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译者序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了解整个过程
影响我一生的对手—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国际象棋的渊源
体育、艺术还是科学?三者合一
不仅仅是比喻
永不让步的宗师—鲍特维尼克
任何速度下都能成功(1)
任何速度下都能成功(2)
当前决策的日后结果
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不矛盾
下自己的棋(1)
下自己的棋(2)
你无法始终左右局势
频繁改变战略等于没有战略
少关注对手的比赛,多关注自己的比赛
“为什么”将战术家变为战略家
实施战略是关键
战略和战术
一个不断扩大的示例
时间恐慌的恶性循环
好战略离不开好战术
元勋—摩菲和斯坦尼茨
计算
计算必须专注有序
想象、计算和我的最佳对局
人机结合要强于人或计算机
风格迥异的棋坛对手—拉斯克和塔拉什
天赋
识别生命中的模式
想象的力量
利用幻想冲破迷雾
培养想象习惯
问问自己“如果……会怎样?”
了解并打破常规
两个天才,两面旗帜—卡帕布兰卡和阿廖欣
准备
重要的是结果
灵感与勤奋
准备会带来多种回报
把游戏变为科学
以效率为目标
译者序
谢军
一切都似乎是巧合。我还记得2007年年初参加中信出版社组织的一个迎春活动,当听说中信出版社已经购买了《棋与人生》一书的版权时,自己心中那种说不出的感受。很多年来,国内翻译出版的国际象棋书籍都是一些“过时”的版本。这其中的原因嘛,不说也明白,一切都是与版权直接相关的经济因素在作怪。所以可想而知,当自己得知《棋与人生》将有可能与英文版本同步面世时,作为一名棋艺工作者的我,心中是怎样的惊喜。
这是一本凝结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精、气、神”的书,虽然它不是一本标准意义上的棋书,但从这本书中,大家将看到的是大师眼中棋与人生的息息相关和精彩体验。就是这本书,令一向写作高产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苦思冥想了两年的时间。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应该让卡斯帕罗夫这个原作者给广大的中国读者写点东西,于是便发了个邮件过去。出乎意料的是,没过两天便收到了一封卡斯帕罗夫的道歉函,信中他解释自己那一段时间的日程安排太紧张,所以写给中国读者的话要过十天才能寄到。春节过后,他的信件如约寄到,文章中还特意捎上了对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祝福,这就是本书的中文版序。看了棋王的来信,自己感动之余,不禁笑了。看来这封写给中国读者的信,还真耗费了卡斯帕罗夫不少精力,要不然他怎么能对中国棋手的情况如数家珍呢。
虽说从小就是看棋王的棋谱长大,不过真正意义上认识卡斯帕罗夫应该只有十六年。1991年,我在第一次获得女子世界冠军称号之后,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棋联主席团会议,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卡斯帕罗夫。虽然都是以世界冠军的身份参加会议,可是看到曾经的偶像级人物就坐在自己身边,我整个人还是像做梦一样。大概,会议中感到不自然的不仅仅是我这个刚刚二十出头的中国女孩,对于参加国际棋联主席团的所有委员来说,大家都还不太适应年轻亚洲人面孔的出现。因为国际象棋,从来被认为是西方人的领域。
中国人名字的发音对于欧洲人来说并不容易叫准确,那次会议上,卡斯帕罗夫也练习了很多次才记住我的名字。他总把“xie”的音发成“xi”,后来,大家干脆叫我“军”了,虽然怎样听,他们都是“云、云”的在喊,把我也叫晕了。这以后,大家便像熟悉的老友,彼此见面友好地打个招呼,互致问候。交谈中,卡斯帕罗夫经常念叨的一件事情就是他还没有访问过中国。
卡斯帕罗夫这个名字,对于我们那一代棋手来说是再响亮不过的了。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他是传统学派观念上的叛逆者;二十出头便在世界棋坛横空出世的他是同时代男棋手的“敌人”,因为大多数时候,有卡斯帕罗夫参加的比赛,其他人最好的名次不过是第二名。强者恒强,冠军用棋盘上的胜利说话。不过,一提到卡斯帕罗夫的名字,一些棋界的元老便哭笑不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斯帕罗夫是一个令棋界爱恨交加的人物。
卡斯帕罗夫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棋手,他可以像一名国际象棋的推广大使一样在世界各地奔忙,也会像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一般不遵守国际棋联的规定自立门户,搞“分裂”活动。人机大战、一人挑战全世界……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象棋领域吸引世人眼球的项目都少不了卡斯帕罗夫的名字。更令人费解的是,卡斯帕罗夫在他还处于棋艺水平鼎盛的时候突然宣布退出棋坛,专心从政去了。虽然说棋王的思路和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但是有一点大家不得不佩服: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他都会朝着目标投入120%的努力。就冲着这一点,棋王卡斯帕罗夫的一生想活得不精彩都难。
