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译者序
前言(1)
前言(2)
推荐序(1)
推荐序(2)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1)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2)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3)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4)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1)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2)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3)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4)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5)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6)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7)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8)
第3章 抱持(1)
第3章 抱持(2)
第3章 抱持(3)
第3章 抱持(4)
第3章 抱持(5)
第3章 抱持(6)
第4章 依恋(1)
第4章 依恋(2)
第4章 依恋(3)
第4章 依恋(4)
第4章 依恋(5)
第4章 依恋(6)
第4章 依恋(7)
第4章 依恋(8)
第4章 依恋(9)
第4章 依恋(10)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接下来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书中提出了“渴往的男人(女人)”模型,与弗洛伊德的“内疚的人”模型形成对比。作者在随后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结尾,作者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并用关于爱的整合性章节来结束全书。
1.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
2.对女性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实际生活——作者及其学生对67个经历不同、生活各异的人进行了现场访谈。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
在本书中,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不仅就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其他浪漫依恋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还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八维度关系模型:
抱持
依恋
激情体验
坦诚相见的确认
理想化与认同
共同性与共鸣
嵌入
照料
作者简介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Josselson)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布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媒体推荐
这是近年来人际关系领域最出棒的著作之一。见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优美。
——欧文•雅龙,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
本书见解深刻且富有洞察力,对专业心理治疗师和那些寻求对人性有更好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出版者周刊》
本书文笔自然流畅,作者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学的敏锐,、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哲学的高屋建瓴融在一起,却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可读性很强。
——丛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关系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生活中的你。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译者序
终于翻译完了,长吁一口,一狠心关上电脑,闭上眼睛,一幕幕情境便浮上脑海。
自从欧文•雅龙的著作进入中国后,国内“龙粉”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他老人家,在北京友谊医院柏晓利医生的努力下,雅龙先生终于通过视频和我们这些“龙粉”们见面了。好东西没有人会嫌多,而是越多越好,于是人们又想能否请雅龙先生到中国来给我们做培训?可是这个要求近乎百分之一百地无法实现,因为雅龙先生年事已高,不能长途奔波来大洋彼岸的中国了。但是,他推荐了他很欣赏的女弟子:朱瑟琳女士,希望她能代他前来和中国朋友交流。
作为译者,我们有幸先看到了这本书。
真是先睹为快,手难释卷。从一开始,我们便迷上了这本书,不只因为我们对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感兴趣,而本书的理论基础恰好正是新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而且因为作者的叙述清晰而生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将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非常清楚,一个个具体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以编年史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由得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浮想联翩,遥想当年……原本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看了此书,顿然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的是给我们这些译者在醍醐灌顶,指明前世今生。
作者主要解释了关系的八个维度: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和照料。每一部分都有案例相对应,将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关系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完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在关系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经营我们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既感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的叙事能力及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感到了我们学养与笔力的欠缺,深感遗憾,生怕我们的笔端不能传作者之情意给读者。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词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而探讨乃至争论。尽管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深深感谢作者和放手让我们翻译的出版社,因为这是给予我们一次非常好的专业学习机会和加深我们同行间彼此了解的机会。起码,我们遵循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也时时注意内容反馈与情感反馈的澄清。事后回想,感觉真的很棒!
