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我的德国笔记

文档

0.8

已售 0
357.45KB

数据标识:D17207529156650323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一节
不久之后,我将远行,应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科学研究和艺术部部长戈佩尔先生(Thomas Goppel)的邀请,我要去那里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我要去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班贝格(Bamberg)。据说当年哲学家黑格尔就在那里遇见了拿破仑,是在一条小路上,还是在一座小桥上,我不知道,很多人也都不知道。那座城市有保护得很好的古迹,有不同风格的教堂,还有很久以前的石头路。在那里有一个国际艺术家之家(das Internationale K nstlerhaus Villa Concordia),那就是我将要学习和工作的地方。
现在,我每天都用Google地图查看班贝格。生活多么奇妙啊!我在想,在古代,人们要出远门,他们怎么去找目的地呢?人们从近处走到远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又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路就越来越远了。人们自己绘制地图,记下自己脚下的印迹。我看过古代的地图,无论是疆域地图,还是要塞地图,都只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可是今天,利用卫星地图,我不但能很快地找到遥远的班贝格,还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小城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甚至能看见行驶在路上的小汽车和行人。当然,我也看到了国际艺术家之家,它就伫立在河边,一条绿色的河。国际艺术家之家的建筑是米黄色的,围绕它的是一个大花园。在鸟瞰图上,我看到班贝格被大片的树阴覆盖着,浓郁的绿色之间露出一个个红色的屋顶。
有一天,国际艺术家之家的崴斯(Wei)女士来信问我,在班贝格一年是否制定了工作计划,我告诉她,我要学习德语,写一些散文,还想画油画。我喜欢欧洲的风景画,喜欢那画中阴郁低沉的天空,还有铅灰色的云,虽然那景象给人一种压抑感,但却呈现出厚重的艺术气息。沉重感连接的往往是无穷的猜想。我想起了德国画家丢勒,无论是他的风景,还是他的自画像给我留下的都是沉郁的印象。从地图上看,丢勒的故居离我要去的地方并不远——纽伦堡,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后我可能经常要在那里乘火车到别的城市去,比如慕尼黑、法兰克福、柏林,那里还有通往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其他国家的火车,我希望有机会透过车窗看到更多的欧洲风景。
这些天,我重新拿起放弃多年的德语课本,一课一课地复习。那些书的封面被磨损了,纸页也已经发黄。我想起青年时代,想起那些自学的日子。那时候学习德语只是出于热情,至于学了德语能做什么,我却说不清楚。我们这代人都曾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知识就是力量。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学习德语就像着了迷。我的课本是北京大学的德语教材,课本刻着那个革命时代的印记,比如互相称呼还是Genossin Li,Genosse Wang(李同志[阴性词],王同志),而不是Frau Constance,Herr Michael(康斯坦丝女士,米歇埃尔先生)。我从第一课(Lektion Eins)开始学习,先是字母,然后是单词,一直到句子。在那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德语。那时收音机也没有德语教学节目,我只能猜想德语的发音,根据语音课文的发音图,模仿发音。比如发i这个音,舌尖顶着下齿龈,舌中部稍稍隆起,双唇扁平,中间可放进一个手指,然后用力送气。我甚至按照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朗读德语的音标和单词,比如a这个音,我就发得像汉语拼音的。但是德语的很多发音在汉语里是没有的,比如舌颤音[r],还有[],猜想这些发音我觉得很困难。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读得对不对。
很多时候生活就像梦一样,当一件事情来到眼前的时候竟很难相信它是真的,就如同这次去德国。此前的四五年间,我几乎每天都很固执地写我的长篇小说《天长地久》。奇怪的是我的小说里居然写到了德国,我写了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天文台,还写了一个叫施密特的德国天文学家。前不久,当我收到德国的邀请信时,忽然觉得是那么不可思议——我在想,为什么我写的是德国的天文台,而不是法国的天文台呢?其实,这是青年时代读书留下的印象。那本书上说,德国的精密仪器是世界领先的,特别是卡尔·蔡斯照相机。而法国的神经外科是最好的。我写的是天文学家,要用天文望远镜,那样的仪器当然应该选择德国制造啊!
