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1)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2)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3)
目录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1)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2)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4)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5)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1)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2)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3)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4)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5)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6)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1)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2)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3)
第十章 饮水机效应:小沈阳的远虑与近忧(1)
第十章 饮水机效应:小沈阳的远虑与近忧(2)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1)
2009年央视春晚之后,小沈阳红了!
小沈阳到底有多红?其经纪人高大宽说:“冒烟了!”主持人杨运则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连酒瓶见了都自己跳盖。”赵本山更是放言:“他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把电影学院买下来。”
尽管批评小沈阳的声音始终没有平息,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高兴还是厌恶,送鲜花还是丢臭蛋,打开报纸、电视和网站,关于他的新闻铺天盖地;走在大街上,关于他的段子尽人皆知;他的巡回演出,风暴般刮过大江南北;那些和他稍微沾上点边的人和事,都会收获极大的眼球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小沈阳的走红,验证了草根明星“一夜成名”的无限可能,揭示出娱乐沸点和商业沸点制造的有迹可循。
这,不管于娱乐中国还是商业中国,都是至为稀缺的案例和资源!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
◎一个演员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时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
小沈阳文化程度不高,长相也很普通,表演的节目即使不算低俗,也只能算通俗,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演艺界,为什么就这个小伙子崛起成了牛年中国最牛的一颗星星?
批评者喜欢从道德的高度去回答,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感官出了问题,喜欢在“审丑”和对底层的嘲笑中获得快感,而小沈阳恰恰迎合了这种感官。
追捧者认为小沈阳为人们带来了快乐,没有教化,也不深刻,这种单纯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大家捧他,是因为对快乐的追赶,对笑声的释放。
中立者则喜欢从时代的脉动中去探视,认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秀兰·邓波儿、卓别林就是观众的最爱。而今,因为经济危机,老百姓需要在小沈阳带来的简单笑声中聊以慰藉。
这样的解读都不无道理。从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探寻小沈阳走红的密码,无疑都是很“唯物”的思维。但这样的解读依然让人无法释然:既然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观众需求和时代背景里,为什么走红的是小沈阳,而不是小长沙,小北京,抑或小杭州?为什么许多文化、才艺都不低于小沈阳的演员,至今依旧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为迎合市场甘愿被“潜”的女演员,最后不但没有走红,反落得“一声叹息”的哀怨下场?
有一个细节颇令人玩味:2009年2月19日,著名喜剧演员巩汉林的导演处女作、著名舞台剧《戏里戏外戏中戏》的第二轮演出的签票现场,巩汉林坦言很希望能邀请到小沈阳参演,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这时,有记者现场提问巩汉林:怎么2009年春晚上没有看到你的身影?害巩汉林尴尬不已:“没有看见我?我演了,那就说我白演了!”2009年春晚,巩汉林可是小品《黄豆黄》里的重要角色。
