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1)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2)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3)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1)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2)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3)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4)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5)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6)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7)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8)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9)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2)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3)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4)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5)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6)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7)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8)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9)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0)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1)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2)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3)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4)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5)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1)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2)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3)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4)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5)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6)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1)
50年代初期,就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而言,中苏之间有三次大的军事合作:第一次是在新疆,第二次是在华东,第三次是在朝鲜。尽管中苏同盟条约是1950年签订的,但双方的接触,早在1949年初便已经开始了。那时,斯大林派他们的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迈出了与中共结成同盟的第一步。几个月后,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也表明了中共方面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一边倒”的意愿。就是在这次中苏领导人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了帮助中共军队向新疆开进,迅速解放大西北的建议。新疆地处中国的西部边陲,地域辽阔。兰州到乌鲁木齐(旧称迪化)有1 961公里;酒泉(旧称肃州)到乌鲁木齐1 253公里,到哈密591公里,到喀什2 547公里。新疆离内地远,人烟稀少,地方势力很容易拉山头,拥兵自重,闹武装割据。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为消除分裂局面而向新疆进军,先是在清代。1863—1865年,陕西、甘肃和新疆相继发生暴动和叛乱,不久俄国军队也乘机侵占伊犁。1867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湘军10多万人开始征战,到1873年10月攻占肃州,随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进军新疆。1876年,清军约7万人向新疆进发,追剿叛军。到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消灭了阿古柏叛军。这以后,清王朝在新疆建立行省,湘军统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新疆长期处于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之外,军阀割据,内乱不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通过全面援助和支持盛世才政权,排除以往英国、日本在新疆的影响,把新疆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国际形势很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苏联处在日、德反共同盟势力的东西夹击之中,迫切需要中国拖住日本,稳定东方战线。所以,尽管盛世才有心使新疆脱离中央政府,投靠苏联,斯大林却还没有要承认一个独立的新疆政权的意思,怕这样会刺激中国。而中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也十分需要得到苏联的援助和支持,不愿为一个鞭长莫及的地方与苏联形成对抗。于是,保持新疆的相对独立,就成为斯大林和蒋介石都可以接受的现状了。