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岂敢怀璧独享?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中国学者与临床实践者获益。我们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更多听到的是咨访关系,但本书作者向我们说明,要理解个体生命中的所有关系,咨访或治疗关系并不是充分的指导;相反,会妨碍关系理论的发展,“因为治疗关系不可避免地是非相互的,非对等的。我们更多的是明白个体如何体验这种非对等非相互的关系。”而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人们一生当中在很多维度上是如何与他人产生联系并建立关系的。
想一想,人生在世,谁能终生离群索居,自成一类?作为芸芸众生,我们总在“人际”中生活,烦恼痛苦也皆由“人际”而生,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其社会性。正如作者所言:“人们之所以有症状或困难,是因为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发生了扭曲偏离。”而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幸福愉悦的根源也在于“人际”之中。读罢此书,将会使你明白痛苦烦恼的根源所在,也会帮你发掘到快乐的慧根,对于人可以如何经营自己的关系有很大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书不仅对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士有帮助,对为人父母者也有启示,对初入爱河之人有指导,对于身处某种人际困境或者人际陷阱的人也大有裨益。总而言之,本书对所有处于“关系”之中的人都会有帮助。
另外,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生后来的景象皆源于生命最初阶段的蓝图。本书浓墨重彩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早期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长大成人后状态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对于我们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体谅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
本书的通篇写作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叙事与现象学功底的。本书引领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即是意义,而意义因存在的情境而变化。当我们蓦然回首,不要傲气冲天,不要黯然无言,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对我们都有意义,而且是无法替代的、贯穿一生的意义,只是有多少还和现在的我们如影随形,有多少已经消散在人生的风雨中,有多少驻足在我们曾经的人生道路上,那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知道了。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必试图如作者所言,去“disown”它们。
一句话,我们近半年来没日没夜的辛苦,没有白费,只要我们的翻译工作能够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启示与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人与人之间,你和我之间,距离是永恒的,依恋是永存的,我们因为某种共同性而永远追求着理想化的境界,也可能以至于如庄生梦蝶,他人与我们,世界与我们,都深深地彼此嵌入了,难分彼此。
最后,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丛中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序;感谢丛中教授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悉心指点;感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同事田宝伟、牛勇、张驰、吴磊在翻译期间为我们分担了部分工作任务,减轻了我们的时间压力也保证了我们的精力;也感谢李军素、张梅燕、朱宁三位女士对初译稿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张小平、张致宁先生对自己宝贵时间的让渡。
所有翻译不当之处,皆由我们二人承担,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希望这种幸运降临我们头上。敬请指教!
鲁小华孙大强
于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9月26日
前言(1)
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事、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患者们经常会问我:“可是,我能对丈夫有何期待呢?对朋友又能有何期待呢?是不是我变得太贪得无厌、期待太多?我所需要的是否是其他人也都需要的呢?或者,我的失望就是‘生活本貌’,我只能接受它?”作为治疗师,我们已经学会对这些问题闪烁其词。我们不回答,因为我们不知道答案。如果我们确实回答了,我们的回答也是出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出于可能给我们以指导的任何科学。但是,作为关系方面的理论学家和专家,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
然而,越来越多前来求助的患者不是因症状而来,而是因“生之痛苦”而来(Yalom,1989);而且这种痛苦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对与他人的联系的失望上。当我们拥有一个关于我们内心生活的可行的理论时,则仅仅通过使用心理病理学语言就可以描述人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他人的支持被定义为“依赖性”;为他人的幸福忧心忡忡被视为“共同依赖”的征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可以轻松地谈论性,我们也能直截了当地谈及金钱。但是我们却羞于张口谈及爱。
我们如何思考爱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同一性和我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每个人(以及每种文化)对于爱的思考是千差万别的,对于爱这种现象思考的重点也千人千面。因此,即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的羞涩去谈论爱,我们也将发现我们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竭力弄清楚这些差异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穷于表达这些意义。在我们急于去理解这些症候的构成时,我们在对那些给予生命意义和活力的事物加以概括化的方面就没有投入充分的注意。表达成人关系的言语在哪儿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是如何需要他人的呢?
本书试图开发一种反映人们彼此相互联系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我描述了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去做的、他们在关系中是如何感受的以及他们在关系中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发展的。
在与很多人谈论在他们生命里程中的关系时,我发现人们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具有令人惊讶的多样性,一些人会看重特定种类的关系,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不同的关系体验。我的使命是勾勒出一幅关于人际之间联系方式的探索性的地图,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方便地思考这些关系并更好地去理解我们与他人相互之间的需要。
工作的来龙去脉
在研究女性的同一性过程中,我越发为关系在人类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所触动,同时我也发现要使这种摆在我面前的关系现象变得有意义,我所能借用的理论工具是少之又少。于是,我开始阅读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在关系方面的论述,同时对一些人进行访谈,谈论那些在他们自己的关系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事情。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试图整合现象和理论,用现象说明理论,用理论解释现象。如果高度、宽度和深度是事物的三个维度,那么当关系从内部呈现出来,它的维度是什么呢?在我们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呢?
