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

正念

文档

0.9

已售 0
355.52KB

数据标识:D17207673169300835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优质的心能疗愈身体的疾病
你停下来了吗?
眼里无尘,天地自宽
道在日常功用间
导 读 (1)
导 读 (2)
导 读 (3)
导 读 (4)
何谓正念?
知易行难
停下
当下即是
掌握刹那
系念出入息
修习,修习,多修习
修习不是排练
修习无须刻意为之
修习无须刻意为之
甦醒
保持单纯
虽停不住浪,却可以学冲浪
谁都可以禅修吗
请试一试
无作为的吊诡
行动中也能无作为
行出无作为
耐心
放下
不加批判
信任
慷慨
你要够强才能弱
自愿简朴

愿景
禅修造就完整的人(1)
禅修造就完整的人(2)
修习便是道
禅修:勿与正面思考混为一谈
向内
优质的心能疗愈身体的疾病
本书《正念》的作者乔·卡巴金,是美国麻州医学院荣誉教授,毕生致力将正念禅引入主流医疗界,是整合佛教禅修和现代医疗方法的创发者之一。他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在麻州减压临床中心教导正念减压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是他在临床实验的十五年后,对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以作为自我疗愈的方法和原则,深入浅出,真挚感人。他的努力证明:优质的心能疗愈身体的疾病,自我疗愈是可能的。近年来,正念减压法被英美主流医护界、心理治疗和咨询辅导界广泛运用,贡献卓越。
褪去宗教、文化的外衣,佛教的正念禅法(时时保持觉知当下的身心现象)成为现代身心医疗的方法之一,已经被西方医疗界所肯定多年,并被运用在多种的身心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上。作者经多年使用正念疗愈法医疗慢性病患者,证明:我们瞬间变化的心,僵硬病变的身体,经过持续地保持觉知分秒流逝的身心活动,可以借由和自己当下的身心联结,切断内心的纠葛,因而减缓疼痛和慢性病症,增强免疫力,并开发脑部的潜能。
书中说明的原则和方法,似乎像是老生常谈,但放在医疗界的实验室,则是疗愈身心疾病的良药。这也印证佛教禅修的基本精神:全心专注当下,不是在追求高妙的境界,而是从净化心中,让优质的心带领身心进入平和与自在中。如《大念处经》中,佛陀说明修持正念禅的利益,所承诺的典型名句:“这(修持正念)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圣道,体证涅槃的唯一道路。”
本书的特色,是作者以不带任何专有术语的方式,以质朴、直接明白的语言,述说直接和自己联结的方法、态度和原则。虽然乍看平易简单,实质上,是作者个人用心深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深入探讨、实践佛教正念的精华。在内容上,有作者反省和创意的诠释,真诚而贴切,尤其将禅修定义为:是“成为”(being),而不是“作为”(doing)的角度,对习惯“有所作为”的现代人而言,是一个深度的揭示:联结生命的本然和活力,只要将心念切换到全心全意地安住在现在,让心向内活在自己的中心。犹如忙里偷闲似的,只是停下来,简单地感觉出入的呼吸,或随时保持放松肩膀,注意脚底,不带批判、自贬地,进而能像鉴赏家一般,欣赏汹涌波涛的心念,便能渐渐地脱离因惯性反应所产生的自我压迫感。
作者短短的每段行文,像贴心老友和自己娓娓道来:如何关爱自己的心、鼓舞自己勇敢面对不想看的问题等,教导读者学会安然地过生活;也像一位哲思者,无畏地反复辩证,如何和惯性反应拔河,愿意引导心,简单地观照当下,聆听自己身体的一呼一吸,或停下来勇敢听听自己内心的答案。同时他严谨清楚地描述方法,充满对初学者贴心的照顾。这本书,值得当成像关怀自己心灵老友的忠告般,记得常常用。仿佛,在静谧的深夜,舍得静静地和洒落的月光共享一般……
你停下来了吗?
正午,一片死寂,连风都歇了。街头出现了受邪师蛊惑的恐怖分子,哪还见半个人影?倏地,淌着汗、杀红了眼的鸯掘摩罗风也似的钻了出来,一眼瞥见佛陀踏着正念的步子踽踽独行,不由大喜过望,自忖将佛陀给杀了,就此完成千人之斩,当即成道。只见他大步跨了过去,哪知怎样奋力追赶也追不上缓缓而行的佛陀,一时着了慌,气喘吁吁地朝佛陀的背影大喊:“喂!你停下来呀!你给我停下来呀!”佛陀回过头来,眼中满是慈愍,不疾不徐说道:“我早就停下来了,孩子,你为什么还没有停下来呢?”
