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怡

爱恨倾城小团圆

文档

0.9

已售 0
422.7KB

数据标识:D17207712167545029

发布时间:2024/07/12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引子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1)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2)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3)
2、童年气息如春日迟迟(1)
2、童年气息如春日迟迟(2)
2、童年气息如春日迟迟(3)
2、童年气息如春日迟迟(4)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1)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2)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3)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4)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5)
4、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1)
4、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2)
4、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3)
4、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4)
4、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5)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1)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2)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3)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4)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5)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6)
5、香港的浓绿与火红(7)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1)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2)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3)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4)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5)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6)
6、她用英文小试锋芒(7)
引子
2009年2月23日,“张爱玲最后、最神秘的遗作”——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在台湾隆重出版。
这是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珍贵作品。
真实、细腻、热烈。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作家,叫做“九莉”。主人公经历的人与事,与张爱玲的生活大致都能对应,虽然有些细节有所省略与更易,但也有些细节在此之前绝不为人所知!
它就是一篇怀旧回忆录,完全可视为信史。
遗作面世之后,华人世界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我们生活中时隐时现的魅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除去了。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奇。她虽然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诸神”里的一个,但——
她,不可以归类。
她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在19岁的少女时代写下的这句话,预言一般描摹了她不完美的未来。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她的儿时之作《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又好似预知了遥远的临终一刻。
其实张爱玲的一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温度、一种色彩,而是一个有弧度的虹——从炽热到淡定,从热衷到宁静,从火红到纯白。这中间的变化,令人眩目,令人唏嘘!
《小团圆》的时间跨度,恰是从她22岁到30岁时,这一篇故事,写尽了其间的飞扬与失落。
她早年,未能按捺得住张扬之态,做了一些糊涂事,是因她还是个二十多岁女孩的缘故。这一点完全可获谅解,而且她本人也有过悔恨。她晚年的淡泊,其实就是追悔的结果,虽然“悔恨”这两字,从来没出过她的口。
待到后来“张爱玲”三字在故国再度走红时,她已经没有任何欣悦感了,只是淡淡地、继续与整个俗世对峙。
到后来,她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湖,守在自己的角落,宁静平缓,波澜不惊。
异国的寂寞中,她是一位彻悟了的老妇,精神矍铄,不屈不挠。
她是真正领会到了“魏晋风骨”精髓的人,不能设想她会活得更“常人”一些——那样的话,她,还会是张爱玲吗?
她,不过就是一个需要自己挣扎出来的弱小女子,奋斗过,成功过,又为自己过早的张扬,而付出了几十年被边缘化的代价。
她在短暂的繁华之后,于坠落之中看透了滚滚红尘,而后,又恬淡地升到这个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几乎很难有人再打搅到她。
所以我说,她的一生中,有前后两个高峰。
