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兰

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王潇]

文档

1

已售 0
446.41KB

数据标识:D17207547160086660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前言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
Part 1 她看上去得到了计划中的一切
Ⅰ.一生的计划
Ⅱ.高冷之家
Ⅲ.我的大学
Ⅳ.幸福偶像
Part 2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行业
Ⅰ.创业七年 (1) 前传
Ⅱ.创业七年 (2) 朝霞、包裹和我
Ⅲ.创业七年 (3) 幂次法则
Ⅳ.创业七年 (4) 趁早
Part 3 你什么都没有错,只是太弱
Ⅰ.好,我等着
Ⅱ.不分男女,只分强弱
Ⅲ.走出这步
Part 4 看,真爱
Ⅰ.她是我的决定
Ⅱ.安家纪事
Ⅲ.最深的懂
Ⅳ.黑猫少女
Part 5 不然生活多无趣,不是吗?
Ⅰ.我的21公里记录
Ⅱ.极少数的阿姨
Ⅲ.一粒灵药
Ⅳ.遗愿清单
后记 谜底揭开前
附录 写下你一生的计划
附录 Bucket List
前言/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
胆子最大的时候,适合展开对未来最狂野的想象。绝大多数的人生时刻,都用来应对眼下,解锁问题,马不停蹄地做出计划和回顾,循环往复,让人以为没有尽头。但还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比如里程碑事件达成时的酒后,在微醺的圆满感里,因为抬头看见星空,或者低头看见灯影,就那么二三秒,热血涌上心头,让我以为自己还有机会做任何事,去到任何地方,成为任何人。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你肯定懂我在说什么。因为无数次,我都在怀疑,我也许只能过一个憋闷的、被拒绝的、被忽视的窝囊人生了。七岁十五岁二十岁三十岁,无论哪个时期,总会重现几个梦魇般的现实情境——站在或坐在我对面的人对我说你不行不是你;我被湮没在无边无际的人群中间,面无表情的众人正裹挟着我向某个方向行进;亲友在我面前颓然地抬起头,用失神的目光诉说一个愿望的破灭,然后说算了吧现在不是挺好的。这种情境每次都令我窒息,好像心中那种不可言说的恐惧又被唤起,是一种类似黑暗空间中幽闭般的恐惧。
我把这种体验叫作“人生幽闭恐惧症”。就像五岁那年我自己爬进假山的一个漆黑岩洞里,我伸手摸,上下左右都是边界唯独没有出口。我知道外面有光,但照不到这里,也听到外面有声音,但不知道怎么出去。惊恐中我曾绝望地想,我会不会再也出不去了到死都会被困在这里。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你一定懂我的意思。
“人生幽闭恐惧症”会不定期袭来,无论我身处阳光下的人群,还是在办公室的隔间,都能感知到五岁时黑暗岩洞中的恐惧,而我所有的愿望就是从洞里出去。有好几次,我差一点儿就要妥协了,差一点儿就对自己说“算了吧这样也挺好的”。但好几次,我都发觉自己身体里有什么东西还在,人们有时候把它叫作野心,选秀节目里常常叫梦想,但我一直把它叫作热血。然后,因为热血,我会开始制定比那岩洞高一点点的目标,再把目标的达成当作一个有光的出口。然后,跳出去。
再有几年,我就四十岁了。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这样的热血,我燃烧了小半辈子,已经尝试过大部分的人生幽闭恐惧,但我知道那些黑暗的岩洞还会出现在我想去往的路上,只要我还想攀登,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我希望热血也不会消失,就像我酒后向别人吹嘘的,我凭借它还有机会做任何事,去到任何地方,成为任何人。
既然这样,那么我完全有可能在四十岁上长出一副清爽的骨骼,有看上去不胖不瘦的脸;也有可能在四十五岁爬上意念中或者真实的山峰,能闭上眼睁开眼都是新鲜的高处;到了五十岁,我没想出什么特定形象和活法,也许想清爽就清爽,想去高处就去高处,五十岁应该是自由的,我想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你会发现,一路都是热血升腾几天,幻想再撕碎几次,跳出这一个岩洞,还会接着坠入下一个,总要一天天印证时间,一步步登向高处,持续的喜悦并不会出现。当里程碑事件达成时,在微醺的圆满感里,也许有那么二三秒,才能再次体验脱口说出理想那刻的热血。在数次热血的间隙,你会察觉,“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是一个判断或总结,而是一个愿望,是一句誓言。
我要为我们——我和我的同类写下这一本书。每一本书,早就等在那里,我们只管往前走。等我们用双手双脚跳出黑暗岩洞,她会在未来某处,用字句和段落拥抱我们。每一本书,已经选定了她的命运和节奏,当你经历跌宕,兑现誓言,她也安静地完成,就像果树终于结出果实。
让我们闭上眼想象自己的八十岁,皱,瘦,衣襟飘荡,精神抖擞,聊起来最好是吃过见过的笃定。如果从那天回望,我们必须告诉现在的自己:“你的血是灼热的,一直都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因为你值得用一辈子去赢得做自己的权利。当你遇见煎熬、绝望、奇迹、战友、宿敌,你都别忘,这是你自己的意愿,你发了誓。”
Part 1
她看上去得到了计划中的一切
我常常想,无论情感上还是技术上,人们其实都没真正意识到自己会死。因为如果意识到,人们应该不会选择像眼下这么活。
有一年,东北连续发生了两起空难。我陪我妈去菜市场买桃,桃有好有差,好的贵,差的便宜。我妈正犹豫,水果摊的电视里突然报道发生了第二起空难。我和我妈吃惊地看了一会儿,又沉默了一会儿一起说:“买好的!”