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在苏联一开始作战失利的情况下,盛世才见风使舵,转而投靠蒋介石,并且采取种种措施迫使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全部撤出了新疆。1942年底蒋介石很是自豪地宣称:新疆归顺中央,是“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最大之成功”。第二年,国民党军队以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军共7万余人,历时两年半和平进驻新疆。1944年9月,蒋介石把盛世才调到重庆,由吴忠信主掌新疆。1949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但是在毛泽东进军全国的棋盘上,新疆还没有列入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1949年5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关于各野战军进军部署的电报中指示,年底以前占领兰州、宁夏和青海,1950年春“开始经营新疆”。6月26日,毛泽东又致电指挥西北作战的彭德怀说,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可以在“明年春季或夏季占领新疆”。7月10日至14日,第一野战军在扶眉战役中歼灭敌军4个军43 000多人后,胡宗南系统残部退入陕西汉中地区,下一步攻歼对象是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奎匪徒。 这时,刘少奇正在莫斯科访问,斯大林对这样的安排很不放心。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2)
根据中共中央代表团政治秘书邓力群的回忆,斯大林当时说,英、美,特别是美国,在策划搞“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对美国势力渗透新疆的担心,使得苏联迫切地要求中共及早进军新疆。由于苏联战后注意发展在新疆的势力,策动和支持了“三区革命”,所以在新疆,特别是北疆,很有影响。考虑到苏联将会在外蒙古独立和东北长春铁路及旅顺基地等问题上与未来的新中国发生利益冲突,斯大林设想在新疆问题上先帮助中共,通过这个来换取将来中共在蒙古和东北问题上的让步。根据现在看到的俄国档案文献的记载,在6月27日这天夜间,也就是刘少奇到达莫斯科后中苏两党举行的第一次会谈中,斯大林就提出,“不应当拖延占领新疆的时间。因为拖延会引起英国人对新疆事务的干涉”。斯大林认为中共过高估计了马步芳的骑兵部队,表示愿意提供40架歼击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入疆。毛泽东非常重视斯大林的建议,立即要刘少奇告诉斯大林,中共同意尽快进疆,并且希望刘少奇在莫斯科具体解决苏联提供空军援助和空运部队的问题。这以后,毛泽东在7月23日给彭德怀发去电报说,苏联“极盼早占新疆,彼可给以种种援助,包括几十架飞机助战”,建议彭德怀“冬季即占领迪化,不必等到明春”。接着,毛泽东又致电斯大林说,中共“同意派邓力群去新疆,其任务是在那里建立和北平的无线电联络”,还通告说,如果战事进展顺利,今冬就有可能占领迪化,为此,正在考虑步行进军新疆的问题。8月4日,毛泽东又进一步通知刘少奇和王稼祥说:“8月底或9月初可能占领兰州,那时即可准备进取新疆”。这样一来,进疆的任务就迅速提前了,可是中共当时对新疆的具体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后来邓力群的回忆和“力群电台”发出的电报看,为了让中共力量尽早占领新疆,苏联的确做了许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先后在联共(布)中央联络部和苏联驻伊犁领事馆人员的陪同下,于8月14日秘密到达伊宁。这以前,驻伊宁的苏联顾问团已全部撤回国内了,苏联驻伊宁的领事阿里斯托夫接待了邓力群一行,并安排他们和三区少数民族领导人进行了会晤,这些领导人表示“将尽一切力量”帮助邓力群完成任务。阿里斯托夫也表示“愿以同志关系”和邓“经常往来互相交换意见”。当时,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驻新疆的国民党军队领导人中有主张接受中共主张的和平派,也有主张奉命坚决抵抗的反共主战派。虽然早在1949年4月张治中等国民党和谈代表决定留在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就考虑要“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了,但是那个时候中共既不了解三区的具体情况,又与新疆当局没有任何接触。倒是苏联方面在7月底8月初,通过与国民党新疆军政首脑陶峙岳、包尔汉的接触,了解到新疆当局有举行和平起义的意愿。8月中旬,苏联驻迪化总领事萨维列也夫对陶峙岳等人表态说:中国将于9月组成新政府,苏联即将予以承认,希望新疆方面及时主动转变,“局势已进入必须转变的阶段,不能有所犹豫了”。这确实对促进新疆的和平起义产生了作用。8月26日兰州的解放,迫使新疆军政首脑下决心举行和平起义。经过与新疆当局的联系,9月2日苏联副总领事叶谢也夫亲自去伊宁,并且连续两次会见邓力群。叶谢也夫说,和平解放新疆的形势已经完全成熟,苏联保证国民党方面将会无条件接受中共的和平条款,希望中共方面抓住时机,果断行事,立即设法开始谈判。叶谢也夫还几次建议邓力群尽快赶到迪化,直接同新疆当局接触,并表示由苏联方面负责从中斡旋,同时保证中共代表的绝对安全。经过与叶谢也夫商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后,邓力群在9月15日秘密到达迪化,在苏联领事的大力协助下,与陶峙岳、包尔汉进行了正式谈判。不久,新疆国民党当局便通电宣布起义。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3)
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军队如果能够迅速进抵新疆,对于稳定西北局势、形成统一全国的局面,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兰州距乌鲁木齐差不多快两千公里远,而西北野战军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加上就要进入严冬了,一旦风雪刮起来,会给部队行军造成极大的困难。尽管毛泽东答应说从华北、华东军区抽调3个汽车团(536辆汽车)给西北野战军,但这还需要时间,而且也不够用。所以,只有寄希望于苏联的帮助了。9月26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说,关于入新疆部队,除车运、步行外,正同苏方交涉,用30~50架飞机空运。经过商定,斯大林决定派运输机运送西北野战军指战员入疆,具体办法是:部队先向酒泉进发,同时由中方出钱租用的苏联航空公司飞机45架飞往酒泉机场,实行空运。