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颜

百病不生

文档

0.9

已售 0
397.08KB

数据标识:D17207763458084361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言 每个人都能“百病不生”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1)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2)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3)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4)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5)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1)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2)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3)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4)
第三章 肺是“气之本”,它的任务就是制造“气”(1)
第三章 肺是“气之本”,它的任务就是制造“气”(2)
第三章 肺是“气之本”,它的任务就是制造“气”(3)
第四章 “肾主纳气”,它是储存“气”的仓库(1)
第四章 “肾主纳气”,它是储存“气”的仓库(2)
第四章 “肾主纳气”,它是储存“气”的仓库(3)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1)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2)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3)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4)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5)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1)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2)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3)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4)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5)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1)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2)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3)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4)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5)
序言 每个人都能“百病不生”
作为一名执业医师,我和所有的医生同行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百病不生”!
有人会说了,“百病不生”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这个世界上,哪会真有“百病不生”的人呢?
我要告诉大家,这并非是天方夜谭,随意杜撰,而是确有其人。
出生于1860年的武学大师孙禄堂,是一位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的太极宗师。孙禄堂先生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前来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还力挫日本天皇钦命的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他在当时的武林界有“天下第一手”的美誉。
就在他70岁的那一年,孙禄堂先生预感将是自己驾鹤之期。家人怎么也不相信,就带先生去当时的德国医院作全面体验。孙先生笑着说:“我身体一点儿病而都没有,去医院有什么用啊。”但家人不信,坚持请这家外国医院最好的专家给先生检查身体。著名的德国医生史蒂夫在检查后惊讶地说:“孙先生的身体没有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
最顶级的西医检查完后,家人还不放心,又专门邀请当时最负盛名的“北京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先生进行中医诊断,孔老在望闻问切四诊后,忍不住兴奋地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行医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碰到。”
面对这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医生,都会发出感慨:原来真的可以百病不生啊。
诚然,要达到孙禄堂先生这种六脉调和的境界,需要持久的精修,需要身心并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少生疾病、不生大病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因为我们的先哲早已发现健康的秘诀,等待有缘人去采撷它。
健康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孙禄堂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人身养命之宝不外乎气和血。“气血”二字,让孙禄堂先生懂得了健康的真正含义,也使他的身体能够比年轻人还要好。
既然,秘密已被揭开,那百病不生就一点儿都不难了。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要想少生疾病或不生大病,只需要在通补气血方面下足功夫就行了。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黄帝内经》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就是说,气是病之根,血是病之本;病从气上生,病从血上起;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而养足气血,畅通气血,便会让身体得到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
行医十余年来,我治疗了大量因气血失调而引发的疾病,由此总结出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方法,这些方法全都适合普通读者自己掌握、自我运用。
只要您能够像孙禄堂先生一样,畅通气血、补足气血、持久精修、身心并养,把养生落实到每时每刻的行动上,那你就一定能够离“百病不生”的目标越来越近!
最后,我真诚地祝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气血通畅,“百病不生”,健康快乐,活到天年!
王彤
2009年11月于北京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1)
点破“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
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每次望闻问切之后,总会有病人这样问我:“大夫,我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尽快地祛除病根呢?”
问到“病根”这个词,可是一下子说到点子上了。每每遇到这样寻根究底的病人,我总是非常高兴,也很愿意跟他们多说上几句。
能够一眼辨别疾病的根源,一下找到祛病的妙方,是每位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执业医师,我也不例外。
诊病之余,我常常钻研医学古籍,希望将古人的智慧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来探寻人体“百病丛生”的根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原来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只不过是他们秘而不宣,等待有缘人来发现罢了。
这个玄机就是气血。《 黄帝内经•素问篇 》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 》也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正是上面这两段话让我悟出了人体“百病丛生”的症结所在,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我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
原来,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思路打开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历代中医名家在治病和养生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两个字。著有《 医林改错 》的清代医学大师王清任对气血的认识最为精到。他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因为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生疾病,最初都不会是伤人的脏腑、筋骨、皮肉,而是伤人气血,所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调气活血、补气养血”。
后来,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我发现“气血”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的大医早已发现,并成功运用于临床中;因此,我在给人治病和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通畅气血、补足气血作为核心内容。按照此种思路,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气血不畅、不足时,我通过食物和药物等来调整机体的状态,补足人体的气血;通过运动和理疗来帮助气血畅通,恢复健康;通过穴位按摩和刮痧等方式来刺激气血,祛除阻碍人体气血通畅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屡试不爽。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保健,畅通气血、补足气血,健康就会长伴我们左右。只要我们每天都让气血畅通、让气血充足,我们就会“百病不生”,活到天年。
