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鹰者易中天(1)
第2节:鹰者易中天(2)
第3节:鹰者易中天(3)
第4节:孙俪的眼睛
第5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1)
第6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2)
第7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1)
第8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2)
第9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3)
第10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1)
第11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2)
第12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3)
第13节:A型的王志文(1)
第14节:A型的王志文(2)
第15节:A型的王志文(3)
第16节:细审葛优(1)
第17节:细审葛优(2)
第18节:细审葛优(3)
第19节:细审葛优(4)
第20节:细审葛优(5)
第21节:细审葛优(6)
第22节:细审葛优(7)
第23节:细审葛优(8)
第24节:细审葛优(9)
第25节:细审葛优(10)
第26节:细审葛优(11)
第27节:细审葛优(12)
第28节:书生剑气陈道明(1)
第29节:书生剑气陈道明(2)
第30节:书生剑气陈道明(3)
第31节:书生剑气陈道明(4)
第32节:书生剑气陈道明(5)
第33节:书生剑气陈道明(6)
第34节:韩寒真寒(1)
第35节:韩寒真寒(2)
第36节:袁立的戾气(1)
第37节:袁立的戾气(2)
第38节:袁立的戾气(3)
第39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1)
第40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2)
第41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3)
第42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4)
第43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5)
第44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
第45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2)
第46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3)
第47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4)
第48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5)
第49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6)
第50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7)
第51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8)
第52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9)
第53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0)
第54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1)
第55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2)
第56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3)
第57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4)
第58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5)
第59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6)
第60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1)
第61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2)
第62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3)
第63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4)
第64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5)
第65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6)