苏联派来的飞机是里2型,这种活塞式运输机最大时速325公里,巡航时速240公里,最大航程2 650公里,升限6 400米,载重7.65吨,载客20~30人,非常实用。第一批进疆部队是王震司令员所辖的第1兵团第2军和第6军共7万人。除车运和步行外,空运的是第6军军直机关和下属第17师(炮兵除外),自1949年11月4日开始空运,共运1 033架次,官兵12 446人,武器装备12 5734吨。其中从酒泉运抵哈密2 908人,从哈密运抵迪化9 538人(即乘车抵达哈密的先头部队)。再加上从10月开始车运的部队,在年底前,中共的主力部队已进抵新疆各主要城市。到1950年3月,后续步行部队全部进驻新疆,也就是说在半年内7万人全部入疆。这次空运在中国军队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中苏军事关系史上也是唯一的。只是中国为此付给苏方的运费款额是多少尚不得而知。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1)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赠予或出售军火,这其中包括各种步兵武器、火炮、坦克、飞机、军舰及其他装备。苏联提供的这些武器装备,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从以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走向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转型来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正继续向大西北、大西南以及华南进军,到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大陆除西藏外全部解放。这时的解放军已达到550万人,其中步兵师大约有200个。因为有一些部队留在新解放区,建立了省军区和军分区,还有不少国民党起义部队正在改编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步兵的军、师编制不断变化。不过,总体而言,步兵编制比较齐整,但兵种构成单一,特种部队很少。全军有4个炮兵师,包括军属和师属炮团在内,共有77个炮兵团,装备有60毫米迫击炮以上口径各种火炮2万~3万门。装甲兵有2个战车师,及2个战车团,装备计有美、日式坦克312辆,水陆坦克242辆。工兵总计9个团。空军原有接收、缴获和起义的国民党军队飞机113架。另外东北还有一所从1946年3月开办的航校,使用的是日式教练机。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创立,先成立的是华东军区海军舰队,拥有起义、俘获的国民党舰只,征用的商轮,改装的渔轮,打捞的沉舰,以及从香港购买的超龄舰艇等,累计223艘,总排水量仅有92 050吨,型制混乱复杂,有来自美、英、日、德、法、加、荷、澳等国的舰船,甚至还有辛亥革命前清朝海军烧煤的“楚”字号军舰、“永绩”号炮舰。舰艇主、辅机多达355种,机器磨损严重,而且没有配件。舰上火炮30多种,炮弹无后续供应。这以后,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中,还损失了很多舰船,仅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的9艘军舰就有6艘被炸沉,1艘遭重创,“重庆”号巡洋舰、“长治”号护卫舰等先后被炸自沉。这些陈旧的杂牌舰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海作战中勉强可以执行任务,例如在攻占一江山岛时,就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仅此而已,它们最主要的功能还是用在海军官兵的训练上。当时的部队装备可以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就是“小米加步枪”。与日本兵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共军队发扬了“小米加步枪”的精神,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敌人,是值得骄傲的。在新的冷战格局下的国际环境中,中共刚刚执掌政权,又赶上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直接面对美国这样具有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敌对势力,虽然还需要发扬以劣势打优势的战略部署和英勇作风,但是仅仅依靠“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显然是不行了。这时,能够向中国提供先进武器装备的只有苏联。正是依靠苏联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中国军队不仅应付了朝鲜战争,而且对整个部队进行了现代化装备改造。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2)
1.陆军武器装备新中国要求苏联大规模供应武器是在准备出兵朝鲜之际,但因事情曲折,真正提交武器装备清单却是在赴朝作战以后。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起草了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其中说到中国同意出兵朝鲜,并开列了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因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内部意见不合,还要再讨论出兵问题,这封电报没有发出。后来周恩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出兵事宜不顺利,虽然苏联答应以贷款方式提供武器,但因在苏联空军出动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周恩来中途赶回北京商议决策,也没有提交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从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中国首次向苏联提交所需武器弹药清单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之时。1950年11月7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由于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径种类繁多的情况。这一状况给弹药生产,特别是步枪和机枪子弹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我们的工厂目前所能提供的这种子弹为数甚少。志愿军部队直接参加朝鲜军事行动的有12个军,计36个师,但仅有6个步枪和机枪弹药基数。