下棋的道理和做人是相通的。对国际象棋的理解,棋王卡斯帕罗夫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黑白六十四格上的奥秘,他恐怕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洞悉得更深刻。都说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盘上的变化莫测又让我们伟大的棋王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看到这本书的书稿之前,我很好奇。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这本书的中文版应该是中国国际象棋史上与外文原版发行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我很高兴能为《棋与人生》中文版的及时面世出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有更多的人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国际象棋,乐在“棋”中。
谢军
北京
2007年6月6日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我1984年首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挑战者,我的对手则已称霸棋坛将近10年。那时的我刚刚21岁,已经飞升至国际象棋的世界顶尖。但我没有想到通向顶峰的最后一道关口会阻碍我前进的脚步。当我在比赛中输掉四盘且一盘未胜、再输两盘就将惨败出局时,这种情况令我始料不及。
此时,改变策略已迫在眉睫。还好我并没有绝望,我强迫自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后面的对局中,我改为“游击战”策略,减少冒险,等待机会。我的对手,苏联同胞阿纳托里·卡尔波夫似乎和我的计划不谋而合,但他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以6比0的完胜来教训教训我这个后起之秀。因此,他也下得非常谨慎,没有乘胜追击。
卡尔波夫还受到了前世界冠军美国人鲍比·菲舍尔的影响。在菲舍尔于1972年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道路上,他曾两度以6比0完胜两位世界级的对手,两次比赛一盘和棋都没有。① 卡尔波夫在改变策略时,肯定想重演菲舍尔的传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么做是个严重的错误。
在之后的连续17局中,没有一局分出胜负。这些和棋并不乏味,但这意味着我的策略起了作用。这场对抗赛持续了好几个月,打破了世界冠军对抗赛持续时间的历史纪录。我和我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卡尔波夫的下棋方式以及他要采取的策略。我惊讶地感到我好像变成了卡尔波夫。
在数百小时的对弈和准备过程中,我还清楚地分析了自己的对局和心理。直到我棋艺生涯的那一时刻,我才感到任何事对我来说都变得容易了,获胜仅仅是一件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我要关注如何制定决策,以便发生问题时及时纠正。我的努力逐渐奏效了,但我输掉了第27局,以0比5落后。看起来我学得还不够快,恐怕无法挽救失利的命运,因为再输一盘就意味着我还得再等三年才能向世界冠军发起冲击。
对抗赛进入第三个月后,我一直处于防守态势。棋风的改变令卡尔波夫感到比赛比以前艰难许多。我感到自己很快就会摆脱困境,同时我的对手也变得越来越疲惫和沮丧。
最终,堤坝终于被我议破。第31局,卡尔波夫没能走出致命一击,我成功守和。之后,我胜了第32局,并将攻势延续下去。随后的五个星期中,对局均以和棋告终。但不同的是,我比对手制造了更多取胜机会。此时,全世界都在想这次对抗赛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束。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场世界冠军对抗赛能持续三个月之久,而我们这次比赛已经持续了五个月。卡尔波夫看起来精疲力竭,我却越战越勇。第46局,我险些取胜。第47局,我赢得相当漂亮。会有奇迹发生吗?就在此时,比赛主办方认为棋手需要休息,将第48局推迟了好几天。尽管如此,我还是赢了第48局。突然间,比分变为3比5,我占据了比赛的主动。
接下来,比赛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1985年2月15日,国际棋联主席坎波马纳斯迫于苏联体育局的压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消比赛。经过了五个月、48盘棋、数千小时的备战,这次对抗赛无果而终。我和卡尔波夫要在半年之后再进行一场24局的对抗赛。卡尔波夫逃脱了他正面临的困难,而且还能将世界冠军头衔多保持几个月。官方的新闻是这么说的:卡尔波夫“接受”了此决定,卡斯帕罗夫“遵从”了此决定。这样的措辞不同寻常但非常准确。
由于对苏联和国际象棋政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在这次对抗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极度紧张、令人精疲力竭的五个月中,世界冠军算是给我当了一回私人教练。我不仅明白了他的下棋方式,也深刻了解了我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明白为什么出现错误,并知道如何最好地避免这些错误,以及如何改进决策过程本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剖析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来做判断。
