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人与山相逢(1)
第2节:人与山相逢(2)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第4节:回首余纯顺(2)
第5节:回首余纯顺(3)
第6节:守望峰巅
第7节:祈祷梅里
第8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
第9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2)
第10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3)
第11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4)
第12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5)
第13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6)
第14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7)
第15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8)
第16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9)
第17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0)
第18节:天庭札记(1)
第19节:天庭札记(2)
第20节:天庭札记(3)
第21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1)
第22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2)
第23节:夏天的哲思
第24节:走出喜马拉雅(1)
第25节:走出喜马拉雅(2)
第26节:走出喜马拉雅(3)
第27节:回到拉萨(1)
第28节:回到拉萨(2)
第29节:梅里,永远的墓志铭(1)
第30节:梅里,永远的墓志铭(2)
第31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1)
第32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2)
第33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3)
第34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4)
第1节:人与山相逢(1)
人与山相逢
2006年3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1号演播大厅里,“2005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因为郑洁和晏紫在澳网上完成的惊天一“贯”而获提名,我也作为嘉宾前来见证中国体坛2005的辉煌业绩。
揭晓最后一个获奖者的是我国前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叶乔波,她和前面开奖嘉宾大相径庭的语气,使我迅速地意识到了这位获奖者的名字――仁那。然而我知道,对于在场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是陌生的,远不及前面9个名字那般如雷贯耳。他就像他所从事的职业一样远离大众的视线,以至于直到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才赢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大屏幕上出现了仁那的照片,然后是音乐声中西藏14座八千米高峰探险队征战冰峰雪岭的镜头回放。当充满雪域特有的高亢昂扬的旋律响彻在演播大厅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开始无法抑止地奔涌而出,思绪也在那一刻完全游离了晚会的主题。
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在那个场合显得很另类,因为大多数人会把仁那和他的故事当作今天这场盛典中主持人的一个煽情的段落。
然而对我而言却远不止此,他代表的是我用了14年的青春时光追逐并探究的生命轨迹,他背后是我深爱着的雪山以及人与山相逢的传奇。
原本以为这些记忆已经随着时空的流转渐渐淡去,在这个瞬间却发现那将是心底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将这些年的一点积累奉献给你们,并用于纪念那段无悔的年华。
这是一个女孩“读”着山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
这其中有她对山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山相逢的诠释,以及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生的再塑造。
尽管她无法回避因为与死亡相邻,高山探险这项运动里所蕴涵的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但她更想和你们分享的是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含义――它能带给你最纯粹快乐。
事实上,14年里,这种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她,使得她从来不怀疑:人与山相逢就会产生奇迹。
此刻,我希望,这种感觉能为你我所共有。
如果山知道
清明,照例会去八宝山公墓和万佛陵园。
对登山者而言,和这两处墓地相连的是两座美轮美奂的雪山――贡嘎和梅里,因为美到了极至而令生者和死者之间的距离骤然缩短。因此这一年一度的仪式于登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立于天堂门口的对话。之于雪山的美除天堂外无以若比,所以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因了是山者,便对天堂的风景乃至含义有了常人所难有的领悟和体验。
想来我对贡嘎的了解,就是从这座墓碑开始的。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登山烈士纪念碑。4张年轻而英俊的脸,连同镌刻在墓碑上颇具力度的文字,让人无法不去探究曾经发生在这座神秘雪山深处的那一瞬间,进而不由得会去想象这些生命的符号曾经有过怎样的灿烂。在"征服"的字眼背后,除去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朴素的忠诚,总觉得还应该有点别的什么,生命的轨迹才够完满,死亡的理由才够浪漫。
然而那毕竟只能是我们的想象,生命划出的最后一道弧线,悄然无声地沉入遥远的地平线。
当逶迤于川西高原上的横断山脉,兀自将那座横空出世的雪峰推入人们视线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还能够保持平静。
第2节:人与山相逢(2)
地理学家为之振奋,人文学者为之慨叹,攀登者为之倾倒,摄影师为之流连。
