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目录
代序(1)
代序(2)
代序(3)
前言(1)
前言(2)
第一章 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1)
第一章 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2)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1)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2)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3)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4)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1)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2)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3)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1)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2)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3)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1)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2)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3)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1)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2)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3)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1)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2)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3)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1)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2)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3)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1)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2)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3)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4)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1)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2)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3)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4)
目录
代序对话李开复/1
前言关于本书/1
第一章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1
离开谷歌,李开复不带走云彩/3
识才的优势得到放大/5
新公司能承接李开复个人品牌/9
能否量化创新产品是关键/11
郭台铭领衔众买家/13
李开复进退有序/14
链接再见,谷歌/18
第二章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21
Hello,World!/23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27
追随父命,来到中国/30
追随我心,重返中国/34
启示遵从内心的选择/38
第三章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41
墓志铭与人生愿景/43
大学,建立影响力的开始/45
苹果,是馅饼还是陷阱/48
被砍掉的“小精灵”/50
中国,心的开始/52
启示达成人生愿景所需做到的/56
第四章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59
没进哈佛,进入哥伦比亚大学/60
无论法学还是数学都没兴趣/63
电子游戏和桥牌/66
计算机让李开复找回自我/68
黑客李开复/70
从法学到计算机专业/73
启示认识自我/77
第五章良师益友从心开始/81
严母慈父让李开复从小做最好的自己/82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才教育/86
卡内基梅隆大学赫伯曼教授:思考比传道更重要/88
卡内基梅隆:学生选择老师/91
乔布斯们的言传身教/93
启示良师益友是人生的指路明灯/96
第六章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99
李开复结缘微软中国研究院/101
李开复为什么想回到中国/103
Google与李开复一见钟情/106
李开复争夺战/109
启示远见与决断/113
第七章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117
利弊对照表/118
概率论/121
谋之于众和报纸头条测试法/125
改变你能改变的/127
启示选择你的一生/131
第八章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135
选择成功的环境/136
倾听与理解/139
在SGI的日子/143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147
启示超越失败/151
第九章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155
思考,然后坚持/156
微软研究院:万事开头难/161
谷歌中国的困境/165
谷歌中国的选择/167
启示坚持是一种美德/171
第十章施比受更有福/175
从学生到导师/176
自由、真诚、平等的中国研究院/178
Google中国的引路人/181
橙色的Google人/185
“开复老师”/188
启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91
后记我所知道的李开复/194
代序(1)
对话李开复
2009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外地出差的我们得知了李开复离开谷歌,自己创办创新工场的消息后,给李开复发了条短信表示祝贺。一分钟后,我们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慢条斯理但充满激情:“我是开复,林军,你在北京吗?来参加我的新公司新闻发布会吧,我们也很久没有好好聊一聊了。”当得知我们在外地出差无法赶到的时候,李开复和我们约定一个时间进行电话交流,于是有了下面关于创新、关于互联网、关于从心开始的对话。
林军:我记得第一次和你深谈,是2000年秋天,你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即将离开中国,回到西雅图,我和你当时讨论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哪里的机会大,哪里会有更多的可能。
李开复:对啊,我还记得你和我讨论出国的问题,我还以为你当时想让我写推荐信来着(笑),我记得当时我就说过,中国的机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你还和我谈起了互联网可能存在的机会,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大家都很怀疑。
林军:我记得你当时感慨,你是一定会回来的。不过,当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还是谈了你对.NET的一些设想和你对互联网发展的一些展望。
李开复:是的,我一直对互联网有很强的兴趣,我很希望能在互联网上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应用出来。对了,你的新书《沸腾十五年 中国互联网1995 2009》卖得怎么样了,我看了全书,很棒的一本书。我还想找时间和你再讨论互联网呢。
林军:我也很想和你继续讨论你和互联网之间的故事,半年前(2009年4月)在清华科技创业园谷歌的办公室里,我们更多讨论的是谷歌的这四年,没有和你更深入地讨论你和互联网之间的渊源。
李开复:我接触互联网蛮早的,如果从发email开始算起,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用互联网了,如果从浏览器时代起,那应该是1993年前后吧,那时还没有航海者(Navigator),我记得我在苹果期间还给过安德森(网景的创始人)所在的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一些资助,因此,对浏览器开启Web时代,我算较早的那一拨人。
你(也许)不知道啊,当时在硅谷,网景是怎么样地迅速崛起,它给了微软很大的压力,也就是网景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可能给世界带来的颠覆。
林军: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你?