在第二次对抗赛中,我不像上次一样等待几个月才迎来首个胜局,比赛的第一盘棋我就取得了胜利。整个对抗赛依旧艰苦激烈。比赛的前几局我一直以微弱劣势落后。① 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21岁的无知青年,我非常有效地弥补了卡尔波夫在首次对抗赛比赛开始阶段在我身上发现的漏洞。现在我已经成为一个22岁的“老将”,最终我赢得世界冠军头衔并将其保持了15年。2005年退役时,我依旧是世界上等级分最高的棋手。但我已经41岁,要想继续保住巅峰位置,这个年龄有些偏大了,我的好多对手都是些十几岁的小孩子。
了解整个过程
没有卡尔波夫对我的棋局和自身弱点的教育,我不可能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待这么久。他不仅仅告诉了我弱点所在,而且还告诉了我发现自己弱点的重要性。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场“马拉松大战”告诉了我成功的关键。仅有天分是不够的,仅有刻苦也是不够的,你必须深刻了解制定决策的方法。
要将知识、经验和天分结合在一起取得最好成绩,自我意识非常关键。很少有人曾进行过这类分析。每个决策都来自一个内部过程,不论是在棋盘上还是在白宫,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餐桌前。这些决策的主题可能千差万别,但过程却非常相似。
在我很小的时候,国际象棋就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焦点。因此我喜欢用国际象棋术语来描述其他事物。我发现外行人在看待国际象棋时,要么过分看重,要么就过分冷漠。国际象棋既不是无聊的追求,也不是天才和超级计算机的专有游戏。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基本主题,下一章将首先简要地介绍国际象棋的一些概念及误解。
影响我一生的对手—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史上的第12位男子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在1975~1985年间称霸棋坛10年。卡尔波夫出生于苏联的兹拉托乌斯特,于1975年加冕世界冠军。当时他的前任美国人鲍比·菲舍尔因与国际棋联的谈判不合,放弃了世界冠军头衔。卡尔波夫在成为世界冠军后,觉得必须在棋盘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比赛的冠军。他现在仍保持着最佳的锦标赛成绩纪录。
1978年和1981年,卡尔波夫两度成功卫冕,对手都是科尔奇诺依。我和卡尔波夫在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和1990年间曾下过五次世界冠军对抗赛,共下了144盘棋。经过这些马拉松式的漫长比赛后,我和他的战绩基本持平:我胜21局,他胜19局,和了104局!“两卡”之战也被认为是体育史上最势均力敌的对抗之一。
卡尔波夫被认为是从美国人菲舍尔手中重新夺回了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支持。他与苏联的权力机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始终与其保持一致。我们俩的棋风迥异,也反映了我们在棋盘外“合作者与反叛者”的声誉。
卡尔波夫拥有杰出的稳健调动子力的能力,国际象棋界曾因此出现了“卡尔波夫风格”一词。这个词是指通过系统稳健的方式如巨蟒缠身般扼杀对手。
卡尔波夫的对手们只有在陷入无可救药的境地后才会明白他的意图。
—米哈伊尔·塔尔
假设一盘对局有两种续弈方式:一种是通过使对局骤然复杂化的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击取胜,另一种是通过简单明了的局面压力进入微小优势残局取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国际象棋的名声与棋手的名声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鲜明对照,或许很难再想出有比此更为自相矛盾的组合了。通常,国际象棋被认为是智慧、复杂、深奥和机智的普遍象征,那些沉浸其中的棋手们却一直被看做是行为古怪的,甚至是有点精神疾病的人。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棋手总被认为是营养不良的体虚者,或者是头脑聪明但是厌恶世人也讨人厌的怪人。即使当国际象棋定期以积极形象和面貌出现在好莱坞和麦迪逊大道的时候,这些关于棋手们的观念也仍然停留在人们脑海中。我们怎么能忘记007电影《俄罗斯情书》的开始片段中,坏蛋头子科斯坦因从一名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直接变成一个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人?007电影的编剧伊恩·弗莱明和导演对电影中科斯坦因和他的对手“麦克亚当斯”之间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这一情节是以两个伟大的苏联选手—第10位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前世界冠军挑战者大卫·勃龙斯坦之间的真实比赛为摹本的。影片利用国际象棋做了个很明确的比喻,正如影片中007的合伙人警告他的那样,“这些俄罗斯人都是出色的国际象棋棋手。当要执行一个秘密计划时,他们能够干得很漂亮。比赛的策划非常细致,对手的弃兵弃子早已在考虑之内。”