同样的春晚舞台,不同样的人气遭遇——相信巩汉林式的尴尬,绝对不只属于巩汉林一人。就是同一个节目里,小沈阳红遍了天,毛毛却停留在“成名”阶段;就是同因春晚走红,刘谦的人气也不及小沈阳,以至刘谦多次公开表示喜欢小沈阳并想认识他,小沈阳这边一声都不吭。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市场需求思维,以更宏观的视野予以打量。其实,小沈阳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迎合了观众,也不仅仅是因为观众选择了他,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表演和观众的需求间找到了最佳切合的“点”,或者说:他找到并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沸点。
沸点是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液体发生沸腾、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这个温度,也被称为“临界点”。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首先跟外部压强有关。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许多登山运动员在高山上煮饭,往往水开了而饭没有熟,就是因为大气压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点也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的缘故。
在相同的大气压下,液体不同沸点亦不相同。这是因为液体的饱和汽压和液体种类有关。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乙醚的沸点是35℃,液态氧的沸点是-183℃,食用油的沸点是250℃,液态铁的沸点是2750℃。
同样,一个明星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它既与产品自身的“饱和汽压”和种类有关,亦与外界的市场压强有关,只有内外的“气压”相等时,才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沸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9年春晚的“人气卫星”独独是小沈阳而不是他人。你可以骂他“低俗”,骂他“不男不女”,但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在当下“快乐就是主题”的时代“气压”中,这种“低俗”和“不男不女”所形成内在“蒸汽压”刚好相等。若小沈阳再“高雅”一点,也许就“沸”不起来了;若小沈阳同样的表演放到明年春晚,也许连成名都很难,更莫说走红。
小沈阳在春晚的舞台上山寨着刀郎的歌赢得了满场喝彩,而被山寨的刀郎,却已沉寂良久。小沈阳走红后,刀郎方甚至曝出并不介意小沈阳的模仿,刀郎正在为小沈阳写情歌之类的消息。同样的歌,此时放在山寨版身上比原创版还能沸腾市场,为什么?因为作为一名歌手,随着外界“气压”的变化,刀郎的品牌沸点已经变化,而其自身的“蒸汽压”却没有跟上;而小沈阳作为一个小品演员,这样的歌恰恰是其内在“蒸汽压”抵达品牌沸点时的合适热能。
同样的春晚,刘谦以“魔手”惊诧世人,小沈阳以“委婉”雷倒众生,但刘谦掀起的市场热度之所以不及小沈阳,是因为他们作为不同种类演员的品牌沸点不同。通俗的比喻:标准大气压下,刘谦可能是酒精,78℃时他就沸腾了;小沈阳可能水,100℃才沸腾。同样到达了各自的沸点,但他们释放的市场热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完全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当外界和内在的“气压”发生变化时,刘谦的沸点要高过小沈阳。那时,也许是小沈阳喊着要认识刘谦来提升自己的热度了。
小沈阳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你以为这是小沈阳成功的密码,那就贻笑大方了。小沈阳要是仅仅停留在跟风模仿上,那他永远都不可能红起来——那无数的山寨明星,至今有谁山寨进了一线行列?这也是许多演员一味地跟风去迎合市场,最后反被市场抛弃的原因。剑止,而舟不止,刻舟求剑,焉能如愿?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找到它,并抵达它,是这个品牌走红的根本法则。你是唯一的,你的沸点也是唯一的。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2)
那沸点制造的“最后一度”
◎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许多人羡慕“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夜走红,郭德纲曾反问:“你看我是哪一夜红起来的?”
同样,有人盛赞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时,小沈阳亦一再强调:自己在二人转舞台上已打拼了10年。“十年寒窗无人问”,即使是在慢节奏的古代,这都是一个漫长的煎熬和磨砺过程。
但即便这样,很多人依旧不以为然:要是没有央视春晚的那一夜,你小沈阳就是在夜场再打拼20年又能怎么样?
十年重要还是一夜重要?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是个难解的命题。于是,更多的人信奉了这样的观点: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十年和一夜的重要“一个都不能少”。但因为十年艰辛的难熬和一夜机会的难求,这个原本唯物的命题被赋予了诸多唯心的色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似乎只要付出了努力便可安然,至于能不能抓住一夜的机会那就听天由命了!