第66节:刘若英误演张爱玲(1)
第67节:刘若英误演张爱玲(2)
第68节:熬白天(1)
第69节:熬白天(2)
第70节:门和我一起腐败
第71节:装修好比失恋
第72节:"三陪"有时是男人(1)
第73节:"三陪"有时是男人(2)
第74节:惦记终点站(1)
第75节:惦记终点站(2)
第76节:书的氛围
第77节: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1)
第78节: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2)
第79节:永久的负疚(1)
第80节:永久的负疚(2)
第81节:不再拒绝她们
第1节:鹰者易中天(1)
第一辑从此学会拒绝
鹰者易中天
电视见过易中天接受采访。他的眼神、他的警觉、他的敏锐、他的机智;都很像是一只鹰。觉得他像鹰,还因为他的整个文化姿态。易中天的学问大小,早已有多种专著摆在那里,根本不劳我再一一细作介绍。但他从不自尊为更不接受别人吹捧是什么"大师"。至多,也就是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话语氛围之中,被讥嘲为一个"学术超男"而已。近几年间,易中天除了为《百家讲坛》节目和为自己出新书配合一些很有限的宣传活动之外,他的整个社会形象一直都是孤然独立的。谁见过易中天进入哪一个文化小圈圈,参加过种种吹吹拍拍?抑或是参与过什么结伙吵闹、打过什么文化群架?从来没有过一次。
当初还是《百家》之前的好几年,就在朋友家看见易中天写的《美国宪法的诞生》(此书后来再版更名为:《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当时很不经意拿起它随便翻翻;谁知这一翻,就很入迷地看进去了。试想,我原来对本国宪法都糊涂得云里雾里,却被一本写外国宪法还逻辑条理清楚、文字娓娓道来、读之又趣味盎然的书给彻底吸引,可见著述者之厉害。于是从此就记住了易中天这名字。
几年沉寂,又看易中天上《百家》"品三国"。见过在《百家》上说历史的名家不少;但还是最喜欢听易中天品三国。他讲史从不拗口别扭佶屈聱牙,最要紧的,是他真把学问在心里做得烂熟、做到透彻,然后都不屑于再一嘴的文言腔调,就只用最俗常的大白话还说得满堂是彩。他那番说道,即使走进任何胡同、里弄去说给居委会大妈、大婶们听,也肯定是既能听懂还笑声不断。
先翻其书,再听其课,前后两下就感觉出易中天著书立言躬身向下的姿态了。文化人知道一肚子学问并不算真难,倘若谁还能用相声的幽默、评书的上口而讲课,那就是大学问大本事了。因《百家》而面熟了易中天之后,再连续读他的《大话方言》、《帝国的惆怅:易中天论中国政治与人性》、《成都方式: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观察与思考》、《读城记》、《品人录》、《闲话中国人》;本本书都可谓充满了盎然人气或紧接着鲜活的地气。
当下知识文化界的时风,似乎都很强调"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但这个话语权到底可以怎么用?又究竟达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紧密联系群众"?至少我从身边能感受到的两个联系程度都相当之低。倒是所谓"话语权",从报纸到网络上,被用在文化圈内人互捧、或鸡毛蒜皮的笔墨吵架之上,倒经常能见到最充分的发挥。
就说易中天上电视品三国,虽已在民间大受欢迎且社会影响广泛,却一直没少被知识同类们讽刺和挖苦--
有一条颇具代表性的指责,是这样被醋溜说出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从包装、出书、出碟、签售、讲学等一路下来,全程一条龙。其实说到底,所有的围绕学术明星的衍生产品,都是一个利益问题,收视率上去了,电视广告就上去了;名气来了,出版商的利润就上去了。"
第2节:鹰者易中天(2)
当时看到这样的愤愤不平,心里就好生奇怪:假如各位知识分子的话语权,都能像这样去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还能名利双收,可有什么不对吗?即使只从拉动文化市场和反击金融危机的角度,那也是大好的事情呀!
因此就有点真看不明白了,很多文化人既然整天都在强调自己的"话语权",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算对?难道就是为了要求一个从来凌驾万众之上的训世口气权吗?或者知识分子只能"一生潦倒贫困",才算是守了规矩才不会惹翻众怒?
还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人,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话语权",一直都被很狭隘地纠结在只对新思想、新作品的负面挑错、发现硬伤之上,还很少见到话语权被公益在社会文化的正面建设上。所以人们经常能在媒体上见到社会科学文化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种种"不符"的挑剔与指摘;表面上都以"硬伤"作为说词,指出这个或那个"不符";其实却更象是为了维护诸多的既定"祖制"。
如果单拿易中天的作学问与讲课而举例,倒也可以用"不腐"这两个同音的字来形容。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真正流动的水才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腐烂。
易中天电视上品三国的观点,未必全对;但他却从不人云亦云或捣腾陈词滥调,其基本观点全都是来自他个人的长时间独立思考并从来坚持独立表达。