许多其他电影也以类似方式利用国际象棋来表现影片主角的聪明头脑和战略性思维。1995年的电影《最后的刺客》中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在白天是试图谋杀对方的职业杀手,在夜间则在网上互下国际象棋。在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电脑HAL 9000很轻易地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了片中人物弗兰克·普尔,预示着机器最终将把他杀死。
国际象棋棋手的固有形象中还包括一种自闭特征,一种接近于强迫性甚至是与世隔绝的孤独自闭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个国际象棋爱好者,但在他1930年写的小说《棋坛情史》(后来改名为《卢金的防守》)中,他却没给国际象棋什么正面描写。故事的主角是个笨拙迟缓的国际象棋大师,他除了会下象棋,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生活能力。而后,2000年的电影版本试图把这部小说变成一段浪漫史,勾画出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画面。
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也给自己的国际象棋世界加上了古怪的特征,令其形象受损。作者死后才出版的小说《皇室游戏》是对纳粹主义在心理上和政治上的解读,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一个纯文学世界中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一个被盖世太保监禁的通过与自己下国际象棋而变成精神病的医生之间的比赛。在书中,茨威格为这个游戏本身的形象又添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描述。
但是,将国际象棋称为一种游戏是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狭隘的解释呢?难道它不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艺术,或者就游移在这些范畴之间?它同时是两种矛盾对立概念的结合:是原始的却又是不断更新的;在操作上是机械的,却只能通过想象力而起作用;虽然其战术组合无穷无尽,却被限制在一定几何空间的棋盘中……事实证明,(国际象棋)在其自身的存在上比所有书本和成就更为持久;它是唯一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所有人的游戏;没有人知道是哪位神仙将它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消除厌倦,使判断力变得敏锐,使精神得到愉悦……孩子们可以学会它的简单规则,就连笨蛋也抵制不住它的诱惑。而且这个永恒不变的方形棋盘,造就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大师—一种命中注定只属于国际象棋的特殊的天才,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想象力、耐心和技巧进行整合而发挥作用,这种整合就像数学家、诗人、作曲家那样准确,但是三者只有在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时才能互相结合。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过去有不少著名棋手在退役前或退役后都曾有过精神障碍。德国大师科特·范·巴尔杰列宾① 曾在1924年以纳博科夫② 书中的方式跳楼(但未死)。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维尔海姆·斯坦尼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备受精神疾病困扰。20世纪前25年中最成功的棋手之一,阿科巴·鲁宾斯坦也曾变得越来越胆小,近乎病态。每走完一步棋后,他都会躲在赛场一角,等待对手走棋。
美国最伟大的两名棋手都在其巅峰时期离开棋坛,并且都出现心理不稳定的状况。新奥尔良的保罗·摩菲在1857~1858年间的访欧巡回赛中击败了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众多高手,不料竟会在几年后退出棋坛,转而从事法律工作。此后他再也没有下过正式比
Content
译者序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了解整个过程
影响我一生的对手—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国际象棋的渊源
体育、艺术还是科学?三者合一
不仅仅是比喻
永不让步的宗师—鲍特维尼克
任何速度下都能成功(1)
任何速度下都能成功(2)
当前决策的日后结果
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不矛盾
下自己的棋(1)
下自己的棋(2)
你无法始终左右局势
频繁改变战略等于没有战略
少关注对手的比赛,多关注自己的比赛
“为什么”将战术家变为战略家
实施战略是关键
战略和战术
一个不断扩大的示例
时间恐慌的恶性循环
好战略离不开好战术
元勋—摩菲和斯坦尼茨
计算
计算必须专注有序
想象、计算和我的最佳对局
人机结合要强于人或计算机
风格迥异的棋坛对手—拉斯克和塔拉什
天赋
识别生命中的模式
想象的力量
利用幻想冲破迷雾
培养想象习惯
问问自己“如果……会怎样?”
