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 言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2)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3)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4)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5)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6)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7)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8)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9)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0)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1)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2)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
第2章 家和万事兴(2)
第2章 家和万事兴(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4)
第2章 家和万事兴(5)
第2章 家和万事兴(6)
第2章 家和万事兴(7)
第2章 家和万事兴(8)
第2章 家和万事兴(9)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0)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1)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2)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4)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5)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6)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7)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8)
前 言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
曾国藩六岁时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二十七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中国有句老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国藩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他崇尚程朱理学,把理学运用得从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冈公的治家手段,并在星冈公的基础上,对曾家的家风、传统进行了发扬光大,后来,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宝饭”。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应该算是时代的宠儿。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惶恐不安,使清朝大臣战战兢兢,但它却成就了曾国藩,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那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清朝的正规军虽然拿着官饷,但却完全没有官军的样子,与清朝入关时凶悍的表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他是书生出身,开辟了书生治军的先河。在与天平天国的斗争中,他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的精神让人敬佩,值得后人仿效。曾国藩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了天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看来,他是功臣,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又存在着争议。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了湘军凶悍残暴的蛮性。
另外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十名修女、二名神父、另外二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二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和三十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经过认真考量当时的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十八人,充军流放二十五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四十六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我们已经说过,曾国藩是个备受人们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天津教案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并不漂亮,但后面的事情或许可以稍稍弥补一下缺憾。
清政府后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鸦片战争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输入了大量鸦片,使大量白银外流。同时,也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天朝上国”之外的世界发展得如此之快,看到了彼此间的差距,这些人之中,就有曾国藩。在兴办洋务运动方面,他积极响应,奏请清政府让幼童去外洋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技术,以装备自己的队伍。在这一点上,他是有超前意识的。在那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像曾国藩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他的为官哲学让他稳如泰山外,他的处世之道也是不可忽略的。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本书作为曾国藩的传记,一方面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事迹,另一方面,描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心路历程和成功之道。尤其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作 者
2009年8月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
蛮夷之地出人杰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鱼和大米产量很大,号称鱼米之乡,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自古便是蛮荒之地,虽然以勤劳著称的湖南人世代耕耘于斯,但直到唐宋之际仍是朝廷流放犯罪官员的清绝地。大量贬谪官员给了湖湘大地以丰厚的养分,也造就了“先忧而后乐”的岳阳楼精神。三国时期,湖南曾是吴蜀长期争夺之地。吴国周瑜长年驻守岳阳,如今岳阳还留有其妻小乔之墓。蜀国诸葛亮也曾镇守零陵,并在此地物色到他的接班人蒋琬。蒋琬可谓湖湘人物见诸史册中的“破天荒”者。民间更有意思,当年黄忠守长沙,刘备大军到时,黄忠不战而降,然而,人们爱其忠,赞其勇,偏偏创作出一曲经典“关公战长沙”。
长沙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素有“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一说。长沙北靠洞庭长江,南倚衡岳五岭,东西皆山,实乃一蔽塞之地。故而即便是人文荟萃,也难以扬名立万。到唐代之时始有“破天荒”之说。
宋代文学家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学者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代每逢大比之年,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当时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为‘天荒解’”。