举例而言:从古到今,一直被历来文人奉为忠君神明的诸葛亮,在易先生的《百家》演讲当中,不过就是一个很善于营销自己的文化聪明人而已。他这样深刻质疑道:历代的文人榜样并不止诸葛孔明一个,还有如文天祥和岳飞等等;可为什么偏偏就只是诸葛亮,才被世代文人一直尊为圣人?然后他的解释,真是令我大开茅塞:历代文人心里其实都有很深的诸葛亮情结;那就是:既要找到一个好的买家,以推销自己的所有才能;同时内心又脆弱到受不了任何一点冷落与打击--这就是所谓的斯文清高。因此,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才会被《三国演义》得君臣如鱼得水那般亲密,从此也很让历来学而就为入仕发达的文人们很能得到假想中的满足。易中天于是笑谈:以诸葛亮这样怀大才而待入世之人,他安肯一辈子躲在乡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他还是很想将自己以最优之高价,去获得一个最合适自己的官位。但易中天并不强求任何人接受他的观点,也仅仅就是将自己根据详尽史料的多年研究与推测,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而已。
除了作学问和讲课之外,我还一直非常钦佩易中天无论是对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他的没有门户之见、不朋党为圈、包括对有真知灼见批评意见的诚恳接受态度。
多年以来,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之地,经常都感染着很重的门户之见和扎堆圈气。对冒尖者、对新人,常以门户阻之挡之;而划地为圈更是久积之痼疾。有文化圈、有作家圈、有电影圈;总归都很会扎堆,并在各个圈子里,互相扮斯文低调,其实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利用这种气场,非常聪明地用自己的"话语"捧住局面,从而形成更大的气场,既以此骄纵各自的圈气,从而也为屏蔽异端的声音,当然,作为都很聪明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圈内的话语权都用得很高明,不会像暴发户那么招摇。
第3节:鹰者易中天(3)
比方说如果是同圈子里的人凡有作品出来,无论其社会及读者评价如何,先要大家扎堆"研讨"表扬与互相表扬,尽管像这样的捧场也并非出自真诚或肺腑之言,但互相之间的圈气还是要小心维护住的。
再比方说,还有很多文化人的笔墨打仗,常常更是执著于我对你错的扯皮或都是自己出了错也不肯认帐。
面对很多文化圈里一直都这样潜流行的成规戒律,易中天非但公然不遵,而且在许多事情上,他还会经常反其道而为之。易中天是内心相当孤傲,但他的孤傲,却从不会用在对学问上死不认错的执拗之上。比如《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请易中天作序,他欣然命题作:《该认错时就认错》;并且坦诚而言:"众所周知,此书历年的序作者,不是文史大家,就是领导干部,只有我是"咬嚼对象",还很被"咬"出了几处。……逮住了怎么办?我以为只能做三件事:认账、道歉、致谢。错了就是错了。出了错,难道还赖账不成?……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厚道人。只要咱知错就改,都会谅解。……也不要担心咱认了错,就会被认为是没学问。有没有学问,不在这一两个字。有没有人品,却没准真在这一两个字。学问事小,人品事大。"
易中天作学问和讲课的姿态,从来都是俯首甘为一直朝下的;可同时他对种种文化圈气和陈规陋习,又是昂然不屑的。自《百家讲坛》走红之后,易中天堵不住别人的嘴,但别人也挡不住他的路。如果用一句徐悲鸿说过的话形容他,那就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但这位我眼中的鹰者,他并不在乎人言的可畏,却很介意天机的浩大。所以他才这样感叹:"我心里最敬畏的,恐怕还就是命了。"
第4节:孙俪的眼睛
孙俪的眼睛
作家海岩曾经在接受我采访时,这样对我说:如果在你周围有人虐待小动物或对它们极端冷漠,你在交往时对这样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我一直非常在意海岩这嘱咐,甚至它几乎成了我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
我早先跟孙俪一点都不熟,甚至在她刚演《玉观音》那时,我还有点因为她的年轻青涩想等着看她笑话呢。
后来所以开始注意孙俪,恰恰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面对残疾猫狗时的眼睛。
几年前一个冬季,孙俪辗转托人向我打听"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的创办人张吕萍女士;"环保科普中心",说起来名字倒很好听,而张吕萍的真正社会名份,恰恰因为她是一位专门收养和保护残疾小动物的慈善专家。又一个大雪天里,孙俪从远郊《甜蜜蜜》剧组专门请了假,拉着我一起赶去张吕萍的小动物保护中心。随孙俪一路过去时,前后一共开了三辆中型面包车,我当时还纳闷:看看残疾猫狗,不用这么铺张气派吧?
在几间干净舒适的狗窝里,孙俪看见有被人打断后腿的狗拉着象轮椅样的小车、看见被某著名歌星遗弃的一只完全瘫痪的狗努力向她挪动,脸色已经开始难受起来。
再到一间猫舍,又看见角落里蹲着一只瞎了一个眼睛的小猫。它一看见生人就开始害怕。孙俪上前一步,那猫就赶紧往后躲,孙俪问张吕萍:阿姨,它怎么了?张吕萍说:是被它原来家里一个孩子给捅瞎的!