简单的三言两语,却凝练出一则永不磨灭的象征。然而,需要停下的究竟是什么呢?用本书作者乔·卡巴金医师的说法,就是在热烘烘的生活中停下所有的“作为”(doing),切换到“存在”(being)“成为”(becoming),仅仅“到了哪,人就在那了”(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单纯觉知当下的身心,本然的完美便淋漓呈现!正因为曾经停(成为)过,若决定再动(作为)起来,也是更生动丰富的动。这一番话直接师承佛陀正知正念的禅法,原非阳光底下的新鲜事,新鲜的是,作者从一介西方禅者和医师的观点来审视这古老而弥新的传统。
将正念引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人
卡巴金医师为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现任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由于工作之便,得以近距离体察世间疾苦,他看到医院仿佛磁铁,吸附大量身心痛苦失控的人们,而医院至多只能对“症”下药,对“人”却往往无药可医,因为病人身心整体状况远较其疾病本身复杂得多。他认为“心”既然对“身”有着主导的力量,可以病之,可以愈之,为什么不将医院转化为正念教室,以补主流医疗体系之不足呢?人们不但从此学到自我疗愈的能力,也会认识到健康其实是自己无可诿卸的责任,更可将当今医疗体系走入歧途的“疾病照顾”导向还原成“健康照顾”,于是他在该校创办减压诊所以及“医疗、健康照顾与社会之正念应用”中心,正式将正念纳入医疗体系,其团队多年来在专业医学及刑法期刊上发表不计其数的正念疗效研究报告,成为将正念引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人。佛法并非美国的主流价值,这样推动正念,既是创举,也是慈悲,更是担当。自一九七九年迄今,曾接受为期八周正念课程的病患、医师、医学院学生、受刑人及社会大众人数,已逾万人,其后世界各地有近三百所减压诊所陆续成立,均援用他所创立的运作模式。
正念固为佛法的心要,有其完整的修习次第,然在道家、瑜伽、苏菲、梭罗、爱默生、惠特曼、不少原住民的思想中也有迹可寻,东西方的人们其实都不难在其精神传统中找到联结。作者认为正念直指人心深处,绝非仅仅是两千五百年前产生于印度、后来流传于亚洲的一种修行方式,因此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正念融入美式生活。事实上,历史已充分证明佛教高度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包容性,如同一块布料,流传到任何地区,都可以剪裁合度成为该地域文化的民俗服饰,南传佛法、北传佛法、藏传佛法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作者称之为美国佛法(American Dharma)的雏形也隐然成形。从本书现代而亲切的语汇中,我们不但得以窥见欧美人士修学佛法的风格,又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透视本身原有的文化传统,得到另一种滋养。本书初版于一九九四年问世,至今售出七十五万册以上,不仅跻身畅销书之列,也算是长销书了。在举世滔滔奋力“外求”之际,这一本“内求”的书创出这等佳绩,不可不谓奇迹。
眼里无尘,天地自宽
由于作者生长及习禅的背景,本书的写作方式有如日本禅师铃木俊隆或泰国禅师阿姜查的语录风格。他强调本书是献给那些抗拒结构性课程、不喜欢乖乖受教,却好奇并尝试拼凑各方线索来探究正念的人们,因此他采用看似随兴的散文书写,缀篇成章,将正念的面向一个接一个呈现出来,看似独立,实则深层联结。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唯有正念方能活在当下,并进一步廓清正念的含意,第二、三部分则分别陈述正念的两种训练:严谨密集的正规坐禅及行禅,以及较为松散的日常正念。打一开始,他便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的生命常常为被动反应和惯性反射推得团团转,鲜少直下承担,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唯有警醒并观照当下“如是”,抖落“必须”、“应该”种种多余的概念,去尘除垢,方能饱览生命的如实样貌,联系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质,这就是正念。举例来说,我们可视出入息为盟友,只细密感觉呼出与吸入的过程,根本不去记挂要到达哪种境地,出入息的缓急轻重自会反映身心状态,它如锚索一般将我们在概念游戏中玩野的心重新系于当下。系念出入息之际,我们同时也易于开发不假外求、当下即是、掌握刹那、保持单纯、保有耐心、放下挣扎和抗拒、不加批判、信任当下、慷慨宽容、不伪装强人形象、自愿简朴、反观自照和“无作为”等优质心境。
