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专家推荐
1《水浒》作者之谜
2《水浒》续书种种
3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5《水浒》人物趣谈
6《水浒》里写了多少计
7《水浒》里的梦
8《水浒》奇在哪里
9梁山好汉的绰号
10梁山为何只有一百零八将
11梁山上为何没赵姓
12王进老娘旅途为何患病
13阮氏三雄还有兄弟吗
14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15真正押送和劫生辰纲的人
16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
17宋江的哥哥和老婆
18武大、炊饼及其他
19西门庆也有好拳脚
20神奇的蒙汗药
21梁山六绝
22宋江装疯为何败露
23砒霜•水银•鸩酒
24江州的鱼宴为何使宋江腹泻
25安道全治痈疽
26无为军在哪里
27李逵生来非莽汉
28浔阳江张顺早生
29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30“河北三绝”指谁
31南丰还是安丰
32闲话宋徽宗
33张天师及罗真人
34毒箭与二陈汤
35《水浒》里的酒器
36刺配与文身
专家推荐
《水浒》乃天下第一奇书,它再现了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画卷和梁山泊众英雄谱就的悲情壮歌。其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弘、影响之深远,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水浒》历来备受文人关注,李贽称之为“宇宙内五大文章”之一,金圣叹称之为“六大才子书”,是一部堪比史家绝唱的鸿篇巨制,“《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到了现代,《水浒》研究的方向和角度趋于多元化,全国性的中国《水浒》学会和各省地区性的水浒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本书的作者沈家仁、沈忱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对《水浒》的研究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细心钻研,这部包含了父子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煮酒说水浒》终于面世。这本书不是通常的导读、点评,更不仅仅是名著名篇赏析。通览全书,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作者之一的沈家仁,身为中国《水浒》协会理事,1978年就开始发表关于《水浒》的短文,散见于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其中《南昌晚报》、《南宁晚报》、《贵阳晚报》曾开辟专栏刊载其水浒文章。短文《〈水浒〉人物知多少》曾被《文学报》、《羊城晚报》等二十多家报刊转载,在《水浒》研究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其子沈忱自幼受父亲影响,1983年开始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历史、古典文学文章,至今已二十余年。基于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两人在著作该书时能信手拈来,从各个方面对《水浒》进行剖析,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品经典,以小说论文化,以文化谈社会。穿透民间流传迷雾,还原《水浒》创作真相。该书集两位学者二十多年来研究《水浒》之大成,代表了当今《水浒》研究的趋势。
其次,该书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熔新奇、乐趣于一炉。从人物、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水浒》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视和分析,不但将《水浒》中的人物进行了仔细的统计,而且进行了分门别类,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李逵的真与假、王婆的“茶”、李忠的“啬”、石秀的“狠”、杨雄的“软”……通过作者生动的诠释,读者思绪将会穿越时空,走到施耐庵所塑造的一个刚毅而不失细腻、血性而不乏柔情的世界。
第三,作者学识渊博,论证广征博引,信手拈来。不但使普通读者收益匪浅,对于专业学者也有借鉴作用。作者文风朴实,笔调轻松,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又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枯涩之气。作者以简洁明快之笔触,摹画出一个真实的《水浒》,让人在阅读之时备感耳目一新而无丝毫艰辛晦涩之感。
第四,该书绝大部分文章均采用一事一议的写法,生动风趣,同时又紧扣《水浒传》的本体研究,尽量避免以前很多学者探讨较多而又使普通读者难以接受和晦涩难懂的主题。全书行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这也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古典文学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水学”的研究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何黎萍
1《水浒》作者之谜
《水浒》的作者是谁?凡是接触过《水浒》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施耐庵,或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可奇怪的是,施耐庵这位主要作者的名字却不见于正史。任何一本介绍《水浒》的书(包括文学史),在谈到施耐庵时,不是说“生平不详”,就是说“目前我们知道的不多”,或曰“缺乏可靠的记载”,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现存的其他资料又是五花八门。所以,历代学者见解纷纭,《水浒》作者到底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正因为《水浒》作者是谁还是个谜,目前谜面答案就有多种: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本无施耐庵其人,古来《水浒》署名为施耐庵著,乃他人托名。胡适先生说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是明代中叶一位文学大家的假名(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水浒》原为简本,明代有人演绎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谁托名?又有两种意见:《水浒》成书先后经历三百余年,它由民间流传、说书艺人及杂剧作者创作、文人加工而成,它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是世世代代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是说,《水浒》是由集体创作而托名施耐庵刊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施耐庵是明代官僚政客、武定侯郭勋的托名,这是因为嘉靖年间郭勋的刻本,是《水浒》最早的版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这是因为现存古本《水浒》的作者大都是这样写的:“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为罗贯中续作。