但在商业社会里,可没有“听天由命”安然,只有“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如果一个产品付出十年的努力而没有一夜的爆发,将意味着产品生产者可能退出竞争市场。同样,在已完全商业化的娱乐社会,一个娱乐明星只有十年的积累而没有一夜的爆发,也将意味着这个明星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舞台。
回到沸点原理,一个明星或一个商业产品的走红其实是一个持续加热并抵达沸点的科学流程,而并非将“十年”和“一夜”割裂思考的机会主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与前苏联完成“罐头换飞机”的商业贸易而轰动一时的牟其中,曾总结出有名的“一度理论”。在他看来,国营企业和政府资源就是那已烧到“99度”的水,他的生意运作就是让水沸开的“最后的一度”,没有这一度,水永远不开。不过,牟因为过分地强调“一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99度的复杂性,最后因为金融诈骗罪跌入了铁窗,一代商业“教父”至今仍在武汉的监狱面壁悲叹。
对于商业明星的走红,明星基本功的锤炼就是那烧到99度的水,明星的商业运作和包装就是制造沸点的那“最后一度”。没有已经烧到99度的水,再好的商业运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制造些“明星八卦”和“边角佐料”之类的新闻;而没有那关键的“最后一度”,许多明星终极一生也只能在寂寞的舞台上孤芳自赏,对镜自怜。
从这个意义上打量小沈阳,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用小沈阳的话说:“什么师父都知道,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赵本山掌控了什么?就是掌控了能烧开那“关键一度”的运作资源、平台和方法。
2008年央视春晚,小沈阳“三进三出”并最后遭遇否决,但他却因此红了起来。许多人想不明白:怪了,那么多上了春晚的演员依旧寂寂无名,这个没有上去的演员反红了起来。其实,对于小沈阳背后的商业运作,上不上春晚和上春晚本身都属于那最后的“关键一度”。上去了,在更大社会关注层面的“气压”下抵达更高的沸点,上不去,则在小众范围的“气压”下抵达相对的沸点。
2009年央视春晚,小沈阳穿着雷人的苏格兰裙裤,不男不女地“委婉”着,声情并茂地“山寨”着——就这样一夜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让那些小沈阳的批评者更加不满了:偌大的春晚舞台,怎么能容忍这种“低俗”和“变态”的表演呢?其实,“低俗”也好,“变态”也罢,这都是烧开那“关键一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对此,著名作家、前中央文化部部长王蒙认为:“感谢改革开放,提供了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素材依据,还提供了‘情调’与‘调情’的换位妙语。这本身就是中国农民的移花接木的智慧。”
所以,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表演艺术的追求上,这无疑是至为经典的名言。但在明星商业沸点制造的过程中,似乎并不如此。有的演员并没有经过“十年功”的磨练,就迅速制造出自己的商业沸点。如,1998年,章子怡因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而声名鹊起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1999年,赵薇因琼瑶剧《还珠格格》一炮走红时,也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3岁;2005年,李宇春凭借《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并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时,也只是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她们的沸点制造,印证了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有的演员,其实早已“烧到了99度”,但为了那“最后的一度”,一整就是无数年。2005年,实力派演员李幼斌因出演电视剧《亮剑》而一炮走红时,已经47?,而他的演技,其实早在1997年其饰演《车间主任》里的张一平,2000年饰演《刑警本色》里的周诗万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张涵予凭主演《集结号》获得金马奖影帝时,已跟着冯小刚跑了八年“龙套”。就是赵本山昔日的铁搭档范伟,自1995年与赵本山合作上春晚,从《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等一路整下来,直到2001年春晚的《卖拐》,他才真正走红。
为什么有的“少年早熟”,有的则要“大器晚成”?这说明前面99度的积累很重要,而“最后一度”的引爆更关键。有无数的演员,形象不错,演技不错,机会也尚好,譬如瞿颖、张震等等。可他们偏偏“半红不紫”,无法抵达自己的沸点,就是因为没有实现那“最后一度”的质变。
当然,也许瞿颖、张震他们不但实现了99度的积累,也完成了后面的一度的运作,但因为外界的“气压”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沸点发生了变化,譬如上升到了101度,所以,他们还是没法沸腾起来。在明星沸点的制造过程中,这“最后一度”的把握不但要基于前面99度的前提,而且要根据外界的“气压”扣准自己沸点的脉动。赵本山在总结小沈阳的走红时说:“他就是搭上了这班车,愣给他立起来了!”这无疑是至为在理的心得。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3)
快速沸化法则
◎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有人给杂志社写信,求教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办法。杂志社编辑回信说:你寄我一万块钱,我保证告诉你办法。那人果然寄出一万元钱,编辑再回信说:把这个办法告诉101个人,要他们每人寄你一万块钱。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但在沸点制造的过程中,有没有快速抵达沸点的办法?