我所凭借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方法,也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的一些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作者的工作,这些作者的工作能够推动我的模型的发展。由于空间的限制,我的关系模型与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关于人际吸引和家庭治疗文献之间可能的交叉问题留待他人来思考。在这里我没有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就这一方案的现象学方面来说,我使用了深度访谈法来帮助我更清晰地思考“存活体验”。我的方法并不是正规的研究方法,而更像是一种试图能够更好地倾听人们描述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受的方法。在就人际关系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所做的第一步是让访谈者画“关系空间”图,在图上圈出在他们的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开始的时候,我询问他们在5岁的时候,他们的关系空间看起来应该是怎样的,然后以5年为一间隔递增直到现在的年龄。这些图画构成了深度访谈的基础,这种深度访谈是关于每个图表中的每个人对被访谈人曾经的重要性。什么是关系氛围?什么是重要时刻?随着被访谈人的年岁增长,每个人的重要性是如何变化的?(有关这些访谈的更详细信息或关系空间图的具体形状,请参阅本书后面的附录A。)
前言(2)
大多数访谈持续3~5个小时。访谈本身也是在关系的背景之下发生的,我的目的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不带偏见,并(对被访谈者)感兴趣的第三方提供给被访谈者。因为这些人是被访者而不是病人,因此我可以更为自由地进行多焦点地倾听。我并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来倾听,而是一个学生,我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如何使他人变成对自己来讲很重要的人。
很多人发现这种访谈经历很有趣、很有价值,甚至很感人。很多人在访谈过程中哭出来—被感激之情或回忆起来的爱所深深触动而哭,因为丧失或失望的尚未愈合的伤口而哭。同样,在访谈结束时,我感到我与被访谈者之间非常亲近,但同时也感到有些失落和失控。很多受访者在访谈之后与我至少有一次联系—通常是告诉我访谈经历对他们是多么有意义,也可能是想知道这次访谈是否对我也有意义。
我访谈了那些我认为可能会让我有所受益的人,但是我没有试图正式地将我们的样本分层或组合。我访谈了55个人,我的学生还对另外12人进行了访谈。受访者的年龄从11岁到93岁不等,在种族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大多数受访者的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需要特别指出,我发现这些人的联系面最广,并且在变异性方面可以提供给我最多的信息。)我尽量找到非常善于表达的人作为访谈对象,这是因为谈论“关系是怎样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希望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感受转化成语言的可能性提至最大。
出于保密性的考虑,我拼凑和虚构了一些故事,但是所有的病史在情感层面都是真实的(虽然在事实层面上不是真实的)。
内容概要
在本书的第1章,我将介绍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在第2章,我将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同时我批判了自我在心理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这一章提出“渴望的男男女女”(Yearning(Wo)Man)模型,与弗洛伊德的“罪恶之人”(GuiltyMan)模型形成对比,该模型成为一种基于对关系核心地位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发展理论的原型。通过这种方法建构了我的关系模型后,我在随后的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关系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末尾,我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我用关于爱情的整合性章节来作为全书的结束。
对于每一个维度,我都会呈现一个个体的详细的关系传记,而这个人的生活聚焦在人际交换模式上。我决定在每章呈现一个“完整的生活”,换言之,就是呈现一个人的完整故事,从而展示关系的模式,丰富多彩的画面对于理解一个人的发展历程是很重要的。
我尽量避免“病理化”他人,我的评论方式也尽量避免使得他们的需要被推断出是神经症性的需要。记住:我们拥有一种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所有对于他人的需要(除了性欲的满足)都可能被视为神经症性需要,甚至是更糟糕的需要。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使用“依赖”这个词,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被这样告知的:所有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当人们接受治疗时,我会研究相应的影响过程及影响结果。当我需要他们描述要点的时候,我会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随手画出一些小插图来。当我发现无论是被访者还是我的病人都没有可讲述的例子时,我会转向文学作品,实在没办法后我会转向我自己的经历。我的方法是假设人们彼此相互需要是健康的而且是必要的;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译者序
前言(1)
前言(2)
推荐序(1)
推荐序(2)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1)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2)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3)
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4)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1)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2)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3)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4)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5)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6)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7)
