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怡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四版)

文档

0.8

已售 0
540.17KB

数据标识:D17207711350128000

发布时间:2024/07/12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创造力来自哪里?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1)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2)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从爱走向独立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自由与纪律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你是否关心你孩子的成长?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规则
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什么是权威?
真正的自由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十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接受这个观念就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成人来建构;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期非常漫长,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说得短一点,可能是零到六岁,说得长一点,大概要到十二岁。十二岁也不能离开母亲,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龄是十八岁。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以后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真奇怪。但是,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幼蝶刚出生,必须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这时它对光最敏感,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比如语言,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在头三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我们不难看出,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说,儿童三岁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三十六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六岁的时候,考入中学,十岁上了哈佛大学,十六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十八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若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普通的教育观念一般认为,由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有些人称为信息),儿童接收了这些印象或信息,并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发展智力。就如同小学生回家一个字写五十遍,就等于发展了儿童的智力一般。是不是这样?蒙特梭利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这些机械心理学家仍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什么呢?据他们认为,我们从外部物体所获得的印象,似乎是敲开我们的感官大门并硬闯进来的。”
我见过很多家长,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家长是一位幼儿园的园长。她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小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就在门上贴个“门”字,在瓶子上贴上“瓶子”……不断地把孩子抱过去给孩子读,不断地这样做。孩子四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拿着书本开始阅读了,而且加减法都会。她自认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聪明,因为她的孩子掌握了很多东西,尤其在阅读方面。接受蒙特梭利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她不太同意蒙特梭利教育的某些观点。她认为用外界事物不断地刺激孩子,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这位家长说:“我那种方法也能使我的孩子达到一定的智力状态。”我说:“可能,但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儿童特别奇怪,当你不断地刺激他这方面的时候,他可能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那么掌握的状态如何呢?第二周她把她的孩子带来了。她的孩子坐在那儿写字的时候,我在旁边观察。我告诉她:“你的孩子的心智发展落后了。”她问:“怎么落后了?”我说:“你孩子现在的心智状态只有两岁。”我说的智力跟她说的不一样,她指的是从外界掌握的东西。我说:“这种状态不正常。我把我们幼儿院五岁的孩子带来你看看。”她的孩子在心智上很弱,像个婴儿,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
这个例子给了我一个提示,这个提示就是: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她用的是爱德华·赛贡(Edward segain,1774~1858)的一句话,那句话说:“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蒙特梭利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这些天大家听讲,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个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关于儿童,我举一个例子。我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当时我心里有点着急,我想他是不是有点迟钝?当时急得我都要到医院去给他看舌头了。我家有个教棒,我就拿着这个教棒给他指“灯”。我说:“这是灯,灯,灯!”指完以后我又指着书说:“这是书,书,书!”我天天抱着他,给他指这指那,家里都指遍了,每天重复。但孩子依然“木木呆呆”,什么表情都没有。我想:“怎么回事儿,这个方法怎么一点都不起作用呢?”他的听觉很好,有时候会说:“啊,啊,啊!”这说明他嗓子没什么问题,我弄了一块干净毛巾把他的舌头拽出来,看看舌下有没有粘连,没有,就证明舌头也没问题。
但他就是不说话。当他两岁零一个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辆卡车,他要上卡车,我就把他带上去。那时候正好是夏天。宁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湛蓝湛蓝的,非常的广阔和深远。那种感觉会终生留在你的记忆里。我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我说:“天!”我孩子就说:“颠(diān)。”第一个会说的是“天”。他那个大舌头就说“颠,颠,颠。”当时我很震惊。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断地指着说:“天,天,天。”从那一刻起,他见着人就拉人的手说:“天,天。”说了三天。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地,地!”我孩子说:“地”,这是第二个词。我当时想,应该再给他说一个天和地中间的东西。我说:“树,树!”他不说,他坚决不说“树”。我说:“人,人。”他说:“人,人。”他掌握的头三个概念:天、地、人。在这以前,实际上我不断地给他指着“灯”和“书”,而且我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书架那儿,把书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扒拉下好大一堆,在那儿玩一会儿,然后撒一泡尿,尿一撒就走了。每天都这样,以至于我们家的书已经被扒拉得很乱了,没办法就弄了个柜门把它封住。在这个过程中,他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他不说。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你知道儿童的感觉需要多少时间吗?再说,你让儿童注意一朵花,他却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个斑点。我敢说这种“教”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你的语词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你的语词,对孩子,对你,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这样的孩子上了学,头脑不清,思维能力弱。长大了,也比较糊涂,而且互相之间——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说的“谁也不理解谁”。
我现在讲的一系列话,都是从我嘴里吐出来的语言,全部都是概念,没有一句不是概念。我的整个语言是用概念组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给儿童这样讲,儿童根本不可能知道。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呢?儿童依据感觉。感觉包括哪些?视觉、味觉、嗅觉、触觉。他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其实不难发现,儿童整个六岁前好像都在做这件事。
所有的孩子一生下来都会用口来认识世界,然后用手摸。他是“口聪手明”。这个现象恰恰说明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这种特殊的能力就叫“敏感期”。儿童整个的生命状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
比如说刚生下来的孩子的敏感期完全在口腔,他的口腔是最敏感的,他的整个精力好像都是吃,实际上儿童在一岁以前完全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往嘴里放。
很多人认为儿童不断用手往口里放东西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知饥饱的表现。小孩子刚生下来,开始时如果他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把手攥得紧紧的。他这个时候还没有经验。经验还没有告诉他手能放到嘴里,他控制不了手。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皮亚杰(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1896~1980年)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实际上儿童在一岁以前,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抓到而且能够往嘴里放的东西,他都会往嘴里放。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洗脸毛巾放到嘴里了,正好另一只手又拿了一个把梳子——很硬的东西。这个小孩就不断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不断反复进行,来回交替。朋友觉得很奇怪,就问我。实际上我们知道儿童已经对“硬”跟“软”有感觉了,他用嘴已经感觉到了。但是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硬”跟“软”这两个词汇同孩子已经建立的感觉配上对,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拿开。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前不久我看了《早期教育和天才》(木村久一,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家1883~1977)。它着重写了上世纪德国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是如何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他的孩子威特的。作者阐述了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个兴趣不是成人培养的,而是天生就有的。我们从所有的幼儿身上都能看到。根据我的认识,他这个方法跟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当这个孩子把你的手抓住往他嘴里塞,而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时,你必须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实际上这个教育跟我们刚才说的一样,当孩子把一个东西放进嘴里感觉硬跟软的时候,大人应该同时把概念放进去。这种对手指的兴趣,就是天才的特征,理解并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这个人就能成为天才。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不能够这样对待孩子。相反,我们常常做的事情是: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创造力来自哪里?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
data icon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四版)
0.8
已售 0
540.1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