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左倾vs右翼》 编辑推荐
《左倾vs右翼》 内容简介
《左倾vs右翼》 精神的盛宴
《左倾vs右翼》 插图(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6)图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1)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2)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3)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4)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5)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6)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7)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8)
《左倾vs右翼》 流派与主义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1)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2)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3)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4)
《左倾vs右翼》 论争(1)
《左倾vs右翼》 论争(2)
《左倾vs右翼》 论争(3)
《左倾vs右翼》 论争(4)
《左倾vs右翼》 论争(5)
《左倾vs右翼》 论争(6)
《左倾vs右翼》 编辑推荐
20世纪人类记录的不朽经典之作
这本文化读物,讲述了20世纪的百年里,诞生的诸多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潮、文学艺术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它为您描绘了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范畴,其中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哲学一道闪耀,共同折射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系列人文历史图文书,它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景。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并最终在历史的画卷上镌刻出一系列表情:对血腥战争的恐惧与反思、对邦交政局动荡的不安与担忧、对文明的热诚向往以及对属于自己的大众式娱乐文化的追求……无疑,这是一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息图,诠释着过往百年里人类自身生活的得失与成败。一卷在握,20世纪人类风光尽收眼底。
自从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以来,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世界突然变得荒诞与复杂,不再是井然有序、不言自明。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更是在摧毁物质文明、社会秩序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一个充满迷惘与怀疑的时代。这本文化读物,就是讲述20世纪的百年里,诞生的诸多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潮、文学艺术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它为您描绘了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范畴,其中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哲学一道闪耀,共同折射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精神的盛宴
前言
詹姆斯•格莱克
翻开日历,20世纪已成为了历史。回顾这风云变幻的百年,我们发现,各种哲学思潮与文学艺术异常活跃,诞生了诸多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来,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世界突然变得荒诞与复杂,不再是井然有序、不言自明。发生在这个世纪的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更是在摧毁物质文明、社会秩序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一个充满迷惘与怀疑的时代。
1900年,一本划时代的、惊世骇俗的书,伴随着世纪曙光和智慧进程面世了,它破除了人类关于自身的过时观念,以焕然一新、令人震惊且一贯透彻的人性理论取而代之。这本书就是《梦的解析》,作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梦的解析》事实上发表于1899年,但一位敏感地意识到该书重要意义的出版商将日期定为1900年。在书中,弗洛伊德详尽阐述了那些关于梦的独特而新颖的见解,那是“认识潜意识的光辉大道”。他认为,在经过合理的破译之后,梦为人的潜意识流露打开了一扇窗口。然而,《梦的解析》在出版后的最初几年仅售出几百册。
同样在20世纪初期,1905年,一位26岁的德国籍犹太人,在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年报》上发表了代表世界理论物理方面最重要成就的三篇论文。数年后,这位当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被誉为再世的哥白尼。他就是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一个“天才”的代名词。
1904年7月2日的下半夜,契诃夫叫醒了妻子,让她去请医生。当契诃夫不能对注射作出反应时,医生急忙准备供氧。“一切都没有用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说,“氧气送到这里之前我就会变成一具僵尸。”医生最终没有要氧气,而是拿来了一瓶香槟。接过酒杯,契诃夫笑着说:“我好久没有喝香槟了。”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当我们想到20年代,不可避免地会想象出维多利亚文化开始崩溃的情景。在欧洲,作家、艺术家云集各首都,他们正在竭力消除高尚的和低级的、神圣的和凡俗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格特鲁德•施泰因的巴黎沙龙里,人们可以看到乔伊斯、海明威、庞德、毕加索正在争论现代主义的真谛,写作并参加社交活动。咖啡馆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立即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圣经”。