孙俪听后毫无精神准备眼泪马上就哗哗掉了下来。随后,她不敢再凑近那瞎猫,蹲在地上,就用她干净的眼睛静静而伤心地望住它;而那猫也侧着脸用一只眼睛盯住孙俪在看;又一会儿,那猫竟慢慢凑近孙俪然后一下钻进她的怀里。孙俪当时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她就象小妈妈那样轻轻搂住小猫痛哭失声,而那猫一直都在她的怀里瑟瑟发抖。
张吕萍之后告诉孙俪,在她的小动物保护基地里,有哪个哪个权势的孩子或是娱乐圈里的谁谁谁反复抛弃扔掉的猫猫狗狗,甚至还有被某明星给折腾残疾的一条狗。那个别经常喜欢在公众慈善活动场面时亮相作秀自己的人,其背后对小动物做下的事情,直听得孙俪哑然失色难以置信满面愕然。
孙俪临离开之前,另两辆面包车的门被打开,当时的情景让我吃了一惊:塞满全车厢里的猫粮、狗粮被卸在地上整整一大堆;给猫狗煮饭的锅、给人煮饭的锅碗,马上被直接送进了张吕萍的房间里。
孙俪走了之后,张吕萍不失幽默地跟我说了一句:"其他明星倒也来过,净来这照完照片掸掸衣服转身就走的。可孙俪,她到我这,可是全来真的呀!"
就从那个下午,我才真实了解孙俪到底有一副怎样的心肠。有言道:地球是个小村庄,人跟动物是同乡。
在孙俪上海的家里,养着一只她大姨从外边捡回来的流浪狗西西,模样并不漂亮出身更说不上显贵,西西刚进孙俪她们家门时,还一身病瘤和卷卷的脏毛。可孙俪爱惜西西,一不为显派自己更不以名狗而仗人势,她养西西就是因为刚一见面,互相就认准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功夫闲下来孙俪就会趴在自己床上跟西西高兴地对眼睛。
因为采访职业,我认识一些娱乐明星,但真能交成朋友的三三两两非常有限。
可孙俪面对残疾猫狗时的眼神,当场就让我肯定她是朋友当中难得的至交。
[孙俪为流浪小动物出了一本画集《带我回家》。邀我写序。就想到上面这些小事。]
第5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1)
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
连续的政治话题,让博客近日颇多了硬梆梆的碉堡味道。今日改回到娱乐八卦的老路子上去。奥运将近,准风月谈。
夸一夸我一直欣赏的马伊琍。
昨日饭后翻看《北京晚报》,得如下消息--
"第9届长春电影节闭幕,马伊琍凭借电影《江北好人》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身怀六甲的她挺着大肚,穿着便装上台领奖。就在她结束获奖感言欲下台之际,主持人突然念出一封特别来信--
"我最最可爱的马老师,提笔时心中非常紧张。首先是祝贺,不管是否得奖,能够提名也是一种认可,此时此刻我不能伴你左右,但欣慰的是有我们的小成员在……08年你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的身份也经历了多个转变,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身份--影后的丈夫,说起匹配我应该是影帝才对,希望来年也能在长春电影节一搏。马伊琍,你是我和宝宝的骄傲!"写信者正是马伊琍现在肚子里孩子他爸文章。
这事儿一从报上读,就有点秀的味道。而让马伊琍得了最佳奖的电影《江北好人》,之前没听说更没看过。但是都看过的《奋斗》却在电视剧奖项上片甲未获。
不管怎么说,也为"小马哥"高兴一下。
前段地震期间,由我采访的《凤凰非常道》基本全停。当时栏目主编直劲催我,就问:采访谁?怎么采访?此时遍请明星来谈娱乐,咱们一起找骂吧?