李开复:在之后我服务的每个公司里,互联网项目在我的计划中总是位于最前端。
林军:你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个公司是苹果。
李开复:对,苹果,但不是博士一毕业,是做了两年助理教授再去的苹果。那时苹果虽然乔布斯不在,但依旧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在苹果期间我主导开发了著名的QuickTime,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开放架构,能够处理许多的数字视频、媒体段落、音效、文字、动画、音乐格式,以及交互式全景影像的数项类型。简单地说,可以用QuickTime这一互联网上功能强大的数字媒体技术架构做直播以及其他应用。
林军:那在SGI呢?
李开复:我在SGI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这个真的很棒,直到今天,这个产品和相关的技术还具备相当的领先性。你一定知道,这个是很棒很酷的应用。
林军:但在苹果和SGI,你的这些很酷很炫的应用都没有拯救公司,之后你去了微软,帮这家公司建立了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对,微软和苹果、SGI都不同的是,它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分开的,它有自己的研究院,而我也觉得自己擅长做研究,而且我又想回到中国,于是,我回到中国帮微软做中国研究院。
林军:你也和我分享了你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美好日子,那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这么说吧。
李开复:这的确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让人终生难忘。
林军:
代序(2)
你离开中国(即被微软调回西雅图)之后,是不是一直很想回来?
李开复:是的,我离开前的感觉还不是特别强烈,但离开得越久,我的感觉就越强烈,每次有同事从北京或上海回微软总部述职,我都会请他们吃饭,和他们一起分享中国的进步和变化。
林军:你还给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写信。
李开复:因为我发现,让我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中国的大学生们,他们足够聪明,也很勤奋,但他们在认识自我和看待外面世界的时候并不总是那么有智慧,因此,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通过写信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林军:你预想没预想到你会如此地受欢迎?
李开复:没有想过,我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我后来写书、办“我学网”、到大学里演讲,都是不求回报的,我更多的是想帮助他们,他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国家的基石。
林军:你2005年来到谷歌中国,也与这份对中国的情感有关。
李开复:是的,这里面的故事很多,你上次问我的时候,我也和你讲过一些,但这些纷争之外,回到中国的渴望和更好地帮助中国大学生的愿望是我离开微软、加入谷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军:回到中国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李开复:给谷歌中国选址。之前有计划要把中国的总部设立在上海,我听完后把这个决定给修改了,把总部设在北京。
林军:为什么呢?上海也不错啊。
李开复:上海很棒,现代化程度很高,生活起来很不错。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政府关系方面有地利。北京有更多的高校,有更多的人才。在北京,我们有两个选择,清华科技园和融科资讯中心,融科当时已经有联想和英特尔入驻,我觉得与联想和英特尔做邻居也挺酷的,但到底还是离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远了一些。我发现,清华的学生一听是去英特尔的话都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打车麻烦”。
林军:的确,如果在清华创业园里,那很方便,走几步路就到了。
李开复:清华科技园还开出了一个让我当时无法拒绝的条件:Google在清华科技园的办公楼里将会有一间厨房。所以当施密特问我“是清华,还是融科”的时候,我的回答是:“首选清华,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地方给我们厨房的话,我首选厨房。”
林军:回到(谷歌)中国后,想没想过要遇到这么多挑战?