1982年罗尔纲先生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新见解:《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又有人将《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比研究,认为刘备像宋江、张飞像李逵、诸葛亮像吴用等等,故此二书同出一人之笔。
前几年在江苏省兴化县找到一份施耐庵家谱,或许说明施耐庵是有其人的,是兴化人。而古本《水浒》上又说“钱塘施耐庵”,钱塘是今天的杭州,那么,施耐庵就应该是浙江杭州人;还有人认为他是江苏大丰县人。正因为籍贯分歧,论者相互抵牾,互难成立,所以这又是一个谜。
然而在民间,特别是在江苏苏州、兴化一带,有关施耐庵的传说特别多。说施耐庵是苏州人,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三十六岁进京应试,得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得中的刘伯温,两人相处投契。后施耐庵调任钱塘县尹,由于不愿意昧心事权贵,两年后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开学馆教书,并开始创作梁山故事。刘伯温当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多次邀请施耐庵出来协助朱元璋。为了避开朱元璋的纠缠,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又搬到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兴化隐居著书。元至正二十八年,施耐庵写完《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抄本传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多次邀请施耐庵出山不从,看了《江湖豪客传》后很生气,当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施耐庵因而被捕入狱。由于刘伯温多方周旋,施耐庵才免于一死。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使他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回归途中又染疾病,只得暂住淮安。明洪武三年春病逝于淮安,终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死后,其弟子罗贯中将施耐庵的遗作加以整理、增删成书出版。故后人曰:《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2《水浒》续书种种
与《红楼梦》一样,《水浒》自问世以来续书纷纭,人们以各自的好恶增补这部名著。其中,有的续书写得很是不错,也算是“流芳千古”。
续书中的佳作要数明代陈忱的《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描写了宋江、吴用死后,其余幸存者在北宋朝廷的压迫和外族侵略下再度起义,一部分随混江龙李俊出海,一部分参加了抗金斗争,失败后,也都出海与李俊会合,据暹罗(即今泰国)称王、为官。小说继承原作中好汉们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敢于斗争的传统,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同时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水浒后传》里的人物,大都保持了原作原有的性格和面貌,语言也通俗流畅。
续书中的内容和原作截然不同的是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及清代介石逸叟的《宣和谱》。《宣和谱》又名《翻水浒》,顾名思义,即推翻《水浒》,共二十回。主要写《水浒》中曾出现、但没参加梁山起义或与梁山好汉作对的人,如王进、栾廷玉、扈成等人。这些人被描述成响应朝廷号召的义士,他们自愿组织起一支武装,最后围剿梁山泊,杀尽水浒英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是以《宣和谱》为蓝本发挥而成,意为“扫荡梁山贼寇记事”。全书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小说从原作排座次后写起,到朝廷派三路大军与地方武装一起荡平梁山贼寇为止。作者在小说中针锋相对地制造出一些能制服梁山好汉的官员、能人。比如梁山上有个神行太保戴宗,他就制造出了一个比戴宗走得更快、施法时脚踏风火轮的康捷;梁山上有打虎英雄武松,他就写了一个比武松还勇猛,能打死独角神兽的唐猛。反正他制造出的官员、能人,总比梁山某某好汉厉害得多,于是梁山好汉个个都惨死在他们手下。在我国小说史上,《荡寇志》可算是翻案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当然,《荡寇志》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造语设景上都有可取之处。鲁迅先生曾评之曰:“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此外续书还有:清代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全书四十五回,写宋江、卢俊义死后,在南宋初年又转世为杨么、王魔,在湖南洞庭湖仿效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小说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农民起义战斗不息的精神。但小说中的迷信、宿命的东西比较多,结构也比较松散。1986年年初,全国各报报道,有一部“湮没三百余年的古本《水浒》重见天日”。据专家们考证,这本书是梅寄鹤伪托施耐庵著的。此书前七十回为全本,后五十回为梅氏续书。全书歌颂了起义军的英雄气概,也弥补了原作中的缺漏,布局前后呼应,情节连贯吻合,均可看出续书者的水平。1933年出版的程善之著《残水浒》共十六回。此书写梁山一百零八将因其出身不同,最后分为几个派系,派系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官兵进行围剿时,投降的投降,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结果以宋江被戮、梁山终被消灭告终。这是继《荡寇志》后出现的另外一部翻案的续书。