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山舜岗

成功人士99个领导细节

文档

1

已售 0
433.51KB

数据标识:D17207513655152374

发布时间:2024/07/12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言
1.富有远见,一切向前看
2.心量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3.容人之所不能容
4.无可无不可
5.以德服众胜于以能服众
6.无为而无所不为
7.不摆领导的架子
8.保持低调的作风
9.倡导节约(1)
9.倡导节约(2)
10.要有听真话的诚意和胸怀
11.倾听不同的意见
12.利用情感联络人心
13.成事在公平,失事在偏私(1)
13.成事在公平,失事在偏私(2)
14.运用人性特有的弱点(1)
14.运用人性特有的弱点(2)
15.和员工拉近关系
16.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17.做一个正直的领导(1)
17.做一个正直的领导(2)
18.以身作则,带头当好表率
19.幽默的管理更受欢迎
20.真正关心下属
21.采纳他人的建议
22.聆听员工的心声(1)
22.聆听员工的心声(2)
23.和员工保持适当距离(1)
23.和员工保持适当距离(2)
前言
拿破仑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并不是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一定能做将军,同样地,想做领导的人很多,但并非人人都能担当此任。抛开常识或世俗意义上的观念,从个性化的角度来看,做领导是个体所达到的境界的反映。所谓“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这是一个称职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度量是领导的基础。成功的领导能够自如驾驭强过自己的人,并能将他们有机地组织到整个机构之中,扬其长抑其短,而这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因为只有有了容人雅量,才可能客观地识人、选人、用人。高明的领导提拔人才,普通的领导使用庸才,糟糕的领导喜欢废才。能力是领导者的另一个必备素质。现代领导学中流行一句形象的比喻:“一匹狼领导的羊群可以打败一只羊领导的狼群。”领导者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成败。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驾驭专业和专业人员的能力。外行领导内行固然行不通,但并不是每一个内行都可以领导其他内行,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领导能力。
领导是一种艺术,好的表演具有不同凡响的震慑力和绝佳的影响力;领导也是一种天赋,创意才能出“神话”,果断、创新是领导之所以为领导的意义所在,也切实关乎领导的成败。
自知之明同样是领导者必不可少的素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 人如此,做领导也如此。一个领导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知人、服人、用人。
领导能力不是那些“天生异禀”的人独有的,它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得来的。只要愿意,只要追求,没有任何障碍会阻止一个人成为领导。 本书《成功人士99个领导细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用事例说话,融理论指导性与实际操作性于一体,告诉大家在指导工作时:富有远见,容人之所不能容,不摆领导的架子,保持低调的作风,倡导节约,做一个正直的领导,聆听员工的心声,处理事务公私分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等。语言精妙,文字洗炼,值得一读。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富有远见,一切向前看
领导人必须有远见,必须向前看。领导关于未来方向的看法建立在控制着人 们的个人价值观和思想的基础之上。一种远见并不是一系列的目标,而是一系列的雄心壮志,它们一度被藏在心底,现在要使它们发挥出来,创造一种巨大的内在的推动力,使人们朝着某个方面去工作。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事办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这也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
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大事大谋,小事小谋,远事远谋,近事近谋,都要具备深远的策略和高明的见识。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高人一招。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能谋划别人不能谋划的,能思虑别人不能思虑的,能推测别人不能推测的,这才称得上远谋大略。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图书文献,而不像其 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和书籍等资料的缘故。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各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宣告说:“父老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约法三 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持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的军士。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领导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和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各利益的差异来做出战略决策。
通观全局,长远考虑
优秀的领导具有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又称全局性思维,它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谋划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领导者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一样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更应该以一个战略家的姿态未卜先知,抢占制高点,从而在新的变化面前从容不 迫。领导者的战略观是指领导者对管理活动进行全局的分析判断后而做出的筹划和指导。它要求领导者从整体、长远和根本上去观察问题。对于领 导来说,战略观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
