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1)
第2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2)
第3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1)
第4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2)
第5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3)
第6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4)
第7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5)
第8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6)
第9节:鲜为人知?英雄(1)
第10节:鲜为人知的英雄(2)
第11节:鲜为人知的英雄(3)
第12节:鲜为人知的英雄(4)
第13节:鲜为人知的英雄(5)
第14节:鲜为人知的英雄(6)
第15节:四种字母(1)
第16节:四种字母(2)
第17节:四种字母(3)
第18节:四种字母(4)
第19节:四种字母(5)
第20节:绝处逢生(1)
第21节:绝处逢生(2)
第22节:绝处逢生(3)
第23节:绝处逢生(4)
第24节:绝处逢生(5)
第25节:绝处逢生(6)
第26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1)
第27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2)
第28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3)
第29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4)
第30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5)
第31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1)
第32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2)
第33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3)
第34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4)
第35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5)
第36节:狂热的追求(1)
第37节:狂热的追求(2)
第38节:狂热的追求(3)
第39节:狂热的追求(4)
第40节:狂热的追求(5)
第41节:原子爱运动(1)
第42节:原子爱运动(2)
第43节:原子爱运动(3)
第44节:原子爱运动(4)
第45节:原子爱运动(5)
第46节:原子爱运动(6)
第47节:动态平衡(1)
第48节:动态平衡(2)
第49节:动态平衡(3)
第50节:动态平衡(4)
第51节:动态平衡(5)
第1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1)
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
我现在住的地方离多摩川非常近,所以经常过去散步。那掠过河面的风让人觉得心情格外舒畅。再看看水里,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从水面上突出来的三角形的小石头上,露出来的是乌龟的鼻尖;那在水里晃来晃去,看上去像是线头的,其实是小鱼群;还有那与水草缠绕在一起,跟垃圾似的,其实是蜻蜓的幼虫……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我刚刚上大学时,生物学老师问过我们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在一眨眼的工夫内就把生物与非生物区分开来,但是,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呢?所谓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在座的各位能给它下个定义吗?”
我热切地期盼着,然而,老师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他只是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些生命的特征,比如说,由细胞构成,有DNA分子,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等。不久,暑假到了,这门课也就结束了。
我们在给什么东西下定义的时候,如果对其属性进行列举说明,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要对其本质进行明确的说明,那可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关于这一点,我上大学不久就意识到了。现在再重新回想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明确又正确的答案,总觉得自己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没有落地。所以,这20多年来,我仍在不停地进行着探索。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就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生命科学发展到20世纪,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复。1953年,科学领域的专业杂志《自然》上刊登了一篇仅有1000多字的论文(也就占了一页的篇幅)。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提出了DNA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链构成的结构模型。生命的神秘性就在于它的双螺旋。对此,人们深信不疑,因为它的结构实在是太美了。
这里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一结构还暗示着其重要的功能。撰写这篇论文的两个年轻人——沃森和克里克,在他们文章的最后,还若无其事地写道:“我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对称结构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可以互相进行复制的对称结构。如果我们把这对对称结构解开,就是底片与照片的关系。以照片为基础,能够制造出新的底片,同样,也可以原来的底片为基础,产生新的照片。而含在照片或者底片里的密码,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基因信息。这就是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当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或者是细胞进行分裂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结构进行信息传递的。