到欧洲杯之前,社会气氛终于有点有组织地转向喜庆了。
Content
第1节:鹰者易中天(1)
第2节:鹰者易中天(2)
第3节:鹰者易中天(3)
第4节:孙俪的眼睛
第5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1)
第6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2)
第7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1)
第8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2)
第9节: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3)
第10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1)
第11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2)
第12节:李娜的两首歌、两段情(3)
第13节:A型的王志文(1)
第14节:A型的王志文(2)
第15节:A型的王志文(3)
第16节:细审葛优(1)
第17节:细审葛优(2)
第18节:细审葛优(3)
第19节:细审葛优(4)
第20节:细审葛优(5)
第21节:细审葛优(6)
第22节:细审葛优(7)
第23节:细审葛优(8)
第24节:细审葛优(9)
第25节:细审葛优(10)
第26节:细审葛优(11)
第27节:细审葛优(12)
第28节:书生剑气陈道明(1)
第29节:书生剑气陈道明(2)
第30节:书生剑气陈道明(3)
第31节:书生剑气陈道明(4)
第32节:书生剑气陈道明(5)
第33节:书生剑气陈道明(6)
第34节:韩寒真寒(1)
第35节:韩寒真寒(2)
第36节:袁立的戾气(1)
第37节:袁立的戾气(2)
第38节:袁立的戾气(3)
第39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1)
第40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2)
第41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3)
第42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4)
第43节:傅彪:从此学会拒绝(5)
第44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
第45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2)
第46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3)
第47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4)
第48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5)
第49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6)
第50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7)
第51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8)
第52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9)
第53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0)
第54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1)
第55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2)
第56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3)
第57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4)
第58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5)
第59节:傅彪,黄泉路上还去找你作好友(16)
第60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1)
第61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2)
第62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3)
第63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4)
第64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5)
第65节:张建栋:痛,并不一定快乐(6)
第66节:刘若英误演张爱玲(1)
第67节:刘若英误演张爱玲(2)
第68节:熬白天(1)
第69节:熬白天(2)
第70节:门和我一起腐败
第71节:装修好比失恋
第72节:"三陪"有时是男人(1)
第73节:"三陪"有时是男人(2)