了解并打破常规
两个天才,两面旗帜—卡帕布兰卡和阿廖欣
准备
重要的是结果
灵感与勤奋
准备会带来多种回报
把游戏变为科学
以效率为目标
译者序
谢军
一切都似乎是巧合。我还记得2007年年初参加中信出版社组织的一个迎春活动,当听说中信出版社已经购买了《棋与人生》一书的版权时,自己心中那种说不出的感受。很多年来,国内翻译出版的国际象棋书籍都是一些“过时”的版本。这其中的原因嘛,不说也明白,一切都是与版权直接相关的经济因素在作怪。所以可想而知,当自己得知《棋与人生》将有可能与英文版本同步面世时,作为一名棋艺工作者的我,心中是怎样的惊喜。
这是一本凝结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精、气、神”的书,虽然它不是一本标准意义上的棋书,但从这本书中,大家将看到的是大师眼中棋与人生的息息相关和精彩体验。就是这本书,令一向写作高产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苦思冥想了两年的时间。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应该让卡斯帕罗夫这个原作者给广大的中国读者写点东西,于是便发了个邮件过去。出乎意料的是,没过两天便收到了一封卡斯帕罗夫的道歉函,信中他解释自己那一段时间的日程安排太紧张,所以写给中国读者的话要过十天才能寄到。春节过后,他的信件如约寄到,文章中还特意捎上了对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祝福,这就是本书的中文版序。看了棋王的来信,自己感动之余,不禁笑了。看来这封写给中国读者的信,还真耗费了卡斯帕罗夫不少精力,要不然他怎么能对中国棋手的情况如数家珍呢。
虽说从小就是看棋王的棋谱长大,不过真正意义上认识卡斯帕罗夫应该只有十六年。1991年,我在第一次获得女子世界冠军称号之后,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棋联主席团会议,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卡斯帕罗夫。虽然都是以世界冠军的身份参加会议,可是看到曾经的偶像级人物就坐在自己身边,我整个人还是像做梦一样。大概,会议中感到不自然的不仅仅是我这个刚刚二十出头的中国女孩,对于参加国际棋联主席团的所有委员来说,大家都还不太适应年轻亚洲人面孔的出现。因为国际象棋,从来被认为是西方人的领域。
中国人名字的发音对于欧洲人来说并不容易叫准确,那次会议上,卡斯帕罗夫也练习了很多次才记住我的名字。他总把“xie”的音发成“xi”,后来,大家干脆叫我“军”了,虽然怎样听,他们都是“云、云”的在喊,把我也叫晕了。这以后,大家便像熟悉的老友,彼此见面友好地打个招呼,互致问候。交谈中,卡斯帕罗夫经常念叨的一件事情就是他还没有访问过中国。
卡斯帕罗夫这个名字,对于我们那一代棋手来说是再响亮不过的了。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他是传统学派观念上的叛逆者;二十出头便在世界棋坛横空出世的他是同时代男棋手的“敌人”,因为大多数时候,有卡斯帕罗夫参加的比赛,其他人最好的名次不过是第二名。强者恒强,冠军用棋盘上的胜利说话。不过,一提到卡斯帕罗夫的名字,一些棋界的元老便哭笑不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斯帕罗夫是一个令棋界爱恨交加的人物。
卡斯帕罗夫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棋手,他可以像一名国际象棋的推广大使一样在世界各地奔忙,也会像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一般不遵守国际棋联的规定自立门户,搞“分裂”活动。人机大战、一人挑战全世界……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象棋领域吸引世人眼球的项目都少不了卡斯帕罗夫的名字。更令人费解的是,卡斯帕罗夫在他还处于棋艺水平鼎盛的时候突然宣布退出棋坛,专心从政去了。虽然说棋王的思路和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但是有一点大家不得不佩服: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他都会朝着目标投入120%的努力。就冲着这一点,棋王卡斯帕罗夫的一生想活得不精彩都难。
下棋的道理和做人是相通的。对国际象棋的理解,棋王卡斯帕罗夫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黑白六十四格上的奥秘,他恐怕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洞悉得更深刻。都说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盘上的变化莫测又让我们伟大的棋王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看到这本书的书稿之前,我很好奇。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这本书的中文版应该是中国国际象棋史上与外文原版发行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我很高兴能为《棋与人生》中文版的及时面世出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有更多的人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国际象棋,乐在“棋”中。
