李渊的态度,都很能说明问题。与此同时,隋炀帝也疑心颇重。有一次隋炀帝召见李渊,李渊因病不能来,隋炀帝就问李渊的外甥,外甥说他病了。隋炀帝说:病了,能不能死啊。一副盼望李渊死的口气。这个话传到李渊耳朵里,他也很烦闷,知道皇帝对自己有看法了。从此以后,李渊就采取一个办法来保卫自己,什么办法呢?就是每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还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情,比如说纳贿。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做法,一个人要想让君主放心,就得自诬,让皇帝觉得你这个人胸无大志,不会有什么政治威胁。这都是李渊政治敏感的一个标志。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特别是在隋炀帝这样喜怒无常、充满猜忌的皇帝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所以小心谨慎总不会错。只有先保全自己,才能谋后事,这一点李渊做得很到位。
李渊敏感谨慎,而且高瞻远瞩。从事政治,当然要敏锐,善于观察,这样就可以把握先机。同时,官场如战场,特别是高层,行动必须谨慎,否则你的把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被人利用。成就大事业,当然要站得高看得远,没有长远目光,当然就没有远大前途。
李世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亲的潜移默化,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一个孩子来说,除了父亲的影响之外,母亲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那么,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从小时候的故事说起,窦氏比李渊似乎更富传奇色彩。
窦氏父亲窦毅,为定州总管,封爵神武公,娶的是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以后,因为周武帝很喜欢,就养在宫中。周武帝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统一北齐的实力,但是事奉突厥却十分谨慎。周武帝就迎娶了突厥公主为皇后。这种政治婚姻当然没有感情基础,所以周武帝并不喜欢这个突厥皇后,日常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大约也很冷淡。这一点被小小年纪的窦氏看在眼里,她对舅舅周武帝说: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突厥还很强大,舅舅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好好对待突厥皇后,只要突厥配合,江南和北齐就容易对付了,统一大业也容易实现。她的童言无忌,显示出超常的政治智慧。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3)
如果是大人,看到这一点并不困难,难的是无法跟皇帝说。而窦氏一个小女孩,竟然说出这番深明大义的话,证明她是一位很早熟的政治女性。周武帝一代枭雄,听了这话,如雷贯耳,乖乖地听从了小外甥女的指点。
这件事证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一位善于政治思考的女性。无论什么时代,只有大人物才会运用这样的大思维。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高的见解,表明她的政治智慧很早熟。一定是后宫的特殊环境培养了窦氏的政治智慧。为什么说李世民的家族是一个政治世家呢?请看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现在还有他的母亲,全是政治人物。这是李世民成长的最重要的家庭背景。
杨坚是篡夺北周政权而建立隋朝的,窦氏听说杨坚称帝的消息,眼泪喷涌而出,一头扑到床上,发狠说:“只恨我不是男儿,不能拯救舅舅家。”他父亲窦毅赶快来捂她的嘴,低声说:不要乱说,这是会被族灭的啊。这件事证明了窦氏的胆识。有见识,还要有胆识,才是政治人才的标志。
窦氏见识、胆识如此卓尔不群,父亲窦毅很欣赏,与夫人商量:“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到了婚约季节,窦父在门屏上画两只孔雀,暗中约定,能射中孔雀眼睛者当选。应试者众,无人命中。李渊后到,两发两中,于是双方订立婚约,可见李渊箭法之高超。反观窦毅要为女儿挑选“贤夫”的标准,显然最重视的是武功。这也是这个核心政治集团内部的价值取向:重视武功可能带来的远大前途

AE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385.8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