DNA结构的揭开,在分子生物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NA上的密码,是细胞内部微粒的序列,科学家们也对其进行了破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家研究出了通过小型手术对这些序列进行重组的方法,即DNA重组技术或遗传工程诞生了。于是,分子生物学也就迎来了黄金期。
第2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2)
本来,我一心憧憬着做一名像法布尔、今西锦司这样的科学家,在草地上追逐昆虫,在水边钓钓鱼,但是,后来也被卷进了分子生物学的这股浪潮中来。不,其实不是被迫的,更贴切一点来说,是我自己主动地闯进这个微观分子世界中来了。因为在这里,才有生命的钥匙。 如果从分子生物学的生命观角度来看,所谓的生命体,就是由微细的零件组成的模型,即它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子机械,是笛卡儿机械生命观的最终形式。如果说生命体是分子机械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对其进行“改良”吧。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可以人为地使其中某一个零件无法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观察生命体的变化,从中判断出这一零件的功能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命体的结构在分子这一层次上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的猜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遗传基因变异动物”。比如被进行过基因敲除实验的小老鼠。 我对肝脏的某一特定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肝脏是分泌消化酶,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值的重要器官。我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这部分,从其所处位置及数量来分析的话,作用应该非常大。我采用了DNA重组技术,并将这部分的DNA片段从DNA中提取出来。于是,一只欠缺这部分DNA片段的小老鼠就诞生了。
这是一只部分DNA片段被敲除的小老鼠。那么,在小老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变化发生呢?我想通过观察来判断。我觉得这只小老鼠可能会无法顺利地分泌消化酶,导致营养失调,或者它的胰岛素分泌会有异常,引发糖尿病。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研究经费,最终获得了符合条件的小老鼠的受精卵,然后将其放到一只母老鼠的子宫里,静静地等待着小老鼠的诞生。小老鼠平安地出生了。那么,这只鼠宝宝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耐心地观察着。
小老鼠一天天地很快成长起来,不久就成为一只成年老鼠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从它身上看出一丝一毫的差异。小老鼠既没有营养失调,也没有患上糖尿病。随后,我们又对它的血液进行了研究,我们还拍下了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家跟我们一样,满怀期待地看着小老鼠一天一天地长大,但是却没能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他们感到困惑,感到失落。因为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想截然不同的话,就没法作研究发表,也就没法写论文,那么,这一课题也就无法拿来作为研究实例了。事实上,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吗?
最初的时候,我也感到非常失落。当然了,直到现在,我还仍然觉得比较失落。因为我一直在考虑,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在那儿吗?
我们通过遗传基因敲除实验,将其中的一个“拼图块”完全除去,再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弥补,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使这样,新的生命体也不会有任何的机能不全。生命其实就是由各拼图块组成的类似于模型一样的物体,其内部存在着我们难以言表的重要特性。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动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对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加以区分,不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动力”吗?那么,在这里,“活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一位犹太科学家。他还没能发现DNA的结构,就自杀了。他的名字叫舍恩海默。他是最先发现生命体中存在“动态平衡”的科学家。我们所食入的分子,很快就能分散到我们全身各处,然后在那里作短暂的停留,然后在下一瞬间,排到我们的体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模型是不同的,它并不是由静态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分子机械,而是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
本书的内容就在于,以舍恩海默的这种“动态平衡”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将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开来的到底是什么,以及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命观。对我个人来讲,这与我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提到过的那个问题是很接近的,那就是:所谓生命,是什么? 福冈伸一
第3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1)
1.纽约,纽克大道,66街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闻名世界的科学殿堂……
纽约曼哈顿一角
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区,这里摩天大楼林立。
它本身是个岛屿,被两条河流所环绕,西部是哈德逊河,东部是东河。曼哈顿岛南北狭长,但是人口分布却相当密集。市区环线游船是这儿一种相当不错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我们去切身体验到曼哈顿的魅力所在。
