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青

空了——金刚经心读

文档

0.8

已售 0
441.82KB

数据标识:D17207779661284538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目录
平常相里的秘密(1)
平常相里的秘密(2)
平常相里的秘密(3)
平常相里的秘密(4)
平常相里的秘密(5)
平常相里的秘密(6)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1)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2)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3)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4)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5)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6)
修心•一广大心(1)
修心•一广大心(2)
修心•一广大心(3)
修心•二慈悲心(1)
修心•二慈悲心(2)
修心•二慈悲心(3)
修心•三平等心(1)
修心•三平等心(2)
修心•三平等心(3)
修心•三平等心(4)
修心•三平等心(5)
修心•三平等心(6)
修心•三平等心(7)
修心•三平等心(8)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1)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2)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3)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4)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5)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6)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1)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2)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3)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4)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5)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6)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2)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3)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4)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5)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6)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7)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8)
金?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9)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0)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1)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2)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3)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4)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5)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6)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7)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1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金刚经,有许多翻译和解读的书。这一本《空了》无疑是最独特的一本,该书不只是简单地解释《金刚经》,而是充满了丰沛的感悟、诗意的理解,构成全书的,是一篇一篇独立成篇的短小美文,精致简洁,便于随时阅读;同时,围绕经文内在理路的展开,全书实际上有严密的整体结构,每篇文章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层层递进,把深奥玄妙的佛理讲得晶莹剔透。该书对于金刚经的领悟也有独到之处,作者认为,金刚经是一部充满革命精神的经典,是一部把我们带向彻底自我解放的经典。一方面,它对于我们所见到一切色相表示了质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另一方面,它对于一切的观念,包括它本身的观念,表示了质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所谓质疑,并非否定,更非赞成,而是一种悬置。在存在的面前,金刚经引导我们的是,不要为眼前的形相所拘束,也不要被一切的观念所拘束,而是向着存在彻底地敞开。这种说法,确实给金刚经的解读带来新的视角。这本优美而智慧的书,在今天这样一个无常混乱的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安宁的指引,以及活泼的生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费勇,浙江人,现居广州。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第48届莱比锡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等。主要学术领域为现代汉语文学和文化批评,在张爱玲研究、现代诗歌研究、批评理论方面,有着一定影响。著有《我看张爱玲》、《空白的诗学》等,并有译著《时尚的哲学》等。另有《零度出走》、《我的江南》等散文集。近年致力于佛经心读的写作,已经出版《刹那花开--坛经心读》。
自序
佛陀在《金刚经》里指出了一条彻底自由的道路:不执著。这条道路随时随地,就在我们的面前,就在我们的身上。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时候,你都必须不执著,不粘着于任何事物,你的心总是在观照,在觉知,总是在自由之中。