后来,凡遇新闻里的天灾人祸,我总想起买桃,我总觉得它是在提醒我们此生有涯,应该多吃点儿好桃。那时候小,很难说清生死大限,只觉得想问题是有个新角度的,这个新角度又很好用——每念及我也会死,就可以让无心的事变郑重,紧张的事变松弛。长大后,每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活法儿的时候,总会提醒自己——我会死,我只有这一辈子。
这本书,我打算写写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这唯一的一辈子要怎么活的事。因为从记事起,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想这件事——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可以在别处吗?我现在真难,我必须面临这种困难吗?那个人的生活看起来好棒,我能过上吗?我现在的生活没希望都是暂时的对吗?我想要的一切不是白日做梦对吗?我会跳出现在去往更好的地方对吗?
无论吃什么干什么在哪里,尤其是煎熬和绝望时刻来临,我一定会重新陷入以上追问。而事实经验证明,追问总会等到答案,只是答案的形式各异——每个阶段的考试成绩、镜中样子、录用通知、存折数字、伴侣质量,都是答案的不同样貌。当然还有一种,那就是你也曾不停追问,但几年来,一切停滞原地,幻想从未如期发生。还有,成年后,你发现糟糕感似曾相识:打开卷子,发现考题艰深而你没复习,只好茫然无措;然而下一回难题重现,你发呆你追问,只有不会做,然后必然地做错,然后必然地成绩揭晓你再次低迷。你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问前辈,前辈说知足常乐;翻开鸡汤书,鸡汤书说你得努力。
以上那些,整二十年,我一直想,一直陷入,进去出来,终于有了眉目。现在我信我印证的路径,选定的这种活法。在追问和答案之间,人得经由好几个步骤,没法偷工减料。也是大概得用去二十年,我才把这几个步骤看懂弄清。不只我,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里,他必须自证自信,必须做他自己由他自己。他未必知足,未必努力,但必须终生追问,然后依仗践行那几个步骤,才能得到答案。
这几个步骤提炼起来,真是异常简单:1.观摩活法;2.研究自己;3.发现意义; 4.踏上征程;5.循环往复。
以上五步二十个字,做到大概明白用了二十年。感觉懂的人看到这里,已经可以扔下书微微一笑出门去。
按说,其余耐心看完全书并践行的我的同类,理论上仅用两年反复论证,即可心里有数情绪稳定地活着。真的,心里有数,情绪稳定,这俩核心素质极其重要,一经掌握,漫长生活里那幸福的点阵会逐渐密集起来。当然,之后会归于不过如此,然后再出现新一轮密集。这个回头说。
我先要时光倒流,悉数把每个步骤中具体的一套打怪升级做任务重新分析回顾,挑出并描述怪兽、升级节点及任务完成情况。我还要不回避,坦荡剖析,把一切问题都当作研究对象。我本人必须在这个论证过程里,负责提供主要案例。
毕竟,我差三年四十岁,算用前半生亲身论证了这五个步骤可行,衷心希望未来四十年也可行。四十年或者再之后,如果我有个墓碑,上面写一句话就够:
“这个人,按她自己的意愿过了一生。”
不能更赞了,真的,简直满意得令人心碎。
Ⅰ.一生的计划
我是一个计划迷。
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热衷于定计划的。
最早应该是小学的班主任说:“每一个同学都要有一个记作业的本。”于是我回家向我妈讨要这个本。我妈拿给我一个黑色硬皮手册,巴掌大,德国或者日本产的,整洁又严谨。我开始按照手册里面的日历记录作业任务,再后来写复习计划,摘抄心灵鸡汤(那时候叫名人名言),也在空白处画画儿解闷儿。但我除了作业早点做完、考试名次靠前等朴素的愿望外,并没有什么人生愿景或成长策略。每次遇到“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样的问题,我都重复一个老气横秋的回答:“好好学习,长大不愁没有出路。”可见,我似乎不是一个天赋异禀富于梦想的小孩。
我成为计划迷的关键转折发生于高中时期。