李开复:遇到的困难的确很多,最困难的是2007年4月雅虎邮件门事件,美国国会山不仅要雅虎去听证会,谷歌也要去听证,当时的压力的确很大,最疯狂的说法是当时要放弃中国,关掉谷歌中国的分公司,再加上之前的牌照问题。我去找CEO施密特,施密特说,如果到了最极端的情况,谷歌也会在中国建立一个工程研究院,将当时招募来的诸多优秀工程师转到这个机构里去。
林军:我采访过很多谷歌中国的工程师和员工,他们都说,开复的沟通能力是谷歌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李开复:这更多是因为我很重视,也知道怎么样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沟通吧。我们经常把工程师从北京派到美国去,同时也经常请一些工程师从美国到北京来工作,这个在初期频率很高。我自己也经常是两地飞,谷歌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模型,但这些模型未必能在中国适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中做很多解释,这很难。但其中也是有技巧的,你可以提供多个选择,引导对方按照你的逻辑选择出你想要的那个结果。重要的是,你知道美国那边是怎么想的,而中国这边最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中间的路径选择并不是最难的。
林军:我们还是来谈一谈你的新工作 创新工场吧,这是不是一份很让人兴奋的工作啊?
李开复:是啊,很让人兴奋,我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
林军:是为什么?是因为创新?还是因为互联网?还是因为能帮助很多年轻人?还是
李开复:都有吧,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在中国还没有先例,没有成功的先例,而对于中国来说,
代序(3)
这又很需要,我做的事情看上去是天使投资,但不完全是,更多是孵化器的概念。在(创新工场)里,我可以把有想法、有技术能力的年轻人的各自特点组合起来,做出好的产品,然后帮他们找CEO,帮他们谈投资,谈合作,引进商务资源和公共关系。
林军:你不当他们的CEO,而是帮他们找CEO。
李开复:我做不过来(笑),我帮他们找,也可能本身就是另外一个团队的leader(领导人),也可能从外面找。
林军:这几天给你递商业计划书的人很多吧,有哪些是你比较喜欢的商业计划书项目呢?
李开复:哦,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我不投已经成熟的项目,我只招募希望独立自主创业的人和团队,我欢迎带着想法和创意而来的创业者来和我谈,但我不是投项目,我是投人。
林军: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和创投家参与你的这个计划。
李开复:刘环宇、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他们都很支持我。
林军: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把你之前在高科技领域三十年的从业经验,把你在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三个公司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做的创新实践,把你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累积的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把你在中国大学生里所积累的声望,把资本对创新的追逐,以及中国即将成为一个创新国家所迸发的势能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你从“心”开始的一个选择,这让你能更好地找到自我,也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李开复:谢谢,希望未来的创新工场会不断给你惊喜。
前言(1)
关于本书
曾峰
2009年3月的一天,在华侨城92度咖啡馆,林军和我聊起2000年他如何“混进”李开复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与李开复合影的趣事,突然他停了下来,若有所思:“要不我们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的书吧。”
这就是这本《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最初的由来。一开始我们分头行动:我去找老公司的同事以及通过行业中的关系,了解Google在中国的故事;林军专门跑了一趟北京,采访李开复等Google高层,之后还做了几次电话采访,手头的资料也慢慢多了起来。
但是,到底是写一本李开复的书,还是写一本Google的书,或是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二者兼有的书,我们一直在摇摆之中。最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李开复身上:在Google任职的这四年间,李开复已经成为Google中国的精神领袖和标志;而相对于Google这个外来和尚,李开复显得更有亲和力,无论是他作为顶级经理人的职业经历,还是作为中国青年思想导师的影响,都有着更多值得去书写的东西。
正当我们进行本书的写作的时候,9月4日,谷歌中国宣布,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正式辞职,将于9月中旬离开谷歌独立创业。此时我们这本书的写作已近尾声,在与蓝狮子编辑王留全沟通后,我们更改了本书的结构,并在9月9日对李开复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加入了创新工场的章节,正式将本书定名为《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
相比较自传中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我们这本书的关键词有三个:心、选择和智慧。
“从心开始”这一
Content
目录
代序(1)
代序(2)
代序(3)
前言(1)
前言(2)
第一章 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1)
第一章 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2)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1)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2)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3)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4)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1)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2)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3)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1)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2)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3)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1)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2)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3)