今后,随着军事行动的发展,我们在保障军队弹药方面势必出现很大困难。如果军工生产方面不出现变化,那么,改换装备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开始。为克服目前困难,我请求您研究一下关于在1951年1月和2月这一时期给36个师供应步兵武器装备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 800万发;苏式自动枪26 000支,自动枪子弹8 000万发;苏式轻机枪7 000挺,轻机枪子弹3 700万发;苏式重机枪2 000挺,重机枪子弹2 000万发;飞行员用手枪1 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梯恩梯炸药1 000吨。对于这36个师的步兵轻武器,11月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说1951年1—2月可如数运到中国。这批武器的到货数量与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体型制为:1891/30式水连珠步枪;1938/44式骑枪;1927式ДП轻机枪(圆形弹仓,即转盘机枪);1927/44式ДПМ轻机枪(长方弧形弹仓,位于枪身下方);1943式郭留诺夫СГ43重机枪;1941式ППШ木柄冲锋枪;1943式ППС铁柄冲锋枪;ТТ30/303式手枪。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3)
利用这批武器,我们在朝鲜的志愿军有34个师更换了装备,另2个师的武器作为补充消耗和分给军校、军区用作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36个师的轻武器,基本上都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前研制的武器,是苏军退役淘汰的装备,而当时苏军现役装备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动步枪、АК47突击步枪(冲锋枪)、РПД44班用轻机枪、РП46连用轻机枪、СГМ重机枪,都不肯卖给中国,甚至在后来提供的60个师的装备中,还搭配上了324挺1910年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从这些武器的型制上就可以判断,当时苏军陆军师的装备领先于中国部队10年左右。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特别是志愿军第二番部队大规模入朝,中国军队急需大量武器装备。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战役后期,毛泽东派总参谋长徐向前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政府谈判购买60个师的苏联武器装备问题。谈判从6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开始双方达成协议,根据苏联的生产和运输能力,在3年内完成60个师装备的供应,而在1951年完成10个师的供应。9月,斯大林又提出,除1951年已经提供的4个师的装备外,原计划的其余6个师的装备和物资要推迟半年,我们表示接受。最后到1952年4月双方确定,当年供应16个师的装备,其余40个师的装备分两年到1954年底供应完毕。这60个陆军师的
Content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1)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2)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3)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1)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2)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3)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4)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5)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6)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7)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8)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9)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2)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3)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4)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5)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6)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7)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8)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9)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0)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1)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2)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3)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4)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15)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1)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2)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3)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4)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5)
