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言 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
1.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2. 养生就是养阳气
3.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4.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5. 为自己看病——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6. 看舌观指,辨证养生
7. 站桩养生法是最简单有效的长命之道
8. “放松”是人体最好的大药
9. 要活就得动
10. “太极护身”,生生不息
11. 天地相合——来自于中医不传之秘的养容术
1.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开胃的大功臣
2. 颈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灵
3. 大药逞神勇,承山灭顽湿
4. 每天敲风市穴,健康就会随“风”而至
5. 神仙也怕脑后风,有风就找风府穴
6. 印堂发亮,就是福相
7.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8. 胸腹的众多毛病就靠公孙穴摆平
9. 对心脑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10. 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欢喜不生愁
11. 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12. 有效就是硬道理——6个穴位包治众病
13. 救命大隐士,委中最无私
14. 别拿胃痛不当回事——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序言 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
我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深深记得那天的情景:凌晨2点钟,父亲因突发性脑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邻居帮我们到处请医生,却迟迟不归。无助的母亲心急如焚,泪流满面,一遍一遍不停地呼唤着昏迷中的父亲。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了眼里,心中暗想,“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那该多好!”父亲住院10天后终于没有抵挡住病魔的纠缠而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离我们而去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我知道,幼时的这个誓言,早已决定了我的一生。
在漫长的学医道路上,我是比较幸运的,起步也比较早。我有一个叔叔是习武的,我从小跟他习拳,并学习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后来,又有幸接触到廖厚泽、胡海牙等杏林大医,他们把我领入中医之门,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尤其是伤寒派的大家廖厚泽先生,我在他门下系统地学习了伤寒,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见习,收益无穷。从20多岁起临证看病,至今算一算也有将近20年了。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好医生就应该纯粹守在诊室接待病人。在诊室里,病人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没有太多时间跟他们细细交流。有的病人回去病好了,就不再找我了,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药,病没好,又找别的医生去了,总之,很多病人一去就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我也不知道我开出去的药到底有多少效果?还有的病人,在我这里治好了,下次有病还来看,还会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过来,最后,一个介绍一个,形成一条“病人链”,这虽然使我小有欣慰,但心里仍觉不安。我老在想:怎么现在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呢?怎么这个“病人链”断不了呢?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儿时理想中那个“医生”的标准,总觉得自己欠病人一点什么东西。
古人云: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曾断言:中医好多病都能治,只要你抓住时机!但是,我坐在诊室里,都是已病之人来找我,其中很多人已经错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不会有人好端端地来医院挂个号,问我:“医生,我没病,您给我看看我以后会得什么病吧?”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不舒服,仍然强挺着,非得到了难受得挺不住的时候才跑来找医生。对于这样的病人,我能治吗?能治!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场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却没能帮他避免。虽然病人病愈后千恩万谢,我却感觉受之有愧,总感觉自己仅仅是一个靠“治已病”而沽名钓誉的下工,面目可憎。
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养生。真正高明的医生,会让所有跟他有缘的人不生病!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说到养生,道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多独到的经验,于是我又四处拜求名师高人,深入研究道家的养生真谛,体会那种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确,只要迈入这种境界,人一生是完全能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度百岁乃去”的,但很多人无缘接触这些养生之道,为什么无缘呢?并不是他们没有这个福气,而是我们做医生的没有尽到职责!所以,我感觉,把中医里最精华、最高妙的养生大道传播开来,让尽可能多的朋友知术得道,这是我的一大使命。
人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源于没有好好养生。中国的养生之道也是养心之道,它不仅仅是教人强身保命的,而且还教人改变生活中的一切弊端,包括改变不良的性格、改变恶习,从而扭转命运。
所以,对几乎所有的病人,我都会跟他们讲明养生的要义,找出他们在养生方面的缺失,让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他们照着我的建议坚持去做以后,没多久不但健康改善了,而且整个生活也为之焕然一新,这是我和他们都非常乐意看到和向往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以提升人的整个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当我发现自己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医生了。但是,我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从医近20年来,我坚持博览广学。一切治疗方法,无论中医、西医,遑论汤药、针灸,我都兼收并蓄,并在临床中使用、体会;凡是与医学相通的学问,包括武学、道家、史学等,我都去接触,去学习,并把它们跟医学、养生结合起来思考、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然而,我热爱医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没感觉倦怠过。可是,这仍称不上博览广学。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不在于它本身,它与外界的一切都普遍地联系着,有一位老师化用陆放翁的一句诗鼓励我说:“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我一直牢牢地记着这句话,因为,学医之人,不但要精通文史哲、儒释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这个社会。
