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

9A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

文档

0.9

已售 0
302.9KB

数据标识:D17207985743589352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琴声如丝,谱尽人间情愫》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1)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2)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3)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4)
末代怡亲王长子:爱新觉罗•恒枢
末代皇帝的御学生(1)
末代皇帝的御学生(2)
北京—安达—郑州—北京(1)
北京—安达—郑州—北京(2)
末代怡亲王长孙: 爱新觉罗·啟运
艺术春梦(1)
艺术春梦(2)
艺术春梦(3)
《琴声如丝,谱尽人间情愫》
《清朝皇族后裔的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这本书是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的长孙爱新觉罗•啟运所著。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皇族后裔,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非常了解,他在精心梳理家族史的同时,给我们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清朝皇族后裔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兴衰。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末代怡亲王的跌宕人生,以及他的长子长孙们的奇特生活经历。怡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所以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们百年以来的生活变迁足以具有代表性,从中看出整个清朝皇族后裔们在清王朝覆灭之后的生活历程。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曾盛极一时,康乾盛世雄霸一方,但我们也知道,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的悲剧,导致了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屈辱抗战史。想起这些,我们常常痛恨卖国贼,痛恨清王朝后期统治者的腐败昏庸。但是,我们又何尝知道清室里明争暗斗带给爱新觉罗家族怎么的痛苦血泪史,爱新觉罗家族在丢掉王朝的宝座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辛酸与挣扎。
溥静被赐死与纵容义和团与慈禧之间的曲曲折折、千丝万缕,可见政治权术的险诈,即使是皇族内部成员,又怎能免于当替死鬼而人头落地;末代怡亲王毓麒顶着一顶光芒四射的光环却难逃命运的捉弄,这位高薪儿童的童年只能在寂寞孤独中度过,长大之后,历史变迁的烙印又深深地打印在他的身上,使他一生都无法宁静平淡地度过,最终只能在碌碌无为中逝去;皇族成员在失去俸禄后,丧失了经济来源,在困窘的生活面前何去何从的无奈......我们是普通百姓,无缘经历这一切的变迁,但我们能够体会到从巅峰跌入低谷后的那种绝境。俗话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在世态炎凉的社会里,清室后裔们经历了怎样的悲苦只有他们自己心中真真切切地明白。有时候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享有普普通通的幸福,就心满意足了,失去在大风大浪里搏斗的机会或许是一份幸运。
历史前进的步伐是无法阻止的,清朝皇族后裔们不再拥有皇族养尊处优的特权,不再骄傲地站在统治者的地位上俯视众生,他们也成为了中国普普通通的百姓。在这个过渡时期,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迷茫和痛苦,但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强和快乐。在如今的社会中,“爱新觉罗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用幽默的口吻讲述了皇族后裔们的很多趣闻趣事。“哥俩儿傍大款”、“亏本记者”、“生活佳酿”、“艺术春梦”、“文艺战士”等许多章节妙趣横生,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一段历史,几多变迁;琴声如丝,谱尽人间情愫。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我的祖父——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生于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袭和硕怡亲王爵,时年2周岁。他出生的这一年是20世纪即将开始的一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庚子事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了它关内268年统治的尾声阶段。我祖父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10月)去世,一生仅活了48岁。他去世的这一年是蒋介石结束其大陆统治的前一年。
怡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经康、雍、乾三朝,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宗室封爵制度。其爵位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勒、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2个级别。所谓“和硕”、“多罗”、“固山”,分别为“一方”、“一角”、“旗属”之意。所谓“入八分”是指表示其显赫身份的8种外部标志。“不入八分”则没有这些标志,不属于京差,也不必在京居住。宗室爵位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爵位为贝勒等,包括末代,五代恩尽,爵位不再往下传。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可以世袭罔替(即世世代代不降爵),世代保留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清朝共有12家铁帽子王,其中8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承泽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另4家为恩封,他们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和庆亲王奕劻。