四、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6)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1)
50年代初期,就采取共同的军事行动而言,中苏之间有三次大的军事合作:第一次是在新疆,第二次是在华东,第三次是在朝鲜。尽管中苏同盟条约是1950年签订的,但双方的接触,早在1949年初便已经开始了。那时,斯大林派他们的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迈出了与中共结成同盟的第一步。几个月后,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也表明了中共方面向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一边倒”的意愿。就是在这次中苏领导人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了帮助中共军队向新疆开进,迅速解放大西北的建议。新疆地处中国的西部边陲,地域辽阔。兰州到乌鲁木齐(旧称迪化)有1 961公里;酒泉(旧称肃州)到乌鲁木齐1 253公里,到哈密591公里,到喀什2 547公里。新疆离内地远,人烟稀少,地方势力很容易拉山头,拥兵自重,闹武装割据。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为消除分裂局面而向新疆进军,先是在清代。1863—1865年,陕西、甘肃和新疆相继发生暴动和叛乱,不久俄国军队也乘机侵占伊犁。1867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湘军10多万人开始征战,到1873年10月攻占肃州,随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进军新疆。1876年,清军约7万人向新疆进发,追剿叛军。到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消灭了阿古柏叛军。这以后,清王朝在新疆建立行省,湘军统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新疆长期处于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之外,军阀割据,内乱不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通过全面援助和支持盛世才政权,排除以往英国、日本在新疆的影响,把新疆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国际形势很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苏联处在日、德反共同盟势力的东西夹击之中,迫切需要中国拖住日本,稳定东方战线。所以,尽管盛世才有心使新疆脱离中央政府,投靠苏联,斯大林却还没有要承认一个独立的新疆政权的意思,怕这样会刺激中国。而中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也十分需要得到苏联的援助和支持,不愿为一个鞭长莫及的地方与苏联形成对抗。于是,保持新疆的相对独立,就成为斯大林和蒋介石都可以接受的现状了。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在苏联一开始作战失利的情况下,盛世才见风使舵,转而投靠蒋介石,并且采取种种措施迫使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全部撤出了新疆。1942年底蒋介石很是自豪地宣称:新疆归顺中央,是“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最大之成功”。第二年,国民党军队以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军共7万余人,历时两年半和平进驻新疆。1944年9月,蒋介石把盛世才调到重庆,由吴忠信主掌新疆。1949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但是在毛泽东进军全国的棋盘上,新疆还没有列入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1949年5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关于各野战军进军部署的电报中指示,年底以前占领兰州、宁夏和青海,1950年春“开始经营新疆”。6月26日,毛泽东又致电指挥西北作战的彭德怀说,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可以在“明年春季或夏季占领新疆”。7月10日至14日,第一野战军在扶眉战役中歼灭敌军4个军43 000多人后,胡宗南系统残部退入陕西汉中地区,下一步攻歼对象是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奎匪徒。 这时,刘少奇正在莫斯科访问,斯大林对这样的安排很不放心。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2)
根据中共中央代表团政治秘书邓力群的回忆,斯大林当时说,英、美,特别是美国,在策划搞“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对美国势力渗透新疆的担心,使得苏联迫切地要求中共及早进军新疆。由于苏联战后注意发展在新疆的势力,策动和支持了“三区革命”,所以在新疆,特别是北疆,很有影响。考虑到苏联将会在外蒙古独立和东北长春铁路及旅顺基地等问题上与未来的新中国发生利益冲突,斯大林设想在新疆问题上先帮助中共,通过这个来换取将来中共在蒙古和东北问题上的让步。根据现在看到的俄国档案文献的记载,在6月27日这天夜间,也就是刘少奇到达莫斯科后中苏两党举行的第一次会谈中,斯大林就提出,“不应当拖延占领新疆的时间。因为拖延会引起英国人对新疆事务的干涉”。斯大林认为中共过高估计了马步芳的骑兵部队,表示愿意提供40架歼击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入疆。毛泽东非常重视斯大林的建议,立即要刘少奇告诉斯大林,中共同意尽快进疆,并且希望刘少奇在莫斯科具体解决苏联提供空军援助和空运部队的问题。这以后,毛泽东在7月23日给彭德怀发去电报说,苏联“极盼早占新疆,彼可给以种种援助,包括几十架飞机助战”,建议彭德怀“冬季即占领迪化,不必等到明春”。接着,毛泽东又致电斯大林说,中共“同意派邓力群去新疆,其任务是在那里建立和北平的无线电联络”,还通告说,如果战事进展顺利,今冬就有可能占领迪化,为此,正在考虑步行进军新疆的问题。8月4日,毛泽东又进一步通知刘少奇和王稼祥说:“8月底或9月初可能占领兰州,那时即可准备进取新疆”。