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1)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2)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3)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4)
一“完美为何离我越来越远”
分析点评
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
分析点评
四“不能再让别人说我什么”
分析点评
六“我为什么不是最好的”
分析点评
八“我为何没有朋友”
分析点评
九“妈妈走了我怎么办”
分析点评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1)
绪论:值得关注的“优等生”“我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一直以来都不自信!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能拿年级一等奖学金,但考试前总是担心会考砸;另外,一般同学获奖后都会开心地庆祝,我的心却很平静,没有那种成功后的喜悦。这是为什么?”“有谁知道我的痛苦?有谁相信一个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会整天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时,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说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当我说给最好的朋友听时,他怎么也不相信,说你是我最佩服的哥们;当我鼓起勇气去找班主任诉说时,他让我别想得太多,说你要是也担心考试成绩,那别的人就不要活了……谁都认为我应该是快乐的、满足的,然而他们不知道我比寝室里那个门门功课都刚刚及格的同学更烦恼、更担心学习成绩……可我的烦恼有谁理解呢?”“我在中学时成绩很好,也是以高分考上大学的。刚进大学时对一切都很满意,大学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奇、美好,我觉得自己很有前途,决定在大学好好地学,好好地干。那时我的精力非常充沛,什么事情都积极参与,学习也很用功、刻苦,一连两年在班里成绩都是第一,获一等奖学金,并获得很多其他方面的荣誉。生活过得很充实,对自己很满意。但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对什么都很在意,生怕自己的优势不能保持,心里老有一种紧张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我极力压抑自己,并处处刻意追求完美,要求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干好,干得出色。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都很苛求,稍有不满意之处,就得重新做一遍。先是表现在学习上,后来生活上也这样,周围有很多事情都在干扰着我的学习(比如,桌上有一件东西,我觉得它要影响我的学习,一定要把那东西拿掉才能看书,地上有纸屑,桌上有根头发都会影响我),我常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排除这些干扰,做一些在我看来是很没有必要的事,每次做完后又觉得后悔,可每每又不由自主地要去做,为此我痛苦万分。许多事情我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做,可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做。我该怎么办?”这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过的某些个案的自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贫困生、落后生、问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受到关注的今天,高校里有一类人的心理问题却很容易被人疏忽,那就是“优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等生的心理状况值得关注本书所指的“优等生”是人们习惯意义上认为的好学生,优秀大学生,即学习用功、成绩拔尖、做事认真、遵纪守法的学生。他们通常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是各种学习竞赛的获奖者,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的获得者。由于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好学上进、天资聪明、认真严谨、学业优异、尊师守纪的印象,故他们可能存在的另一面——诸如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就不易被察觉,更不易被重视。然而,当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优秀”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误区。这些人或是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艰难地行进着;或是在孤独的心境中苦苦地挣扎着;或是整天泡在他人的赞扬和羡慕中却体验不到快乐和幸福,没有成就感,没有自我价值感。他们对己、对人都很苛求,对生活期望值高,容易对生活不满和失望,常常感到活得很累,生活在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不时的紧张焦虑之中,自感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由于他们被各种光环笼罩着,被鲜花簇拥着,被掌声包围着,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被掩盖了起来。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自杀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禁大为诧异: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自杀了?