第2章 渴望的男男女女(8)
第3章 抱持(1)
第3章 抱持(2)
第3章 抱持(3)
第3章 抱持(4)
第3章 抱持(5)
第3章 抱持(6)
第4章 依恋(1)
第4章 依恋(2)
第4章 依恋(3)
第4章 依恋(4)
第4章 依恋(5)
第4章 依恋(6)
第4章 依恋(7)
第4章 依恋(8)
第4章 依恋(9)
第4章 依恋(10)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接下来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书中提出了“渴往的男人(女人)”模型,与弗洛伊德的“内疚的人”模型形成对比。作者在随后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结尾,作者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并用关于爱的整合性章节来结束全书。
1.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
2.对女性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实际生活——作者及其学生对67个经历不同、生活各异的人进行了现场访谈。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
在本书中,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不仅就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其他浪漫依恋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还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八维度关系模型:
抱持
依恋
激情体验
坦诚相见的确认
理想化与认同
共同性与共鸣
嵌入
照料
作者简介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Josselson)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布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媒体推荐
这是近年来人际关系领域最出棒的著作之一。见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优美。
——欧文•雅龙,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
本书见解深刻且富有洞察力,对专业心理治疗师和那些寻求对人性有更好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出版者周刊》
本书文笔自然流畅,作者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学的敏锐,、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哲学的高屋建瓴融在一起,却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可读性很强。
——丛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关系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生活中的你。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译者序
终于翻译完了,长吁一口,一狠心关上电脑,闭上眼睛,一幕幕情境便浮上脑海。
自从欧文•雅龙的著作进入中国后,国内“龙粉”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他老人家,在北京友谊医院柏晓利医生的努力下,雅龙先生终于通过视频和我们这些“龙粉”们见面了。好东西没有人会嫌多,而是越多越好,于是人们又想能否请雅龙先生到中国来给我们做培训?可是这个要求近乎百分之一百地无法实现,因为雅龙先生年事已高,不能长途奔波来大洋彼岸的中国了。但是,他推荐了他很欣赏的女弟子:朱瑟琳女士,希望她能代他前来和中国朋友交流。
作为译者,我们有幸先看到了这本书。
真是先睹为快,手难释卷。从一开始,我们便迷上了这本书,不只因为我们对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感兴趣,而本书的理论基础恰好正是新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而且因为作者的叙述清晰而生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将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非常清楚,一个个具体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以编年史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由得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浮想联翩,遥想当年……原本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看了此书,顿然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的是给我们这些译者在醍醐灌顶,指明前世今生。
作者主要解释了关系的八个维度: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和照料。每一部分都有案例相对应,将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关系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完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在关系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经营我们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既感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的叙事能力及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感到了我们学养与笔力的欠缺,深感遗憾,生怕我们的笔端不能传作者之情意给读者。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词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而探讨乃至争论。尽管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深深感谢作者和放手让我们翻译的出版社,因为这是给予我们一次非常好的专业学习机会和加深我们同行间彼此了解的机会。起码,我们遵循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也时时注意内容反馈与情感反馈的澄清。事后回想,感觉真的很棒!