自序
《金刚经》的全名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所谓般若,一般翻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如何炒股票的智慧,也不是如何当官的智慧,总之,不是在尘世间谋取名利的“智慧”,而是如何出离世间的智慧,再确切地说,是如何摆脱生死轮回的智慧。所以,在佛经里,《金刚经》向来被认为是根本大法,是最彻底的经典。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得到最终的解脱。
那么,《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道理呢?在我看来,《金刚经》的道理可以用三个字表述:不执著。你只要做到了不执著,对于一切的一切不执著,你就能够彻底解脱。一部《金刚经》,翻来覆去所说,其实都是在说为什么要不执著,以及如何不执著。为什么要不执著呢?《金刚经》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金刚经》最后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了梦、幻、泡、影、露、电等六个比喻,来形容这种虚妄性。
《金刚经》是一部充满革命精神的经典,是一部把我们带向彻底自我解放的经典。一方面,它对于我们所见到一切色相表示了质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另一方面,它对于一切的观念,包括它本身的观念,表示了质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所谓质疑,并非否定,更非赞成,而是一种悬置。在存在的面前,《金刚经》引导我们的是,不要为眼前的形相所拘束,也不要被一切的观念所拘束,而是向着存在彻底地敞开。
根本上,《金刚经》所说,并不是理论的推演,而是一种证悟,是一种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生命的证悟。这本书的写作,再一次让我感到文字和言语的无力。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一次个人的诵读,表达的是我自己因为诵读而产生的喜乐,以及对于《金刚经》这部佛教伟大经典的敬畏。
目录
目录
平常相里的秘密
日常里的终极问题
修心•一广大心
修心•二慈悲心
修心•三平等心
修心•四对于一切不起执著的心
修行•一不要活在手段的桥梁上
修行•二不要活在虚妄的假相里
修行•三不要活在偏见里
修行•四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
附录1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附白话语译
附录2
金刚决疑释德清撰
平常相里的秘密(1)
平常相里的秘密
《金刚经》第一段所描写的场景,其实是佛陀以他自己的形姿,告诉我们:即使像他这样成佛的人,也无法回避日常生活,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一秒一秒地过。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安于此时此地,学会在此时此地保持本然的心,时刻活在自己的家里,这个家并非一个房子,也并非某一个地方,而是:随时随地,都拥有一种智慧,一种洞察力,一种时刻对于存在保持警觉的清醒心态。
之一
《金刚经》开头第一句话: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在其他佛经里,佛总以神奇的形象出现,只有在《金刚经》里,佛示现了平常相。佛就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处于“此时此地”。人不能离开某地,而且,在同一时,只能在某一地,不可能同时在两地或两地以上。因此,无论皇帝还是平民,无论富翁还是穷人,必得处于“此时此地”。
此刻,我在房间里,在写字;此刻,我在火车上,在看着窗外的风景;此刻,我在办公室里;……人的一生其实是由无数这样的片刻组成,每一个片刻,总是在某地,总是在想着什么,或者在做着什么,总是呈现出某种表情。
佛陀在此时此刻,在给孤独园,和他一起的,是1250名的弟子。1250个人,很多,如果在中国的某地,某个大厅,一定很喧哗。但是,《金刚经》开头的描述,非常平实,很安静,我们听不到一点嘈杂。我们只感到佛陀安静地坐在那里,洋溢着安详的氛围,好像什么也没有在做、在想,只是在“此时此地”。
佛陀和他的弟子怎么会住进给孤独园?据说,佛陀和弟子们刚到王舍城的时候,没有正规的住所,随缘地,住在林间,乃至路边。一位富商看到他们,不知为什么,就被他们的神态所吸引,觉得这群人值得信任。因此,为他们建造了60处住所。又约请佛陀们一起吃饭。富商的姐夫给孤独长者听说后,一大早去拜访佛陀。佛陀一见到他,就喊了他的名字:须达。给孤独长者便问佛陀睡得可好,佛陀回答:内心已经安定,永远睡得香。然后,佛陀为他说法,让他明白了世间一切有生必有灭的道理。
给孤独长者听完后就皈依了佛陀,并表示要为佛陀和众比丘建造一座雨季居住的住所。他在舍卫城发现祇陀太子的园林是一处理想的地方,于是,请求祇陀太子能够转让。太子开价“铺满这座园林”的金币,给孤独长者用了10万金币,铺满了祇园,还差门口一小块地方。祇陀太子说:“这块就算我的布施。”于是,给孤独长者就在园林里建造了一座精舍。他问佛陀:“世尊,我应该怎样使用这座祇园?”佛陀回答:“你可以供给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四方比丘使用。”
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各地弘法,大部分时间,都在两个地方,一是王舍城(摩揭陀国的都城)的竹林精舍,二是舍卫城(桥萨罗国的都城)的祇园,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祇树给孤独园。须菩提们听佛陀讲《金刚经》,就在祇园内。唐代玄奘去印度,还去过祇园的遗址。
平常相里的秘密(2)
之二
《金刚经》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到了吃饭时间,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饭钵,走进舍卫城去乞食。虽然成了佛,仍要吃饭,仍然面对一个平常人每天遇到的问题。
如果没有饭吃,人就会饿死。所以,俗语说:人活着就是混一口饭吃。原始时代,人类在林间狩猎,在水中捕捉,获取食物。文明时代,人类必须工作,才能获得食物。佛陀怎么办呢?他不会像我们一样天天上班,赚取工资;也不会像原始人那样,靠体力在大自然间寻取粮食。
他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坐在那里。饿了,就带着弟子们挨家挨户地去“乞食”。
“乞食”字面上的意思即“讨饭”,但是,佛陀的“乞食”与中国人平常所说的“讨饭”完全不同。第一,它不是为生活所迫,用尊严来换取粮食;第二,它不是专向富人乞讨,而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不管贫富,都要乞讨。