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做出了一件泯灭人性的事情时,人们也会目瞪口呆:这么出色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然而,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多年来对心理测验结果、日常的观察和访谈、特别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所接触到的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优秀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和经受着心理困扰的比例在50%左右,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经受着心理困扰并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有弹性的说法,它们可以是一定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也可以只是暂时的心理不适。但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那些优等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我在心理咨询的情景中,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痛苦、焦虑、烦恼的优等生时,特别是当了解他们因优秀而烦恼、因优秀而痛苦、因优秀而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他们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他们本可以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快乐、幸福,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本可以比一般人更有作为,更有发展前途;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他们是未来国家的财富、社会的栋梁。然而,他们为什么没有原本应该有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他们为什么比一般人更多苦恼、更多焦虑、更多不快?他们今后能否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教育界有一种“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意思是,大凡将来有出息、有作为的,并不一定是中学、大学成绩数一数二的尖子,而很可能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优等生的身上存在着本书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个性缺陷、思维误区等,阻碍了他们与人良好地交往,正确地认识自己,致使他们的发展、成才受到了局限。但遗憾的是这些本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优等生自己的重视。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或许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些“第十名现象”的其中奥秘。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对着这样一个人群,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满怀深情地呼吁大家来关心这类被周围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却又被忽视了内心世界的人群。当我们在关心贫困生、问题生、心理危机人群的同时,也请关心这类同样需要关怀的人群。我也同样期望,我们的优等生要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心理成长,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所在。优等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共同特征根据我们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尽管优秀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各异,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过分追求完美。大凡优等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一特点驱使他们把学习和工作做得尽可能的好,他们往往比一般的人更认真、更负责、更细心,并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但这一特点一旦过分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2)
优等生的过分追求完美,既表现在对自己的过高期望、过分苛求上,也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和过分挑剔上。他们习惯于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衡量周围的环境,衡量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现实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或者外界都是不完美的,甚至问题重重,所以他们常常因为感到不完美、不能接受不完美而陷入失望与痛苦中。本书案例一中的林珑即是这样的典型。过分追求完美是绝大多数优秀大学生所共有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的核心所在。
其二,过分关注消极面。由于过分追求完美,因而不少优秀大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现、也更难以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不如意、消极面会特别敏感、特别在意。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自身的某些弱点和不足却耿耿于怀,过分关注,偶尔的一次挫折容易成为他们自我良好感觉幻灭、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开始,容易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抑郁;另一方面,对于他人和环境也异常苛求,如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口头禅”和某些生活习惯,不能接受与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人和观念,因而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摩擦,或是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或是常常使自己心情沉重,郁郁寡欢。本书案例六中的关欣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其三,过分争强好胜。
由于这些优秀大学生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出类拔萃,一路领先,因而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期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是第一、处处都比别人强,因而处处与人竞争,哪怕是一件生活小事都不甘示弱。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一方面的确使他们不断获得好成绩,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常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活得比一般人要辛苦得多。尤其是当这种争强好胜变成一种个性,过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就往往不但不利于他们取得好成绩,反而容易破坏心态,导致心理失衡并影响人际关系,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障碍。本书案例三中的李兰就是这样一位优等生。其四,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一些优秀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所以对人、对己都颇为敏感。一方面他们总想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也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或是对他人的言行颇多微词,或是对自己的举止不甚满意,事后反复思虑。于是,不少人陷在这样的矛盾中:既希望与人接近和交往,被人理解和接纳,赢得大家的好感,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格外地谨慎小心,顾忌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搞得自己很不轻松,也易让别人陷入尴尬。一些人为此而不得不减少人际来往,显得有点不合群。本书案例四描述了一名优等生是如何因为过分在意外界评价而使自己负担重重,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事例。其五,害怕失败。因为过分在意外界的评论,过分关注成功与否,因此,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这些优等生因为外界加在他们身上的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失败,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会接受一个曾经的“Number one”的失败。这往往会使他们失去一个成功者最应有的品质——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去争取。
案例二中描述了一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的优等生。其六,容易有嫉妒敌视心理。一些优等生有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想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他们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超过自己,因此很容易表现出嫉妒、敌视心理。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成为人们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厌恶、憎恨、仇视他人,甚至会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到头来既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案例三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除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有些优等生表现出其他一些特征,如经不起批评、挫折承受力弱、优柔寡断、自我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这些本书都有典型案例的呈现。优等生的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的,甚至有些是恶性循环。客观地分析,优等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追求完美、办事认真负责、善于考虑各种后果、处事谨慎、严于律己、勇于竞争等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必要的,是学业有成、工作进步的重要保证。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3)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优等生,与他们的这些特征是不可分的。然而,当这些特征发展过分或者被扭曲时,就有可能出现弊病,甚至变成个性心理的缺陷,而影响其正面作用的发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帮助优等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以便扬长避短,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补充的是,优秀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在其他大学生身上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某些优秀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已,而且由于他们表面的优秀(主要是学习成绩的优秀)掩盖了这些问题,加之他们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问题,或他们的陈述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使得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和被重视,不容易得到及时的矫正,因而危害性会更大些。