船从哈德逊河岸边出发,一路南下。沿途我们在绕过曼哈顿岛南端的时候,可以眺望到自由女神像,那里还有高高耸立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这时,船进入东河,然后一路往北返回,可以看到华尔街的高楼群、纽约马拉松的必经之地布鲁克林大桥。
不久之后,很时尚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很有艺术装饰感觉的克莱斯勒大楼,极高的帝国大厦,等等,所有这些看点,都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了,还有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也从我们身边驶过。
经过了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船沿河流继续前行。这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毫无特点的普通公寓群,而正当游客们看得开始厌倦的时候,船就到了曼哈顿岛的北部。这里有工厂、排水管道、引导线路等,相当于是黑人居住区了。
船返回到了哈德逊河。在河口处我们可以看到,哈德逊河就像蔚蓝的大海一样广阔。于是,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风掠过这条大河的河面,而我们的观光游船则继续顺流而行。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回到了出发点。
这种观光游船因为可以带领游客们很轻松地欣赏到整个曼哈顿岛的风貌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但是,也有很多游客虽然人在船上,却忽略了一些看点。让我们来回放一下“录像”,就从刚刚我们提到的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从我们身边驶过的那个地方开始吧。
对,就是在这个地方,正当游客们看那些摩天高楼看烦了的时候,这儿出现了一座吊桥,使人眼前一亮。这座桥就是皇后区大桥。它把曼哈顿区与皇后区连接到了一起。曼哈顿的街道号码是由南往北递增的,如果按街道号码来数的话,这座大桥位于59街。在 西蒙的歌中曾经提到过这座桥。
观光游船通过皇后区大桥后,一群古老的低层建筑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建筑物的砖都是红色的,而船上几乎没有游客注意到这个。当然了,这里也没有路标之类的东西对这些建筑物作个说明。 但是,也许就是在这儿,野口英世(HideyoNoguchi)曾经留下了他那匆匆忙忙的脚印,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OswaldAvery)也可能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虽然我们不应该拿自己与这些伟人相提并论,但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想到他们,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一种自豪感,就会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地方的。
第4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2)
洛克菲勒大学图书馆里的雕像
纽约有所大学叫洛克菲勒大学,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大学。我们这里所说的“洛克菲勒”,可不是那个位于曼哈顿中心的,到了冬天就有很大的圣诞树点亮的,甚至还有滑冰场的洛克菲勒中心。
这所洛克菲勒大学静静地矗立在东河岸边。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应该是纽克大道的66街。纽克大道是纵贯曼哈顿岛南北的一条主要的干道,位于曼哈顿岛的最东部。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游客来这儿。我想,即便是当地的纽约人,恐怕都极有可能会把这个四周被绿树环绕的地方当成是公园之类的场所吧。在纽克大道的主干道与66街的交汇处,有个小门,在这个小门的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只有看到上面的文字,人们才能知道原来这是一所大学。牌子上写的是:
洛克菲勒大学
为了人类的进步
这所大学是20世纪初期,洛克菲勒为了推动美国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当时是叫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这里的中央大厅以及几栋研究大楼,都是当年比较典型的一些建筑。我们从这些建筑里的罗旋状的台阶以及天花板等地方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这里曾经汇集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尤其擅长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并在这一领域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为把这一领域的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里还出现过若干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这里,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辉煌的历史。
我第一次来这所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初夏的风轻轻掠过曼哈顿道路两边的树。当时我在一个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里工作。这个研究室在这里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医学楼的5楼。透过这个研究室的小窗户,就可以远远地看到东河。就是在这条河上,观光游船载着无数的游客,日复一日地往返于东河与哈德逊河之间。我没有从河上看过这儿的街道,我都是从研究室的窗户往外看的。而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眺望,让我觉得,自己是属于这条街道的,于是我心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让师生们避免纽约冬天的寒冷,洛克菲勒大学将各个分散的建筑物都用复杂的地下通道连接到了一起。我经常在实验的间隙, 穿过地下通道,到图书馆里去。这儿的图书馆是全天候开放的。到了图书馆,我会坐在图书馆蓝色的椅子上,先做一次深呼吸,这真地令人心情很舒畅。这个图书馆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来,所以就显得格外安静,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当然了,在某些情况下,我也会一个人在这里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 在图书馆的2楼,静静地立着一尊黑色的胸像,我就经常一个人站在这尊胸像面前发呆。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一边哗哗地翻着最新的杂志,一边漫不经心地瞅着那尊胸像上的说明。我无意中看到,那上面刻着“HideyoNoguchi”几个字。啊,原来野口英世之前也在这里待过。这是一个克服了贫穷与残疾,独自一人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的世界级学者,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同时也是早期在美国作研究中途不幸逝世的人物。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伟人的故事。