关于破天荒,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天荒”实为一讥讽之名,其意为原始混沌未开的状态。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故称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赏给刘蜕七十万贯钱以示奖励,名之为“破天荒钱”,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回信答谢,辞而不受:“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这样,“破天荒”就流传至今。
此后,刘蜕以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名世,在文学成就上以散文卓著,且自成一家。
一直以来,湖南人高中科举的人不多,直至宋代,依然如故。然而,由于当时的宋代实乃半壁江山,文化南移,著名书院岳麓书院在长沙设立,吸引了省外许多著名士人来此讲学,如福建的张栻、朱熹,自此开湖湘学派,一时蔚为大观。在外做官多年的永州人周敦颐也回乡讲学,此人开理学之先声,启迪了宋明时代几大著名学者如朱熹、程颢、程颐二兄弟、陆九渊等人,被尊为“理学鼻祖”。
明末之际,衡阳人王夫之崛起,船山之学盛行。曾国藩早年求学即在衡阳,深为船山学术所折服,后来在军事之余,竟亲自校阅《船山遗书》,刊印成书。
人们不禁要问:此前数百年,为何湖湘人物“罕见史传”?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湖南的地理位置。由于长期以来,湖南与湖北一直是合二为一的。在清代设“湖广总督”,督署设在湖北,湖南士人考试要过洞庭,跨长江,去湖北投考。其间之艰难今人难以复知,多少人就葬身在八百里洞庭湖的疾风巨浪之中。当年曾国藩从湘乡一路步行到北京,就走了八十多天,更何况在此之前道路艰险的时代,赶考之艰难,非比一般。直到清代雍正皇帝听取官员的陈情,在湖南开设分闱,史称“南北分闱”,才解除了湖南士人读书成名之难。由于朝廷中长期缺少湖南人的声音,湖南士人即便中了科举,在那个注重血亲关系的帝国时代,也难以出人头地。但地理位置与湖南相似的江西就不一样。唐宋间,由于朝廷许多重要官员都是江西人,如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所以当时江西人才辈出。“朝中有人好做官”正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曾国藩在京城立稳脚跟之后,对湖南士人格外关照,无疑是有鉴于这样一个历史教训。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2)
浪子回头金不换
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808年。湘乡县南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山村迁来一户人家。新迁来的户人家姓曾,共有十几人,属中等人家,这家人的长者被人称为竟希公,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慈眉善目,白须飘逸,好像是仙人降临凡间。
曾孟学是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娶妻蒋氏,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曾国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岁时故去。白杨坪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竟希有两个儿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其号为星冈公)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未曾生育。曾麟书生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
曾氏祖籍衡阳,世代都是农民,靠天吃饭,几百年来饥饱自然不会均衡,更别说摆脱贫困的生活了。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才日渐发达。曾家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四十亩薄田。在农业社会里,置购房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四十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曾竟希是曾辅臣的独子。曾竟希在父亲去世三十二年后的嘉庆十三年(1808年),自己六十六岁时,率全家十余口人离开与其他五房聚居的老家,搬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成为曾氏家族白杨坪始迁祖。白杨坪也成为绵延五世、曾国藩离家出仕后魂牵梦绕的老家。此后,他多次在诗文中追忆此地: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
絮漂江浦无人管,草绿湖南有梦归。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离开故土的。曾竟希在六十六岁时能下决心离开祖居搬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偏远山村白杨坪,可推知他在原居地的生活不会十分安逸富有。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购买了白杨坪便宜的土地;一是他在原居地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变故或日益艰难,方举家前往山区开荒谋生。
曾竟希次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少时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长大后由于家庭稍微宽裕,便沾染上不少坏习气。他有书不读,沉湎于嬉戏游玩,经常骑着马到湘潭街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常常是太阳升起一丈多高,他还没有起床。因此家族长辈都讥笑他轻浮浅薄,恐怕今后会把家财败掉。曾玉屏听到这些指责与预言,深感不安。
湘潭是湘中著名的都会,南宋以来一直作为县城所在地。它地处湘江中游,舟楫所至,四季通航。早在明代,诗人周圣权在《题万楼》中歌咏湘潭:
岸花明媚接芳洲,三月江风送客愁。台阁初成延胜迹,山川有待识名流。野烟窈窕村中树,帆影参差槛外舟。清绝潇湘春唱和,竞将韵事一齐收。清人张九镒在《昭山》中亦写道:
西风一片写清秋,两浆飞随贴水鸥。摇到湘头望湘尾,昭山断处白云浮。湘潭的秀美山川可以从诗中想见。从湘乡到湘潭不足百里路程,如果跃马扬鞭,就更为方便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的名声比他所具有的各种“本事”都重要得多。年长人的讥笑刺中了曾玉屏的心,他真的不希望曾氏家族多少代人的努力毁于自己的手中。于是反躬自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以后,每天东方未晓时就起床来到农田,一生如此,再没有懒惰过。这就是曾门家训中的“早”字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责”后的曾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用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其艰难的过程真可以感动上苍。曾国藩后来回忆说:三十五岁那年,他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和瓦片一样。他开山凿石,拓荒,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他夜晚亲自放水,听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露水的情况,以此为乐。曾玉屏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除草,傍晚又叫佣工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又养鱼,这样那样的事,从没有停过。
在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对自己的劳动果实十分自得。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凡是自己?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理得。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3)
世德明训育子孙
曾玉屏过着乡居地主兼自耕农的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改善,为他的子孙后代的耕读生活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世代务农的祖先,包括始迁湘乡、积聚数千金产业的曾国藩太高祖曾元吉在内,均未发现有关他们社会地位的记载。直到曾国藩为其祖父曾玉屏作的《大界墓表》中,才看出以曾玉屏为代表的曾家在地方上的地位。
曾玉屏在地方上属头面人物。勤劳磨练了曾玉屏,曾玉屏也在勤劳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当曾玉屏把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相连的田地时,乡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一开始是怀疑,后来都竖起了大拇
Content