这就是贡嘎,横断山脉的主峰,号称"蜀山之王"。
攀登总是在高处,高处不胜寒。许多年里,在这座山上发生了许多多多生生死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似乎只对少数人有意义。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贡嘎的魅力更多的在于那条闻名遐迩的海螺沟,在于拍摄"日照金山"的趋之若骛,在于足不出关就能领略到的雪山胜景。这些,几乎让贡嘎走下"圣坛",成为旅游手册上的某一个亮眼的点缀。
但终究,它不是一座平凡的山。
这座在中国内地力拔头筹的雪山,曾经和它周边的地区一起,引出了关于找寻"香格里拉"的争议。在贡嘎的探索史上,记录下了不少声名赫赫的学者和探险家,尽管这些历史中不可避免地被染上了几抹西方文化的油彩,但最终贡嘎作为人类和世界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独特魅力的实质,在于它不可复制的自然美景背后,有着醇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深邃的精神内涵。
我相信贡嘎绝对是有灵性的。
它因灵性而美丽,它因灵性而包容;它因灵性而骄傲,它也因灵性而佑护众生。
许多登山者都相信在这个距离天堂很近的地方,能和这座灵性的山峰交流,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正如一位老登山家的墓志铭:人与山相逢就会产生奇迹。
苍茫横断间的这座雪山,见证过多少人间真情和奇迹:
重返贡嘎的感动,20年间往事并不如烟;冥冥中生命在向往与怀念之间轮回,记忆在极致的美和残酷中永不尘封。(注)
如果有机会能用心去丈量贡嘎的周长,期望能领悟它的脉搏它的呼吸的真正含义。
贡嘎,是不是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如若不是,空气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安宁?风中如何能飘散这样的和煦?如若是?冰雪中为何要掺杂进死亡的白色?泥土里如何能浸透着亲情的泪滴?兴许,这里真的是人间与天堂的交汇处,美在这里延续,生命在这里轮回,我们,在这里感动……
贡嘎的雪里埋葬的灵魂是否真的没有遗憾?贡嘎的云中洒落的泪水是否真的不是悲凉?
如果山知道……
注:1981年,5月1日,日本两名登山者在距离顶峰只有300米的地方遭遇暴风雪,两人失踪。19天后,4位彝族青年在海拔3600米处发现了其中一名队员――松田宏也。他在无粮无水的情况下,从海拔7200米处爬下山来,奇迹般地生还。而后,一场抢救日本登山队员生命的战斗在贡嘎上下展开,友谊再度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尽管这19天的噩梦松田再也不愿去回忆,但20年后他毅然踏上重返贡嘎的路,为的是感谢这座给予他勇气的山和那些给予他生命的人。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回首余纯顺
说到中国探险人,恐怕没有人比余纯顺的知名度更高了。令人叹息的是,余纯顺的知名度几乎可以说是同他的死并存的。他的死给中国带来了继尧茂书之后的第二次"探险热",在各媒体不遗余力地炒作之后,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仿佛探险家最终都要用死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事实上也是探险,这种只可能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在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误区。究竟何为探险?探险人距离死亡有多远?在余纯顺魂归罗布泊之后,成为探险界苦苦思索的问题。
旅行家·探险者
从严格意义上说,1988年7月1日,当余纯顺迈开他"徒步全中国"的第一步时,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设计更接近于一个旅行家。
每个人一生中的自我设计和抉择,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其童年生活经历和境遇的影响。自幼因母亲和姐姐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而饱尝歧视和孤独的余纯顺,常常坐在自家的房顶上凝视着蓝天白云下的远方,渴望着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他幼小的心里笃信那远天的底下,必是一个广阔无忧的世界。于是,"走向远天的底下",便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座右铭。
尽管余纯顺"出走"的初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依他的个性和人生观而言,他的选择又确乎是必然的。从他用4年的时间拿下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全部文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他血液中的自强和坚韧。这是一个想成就某种事业的人身上所不可或缺的品质。余纯顺是属于那种崇尚"雁过留声"的人,如许许多多曾经做过或现在正在做着类似的事的人一样,他的行为初衷就是要向人们证实自己,因为他周遭的环境可供他施展的天地太小了。
余纯顺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走。当他在山海关的城楼下,将自制的一面印着"孤身徒步壮行中国上海一台北"的小旗挂在背包上的时候,他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其一,这意味着自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向世人证明自己;其二,他明白从今往后他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行为理念对于一个旅行家来说确实饱含悲壮的色彩,但对于一个探险者,却埋下了某种悲剧的隐患。
将余纯顺列为探险者而不仅仅是旅行家,除去他"孤身徒步"的行为必然地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之外,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他向"世界第三极"的挑战。这其中包含了探险的概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有目的地去到前人未到过的地方,完成前人未完成过的事业,并拥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必须承认一点,在余纯顺最初的自我设计里,并没有成为探险家的欲望,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天才旅行家。然而在他不自觉地完成着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的时候,也正实现着他对自我的超越,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