她很幸福,因为在最后的时刻,她是在一个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峰上,极其安静地与世界告别的。
——所有的人,无论对她有何种评价,也惟有遥望而已。
我们要读懂张爱玲、要读懂《小团圆》,就应该详详细细地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1)
热议张爱玲,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关于她的话,说得多了,都不觉得她是多么久远的人。很多年轻男女,甚至觉得离她很近,能够与她共悲欢。
可是,一查张爱玲的出生年月,我们才竦然一惊:她的出生,是在将近90年前!
无怪乎台湾学者王德威要称她“祖师奶奶”。
百年之前的种种,才是她的前世;近百年的动荡与安稳,则是她的今生。她所见证的人世沧桑,真是足够多了,是地地道道的“奶奶级”人物。对此,我们只有慨叹。
麦子落地,遂成青苗。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月圆后不久,想必夜间仍有清辉铺洒。
早年的人们,习惯以农历生日为准,张爱玲也是。这个日子公历是哪一天,以前大家都忽略了张爱玲曾记为9月29日。,后来是美籍华裔学者司马新,在写张爱玲传时,仔细推算出来的。
张爱玲是个多思之人,生日的皓月秋空,也许让她每年都有所思,以至于她小说中写月亮的句子,经常很奇崛:“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难道是宿命的写照?
她的确就是从一片“陈旧而迷糊”中诞生的。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在靠近苏州河的地方,风格是那时流行的西洋式样。
这房子大有来历,牵涉到张爱玲的“前世”。它是晚清名人李鸿章送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祖母的陪嫁物之一。
这种老房子四面为房间,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天井,朝内一面有连廊可通行,因而名之“走马楼”。
老房子的外墙上,有一些西洋式的花纹装饰,这在当时算是很时髦的了。小楼共有两层,后来顶层有人加盖了阁楼,所以如今看起来好像是三层。
当年这房子,想来是气派得很,从二楼上直直向前伸出一个阔大的阳台,四周还有很大的花园,草木葱茏。而现今,房子杂乱了,花园当然也不存。这种“西风东渐”时期的老房子,在今日的上海、武汉、广州、海口等地,仍残留了不少,可以视为用砖石写就的城市演进史。
张家公馆,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很有象征意义:从外面看起来,房间的阳光应该很充足,其实里面却是古墓般的幽暗。
新旧杂糅,中西交错——这便是张爱玲日后成长的宿命。
早几年,有“张迷”经过辛苦奔波,确定了老房子当年准确的地址:淮安路313号,也就是今天的康定东路87弄见淳子《张爱玲地图》。。
这房子现在可能已被拆掉,再也没有了它的物质存在。——大变革的时代,只几十年间,就会有很多东西化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尘土。
在那时,能拥有一批这种房子的,是豪门大族。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就更是声威显赫。
因此,当今讲张爱玲故事的人,有的就特别津津乐道于她的家世,动辄冠以“簪缨世族”、“官宦世家”、“豪门之后”的名号,看上去金光闪闪——似乎张爱玲的天才,一定与此有关。
我个人猜想,以这类口吻进行叙述的人,无论他做到了多高的教授,恐怕都未脱庸俗思维,有的年幼时说不定还很清苦,对张爱玲进行这样的恭维,也许有少年时的情结在内。
——其实,天才与血统无关。
尤其与富贵无必然联系!
古人说,穷诗人写富人,诗句里定是穿金戴银;而真正的高贵出身者写富人,只须两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那种富家大户夜戏散场时的豪华,便被写到了入骨。
毕竟还有学者是清醒的。内地较早写张爱玲传记的学者余斌,就张爱玲对自己身世的态度做过考证,结论是:她并不愿沾祖上的光,有人问起她来,她也是含糊其辞。
当然相反的证言也有,与张爱玲相识的女作家潘柳黛,就曾说过:张爱玲在日常的场合,对自己的贵族血液“引以为荣”,一再加以提及,唯恐人不知。
但这只是潘柳黛的一家之言,并无佐证。倒是可在《流言》中的几篇自传文章里看到,张爱玲对她“簪缨世族”的家世深为隐讳,从不提及。
我也注意到:只有一次,在小说集《传奇》出版之前,她曾一闪念地想到:可否用自己的“贵族家庭”来作宣传的噱头?但最终,并未实施。
看来,她并不在乎这所谓的辉煌。
台湾学者周芬伶说得更直截了当,她说:有些人为张爱玲写传,“着重其‘贵族’身世,然而我看张爱玲一生从未有钱过”。
因此,渲染张爱玲“贵族身世”的荣耀,基本没有意义;况且她又不是活在李鸿章的时代!
相反,在辛亥剧变以后,晚清时代的荣耀,怕也不是什么金字招牌,更多的是给人带来负罪感与没落感。毕竟时代在进步,在民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爱玲,从“簪缨世族”承袭而来的,料想也是负面的东西为多。
张爱玲的祖上,固然是世宦之家,但是随着大清国的穷途末路,家族的景况明显地呈一个下滑线。等到张爱玲这一辈,这个前朝名门之后的家庭,就更像一座阴暗死寂的老房子,只能窒息掉所有活泼泼的生机。
我注意到,张爱玲只有在完全挣脱了家庭的阴影之后,才获得了她最鲜活的生命,蓬蓬勃勃地绽放开来!
她渴望挣脱这个冷漠的家,只想自食其力。
张爱玲的内向孤僻,她被人所指的“自私”,她的远离精英主流,无不与家庭的阴影有关。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喜爱名人,就看名人的一切都是好。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2)
我们先来看看张家的这根老藤,有些枝蔓,倒也很有些意思。
张家的祖籍,是直隶今河北省。丰润县。
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使。就其本人的操行来说,是个极为清廉、耿直的好官,只不幸生逢乱世,结局很是凄凉。
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这位张印塘大人与李鸿章的结交。张印塘和李鸿章曾在合肥、巢县一带并肩作战,两人意气相投,遂结为至交。
张印塘后来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交战,因战败被革职,留营戴罪效劳。此后目睹局面日益崩坏、同僚好友败亡,心中越发郁闷。于次年,在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病死了。
