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静

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

文档

0.9

已售 0
425.31KB

数据标识:D17207900956101536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5)
共和国60周年感言四则(1)
共和国60周年感言四则(2)
共和国60周年感言四则(3)
共和国60周年感言四则(4)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2)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4)
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1)
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2)
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3)
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4)
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1)
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2)
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3)
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4)
6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1)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王伟光
【作者简介】
王伟光,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8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利益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等方面,有所创新。主持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译著2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建立60年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总结研究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经验时,不能把前29年与后31年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在理论上是一种误导,有必要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加以澄清,这是对新中国60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新中国60周年历史经验的必要的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2)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前提;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准备。
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概括,不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正确的思想观点。本人难以苟同该说法。首先,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力更生的基本观点既是对中国革命,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概括,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过渡、改造和建设时期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正确观点,丰富和充实了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前提;再次,毛泽东本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上的失误并不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之中。
毛泽东领导全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一个占当时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极为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奠定了制度前提和基础。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所提出的关于国民经济恢复,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和社会主义和平过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建立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同时又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思想上、制度上、物质上的准备。
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1976年整整20年间,毛泽东领导全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探索时期的20年,大致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起步阶段。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成就是公认的。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有创造性的、正确的认识的标志性著作。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不足十年时间,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是好的,成绩还是主要的,是应该肯定的。在这一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毛泽东虽然在总体上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离开八大正确路线的“左”倾错误,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然而历史客观地看,毛泽东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摸索上既有错误的认识,也有正确的观点,既有反面的教训,也有正面的经验。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十年时间,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失误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阶段。虽然有重大失误,有重大挫折,但也有健康的方面,取得成绩的方面。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上,总体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重大损失,当然也不乏正确的认识,最重要的是留下了沉痛的、可资借鉴的教训。
对待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生的错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已有定论。在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之际,在科学总结毛泽东失误的同时,正确地评价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科学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功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基础。”
二是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速度。”我国在1953年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了投资588.47亿元、以156个大型项目为主的投资建设。1957年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项目。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和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等制造业,从无到有,初步形成规模。以鞍钢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基本形成,上海和沿海城市工业基础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到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显著成绩,尽管不很完善和成熟,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在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6年的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到1978年,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原有的工业部门和新建的石油工业等都有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国防建设和整个国家的实力有很大增强。与此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全国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骨干和专业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毛泽东的失误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1956年,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在此前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毛泽东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前提。但是,从1957年夏季开始,毛泽东逐渐偏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在后来的实践中,指导思想和路线上出现了严重错误,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遭受到严重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内乱。究其原因,复杂多种,但是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在理论上、路线上的失误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即使如此,完全否定1957年之后的20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是不客观的。一是毛泽东在20年曲折探索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正确的思想认识。二是毛泽东领导的2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所形成的经验教训,为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9年,尤其是1957年下半年以来曲折探索的20年一定要采取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功与过,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和发展道路所必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3)

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毛泽东同志那里就开始了,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展开理论上的思索和实践上的尝试,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做了充分而必要的理论准备。
.率先提出“以苏为鉴”的方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前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照抄苏联的建设模式。但经过很短暂的摸索,毛泽东就已然感觉到完全照搬苏联建设模式是不行的。他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模式逐渐暴露出其缺点和弊端,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迫切性。他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思考,他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经验的方针。他的创造性的认识集中反映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明确指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1956年1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8页。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继续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忆毛泽东》,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甚至到了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还在深入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这个提法好。”《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路,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是,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是普遍原理,人类社会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普遍规律,但中国怎么走,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这个根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和精髓。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对矛盾是基本适应前提下的不适应,可以经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
0.9
已售 0
425.3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