怡亲王世袭罔替共八代13人。康熙六十一年敕封第一代怡亲王允祥算起,毓麒之前有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7人先后袭爵。其中,著名的亲王有康雍年间的允祥、雍乾年间的弘晓、道光咸丰年间的载垣。
雍正八年允祥薨,谥曰:“贤”。上念其功勋昭著,特赐还一个“胤”字。乾隆四十三年弘晓(允祥第七子)死,谥“僖”。嘉庆四年永琅(弘晓第二子)死,谥“恭”。道光二年奕勋(永琅之孙)死,谥“恪”。奕勋长子载坊袭爵一年后即逝,其弟载垣袭怡亲王爵,咸丰十一年,受顾命为辅政八大臣之首,在辛酉政变后被夺爵赐死,被贬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抄没其家。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被革之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载敦祖上是允祥第四子宁郡王弘皎,时任不入八分镇国公。自此,弘皎后人永福、绵誉、奕格皆被追封为怡亲王。历史上被追封为怡亲王的还有允祥七子弘晓后人,即永琅第二子绵标。原接载垣所留不入八分辅国公之载泰,继袭载敦所遗不入八分镇国公爵。至此,宁郡王爵继袭怡亲王世爵。载敦死后,谥“端”。其长子溥静袭怡亲王爵,光绪二十七年因纵容义和团开罪列强被革爵,溥静之侄毓麒袭怡亲王爵。其中,一个幼亡者、两个获罪者皆无谥号。毓麒辞世,清政已熄,谥制不再。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北京素有“皇家大院”之称。在“天下为公”的理想实现之前,是“天下为家”的时代。一朝一代,一家一姓,上可“耀祖扬宗”,下能“荫其子孙”,中求“政通人和”。这个特征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秦嬴、汉刘、李唐、赵宋、朱明等皆然。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爱新觉罗氏自然也接受了儒家文化这种正统观念。“官本位”是“家天下”的核心观念。它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制度支点,其一是“爵位”,其二是“科举”。二者并行不悖,但各有不同的甄别对象和调整重点。就“爵位”而言,“封爵”与“革爵”是皇族内部关系的一种必要调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载敦承袭王爵后,立即上溯三代皆追封为怡亲王,即是笼络和鞭策;有奖必有惩,载垣和溥静都是获罪亲王,据“罪臣之子不得袭爵”祖训,近支族亲载敦、毓麒分别承袭王爵;溥静长子毓常幼亡,而他获罪后其次子毓善也失去了袭爵资格,遂由侄儿毓麒承袭王爵。毓麒在载敦家族“毓字辈大排行”里年龄居“三”,故有“第三子袭爵”之说。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会有不同的怡亲王排序。按封爵总人数算,包括“永”、“奕”字辈各有一人被“追封”,“绵”字辈有两人被“追封”。毓麒是第十三位王爷;按实际“到任”情况算,毓麒属第九任怡亲王;按宗室字辈排序,“允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啟,……”三位“载”字辈王爷应为“一代”,毓麒是第八代王爷。但无论怎样算,毓麒都是最后一位怡亲王。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1)
八代怡亲王曾分别生活于北京的三座府邸。
第一座怡亲王府坐落在紫禁城以东帅府园,占地极广。今东安市场、王府饭店、协和医院等都在王府界内。雍正八年,第一代怡亲王允祥薨。根据允祥生前的要求,将此王府变为庙宇,遂改名为贤良寺,遗址今已无存。雍正帝曾为此留有御制碑文,以祈冥福。
允祥生前政绩显赫,是雍正朝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为此,全国各地普遍建有贤良寺、贤良祠以志追思,如京西白家疃和正阳门东顺城街曾分别建祠,又如苏杭等地至今留有遗迹。
第二座怡亲王府在朝阳门内北小街,今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等近10家单位所在地。此府不仅占地广阔,且规模宏伟,其主体规模和构架至今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它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的府邸。嗣后袭爵的几位怡亲王——弘晓之子永琅、永琅之孙奕勋、奕勋之长子载坊、载坊之弟载垣亦生活于此。
第三座怡亲王府在东单北极阁,今为中国话剧团所在地。其前身是允祥第四子弘皎府邸。弘皎受封宁郡王爵,故此府规制略小。咸丰十一年九月(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载垣被夺爵赐白,此后第三年(1864年),弘皎的四世孙载敦和五世孙溥静先后承袭怡亲王爵。弘皎后人永福、绵誉、奕格皆被追封为怡亲王。至此,宁郡王府升格为怡亲王府。
清帝逊位时,载垣后人均已不在第二座怡亲王府,人去楼空,因此,在皇室优待条件下一并将该府划归了末代怡亲王毓麒。后两座怡亲王府是爱新觉罗•毓麒的主要生活场所和故事的发生处。
以毓麒出生时间为界,怡亲王爵前后各空缺一年。
毓麒袭爵的背景,要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说起。是年五月至九月(公历六月至十一月),不足半年时间,怡亲王府先后发生了“三大灾难”和“一场变故”。
一、 溥耀亡故
爱新觉罗•溥耀(1860—1900年),溥静胞弟,末代怡亲王毓麒的生父,咸丰十一年五月生,同治九年赏戴花翎,光绪三年赏头品顶戴、六年授镇国将军、十八年授侍卫班领。
爱新觉罗•载敦(1827—1890年),溥耀生父,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赏戴花翎,十二月赏三品顶戴,咸丰七年十二月授三等镇国将军、二等侍卫,八年六月袭奉恩镇国公,授散秩大臣,十一月派补进六班,九年二月授正黄旗总族长,十二月派去守护西陵,同治三年七月授正蓝旗近支第二族长。载敦37岁袭爵,是年溥静15岁、溥耀4岁。此后,载敦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自光绪二年起,他先后出任镶红旗蒙古都统、署理镶红旗汉军都统、管理镶黄旗觉罗事务、查内七仓大臣、查城大臣、专操大臣、阅兵大臣、圆明园八旗印匙等三十多个军政要职。这说明,尽管载垣被赐白的阴影未去,但怡亲王府依然受到朝廷重用,其地位并未急转直下。