那时候,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年方7岁,是个刚够学龄的小孩子。
在辗转流离中,张佩纶发奋苦读,23岁那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他做了官后,敢于直谏,因而名声大起。后又担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了中央监察部门的副职长官。
那时李鸿章已是威名赫赫的北洋大臣了,念及旧日袍泽之谊,对张佩纶也很器重。
青年时代的张佩纶,是个旧时官场上典型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不仅在正史上有名,而且还被写进了通俗小说,成为文学人物。
清末有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专写官场黑幕,其中之一的《孽海花》就绘声绘色地写了他的“事迹”。书中有个人物叫“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的。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连上数十道奏章,力主抗法——对洋鬼子不打哪成!
朝廷就派他到福建马尾港去督军。
可惜一仗打下来,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战后追究责任,他被革职发配到边地察哈尔、张家口效力。
他先后有两任夫人,都是病死的。到1888年,张佩纶戍满回到北京时,已是一个光棍汉了。
就在这灰头土脸之时,在天津的李鸿章向他伸出了援手,将张佩纶收入幕中,协办文书,掌握机要文件,当了个心腹师爷。
入幕半个月后,张佩纶又有了奇遇!
李鸿章决定把女儿李经璹小名菊耦。许配给他,并且当下就办妥了订婚仪式。这一年,张佩纶年已41岁,李菊耦才22岁,两人相差19岁。
这桩婚姻,当时就有很多人侧目。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很不般配。张佩纶年纪偏大不说,还是个罪官,仕途前景很渺茫。从留下来的照片看,相貌上也无甚过人之处——八字胡,目光无神,体态偏肥,不过是常见的清代官员颟顸模样而已。
而李菊耦在那个时代虽是大龄女子,却是个地道的美女,标准的鹅蛋脸,眉清目秀,双眸如漆,透出一股清新可爱的书卷气。
这段奇缘,曾朴在《孽海花》里也有妙笔生花的渲染,有如他老人家当时也在场一般。
曾朴写道,一日,张佩纶有事一头撞进李鸿章办公的签押房内,忽见“床前立着个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的小姑娘,眉长而略弯,目秀而不媚”。
在旧时,同事之间也是要避家眷的,张佩纶来不及收脚,早被李鸿章望见,喊道:“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庄世兄。”那小姑娘红了脸,含羞答答地向张佩纶道了个万福,就转身飞快地跑进里间去了。
张佩纶与李鸿章谈着公事,忽然瞥见桌上有一本诗集,趁老太爷不注意,他便偷偷拿过来看。见里面字迹娟秀,诗意清新,知道是那小姑娘的手笔,不觉就有些倾倒。略一翻,见有两首七律,题目是《基隆》,读过一遍,当下顿感触目惊心。
诗的意思,大致是既有讽刺、又很替张佩纶惋惜——若只安分做个论道书生,不去冒冒失失请缨杀敌,也就不至狼狈若此了。
张佩纶看了,“不觉两股热泪,骨碌碌地落了下来”。李鸿章就笑道:“这是小女涂鸦之作,贤弟休要见笑!”张佩纶惟有满口称赞,李鸿章便顺势托“张贤弟”给女儿寻觅佳婿。
张佩纶道:“要如何条件,才肯给呢?”
李鸿章呵呵笑道:“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张佩纶是何等聪明,出来后赶紧托人去求婚,中堂大人也就一口应承了。
不止如此,《孽海花》还继续演绎,说李鸿章夫人赵继莲知道了消息,大为恼怒,指着李鸿章骂道:“你这老糊涂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千拣万拣,这会儿倒要给一个四十来岁的囚犯!你糊涂,我可明白。休想!”弄得李鸿章没法。
最后还是女儿明确表了态,说爹爹已经把女儿许给了张佩纶,“哪儿能再改悔呢!就是女儿也不肯改悔!况且爹爹眼力必然不差的”。老夫人见女儿肯了,也只得罢了。
这一段故事,足能以假乱真,只不过书中的李鸿章叫做“威毅伯”罢了。
张爱玲小时候在《孽海花》中看到了这一段,非常兴奋,连忙去问父亲。但是父亲一口否认,说爷爷当初决不可能在签押房内撞见奶奶,连所谓奶奶的诗,也是捏造的。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3)
张佩纶在婚后,仍留在李鸿章府中住,与新夫人的关系琴瑟和谐。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张佩纶在仕途上的命运,并未像外人估计的那样,就此可东山再起。
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不知何故,与这个妹夫水火不能相容,买通了几个御史,蜂起弹劾张佩纶。大意是,张佩纶遣戍释放后,不安本分,又在李鸿章署中干预公事,招致物议。随后就有圣旨下来,命李鸿章把张佩纶撵回原籍去。
那时太平天国已经败亡,战乱后的南京房产很便宜,不少闲官都在那里置业。李鸿章便让女儿、女婿搬到南京去住,还给了女儿一份陪嫁。
这份陪嫁,可不是平民之家的几个箱笼包袱,而是田地、房产和古董无数。总量之巨,无法估计,我们只知30年后,分到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计有花园洋房8处及安徽、河北、天津的大宗田产。
张佩纶在南京买下的房子,是一处叫“张侯府”的老宅子,位置大致在现在南京白下路东段的南京海运学校一带。房子共有3幢,张佩纶将其中的东楼命名为绣花楼,专为李菊耦住,当地人都习惯称它“小姐楼”。——后来,胡兰成在与张爱玲恋爱时,还专门去看过这地方。
此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因之声名狼藉,甚至被国人以民族罪人视之。张佩纶大概有感于此,自此绝足官场,再不要那顶官帽子。
就在那一年,李鸿章油尽灯枯,在“三百年来伤国乱”的悲哀中去世了。
张佩纶晚年过得相当颓废,只以酗酒解愁消磨残生。老岳父死后一年多,寂寞中的张佩纶也追随而去了。
他遗下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
可怜李菊耦37岁就守寡,终日闭门教子,心有戚戚,不久染上肺病,于1912年病逝于上海。
data icon
爱恨倾城小团圆
0.9
已售 0
422.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