谢军
北京
2007年6月6日
世界冠军的个人教训
我1984年首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挑战者,我的对手则已称霸棋坛将近10年。那时的我刚刚21岁,已经飞升至国际象棋的世界顶尖。但我没有想到通向顶峰的最后一道关口会阻碍我前进的脚步。当我在比赛中输掉四盘且一盘未胜、再输两盘就将惨败出局时,这种情况令我始料不及。
此时,改变策略已迫在眉睫。还好我并没有绝望,我强迫自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后面的对局中,我改为“游击战”策略,减少冒险,等待机会。我的对手,苏联同胞阿纳托里·卡尔波夫似乎和我的计划不谋而合,但他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想以6比0的完胜来教训教训我这个后起之秀。因此,他也下得非常谨慎,没有乘胜追击。
卡尔波夫还受到了前世界冠军美国人鲍比·菲舍尔的影响。在菲舍尔于1972年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道路上,他曾两度以6比0完胜两位世界级的对手,两次比赛一盘和棋都没有。① 卡尔波夫在改变策略时,肯定想重演菲舍尔的传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么做是个严重的错误。
在之后的连续17局中,没有一局分出胜负。这些和棋并不乏味,但这意味着我的策略起了作用。这场对抗赛持续了好几个月,打破了世界冠军对抗赛持续时间的历史纪录。我和我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卡尔波夫的下棋方式以及他要采取的策略。我惊讶地感到我好像变成了卡尔波夫。
在数百小时的对弈和准备过程中,我还清楚地分析了自己的对局和心理。直到我棋艺生涯的那一时刻,我才感到任何事对我来说都变得容易了,获胜仅仅是一件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我要关注如何制定决策,以便发生问题时及时纠正。我的努力逐渐奏效了,但我输掉了第27局,以0比5落后。看起来我学得还不够快,恐怕无法挽救失利的命运,因为再输一盘就意味着我还得再等三年才能向世界冠军发起冲击。
对抗赛进入第三个月后,我一直处于防守态势。棋风的改变令卡尔波夫感到比赛比以前艰难许多。我感到自己很快就会摆脱困境,同时我的对手也变得越来越疲惫和沮丧。
最终,堤坝终于被我议破。第31局,卡尔波夫没能走出致命一击,我成功守和。之后,我胜了第32局,并将攻势延续下去。随后的五个星期中,对局均以和棋告终。但不同的是,我比对手制造了更多取胜机会。此时,全世界都在想这次对抗赛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束。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场世界冠军对抗赛能持续三个月之久,而我们这次比赛已经持续了五个月。卡尔波夫看起来精疲力竭,我却越战越勇。第46局,我险些取胜。第47局,我赢得相当漂亮。会有奇迹发生吗?就在此时,比赛主办方认为棋手需要休息,将第48局推迟了好几天。尽管如此,我还是赢了第48局。突然间,比分变为3比5,我占据了比赛的主动。
接下来,比赛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1985年2月15日,国际棋联主席坎波马纳斯迫于苏联体育局的压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消比赛。经过了五个月、48盘棋、数千小时的备战,这次对抗赛无果而终。我和卡尔波夫要在半年之后再进行一场24局的对抗赛。卡尔波夫逃脱了他正面临的困难,而且还能将世界冠军头衔多保持几个月。官方的新闻是这么说的:卡尔波夫“接受”了此决定,卡斯帕罗夫“遵从”了此决定。这样的措辞不同寻常但非常准确。
由于对苏联和国际象棋政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在这次对抗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极度紧张、令人精疲力竭的五个月中,世界冠军算是给我当了一回私人教练。我不仅明白了他的下棋方式,也深刻了解了我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明白为什么出现错误,并知道如何最好地避免这些错误,以及如何改进决策过程本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剖析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来做判断。