196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向全世界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学。它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20世纪文学最有名的开场白。评论家宣称:《百年孤独》是“美洲最伟大的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20世纪,宗教走向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多元化与世俗化发展的趋势。在50年代,传教士比利•格雷厄姆主持广播节目《决定时刻》,一夜之间,他忽然成为了媒介的超级明星。不久,他还建立了包括杂志社和出版公司的出版“帝国”,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并同许多电影明星甚至几位总统成为密友。
这本讲述精彩文化的读物,将为您描绘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中精彩的片断与瞬间。在这里,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和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和哲学,将一道闪耀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插图(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6)图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1)
哲学
哲学家的探索
1900年 弗洛伊德主义的诞生
“写完《梦的解析》,我就完成了我一生的工作……我再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我或许只要躺下和死去就可以了。”
——摘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致卡尔•荣格的一封信
在1900年,一本书问世了,就像它引自维吉尔的《埃涅伊特》中的格言那样:“我若不能让天上的神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这本书就是《梦的解析》,作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就像埃涅阿斯致力于人世生活的研究一样,弗洛伊德潜心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对20世纪人类的焦渴和梦魇(包括生活中恐惧的事情,如燔祭)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发现了一种除非我们勇敢正视之外,否则无法加以控制的潜意识力量。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以来,潜意识问题就已若隐若现地存在,弗洛伊德本人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艺术鉴赏者,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们早已走在他的前面。他们已经在无意中接触到了潜意识,就像利夫或布伦丹触及到美洲海岸一样;而弗洛伊德则是证明潜意识确实存在,并对其丰富多彩和惊恐可怖加以揭示的哥伦布。
他喜欢把自己看成一名探险者,他对是否会发现需要斗争的敌人和有时会化敌为友之类的情形满不在乎。当他的信徒们,如阿德莱尔、兰克和荣格抛弃他的观点时,他便与他们分道扬镳。最终得到承认的只有一位修正者——永不停止思索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开始只是一名研究科学家,后来由于需要赚足够的钱与未婚妻马莎•伯奈斯结婚,才转而从事医学。由此可见,爱情和愿望推动着他走向了一项极其伟大的研究,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正是爱情与愿望不仅仅是仇恨与挑衅,因为他发现潜意识是极其矛盾的。倘若不是他非常冷漠和沉默寡言,他可能会把这种精神分析疗法称为“爱情疗法”。
他是通过同事与挚友约瑟夫•布罗伊尔这个杰出的维也纳物理学家,偶然发现了精神分析学。布罗伊尔在为研究各种癔病而收治一位名叫贝莎•帕彭海姆的年轻妇女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如果她谈及某种精神症状首次出现的情况,并表达出当时所感受的情感时,这种症状就会消失。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得出的结论是:“癔病主要因回忆而引起。”布罗伊尔由于害怕性材料被披露,在他的病人(于1893年合著《癔病研究》中的“安娜•O.”)发生幻孕症状且声称怀有他的孩子时便和她一起私奔了。
尽管弗洛伊德本人趣味高雅,但他对贝莎和他自己的病人倾诉的性行为毫不畏惧。催眠术让位于用手按住病人额头的方法,后来,又被自由联想的方法彻底取代。在这个方法中,他主要是倾听,而贝莎则通过记忆、梦境随心所欲地漫游,创造她自己的“漫谈疗法”。病人与分析者(倾听者)之间的关系,在帮助他了解她童年与其父母的基本关系方面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弗洛伊德没有宣称获得了奇迹。如果他曾有助于将人们的“癔病苦难化为正常人的不幸”的话,那或许正是通过病人的自知和一些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关心并耐心倾听他们的善意所获得的。他的著名病人之一“狼人”在其漫长人生的晚年评论道:“如果你挑剔地看待一切,能成立的精神分析屈指可数,但它帮助过我。他是一位天才。”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2)
反复出现于他病人回忆中的一个要素是童年时代的诱奸。一开始他就相信他们的故事,甚至认为他自己的父亲可能与他的姐妹们犯下过这一罪行;后来,在酝酿《梦的解析》时,他经历了一次彻底、痛苦但又勇敢的自我分析过程,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他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患有妄想症,儿子们渴望母亲并忌妒父亲;同样地,女儿们在性方面对父亲产生幻想。一位伟大的作家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曾率先凭直觉不止一次地反映了这一认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成为弗洛伊德主义信念的关键。
在具有乱伦意识的20世纪80—90年代,弗洛伊德被指责为因害怕攻击其同龄人,而故意掩盖童年诱奸的事实。实际上发生在维也纳上流家庭的诱奸很可能比弗洛伊德所相信的更加频繁,但要压制这一认知,与他那真理至上的性格完全相悖,除非暂时摒弃这个事实,即资产阶级绅士们不可能产生这个念头:想与其母亲睡觉的念头比已经睡觉的事实更不令人恶心。