前 言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2)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3)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4)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5)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6)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7)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8)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9)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0)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1)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2)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
第2章 家和万事兴(2)
第2章 家和万事兴(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4)
第2章 家和万事兴(5)
第2章 家和万事兴(6)
第2章 家和万事兴(7)
第2章 家和万事兴(8)
第2章 家和万事兴(9)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0)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1)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2)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3)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4)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5)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6)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7)
第2章 家和万事兴(18)
前 言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
曾国藩六岁时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二十七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中国有句老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国藩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他崇尚程朱理学,把理学运用得从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冈公的治家手段,并在星冈公的基础上,对曾家的家风、传统进行了发扬光大,后来,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宝饭”。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应该算是时代的宠儿。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惶恐不安,使清朝大臣战战兢兢,但它却成就了曾国藩,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那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清朝的正规军虽然拿着官饷,但却完全没有官军的样子,与清朝入关时凶悍的表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他是书生出身,开辟了书生治军的先河。在与天平天国的斗争中,他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的精神让人敬佩,值得后人仿效。曾国藩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了天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看来,他是功臣,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又存在着争议。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了湘军凶悍残暴的蛮性。
另外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十名修女、二名神父、另外二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二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和三十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经过认真考量当时的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十八人,充军流放二十五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四十六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我们已经说过,曾国藩是个备受人们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天津教案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并不漂亮,但后面的事情或许可以稍稍弥补一下缺憾。
清政府后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鸦片战争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输入了大量鸦片,使大量白银外流。同时,也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天朝上国”之外的世界发展得如此之快,看到了彼此间的差距,这些人之中,就有曾国藩。在兴办洋务运动方面,他积极响应,奏请清政府让幼童去外洋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技术,以装备自己的队伍。在这一点上,他是有超前意识的。在那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像曾国藩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他的为官哲学让他稳如泰山外,他的处世之道也是不可忽略的。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本书作为曾国藩的传记,一方面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事迹,另一方面,描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心路历程和成功之道。尤其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作 者
2009年8月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1)
蛮夷之地出人杰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鱼和大米产量很大,号称鱼米之乡,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自古便是蛮荒之地,虽然以勤劳著称的湖南人世代耕耘于斯,但直到唐宋之际仍是朝廷流放犯罪官员的清绝地。大量贬谪官员给了湖湘大地以丰厚的养分,也造就了“先忧而后乐”的岳阳楼精神。三国时期,湖南曾是吴蜀长期争夺之地。吴国周瑜长年驻守岳阳,如今岳阳还留有其妻小乔之墓。蜀国诸葛亮也曾镇守零陵,并在此地物色到他的接班人蒋琬。蒋琬可谓湖湘人物见诸史册中的“破天荒”者。民间更有意思,当年黄忠守长沙,刘备大军到时,黄忠不战而降,然而,人们爱其忠,赞其勇,偏偏创作出一曲经典“关公战长沙”。
长沙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素有“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一说。长沙北靠洞庭长江,南倚衡岳五岭,东西皆山,实乃一蔽塞之地。故而即便是人文荟萃,也难以扬名立万。到唐代之时始有“破天荒”之说。
宋代文学家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学者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代每逢大比之年,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当时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为‘天荒解’”。
