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可

当代神农袁隆平

文档

0.8

已售 0
451.38KB

数据标识:D17207294836473283

发布时间:2024/07/12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一节 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书生”
第二节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第三节 身价千亿的著名“农民”
第四节 感动中国的“袁氏精神”
第一节 生于北平(1)
第一节 生于北平(2)
第二节 孩童时的启蒙教育(1)
第二节 孩童时的启蒙教育(2)
第二节 孩童时的启蒙教育(3)
第二节 孩童时的启蒙教育(4)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1)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2)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3)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4)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5)
第一节 辗转四处的中学时光(1)
第一节 辗转四处的中学时光(2)
第二节 选择重庆相辉学院
第三节 别样的大学生活(1)
第三节 别样的大学生活(2)
第三节 别样的大学生活(3)
第一节 荒刹古寺里初为人师(1)
第一节 荒刹古寺里初为人师(2)
第一节 荒刹古寺里初为人师(3)
第一节 荒刹古寺里初为人师(4)
第二节 一见定终身:邂逅杂交水稻(1)
第二节 一见定终身:邂逅杂交水稻(2)
第二节 一见定终身:邂逅杂交水稻(3)
第二节 一见定终身:邂逅杂交水稻(4)
第三节 志在必胜:向饥饿下“战书”(1)
第三节 志在必胜:向饥饿下“战书”(2)
第三节 志在必胜:向饥饿下“战书”(3)
第三节 志在必胜:向饥饿下“战书”(4)
第四节 初见成效:“惊世”论文的发表(1)
第四节 初见成效:“惊世”论文的发表(2)
第四节 初见成效:“惊世”论文的发表(3)
第四节 初见成效:“惊世”论文的发表(4)
第一节 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书生”
追星就追袁隆平!听到这声呼唤的时候,想必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肖像:又黑又瘦,穿着水靴,带着草帽,站在稻田地里——这就是袁隆平的肖像,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的那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形象。
然而,就是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朴实无华的“农民老大哥”,却以他的执着和真诚折服了全世界,赢得了全世界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就有一颗明亮的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颗星星,就是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的“袁隆平星”。
袁隆平,他是一颗同时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闪烁出耀眼、迷人光芒的明星!当他去参加国际研讨会,不论白皮肤、黑皮肤或是各国政要、科学巨匠都会自发地起立鼓掌,目送他就座;当他下乡去传技,老百姓都会自动夹道欢迎,点燃鞭炮,情真意切地尊称他为“米菩萨”……
夜晚,仰望苍穹,我们的眼睛也会情不自禁地去追寻着那颗明亮“袁隆平星”。为什么我们如此痴迷的去追逐他?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他的科学成就息息相关。我们追逐他,更因为我们渴望了解他,渴望了解他被我们熟知的光环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心动。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粮食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古代的神农氏引领世人尝百草、种五谷,倡导了农业的出现。然而,无论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还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犁杖耕牛,勤劳的农民无论如何深耕细作每亩做多也只能产出三五百斤,这几乎成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定律。
史书上记载了太多“饿殍遍野”、“易子相啖”、“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故事,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也只是盛唐气象下昙花一现的美梦。20世纪60年代,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饥饿瞬时间就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同当年应时而生的神农一样,当代的“袁公”,在饥荒年代,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不懈努力,不仅仅为中国数十亿人的仓满粮足写就了一笔保单,也为全人类远离饥饿铺开了一条希望的大道。
这里的“袁公”即是袁隆平。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生。
1963年,袁隆平扛起重任,他秉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天下百姓疾苦的自我担当,向饥饿发起了挑战,正式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发表,这篇文章出手不凡,直击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
然而,这篇文章在当时科技界引来的更多的是质疑和嘲笑;他所从事的研究,更不被周边的人们所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亲手种植的试验秧苗甚至被砸了稀巴烂。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袁隆平的团队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坚韧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1964年随后的6年里,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一年三地。在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2190个日日夜夜,课题组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原本就不被看好的“水稻杂交”更是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对,而此时的袁隆平,已经进入不惑之年。
但,也就是在这样阴霾的困境中,孤独前行的袁隆平团队,依然顶住了压力,并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提出了“远缘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
天道酬勤。1971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找到了野生雄性败育稻。
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
接着,9年攻关,“两系法”研究成功。
随后,一期、二期“超级稻”相继成功,亩产突破800公斤。
如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亿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500万人口。