答案是肯定的。
方法一:自我纯净。
根据物理学原理,液体中含有溶质后它的沸点要比纯净的液体高,这是由于存在溶质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增加了,液体不易汽化,饱和汽压也较小。要使饱和汽压与大气压相同,必须提高沸点。所以,在同等的气压条件下,一种液体要快速沸化,越纯净越好。
方法二:持续加水。
同样烧开一壶水,先烧开一部分再加入冷水至满壶,比直接烧一满壶水用的时间要短。为什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同温同压下要使同体积的水加热到同一温度,水所吸收的热量是一定的或者说是相等的。而分子运动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的,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对热量的吸收速度也越快。
方法三:借火添温。
要想快速烧沸一壶水,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加柴添火。这个方法的挑战性在于:要是自己缺乏柴也缺乏火,那怎么办?
意大利都灵北部,有一个叫维格尼拉的村庄,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下一个狭长的山谷中。在头年11月11日至第二年2月2日这3个月的时间里,维格尼拉村终日不见阳光。2006年,该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腰上安装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村庄里的主要广场上。这一巧借阳光的举动,一时轰动全球。
方法四:高地烧水。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在同等气压条件下,或通过改变自身的纯度以降低沸点,或通过增加热量吸收速度,增加热量的供应将温度迅速提至沸点。除此之外,快速沸腾的一个更有效方法就是改变外界的气压以降低沸点。譬如,在海拔1900米处,大气压约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点是93.5℃。我们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高地烧水”。
再看小沈阳,从哈尔滨夜场的娱乐小品牌,到全国最当红的笑星品牌,其崛起的速度足可以用火箭来形容。小沈阳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火得冒烟,确实也只一夜之间——确切地说,是春晚那一夜里的23分钟的爆发。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小沈阳自加盟赵本山旗
Content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1)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2)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3)
目录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1)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2)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4)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5)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1)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2)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3)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4)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5)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6)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1)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2)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3)
第十章 饮水机效应:小沈阳的远虑与近忧(1)
第十章 饮水机效应:小沈阳的远虑与近忧(2)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1)
2009年央视春晚之后,小沈阳红了!
小沈阳到底有多红?其经纪人高大宽说:“冒烟了!”主持人杨运则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连酒瓶见了都自己跳盖。”赵本山更是放言:“他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把电影学院买下来。”
尽管批评小沈阳的声音始终没有平息,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高兴还是厌恶,送鲜花还是丢臭蛋,打开报纸、电视和网站,关于他的新闻铺天盖地;走在大街上,关于他的段子尽人皆知;他的巡回演出,风暴般刮过大江南北;那些和他稍微沾上点边的人和事,都会收获极大的眼球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小沈阳的走红,验证了草根明星“一夜成名”的无限可能,揭示出娱乐沸点和商业沸点制造的有迹可循。
这,不管于娱乐中国还是商业中国,都是至为稀缺的案例和资源!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
◎一个演员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时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
小沈阳文化程度不高,长相也很普通,表演的节目即使不算低俗,也只能算通俗,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演艺界,为什么就这个小伙子崛起成了牛年中国最牛的一颗星星?
批评者喜欢从道德的高度去回答,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感官出了问题,喜欢在“审丑”和对底层的嘲笑中获得快感,而小沈阳恰恰迎合了这种感官。
追捧者认为小沈阳为人们带来了快乐,没有教化,也不深刻,这种单纯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大家捧他,是因为对快乐的追赶,对笑声的释放。
中立者则喜欢从时代的脉动中去探视,认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秀兰·邓波儿、卓别林就是观众的最爱。而今,因为经济危机,老百姓需要在小沈阳带来的简单笑声中聊以慰藉。
这样的解读都不无道理。从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探寻小沈阳走红的密码,无疑都是很“唯物”的思维。但这样的解读依然让人无法释然:既然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观众需求和时代背景里,为什么走红的是小沈阳,而不是小长沙,小北京,抑或小杭州?为什么许多文化、才艺都不低于小沈阳的演员,至今依旧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为迎合市场甘愿被“潜”的女演员,最后不但没有走红,反落得“一声叹息”的哀怨下场?