对于正规禅修,作者在第二部分一一阐释坐禅、行禅、卧禅(身体扫描)、就座、离座、坐姿及手印。他提出“尊严”一词,尤为精辟,这可以取代许多细部描述,让人从大方向去掌握内在感觉并在行住坐卧中具体显现出来。正念的开放多元必须配合专注力(定)封闭自足的能量以互补互利,也不妨运用假想观以形象强化意象,如藉山岳之无可撼动、湖泊之深沉寂静、树木之与大地和空气亲切联系,死观之减除个人因素,更全面地观照整体运作,均可将正念的丰厚度烘托出来。
道在日常功用间
禅修的体验必须整合到生活之中,蒲团外的日用,才是正念的测试场。第三部分中,作者描述行走荒原之际,发现不待思考,每一步即能自动落脚于最恰当的地点,证明我们天生即有正念能力;有了正念,令人反感的事物可以为当下的愤怒抽丝剥茧,成长转变中的孩子当下可以成为家中的禅修老师,正念每化刻板庸碌为高度与深度,生命至此脱离被动和惯性的常轨,有了主动选择!正因为正念带来崭新的观点和体验,使我们觉知人与人、人与事物相依相存又密不可分,颠覆我们原本视万事万物为独存、孤立、坚实不变的错觉,于是我们便攀爬到一个眺望的制高点,更能认识到万事万物和谐的整体性和蓬勃的个别性,也因此产生崭新的行为方式。正念为我们揭去表层的恐惧和创伤、贪心和瞠心、妄想和执著,包容着所有的人、时、地,所有的痛苦与和谐。
导 读 (1)
你知道吗?归根究底一句话:你到了哪,人就在那了;你做了什么,最后就做成了什么;你此刻在想什么,心里就有了那想法;你发生了什么事,那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木已成舟。但,重点是:你将做何处理?换句话说,“还能怎么办?”
无论你喜不喜欢,“此时此刻”是你唯一可以去善用、去把握的时刻,可是我们太容易活着活着,就一下子忘掉我们置身此处--身在其中之处,忘失我们正处于已置身其中之状况当中。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站在此时此地的交叉口,然而,当善忘的云层弥漫在我们置身之处,我们就迷失了。于是,“还能怎么办?”真成了大问题。
我所谓的迷失,是指一时与自己失联,与所有丰富的可能性断线,反而坠入机械化的眼见、心想、身做。在这种时刻,我们与内在最深沉的部分分道扬镳,错失原可成为我们创造、学习和成长大显身手的机会。稍不留神,乌云密布的时刻会绵延扩散,笼罩我们大部分的生命。
若真要跟真实的自己连上线,我们必须停留在此时此刻的体验之中,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让此时此刻充分渗入我们,确确实实去感受此时此刻,完整地看到它,在正知1中掌握它,才能更认识、更了解它。到那时,我们才能接受生命当下的真相,从中学习,开步向前。可惜事情刚好相反,我们往往全心投入已经发生的过去,或者尚未发生的未来,老希望另寻他处来安身,设想在那地方事情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愿望更易实现,或者老样子一成不变。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对这种内在的紧张,若说还有感知,也只有片面的感知。更有甚者,我们对自己在生命里做了什么,用生命做了什么,行为有什么后果,以及更微细的:我们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所做的和没去做的,抱持怎样的想法,也都只剩片面觉知。
举例来说,我们通常不自觉地假设我们正在想的事--在某一段时间酝酿的想法和意见--是有关“外面”世界或内心“里面”的“实相”。然而,其实大多并非如此。
我们不仅做出错误的假设而且不加检验,甚至还故意无视于此时此刻的丰美,因此付出重大代价。这后果无声无息地累积,给生命造成影响,我们若非对此毫不知情,就是束手无策。我们也许从未真正置身于所在之处,从未碰触过各种丰沛的可能性;相反的,我们将自己反锁在个人虚构的场景中,以为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要往哪里去,知道什么事正在发生--所有包藏于想法、幻想和冲动里的,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想要和喜欢的、害怕和不喜欢的等等,这些不断延展,终至遮蔽方向和脚下站立之地。