1992年底,在他将近完成"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四大天险公路的全程徒步时,他的行为业已引起有关媒体的注意,中央电视台为他制作了专访。从电视节目中以及在北京与他短暂的接触中,都不难感觉到他身上存在的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诚然,探险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但过分地渲染这种倾向,总会有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的痕迹。
当时,他正在策划挺进西藏阿里无人区。
从阿里出发
1994年8月3日,余纯顺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出发,开始了他徒步穿越阿里无人区的艰难旅程。数月之后,当我们在他的《从阿里出发--余纯顺徒步阿里日记》中重新见到他时,十分惊讶地发现,当他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时候,也同时在重新丈量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我甚至有一种感觉,余纯顺从阿里出发的时候,他的行为理念也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出发,这一出发使得他本人从行为观念到心理支撑都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探险者了。
余纯顺为穿越阿里无人区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精神上、体力上乃至知识上的充实与完善。
第4节:回首余纯顺(2)
这里我们似乎应当再次重温一下探险这一人类行为的初衷和意义。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行为,无疑是以"发现"为首要目的的。尽管这些发现.现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饱含殖民与贪欲的历史,不可避免地给探险行为本身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是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于一身,在探险界颇受尊敬的斯坦因爵士,也因其探险生涯中一段重要的篇章,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被中国人冠以"文物大盗"的称号而显得不那么光彩。
现代的探险活动,"发现"的目的已大打折扣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通过这类行为对自我能力进行验证以及对所涉足的地区做出结论。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曾以自己对探险的理解为现代探险下了一个定义:以人力或其它机动方式穿越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用数据、实物、文字、图像等手段对探险过程和探险区域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这一定义是否完善暂且不言,至少它囊括了一次有价值的成功的探险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行为过程和结论。这两者缺其一,探险行为都将失去意义。
在余纯顺的《从阿里出发》中,他以往那种流水账似的日记风格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而那些不断出现在他从前的文字中的,对自身行为意义的慨叹和评判也逐渐隐退。我们所读到的,是他对每日所经历之事的客观描述,他独特的心理体验,以及他的发现和结论。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了解到以人力徒步的方式穿越这片荒原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以及应付的方法,感受到他在此过程中对于藏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渊源和它之所以能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缘由深层次的思考,末了,则是他对自己已做过的事的再认识和对未来"归于平淡"所作的心理准备。
《从阿里出发》可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探险日记,无论是从文学、人文学、探险记录的角度,对于余纯顺本人来说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此之前所作的大量积累。这种积累除却为他此行的成功作了客观的保障外,也使他的探险行为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余纯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他所完成的徒步阿里的行为过程以及他为自身行为所作的结论,标志着他在从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中正逐步走向成熟。
罗布泊--悲壮的误区
1996年初,我收到了余纯顺写给我的一封信,读罢,我毫不犹豫地将他编发于当期的杂志上,此时距离他计划的"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完成时间不到两年。
在这封信中,有一段他对自己行为的剖析和总结,很精彩:"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尝试肯定要在10年之内结束。为了这样一个理念,我已付出了我生命的大约八分之一的时间和永不再来的青春年华。我想这大概够了。
尽管徒步走遍中国的经历已使我刻骨铭心,尤其是走遍西藏和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艰辛之旅。然而,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那一天到来之际,我会以浪迹天涯多年间的众多感悟提醒自己:生命的精髓就在于保持自然和朴实。因此,走完中国,从此不谈走中国。我作好了回归平淡的准备。
但我自认为不失为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人,走遍中国并不是我追求的顶点。如果时代需要我的话,也许我仍会在"平淡"和"献身"这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中走完我的人生之旅。当然,这肯定不是指再"徒步什么地方"那档子事儿了。凡事都应有个"度",就像漂泊的船儿总有靠岸的一天。倘若我仍无休止地走下去,就意味着又在另一种层面给自己套上一副新的心灵上的枷锁!我不打算最终将自己变成一架"走路机器"。人世上寻找生存和追求美的方式还有许多种,对我,乃至对"走遍中国"而言:尽管"天空未留痕迹",但是,"鸟儿确已飞过"便已足够!"