1938年出版的姜鸿飞著《水浒中传》共三十回,上接金本《水浒》,下连陈忱《水浒后传》,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后五十回的修改本。今人褚同庆花费四十余年写成的《水浒新传》共一百七十回,作者不满悲剧结局,仅保留原作三十九回,改写四十回,新增九十一回,也是一部较为有趣的读本。解放前还出版了几部续书,如张青山的《水浒拾遗》、谷斯范的《新水浒》、张恨水的《水浒新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解放后也出了一些续书,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3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水浒》在国内可谓是妇孺皆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了。在国外,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现已翻译成英、法、德、意、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鲜、越南、日本、印尼及拉丁文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水浒》传到外国,最早是日本。据日本汉学家白木直也先生《水浒的传日与文简本》一文中载:“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水浒》得以传来为日人所见。”1728年,日本江户时期就翻刻了由李卓吾先生评点的《忠义水浒》中的二十回书。1757年冈岛寇山依据李卓吾评点的百回本《忠义水浒》改编成《通俗忠义水浒》七十卷。以后陆陆续续又有二十余种,其中以前进座剧团翻译、改编成的话剧《水浒》及《续水浒》最为成功。它比较忠于原著,为日本人民所称道。但也有一些译本为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笃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倒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据悉,日本保存了多种版本的《水浒》,甚至其中若干在国内早已失传的版本,在日本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西方,则以法文译本为最早。由法国汉学家巴赞翻译、题名为《水浒摘译》,在巴黎1850年第五十七期《亚洲杂志》上就发表了。到了1883年,意大利也出现了《水浒》的意文译本。译者是意大利人安德拉斯。他节译了鲁智深的故事,取名为《佛牙记》,在米兰出版。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人又把《佛牙记》译成德文出版,书名又改为《鲁达上山始末记》。而另一个意大利人安德烈奥吉又把《水浒》中杨雄、石秀、裴如海和潘巧云的故事翻译成书,取名为《菩萨的人》。
到了1927年,柏林出版了一本专门说武松的译本,名为《强盗与兵》。译者是爱林斯达。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变成了戴宗神行法整武松,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就是这么一本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一家杂志上连载,书名又改为《一个中国巨人的历险记》。《水浒》的德文译本是最多的,书名五花八门非常有趣:节译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译名为《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另外还有《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内容是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西方最早的七十回《水浒》译本是德文版,题名是《强盗与士兵》和法文译本《中国的勇士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有英文版的《梁山泊的强盗》、意大利文版的《匪徒》等。西方的这些译本,特别是节选本大都不完整,不太忠于原著,但也有颇受欧洲人喜爱的。
《水浒》在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流传也较早。在十七世纪的李朝时期,朝鲜就翻译了《水浒》,还配编了一本《水浒小说语汇解》。越南前主席胡志明主席就是个水浒爱好者。五十年代初就有根据七十回本《水浒》译本的六十七回本越文《水浒》。印度尼西亚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其《星期新闻一周刊》上连载《水浒》故事的,连载的书名为《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
《水浒》的外译本众多,译得比较好的要数1933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泼尔•西登斯屈里克•布克。她自幼来中国,与中国老师谈中文经典,精通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她根据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翻译《水浒》,比较准确、生动、忠于原著。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给姚克的信》)可见其译本之成功。
因赛珍珠的译本是用英文译成,又较忠于原著,故很快又传遍欧洲,使欧洲也有了比较完整、可靠的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1183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975人,惟独《水浒》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如果仅仅解释为误差,很难说得过去。
《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827人。
在出场的725人中,男人有665个,妇女有60个。这725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88人,小吏56人,士兵4人,地主(包括土豪、富户)67人,知识分子5人,艺人13人,僧道20人,奴仆14人,百姓58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74人,手工匠15人,娼妓4人,农民41人,绿林好汉33人,商贩30人,其他起义军203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啰唆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685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725人,整整多出40人。这40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40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
Content