有一段时间,我除了继续攻读医书,看病治人,还广泛接触社会,兼任了多种看?和中医不沾边的社会职务。其实,恰恰这些“功夫在医外”的社会经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当今社会的现状,跳出“就病治病”的圈子,能开始从根本上探寻人生病的综合原因。这段很多医生都没有机会“跳出”的经历,给予了我在养生保健、治病救人方面经验的深度积淀和综合视野。
现在,我除了进行日常诊疗,做好一个本分的中医大夫外,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养生之道的传播中。我想,这么多年的努力,图个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做个好医生?好医生不想利用他人的疾病和痛苦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享受,他希望自己与病人结缘,更希望与千千万万的还没有生病的人结养生缘;他希望众生都健健康康过一辈子。
现在,我要把我积累、探索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以最简单、最轻松的形式呈现给尽可能多的人,有朋友说我是厚积薄发,我毫不惭愧地点头称是,我知道这些看似轻松的文章后的沉重分量,之所以将其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只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它!
武国忠
2008年6月10日于北京听息雅室
1.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在长期从医经历中,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
高质量的生命就是活到“天年”。
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
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想: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是不相同的。如今这些整天劳心劳身的人们,他们的身体真的是不容乐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血管硬化等病,已过早地在这群三四十岁的人士身上出现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谁到了成功的时候忽然身体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这些事情,却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2.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以此为指导,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3.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4.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现代人生点小病的时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轻易找中医的。很多人,久病体虚,在述说各种病情的时候,往往都会问我:“我这些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说:“你以前和现在所生的病,根源只有一个,就是阳气虚弱。”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
Content
序言 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
1.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2. 养生就是养阳气
3.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4.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5. 为自己看病——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6. 看舌观指,辨证养生
7. 站桩养生法是最简单有效的长命之道
8. “放松”是人体最好的大药
9. 要活就得动
10. “太极护身”,生生不息
11. 天地相合——来自于中医不传之秘的养容术
1.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开胃的大功臣
2. 颈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灵
3. 大药逞神勇,承山灭顽湿
4. 每天敲风市穴,健康就会随“风”而至
5. 神仙也怕脑后风,有风就找风府穴
6. 印堂发亮,就是福相
7.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8. 胸腹的众多毛病就靠公孙穴摆平
9. 对心脑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10. 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欢喜不生愁
11. 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12. 有效就是硬道理——6个穴位包治众病
13. 救命大隐士,委中最无私
14. 别拿胃痛不当回事——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序言 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
我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深深记得那天的情景:凌晨2点钟,父亲因突发性脑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邻居帮我们到处请医生,却迟迟不归。无助的母亲心急如焚,泪流满面,一遍一遍不停地呼唤着昏迷中的父亲。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了眼里,心中暗想,“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那该多好!”父亲住院10天后终于没有抵挡住病魔的纠缠而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离我们而去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我知道,幼时的这个誓言,早已决定了我的一生。
在漫长的学医道路上,我是比较幸运的,起步也比较早。我有一个叔叔是习武的,我从小跟他习拳,并学习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后来,又有幸接触到廖厚泽、胡海牙等杏林大医,他们把我领入中医之门,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尤其是伤寒派的大家廖厚泽先生,我在他门下系统地学习了伤寒,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见习,收益无穷。从20多岁起临证看病,至今算一算也有将近20年了。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好医生就应该纯粹守在诊室接待病人。在诊室里,病人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没有太多时间跟他们细细交流。有的病人回去病好了,就不再找我了,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药,病没好,又找别的医生去了,总之,很多病人一去就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我也不知道我开出去的药到底有多少效果?还有的病人,在我这里治好了,下次有病还来看,还会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过来,最后,一个介绍一个,形成一条“病人链”,这虽然使我小有欣慰,但心里仍觉不安。我老在想:怎么现在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呢?怎么这个“病人链”断不了呢?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儿时理想中那个“医生”的标准,总觉得自己欠病人一点什么东西。