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1)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2)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3)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1)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2)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3)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1)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2)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3)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1)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2)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3)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4)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1)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2)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3)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4)
目录
代序对话李开复/1
前言关于本书/1
第一章创新工场:李开复最心选择/1
离开谷歌,李开复不带走云彩/3
识才的优势得到放大/5
新公司能承接李开复个人品牌/9
能否量化创新产品是关键/11
郭台铭领衔众买家/13
李开复进退有序/14
链接再见,谷歌/18
第二章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21
Hello,World!/23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27
追随父命,来到中国/30
追随我心,重返中国/34
启示遵从内心的选择/38
第三章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41
墓志铭与人生愿景/43
大学,建立影响力的开始/45
苹果,是馅饼还是陷阱/48
被砍掉的“小精灵”/50
中国,心的开始/52
启示达成人生愿景所需做到的/56
第四章认识你自己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59
没进哈佛,进入哥伦比亚大学/60
无论法学还是数学都没兴趣/63
电子游戏和桥牌/66
计算机让李开复找回自我/68
黑客李开复/70
从法学到计算机专业/73
启示认识自我/77
第五章良师益友从心开始/81
严母慈父让李开复从小做最好的自己/82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才教育/86
卡内基梅隆大学赫伯曼教授:思考比传道更重要/88
卡内基梅隆:学生选择老师/91
乔布斯们的言传身教/93
启示良师益友是人生的指路明灯/96
第六章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99
李开复结缘微软中国研究院/101
李开复为什么想回到中国/103
Google与李开复一见钟情/106
李开复争夺战/109
启示远见与决断/113
第七章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117
利弊对照表/118
概率论/121
谋之于众和报纸头条测试法/125
改变你能改变的/127
启示选择你的一生/131
第八章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135
选择成功的环境/136
倾听与理解/139
在SGI的日子/143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147
启示超越失败/151
第九章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155
思考,然后坚持/156
微软研究院:万事开头难/161
谷歌中国的困境/165
谷歌中国的选择/167
启示坚持是一种美德/171
第十章施比受更有福/175
从学生到导师/176
自由、真诚、平等的中国研究院/178
Google中国的引路人/181
橙色的Google人/185
“开复老师”/188
启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91
后记我所知道的李开复/194
代序(1)
对话李开复
2009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外地出差的我们得知了李开复离开谷歌,自己创办创新工场的消息后,给李开复发了条短信表示祝贺。一分钟后,我们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慢条斯理但充满激情:“我是开复,林军,你在北京吗?来参加我的新公司新闻发布会吧,我们也很久没有好好聊一聊了。”当得知我们在外地出差无法赶到的时候,李开复和我们约定一个时间进行电话交流,于是有了下面关于创新、关于互联网、关于从心开始的对话。
林军:我记得第一次和你深谈,是2000年秋天,你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即将离开中国,回到西雅图,我和你当时讨论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哪里的机会大,哪里会有更多的可能。
李开复:对啊,我还记得你和我讨论出国的问题,我还以为你当时想让我写推荐信来着(笑),我记得当时我就说过,中国的机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你还和我谈起了互联网可能存在的机会,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大家都很怀疑。
林军:我记得你当时感慨,你是一定会回来的。不过,当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还是谈了你对.NET的一些设想和你对互联网发展的一些展望。
李开复:是的,我一直对互联网有很强的兴趣,我很希望能在互联网上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应用出来。对了,你的新书《沸腾十五年 中国互联网1995 2009》卖得怎么样了,我看了全书,很棒的一本书。我还想找时间和你再讨论互联网呢。
林军:我也很想和你继续讨论你和互联网之间的故事,半年前(2009年4月)在清华科技创业园谷歌的办公室里,我们更多讨论的是谷歌的这四年,没有和你更深入地讨论你和互联网之间的渊源。
李开复:我接触互联网蛮早的,如果从发email开始算起,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用互联网了,如果从浏览器时代起,那应该是1993年前后吧,那时还没有航海者(Navigator),我记得我在苹果期间还给过安德森(网景的创始人)所在的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一些资助,因此,对浏览器开启Web时代,我算较早的那一拨人。
你(也许)不知道啊,当时在硅谷,网景是怎么样地迅速崛起,它给了微软很大的压力,也就是网景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可能给世界带来的颠覆。
林军: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你?