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是这一发现的肥沃土壤。他的父亲雅各布,一位羊毛商人,是与其两个成年儿子和名叫丽贝卡的神秘的第二位妻子一起迁居摩拉维亚的加利西亚犹太人,这位妻子不久就从这个家庭档案中消失。雅各布•弗洛伊德再娶了一位19岁的姑娘阿马利厄。西格蒙德生于1856年,是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他小时候的游戏伙伴是其幼小的侄子和侄女——其同父异母兄埃曼努埃尔的后代。西格蒙德的那位迷人、活泼的母亲与她的未婚继子菲利普同龄,菲利普很可能比那位祖父般的、书生气的父亲更加适合分享这位母亲的床铺,似乎就是弗洛伊德从不信奉的上帝给了菲利普与其母亲相爱的完美家庭。
弗洛伊德三岁时,家庭解体了:同父异母的兄长迁居英国,而家族的其他人则迁至维也纳。弗洛伊德在那里又生活了79年。他总是将在摩拉维亚的幼年生活回忆成乐园。与马莎•伯奈斯结婚后,他们迁居现在业已闻名的地址:贝热塞19号。马莎极为平静地照看着寓所,后来又加上6个孩子,对她的丈夫深信不疑甚至没必要替他在牙刷上涂牙膏。旺盛的情欲逐渐退化为“婚姻的不坏结局”;他日益转而寻求与其最小的女儿安娜之间的理智而又多情的亲昵,他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马莎的妹妹米娜也存有理智的亲密。
在接触具有高智商和强烈情感的女性之后,他与卢•安德列亚斯—萨洛梅和玛丽•波拿巴公主结下了终生友谊。精神分析是天才女性能够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第一种职业。根据弗洛伊德的评价,其女安娜也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分析员,尤其在分析儿童方面(她从未结婚,也许是“厄勒克特拉情结”过于强烈而无法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愿望受压抑后会病变成为神经过敏症,就像无处排泄其毒素的隐性疖子一样。成人则能在多种稚嫩的部位如泌乳孔、肛门或阴茎进行“储存”。男性幼儿对其母亲的强烈欲望因害怕阉割而被淡化。个性三要素“原我”(潜意识、本能)、“本我”(意识心理)和“超我”(父母的训诲与禁令)之间的斗争连续不断。现代分析家几乎不相信精神能够这样呆板地加以表达,也不相信与之相关的核心一定是性。作为那个时代的男人,弗洛伊德在其行将就木之际仍没有对“母亲”的极端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他承认,对他来说女人仍是“一块不明朗的大陆”。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3)
部分原因是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女性化的性格,并且他深信人人都是两性的,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增加知识和同情心,就不能读懂弗洛伊德关于女人的论述。他关于女人遭受“阴茎羡慕”之苦的信念是极其可疑的
Content
《左倾vs右翼》 编辑推荐
《左倾vs右翼》 内容简介
《左倾vs右翼》 精神的盛宴
《左倾vs右翼》 插图(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6)图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1)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2)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3)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4)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5)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6)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7)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8)
《左倾vs右翼》 流派与主义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1)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2)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3)
《左倾vs右翼》 作为科学的哲学(4)
《左倾vs右翼》 论争(1)
《左倾vs右翼》 论争(2)
《左倾vs右翼》 论争(3)
《左倾vs右翼》 论争(4)
《左倾vs右翼》 论争(5)
《左倾vs右翼》 论争(6)
《左倾vs右翼》 编辑推荐
20世纪人类记录的不朽经典之作
这本文化读物,讲述了20世纪的百年里,诞生的诸多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潮、文学艺术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它为您描绘了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范畴,其中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哲学一道闪耀,共同折射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系列人文历史图文书,它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景。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并最终在历史的画卷上镌刻出一系列表情:对血腥战争的恐惧与反思、对邦交政局动荡的不安与担忧、对文明的热诚向往以及对属于自己的大众式娱乐文化的追求……无疑,这是一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息图,诠释着过往百年里人类自身生活的得失与成败。一卷在握,20世纪人类风光尽收眼底。
自从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以来,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世界突然变得荒诞与复杂,不再是井然有序、不言自明。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更是在摧毁物质文明、社会秩序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一个充满迷惘与怀疑的时代。这本文化读物,就是讲述20世纪的百年里,诞生的诸多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以及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潮、文学艺术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它为您描绘了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范畴,其中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哲学一道闪耀,共同折射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精神的盛宴