一是具有全局性。全局是由各个局部有机结合而成的,这种有机的结 合就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领导者重视全局,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是具有长期性。战略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谋划和对策。正确的战略是根据管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趋势而制订的,在趋势发生根本逆转之前,不应该随意更改。领导的战略立足点是现在,而着眼点是未来。
三是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由于全面和局部的划分是相对的,因此局部应该服从全局,低层次的战略应该不违背高层次的战略要求。 重视战略问题,树立战略观念,不能只靠领导的直觉来做出管理的决策,因为这样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领导来说,决策失误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领导只有通观全局,长远考虑,研究规律,才称得上是成功的领导。
2.心量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领导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只要大度,与下属相处就会开诚布公,与同级相处就会开怀畅朗。大度,是领导的天性。
气度要恢宏
气度,包括一个人的雅量、容量与气量。修养气度的方法,在于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对人能容忍、宽恕,自能心量涵广、不计得失。吕坤说:“学者最大的弱点,就是气度太小。”自古英雄豪杰、圣贤 志士更是如此。陶觉说:“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只是因为气度太小而导 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败。”明万历中期以后,朝政内外,乌烟瘴气,天下有志之士皆汇聚东林党 旗下,弹劾贪官,指陈朝政,确实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一时之间,国家栋梁无不以东林相标榜。但是,东林党人在大局的把握上,不仅犯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毛病,而且过于意气用事,排挤他人,摆出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式。他们壁垒森严,门户之见甚深,只要有不合东林之旨的人,他们都将之斥为异党,竟相反对。在东林最盛时,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党派者,也遭东林攻击,被斥为小人。即使攻击东 林的人,也偶有情操独立之士,但也遭东林排挤。这样就使东林为全天下人侧目,人人共愤。而且,在危如垒卵的时局下,东林人和其他派别也不肯联手一致对外,还要存门户之见,置国是于不问。以后竟然又自相倾轧,发生内乱,窝里反。最终,东林党被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铲除了。东林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太意气用事,认为自己正确,从而拒绝了许多中立乃至试图伸援的助手,从而孤立了自己。如果东林党人胸怀宽广些,心态宽容些,岂不是有更多人的支持?
曾国藩说:“盛世建功立业的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乱世扶 危救难的英雄,以劳心劳力为第一义。”不襟怀豁达难以成就大事,不心力劳苦难以建立功绩。吕新吾说:“男儿创建事业,经纬天下,见识要高远,规模要庞大,气度要恢宏。”能够完善见识与规模 之人,必然有气度。所以做领导的人要以气度恢宏为第一要义。
《战国策•赵策》载:赵国蔺相如因两次出使秦国有功,皇上加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将军廉颇之上。老将军不服,公开说:“我做将军,多次身先士卒,攻城野战,立下大功,他相如素来贫贱,只不过张张嘴巴, 地位反在我之上 。我认为耻辱!如果让我碰到了他,我定会当面羞辱于他!”相如听到了这些话,每次外出,只要看见廉颇,远远地便叫手下之人赶车躲开,相如手下人都认为受了屈辱。相如则说:“秦国之所以不进攻赵国,不是其他的原因,是因为有我们二人在。假如我与老将军对立,肯定必有一伤。先考虑国家利益,后考虑个人恩怨,这就是我躲避廉将军的缘故呀。”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顿感羞愧,便赤着胳膊背着荆条,到相如住处去谢罪。最后两人自然和好如初,成为生死之交。个人恩怨不放在心里,以国家利益为主,以大局为重,这样做的人就是有涵养、有思 想的高人。
见忤不怪,大家风范
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不论高贵如领导者,低贱如乞丐者,都有逆鳞存在。关键在于领导如何对待别人触犯逆鳞的行为,它反映了一个人气量的大小。裴遐是晋代地方长官,他与东平将军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围棋来,周馥的家人前来敬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盘上,所以,他将递过来的酒搁在一旁,没有及时喝下去。这可气坏了周馥的家人,他有意地顺手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个没注意,硬生生地从椅子上跌下来倒在地上。裴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仍旧回到座位上继续下棋,举止不变 ,神态安详,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王衍后来问裴遐,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反应?裴遐回答说:“因为当时我很糊涂。”
晋代兵司马谢万曾经和蔡系争抢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弄得帽子和头巾都掉了。谢万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回到座位边说:“你差点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我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的气量大。