第5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3)
但是,在洛克菲勒大学,关于野口英世的评价却跟我在日本听到的完全不同。我曾经试着问过洛克菲勒大学的几个同事,他们谁也不知道图书馆里的那尊胸像是谁。
不被认可的野口英世
我手头有本洛克菲勒大学定期出版的刊物,是2004年6月出版的。在这本杂志里,有一篇关于野口英世的报道,口吻看上去显得很微妙,有讽刺的味道。
报道上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门口,每天都聚集着大量的日本游客,他们一再地央求门卫,希望可以允许他们到图书馆的2楼上去,他们想看看那儿的野口英世胸像。还有一天,有个旅游公司组织了3辆大型客车的游客来参观。这些日本人都很虔诚地依次在野口英世的胸像前拍照留念。因为那段日子图书馆里人流量太大,把那儿的管理人员忙得好辛苦。
这篇报道明显带着歧视。在这里,有件事情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那就是,在那年秋天,日本钞票重新改版,在新版的1000元钞票上出现了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日本国民心中的英雄。在把野口英世在日本人心中如何如何伟大介绍一番后,报道又用讽刺的口吻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这里,在美国,野口英世是不被认可的。他们对野口英世的评价,与日本人对野口英世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野口英世在洛克菲勒大学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20 个年头。而这20 年,恰恰是洛克菲勒大学刚成立的20 年。如今,在洛克菲勒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野口英世,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了。他的研究成果,即梅毒、小儿麻痹症、狂犬病、黄热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
Content
第1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1)
第2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2)
第3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1)
第4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2)
第5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3)
第6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4)
第7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5)
第8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6)
第9节:鲜为人知?英雄(1)
第10节:鲜为人知的英雄(2)
第11节:鲜为人知的英雄(3)
第12节:鲜为人知的英雄(4)
第13节:鲜为人知的英雄(5)
第14节:鲜为人知的英雄(6)
第15节:四种字母(1)
第16节:四种字母(2)
第17节:四种字母(3)
第18节:四种字母(4)
第19节:四种字母(5)
第20节:绝处逢生(1)
第21节:绝处逢生(2)
第22节:绝处逢生(3)
第23节:绝处逢生(4)
第24节:绝处逢生(5)
第25节:绝处逢生(6)
第26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1)
第27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2)
第28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3)
第29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4)
第30节: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5)
第31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1)
第32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2)
第33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3)
第34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4)
第35节:世纪大发现的前夜(5)
第36节:狂热的追求(1)
第37节:狂热的追求(2)
第38节:狂热的追求(3)
第39节:狂热的追求(4)
第40节:狂热的追求(5)
第41节:原子爱运动(1)
第42节:原子爱运动(2)
第43节:原子爱运动(3)
第44节:原子爱运动(4)
第45节:原子爱运动(5)
第46节:原子爱运动(6)
第47节:动态平衡(1)
第48节:动态平衡(2)
第49节:动态平衡(3)
第50节:动态平衡(4)
第51节:动态平衡(5)
第1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1)
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
我现在住的地方离多摩川非常近,所以经常过去散步。那掠过河面的风让人觉得心情格外舒畅。再看看水里,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从水面上突出来的三角形的小石头上,露出来的是乌龟的鼻尖;那在水里晃来晃去,看上去像是线头的,其实是小鱼群;还有那与水草缠绕在一起,跟垃圾似的,其实是蜻蜓的幼虫……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我刚刚上大学时,生物学老师问过我们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在一眨眼的工夫内就把生物与非生物区分开来,但是,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呢?所谓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在座的各位能给它下个定义吗?”