我有个表姐,是我姨的女儿,天蝎座,比我大整整十一岁。十一岁基本就是一整轮的时代差距,意味着我刚上中学,她已完成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等一系列标准动作。按说这个差距在表姐妹间不构成影响,但她不一样,她是学霸!每个亲戚团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学霸负责成为集体励志样本,在我家则非她莫属。每逢年中年尾,永远传来她令人绝望的考试捷报,让爸妈第一时间用来鞭策我勇猛精进。好在年龄差距实在过大,等我上初中,她已硕士毕业成为大学老师,终于让我从家族榜样的阴影中暂时解脱出来。
表姐自己是学霸,还嫁了一个超级学霸,我姐夫。
我姐夫不是一般人,他是当年浙江地区的高考状元,然后保送读硕读博。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据说工作内容是国家机密,我只知道他研究载人航天飞机,属于科学家。关于航天飞机,我的科学家姐夫只透露过一句——早在1996年,他就告诉我中国宇航员已经在训练了,说我这一代,如果想上天,还是有希望的。
高中一年级文理科分班后,我姐夫开始帮我补习数学。为了补习效果好,我爸整个暑假都安排我住在学霸夫妇家。如果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改变锚点的话,那么我的锚点就在1995年的夏天。
那个暑假异常漫长,我为了学习,寄居在学霸夫妇家,同时必须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学霸夫妇早起第一件事是播放教学录像带《走遍美国》,在播放的同时完成洗漱早饭等准备活动。说早饭是准备活动,是因为在早饭后,他们一定会关闭电视,各自拿出一个记事本安静读写十分钟,再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一天结束后,偶尔会在楼下打一会儿羽毛球,晚饭时则需再次温习早上看过的《走遍美国》,饭后立刻关闭录像,两人各自关进一个房间内长达三小时。这三小时严格计时、雷打不动。每晚,整个家中无声无息,堪比图书馆或者大学自习室,彻底隔绝了外部世界。几天之后,我就快疯了。
我表姐当时是大学老师,大部分时间与我一样放假,为我编排了和她一致的生活日程;而我的学习计划,则由我姐夫制定。制定那天,我看见我学了一年都没弄通的数学书,被我姐夫三分钟翻完,合上书他问我:“大学你想上哪儿?”
“啊?”我呆住,我心说我当然想上清华北大,我也得能考上啊。
“你有特别喜欢的行业吗?”他又问。
除了我爸我妈我表姐姐夫,我根本就没见过这世界上都有什么行业,更谈不上喜欢了。只好说:“不知道啊。”但又觉得这个回答太弱智,赶紧补充:“我喜欢好看的行业。”
“好看?好看的行业是什么行业?”
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我姐夫只好继续启发我:“你就这么想,你认识的人里,谁的生活你最想过,你未来想成为谁那样的人;还有,你最喜欢干什么看什么。综合起来画一个交集,看这里是不是存在你喜欢的行业。”
我在认识的这几个人里面想:我妈做外事的,学的英文;我爸做能源的,学的电力;我表姐学的光学,做大学老师;我姐夫学的遥感,做了科学家。这里面只有我妈,经常出差去别的国家,出门穿得好看,拿回的照片景色也都挺好看的,这些我都很羡慕。我自己呢倒是喜欢画画,但由于没有专业系统训练,画得并不好看,但能画总是高兴的。其他,我就是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拥有好看的东西,要是能创造好看的东西,就更好了。
于是我说:“穿得好看……去好看地方……能画画……能把好看的东西做出来给人看的行业……”
科学家姐夫把数学书扔回桌上,看着我,就像看着个傻子。
尽管问答结果如此,学习计划还是定了,我猜那估计只是个数学及格计划,科学家姐夫有很大可能在那天就放弃了我。
总之,漫长寂寞的暑假补课开始了。表姐家的书房墙上张贴了整幅美利坚合众国地图,我做题中一抬头就能看到。其中几个城市被标注了五角星。每次在书房做好题,我百无聊赖,就只好看一会儿美国地图,再依次认读那几个城市。几乎每晚夜幕降临,我都会从窗口望着别人家的灯光,近处的远处的,心里想,其他人都是怎样生活的呢?