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优等生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这些优等生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他们的问题是其成长经历的反映,个性积淀的结果。多数优等生的成长经历可谓“一帆风顺,一路领先”。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学习刻苦用功,办事认真仔细,待人礼貌谦逊,积极追求上进。他们由于学习成绩拔尖,日常表现良好,因而获得了比一般学生更多的荣誉和关注,集父母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于一身,这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良好自我感觉。这种成长经历形成或强化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即崇尚认真,严格要求、追求完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个性品质、行为特点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是他们继续保持优势的资本。随着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得到外界肯定,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点被进一步强化、巩固。可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个性特征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由于中小学阶段多以课本学习为主,加之生活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接触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这些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往往有利于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轻松地保持自己的优势。然而,到了以培养能力素质和创新品质为主,并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评价方式多样性、多元化的大学阶段,他们原有的特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大学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更加激烈,以往的优势不再明显,从未有过的失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此刻依然优秀,也常会有如履薄冰、朝不保夕之感,压力甚大,这令他们紧张不安。他们必须加倍努力、谨小慎微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这就迫使他们更加以追求完美、过分苛求的方式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已经不像中小学时那样应付自如、遥遥领先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压力与日俱增。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这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但却具有塑造他们个性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如,中国家长多把“听话”、“学习成绩好”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循规蹈矩、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和宠爱;而“不听话”、“成绩差”的孩子则多会受到批评,受到惩罚,甚至遭到厌弃。中国的传统使得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值的分量就更加沉重。不少家长自己可以没有追求、没有作为、没有出息,但一定要孩子有作为、有出息,甚至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似乎这个家庭的价值都要靠一个孩子来体现。而且越是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期望值就越高,不允许孩子有所松懈,更不允许孩子失败。
尽管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许多家长还是采取只批评不表扬,只鞭策不激励的教育方式,唯恐孩子骄傲自满,进而落后于人。这种高期望值的氛围造就了不少学习尖子,也塑造了很多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高考指挥棒下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家庭和学校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比较忽视学生其他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塑造出了一部分优等生,使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帮他们实现了一部分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也造就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这样的优等生往往成了“高分低能?的代名词。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完美导向”,以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价值观念,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片面地信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思想。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就越高,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正是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些学生变成了有缺陷的“优等生”。从“优等生”的问题反思当今的教育多年前,我拜读过南京聋童学校校长周弘的著作《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当我刚读到第一页时就被书中的文字震撼了:“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黯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
Content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1)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2)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3)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4)
一“完美为何离我越来越远”
分析点评
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
分析点评
四“不能再让别人说我什么”
分析点评
六“我为什么不是最好的”
分析点评
八“我为何没有朋友”
分析点评
九“妈妈走了我怎么办”
分析点评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1)
绪论:值得关注的“优等生”“我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一直以来都不自信!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能拿年级一等奖学金,但考试前总是担心会考砸;另外,一般同学获奖后都会开心地庆祝,我的心却很平静,没有那种成功后的喜悦。这是为什么?”“有谁知道我的痛苦?有谁相信一个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会整天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时,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说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当我说给最好的朋友听时,他怎么也不相信,说你是我最佩服的哥们;当我鼓起勇气去找班主任诉说时,他让我别想得太多,说你要是也担心考试成绩,那别的人就不要活了……谁都认为我应该是快乐的、满足的,然而他们不知道我比寝室里那个门门功课都刚刚及格的同学更烦恼、更担心学习成绩……可我的烦恼有谁理解呢?”“我在中学时成绩很好,也是以高分考上大学的。刚进大学时对一切都很满意,大学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奇、美好,我觉得自己很有前途,决定在大学好好地学,好好地干。那时我的精力非常充沛,什么事情都积极参与,学习也很用功、刻苦,一连两年在班里成绩都是第一,获一等奖学金,并获得很多其他方面的荣誉。生活过得很充实,对自己很满意。但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对什么都很在意,生怕自己的优势不能保持,心里老有一种紧张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我极力压抑自己,并处处刻意追求完美,要求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干好,干得出色。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什么事情都很苛求,稍有不满意之处,就得重新做一遍。先是表现在学习上,后来生活上也这样,周围有很多事情都在干扰着我的学习(比如,桌上有一件东西,我觉得它要影响我的学习,一定要把那东西拿掉才能看书,地上有纸屑,桌上有根头发都会影响我),我常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排除这些干扰,做一些在我看来是很没有必要的事,每次做完后又觉得后悔,可每每又不由自主地要去做,为此我痛苦万分。许多事情我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做,可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做。我该怎么办?”这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过的某些个案的自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贫困生、落后生、问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受到关注的今天,高校里有一类人的心理问题却很容易被人疏忽,那就是“优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等生的心理状况值得关注本书所指的“优等生”是人们习惯意义上认为的好学生,优秀大学生,即学习用功、成绩拔尖、做事认真、遵纪守法的学生。他们通常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是各种学习竞赛的获奖者,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的获得者。由于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好学上进、天资聪明、认真严谨、学业优异、尊师守纪的印象,故他们可能存在的另一面——诸如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就不易被察觉,更不易被重视。然而,当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优秀”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误区。这些人或是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艰难地行进着;或是在孤独的心境中苦苦地挣扎着;或是整天泡在他人的赞扬和羡慕中却体验不到快乐和幸福,没有成就感,没有自我价值感。他们对己、对人都很苛求,对生活期望值高,容易对生活不满和失望,常常感到活得很累,生活在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不时的紧张焦虑之中,自感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由于他们被各种光环笼罩着,被鲜花簇拥着,被掌声包围着,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被掩盖了起来。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自杀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禁大为诧异: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自杀了?