我热切地期盼着,然而,老师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他只是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些生命的特征,比如说,由细胞构成,有DNA分子,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等。不久,暑假到了,这门课也就结束了。
我们在给什么东西下定义的时候,如果对其属性进行列举说明,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要对其本质进行明确的说明,那可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关于这一点,我上大学不久就意识到了。现在再重新回想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明确又正确的答案,总觉得自己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没有落地。所以,这20多年来,我仍在不停地进行着探索。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就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生命科学发展到20世纪,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复。1953年,科学领域的专业杂志《自然》上刊登了一篇仅有1000多字的论文(也就占了一页的篇幅)。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提出了DNA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链构成的结构模型。生命的神秘性就在于它的双螺旋。对此,人们深信不疑,因为它的结构实在是太美了。
这里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一结构还暗示着其重要的功能。撰写这篇论文的两个年轻人——沃森和克里克,在他们文章的最后,还若无其事地写道:“我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对称结构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可以互相进行复制的对称结构。如果我们把这对对称结构解开,就是底片与照片的关系。以照片为基础,能够制造出新的底片,同样,也可以原来的底片为基础,产生新的照片。而含在照片或者底片里的密码,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基因信息。这就是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当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或者是细胞进行分裂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结构进行信息传递的。
DNA结构的揭开,在分子生物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NA上的密码,是细胞内部微粒的序列,科学家们也对其进行了破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科学家研究出了通过小型手术对这些序列进行重组的方法,即DNA重组技术或遗传工程诞生了。于是,分子生物学也就迎来了黄金期。
第2节:序言 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2)
本来,我一心憧憬着做一名像法布尔、今西锦司这样的科学家,在草地上追逐昆虫,在水边钓钓鱼,但是,后来也被卷进了分子生物学的这股浪潮中来。不,其实不是被迫的,更贴切一点来说,是我自己主动地闯进这个微观分子世界中来了。因为在这里,才有生命的钥匙。 如果从分子生物学的生命观角度来看,所谓的生命体,就是由微细的零件组成的模型,即它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子机械,是笛卡儿机械生命观的最终形式。如果说生命体是分子机械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对其进行“改良”吧。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可以人为地使其中某一个零件无法正常工作,然后通过观察生命体的变化,从中判断出这一零件的功能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命体的结构在分子这一层次上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的猜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遗传基因变异动物”。比如被进行过基因敲除实验的小老鼠。 我对肝脏的某一特定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肝脏是分泌消化酶,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值的重要器官。我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这部分,从其所处位置及数量来分析的话,作用应该非常大。我采用了DNA重组技术,并将这部分的DNA片段从DNA中提取出来。于是,一只欠缺这部分DNA片段的小老鼠就诞生了。
这是一只部分DNA片段被敲除的小老鼠。那么,在小老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变化发生呢?我想通过观察来判断。我觉得这只小老鼠可能会无法顺利地分泌消化酶,导致营养失调,或者它的胰岛素分泌会有异常,引发糖尿病。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研究经费,最终获得了符合条件的小老鼠的受精卵,然后将其放到一只母老鼠的子宫里,静静地等待着小老鼠的诞生。小老鼠平安地出生了。那么,这只鼠宝宝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耐心地观察着。
小老鼠一天天地很快成长起来,不久就成为一只成年老鼠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从它身上看出一丝一毫的差异。小老鼠既没有营养失调,也没有患上糖尿病。随后,我们又对它的血液进行了研究,我们还拍下了它在显微镜下的照片,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科学家跟我们一样,满怀期待地看着小老鼠一天一天地长大,但是却没能发现它有任何异常,这让他们感到困惑,感到失落。因为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想截然不同的话,就没法作研究发表,也就没法写论文,那么,这一课题也就无法拿来作为研究实例了。事实上,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吗?