当然,学霸夫妇生活也有乐趣和笑声,一个月里有过两个晚上,他们俩会商量着拆开电脑主机,用我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讨论着什么问题,然后,一起拿起烧热的电焊枪,开始快乐地焊!主!板!我就像一个地球人看着俩外星人修飞碟一样在旁边呆立,悲怆地注视着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
在暑假尾声的一天晚上,我的忍耐接近极限,坐立不安。为了挨过最后三个小时的全家自习时间,我转到书架旁,胡乱翻书打发时间。在书架上,我发现了一个黑皮记事本,好像是每天早晨我表姐要花十分钟读写的那个。当我翻开来看,我深深震惊了。
这本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人生大事年表,后面是各计划的拆分执行。在大事年表里,起始时间是中学,按年代悉数写下了表姐的大学愿望,一个个具体事项都有达成时间,还有心情批注。很明显,硕士研究生以前的计划是从之前的某个本子誊写过来的,笔迹都相同,而工作后的大事年表则是重新开始写,一直写到未发生的十年后!来到北京当大学老师,与姐夫结婚,这两项显示为最近达成的目标。之后的目标有:GRE,GMAT,美国大学的Offer,夫妇赴美,地图标注城市的名字,美国工作Offer,房子的样子与规划,她的理想形象,生一个男孩,生一个女孩……
本来我觉得他们每天的三小时太长、太多、太苦了,一下子都有了解释。原来我所见的每一小时,都是其中某个大事件目标的执行拆分。到今天,我依然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那个时刻,在北京西部的一个居民区窗口前,我震惊无比地捧着我表姐的记事本,就像捧着她的人生。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人敢这样步步为营地计划自己的一切,也从未知道,原来人生竟然可以精细落实到这个地步。这记事本上的信息表明,表姐很可能从中学时候起就清晰大胆地写下了她所有的愿望,然后用未来每一天的时间去付诸实现。
我震惊了一会儿,却同时又感觉好了一些——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有着人生维度的宏大计划才能做到严格自律,也不愿意真的承认,他们持续学习,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学习中体验到巨大的乐趣。就像他们焊主板,只是像其他夫妇做手工一样,是一种温馨的玩耍。我一直不愿意真的相信人与人有这样悬殊的差别——他们所有因学习带来的快乐,已远远超过庸常的我们玩耍和看电视剧的快乐。
我有点儿理解了姐夫问我“喜欢的行业”和“想去的大学”是什么意思。我开始羡慕表姐,并也想有这样一个记事本,为自己列举一些宏大的计划。但由于对想要的未来实在没有章法,从高中到大学,我一直没有写。
我大概还能记得十年前,2002年7月30日。夏日雨后,我第一次写下了这个文档——《一生的计划》。
我大学刚毕业第一年,住在北京西城,每天上班乘坐地铁,在国贸站的报摊看到了一本书,暗红色封面,书名叫《一生的计划》。电光石火间,这书名让我想起了表姐的记事本,以及我那要写没写的计划,于是迅速买下。
那时我剪短发,脸颊和全身还有婴儿肥。我对人世好多不懂,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有无数幻想和愿望,大概有点儿王小波所说的“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个意思。
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怕,相信所有电视里书里的奇迹,觉得哪儿都可以去,怎么样都可以过。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变身,成为任何人。那时候我每天琢磨的,就是我怎么变身,我要成为谁。
表达少年的愿望有很多途径,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我像表姐一样,选择了写一写。对我来说,写一写踏实。就这样,二十三岁的我写下了自己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一生的计划》。一生太长看不到头儿,我就先写了未来十年。因为许多愿望当时看起来太宏大太遥远,所以索性把期限留得长些。比如在计划里的毕生愿望栏(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我写下“出版一本书”,我想那估计是到暮年才能完成的事——当时绝对没敢写“畅销书”仨字。
后来的十年真的非常非常漫长,其中几番说“恍如隔世”也不过分。住址电脑都换过,这份Word文档始终妥帖地存着。有时候整整一年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王潇]
1
已售 0
446.4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