我要走了,去德国,去那里的一个美丽的小城……
第二节
今天国际艺术家之家的朋友用E-mail发来了一些班贝格的照片,都是美丽的风景,其中有一些沿街的房子很漂亮,房子是彩色的,粉色的、淡绿色的、浅米色的,虽然色彩不同,但是整体色调却非常和谐。我没想到一条街上的楼房可以设计这么多颜色。看着照片,我忽然觉得那些房子很熟悉,有一座巴洛克式的楼房,红色的屋顶,米黄色的墙壁,我好像到那里去过,那是什么地方呢?转着轮椅,来到客厅,我看到沙发上方挂的一组水彩画,就在那一刻,我发出一声惊叹——这画里的房子和我看到的照片竟是如此相像。
两年前的一天,我去逛一个很大的家具城,那里有一个画廊,有油画、国画,还有很多水彩画。我在那里流连了很长时间,一幅一幅地欣赏着。我先买了一幅丙烯风景画,那幅画看起来有点伤感,灰色的天空下有一条通往远处的小路,路旁有一棵孤零零的苹果树,树上开着粉白色的花。画家是一个美国人,我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地方。我只是喜欢那棵苹果树,尽管它是那么孤独。我还买了四幅水彩画,都是欧洲建筑风景,它们镶嵌在朴素的木制镜框里。回到家里,我把四个镜框设计成梯形挂在墙上。一有时间,我的轮椅就停在那一组画框前,我很喜欢那些古旧的欧洲建筑。画里并没有标明那些房子是哪个国家的风景。我曾猜想,有一幅从风格来看好像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因为有一座房子就在水边,不远处有一座桥,有水的地方才有桥,而威尼斯城就建在水面上。我看过的一本欧洲建筑史上说,威尼斯总共有三百七十八座桥,人们每天划着一种叫贡多拉的小船从无数的桥洞下穿过。另一幅画里画的好像是法国的情景,那老房子就像雨果小说里描写的一样。墙壁很久都没有修过,颜色已经斑驳了。而另外两幅水彩画里的房子很像德国建筑。那本欧洲建筑史上说,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有很多建筑都是巴洛克式的,风格简洁明快,朴素美丽。德国北方更多的是哥特式建筑,恢弘严谨,庄重沉稳。而我要去的是巴伐利亚,我要住的房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那一天,当我买下这些水彩画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走进那些风景里……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也能画出班贝格的风景。生活中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些天,我正在重读《油画技法》和《水彩风景》。要知道,我们永远的老师就是我们自己啊!
就要离开家了,我还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要飞过千山和万水。忽然想起小时候看到的天,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天很远,我总想变成一只鸟儿到蓝天里去飞,自由自在,飞得很高很远。一个人为事业、为理想总会离开家,离开祖国。我的远行要克服很多困难,首先要战胜病痛,只有战胜病痛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买了一些药,还带上针灸针。这些天我从父亲和母亲的脸上看到了欢欣,我能去德国做访问学者,他们很高兴。我也看到了他们的担忧,也许只有他们最懂得疾病带给我的痛苦。
我收拾行李箱的时候,父亲来到我身旁,他拍拍我的肩头,一句话不说,但是我能感到父亲那只大手的力量。父亲知道我是坚强的,所以不再用语言说什么。母亲一有时间就来我屋里,她一趟趟地给我送来针线,大大小小的扣子,还有小剪刀,母亲总是非常细心。可我知道,她是用那些针线遮掩自己的伤感。母亲有点沉默,我很想问她,妈妈,你在想什么?是不是和我一样想到了从前?你是不是又想起了那个冬天?那一天多么冷啊,你背着我走出医院的大门。我那时才九岁,我问你,妈妈,我以后还能走路吗?我问这话的时候泪水已经流到了腮边。妈妈,记得吧,你对我说,能,一定能,只要你勇敢……妈妈,我一直记着你的话,直到今天,去了德国我也会记得。所以你不用说什么,也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在困境中走过了很多年……
临别的时候,我嘱咐了母亲,又嘱咐父亲,别忘了吃药,要坚持锻炼身体。母亲说,你不要挂念小狗,我会把它照看好,你就放心工作吧!家里做了丰盛的午餐,父亲还换上一件很漂亮的毛衣,他从来都是这么要强。饭桌上,他先举起酒杯,他说,孩子,祝你健康,希望你继续发奋学习,像从前一样……我看见父亲的眼圈有点红,我的泪水也差点流下来。那一会儿,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在我的病床前为我朗读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那时候我从没有见过海燕。父亲告诉我,海燕是勇敢的鸟儿,它不怕暴风骤雨,即使在电闪雷鸣中穿过,也会发出胜利的欢笑。父亲说,你啊,也要做一只勇敢的海燕!我想对父亲说,我会像那海上的鸟儿一样去飞,飞得很高很远。