第74节:惦记终点站(1)
第75节:惦记终点站(2)
第76节:书的氛围
第77节: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1)
第78节: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2)
第79节:永久的负疚(1)
第80节:永久的负疚(2)
第81节:不再拒绝她们
第1节:鹰者易中天(1)
第一辑从此学会拒绝
鹰者易中天
电视见过易中天接受采访。他的眼神、他的警觉、他的敏锐、他的机智;都很像是一只鹰。觉得他像鹰,还因为他的整个文化姿态。易中天的学问大小,早已有多种专著摆在那里,根本不劳我再一一细作介绍。但他从不自尊为更不接受别人吹捧是什么"大师"。至多,也就是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话语氛围之中,被讥嘲为一个"学术超男"而已。近几年间,易中天除了为《百家讲坛》节目和为自己出新书配合一些很有限的宣传活动之外,他的整个社会形象一直都是孤然独立的。谁见过易中天进入哪一个文化小圈圈,参加过种种吹吹拍拍?抑或是参与过什么结伙吵闹、打过什么文化群架?从来没有过一次。
当初还是《百家》之前的好几年,就在朋友家看见易中天写的《美国宪法的诞生》(此书后来再版更名为:《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当时很不经意拿起它随便翻翻;谁知这一翻,就很入迷地看进去了。试想,我原来对本国宪法都糊涂得云里雾里,却被一本写外国宪法还逻辑条理清楚、文字娓娓道来、读之又趣味盎然的书给彻底吸引,可见著述者之厉害。于是从此就记住了易中天这名字。
几年沉寂,又看易中天上《百家》"品三国"。见过在《百家》上说历史的名家不少;但还是最喜欢听易中天品三国。他讲史从不拗口别扭佶屈聱牙,最要紧的,是他真把学问在心里做得烂熟、做到透彻,然后都不屑于再一嘴的文言腔调,就只用最俗常的大白话还说得满堂是彩。他那番说道,即使走进任何胡同、里弄去说给居委会大妈、大婶们听,也肯定是既能听懂还笑声不断。
先翻其书,再听其课,前后两下就感觉出易中天著书立言躬身向下的姿态了。文化人知道一肚子学问并不算真难,倘若谁还能用相声的幽默、评书的上口而讲课,那就是大学问大本事了。因《百家》而面熟了易中天之后,再连续读他的《大话方言》、《帝国的惆怅:易中天论中国政治与人性》、《成都方式: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观察与思考》、《读城记》、《品人录》、《闲话中国人》;本本书都可谓充满了盎然人气或紧接着鲜活的地气。
当下知识文化界的时风,似乎都很强调"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但这个话语权到底可以怎么用?又究竟达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紧密联系群众"?至少我从身边能感受到的两个联系程度都相当之低。倒是所谓"话语权",从报纸到网络上,被用在文化圈内人互捧、或鸡毛蒜皮的笔墨吵架之上,倒经常能见到最充分的发挥。
就说易中天上电视品三国,虽已在民间大受欢迎且社会影响广泛,却一直没少被知识同类们讽刺和挖苦--
有一条颇具代表性的指责,是这样被醋溜说出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从包装、出书、出碟、签售、讲学等一路下来,全程一条龙。其实说到底,所有的围绕学术明星的衍生产品,都是一个利益问题,收视率上去了,电视广告就上去了;名气来了,出版商的利润就上去了。"
第2节:鹰者易中天(2)
当时看到这样的愤愤不平,心里就好生奇怪:假如各位知识分子的话语权,都能像这样去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还能名利双收,可有什么不对吗?即使只从拉动文化市场和反击金融危机的角度,那也是大好的事情呀!
因此就有点真看不明白了,很多文化人既然整天都在强调自己的"话语权",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算对?难道就是为了要求一个从来凌驾万众之上的训世口气权吗?或者知识分子只能"一生潦倒贫困",才算是守了规矩才不会惹翻众怒?
还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人,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话语权",一直都被很狭隘地纠结在只对新思想、新作品的负面挑错、发现硬伤之上,还很少见到话语权被公益在社会文化的正面建设上。所以人们经常能在媒体上见到社会科学文化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种种"不符"的挑剔与指摘;表面上都以"硬伤"作为说词,指出这个或那个"不符";其实却更象是为了维护诸多的既定"祖制"。
如果单拿易中天的作学问与讲课而举例,倒也可以用"不腐"这两个同音的字来形容。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真正流动的水才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腐烂。
易中天电视上品三国的观点,未必全对;但他却从不人云亦云或捣腾陈词滥调,其基本观点全都是来自他个人的长时间独立思考并从来坚持独立表达。