当有一天,某个优等生做出了一件泯灭人性的事情时,人们也会目瞪口呆:这么出色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然而,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多年来对心理测验结果、日常的观察和访谈、特别是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所接触到的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优秀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和经受着心理困扰的比例在50%左右,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经受着心理困扰并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有弹性的说法,它们可以是一定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也可以只是暂时的心理不适。但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那些优等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我在心理咨询的情景中,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痛苦、焦虑、烦恼的优等生时,特别是当了解他们因优秀而烦恼、因优秀而痛苦、因优秀而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他们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他们本可以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快乐、幸福,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本可以比一般人更有作为,更有发展前途;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他们是未来国家的财富、社会的栋梁。然而,他们为什么没有原本应该有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他们为什么比一般人更多苦恼、更多焦虑、更多不快?他们今后能否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教育界有一种“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意思是,大凡将来有出息、有作为的,并不一定是中学、大学成绩数一数二的尖子,而很可能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优等生的身上存在着本书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个性缺陷、思维误区等,阻碍了他们与人良好地交往,正确地认识自己,致使他们的发展、成才受到了局限。但遗憾的是这些本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优等生自己的重视。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或许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些“第十名现象”的其中奥秘。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对着这样一个人群,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满怀深情地呼吁大家来关心这类被周围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却又被忽视了内心世界的人群。当我们在关心贫困生、问题生、心理危机人群的同时,也请关心这类同样需要关怀的人群。我也同样期望,我们的优等生要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心理成长,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所在。优等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共同特征根据我们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尽管优秀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各异,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过分追求完美。大凡优等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一特点驱使他们把学习和工作做得尽可能的好,他们往往比一般的人更认真、更负责、更细心,并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但这一特点一旦过分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2)
优等生的过分追求完美,既表现在对自己的过高期望、过分苛求上,也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和过分挑剔上。他们习惯于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衡量周围的环境,衡量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现实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或者外界都是不完美的,甚至问题重重,所以他们常常因为感到不完美、不能接受不完美而陷入失望与痛苦中。本书案例一中的林珑即是这样的典型。过分追求完美是绝大多数优秀大学生所共有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乃至心理障碍的核心所在。
其二,过分关注消极面。由于过分追求完美,因而不少优秀大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现、也更难以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不如意、消极面会特别敏感、特别在意。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自身的某些弱点和不足却耿耿于怀,过分关注,偶尔的一次挫折容易成为他们自我良好感觉幻灭、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开始,容易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抑郁;另一方面,对于他人和环境也异常苛求,如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口头禅”和某些生活习惯,不能接受与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人和观念,因而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摩擦,或是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或是常常使自己心情沉重,郁郁寡欢。本书案例六中的关欣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其三,过分争强好胜。
由于这些优秀大学生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出类拔萃,一路领先,因而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期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是第一、处处都比别人强,因而处处与人竞争,哪怕是一件生活小事都不甘示弱。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一方面的确使他们不断获得好成绩,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常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活得比一般人要辛苦得多。尤其是当这种争强好胜变成一种个性,过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就往往不但不利于他们取得好成绩,反而容易破坏心态,导致心理失衡并影响人际关系,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障碍。本书案例三中的李兰就是这样一位优等生。其四,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一些优秀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所以对人、对己都颇为敏感。一方面他们总想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也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或是对他人的言行颇多微词,或是对自己的举止不甚满意,事后反复思虑。于是,不少人陷在这样的矛盾中:既希望与人接近和交往,被人理解和接纳,赢得大家的好感,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格外地谨慎小心,顾忌言谈举止是否得当,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搞得自己很不轻松,也易让别人陷入尴尬。一些人为此而不得不减少人际来往,显得有点不合群。本书案例四描述了一名优等生是如何因为过分在意外界评价而使自己负担重重,最后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事例。其五,害怕失败。因为过分在意外界的评论,过分关注成功与否,因此,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这些优等生因为外界加在他们身上的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失败,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会接受一个曾经的“Number one”的失败。这往往会使他们失去一个成功者最应有的品质——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去争取。