第5节:回首余纯顺(3)
在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在延续着走在阿里荒原上所品味出的人生的精神实质--淡泊,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后行为的精神依托。然而我也不无担心地发现,几年前存在于他身上的那种
孤芳自赏式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他回归自然本质的主旋律中,仍是偶尔闪现的不和谐音符。对于一个从事特殊事业的公众人物,这音符可能会使整个乐章增添某种悲壮的华彩;而对于一个严肃的探险者,这将是致命的误区。
余纯顺终于去了罗布泊,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按他的原订计划,他穿越罗布泊的时间应是九、十月份,他为此查阅了大量气象、地理等有关资料。然而,人为的因素使他匆忙地改变了计划。
摄像机记录下的珍贵镜头,使得余纯顺迈开大步走向罗布泊荒原的豪迈身影,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永久定格,这,也许是一件幸事。.
可当余纯顺在摄像机的追踪下开始这一严酷的行程的时候,也就注定他的行为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探险行动,而充满了一种"殉道"的意味。
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余纯顺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他的这次行动成功了,"6月份不能穿越罗布泊的神话被
Content
第1节:人与山相逢(1)
第2节:人与山相逢(2)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第4节:回首余纯顺(2)
第5节:回首余纯顺(3)
第6节:守望峰巅
第7节:祈祷梅里
第8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
第9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2)
第10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3)
第11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4)
第12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5)
第13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6)
第14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7)
第15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8)
第16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9)
第17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0)
第18节:天庭札记(1)
第19节:天庭札记(2)
第20节:天庭札记(3)
第21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1)
第22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2)
第23节:夏天的哲思
第24节:走出喜马拉雅(1)
第25节:走出喜马拉雅(2)
第26节:走出喜马拉雅(3)
第27节:回到拉萨(1)
第28节:回到拉萨(2)
第29节:梅里,永远的墓志铭(1)
第30节:梅里,永远的墓志铭(2)
第31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1)
第32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2)
第33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3)
第34节: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4)
第1节:人与山相逢(1)
人与山相逢
2006年3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1号演播大厅里,“2005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因为郑洁和晏紫在澳网上完成的惊天一“贯”而获提名,我也作为嘉宾前来见证中国体坛2005的辉煌业绩。
揭晓最后一个获奖者的是我国前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叶乔波,她和前面开奖嘉宾大相径庭的语气,使我迅速地意识到了这位获奖者的名字――仁那。然而我知道,对于在场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是陌生的,远不及前面9个名字那般如雷贯耳。他就像他所从事的职业一样远离大众的视线,以至于直到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才赢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大屏幕上出现了仁那的照片,然后是音乐声中西藏14座八千米高峰探险队征战冰峰雪岭的镜头回放。当充满雪域特有的高亢昂扬的旋律响彻在演播大厅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开始无法抑止地奔涌而出,思绪也在那一刻完全游离了晚会的主题。