这样一来,进疆的任务就迅速提前了,可是中共当时对新疆的具体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后来邓力群的回忆和“力群电台”发出的电报看,为了让中共力量尽早占领新疆,苏联的确做了许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先后在联共(布)中央联络部和苏联驻伊犁领事馆人员的陪同下,于8月14日秘密到达伊宁。这以前,驻伊宁的苏联顾问团已全部撤回国内了,苏联驻伊宁的领事阿里斯托夫接待了邓力群一行,并安排他们和三区少数民族领导人进行了会晤,这些领导人表示“将尽一切力量”帮助邓力群完成任务。阿里斯托夫也表示“愿以同志关系”和邓“经常往来互相交换意见”。当时,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驻新疆的国民党军队领导人中有主张接受中共主张的和平派,也有主张奉命坚决抵抗的反共主战派。虽然早在1949年4月张治中等国民党和谈代表决定留在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就考虑要“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了,但是那个时候中共既不了解三区的具体情况,又与新疆当局没有任何接触。倒是苏联方面在7月底8月初,通过与国民党新疆军政首脑陶峙岳、包尔汉的接触,了解到新疆当局有举行和平起义的意愿。8月中旬,苏联驻迪化总领事萨维列也夫对陶峙岳等人表态说:中国将于9月组成新政府,苏联即将予以承认,希望新疆方面及时主动转变,“局势已进入必须转变的阶段,不能有所犹豫了”。这确实对促进新疆的和平起义产生了作用。8月26日兰州的解放,迫使新疆军政首脑下决心举行和平起义。经过与新疆当局的联系,9月2日苏联副总领事叶谢也夫亲自去伊宁,并且连续两次会见邓力群。叶谢也夫说,和平解放新疆的形势已经完全成熟,苏联保证国民党方面将会无条件接受中共的和平条款,希望中共方面抓住时机,果断行事,立即设法开始谈判。叶谢也夫还几次建议邓力群尽快赶到迪化,直接同新疆当局接触,并表示由苏联方面负责从中斡旋,同时保证中共代表的绝对安全。经过与叶谢也夫商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后,邓力群在9月15日秘密到达迪化,在苏联领事的大力协助下,与陶峙岳、包尔汉进行了正式谈判。不久,新疆国民党当局便通电宣布起义。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3)
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军队如果能够迅速进抵新疆,对于稳定西北局势、形成统一全国的局面,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兰州距乌鲁木齐差不多快两千公里远,而西北野战军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加上就要进入严冬了,一旦风雪刮起来,会给部队行军造成极大的困难。尽管毛泽东答应说从华北、华东军区抽调3个汽车团(536辆汽车)给西北野战军,但这还需要时间,而且也不够用。所以,只有寄希望于苏联的帮助了。9月26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说,关于入新疆部队,除车运、步行外,正同苏方交涉,用30~50架飞机空运。经过商定,斯大林决定派运输机运送西北野战军指战员入疆,具体办法是:部队先向酒泉进发,同时由中方出钱租用的苏联航空公司飞机45架飞往酒泉机场,实行空运。苏联派来的飞机是里2型,这种活塞式运输机最大时速325公里,巡航时速240公里,最大航程2 650公里,升限6 400米,载重7.65吨,载客20~30人,非常实用。第一批进疆部队是王震司令员所辖的第1兵团第2军和第6军共7万人。除车运和步行外,空运的是第6军军直机关和下属第17师(炮兵除外),自1949年11月4日开始空运,共运1 033架次,官兵12 446人,武器装备12 5734吨。其中从酒泉运抵哈密2 908人,从哈密运抵迪化9 538人(即乘车抵达哈密的先头部队)。再加上从10月开始车运的部队,在年底前,中共的主力部队已进抵新疆各主要城市。到1950年3月,后续步行部队全部进驻新疆,也就是说在半年内7万人全部入疆。这次空运在中国军队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中苏军事关系史上也是唯一的。只是中国为此付给苏方的运费款额是多少尚不得而知。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1)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赠予或出售军火,这其中包括各种步兵武器、火炮、坦克、飞机、军舰及其他装备。苏联提供的这些武器装备,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从以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走向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转型来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正继续向大西北、大西南以及华南进军,到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大陆除西藏外全部解放。这时的解放军已达到550万人,其中步兵师大约有200个。因为有一些部队留在新解放区,建立了省军区和军分区,还有不少国民党起义部队正在改编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步兵的军、师编制不断变化。不过,总体而言,步兵编制比较齐整,但兵种构成单一,特种部队很少。全军有4个炮兵师,包括军属和师属炮团在内,共有77个炮兵团,装备有60毫米迫击炮以上口径各种火炮2万~3万门。装甲兵有2个战车师,及2个战车团,装备计有美、日式坦克312辆,水陆坦克242辆。工兵总计9个团。空军原有接收、缴获和起义的国民党军队飞机113架。另外东北还有一所从1946年3月开办的航校,使用的是日式教练机。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创立,先成立的是华东军区海军舰队,拥有起义、俘获的国民党舰只,征用的商轮,改装的渔轮,打捞的沉舰,以及从香港购买的超龄舰艇等,累计223艘,总排水量仅有92 050吨,型制混乱复杂,有来自美、英、日、德、法、加、荷、澳等国的舰船,甚至还有辛亥革命前清朝海军烧煤的“楚”字号军舰、“永绩”号炮舰。舰艇主、辅机多达355种,机器磨损严重,而且没有配件。舰上火炮30多种,炮弹无后续供应。这以后,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中,还损失了很多舰船,仅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的9艘军舰就有6艘被炸沉,1艘遭重创,“重庆”号巡洋舰、“长治”号护卫舰等先后被炸自沉。这些陈旧的杂牌舰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海作战中勉强可以执行任务,例如在攻占一江山岛时,就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仅此而已,它们最主要的功能还是用在海军官兵的训练上。