当汽车就要开动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看见了他们眼里的泪光,我在心里说,再见,我的祖国,保重,我的爹娘。我会回来,就在明年花开的时候……
第三节
凌晨两点,A330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在当地时间早晨五点半,飞机开始在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的上空盘旋了。从舷窗里往下看,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在我的印象中,法兰克福是德国的空中交通中心,也是欧洲的空中交通中心之一,这里每年举办很多大型的贸易博览会,特别是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还有汽车博览会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这里也许有鳞次栉比的楼群,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繁华如同东京、纽约……
飞机缓缓地降落了,法兰克福机场非常繁忙,一架架飞机排着队,起飞降落,从空中看就像一只只忙碌的蜻蜓。下了飞机,来到了边防检查口,一位又高又胖的德国警察接过我的护照看了看,又很礼貌地还给我,用汉语说,谢谢。这是我踏上德国土地后,一个德国人给我的第一声问候,而且是用汉语,我感到很亲切。过去在二战电影里看到的德国人的印象开始变化。
后来,一个女警察在我的护照上盖上了入境时间的图章,我进入了德国。
法兰克福机场的无障碍设施很完善,到处都有垂直电梯,还有很醒目的轮椅标志,顺着那些标志很容易就找到了国际到达的出口,在出口外面的信息服务台,我先生用德语询问了机场的长途火车站(Fernbahnhof)的位置,然后找到了那个和机场主体建筑连接在一起的火车站。
我们在车站的露天咖啡馆喝咖啡,吃三明治。这是我第一次吃真正的洋餐。咖啡是热的,三明治是凉的,不咸也不淡,我忽然想起中国热气腾腾的豆浆和油条,想起已经在远方的家。
也许一个人离家越远越会想念它。这个咖啡馆很舒适,人们悠闲地坐在那里,一个人,或是两三个人,他们喝咖啡,看报纸,一点也不像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我对咖啡馆老板说,我累了,他就给我找了一个长沙发,让我躺下休息。于是我第一次用德语说了一串谢谢。我在那里躺了很久,渐渐地,飞机起落的轰鸣,火车进出站的喧嚣都在我的耳边远去了……
时间到了,我乘电梯到了站台上,流线型的银色列车像一条巨龙呼啸着进站了。这是开往维尔茨堡(W rtzburg)的城际特快(ICE),也是德国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我靠车窗坐着,列车开动了,像风一样飞驰,可是它并没有直接去维尔茨堡,而是开到了法兰克福的主火车站(Hauptbahnhof),在那里就像一艘抛了锚的船,停着不动了。
来德国之前,我只知道在德国坐火车一定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换乘,因为德国很少有像国内那样一开几千公里不换乘的列车,所以弄清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换乘什么样的列车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会耽误行程。半个多小时以后,列车终于重新开动了,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车厢里有一块电子屏幕显示车速是二百四十公里。车厢摇晃着,车窗外,德国的田野如同画卷一样慢慢打开了,大地像一块绿色的绒毯无边无际地铺展着,一座座精致的红顶白墙的房子就像彩色积木搭起来的一样。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小教堂,它们兀立在那里,就像村庄的保护神。小教堂那么醒目,也那么孤独。它们仿佛想告诉人们什么,它们想说什么呢?
列车在维尔茨堡停下了,我们要在那里换乘慢车,停车时间只有六分钟,好在换乘的车就在同一个站台的另一边。那是一列老式火车,车厢是红色的,那红色已经斑驳了,车门也破旧了,门中间竖着一根铁棍,把宽大的门分成了两半——这是一辆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老火车。但是,火车边却有热心的人。一个刚从车上下来的德国小伙子跑过来,问我是不是要上车。我说,Ya!于是,他就和大家一起帮我上了车。他刚跳下车,火车就开动了,我挥手向他致意,大声对他说Vielen Dank!