关于破天荒,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天荒”实为一讥讽之名,其意为原始混沌未开的状态。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故称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赏给刘蜕七十万贯钱以示奖励,名之为“破天荒钱”,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回信答谢,辞而不受:“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这样,“破天荒”就流传至今。
此后,刘蜕以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名世,在文学成就上以散文卓著,且自成一家。
一直以来,湖南人高中科举的人不多,直至宋代,依然如故。然而,由于当时的宋代实乃半壁江山,文化南移,著名书院岳麓书院在长沙设立,吸引了省外许多著名士人来此讲学,如福建的张栻、朱熹,自此开湖湘学派,一时蔚为大观。在外做官多年的永州人周敦颐也回乡讲学,此人开理学之先声,启迪了宋明时代几大著名学者如朱熹、程颢、程颐二兄弟、陆九渊等人,被尊为“理学鼻祖”。
明末之际,衡阳人王夫之崛起,船山之学盛行。曾国藩早年求学即在衡阳,深为船山学术所折服,后来在军事之余,竟亲自校阅《船山遗书》,刊印成书。
人们不禁要问:此前数百年,为何湖湘人物“罕见史传”?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湖南的地理位置。由于长期以来,湖南与湖北一直是合二为一的。在清代设“湖广总督”,督署设在湖北,湖南士人考试要过洞庭,跨长江,去湖北投考。其间之艰难今人难以复知,多少人就葬身在八百里洞庭湖的疾风巨浪之中。当年曾国藩从湘乡一路步行到北京,就走了八十多天,更何况在此之前道路艰险的时代,赶考之艰难,非比一般。直到清代雍正皇帝听取官员的陈情,在湖南开设分闱,史称“南北分闱”,才解除了湖南士人读书成名之难。由于朝廷中长期缺少湖南人的声音,湖南士人即便中了科举,在那个注重血亲关系的帝国时代,也难以出人头地。但地理位置与湖南相似的江西就不一样。唐宋间,由于朝廷许多重要官员都是江西人,如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所以当时江西人才辈出。“朝中有人好做官”正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曾国藩在京城立稳脚跟之后,对湖南士人格外关照,无疑是有鉴于这样一个历史教训。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2)
浪子回头金不换
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808年。湘乡县南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山村迁来一户人家。新迁来的户人家姓曾,共有十几人,属中等人家,这家人的长者被人称为竟希公,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慈眉善目,白须飘逸,好像是仙人降临凡间。
曾孟学是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娶妻蒋氏,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曾国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岁时故去。白杨坪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竟希有两个儿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其号为星冈公)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未曾生育。曾麟书生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
曾氏祖籍衡阳,世代都是农民,靠天吃饭,几百年来饥饱自然不会均衡,更别说摆脱贫困的生活了。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才日渐发达。曾家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四十亩薄田。在农业社会里,置购房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四十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曾竟希是曾辅臣的独子。曾竟希在父亲去世三十二年后的嘉庆十三年(1808年),自己六十六岁时,率全家十余口人离开与其他五房聚居的老家,搬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成为曾氏家族白杨坪始迁祖。白杨坪也成为绵延五世、曾国藩离家出仕后魂牵梦绕的老家。此后,他多次在诗文中追忆此地: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
絮漂江浦无人管,草绿湖南有梦归。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离开故土的。曾竟希在六十六岁时能下决心离开祖居搬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偏远山村白杨坪,可推知他在原居地的生活不会十分安逸富有。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购买了白杨坪便宜的土地;一是他在原居地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变故或日益艰难,方举家前往山区开荒谋生。
曾竟希次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少时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长大后由于家庭稍微宽裕,便沾染上不少坏习气。他有书不读,沉湎于嬉戏游玩,经常骑着马到湘潭街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常常是太阳升起一丈多高,他还没有起床。因此家族长辈都讥笑他轻浮浅薄,恐怕今后会把家财败掉。曾玉屏听到这些指责与预言,深感不安。
湘潭是湘中著名的都会,南宋以来一直作为县城所在地。它地处湘江中游,舟楫所至,四季通航。早在明代,诗人周圣权在《题万楼》中歌咏湘潭:
岸花明媚接芳洲,三月江风送客愁。台阁初成延胜迹,山川有待识名流。野烟窈窕村中树,帆影参差槛外舟。清绝潇湘春唱和,竞将韵事一齐收。清人张九镒在《昭山》中亦写道:
西风一片写清秋,两浆飞随贴水鸥。摇到湘头望湘尾,昭山断处白云浮。湘潭的秀美山川可以从诗中想见。从湘乡到湘潭不足百里路程,如果跃马扬鞭,就更为方便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的名声比他所具有的各种“本事”都重要得多。年长人的讥笑刺中了曾玉屏的心,他真的不希望曾氏家族多少代人的努力毁于自己的手中。于是反躬自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以后,每天东方未晓时就起床来到农田,一生如此,再没有懒惰过。这就是曾门家训中的“早”字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责”后的曾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用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其艰难的过程真可以感动上苍。曾国藩后来回忆说:三十五岁那年,他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和瓦片一样。他开山凿石,拓荒,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他夜晚亲自放水,听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露水的情况,以此为乐。曾玉屏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除草,傍晚又叫佣工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又养鱼,这样那样的事,从没有停过。
在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对自己的劳动果实十分自得。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凡是自己?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理得。
第1章 谈古论今说家事(3)
世德明训育子孙
曾玉屏过着乡居地主兼自耕农的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改善,为他的子孙后代的耕读生活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世代务农的祖先,包括始迁湘乡、积聚数千金产业的曾国藩太高祖曾元吉在内,均未发现有关他们社会地位的记载。直到曾国藩为其祖父曾玉屏作的《大界墓表》中,才看出以曾玉屏为代表的曾家在地方上的地位。
曾玉屏在地方上属头面人物。勤劳磨练了曾玉屏,曾玉屏也在勤劳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当曾玉屏把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相连的田地时,乡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一开始是怀疑,后来都竖起了大拇

曾国藩全传——从草根阶层到晚清名臣
384.6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