前言
詹姆斯•格莱克
翻开日历,20世纪已成为了历史。回顾这风云变幻的百年,我们发现,各种哲学思潮与文学艺术异常活跃,诞生了诸多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来,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世界突然变得荒诞与复杂,不再是井然有序、不言自明。发生在这个世纪的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更是在摧毁物质文明、社会秩序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一个充满迷惘与怀疑的时代。
1900年,一本划时代的、惊世骇俗的书,伴随着世纪曙光和智慧进程面世了,它破除了人类关于自身的过时观念,以焕然一新、令人震惊且一贯透彻的人性理论取而代之。这本书就是《梦的解析》,作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梦的解析》事实上发表于1899年,但一位敏感地意识到该书重要意义的出版商将日期定为1900年。在书中,弗洛伊德详尽阐述了那些关于梦的独特而新颖的见解,那是“认识潜意识的光辉大道”。他认为,在经过合理的破译之后,梦为人的潜意识流露打开了一扇窗口。然而,《梦的解析》在出版后的最初几年仅售出几百册。
同样在20世纪初期,1905年,一位26岁的德国籍犹太人,在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年报》上发表了代表世界理论物理方面最重要成就的三篇论文。数年后,这位当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被誉为再世的哥白尼。他就是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一个“天才”的代名词。
1904年7月2日的下半夜,契诃夫叫醒了妻子,让她去请医生。当契诃夫不能对注射作出反应时,医生急忙准备供氧。“一切都没有用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说,“氧气送到这里之前我就会变成一具僵尸。”医生最终没有要氧气,而是拿来了一瓶香槟。接过酒杯,契诃夫笑着说:“我好久没有喝香槟了。”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当我们想到20年代,不可避免地会想象出维多利亚文化开始崩溃的情景。在欧洲,作家、艺术家云集各首都,他们正在竭力消除高尚的和低级的、神圣的和凡俗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格特鲁德•施泰因的巴黎沙龙里,人们可以看到乔伊斯、海明威、庞德、毕加索正在争论现代主义的真谛,写作并参加社交活动。咖啡馆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立即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圣经”。
196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向全世界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学。它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20世纪文学最有名的开场白。评论家宣称:《百年孤独》是“美洲最伟大的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20世纪,宗教走向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多元化与世俗化发展的趋势。在50年代,传教士比利•格雷厄姆主持广播节目《决定时刻》,一夜之间,他忽然成为了媒介的超级明星。不久,他还建立了包括杂志社和出版公司的出版“帝国”,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并同许多电影明星甚至几位总统成为密友。
这本讲述精彩文化的读物,将为您描绘20世纪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中精彩的片断与瞬间。在这里,思想者、哲学家、小说家和诗人逐一登场;文学、宗教和哲学,将一道闪耀着20世纪文化的光辉。
《左倾vs右翼》 插图(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1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6)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7)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8)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29)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0)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1)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2)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3)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4)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5)图
《左倾vs右翼》 插图(36)图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1)
哲学
哲学家的探索
1900年 弗洛伊德主义的诞生
“写完《梦的解析》,我就完成了我一生的工作……我再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我或许只要躺下和死去就可以了。”
——摘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致卡尔•荣格的一封信
在1900年,一本书问世了,就像它引自维吉尔的《埃涅伊特》中的格言那样:“我若不能让天上的神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这本书就是《梦的解析》,作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就像埃涅阿斯致力于人世生活的研究一样,弗洛伊德潜心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对20世纪人类的焦渴和梦魇(包括生活中恐惧的事情,如燔祭)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发现了一种除非我们勇敢正视之外,否则无法加以控制的潜意识力量。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以来,潜意识问题就已若隐若现地存在,弗洛伊德本人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艺术鉴赏者,认为伟大的艺术家们早已走在他的前面。他们已经在无意中接触到了潜意识,就像利夫或布伦丹触及到美洲海岸一样;而弗洛伊德则是证明潜意识确实存在,并对其丰富多彩和惊恐可怖加以揭示的哥伦布。