光绪十六年(1890年)载敦辞世,次年三月溥静袭怡亲王世爵,是年溥静42岁、溥耀31岁。应当说,兄弟俩正值风华正茂年代。但他们同时也赶上了慈禧独断专行、一味擅权时期。自太平天国起义至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内忧外患,国势衰微。
光绪二十五年前后,河北、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运动,搞得朝廷鸡犬不宁。朝廷曾下旨:“昨已将团民仇教,剿抚两难,及战衅由各国先开各情形,谕知李鸿章、李秉衡、刘坤一、张之洞等矣。尔各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抅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国,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尔各督抚若知内变如此之急,必有寝馈难安、奔问不遑者,尚肯作此一面语耶!此乃天时人事相激相迫,遂成不能不战之势。尔各督抚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如有疏失,惟各该督抚是问。”(《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下册,第106页)
一个时期以来,大臣们对义和团的态度形成了两派势力:以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为代表的一批人坚决主张“剿”;以端王载漪、内阁大学士刚毅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则主张“抚”。溥静袭爵以来,行事小心收敛,通常并不轻易发表议论。如此这般,他自然与两派势力瓜葛不大。但是,怡亲王不甘寂寞,平整的朝服背后掩盖着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他在等待、在窥测。慈禧出于“抑剿扬抚”的临时性考虑,先后斩杀了徐用仪、立山、联元以及太常寺卿袁昶、吏部侍郎许景澄等人。
溥静看到局势有利于“抚派”,他终于按捺不住,流露出倾向于载漪和刚毅的言行举止。胞弟溥耀为人谨慎、按部就班。他根据朝廷对“乱民”的一贯态度和做法,特别是基于对太后老佛爷的了解和认识,曾力劝溥静缓慢抉择,反复提醒王兄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要三思而行。长期以来,兄弟俩相互帮衬,彼此提醒,仕途得以安然无恙。
光绪二十六年四月末,溥耀疾病突发,五月一日去世,享年40岁。他咽气前,将独子毓麒托付给胞兄,又深恐胞兄重蹈载垣覆辙,再度贻害家族,临终前不忘提醒溥静:“王爷,请您一定沉住气,务必好好看看局势再说……”遗憾的是此后仅仅24天,溥耀的话被不幸言中。溥静心血来潮,引火烧身。
溥耀去世时,毓麒出生不足2个月。按满族贵胄的生活习惯,父辈对子女并不直接看护照顾,甚至不一定关心,但有父亲和没父亲的孩子在心理上毕竟是有很大差别的。
溥静对毓麒很好,视若己出。但溥静在溥耀亡故之后仅4个月,也离开了人世。溥静曾有两个儿子:长子毓常生于同治六年五月,八年十一月不满3岁时夭折;次子毓善(号子良)生于光绪十八年十月,嫡福晋佟佳氏。除王府的几位长辈太福晋、福晋外,毓麒主要是在大他8岁的兄长毓善和大他12岁的嫂子佟佳氏监护下长大的。毓麒和毓善的感情深厚,因此,毓善一家始终没有搬出王府去分居生活。
溥耀比溥静小11岁。溥耀的去世使怡亲王府在政治上失去了一位参谋,家族里缺少了一双臂膀。溥耀亡故是继载垣之后怡亲王府政治命运转折的起点和噩梦开始的信号。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2)
二、 纵容义和团事件
义和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史上,尽管迷信色彩较浓,组织领导也不十分严密,但仅就发动群众的深度、广度而言,恐怕没有哪次农民起义比得了它。太平天国设女官、有女兵,多为青年女子,而义和团则把社会上不同年龄的妇女分别组织在青灯照、蓝灯照、红灯照名下。不仅老、中、青全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男女平等。义和团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光绪二十六年春,义和团在北京设坛达800余处。各地不断引发的“教案”,成为中外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据仲芳氏《庚子记事》载:“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民,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并不伤害良民。”
列宁曾愤怒地写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究竟憎恶哪一种欧洲人呢?并且为什么憎恶呢?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8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选集》第1卷,第214页)
5月25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向各国使馆下战书,企图借用义和团的力量打击洋人,也希望洋人能替她消灭义和团。战书义愤填膺,甚是大义凛然:“我朝二百数十年深恩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莫不待以怀柔……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
战书极大地鼓舞了义和团,他们迅速从直隶、山东等地蜂拥来京,进行“兄弟支援”和“革命串联”。霎时间,大街小巷都是义和团,北京城人满为患。慈禧由颐和园銮驾回京,义和团沿途列队,毅然护驾,慈禧检阅后非常欣慰,拨内帑两千两银赏赐之!
太后老佛爷下旨攻打大使馆和洋兵营,许多王公大臣闻风而动。怡亲王溥静原本对义和团并不认可,也不接纳。但此刻却不甘落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想抓住机会积极表现一番。
溥静把露宿街头的“大师兄”、“二师兄”们纷纷迎进王府,允许他们“设坛祭神”,并提供食宿。北方人喜面食,王府为其提供的餐食常常是经济实惠的面条。溥静不计较壮汉们的饭量,却苦于酱、卤、醋等拌料总是不够用,任凭怎样变换增添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溥静灵机一动,文思泉涌,居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9A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
0.9
已售 0
302.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