有一个细节颇令人玩味:2009年2月19日,著名喜剧演员巩汉林的导演处女作、著名舞台剧《戏里戏外戏中戏》的第二轮演出的签票现场,巩汉林坦言很希望能邀请到小沈阳参演,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这时,有记者现场提问巩汉林:怎么2009年春晚上没有看到你的身影?害巩汉林尴尬不已:“没有看见我?我演了,那就说我白演了!”2009年春晚,巩汉林可是小品《黄豆黄》里的重要角色。
同样的春晚舞台,不同样的人气遭遇——相信巩汉林式的尴尬,绝对不只属于巩汉林一人。就是同一个节目里,小沈阳红遍了天,毛毛却停留在“成名”阶段;就是同因春晚走红,刘谦的人气也不及小沈阳,以至刘谦多次公开表示喜欢小沈阳并想认识他,小沈阳这边一声都不吭。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市场需求思维,以更宏观的视野予以打量。其实,小沈阳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迎合了观众,也不仅仅是因为观众选择了他,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表演和观众的需求间找到了最佳切合的“点”,或者说:他找到并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沸点。
沸点是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液体发生沸腾、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这个温度,也被称为“临界点”。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首先跟外部压强有关。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许多登山运动员在高山上煮饭,往往水开了而饭没有熟,就是因为大气压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点也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的缘故。
在相同的大气压下,液体不同沸点亦不相同。这是因为液体的饱和汽压和液体种类有关。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乙醚的沸点是35℃,液态氧的沸点是-183℃,食用油的沸点是250℃,液态铁的沸点是2750℃。
同样,一个明星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它既与产品自身的“饱和汽压”和种类有关,亦与外界的市场压强有关,只有内外的“气压”相等时,才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沸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9年春晚的“人气卫星”独独是小沈阳而不是他人。你可以骂他“低俗”,骂他“不男不女”,但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在当下“快乐就是主题”的时代“气压”中,这种“低俗”和“不男不女”所形成内在“蒸汽压”刚好相等。若小沈阳再“高雅”一点,也许就“沸”不起来了;若小沈阳同样的表演放到明年春晚,也许连成名都很难,更莫说走红。
小沈阳在春晚的舞台上山寨着刀郎的歌赢得了满场喝彩,而被山寨的刀郎,却已沉寂良久。小沈阳走红后,刀郎方甚至曝出并不介意小沈阳的模仿,刀郎正在为小沈阳写情歌之类的消息。同样的歌,此时放在山寨版身上比原创版还能沸腾市场,为什么?因为作为一名歌手,随着外界“气压”的变化,刀郎的品牌沸点已经变化,而其自身的“蒸汽压”却没有跟上;而小沈阳作为一个小品演员,这样的歌恰恰是其内在“蒸汽压”抵达品牌沸点时的合适热能。
同样的春晚,刘谦以“魔手”惊诧世人,小沈阳以“委婉”雷倒众生,但刘谦掀起的市场热度之所以不及小沈阳,是因为他们作为不同种类演员的品牌沸点不同。通俗的比喻:标准大气压下,刘谦可能是酒精,78℃时他就沸腾了;小沈阳可能水,100℃才沸腾。同样到达了各自的沸点,但他们释放的市场热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完全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当外界和内在的“气压”发生变化时,刘谦的沸点要高过小沈阳。那时,也许是小沈阳喊着要认识刘谦来提升自己的热度了。
小沈阳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你以为这是小沈阳成功的密码,那就贻笑大方了。小沈阳要是仅仅停留在跟风模仿上,那他永远都不可能红起来——那无数的山寨明星,至今有谁山寨进了一线行列?这也是许多演员一味地跟风去迎合市场,最后反被市场抛弃的原因。剑止,而舟不止,刻舟求剑,焉能如愿?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找到它,并抵达它,是这个品牌走红的根本法则。你是唯一的,你的沸点也是唯一的。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2)
那沸点制造的“最后一度”
◎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许多人羡慕“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夜走红,郭德纲曾反问:“你看我是哪一夜红起来的?”