这是佛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可以解决肚子的问题,又可以使自己不陷于谋生的罗网里,是利己。还有一利:利他。佛教把布施看成是通向解脱的重要途径之一,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此,向别人乞食,是给予了别人布施的机会,有利益他人的作用。
也许,把“乞食”翻译成“化缘”,更接近佛陀的原意。佛陀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到了自然而然的状态,把自己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人不必为着一日三餐操心,也不必为着衣服房子操心。福音书上说:“不要去为你们的生命操心,不要为吃的喝的操心;不要为你们的肉体操心,不要为穿的操心。”“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不收割,不储存,……看原野里的百合花,它们怎样生长;它们不工作、不纺织。”
日本人鸭长明在《方丈记》里提到,他“为他人奔驰于俗世而哀怜”,以为人其实不必如此,应当去学学“鱼和鸟的潇洒”。
“乞食”把生存的手段简化到了最简的层面,也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到了最低的层面。在最简和最低的层面,物质以及欲望构筑的羁绊消失了,心灵的生活才会最广大最深刻地展开。佛陀就如此地坐在那里,不担心家里的东西是否会失窃,不担心身上的财物是否会被抢走,不担心工作的机会是否会失去,不担心明天的生计,……他已经空无一物。饿了,就起身,穿好衣服,带着弟子,随缘地,挨家挨户地去乞求食物。给了,就接受;不给,就离开。始终安详、平和。
平常相里的秘密(3)
之三
佛陀饿了,就出去乞食,乞讨完后,马上就“还至本处”,字面上的意思是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江味农先生特意强调:“此‘还至本处’,急应着眼。”他认为《金刚经》开头这一段写佛陀饿了去乞食,乞食完就回到住处,表面看似平常,实质深具寓意,为俗世劳碌的人指出了一种方便法门。既然生而为人,谁都得为衣食奔走。一味地忙于谋生而忘了生命的本原固然可悲,但一心想着摆脱尘劳却又无法摆脱,而生出种种烦恼,同样可悲。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各种环境,那么,什么地方都可以成为道场。
江先生进而从此段的意思引申出一种极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每天早晨外出工作,完成必须的劳作,所有应酬,以及不相干的事情,一律省略,一下班就应该回到自己的家里,料理家务,然后即当静坐,摄念观心。在江先生看来,“还至本处,敷座而坐”八字,正是吾辈奔走尘劳中众生的顶门针、座右铭。
江先生的解释确实读出了经文背后的意义。表面上看,我们每天的日常好像与佛陀一样,都在为“稻粱谋”,然而,往深里看,完全不一样。就像中国禅宗常说的:没有修行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开始修行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完全觉悟的时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水好像又回复到原来的山水,却已经完全是不同层面的境界了。佛陀觉悟后,每天的日常,好像一个平常人一样,而实际上,他和平常人完全不一样,他时时在自己的“本处”,做到了纯为活着而活着。
我们很多人陷于谋生的轨道,沦为谋生的奴隶。本来,工作只是手段,得到足够的住处、粮食、衣服,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把工作当作了目的,一辈子努力,就是为了获得或守住一个好的位置,为了获得或守住不断提高的薪酬。诸如此类。
常常,在街边,或者在写字楼、机关办公室,看着那些模糊的五官和忙乱的身影,觉得大家都是奴隶,被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体制囚缚着。为着那些虚妄的生活目标,我们忘掉了生命本身的情趣和活力,变成了一个动物,一只卡夫卡《变形记》里的甲壳虫。一到所谓的假期,大家到各个风景区去旅游,那情形,就像囚犯出来放风。假期一过,又要回到各自的岗位,像坐牢似的工作着。
平常相里的秘密(4)
之四
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佛陀那样的对于世间功利的决然放弃,不可能像他那样地去“乞食”,也不可能去庙里修行。但是,《金刚经》开头所呈现的短短一段佛陀的日常生活相,仍给我们深邃的触动。佛陀在日常里的每一个姿势和行动,洋溢着从容和平静,可以体会到佛陀在每个日常的片刻里都享受着生命的喜乐。
而我们许多人之所以烦恼,往往在于我们不喜欢日常,不喜欢日常里的此时此地。在我们的言说里,日常总是与“柴米油盐”、“烦琐”等词语连在一起,一个作家甚至说:不怕刀山火海,只怕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的心总是期待着比当下更远的将来,期待着比日常更戏剧化的精彩时刻,为了这样的精彩时刻,我们希望日常的时间快快流逝。我们等待着考试后的中榜,等待着情人节的约会,等待着周六的旅行,等待着出国签证……我们好像必须让自己有所等待,否则,难以度日。有人不断地购买彩票,为的是有一个等待。在等待中耗费生命,而且因为在等待,所以,当下的片刻就变得难以忍受。
然后,所期待的时刻真的来临,兴奋了一会儿或几天甚至几个月。然后,又开始无聊,又要去制造新的等待,这样周而复始。我们总是在焦虑、烦躁、不安中期待着一些事情的发生,而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片刻,心生厌倦。我们的心不能安于日常,不能安于此时此地,总是漂浮不定,漂浮在一个又一个的妄念里面。我们的身体定于某处,心却不能安定。佛陀的身体到处走动,心却是安定的,安定于每一个此时此刻里。
所以,《金刚经》第一段所描写的场景,其实是佛陀以他自己的形姿,告诉我们:即使像他这样成佛的人,也无法回避日常生活,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一秒一秒地过。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安于此时此地,学会在此时此地保持本然的心,时刻活在自己的家里,这个家并非一个房子,也并非某一个地方,而是:随时随地,都拥有一种智慧,一种洞察力,一种时刻对于存在保持警觉的清醒心态。
平常相里的秘密(5)
之五
那么,佛陀是否让人安于平淡呢?安住于当下,安住于此时此地,是否就是安于平淡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许读完《金刚经》之后再来探讨,就会比较清晰。不过,我想指出的是:佛陀在《金刚经》开头显示的平常相,是他经过了漫长的追寻而达成的。如果有所谓的绚丽与平淡的区分,那么,可以说,佛陀是经历了绚丽之后,才归于平淡。惟其经历过,所以,那种平淡其实并不是平淡。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英国小说,忘了名字,其中的情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空了——金刚经心读
0.8
已售 0
441.8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