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vc

5分钟打动人心

文档

0.9

已售 0
240.22KB

数据标识:D17207905742497595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1)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2)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3)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4)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5)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6)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7)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8)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9)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10)
第二节 赞美能达成你想要的(1)
第二节 赞美能达成你想要的(2)
第二节 赞美能达成你想要的(3)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1)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2)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3)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4)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5)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6)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7)
第一节 赞美要具体(8)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1)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2)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3)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4)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5)
第二节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6)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1)
1.指责并不能改变他人
没有人愿意责备自己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认为自己当初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过激者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懦夫认为自己非常谨慎,而守财奴则相信自己很节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即使他是完全错误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到过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就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呢。”可见,能够大胆承认错误的人寥寥无几。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责备自己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呢?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即使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别人当面指出。如果有人当面指责,他会立即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辩解。
所以,指责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除非他自己想明白。正如卡耐基所说:“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我们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
你忽略了背后的原因
这个世界的一切结果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你之所以批评和指责他,往往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布莱德雷将军奉命执行一次危险而紧急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召集手下将士,让他们排成了一个长列。
“这次,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瞟了大家一眼,“哪位愿意冒险担任这项任务,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份最新的战报,布莱德雷和参谋交头接耳了片刻。等他处理完战报,再次面对行列中的众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两步。
他按捺不住情绪,生气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情况紧急,竟然一个人都没有……”
“报告司令!”只见站在最前排的人满脸委屈地说道,“我们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两步……”
这时,布莱德雷将军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这队勇敢的士兵。
你也不想错怪别人吧?那好,下一次在你批评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急于批评和指责,就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不经分析就轻易对别人的做法进行对错判断的习惯。
众所周知,法庭上要确定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往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调查工作,也就是先假设是无罪的,通过分析各种原因,找出人证物证,再做定论。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无论别人错得多么离谱,都不要指责和抱怨,先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问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时间来看,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时,是个人掌握信息多少的原因。例如,手下与领导的看法不同,多数情况是领导掌握的资讯更全面,所得出的结论大都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有时,是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分。比如,你让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时不会令你满意,因为他还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规则。
有时,是由于民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比如,你不觉得牛是神圣的,因为你没有生活在印度,如果你生活在印度,会觉得这很正常。你之所以觉得大热天男士穿长袍戴头巾的扮相有点不可思议,是因为你不是阿拉伯人。如果你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你会觉得沙特国王衣着得体,当年阿拉法特的装扮也颇有几分英气呢。你之所以认为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不太礼貌,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美国。我们在美国的电视剧中经常见到儿子直呼父亲:“麦克……”那个幽默而亲切的爸爸不仅不生气,还挺高兴的。而在中国胶东农村,谁若直呼你父亲的名字,你会在他后面追着打他。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3)
有时,则是时代的原因。比如,你之所以觉得男人留个大辫子有些别扭,是因为你不是清朝人。那时,如果一位勇敢的武士面对一群歹徒来个立马站桩,怒目圆睁,同时把长辫子向后一甩,大声说道:“来吧,你们一起上!”你会觉得:“哇噻,真帅呀!好酷的长辫子啊!”你之所以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你没有生活在五百年以前,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理所当然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你看,太阳东升西落,它每天都在绕着我们转嘛!”
……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那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也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
如果我是他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结果常常令其困惑:自己认为好的,对方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但对方也许认为这些付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纵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愿望,有时也难以被对方接受,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际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事实上,他的做法与你的看法不同,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错的,而你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样的状况下,你的做法可能与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达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话……”
由人与人相互吸引的原理可知,当人们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似时,就有相互喜欢的趋势。当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相互之间便会找到很多共同点,从而可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4)
北京有一位底师傅开出租多年,从来没有被顾客投诉过,也没有与顾客发生过争执。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底师傅说,主要是他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顾客要到的地方不让停车,他会用一句话加一个小动作使顾客满意。他说:“小姐,你看好价钱,25元。”然后,底师傅将计价器抬起清零,接着说:“这里不让停车,以下的路程算我送你的。”乘客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动作,多数会说:“没关系,师傅,你该怎么算还怎么算。”底师傅听了心里也暖洋洋的。