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在那个场合显得很另类,因为大多数人会把仁那和他的故事当作今天这场盛典中主持人的一个煽情的段落。
然而对我而言却远不止此,他代表的是我用了14年的青春时光追逐并探究的生命轨迹,他背后是我深爱着的雪山以及人与山相逢的传奇。
原本以为这些记忆已经随着时空的流转渐渐淡去,在这个瞬间却发现那将是心底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将这些年的一点积累奉献给你们,并用于纪念那段无悔的年华。
这是一个女孩“读”着山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
这其中有她对山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山相逢的诠释,以及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生的再塑造。
尽管她无法回避因为与死亡相邻,高山探险这项运动里所蕴涵的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但她更想和你们分享的是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含义――它能带给你最纯粹快乐。
事实上,14年里,这种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她,使得她从来不怀疑:人与山相逢就会产生奇迹。
此刻,我希望,这种感觉能为你我所共有。
如果山知道
清明,照例会去八宝山公墓和万佛陵园。
对登山者而言,和这两处墓地相连的是两座美轮美奂的雪山――贡嘎和梅里,因为美到了极至而令生者和死者之间的距离骤然缩短。因此这一年一度的仪式于登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立于天堂门口的对话。之于雪山的美除天堂外无以若比,所以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因了是山者,便对天堂的风景乃至含义有了常人所难有的领悟和体验。
想来我对贡嘎的了解,就是从这座墓碑开始的。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登山烈士纪念碑。4张年轻而英俊的脸,连同镌刻在墓碑上颇具力度的文字,让人无法不去探究曾经发生在这座神秘雪山深处的那一瞬间,进而不由得会去想象这些生命的符号曾经有过怎样的灿烂。在"征服"的字眼背后,除去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朴素的忠诚,总觉得还应该有点别的什么,生命的轨迹才够完满,死亡的理由才够浪漫。
然而那毕竟只能是我们的想象,生命划出的最后一道弧线,悄然无声地沉入遥远的地平线。
当逶迤于川西高原上的横断山脉,兀自将那座横空出世的雪峰推入人们视线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还能够保持平静。
第2节:人与山相逢(2)
地理学家为之振奋,人文学者为之慨叹,攀登者为之倾倒,摄影师为之流连。
这就是贡嘎,横断山脉的主峰,号称"蜀山之王"。
攀登总是在高处,高处不胜寒。许多年里,在这座山上发生了许多多多生生死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似乎只对少数人有意义。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贡嘎的魅力更多的在于那条闻名遐迩的海螺沟,在于拍摄"日照金山"的趋之若骛,在于足不出关就能领略到的雪山胜景。这些,几乎让贡嘎走下"圣坛",成为旅游手册上的某一个亮眼的点缀。
但终究,它不是一座平凡的山。
这座在中国内地力拔头筹的雪山,曾经和它周边的地区一起,引出了关于找寻"香格里拉"的争议。在贡嘎的探索史上,记录下了不少声名赫赫的学者和探险家,尽管这些历史中不可避免地被染上了几抹西方文化的油彩,但最终贡嘎作为人类和世界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独特魅力的实质,在于它不可复制的自然美景背后,有着醇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深邃的精神内涵。
我相信贡嘎绝对是有灵性的。
它因灵性而美丽,它因灵性而包容;它因灵性而骄傲,它也因灵性而佑护众生。
许多登山者都相信在这个距离天堂很近的地方,能和这座灵性的山峰交流,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正如一位老登山家的墓志铭:人与山相逢就会产生奇迹。
苍茫横断间的这座雪山,见证过多少人间真情和奇迹:
重返贡嘎的感动,20年间往事并不如烟;冥冥中生命在向往与怀念之间轮回,记忆在极致的美和残酷中永不尘封。(注)
如果有机会能用心去丈量贡嘎的周长,期望能领悟它的脉搏它的呼吸的真正含义。
贡嘎,是不是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如若不是,空气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安宁?风中如何能飘散这样的和煦?如若是?冰雪中为何要掺杂进死亡的白色?泥土里如何能浸透着亲情的泪滴?兴许,这里真的是人间与天堂的交汇处,美在这里延续,生命在这里轮回,我们,在这里感动……
贡嘎的雪里埋葬的灵魂是否真的没有遗憾?贡嘎的云中洒落的泪水是否真的不是悲凉?