李开复:在之后我服务的每个公司里,互联网项目在我的计划中总是位于最前端。
林军:你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个公司是苹果。
李开复:对,苹果,但不是博士一毕业,是做了两年助理教授再去的苹果。那时苹果虽然乔布斯不在,但依旧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在苹果期间我主导开发了著名的QuickTime,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开放架构,能够处理许多的数字视频、媒体段落、音效、文字、动画、音乐格式,以及交互式全景影像的数项类型。简单地说,可以用QuickTime这一互联网上功能强大的数字媒体技术架构做直播以及其他应用。
林军:那在SGI呢?
李开复:我在SGI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这个真的很棒,直到今天,这个产品和相关的技术还具备相当的领先性。你一定知道,这个是很棒很酷的应用。
林军:但在苹果和SGI,你的这些很酷很炫的应用都没有拯救公司,之后你去了微软,帮这家公司建立了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对,微软和苹果、SGI都不同的是,它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分开的,它有自己的研究院,而我也觉得自己擅长做研究,而且我又想回到中国,于是,我回到中国帮微软做中国研究院。
林军:你也和我分享了你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美好日子,那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这么说吧。
李开复:这的确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让人终生难忘。
林军:
代序(2)
你离开中国(即被微软调回西雅图)之后,是不是一直很想回来?
李开复:是的,我离开前的感觉还不是特别强烈,但离开得越久,我的感觉就越强烈,每次有同事从北京或上海回微软总部述职,我都会请他们吃饭,和他们一起分享中国的进步和变化。
林军:你还给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写信。
李开复:因为我发现,让我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中国的大学生们,他们足够聪明,也很勤奋,但他们在认识自我和看待外面世界的时候并不总是那么有智慧,因此,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通过写信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林军:你预想没预想到你会如此地受欢迎?
李开复:没有想过,我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我后来写书、办“我学网”、到大学里演讲,都是不求回报的,我更多的是想帮助他们,他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国家的基石。
林军:你2005年来到谷歌中国,也与这份对中国的情感有关。
李开复:是的,这里面的故事很多,你上次问我的时候,我也和你讲过一些,但这些纷争之外,回到中国的渴望和更好地帮助中国大学生的愿望是我离开微软、加入谷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军:回到中国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李开复:给谷歌中国选址。之前有计划要把中国的总部设立在上海,我听完后把这个决定给修改了,把总部设在北京。
林军:为什么呢?上海也不错啊。
李开复:上海很棒,现代化程度很高,生活起来很不错。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政府关系方面有地利。北京有更多的高校,有更多的人才。在北京,我们有两个选择,清华科技园和融科资讯中心,融科当时已经有联想和英特尔入驻,我觉得与联想和英特尔做邻居也挺酷的,但到底还是离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远了一些。我发现,清华的学生一听是去英特尔的话都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打车麻烦”。
林军:的确,如果在清华创业园里,那很方便,走几步路就到了。
李开复:清华科技园还开出了一个让我当时无法拒绝的条件:Google在清华科技园的办公楼里将会有一间厨房。所以当施密特问我“是清华,还是融科”的时候,我的回答是:“首选清华,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地方给我们厨房的话,我首选厨房。”
林军:回到(谷歌)中国后,想没想过要遇到这么多挑战?