在第二次对抗赛中,我不像上次一样等待几个月才迎来首个胜局,比赛的第一盘棋我就取得了胜利。整个对抗赛依旧艰苦激烈。比赛的前几局我一直以微弱劣势落后。① 但我不再是以前那个21岁的无知青年,我非常有效地弥补了卡尔波夫在首次对抗赛比赛开始阶段在我身上发现的漏洞。现在我已经成为一个22岁的“老将”,最终我赢得世界冠军头衔并将其保持了15年。2005年退役时,我依旧是世界上等级分最高的棋手。但我已经41岁,要想继续保住巅峰位置,这个年龄有些偏大了,我的好多对手都是些十几岁的小孩子。
了解整个过程
没有卡尔波夫对我的棋局和自身弱点的教育,我不可能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待这么久。他不仅仅告诉了我弱点所在,而且还告诉了我发现自己弱点的重要性。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这场“马拉松大战”告诉了我成功的关键。仅有天分是不够的,仅有刻苦也是不够的,你必须深刻了解制定决策的方法。
要将知识、经验和天分结合在一起取得最好成绩,自我意识非常关键。很少有人曾进行过这类分析。每个决策都来自一个内部过程,不论是在棋盘上还是在白宫,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餐桌前。这些决策的主题可能千差万别,但过程却非常相似。
在我很小的时候,国际象棋就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焦点。因此我喜欢用国际象棋术语来描述其他事物。我发现外行人在看待国际象棋时,要么过分看重,要么就过分冷漠。国际象棋既不是无聊的追求,也不是天才和超级计算机的专有游戏。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基本主题,下一章将首先简要地介绍国际象棋的一些概念及误解。
影响我一生的对手—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史上的第12位男子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在1975~1985年间称霸棋坛10年。卡尔波夫出生于苏联的兹拉托乌斯特,于1975年加冕世界冠军。当时他的前任美国人鲍比·菲舍尔因与国际棋联的谈判不合,放弃了世界冠军头衔。卡尔波夫在成为世界冠军后,觉得必须在棋盘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比赛的冠军。他现在仍保持着最佳的锦标赛成绩纪录。
1978年和1981年,卡尔波夫两度成功卫冕,对手都是科尔奇诺依。我和卡尔波夫在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和1990年间曾下过五次世界冠军对抗赛,共下了144盘棋。经过这些马拉松式的漫长比赛后,我和他的战绩基本持平:我胜21局,他胜19局,和了104局!“两卡”之战也被认为是体育史上最势均力敌的对抗之一。
卡尔波夫被认为是从美国人菲舍尔手中重新夺回了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支持。他与苏联的权力机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始终与其保持一致。我们俩的棋风迥异,也反映了我们在棋盘外“合作者与反叛者”的声誉。
卡尔波夫拥有杰出的稳健调动子力的能力,国际象棋界曾因此出现了“卡尔波夫风格”一词。这个词是指通过系统稳健的方式如巨蟒缠身般扼杀对手。
卡尔波夫的对手们只有在陷入无可救药的境地后才会明白他的意图。
—米哈伊尔·塔尔
假设一盘对局有两种续弈方式:一种是通过使对局骤然复杂化的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击取胜,另一种是通过简单明了的局面压力进入微小优势残局取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卡尔波夫
国际象棋进入好莱坞
国际象棋的名声与棋手的名声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鲜明对照,或许很难再想出有比此更为自相矛盾的组合了。通常,国际象棋被认为是智慧、复杂、深奥和机智的普遍象征,那些沉浸其中的棋手们却一直被看做是行为古怪的,甚至是有点精神疾病的人。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棋手总被认为是营养不良的体虚者,或者是头脑聪明但是厌恶世人也讨人厌的怪人。即使当国际象棋定期以积极形象和面貌出现在好莱坞和麦迪逊大道的时候,这些关于棋手们的观念也仍然停留在人们脑海中。我们怎么能忘记007电影《俄罗斯情书》的开始片段中,坏蛋头子科斯坦因从一名国际象棋锦标赛冠军直接变成一个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人?007电影的编剧伊恩·弗莱明和导演对电影中科斯坦因和他的对手“麦克亚当斯”之间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这一情节是以两个伟大的苏联选手—第10位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前世界冠军挑战者大卫·勃龙斯坦之间的真实比赛为摹本的。影片利用国际象棋做了个很明确的比喻,正如影片中007的合伙人警告他的那样,“这些俄罗斯人都是出色的国际象棋棋手。当要执行一个秘密计划时,他们能够干得很漂亮。比赛的策划非常细致,对手的弃兵弃子早已在考虑之内。”