如果山知道……
注:1981年,5月1日,日本两名登山者在距离顶峰只有300米的地方遭遇暴风雪,两人失踪。19天后,4位彝族青年在海拔3600米处发现了其中一名队员――松田宏也。他在无粮无水的情况下,从海拔7200米处爬下山来,奇迹般地生还。而后,一场抢救日本登山队员生命的战斗在贡嘎上下展开,友谊再度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尽管这19天的噩梦松田再也不愿去回忆,但20年后他毅然踏上重返贡嘎的路,为的是感谢这座给予他勇气的山和那些给予他生命的人。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回首余纯顺
说到中国探险人,恐怕没有人比余纯顺的知名度更高了。令人叹息的是,余纯顺的知名度几乎可以说是同他的死并存的。他的死给中国带来了继尧茂书之后的第二次"探险热",在各媒体不遗余力地炒作之后,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仿佛探险家最终都要用死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事实上也是探险,这种只可能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在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误区。究竟何为探险?探险人距离死亡有多远?在余纯顺魂归罗布泊之后,成为探险界苦苦思索的问题。
旅行家·探险者
从严格意义上说,1988年7月1日,当余纯顺迈开他"徒步全中国"的第一步时,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设计更接近于一个旅行家。
每个人一生中的自我设计和抉择,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其童年生活经历和境遇的影响。自幼因母亲和姐姐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而饱尝歧视和孤独的余纯顺,常常坐在自家的房顶上凝视着蓝天白云下的远方,渴望着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他幼小的心里笃信那远天的底下,必是一个广阔无忧的世界。于是,"走向远天的底下",便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座右铭。
尽管余纯顺"出走"的初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依他的个性和人生观而言,他的选择又确乎是必然的。从他用4年的时间拿下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全部文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他血液中的自强和坚韧。这是一个想成就某种事业的人身上所不可或缺的品质。余纯顺是属于那种崇尚"雁过留声"的人,如许许多多曾经做过或现在正在做着类似的事的人一样,他的行为初衷就是要向人们证实自己,因为他周遭的环境可供他施展的天地太小了。
余纯顺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走。当他在山海关的城楼下,将自制的一面印着"孤身徒步壮行中国上海一台北"的小旗挂在背包上的时候,他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其一,这意味着自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向世人证明自己;其二,他明白从今往后他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行为理念对于一个旅行家来说确实饱含悲壮的色彩,但对于一个探险者,却埋下了某种悲剧的隐患。
将余纯顺列为探险者而不仅仅是旅行家,除去他"孤身徒步"的行为必然地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之外,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他向"世界第三极"的挑战。这其中包含了探险的概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有目的地去到前人未到过的地方,完成前人未完成过的事业,并拥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必须承认一点,在余纯顺最初的自我设计里,并没有成为探险家的欲望,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天才旅行家。然而在他不自觉地完成着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的时候,也正实现着他对自我的超越,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
1992年底,在他将近完成"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四大天险公路的全程徒步时,他的行为业已引起有关媒体的注意,中央电视台为他制作了专访。从电视节目中以及在北京与他短暂的接触中,都不难感觉到他身上存在的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诚然,探险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但过分地渲染这种倾向,总会有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的痕迹。
当时,他正在策划挺进西藏阿里无人区。
从阿里出发
1994年8月3日,余纯顺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出发,开始了他徒步穿越阿里无人区的艰难旅程。数月之后,当我们在他的《从阿里出发--余纯顺徒步阿里日记》中重新见到他时,十分惊讶地发现,当他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时候,也同时在重新丈量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我甚至有一种感觉,余纯顺从阿里出发的时候,他的行为理念也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出发,这一出发使得他本人从行为观念到心理支撑都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探险者了。
余纯顺为穿越阿里无人区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精神上、体力上乃至知识上的充实与完善。
第4节:回首余纯顺(2)