最初的时候,我也感到非常失落。当然了,直到现在,我还仍然觉得比较失落。因为我一直在考虑,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在那儿吗?
我们通过遗传基因敲除实验,将其中的一个“拼图块”完全除去,再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弥补,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使这样,新的生命体也不会有任何的机能不全。生命其实就是由各拼图块组成的类似于模型一样的物体,其内部存在着我们难以言表的重要特性。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动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对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加以区分,不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动力”吗?那么,在这里,“活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一位犹太科学家。他还没能发现DNA的结构,就自杀了。他的名字叫舍恩海默。他是最先发现生命体中存在“动态平衡”的科学家。我们所食入的分子,很快就能分散到我们全身各处,然后在那里作短暂的停留,然后在下一瞬间,排到我们的体外。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模型是不同的,它并不是由静态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分子机械,而是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
本书的内容就在于,以舍恩海默的这种“动态平衡”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将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开来的到底是什么,以及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命观。对我个人来讲,这与我上大学一年级时老师提到过的那个问题是很接近的,那就是:所谓生命,是什么? 福冈伸一
第3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1)
1.纽约,纽克大道,66街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闻名世界的科学殿堂……
纽约曼哈顿一角
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区,这里摩天大楼林立。
它本身是个岛屿,被两条河流所环绕,西部是哈德逊河,东部是东河。曼哈顿岛南北狭长,但是人口分布却相当密集。市区环线游船是这儿一种相当不错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我们去切身体验到曼哈顿的魅力所在。
船从哈德逊河岸边出发,一路南下。沿途我们在绕过曼哈顿岛南端的时候,可以眺望到自由女神像,那里还有高高耸立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这时,船进入东河,然后一路往北返回,可以看到华尔街的高楼群、纽约马拉松的必经之地布鲁克林大桥。
不久之后,很时尚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很有艺术装饰感觉的克莱斯勒大楼,极高的帝国大厦,等等,所有这些看点,都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了,还有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也从我们身边驶过。
经过了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船沿河流继续前行。这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毫无特点的普通公寓群,而正当游客们看得开始厌倦的时候,船就到了曼哈顿岛的北部。这里有工厂、排水管道、引导线路等,相当于是黑人居住区了。
船返回到了哈德逊河。在河口处我们可以看到,哈德逊河就像蔚蓝的大海一样广阔。于是,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风掠过这条大河的河面,而我们的观光游船则继续顺流而行。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回到了出发点。
这种观光游船因为可以带领游客们很轻松地欣赏到整个曼哈顿岛的风貌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但是,也有很多游客虽然人在船上,却忽略了一些看点。让我们来回放一下“录像”,就从刚刚我们提到的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从我们身边驶过的那个地方开始吧。
对,就是在这个地方,正当游客们看那些摩天高楼看烦了的时候,这儿出现了一座吊桥,使人眼前一亮。这座桥就是皇后区大桥。它把曼哈顿区与皇后区连接到了一起。曼哈顿的街道号码是由南往北递增的,如果按街道号码来数的话,这座大桥位于59街。在 西蒙的歌中曾经提到过这座桥。
观光游船通过皇后区大桥后,一群古老的低层建筑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建筑物的砖都是红色的,而船上几乎没有游客注意到这个。当然了,这里也没有路标之类的东西对这些建筑物作个说明。 但是,也许就是在这儿,野口英世(HideyoNoguchi)曾经留下了他那匆匆忙忙的脚印,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OswaldAvery)也可能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虽然我们不应该拿自己与这些伟人相提并论,但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想到他们,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一种自豪感,就会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地方的。
第4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2)
洛克菲勒大学图书馆里的雕像
纽约有所大学叫洛克菲勒大学,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大学。我们这里所说的“洛克菲勒”,可不是那个位于曼哈顿中心的,到了冬天就有很大的圣诞树点亮的,甚至还有滑冰场的洛克菲勒中心。