专家推荐
1《水浒》作者之谜
2《水浒》续书种种
3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5《水浒》人物趣谈
6《水浒》里写了多少计
7《水浒》里的梦
8《水浒》奇在哪里
9梁山好汉的绰号
10梁山为何只有一百零八将
11梁山上为何没赵姓
12王进老娘旅途为何患病
13阮氏三雄还有兄弟吗
14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15真正押送和劫生辰纲的人
16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
17宋江的哥哥和老婆
18武大、炊饼及其他
19西门庆也有好拳脚
20神奇的蒙汗药
21梁山六绝
22宋江装疯为何败露
23砒霜•水银•鸩酒
24江州的鱼宴为何使宋江腹泻
25安道全治痈疽
26无为军在哪里
27李逵生来非莽汉
28浔阳江张顺早生
29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30“河北三绝”指谁
31南丰还是安丰
32闲话宋徽宗
33张天师及罗真人
34毒箭与二陈汤
35《水浒》里的酒器
36刺配与文身
专家推荐
《水浒》乃天下第一奇书,它再现了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画卷和梁山泊众英雄谱就的悲情壮歌。其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弘、影响之深远,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水浒》历来备受文人关注,李贽称之为“宇宙内五大文章”之一,金圣叹称之为“六大才子书”,是一部堪比史家绝唱的鸿篇巨制,“《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到了现代,《水浒》研究的方向和角度趋于多元化,全国性的中国《水浒》学会和各省地区性的水浒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本书的作者沈家仁、沈忱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对《水浒》的研究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细心钻研,这部包含了父子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煮酒说水浒》终于面世。这本书不是通常的导读、点评,更不仅仅是名著名篇赏析。通览全书,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作者之一的沈家仁,身为中国《水浒》协会理事,1978年就开始发表关于《水浒》的短文,散见于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其中《南昌晚报》、《南宁晚报》、《贵阳晚报》曾开辟专栏刊载其水浒文章。短文《〈水浒〉人物知多少》曾被《文学报》、《羊城晚报》等二十多家报刊转载,在《水浒》研究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其子沈忱自幼受父亲影响,1983年开始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历史、古典文学文章,至今已二十余年。基于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两人在著作该书时能信手拈来,从各个方面对《水浒》进行剖析,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品经典,以小说论文化,以文化谈社会。穿透民间流传迷雾,还原《水浒》创作真相。该书集两位学者二十多年来研究《水浒》之大成,代表了当今《水浒》研究的趋势。
其次,该书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熔新奇、乐趣于一炉。从人物、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水浒》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视和分析,不但将《水浒》中的人物进行了仔细的统计,而且进行了分门别类,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李逵的真与假、王婆的“茶”、李忠的“啬”、石秀的“狠”、杨雄的“软”……通过作者生动的诠释,读者思绪将会穿越时空,走到施耐庵所塑造的一个刚毅而不失细腻、血性而不乏柔情的世界。
第三,作者学识渊博,论证广征博引,信手拈来。不但使普通读者收益匪浅,对于专业学者也有借鉴作用。作者文风朴实,笔调轻松,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又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枯涩之气。作者以简洁明快之笔触,摹画出一个真实的《水浒》,让人在阅读之时备感耳目一新而无丝毫艰辛晦涩之感。
第四,该书绝大部分文章均采用一事一议的写法,生动风趣,同时又紧扣《水浒传》的本体研究,尽量避免以前很多学者探讨较多而又使普通读者难以接受和晦涩难懂的主题。全书行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这也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古典文学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水学”的研究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何黎萍
1《水浒》作者之谜
《水浒》的作者是谁?凡是接触过《水浒》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施耐庵,或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可奇怪的是,施耐庵这位主要作者的名字却不见于正史。任何一本介绍《水浒》的书(包括文学史),在谈到施耐庵时,不是说“生平不详”,就是说“目前我们知道的不多”,或曰“缺乏可靠的记载”,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现存的其他资料又是五花八门。所以,历代学者见解纷纭,《水浒》作者到底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正因为《水浒》作者是谁还是个谜,目前谜面答案就有多种: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本无施耐庵其人,古来《水浒》署名为施耐庵著,乃他人托名。胡适先生说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是明代中叶一位文学大家的假名(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水浒》原为简本,明代有人演绎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谁托名?又有两种意见:《水浒》成书先后经历三百余年,它由民间流传、说书艺人及杂剧作者创作、文人加工而成,它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是世世代代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是说,《水浒》是由集体创作而托名施耐庵刊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施耐庵是明代官僚政客、武定侯郭勋的托名,这是因为嘉靖年间郭勋的刻本,是《水浒》最早的版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这是因为现存古本《水浒》的作者大都是这样写的:“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为罗贯中续作。