一天,有人向北魏度支尚书宗如周投诉冤情。这个人以为宗如周曾经做过如州官,就说:“我有冤情向如州官投诉。”宗如周说:“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我的名字?”那个人回答:“只说如州官叫如周,不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就会把如州官喊成如周了。” 宗如周听了大笑,说:“本想让你自己做一个检讨,你反而进一步侮辱别人。”大家都因此佩服宗如周的大量。“大人不计小人过。”领导者要时时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他们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技巧。可是有的领导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有些过火,显得刻薄寡恩,不够容人之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扯起反秦大旗后,陈胜被义军推举为张楚王,设都在陈县。陈胜未起义之前,在家乡耕田种地,给地主阶级当雇工,结交了不少穷苦朋友。那时,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说有笑。自陈胜称王后,这些穷朋友陆续到陈县来找他。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友,陈胜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并让他们坐自己的辇车一同回宫。走进宫殿,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总算长了见识,他们东摸摸墙壁,西动动帷幕,都异口同声地说:“陈胜,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气派!”接着,大家都随便起来,谈的话题都是陈胜种田雇工的旧事。这时,有人附在陈胜耳边说:“这帮穷鬼愚昧无知,狗胆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陈胜本就不高兴,现在听了谗言,更加生气,一怒之下将这些过去在一起吃喝谈笑的朋友 处以极刑。这之后,由于陈胜缺少容人之量,许多老友纷纷退去,注定他最后无法成功。
《尚书》中说:“一个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伟大。”一个领导者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
容得下几个小人,耐得住几桩逆事,过后感到心胸开阔,眉清目秀,有如咀嚼橄榄,虽然当时觉得酸涩,在回味时则满口清凉。范仲淹曾经在宋代担任过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说:“我一生所学惟‘忠恕’二字, 但受用无穷,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过这两个字。”范仲淹曾经告诫他的子弟们说:“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责别人时就会变得十分聪明;哪怕十分聪明,宽容自己时就会变得十分糊涂。你们只要常常用责备别人的思想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不怕不可以成为圣贤的人。”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这样做很少有不能达到宽容的境界的。
3.容人之所不能容
平常人的心可以小,领导人的心不能小,领导人的心必须能容人容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才能显示出领导宽容的气量。没有容人之量,便不能用人之才,从而也就失去了成就大事业的条件。有些领导人,只因为下属的性格、脾气、爱好甚至一些琐细的生活习惯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就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是通向失败的捷径。即使是思路、观点与自己经常相左的人,也应该能够容忍才对。“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魔鬼吃樱桃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时而不责罚,才是宽恕;只有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才是宽恕。领导应当拥有这种宽恕的德行。一 位领导无法做到不依仗权势欺负别人,不具备邀请伤害自己的魔鬼吃樱桃 的德行,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的。将本身潜在的宽容的德行发挥出来,就是常人说的“大度”。
上海不可谓不大,却无法容纳下中国,而中国能容纳下无数个上海;中国不可谓不大,却无法容纳下世界,而世界能容纳下无数个中国。天地之所以广大,就在于它的容量广大。
《兵经百篇》说:“战胜勇敢一定要用智谋,战胜智谋一定要用德行,战胜德行一定要 修行更加宽容的德行。”衡量一位领导者的成就大小,就看他能否修行宽容的德行。惟有宽恕别人,才能容忍别人;惟有容忍别人,才能领导别人;惟有具备领导别人能力的人,才能成就他的伟大 事功,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以怨恨回报怨恨,怨恨就没有尽头;以德行回报怨恨,怨恨就顿时消失。”这是处世的准则,也是做领导的宝典。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事业家、领导者都有雍容大度的宽恕之心,只是有时被我们忽略了。
西汉成安人韩安国开始在梁孝王朝中担任中大史之职,由于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得罪了孝王,被送进了监狱。狱中的牢头田甲为讨好梁孝王,对韩安国百般侮辱。韩安国说:“死灰不是不能复燃的。”田甲冷冰冰地回答说:“假如死灰真的复燃了,我就用小便浇灭它。”后来没过多长时间,梁王府缺少内使,梁王派使者将韩安国接出监狱,并设宴款待他,让他做了梁王内使。田甲听说后连夜收拾行李逃跑 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不回来继续任职,被我抓住后将严惩不贷。”田甲吓得赶紧回来了,并光着上身前来谢罪。韩安国笑着问田甲:“死灰现在复燃了,你能用小便浇灭它吗?”田甲早就惊呆了,哪里还敢作声。但韩安国后来一直待田甲很好。
唐代李吉甫最初任太常博士,他十分熟悉典章制度,所以李泌、窦参 都很器重他的才能,非常友好地对待他。陆贽怀疑他们几个人结党营私,便奏请皇帝,派李吉甫外出任明州长史。陆贽遭贬,被发配到忠州。当时的宰相想害死陆贽,他把李吉甫升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办理陆贽的案件,以便他心安理得地报复以前的一箭之仇。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后,却放下了个人恩怨,和陆贽结下了极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成功人士99个领导细节
1
已售 0
433.5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