底师傅说:“我是司机,知道这里不让停车,她也许没有驾照,不懂得交通标志。或者,以前她乘车时,别的司机违规在这里停过。因此,她心目中认为这里是可以停车的。此时,如果我继续往前开,而又碰巧计价器里蹦一个字,顾客会以为我算计她一块钱。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算计我一块钱,我也不高兴……”
如此站在顾客的角度周全考虑,怎么会得不到顾客的好感呢?怎么会得不到理解和赞同呢?怎么会遭到指责和投诉呢?
换位思考,不仅能够让我们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找到那个潜伏着的理由,同时也找到了顺利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美国,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前夕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节的赞歌,橱窗里装饰着枞树彩灯,乔装的可爱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一个5岁的男孩将会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
然而,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中充满了严厉。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5)
“我,我的鞋带开了……”儿子怯怯地回答。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没看见。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脚印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这是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惊,立即把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肩上,儿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啊!”
从此,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以自己为基准理解的“快乐”强加给自己的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母亲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认识了这一道理。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时候,自然也会以对手的目光观察自己,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了解。
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 想想看,如果我处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愿意以我这样的人为夫?如果我处在我儿子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如果我处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上司而庆幸?……当你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战场上,知己知彼,可以百战百胜;社会交往中,也需要换位思考,才能知己知彼,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高境界。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
“君子和而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流既需要你把自己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还需要对方能够准确接收你的信息。
例如,你问候朋友:“你吃了吗?”“吃了,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善意,他已准确接收。
如果他恼怒地反问:“怎么?你看我像吃不上饭的人吗?难道我连饭都吃不上吗?”显然,你的善意,他并没有理解,于是,误解产生了。
不理解导致误解,误解又往往会产生抱怨:“他应该那么做……”“他不应该这么对我……”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6)
许多人抱怨是因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这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不理解。请你想一想,人家为什么应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
如果说“应该”的话,以下这个“应该”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只要不违法,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我们‘应该’理解别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理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相互尊重。比如,美国人有权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印度人有权按照印度的方式生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现在,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念正确,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应该有所信仰和追求,有些原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你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此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人的信仰、观念、做法、看法与你的不一样,你也应该尊重他们,不应该随口否定或贬低他们。
比如,你可以说:“夫人,我只爱你一个,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表达情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不能说:“世界上其他的女人都是丑八怪。”须知,别人也有权认为自己的夫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信自己种族的优秀,甚至用一些伟大的、智慧的、勇敢的之类的美好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民族,但是,不应贬低其他国家和民族。
彰显自己可以,不应贬低他人。这好比做事,利己可以,但不能损人。请记住:即使一个人的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也许错得离谱,也不要嘲笑他,可以不赞成但应该表示尊重。
我们需要明白: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你仇视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用仇视和指责的方式换来的会是更多的敌意和批评,而用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则必定会换来更多的宽容和敬意。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一个真君子既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7)
2.抱怨就是认输
怨天尤人的失败者
社会上的一些失败者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满腹牢骚,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这其中有一种抱怨很具有代表性。
不幸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直以为这种抱怨很合理:“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为什么我一出生就贫穷,而他一出生就富有?我哪里比他差了,我不比他傻,我的智商不比他低,我不比他少努力,我甚至更辛苦,这个世界一开始便存在着不公平!太不公平了!”“我出生时,上帝一定是闭着眼睛的,没有把黄金放在我的手上,没有把王冠戴在我的头上。” ……
环顾四周,你是不是经常见到这种牢骚满腹的人?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我们看一个人,不能把他完全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他与周围的一切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之所以出生便富有,那是因为他的父辈努力拼搏过,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人家的父母努力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一出生便有了好的起点。如果换成你,不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些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之所以出生时贫穷,那是因为他的前辈没有在孩子出生时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感激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哺育我们,培养我们,这是天大的恩情,我们不应该再要求什么。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的起点,这已足够,剩下的路让我们自己来走。
一个人出生时贫穷并不丢脸,更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就是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成长才是一个人的真实人生轨迹。关于这一点,世界上无数出身贫寒的成功者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如果有人因为你的出身而轻看你,那是他的不对。可是,如果你一辈子没有出息,那么,你就不能怪罪别人不重视你。我在演讲时经常强调:“出身贫穷不是你的错,一生贫穷才是你的错。”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背景,也不用对自己出生时的状态负责,而此后的人生之路走得如何则主要由自己负责。
第一节 指责和抱怨能为你带来什么(8)
社会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几乎没有人一生都没有机遇。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遇到过许多机会,只是你尚未准备就绪,结果让机会在你面前溜走了;或者你努力不够,没有能力抓住机会。可是,你能说所有的机会从来都没有眷顾过你吗?你没看到许多同龄人的成功事例吗?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出身与你一样,有的出生时的状况甚至还不如你呢!
可以说,在任何时代、任何社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5分钟打动人心
0.9
已售 0
240.2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