1982年罗尔纲先生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新见解:《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又有人将《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比研究,认为刘备像宋江、张飞像李逵、诸葛亮像吴用等等,故此二书同出一人之笔。
前几年在江苏省兴化县找到一份施耐庵家谱,或许说明施耐庵是有其人的,是兴化人。而古本《水浒》上又说“钱塘施耐庵”,钱塘是今天的杭州,那么,施耐庵就应该是浙江杭州人;还有人认为他是江苏大丰县人。正因为籍贯分歧,论者相互抵牾,互难成立,所以这又是一个谜。
然而在民间,特别是在江苏苏州、兴化一带,有关施耐庵的传说特别多。说施耐庵是苏州人,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三十六岁进京应试,得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得中的刘伯温,两人相处投契。后施耐庵调任钱塘县尹,由于不愿意昧心事权贵,两年后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开学馆教书,并开始创作梁山故事。刘伯温当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多次邀请施耐庵出来协助朱元璋。为了避开朱元璋的纠缠,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又搬到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兴化隐居著书。元至正二十八年,施耐庵写完《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抄本传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多次邀请施耐庵出山不从,看了《江湖豪客传》后很生气,当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施耐庵因而被捕入狱。由于刘伯温多方周旋,施耐庵才免于一死。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使他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回归途中又染疾病,只得暂住淮安。明洪武三年春病逝于淮安,终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死后,其弟子罗贯中将施耐庵的遗作加以整理、增删成书出版。故后人曰:《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2《水浒》续书种种
与《红楼梦》一样,《水浒》自问世以来续书纷纭,人们以各自的好恶增补这部名著。其中,有的续书写得很是不错,也算是“流芳千古”。
续书中的佳作要数明代陈忱的《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描写了宋江、吴用死后,其余幸存者在北宋朝廷的压迫和外族侵略下再度起义,一部分随混江龙李俊出海,一部分参加了抗金斗争,失败后,也都出海与李俊会合,据暹罗(即今泰国)称王、为官。小说继承原作中好汉们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敢于斗争的传统,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同时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水浒后传》里的人物,大都保持了原作原有的性格和面貌,语言也通俗流畅。
续书中的内容和原作截然不同的是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及清代介石逸叟的《宣和谱》。《宣和谱》又名《翻水浒》,顾名思义,即推翻《水浒》,共二十回。主要写《水浒》中曾出现、但没参加梁山起义或与梁山好汉作对的人,如王进、栾廷玉、扈成等人。这些人被描述成响应朝廷号召的义士,他们自愿组织起一支武装,最后围剿梁山泊,杀尽水浒英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是以《宣和谱》为蓝本发挥而成,意为“扫荡梁山贼寇记事”。全书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小说从原作排座次后写起,到朝廷派三路大军与地方武装一起荡平梁山贼寇为止。作者在小说中针锋相对地制造出一些能制服梁山好汉的官员、能人。比如梁山上有个神行太保戴宗,他就制造出了一个比戴宗走得更快、施法时脚踏风火轮的康捷;梁山上有打虎英雄武松,他就写了一个比武松还勇猛,能打死独角神兽的唐猛。反正他制造出的官员、能人,总比梁山某某好汉厉害得多,于是梁山好汉个个都惨死在他们手下。在我国小说史上,《荡寇志》可算是翻案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当然,《荡寇志》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造语设景上都有可取之处。鲁迅先生曾评之曰:“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此外续书还有:清代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全书四十五回,写宋江、卢俊义死后,在南宋初年又转世为杨么、王魔,在湖南洞庭湖仿效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小说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农民起义战斗不息的精神。但小说中的迷信、宿命的东西比较多,结构也比较松散。1986年年初,全国各报报道,有一部“湮没三百余年的古本《水浒》重见天日”。据专家们考证,这本书是梅寄鹤伪托施耐庵著的。此书前七十回为全本,后五十回为梅氏续书。全书歌颂了起义军的英雄气概,也弥补了原作中的缺漏,布局前后呼应,情节连贯吻合,均可看出续书者的水平。1933年出版的程善之著《残水浒》共十六回。此书写梁山一百零八将因其出身不同,最后分为几个派系,派系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官兵进行围剿时,投降的投降,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结果以宋江被戮、梁山终被消灭告终。这是继《荡寇志》后出现的另外一部翻案的续书。1938年出版的姜鸿飞著《水浒中传》共三十回,上接金本《水浒》,下连陈忱《水浒后传》,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后五十回的修改本。