这所洛克菲勒大学静静地矗立在东河岸边。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应该是纽克大道的66街。纽克大道是纵贯曼哈顿岛南北的一条主要的干道,位于曼哈顿岛的最东部。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游客来这儿。我想,即便是当地的纽约人,恐怕都极有可能会把这个四周被绿树环绕的地方当成是公园之类的场所吧。在纽克大道的主干道与66街的交汇处,有个小门,在这个小门的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只有看到上面的文字,人们才能知道原来这是一所大学。牌子上写的是:
洛克菲勒大学
为了人类的进步
这所大学是20世纪初期,洛克菲勒为了推动美国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当时是叫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这里的中央大厅以及几栋研究大楼,都是当年比较典型的一些建筑。我们从这些建筑里的罗旋状的台阶以及天花板等地方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这里曾经汇集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尤其擅长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并在这一领域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为把这一领域的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里还出现过若干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这里,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辉煌的历史。
我第一次来这所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初夏的风轻轻掠过曼哈顿道路两边的树。当时我在一个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里工作。这个研究室在这里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医学楼的5楼。透过这个研究室的小窗户,就可以远远地看到东河。就是在这条河上,观光游船载着无数的游客,日复一日地往返于东河与哈德逊河之间。我没有从河上看过这儿的街道,我都是从研究室的窗户往外看的。而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眺望,让我觉得,自己是属于这条街道的,于是我心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让师生们避免纽约冬天的寒冷,洛克菲勒大学将各个分散的建筑物都用复杂的地下通道连接到了一起。我经常在实验的间隙, 穿过地下通道,到图书馆里去。这儿的图书馆是全天候开放的。到了图书馆,我会坐在图书馆蓝色的椅子上,先做一次深呼吸,这真地令人心情很舒畅。这个图书馆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来,所以就显得格外安静,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当然了,在某些情况下,我也会一个人在这里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 在图书馆的2楼,静静地立着一尊黑色的胸像,我就经常一个人站在这尊胸像面前发呆。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一边哗哗地翻着最新的杂志,一边漫不经心地瞅着那尊胸像上的说明。我无意中看到,那上面刻着“HideyoNoguchi”几个字。啊,原来野口英世之前也在这里待过。这是一个克服了贫穷与残疾,独自一人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的世界级学者,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同时也是早期在美国作研究中途不幸逝世的人物。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伟人的故事。
第5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3)
但是,在洛克菲勒大学,关于野口英世的评价却跟我在日本听到的完全不同。我曾经试着问过洛克菲勒大学的几个同事,他们谁也不知道图书馆里的那尊胸像是谁。
不被认可的野口英世
我手头有本洛克菲勒大学定期出版的刊物,是2004年6月出版的。在这本杂志里,有一篇关于野口英世的报道,口吻看上去显得很微妙,有讽刺的味道。
报道上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门口,每天都聚集着大量的日本游客,他们一再地央求门卫,希望可以允许他们到图书馆的2楼上去,他们想看看那儿的野口英世胸像。还有一天,有个旅游公司组织了3辆大型客车的游客来参观。这些日本人都很虔诚地依次在野口英世的胸像前拍照留念。因为那段日子图书馆里人流量太大,把那儿的管理人员忙得好辛苦。
这篇报道明显带着歧视。在这里,有件事情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那就是,在那年秋天,日本钞票重新改版,在新版的1000元钞票上出现了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日本国民心中的英雄。在把野口英世在日本人心中如何如何伟大介绍一番后,报道又用讽刺的口吻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这里,在美国,野口英世是不被认可的。他们对野口英世的评价,与日本人对野口英世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野口英世在洛克菲勒大学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20 个年头。而这20 年,恰恰是洛克菲勒大学刚成立的20 年。如今,在洛克菲勒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野口英世,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了。他的研究成果,即梅毒、小儿麻痹症、狂犬病、黄热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

活物
500.8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