同样,有人盛赞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时,小沈阳亦一再强调:自己在二人转舞台上已打拼了10年。“十年寒窗无人问”,即使是在慢节奏的古代,这都是一个漫长的煎熬和磨砺过程。
但即便这样,很多人依旧不以为然:要是没有央视春晚的那一夜,你小沈阳就是在夜场再打拼20年又能怎么样?
十年重要还是一夜重要?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是个难解的命题。于是,更多的人信奉了这样的观点: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十年和一夜的重要“一个都不能少”。但因为十年艰辛的难熬和一夜机会的难求,这个原本唯物的命题被赋予了诸多唯心的色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似乎只要付出了努力便可安然,至于能不能抓住一夜的机会那就听天由命了!
但在商业社会里,可没有“听天由命”安然,只有“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如果一个产品付出十年的努力而没有一夜的爆发,将意味着产品生产者可能退出竞争市场。同样,在已完全商业化的娱乐社会,一个娱乐明星只有十年的积累而没有一夜的爆发,也将意味着这个明星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舞台。
回到沸点原理,一个明星或一个商业产品的走红其实是一个持续加热并抵达沸点的科学流程,而并非将“十年”和“一夜”割裂思考的机会主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与前苏联完成“罐头换飞机”的商业贸易而轰动一时的牟其中,曾总结出有名的“一度理论”。在他看来,国营企业和政府资源就是那已烧到“99度”的水,他的生意运作就是让水沸开的“最后的一度”,没有这一度,水永远不开。不过,牟因为过分地强调“一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99度的复杂性,最后因为金融诈骗罪跌入了铁窗,一代商业“教父”至今仍在武汉的监狱面壁悲叹。
对于商业明星的走红,明星基本功的锤炼就是那烧到99度的水,明星的商业运作和包装就是制造沸点的那“最后一度”。没有已经烧到99度的水,再好的商业运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制造些“明星八卦”和“边角佐料”之类的新闻;而没有那关键的“最后一度”,许多明星终极一生也只能在寂寞的舞台上孤芳自赏,对镜自怜。
从这个意义上打量小沈阳,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用小沈阳的话说:“什么师父都知道,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赵本山掌控了什么?就是掌控了能烧开那“关键一度”的运作资源、平台和方法。
2008年央视春晚,小沈阳“三进三出”并最后遭遇否决,但他却因此红了起来。许多人想不明白:怪了,那么多上了春晚的演员依旧寂寂无名,这个没有上去的演员反红了起来。其实,对于小沈阳背后的商业运作,上不上春晚和上春晚本身都属于那最后的“关键一度”。上去了,在更大社会关注层面的“气压”下抵达更高的沸点,上不去,则在小众范围的“气压”下抵达相对的沸点。
2009年央视春晚,小沈阳穿着雷人的苏格兰裙裤,不男不女地“委婉”着,声情并茂地“山寨”着——就这样一夜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让那些小沈阳的批评者更加不满了:偌大的春晚舞台,怎么能容忍这种“低俗”和“变态”的表演呢?其实,“低俗”也好,“变态”也罢,这都是烧开那“关键一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对此,著名作家、前中央文化部部长王蒙认为:“感谢改革开放,提供了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素材依据,还提供了‘情调’与‘调情’的换位妙语。这本身就是中国农民的移花接木的智慧。”
所以,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表演艺术的追求上,这无疑是至为经典的名言。但在明星商业沸点制造的过程中,似乎并不如此。有的演员并没有经过“十年功”的磨练,就迅速制造出自己的商业沸点。如,1998年,章子怡因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而声名鹊起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1999年,赵薇因琼瑶剧《还珠格格》一炮走红时,也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3岁;2005年,李宇春凭借《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并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时,也只是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她们的沸点制造,印证了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有的演员,其实早已“烧到了99度”,但为了那“最后的一度”,一整就是无数年。2005年,实力派演员李幼斌因出演电视剧《亮剑》而一炮走红时,已经47?,而他的演技,其实早在1997年其饰演《车间主任》里的张一平,2000年饰演《刑警本色》里的周诗万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张涵予凭主演《集结号》获得金马奖影帝时,已跟着冯小刚跑了八年“龙套”。就是赵本山昔日的铁搭档范伟,自1995年与赵本山合作上春晚,从《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等一路整下来,直到2001年春晚的《卖拐》,他才真正走红。