导 读 (2)
此刻你手中的这本书,就是谈如何从这类梦境和由其所幻化的梦魇中觉醒过来。如果你甚至下知道自己正在做梦,就是佛教徒所谓的“无明”或失念,而知觉这种不知不觉,则称为“正念”2。从这些梦境中觉醒,就是从事禅修--即系统化开发这种觉醒的境界--并培养当下的正知;这种觉醒若与所谓的“智慧”--即更深刻地洞察因果以及一切事物相依相存的关系--携手相随,我们就不会活在自己打造的梦境所编织的现实当中,进退维谷。若想找出路,我们必须多多观照当下。当下是唯一可以活着、感受、成长和改变的时刻;我们必须对“过去”、“未来”的夹杀以及它们给生命打造出的梦幻王国,具备更多正知,并谨慎提防。
提到禅修,有-点必须知道,这不是一般通俗文化以为的某种诡异神秘的活动,它不会让你变成怪物、枯木冷石、自恋狂、专街玄想清谈的人,或是让你脱离现实、迷信异端邪说、宗教狂热、信奉神秘主义,甚至变成东方哲学家。禅修仅仅是单纯地做你自己,并且知道自己是谁;禅修让你认识到:无论你喜不喜欢,你都已经走在生命的道路上。禅修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生命的这条道路是有方向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展现;此刻发生的事会影响下一刻发生的事。
假如说此刻会影响下一刻,那么时时环视一下,让自己跟此时发生的事接上轨,认清自己内在与外在的状态,看清楚你实地踩着的道路和行进的方向,是不是很合理呢?这样做的话,你会为自己内在生命刻画一条更真实的轨迹--一段灵性的道路,心的道路,你个人的道路。若不然,你对此刻无知无觉的力道便为下一刻着了色,使得那些你不予注意、不加利用、下曾领略的日日、月月及年年匆匆而逝。
我们太容易处在浓雾漫天、一路顺坡直到滑进坟墓;或者,在临死前突然雾散云消,清醒过来,发现我们这么多年认为自己应该怎样生活,认为什么才重要的事物,不过是从恐惧和无明而来,而这些我们未经检验、画地自限的想法,根本不是生命应该展现的真相和道路。
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觉醒,虽然家人、朋友有时候会拼命想叫我们明白,帮助我们看清事实并突破盲点,但觉醒这回事终究只能靠自己来。归根究底一句话,无论你到了何方,你就身在何处,展现出来的是你的生命。
佛陀毕生致力教授正念,当时大概有些追随者期望佛陀可以减少他们的求道的困难,于是佛陀涅槃前这样为弟子总结说:“汝等当依止自己。”3
我的《多舛的生命之旅》4 即尝试让主流美国人接触到正念的道路,不致以为正念只属于佛教或神秘主义而显得不合情理。正念首重专注和正知,这都是人类普遍的特质,可是我们的社会将这些能力视为当然,自不会为了“理解自我”和“智慧”来系统化的培育专注和正知。禅修是一种过程,可以深化并精炼专注和正知,而且在生活中可作更广泛的应用。
导 读 (3)
《多舛的生命之旅》可以视为一幅航行图,是为面对生理、情绪痛苦或承受过多压力的人们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去注意我们平时忽略的事,并经由此切身经验,体会到为何应该将正念整合到我们生活架构里去。
我并非主张将正念视为解决生命一切问题的万灵丹或便利店,当然这东西也绝不存在。我并没有任何神奇的解答,坦白说,我也不去寻求这种解答。整个生命是大笔挥就的,细节则需自己工笔描绘,其中许多道路均导向理解相智慧。每个人在人生航道上的需要不同,值得追求的事物也不同,个人必须画出自己的航道,来回应当前的状态。
从事禅修当然得做好准备,你必须在人生最适切的时刻走向它,在你愿意仔细聆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自己的出入息时--单单为它们存在,与它们同在,不必跑到哪里去,不必把事情弄得更好、更不一样。这可是一桩艰巨的任务。
我在撰写《多舛的生命之旅》之际,脑中想到的是那些转诊到麻州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减压诊所的病人。许多人表示他们一开始是想改善自己的严重问题,但来过之后,他们便将这个念头放到一旁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正念
0.9
已售 0
355.5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