大道至简,养生,就是畅通气血,补足气血。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2)
气血足,百病除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而只要气血充足、通畅,我们就能百病不生。
既然人体一切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造成的,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气血”到底是什么?
先别急,容我卖个关子,给大家说两个场景。
去医院复诊时,医生看到病人的前期治疗效果不错,常常会说一句话:“现在看起来你的气色比以前好多了。”抑或是两位久未谋面的好朋友,见面时会寒暄:“瞧,您最近气色可真好呀。”这是我们最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其实,上面所说的“气色”就是中医所讲的“气血”。说到这里,可能好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气血”呀!我知道!我知道!我每天都在说它!
是的,“气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如此之近!可能有时候,与生活联系得太过密切、太过稀松平常,反而会麻痹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其实生活处处皆中医!
言归正传,我再进一步说说中医里的“气血”。实事求是地讲,中医的“气血”是一个合成概念,它是“气”和“血”的合称。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重要性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体现。《 黄帝内经 》云:“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真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通俗地讲,气血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
再形象一点说,“气血”其实类似于汽车里的汽油、手机里的电能,如果汽油加满、电量充足的话,汽车和手机就能正常使用;而倘若汽油不够或电量不足的话,无论你怎么折腾它们,汽车在一定时间后都会熄火,手机也会因电量不足而通话效果不好甚至不能通话。
气血畅通、充足与否,成为一个人能否百病不生,健康长寿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就必然会气血不足,那能供给五脏六腑的动力和能量也会不够,脏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超负荷运转,一天两天没有问题,时间久了,损伤出现,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身体内部环境一片混乱,那时我们的身体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气血足,百病除。”只有气血充足,才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更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功能强大,我们的身体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的致病因子。
气血畅通、充盈,则百病不生,活到天年;气血淤滞、不足,则百病丛生,半百而衰。所以说,气血掌握人的生杀大权,气血足,则身体壮;气血虚,则百病生。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3)
吃喝不愁的人照样会有气血不调的毛病
并不是说只要每天吃饱喝足,就肯定能气血充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少锻炼以及生活工作多方面的压力,都会损伤我们的气血,导致疾病。
与同行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探讨: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花样时时翻新,人们都“百病丛生”了呢?
每当这时,都是议论最热闹的时候,同行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每每这个时候,我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百病丛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气血不畅。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什么生活水平了,吃穿不愁,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鸡鸭鱼肉管够,水果蔬菜任选,营养充足着呢,怎么可能出现气血不调呢?是不是你说错了?
一点没错。现代人气血不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养过剩。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大量吃鸡鸭鱼肉蛋奶等油脂多的东西。可中医认为,恣食肥甘,久必伤身,就是说,好吃的东西摄入过多,会加重肠胃的分解吸收负担,肝的合成、肾的排泄也不得不超负荷 工作,久而久之,五脏六腑的元气下降,功能减退,就会造成“食伤”,吃出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脑中风等现代文明病。
现代人气血不调的第二个原因是体育锻炼少了。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做体力劳动的机会少了。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毒素排出,新血再生,保持健康的状态。现代人吃得好了,运动得少了,所以体内毒素堆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气血淤阻。
再者,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像山一般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整天不停地思虑,而思虑会消耗掉大量的血液,同时思又伤脾,脾主运化,脾伤则会影响血的生成,影响脾胃的功能,消化吸收减弱,久而久之,气血便会不足。
同时,日益污染的生活环境、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会损耗我们的气血,并且对气血的再生造成影响,导致身体气血不足、气血不畅。
气血不足、不畅,反过来又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久而久之,积劳成疾,最终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累得腰酸腿疼,头晕眼花,吃不下饭,或者干脆大病一场。
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该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了,该休息一下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当“病来如山倒”,身体不能再承受时,才去认真反思,考虑我们的健康问题。而此时,我们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成了“空壳”,再也经受不起任何微小的打击了。
而很多人恰恰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真正重视自己的身体,积极地寻访名医妙方,亡羊补牢,希望重新修补好身体的“窟窿”,恢复往日的健康和精力,活到天年。
虽然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后知后觉”总没有“先知先觉”来得实在和有效。从对我们自己健康负责的角度而言,我们也一定要“先知先觉”,及早重视。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4)
我的气血不调吗——7种方法让您一目了然
气血不调不一定非得专业医生才能诊断出来,日常有很多症状其实已经在向您示警了。
很多人要问了,我们本身不是医生,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身体“先知先觉”,知道有没有气血不调呢?
事实上,要想做到“先知先觉”并不难,只需要每天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关爱一点点,更加体贴一点点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自己和身体对话,来详细了解它的气血运行情况。比如,每天起床后,自问自答一下。
1 . 是不是有面色苍白或比较暗淡、疲倦无力、头晕耳鸣、皮肤干燥、头发脱落、指甲易裂的情况发生。
2 . 是不是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3 . 是不是出现经常性的心悸、胸闷,或阵发性的心胸疼痛,唇色暗淡,舌头发紫。
4 . 是不是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脚总是发冷或莫名地发热。
5 . 是不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嘴角皲裂的情况。
6 . 女性是不是有月经过多或过少甚至闭经的情况。
7 . 男性是不是有小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的感觉。
如果我们的身体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上面这些症状,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因为身体已经提示我们:气血不调了!
此时,疏通气血、补足气血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调整饮食,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气血恢复。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等;血虚者需补血、养血、生血,补血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气滞者需通气,通气的食物有山楂、玫瑰花等;血淤者需活血,活血的食物有藕节等。
我们还必须加强锻炼。现代人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这就造成体内气血淤滞,运行不畅,身体出现各种不良的反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锻炼,畅通气血。
其实,健康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我们能够在细微的问题上稍加留意一小下,我们的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第一章 气血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百病不生
0.9
已售 0
397.0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