那会儿我在想,其实无障碍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环境的,另一个是人文的。而人文无障碍是消除环境障碍的根本,不是吗?
第四节
这真的是一列老火车,座位是木长椅,靠背那儿有的地方已经磨得发亮了,但是车厢里却很干净。老火车晃晃荡荡地行驶着,每到一个小站就停下来,一分钟或者两分钟之后再重新开动。我笑了,真没想到德国还有这样破旧的火车呢。车上没有人查票,也没有列车员送水,就像一辆自助列车。上车下车,旅客自便,一点也不拥挤,一些人上来坐两三站,然后就下车,然后又有人上车。我觉得这辆车就像一辆郊区的公共汽车,只不过车身特别长……
就在这个慢慢腾腾、摇摇晃晃的车厢里,我想起小时候坐的慢车。那时我八九岁,父亲带我坐火车去武汉治病,我们坐在硬座车厢,火车咣当咣当地开得很慢。一路上,父亲怕我的脊椎疼痛,就让我斜靠在他的胸前。每当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我的眼泪就会悄悄流下来。父亲身上有一股淡淡的烟味儿,我像小动物一样翕动鼻子,闻着那种熟悉的烟味儿,父亲的味道让我觉得亲切,还有一种可依靠的感觉。在旅途上,我从不寂寞,因为父亲会给我读书,他给我读胡万春的小说《骨肉》,萧平的小说《三月雪》。靠在父亲的胸前,听着他读书,就像今天听大提琴独奏。父亲的嗓音很浑厚,就像大提琴发出的共鸣。倚在父亲的胸前,听他读书,有时候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等到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到站了。我在德国的火车上是这样的想念我的父亲……
车窗外,远处是起起伏伏的小丘陵,有时候会看到一座教堂的塔尖。大约一个多小时,班贝格越来越近了,一座精美的小城的轮廓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时间——一年,也许漫长,也许短暂。哦,班贝格,我来了,我来自中国,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对于你,多多少少还是陌生的地方。当然,我对你同样陌生,但我要认识你,认识你的过去和现在,也许这会很困难。我要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还要与人们交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那天我在这座城市下了火车,刚一出车站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也许我太喜欢油画风景,也许我早就想再画油画,看到这样的景色真想马上拿起画笔。这是一座历史名城。无论在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教堂。这里的Dom大教堂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再远一点的是圣·米歇埃尔教堂,它们都坐落在小山坡上,教堂高高的尖塔像剑一样刺向天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它们的七个塔尖。每天我都能听见远远近近的教堂当当的钟声,那钟声有高有低,有的悠远绵长,也有的短促清脆,但是韵律很和谐,我听着就想起巴赫的音乐。我想也许来到这里才能感受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内涵,特别是那些古典作品的庄严神圣,还有宁静悠远的意境。这里的环境会让人不由得心里就荡漾起美的旋律。
那天从我住的大房子里出来,沿着用石头铺成的古老街道去城里,经过一个只有三棵树的小广场,再拐过几个弯,就来到了一座小桥(Untere Br cke)。桥下就是雷格尼茨河,它从东南逶迤而来,一路奔涌喧嚣,从古老的磨坊桥下穿过,就来到了老市政厅。老市政厅坐落在河中央的桥上,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河中心的市政厅。这里每天都吸引了很多游人。过了老市政厅,河水又重新汇合在一起,再从我现在站的桥下奔向西北方向。这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它连接着向南流入黑海的多瑙河,还有向北流入莱茵河的美因河,把欧洲南部和北部的水系贯穿在一起。由于莱茵河流入北欧的北海,所以,它又把北海和黑海连接在一起了。
雷格尼茨河是一条见证了历史的河流,现在的磨坊桥(Mhlbrcke)原来是水力驱动的磨坊,千百年来河两边的人们利用它的水力磨面、碎石,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电力。在河的南岸是班贝格的古城,因为它没有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现在依然保持着最初建成时的完整风貌:用石头铺成的狭窄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房子哪一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那些高高耸立的教堂尖塔,大多数都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我的德国笔记
0.8
已售 0
357.45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