当时的部队装备可以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就是“小米加步枪”。与日本兵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共军队发扬了“小米加步枪”的精神,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敌人,是值得骄傲的。在新的冷战格局下的国际环境中,中共刚刚执掌政权,又赶上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直接面对美国这样具有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敌对势力,虽然还需要发扬以劣势打优势的战略部署和英勇作风,但是仅仅依靠“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显然是不行了。这时,能够向中国提供先进武器装备的只有苏联。正是依靠苏联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中国军队不仅应付了朝鲜战争,而且对整个部队进行了现代化装备改造。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2)
1.陆军武器装备新中国要求苏联大规模供应武器是在准备出兵朝鲜之际,但因事情曲折,真正提交武器装备清单却是在赴朝作战以后。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起草了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其中说到中国同意出兵朝鲜,并开列了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因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内部意见不合,还要再讨论出兵问题,这封电报没有发出。后来周恩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出兵事宜不顺利,虽然苏联答应以贷款方式提供武器,但因在苏联空军出动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周恩来中途赶回北京商议决策,也没有提交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从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中国首次向苏联提交所需武器弹药清单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之时。1950年11月7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由于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径种类繁多的情况。这一状况给弹药生产,特别是步枪和机枪子弹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我们的工厂目前所能提供的这种子弹为数甚少。志愿军部队直接参加朝鲜军事行动的有12个军,计36个师,但仅有6个步枪和机枪弹药基数。今后,随着军事行动的发展,我们在保障军队弹药方面势必出现很大困难。如果军工生产方面不出现变化,那么,改换装备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开始。为克服目前困难,我请求您研究一下关于在1951年1月和2月这一时期给36个师供应步兵武器装备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 800万发;苏式自动枪26 000支,自动枪子弹8 000万发;苏式轻机枪7 000挺,轻机枪子弹3 700万发;苏式重机枪2 000挺,重机枪子弹2 000万发;飞行员用手枪1 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梯恩梯炸药1 000吨。对于这36个师的步兵轻武器,11月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说1951年1—2月可如数运到中国。这批武器的到货数量与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体型制为:1891/30式水连珠步枪;1938/44式骑枪;1927式ДП轻机枪(圆形弹仓,即转盘机枪);1927/44式ДПМ轻机枪(长方弧形弹仓,位于枪身下方);1943式郭留诺夫СГ43重机枪;1941式ППШ木柄冲锋枪;1943式ППС铁柄冲锋枪;ТТ30/303式手枪。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3)
利用这批武器,我们在朝鲜的志愿军有34个师更换了装备,另2个师的武器作为补充消耗和分给军校、军区用作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36个师的轻武器,基本上都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前研制的武器,是苏军退役淘汰的装备,而当时苏军现役装备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动步枪、АК47突击步枪(冲锋枪)、РПД44班用轻机枪、РП46连用轻机枪、СГМ重机枪,都不肯卖给中国,甚至在后来提供的60个师的装备中,还搭配上了324挺1910年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从这些武器的型制上就可以判断,当时苏军陆军师的装备领先于中国部队10年左右。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特别是志愿军第二番部队大规模入朝,中国军队急需大量武器装备。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战役后期,毛泽东派总参谋长徐向前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政府谈判购买60个师的苏联武器装备问题。谈判从6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开始双方达成协议,根据苏联的生产和运输能力,在3年内完成60个师装备的供应,而在1951年完成10个师的供应。9月,斯大林又提出,除1951年已经提供的4个师的装备外,原计划的其余6个师的装备和物资要推迟半年,我们表示接受。最后到1952年4月双方确定,当年供应16个师的装备,其余40个师的装备分两年到1954年底供应完毕。这60个陆军师的

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348.6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