案例二中描述了一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的优等生。其六,容易有嫉妒敌视心理。一些优等生有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想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他们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超过自己,因此很容易表现出嫉妒、敌视心理。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成为人们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厌恶、憎恨、仇视他人,甚至会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到头来既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案例三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除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有些优等生表现出其他一些特征,如经不起批评、挫折承受力弱、优柔寡断、自我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这些本书都有典型案例的呈现。优等生的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的,甚至有些是恶性循环。客观地分析,优等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追求完美、办事认真负责、善于考虑各种后果、处事谨慎、严于律己、勇于竞争等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必要的,是学业有成、工作进步的重要保证。
我优秀我烦恼绪论(3)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优等生,与他们的这些特征是不可分的。然而,当这些特征发展过分或者被扭曲时,就有可能出现弊病,甚至变成个性心理的缺陷,而影响其正面作用的发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帮助优等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以便扬长避短,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补充的是,优秀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在其他大学生身上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某些优秀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已,而且由于他们表面的优秀(主要是学习成绩的优秀)掩盖了这些问题,加之他们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问题,或他们的陈述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使得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和被重视,不容易得到及时的矫正,因而危害性会更大些。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优等生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这些优等生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特点、行为模式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他们的问题是其成长经历的反映,个性积淀的结果。多数优等生的成长经历可谓“一帆风顺,一路领先”。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学习刻苦用功,办事认真仔细,待人礼貌谦逊,积极追求上进。他们由于学习成绩拔尖,日常表现良好,因而获得了比一般学生更多的荣誉和关注,集父母宠爱、老师赏识、同学羡慕于一身,这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良好自我感觉。这种成长经历形成或强化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即崇尚认真,严格要求、追求完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个性品质、行为特点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是他们继续保持优势的资本。随着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得到外界肯定,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点被进一步强化、巩固。可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个性特征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由于中小学阶段多以课本学习为主,加之生活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接触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这些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往往有利于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轻松地保持自己的优势。然而,到了以培养能力素质和创新品质为主,并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评价方式多样性、多元化的大学阶段,他们原有的特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大学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更加激烈,以往的优势不再明显,从未有过的失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此刻依然优秀,也常会有如履薄冰、朝不保夕之感,压力甚大,这令他们紧张不安。他们必须加倍努力、谨小慎微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这就迫使他们更加以追求完美、过分苛求的方式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已经不像中小学时那样应付自如、遥遥领先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压力与日俱增。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这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但却具有塑造他们个性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如,中国家长多把“听话”、“学习成绩好”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循规蹈矩、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和宠爱;而“不听话”、“成绩差”的孩子则多会受到批评,受到惩罚,甚至遭到厌弃。中国的传统使得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值的分量就更加沉重。不少家长自己可以没有追求、没有作为、没有出息,但一定要孩子有作为、有出息,甚至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似乎这个家庭的价值都要靠一个孩子来体现。而且越是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期望值就越高,不允许孩子有所松懈,更不允许孩子失败。
尽管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许多家长还是采取只批评不表扬,只鞭策不激励的教育方式,唯恐孩子骄傲自满,进而落后于人。这种高期望值的氛围造就了不少学习尖子,也塑造了很多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高考指挥棒下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家庭和学校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比较忽视学生其他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塑造出了一部分优等生,使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帮他们实现了一部分自我价值。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也造就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这样的优等生往往成了“高分低能?的代名词。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完美导向”,以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价值观念,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片面地信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思想。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就越高,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正是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些学生变成了有缺陷的“优等生”。从“优等生”的问题反思当今的教育多年前,我拜读过南京聋童学校校长周弘的著作《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当我刚读到第一页时就被书中的文字震撼了:“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黯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

我优秀我烦恼——优等生的心理困扰
423.1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