这里我们似乎应当再次重温一下探险这一人类行为的初衷和意义。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行为,无疑是以"发现"为首要目的的。尽管这些发现.现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饱含殖民与贪欲的历史,不可避免地给探险行为本身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是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于一身,在探险界颇受尊敬的斯坦因爵士,也因其探险生涯中一段重要的篇章,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被中国人冠以"文物大盗"的称号而显得不那么光彩。
现代的探险活动,"发现"的目的已大打折扣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通过这类行为对自我能力进行验证以及对所涉足的地区做出结论。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曾以自己对探险的理解为现代探险下了一个定义:以人力或其它机动方式穿越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用数据、实物、文字、图像等手段对探险过程和探险区域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这一定义是否完善暂且不言,至少它囊括了一次有价值的成功的探险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行为过程和结论。这两者缺其一,探险行为都将失去意义。
在余纯顺的《从阿里出发》中,他以往那种流水账似的日记风格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而那些不断出现在他从前的文字中的,对自身行为意义的慨叹和评判也逐渐隐退。我们所读到的,是他对每日所经历之事的客观描述,他独特的心理体验,以及他的发现和结论。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了解到以人力徒步的方式穿越这片荒原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以及应付的方法,感受到他在此过程中对于藏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渊源和它之所以能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缘由深层次的思考,末了,则是他对自己已做过的事的再认识和对未来"归于平淡"所作的心理准备。
《从阿里出发》可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探险日记,无论是从文学、人文学、探险记录的角度,对于余纯顺本人来说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此之前所作的大量积累。这种积累除却为他此行的成功作了客观的保障外,也使他的探险行为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余纯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他所完成的徒步阿里的行为过程以及他为自身行为所作的结论,标志着他在从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中正逐步走向成熟。
罗布泊--悲壮的误区
1996年初,我收到了余纯顺写给我的一封信,读罢,我毫不犹豫地将他编发于当期的杂志上,此时距离他计划的"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完成时间不到两年。
在这封信中,有一段他对自己行为的剖析和总结,很精彩:"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尝试肯定要在10年之内结束。为了这样一个理念,我已付出了我生命的大约八分之一的时间和永不再来的青春年华。我想这大概够了。
尽管徒步走遍中国的经历已使我刻骨铭心,尤其是走遍西藏和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艰辛之旅。然而,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那一天到来之际,我会以浪迹天涯多年间的众多感悟提醒自己:生命的精髓就在于保持自然和朴实。因此,走完中国,从此不谈走中国。我作好了回归平淡的准备。
但我自认为不失为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人,走遍中国并不是我追求的顶点。如果时代需要我的话,也许我仍会在"平淡"和"献身"这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中走完我的人生之旅。当然,这肯定不是指再"徒步什么地方"那档子事儿了。凡事都应有个"度",就像漂泊的船儿总有靠岸的一天。倘若我仍无休止地走下去,就意味着又在另一种层面给自己套上一副新的心灵上的枷锁!我不打算最终将自己变成一架"走路机器"。人世上寻找生存和追求美的方式还有许多种,对我,乃至对"走遍中国"而言:尽管"天空未留痕迹",但是,"鸟儿确已飞过"便已足够!"
第5节:回首余纯顺(3)
在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在延续着走在阿里荒原上所品味出的人生的精神实质--淡泊,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后行为的精神依托。然而我也不无担心地发现,几年前存在于他身上的那种
孤芳自赏式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他回归自然本质的主旋律中,仍是偶尔闪现的不和谐音符。对于一个从事特殊事业的公众人物,这音符可能会使整个乐章增添某种悲壮的华彩;而对于一个严肃的探险者,这将是致命的误区。
余纯顺终于去了罗布泊,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按他的原订计划,他穿越罗布泊的时间应是九、十月份,他为此查阅了大量气象、地理等有关资料。然而,人为的因素使他匆忙地改变了计划。
摄像机记录下的珍贵镜头,使得余纯顺迈开大步走向罗布泊荒原的豪迈身影,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永久定格,这,也许是一件幸事。.
可当余纯顺在摄像机的追踪下开始这一严酷的行程的时候,也就注定他的行为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探险行动,而充满了一种"殉道"的意味。
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余纯顺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他的这次行动成功了,"6月份不能穿越罗布泊的神话被

登山途中的人生感悟:如果山知道
400.4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