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岂敢怀璧独享?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中国学者与临床实践者获益。我们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更多听到的是咨访关系,但本书作者向我们说明,要理解个体生命中的所有关系,咨访或治疗关系并不是充分的指导;相反,会妨碍关系理论的发展,“因为治疗关系不可避免地是非相互的,非对等的。我们更多的是明白个体如何体验这种非对等非相互的关系。”而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人们一生当中在很多维度上是如何与他人产生联系并建立关系的。
想一想,人生在世,谁能终生离群索居,自成一类?作为芸芸众生,我们总在“人际”中生活,烦恼痛苦也皆由“人际”而生,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其社会性。正如作者所言:“人们之所以有症状或困难,是因为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发生了扭曲偏离。”而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幸福愉悦的根源也在于“人际”之中。读罢此书,将会使你明白痛苦烦恼的根源所在,也会帮你发掘到快乐的慧根,对于人可以如何经营自己的关系有很大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书不仅对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士有帮助,对为人父母者也有启示,对初入爱河之人有指导,对于身处某种人际困境或者人际陷阱的人也大有裨益。总而言之,本书对所有处于“关系”之中的人都会有帮助。
另外,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生后来的景象皆源于生命最初阶段的蓝图。本书浓墨重彩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早期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长大成人后状态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对于我们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体谅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
本书的通篇写作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叙事与现象学功底的。本书引领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即是意义,而意义因存在的情境而变化。当我们蓦然回首,不要傲气冲天,不要黯然无言,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对我们都有意义,而且是无法替代的、贯穿一生的意义,只是有多少还和现在的我们如影随形,有多少已经消散在人生的风雨中,有多少驻足在我们曾经的人生道路上,那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知道了。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必试图如作者所言,去“disown”它们。
一句话,我们近半年来没日没夜的辛苦,没有白费,只要我们的翻译工作能够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启示与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人与人之间,你和我之间,距离是永恒的,依恋是永存的,我们因为某种共同性而永远追求着理想化的境界,也可能以至于如庄生梦蝶,他人与我们,世界与我们,都深深地彼此嵌入了,难分彼此。
最后,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丛中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序;感谢丛中教授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悉心指点;感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同事田宝伟、牛勇、张驰、吴磊在翻译期间为我们分担了部分工作任务,减轻了我们的时间压力也保证了我们的精力;也感谢李军素、张梅燕、朱宁三位女士对初译稿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张小平、张致宁先生对自己宝贵时间的让渡。
所有翻译不当之处,皆由我们二人承担,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希望这种幸运降临我们头上。敬请指教!
鲁小华孙大强
于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9月26日
前言(1)
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事、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患者们经常会问我:“可是,我能对丈夫有何期待呢?对朋友又能有何期待呢?是不是我变得太贪得无厌、期待太多?我所需要的是否是其他人也都需要的呢?或者,我的失望就是‘生活本貌’,我只能接受它?”作为治疗师,我们已经学会对这些问题闪烁其词。我们不回答,因为我们不知道答案。如果我们确实回答了,我们的回答也是出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出于可能给我们以指导的任何科学。但是,作为关系方面的理论学家和专家,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
然而,越来越多前来求助的患者不是因症状而来,而是因“生之痛苦”而来(Yalom,1989);而且这种痛苦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对与他人的联系的失望上。当我们拥有一个关于我们内心生活的可行的理论时,则仅仅通过使用心理病理学语言就可以描述人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他人的支持被定义为“依赖性”;为他人的幸福忧心忡忡被视为“共同依赖”的征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可以轻松地谈论性,我们也能直截了当地谈及金钱。但是我们却羞于张口谈及爱。
我们如何思考爱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同一性和我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每个人(以及每种文化)对于爱的思考是千差万别的,对于爱这种现象思考的重点也千人千面。因此,即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的羞涩去谈论爱,我们也将发现我们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竭力弄清楚这些差异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穷于表达这些意义。在我们急于去理解这些症候的构成时,我们在对那些给予生命意义和活力的事物加以概括化的方面就没有投入充分的注意。表达成人关系的言语在哪儿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是如何需要他人的呢?
本书试图开发一种反映人们彼此相互联系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我描述了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去做的、他们在关系中是如何感受的以及他们在关系中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发展的。
在与很多人谈论在他们生命里程中的关系时,我发现人们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具有令人惊讶的多样性,一些人会看重特定种类的关系,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不同的关系体验。我的使命是勾勒出一幅关于人际之间联系方式的探索性的地图,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方便地思考这些关系并更好地去理解我们与他人相互之间的需要。
工作的来龙去脉
在研究女性的同一性过程中,我越发为关系在人类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所触动,同时我也发现要使这种摆在我面前的关系现象变得有意义,我所能借用的理论工具是少之又少。于是,我开始阅读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在关系方面的论述,同时对一些人进行访谈,谈论那些在他们自己的关系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事情。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试图整合现象和理论,用现象说明理论,用理论解释现象。如果高度、宽度和深度是事物的三个维度,那么当关系从内部呈现出来,它的维度是什么呢?在我们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呢?