举例而言:从古到今,一直被历来文人奉为忠君神明的诸葛亮,在易先生的《百家》演讲当中,不过就是一个很善于营销自己的文化聪明人而已。他这样深刻质疑道:历代的文人榜样并不止诸葛孔明一个,还有如文天祥和岳飞等等;可为什么偏偏就只是诸葛亮,才被世代文人一直尊为圣人?然后他的解释,真是令我大开茅塞:历代文人心里其实都有很深的诸葛亮情结;那就是:既要找到一个好的买家,以推销自己的所有才能;同时内心又脆弱到受不了任何一点冷落与打击--这就是所谓的斯文清高。因此,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才会被《三国演义》得君臣如鱼得水那般亲密,从此也很让历来学而就为入仕发达的文人们很能得到假想中的满足。易中天于是笑谈:以诸葛亮这样怀大才而待入世之人,他安肯一辈子躲在乡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他还是很想将自己以最优之高价,去获得一个最合适自己的官位。但易中天并不强求任何人接受他的观点,也仅仅就是将自己根据详尽史料的多年研究与推测,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而已。
除了作学问和讲课之外,我还一直非常钦佩易中天无论是对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他的没有门户之见、不朋党为圈、包括对有真知灼见批评意见的诚恳接受态度。
多年以来,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之地,经常都感染着很重的门户之见和扎堆圈气。对冒尖者、对新人,常以门户阻之挡之;而划地为圈更是久积之痼疾。有文化圈、有作家圈、有电影圈;总归都很会扎堆,并在各个圈子里,互相扮斯文低调,其实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利用这种气场,非常聪明地用自己的"话语"捧住局面,从而形成更大的气场,既以此骄纵各自的圈气,从而也为屏蔽异端的声音,当然,作为都很聪明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圈内的话语权都用得很高明,不会像暴发户那么招摇。
第3节:鹰者易中天(3)
比方说如果是同圈子里的人凡有作品出来,无论其社会及读者评价如何,先要大家扎堆"研讨"表扬与互相表扬,尽管像这样的捧场也并非出自真诚或肺腑之言,但互相之间的圈气还是要小心维护住的。
再比方说,还有很多文化人的笔墨打仗,常常更是执著于我对你错的扯皮或都是自己出了错也不肯认帐。
面对很多文化圈里一直都这样潜流行的成规戒律,易中天非但公然不遵,而且在许多事情上,他还会经常反其道而为之。易中天是内心相当孤傲,但他的孤傲,却从不会用在对学问上死不认错的执拗之上。比如《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请易中天作序,他欣然命题作:《该认错时就认错》;并且坦诚而言:"众所周知,此书历年的序作者,不是文史大家,就是领导干部,只有我是"咬嚼对象",还很被"咬"出了几处。……逮住了怎么办?我以为只能做三件事:认账、道歉、致谢。错了就是错了。出了错,难道还赖账不成?……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厚道人。只要咱知错就改,都会谅解。……也不要担心咱认了错,就会被认为是没学问。有没有学问,不在这一两个字。有没有人品,却没准真在这一两个字。学问事小,人品事大。"
易中天作学问和讲课的姿态,从来都是俯首甘为一直朝下的;可同时他对种种文化圈气和陈规陋习,又是昂然不屑的。自《百家讲坛》走红之后,易中天堵不住别人的嘴,但别人也挡不住他的路。如果用一句徐悲鸿说过的话形容他,那就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但这位我眼中的鹰者,他并不在乎人言的可畏,却很介意天机的浩大。所以他才这样感叹:"我心里最敬畏的,恐怕还就是命了。"
第4节:孙俪的眼睛
孙俪的眼睛
作家海岩曾经在接受我采访时,这样对我说:如果在你周围有人虐待小动物或对它们极端冷漠,你在交往时对这样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我一直非常在意海岩这嘱咐,甚至它几乎成了我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
我早先跟孙俪一点都不熟,甚至在她刚演《玉观音》那时,我还有点因为她的年轻青涩想等着看她笑话呢。
后来所以开始注意孙俪,恰恰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面对残疾猫狗时的眼睛。
几年前一个冬季,孙俪辗转托人向我打听"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的创办人张吕萍女士;"环保科普中心",说起来名字倒很好听,而张吕萍的真正社会名份,恰恰因为她是一位专门收养和保护残疾小动物的慈善专家。又一个大雪天里,孙俪从远郊《甜蜜蜜》剧组专门请了假,拉着我一起赶去张吕萍的小动物保护中心。随孙俪一路过去时,前后一共开了三辆中型面包车,我当时还纳闷:看看残疾猫狗,不用这么铺张气派吧?
在几间干净舒适的狗窝里,孙俪看见有被人打断后腿的狗拉着象轮椅样的小车、看见被某著名歌星遗弃的一只完全瘫痪的狗努力向她挪动,脸色已经开始难受起来。
再到一间猫舍,又看见角落里蹲着一只瞎了一个眼睛的小猫。它一看见生人就开始害怕。孙俪上前一步,那猫就赶紧往后躲,孙俪问张吕萍:阿姨,它怎么了?张吕萍说:是被它原来家里一个孩子给捅瞎的!