李开复:遇到的困难的确很多,最困难的是2007年4月雅虎邮件门事件,美国国会山不仅要雅虎去听证会,谷歌也要去听证,当时的压力的确很大,最疯狂的说法是当时要放弃中国,关掉谷歌中国的分公司,再加上之前的牌照问题。我去找CEO施密特,施密特说,如果到了最极端的情况,谷歌也会在中国建立一个工程研究院,将当时招募来的诸多优秀工程师转到这个机构里去。
林军:我采访过很多谷歌中国的工程师和员工,他们都说,开复的沟通能力是谷歌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李开复:这更多是因为我很重视,也知道怎么样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沟通吧。我们经常把工程师从北京派到美国去,同时也经常请一些工程师从美国到北京来工作,这个在初期频率很高。我自己也经常是两地飞,谷歌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模型,但这些模型未必能在中国适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中做很多解释,这很难。但其中也是有技巧的,你可以提供多个选择,引导对方按照你的逻辑选择出你想要的那个结果。重要的是,你知道美国那边是怎么想的,而中国这边最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中间的路径选择并不是最难的。
林军:我们还是来谈一谈你的新工作 创新工场吧,这是不是一份很让人兴奋的工作啊?
李开复:是啊,很让人兴奋,我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
林军:是为什么?是因为创新?还是因为互联网?还是因为能帮助很多年轻人?还是
李开复:都有吧,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在中国还没有先例,没有成功的先例,而对于中国来说,
代序(3)
这又很需要,我做的事情看上去是天使投资,但不完全是,更多是孵化器的概念。在(创新工场)里,我可以把有想法、有技术能力的年轻人的各自特点组合起来,做出好的产品,然后帮他们找CEO,帮他们谈投资,谈合作,引进商务资源和公共关系。
林军:你不当他们的CEO,而是帮他们找CEO。
李开复:我做不过来(笑),我帮他们找,也可能本身就是另外一个团队的leader(领导人),也可能从外面找。
林军:这几天给你递商业计划书的人很多吧,有哪些是你比较喜欢的商业计划书项目呢?
李开复:哦,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我不投已经成熟的项目,我只招募希望独立自主创业的人和团队,我欢迎带着想法和创意而来的创业者来和我谈,但我不是投项目,我是投人。
林军: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和创投家参与你的这个计划。
李开复:刘环宇、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他们都很支持我。
林军: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把你之前在高科技领域三十年的从业经验,把你在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三个公司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做的创新实践,把你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累积的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把你在中国大学生里所积累的声望,把资本对创新的追逐,以及中国即将成为一个创新国家所迸发的势能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你从“心”开始的一个选择,这让你能更好地找到自我,也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李开复:谢谢,希望未来的创新工场会不断给你惊喜。
前言(1)
关于本书
曾峰
2009年3月的一天,在华侨城92度咖啡馆,林军和我聊起2000年他如何“混进”李开复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与李开复合影的趣事,突然他停了下来,若有所思:“要不我们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的书吧。”
这就是这本《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最初的由来。一开始我们分头行动:我去找老公司的同事以及通过行业中的关系,了解Google在中国的故事;林军专门跑了一趟北京,采访李开复等Google高层,之后还做了几次电话采访,手头的资料也慢慢多了起来。
但是,到底是写一本李开复的书,还是写一本Google的书,或是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二者兼有的书,我们一直在摇摆之中。最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李开复身上:在Google任职的这四年间,李开复已经成为Google中国的精神领袖和标志;而相对于Google这个外来和尚,李开复显得更有亲和力,无论是他作为顶级经理人的职业经历,还是作为中国青年思想导师的影响,都有着更多值得去书写的东西。
正当我们进行本书的写作的时候,9月4日,谷歌中国宣布,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正式辞职,将于9月中旬离开谷歌独立创业。此时我们这本书的写作已近尾声,在与蓝狮子编辑王留全沟通后,我们更改了本书的结构,并在9月9日对李开复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加入了创新工场的章节,正式将本书定名为《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
相比较自传中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我们这本书的关键词有三个:心、选择和智慧。
“从心开始”这一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
407.55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