今人褚同庆花费四十余年写成的《水浒新传》共一百七十回,作者不满悲剧结局,仅保留原作三十九回,改写四十回,新增九十一回,也是一部较为有趣的读本。解放前还出版了几部续书,如张青山的《水浒拾遗》、谷斯范的《新水浒》、张恨水的《水浒新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解放后也出了一些续书,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3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水浒》在国内可谓是妇孺皆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了。在国外,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现已翻译成英、法、德、意、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鲜、越南、日本、印尼及拉丁文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水浒》传到外国,最早是日本。据日本汉学家白木直也先生《水浒的传日与文简本》一文中载:“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水浒》得以传来为日人所见。”1728年,日本江户时期就翻刻了由李卓吾先生评点的《忠义水浒》中的二十回书。1757年冈岛寇山依据李卓吾评点的百回本《忠义水浒》改编成《通俗忠义水浒》七十卷。以后陆陆续续又有二十余种,其中以前进座剧团翻译、改编成的话剧《水浒》及《续水浒》最为成功。它比较忠于原著,为日本人民所称道。但也有一些译本为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笃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倒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据悉,日本保存了多种版本的《水浒》,甚至其中若干在国内早已失传的版本,在日本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西方,则以法文译本为最早。由法国汉学家巴赞翻译、题名为《水浒摘译》,在巴黎1850年第五十七期《亚洲杂志》上就发表了。到了1883年,意大利也出现了《水浒》的意文译本。译者是意大利人安德拉斯。他节译了鲁智深的故事,取名为《佛牙记》,在米兰出版。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人又把《佛牙记》译成德文出版,书名又改为《鲁达上山始末记》。而另一个意大利人安德烈奥吉又把《水浒》中杨雄、石秀、裴如海和潘巧云的故事翻译成书,取名为《菩萨的人》。
到了1927年,柏林出版了一本专门说武松的译本,名为《强盗与兵》。译者是爱林斯达。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变成了戴宗神行法整武松,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就是这么一本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一家杂志上连载,书名又改为《一个中国巨人的历险记》。《水浒》的德文译本是最多的,书名五花八门非常有趣:节译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译名为《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另外还有《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内容是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西方最早的七十回《水浒》译本是德文版,题名是《强盗与士兵》和法文译本《中国的勇士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有英文版的《梁山泊的强盗》、意大利文版的《匪徒》等。西方的这些译本,特别是节选本大都不完整,不太忠于原著,但也有颇受欧洲人喜爱的。
《水浒》在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流传也较早。在十七世纪的李朝时期,朝鲜就翻译了《水浒》,还配编了一本《水浒小说语汇解》。越南前主席胡志明主席就是个水浒爱好者。五十年代初就有根据七十回本《水浒》译本的六十七回本越文《水浒》。印度尼西亚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其《星期新闻一周刊》上连载《水浒》故事的,连载的书名为《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
《水浒》的外译本众多,译得比较好的要数1933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泼尔•西登斯屈里克•布克。她自幼来中国,与中国老师谈中文经典,精通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她根据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翻译《水浒》,比较准确、生动、忠于原著。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给姚克的信》)可见其译本之成功。
因赛珍珠的译本是用英文译成,又较忠于原著,故很快又传遍欧洲,使欧洲也有了比较完整、可靠的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1183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975人,惟独《水浒》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如果仅仅解释为误差,很难说得过去。
《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827人。
在出场的725人中,男人有665个,妇女有60个。这725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88人,小吏56人,士兵4人,地主(包括土豪、富户)67人,知识分子5人,艺人13人,僧道20人,奴仆14人,百姓58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74人,手工匠15人,娼妓4人,农民41人,绿林好汉33人,商贩30人,其他起义军203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啰唆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685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725人,整整多出40人。这40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40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

煮酒说水浒
413.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