孙俪听后毫无精神准备眼泪马上就哗哗掉了下来。随后,她不敢再凑近那瞎猫,蹲在地上,就用她干净的眼睛静静而伤心地望住它;而那猫也侧着脸用一只眼睛盯住孙俪在看;又一会儿,那猫竟慢慢凑近孙俪然后一下钻进她的怀里。孙俪当时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她就象小妈妈那样轻轻搂住小猫痛哭失声,而那猫一直都在她的怀里瑟瑟发抖。
张吕萍之后告诉孙俪,在她的小动物保护基地里,有哪个哪个权势的孩子或是娱乐圈里的谁谁谁反复抛弃扔掉的猫猫狗狗,甚至还有被某明星给折腾残疾的一条狗。那个别经常喜欢在公众慈善活动场面时亮相作秀自己的人,其背后对小动物做下的事情,直听得孙俪哑然失色难以置信满面愕然。
孙俪临离开之前,另两辆面包车的门被打开,当时的情景让我吃了一惊:塞满全车厢里的猫粮、狗粮被卸在地上整整一大堆;给猫狗煮饭的锅、给人煮饭的锅碗,马上被直接送进了张吕萍的房间里。
孙俪走了之后,张吕萍不失幽默地跟我说了一句:"其他明星倒也来过,净来这照完照片掸掸衣服转身就走的。可孙俪,她到我这,可是全来真的呀!"
就从那个下午,我才真实了解孙俪到底有一副怎样的心肠。有言道:地球是个小村庄,人跟动物是同乡。
在孙俪上海的家里,养着一只她大姨从外边捡回来的流浪狗西西,模样并不漂亮出身更说不上显贵,西西刚进孙俪她们家门时,还一身病瘤和卷卷的脏毛。可孙俪爱惜西西,一不为显派自己更不以名狗而仗人势,她养西西就是因为刚一见面,互相就认准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功夫闲下来孙俪就会趴在自己床上跟西西高兴地对眼睛。
因为采访职业,我认识一些娱乐明星,但真能交成朋友的三三两两非常有限。
可孙俪面对残疾猫狗时的眼神,当场就让我肯定她是朋友当中难得的至交。
[孙俪为流浪小动物出了一本画集《带我回家》。邀我写序。就想到上面这些小事。]
第5节: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1)
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
连续的政治话题,让博客近日颇多了硬梆梆的碉堡味道。今日改回到娱乐八卦的老路子上去。奥运将近,准风月谈。
夸一夸我一直欣赏的马伊琍。
昨日饭后翻看《北京晚报》,得如下消息--
"第9届长春电影节闭幕,马伊琍凭借电影《江北好人》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身怀六甲的她挺着大肚,穿着便装上台领奖。就在她结束获奖感言欲下台之际,主持人突然念出一封特别来信--
"我最最可爱的马老师,提笔时心中非常紧张。首先是祝贺,不管是否得奖,能够提名也是一种认可,此时此刻我不能伴你左右,但欣慰的是有我们的小成员在……08年你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的身份也经历了多个转变,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身份--影后的丈夫,说起匹配我应该是影帝才对,希望来年也能在长春电影节一搏。马伊琍,你是我和宝宝的骄傲!"写信者正是马伊琍现在肚子里孩子他爸文章。
这事儿一从报上读,就有点秀的味道。而让马伊琍得了最佳奖的电影《江北好人》,之前没听说更没看过。但是都看过的《奋斗》却在电视剧奖项上片甲未获。
不管怎么说,也为"小马哥"高兴一下。
前段地震期间,由我采访的《凤凰非常道》基本全停。当时栏目主编直劲催我,就问:采访谁?怎么采访?此时遍请明星来谈娱乐,咱们一起找骂吧?
到欧洲杯之前,社会气氛终于有点有组织地转向喜庆了。

明星眼中的名人:东邪西独
784.5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