为什么有的“少年早熟”,有的则要“大器晚成”?这说明前面99度的积累很重要,而“最后一度”的引爆更关键。有无数的演员,形象不错,演技不错,机会也尚好,譬如瞿颖、张震等等。可他们偏偏“半红不紫”,无法抵达自己的沸点,就是因为没有实现那“最后一度”的质变。
当然,也许瞿颖、张震他们不但实现了99度的积累,也完成了后面的一度的运作,但因为外界的“气压”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沸点发生了变化,譬如上升到了101度,所以,他们还是没法沸腾起来。在明星沸点的制造过程中,这“最后一度”的把握不但要基于前面99度的前提,而且要根据外界的“气压”扣准自己沸点的脉动。赵本山在总结小沈阳的走红时说:“他就是搭上了这班车,愣给他立起来了!”这无疑是至为在理的心得。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3)
快速沸化法则
◎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有人给杂志社写信,求教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办法。杂志社编辑回信说:你寄我一万块钱,我保证告诉你办法。那人果然寄出一万元钱,编辑再回信说:把这个办法告诉101个人,要他们每人寄你一万块钱。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但在沸点制造的过程中,有没有快速抵达沸点的办法?
答案是肯定的。
方法一:自我纯净。
根据物理学原理,液体中含有溶质后它的沸点要比纯净的液体高,这是由于存在溶质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增加了,液体不易汽化,饱和汽压也较小。要使饱和汽压与大气压相同,必须提高沸点。所以,在同等的气压条件下,一种液体要快速沸化,越纯净越好。
方法二:持续加水。
同样烧开一壶水,先烧开一部分再加入冷水至满壶,比直接烧一满壶水用的时间要短。为什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同温同压下要使同体积的水加热到同一温度,水所吸收的热量是一定的或者说是相等的。而分子运动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的,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对热量的吸收速度也越快。
方法三:借火添温。
要想快速烧沸一壶水,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加柴添火。这个方法的挑战性在于:要是自己缺乏柴也缺乏火,那怎么办?
意大利都灵北部,有一个叫维格尼拉的村庄,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下一个狭长的山谷中。在头年11月11日至第二年2月2日这3个月的时间里,维格尼拉村终日不见阳光。2006年,该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腰上安装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村庄里的主要广场上。这一巧借阳光的举动,一时轰动全球。
方法四:高地烧水。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在同等气压条件下,或通过改变自身的纯度以降低沸点,或通过增加热量吸收速度,增加热量的供应将温度迅速提至沸点。除此之外,快速沸腾的一个更有效方法就是改变外界的气压以降低沸点。譬如,在海拔1900米处,大气压约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点是93.5℃。我们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高地烧水”。
再看小沈阳,从哈尔滨夜场的娱乐小品牌,到全国最当红的笑星品牌,其崛起的速度足可以用火箭来形容。小沈阳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火得冒烟,确实也只一夜之间——确切地说,是春晚那一夜里的23分钟的爆发。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小沈阳自加盟赵本山旗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沸点制造:中国当红笑星小沈阳的运作密码
383.0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