古人云: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曾断言:中医好多病都能治,只要你抓住时机!但是,我坐在诊室里,都是已病之人来找我,其中很多人已经错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不会有人好端端地来医院挂个号,问我:“医生,我没病,您给我看看我以后会得什么病吧?”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不舒服,仍然强挺着,非得到了难受得挺不住的时候才跑来找医生。对于这样的病人,我能治吗?能治!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场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却没能帮他避免。虽然病人病愈后千恩万谢,我却感觉受之有愧,总感觉自己仅仅是一个靠“治已病”而沽名钓誉的下工,面目可憎。
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养生。真正高明的医生,会让所有跟他有缘的人不生病!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说到养生,道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多独到的经验,于是我又四处拜求名师高人,深入研究道家的养生真谛,体会那种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确,只要迈入这种境界,人一生是完全能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度百岁乃去”的,但很多人无缘接触这些养生之道,为什么无缘呢?并不是他们没有这个福气,而是我们做医生的没有尽到职责!所以,我感觉,把中医里最精华、最高妙的养生大道传播开来,让尽可能多的朋友知术得道,这是我的一大使命。
人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源于没有好好养生。中国的养生之道也是养心之道,它不仅仅是教人强身保命的,而且还教人改变生活中的一切弊端,包括改变不良的性格、改变恶习,从而扭转命运。
所以,对几乎所有的病人,我都会跟他们讲明养生的要义,找出他们在养生方面的缺失,让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他们照着我的建议坚持去做以后,没多久不但健康改善了,而且整个生活也为之焕然一新,这是我和他们都非常乐意看到和向往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以提升人的整个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当我发现自己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医生了。但是,我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从医近20年来,我坚持博览广学。一切治疗方法,无论中医、西医,遑论汤药、针灸,我都兼收并蓄,并在临床中使用、体会;凡是与医学相通的学问,包括武学、道家、史学等,我都去接触,去学习,并把它们跟医学、养生结合起来思考、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然而,我热爱医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没感觉倦怠过。可是,这仍称不上博览广学。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不在于它本身,它与外界的一切都普遍地联系着,有一位老师化用陆放翁的一句诗鼓励我说:“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我一直牢牢地记着这句话,因为,学医之人,不但要精通文史哲、儒释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这个社会。
有一段时间,我除了继续攻读医书,看病治人,还广泛接触社会,兼任了多种看?和中医不沾边的社会职务。其实,恰恰这些“功夫在医外”的社会经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当今社会的现状,跳出“就病治病”的圈子,能开始从根本上探寻人生病的综合原因。这段很多医生都没有机会“跳出”的经历,给予了我在养生保健、治病救人方面经验的深度积淀和综合视野。
现在,我除了进行日常诊疗,做好一个本分的中医大夫外,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养生之道的传播中。我想,这么多年的努力,图个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做个好医生?好医生不想利用他人的疾病和痛苦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享受,他希望自己与病人结缘,更希望与千千万万的还没有生病的人结养生缘;他希望众生都健健康康过一辈子。
现在,我要把我积累、探索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以最简单、最轻松的形式呈现给尽可能多的人,有朋友说我是厚积薄发,我毫不惭愧地点头称是,我知道这些看似轻松的文章后的沉重分量,之所以将其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只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它!
武国忠
2008年6月10日于北京听息雅室
1.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在长期从医经历中,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
高质量的生命就是活到“天年”。
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
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想: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是不相同的。如今这些整天劳心劳身的人们,他们的身体真的是不容乐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血管硬化等病,已过早地在这群三四十岁的人士身上出现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谁到了成功的时候忽然身体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这些事情,却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2.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以此为指导,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3.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4.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现代人生点小病的时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轻易找中医的。很多人,久病体虚,在述说各种病情的时候,往往都会问我:“我这些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说:“你以前和现在所生的病,根源只有一个,就是阳气虚弱。”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

活到天年——秘传全中国的养生祛病大法
353.0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