我所凭借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方法,也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的一些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作者的工作,这些作者的工作能够推动我的模型的发展。由于空间的限制,我的关系模型与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关于人际吸引和家庭治疗文献之间可能的交叉问题留待他人来思考。在这里我没有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就这一方案的现象学方面来说,我使用了深度访谈法来帮助我更清晰地思考“存活体验”。我的方法并不是正规的研究方法,而更像是一种试图能够更好地倾听人们描述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受的方法。在就人际关系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所做的第一步是让访谈者画“关系空间”图,在图上圈出在他们的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开始的时候,我询问他们在5岁的时候,他们的关系空间看起来应该是怎样的,然后以5年为一间隔递增直到现在的年龄。这些图画构成了深度访谈的基础,这种深度访谈是关于每个图表中的每个人对被访谈人曾经的重要性。什么是关系氛围?什么是重要时刻?随着被访谈人的年岁增长,每个人的重要性是如何变化的?(有关这些访谈的更详细信息或关系空间图的具体形状,请参阅本书后面的附录A。)
前言(2)
大多数访谈持续3~5个小时。访谈本身也是在关系的背景之下发生的,我的目的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不带偏见,并(对被访谈者)感兴趣的第三方提供给被访谈者。因为这些人是被访者而不是病人,因此我可以更为自由地进行多焦点地倾听。我并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来倾听,而是一个学生,我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如何使他人变成对自己来讲很重要的人。
很多人发现这种访谈经历很有趣、很有价值,甚至很感人。很多人在访谈过程中哭出来—被感激之情或回忆起来的爱所深深触动而哭,因为丧失或失望的尚未愈合的伤口而哭。同样,在访谈结束时,我感到我与被访谈者之间非常亲近,但同时也感到有些失落和失控。很多受访者在访谈之后与我至少有一次联系—通常是告诉我访谈经历对他们是多么有意义,也可能是想知道这次访谈是否对我也有意义。
我访谈了那些我认为可能会让我有所受益的人,但是我没有试图正式地将我们的样本分层或组合。我访谈了55个人,我的学生还对另外12人进行了访谈。受访者的年龄从11岁到93岁不等,在种族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大多数受访者的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需要特别指出,我发现这些人的联系面最广,并且在变异性方面可以提供给我最多的信息。)我尽量找到非常善于表达的人作为访谈对象,这是因为谈论“关系是怎样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希望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感受转化成语言的可能性提至最大。
出于保密性的考虑,我拼凑和虚构了一些故事,但是所有的病史在情感层面都是真实的(虽然在事实层面上不是真实的)。
内容概要
在本书的第1章,我将介绍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在第2章,我将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同时我批判了自我在心理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这一章提出“渴望的男男女女”(Yearning(Wo)Man)模型,与弗洛伊德的“罪恶之人”(GuiltyMan)模型形成对比,该模型成为一种基于对关系核心地位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发展理论的原型。通过这种方法建构了我的关系模型后,我在随后的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关系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末尾,我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我用关于爱情的整合性章节来作为全书的结束。
对于每一个维度,我都会呈现一个个体的详细的关系传记,而这个人的生活聚焦在人际交换模式上。我决定在每章呈现一个“完整的生活”,换言之,就是呈现一个人的完整故事,从而展示关系的模式,丰富多彩的画面对于理解一个人的发展历程是很重要的。
我尽量避免“病理化”他人,我的评论方式也尽量避免使得他们的需要被推断出是神经症性的需要。记住:我们拥有一种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所有对于他人的需要(除了性欲的满足)都可能被视为神经症性需要,甚至是更糟糕的需要。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使用“依赖”这个词,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被这样告知的:所有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当人们接受治疗时,我会研究相应的影响过程及影响结果。当我需要他们描述要点的时候,我会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随手画出一些小插图来。当我发现无论是被访者还是我的病人都没有可讲述的例子时,我会转向文学作品,实在没办法后我会转向我自己的经历。我的方法是假设人们彼此相互需要是健康的而且是必要的;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

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465.7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