他喜欢把自己看成一名探险者,他对是否会发现需要斗争的敌人和有时会化敌为友之类的情形满不在乎。当他的信徒们,如阿德莱尔、兰克和荣格抛弃他的观点时,他便与他们分道扬镳。最终得到承认的只有一位修正者——永不停止思索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开始只是一名研究科学家,后来由于需要赚足够的钱与未婚妻马莎•伯奈斯结婚,才转而从事医学。由此可见,爱情和愿望推动着他走向了一项极其伟大的研究,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正是爱情与愿望不仅仅是仇恨与挑衅,因为他发现潜意识是极其矛盾的。倘若不是他非常冷漠和沉默寡言,他可能会把这种精神分析疗法称为“爱情疗法”。
他是通过同事与挚友约瑟夫•布罗伊尔这个杰出的维也纳物理学家,偶然发现了精神分析学。布罗伊尔在为研究各种癔病而收治一位名叫贝莎•帕彭海姆的年轻妇女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如果她谈及某种精神症状首次出现的情况,并表达出当时所感受的情感时,这种症状就会消失。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得出的结论是:“癔病主要因回忆而引起。”布罗伊尔由于害怕性材料被披露,在他的病人(于1893年合著《癔病研究》中的“安娜•O.”)发生幻孕症状且声称怀有他的孩子时便和她一起私奔了。
尽管弗洛伊德本人趣味高雅,但他对贝莎和他自己的病人倾诉的性行为毫不畏惧。催眠术让位于用手按住病人额头的方法,后来,又被自由联想的方法彻底取代。在这个方法中,他主要是倾听,而贝莎则通过记忆、梦境随心所欲地漫游,创造她自己的“漫谈疗法”。病人与分析者(倾听者)之间的关系,在帮助他了解她童年与其父母的基本关系方面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弗洛伊德没有宣称获得了奇迹。如果他曾有助于将人们的“癔病苦难化为正常人的不幸”的话,那或许正是通过病人的自知和一些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关心并耐心倾听他们的善意所获得的。他的著名病人之一“狼人”在其漫长人生的晚年评论道:“如果你挑剔地看待一切,能成立的精神分析屈指可数,但它帮助过我。他是一位天才。”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2)
反复出现于他病人回忆中的一个要素是童年时代的诱奸。一开始他就相信他们的故事,甚至认为他自己的父亲可能与他的姐妹们犯下过这一罪行;后来,在酝酿《梦的解析》时,他经历了一次彻底、痛苦但又勇敢的自我分析过程,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他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患有妄想症,儿子们渴望母亲并忌妒父亲;同样地,女儿们在性方面对父亲产生幻想。一位伟大的作家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曾率先凭直觉不止一次地反映了这一认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成为弗洛伊德主义信念的关键。
在具有乱伦意识的20世纪80—90年代,弗洛伊德被指责为因害怕攻击其同龄人,而故意掩盖童年诱奸的事实。实际上发生在维也纳上流家庭的诱奸很可能比弗洛伊德所相信的更加频繁,但要压制这一认知,与他那真理至上的性格完全相悖,除非暂时摒弃这个事实,即资产阶级绅士们不可能产生这个念头:想与其母亲睡觉的念头比已经睡觉的事实更不令人恶心。
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是这一发现的肥沃土壤。他的父亲雅各布,一位羊毛商人,是与其两个成年儿子和名叫丽贝卡的神秘的第二位妻子一起迁居摩拉维亚的加利西亚犹太人,这位妻子不久就从这个家庭档案中消失。雅各布•弗洛伊德再娶了一位19岁的姑娘阿马利厄。西格蒙德生于1856年,是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他小时候的游戏伙伴是其幼小的侄子和侄女——其同父异母兄埃曼努埃尔的后代。西格蒙德的那位迷人、活泼的母亲与她的未婚继子菲利普同龄,菲利普很可能比那位祖父般的、书生气的父亲更加适合分享这位母亲的床铺,似乎就是弗洛伊德从不信奉的上帝给了菲利普与其母亲相爱的完美家庭。
弗洛伊德三岁时,家庭解体了:同父异母的兄长迁居英国,而家族的其他人则迁至维也纳。弗洛伊德在那里又生活了79年。他总是将在摩拉维亚的幼年生活回忆成乐园。与马莎•伯奈斯结婚后,他们迁居现在业已闻名的地址:贝热塞19号。马莎极为平静地照看着寓所,后来又加上6个孩子,对她的丈夫深信不疑甚至没必要替他在牙刷上涂牙膏。旺盛的情欲逐渐退化为“婚姻的不坏结局”;他日益转而寻求与其最小的女儿安娜之间的理智而又多情的亲昵,他与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马莎的妹妹米娜也存有理智的亲密。
在接触具有高智商和强烈情感的女性之后,他与卢•安德列亚斯—萨洛梅和玛丽•波拿巴公主结下了终生友谊。精神分析是天才女性能够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第一种职业。根据弗洛伊德的评价,其女安娜也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分析员,尤其在分析儿童方面(她从未结婚,也许是“厄勒克特拉情结”过于强烈而无法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愿望受压抑后会病变成为神经过敏症,就像无处排泄其毒素的隐性疖子一样。成人则能在多种稚嫩的部位如泌乳孔、肛门或阴茎进行“储存”。男性幼儿对其母亲的强烈欲望因害怕阉割而被淡化。个性三要素“原我”(潜意识、本能)、“本我”(意识心理)和“超我”(父母的训诲与禁令)之间的斗争连续不断。现代分析家几乎不相信精神能够这样呆板地加以表达,也不相信与之相关的核心一定是性。作为那个时代的男人,弗洛伊德在其行将就木之际仍没有对“母亲”的极端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他承认,对他来说女人仍是“一块不明朗的大陆”。
《左倾vs右翼》 哲学家的探索(3)
部分原因是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女性化的性格,并且他深信人人都是两性的,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增加知识和同情心,就不能读懂弗洛伊德关于女人的论述。他关于女人遭受“阴茎羡慕”之苦的信念是极其可疑的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20世纪人类全纪录-《左倾vs右翼》
308.7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