许多其他电影也以类似方式利用国际象棋来表现影片主角的聪明头脑和战略性思维。1995年的电影《最后的刺客》中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在白天是试图谋杀对方的职业杀手,在夜间则在网上互下国际象棋。在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电脑HAL 9000很轻易地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了片中人物弗兰克·普尔,预示着机器最终将把他杀死。
国际象棋棋手的固有形象中还包括一种自闭特征,一种接近于强迫性甚至是与世隔绝的孤独自闭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个国际象棋爱好者,但在他1930年写的小说《棋坛情史》(后来改名为《卢金的防守》)中,他却没给国际象棋什么正面描写。故事的主角是个笨拙迟缓的国际象棋大师,他除了会下象棋,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生活能力。而后,2000年的电影版本试图把这部小说变成一段浪漫史,勾画出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画面。
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也给自己的国际象棋世界加上了古怪的特征,令其形象受损。作者死后才出版的小说《皇室游戏》是对纳粹主义在心理上和政治上的解读,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一个纯文学世界中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一个被盖世太保监禁的通过与自己下国际象棋而变成精神病的医生之间的比赛。在书中,茨威格为这个游戏本身的形象又添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描述。
但是,将国际象棋称为一种游戏是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狭隘的解释呢?难道它不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艺术,或者就游移在这些范畴之间?它同时是两种矛盾对立概念的结合:是原始的却又是不断更新的;在操作上是机械的,却只能通过想象力而起作用;虽然其战术组合无穷无尽,却被限制在一定几何空间的棋盘中……事实证明,(国际象棋)在其自身的存在上比所有书本和成就更为持久;它是唯一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所有人的游戏;没有人知道是哪位神仙将它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消除厌倦,使判断力变得敏锐,使精神得到愉悦……孩子们可以学会它的简单规则,就连笨蛋也抵制不住它的诱惑。而且这个永恒不变的方形棋盘,造就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大师—一种命中注定只属于国际象棋的特殊的天才,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想象力、耐心和技巧进行整合而发挥作用,这种整合就像数学家、诗人、作曲家那样准确,但是三者只有在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时才能互相结合。
真实的国际象棋特征
过去有不少著名棋手在退役前或退役后都曾有过精神障碍。德国大师科特·范·巴尔杰列宾① 曾在1924年以纳博科夫② 书中的方式跳楼(但未死)。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维尔海姆·斯坦尼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备受精神疾病困扰。20世纪前25年中最成功的棋手之一,阿科巴·鲁宾斯坦也曾变得越来越胆小,近乎病态。每走完一步棋后,他都会躲在赛场一角,等待对手走棋。
美国最伟大的两名棋手都在其巅峰时期离开棋坛,并且都出现心理不稳定的状况。新奥尔良的保罗·摩菲在1857~1858年间的访欧巡回赛中击败了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众多高手,不料竟会在几年后退出棋坛,转而从事法律工作。此后他再也没有下过正式比

棋与人生:世界棋王的人生棋局完美对弈(精选)
432.6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