已经进入分子研究水平的超级杂交稻,目标是亩产900公斤。到2010年,袁隆平准备在国外推广1500万公顷杂交稻,目标是增产300万吨粮食,多养活将近1亿人口。
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而袁隆平为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第二节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杂交稻推广种植20年,我国已通过杂交稻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这就是袁隆平用实干给世界的回答。
80年代,杂交稻的成功震惊了西方,被誉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更是被国际同行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事实证明,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受国家委派,袁隆平在继续主持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外,也着力向世界各地推广这一项先进技术。在非洲等地,我们外援的杂交水稻产量能比当地产量翻两三番。在几内亚,本地品种产量吨~2吨/公顷,我们的杂交水稻随便就能产6吨~7吨/公顷。
曾经是亚洲稻米进口大国的越南,1993年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增收水稻1亿公斤。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此外,印度借鉴中国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组合;菲律宾在袁隆平委派的专家援助下,杂交稻单产提高了2到3倍,开始脱离粮食进口国阵营……
2003年,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庆丰收典礼上,成千上万的农民欢聚在稻场上,手捧金色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灿烂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齐声高呼着:“中国人万岁!”
在印尼农民身边的稻田里,一边是产量翻了几十倍的金黄饱满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一边是本地产量低下的干瘪稻穗,优势一目了然,农民们难掩饱尝饥饿的苦楚后心中的喜悦。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生存的保障,更让他们从心底记住了这个已经被世界熟知的名字——袁隆平。
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第三节 身价千亿的著名“农民”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农民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有!那就是袁隆平。
1998年6月24日,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他们宣布:通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亿元。
一夜之间,袁隆平从一个终身躬耕于田畴的“农民”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人们纷纷将注意力转向袁隆平的私生活,大家都想看看富翁的日子该怎么过。
可是熟悉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他的生活的简朴也是出了名的。
房子还是13年前那套旧家属楼。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他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有一次,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说罢一口气买了10多件。袁隆平常说:“我把钱看得非常淡薄。我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如今,“袁隆平牌”水稻已经成了驰名商标。袁隆平所持股票“隆平高科”更是一路飘红。袁隆平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钱人。辛苦了一辈子的他,完全有理由奢侈一下。可是,当你在田地看到他的时候,他还是穿水靴、戴草帽的农民模样。
唯一不同的就是,以前下田骑摩托车,而现在开了辆10万元的赛欧。而这辆车也只是由家开到地里,由地里开回家,永远的两点一线。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去过世界的很多地方,看过太多的花花世界,那样生活没什么意思,高楼大厦太让人压抑了,哪有我这样的生活好,上午下地,下午打打排球、下下棋,自由自在的!”
这多少有点让猎奇者遗憾,他的生活与他千亿的身价是如此的不符。但这是不是也恰恰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品质呢?
第四节 感动中国的“袁氏精神”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袁隆平荣膺桂冠。颁奖委员会给袁隆平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颁奖大会毫不吝惜地将饱含激情的溢美之词送给了袁隆平,而这也是对袁隆平人生经历最完美的概括。袁隆平常说:“作为科学家,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我这一辈子为什么要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呢?年轻时,我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
“于是我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用他自身的经历告诉世人搞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本来就是一个苦活累活,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我和我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工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坚持下田坎。”
00面对荣誉,袁隆平说:“我现在得到的荣誉太多,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什么‘国家特等发明奖’等等都来了,还有人说我是‘杂交水稻之父’,这个我是不敢当的。我是这样想的:越是出名越要谦虚谨慎,越不能翘尾巴,越要谨慎地做人,夹着尾巴做人,不能翘辫子。”
袁隆平的辛勤付出,有了很好回报,但是他却说:“我现在确实有钱了,科研经费很多,我个人根本用不完,我穿的衣服最贵的也只800块钱一套,反正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也就算了。我设了一个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奖,大概有500多万,我们只能用利息,我每两年要拿25万块钱来发奖金。科学家有了名,就更要做道德的表率和楷模。
“我现在的年岁大了,但我身体好,一点也不服老。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梦想是:我种的杂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在稻穗下乘凉。我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要让全世界人民吃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袁隆平,一个心里装着世界温饱的科学家,一个深藏中国传统士大夫气质的知识分子。他对科学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历程,他把天下众生疾苦记挂心间的大爱情怀,他维护祖国荣誉时的那份赤诚和热切,成名后仍坚守知识分子谦逊本色的精神,面对名利时的清新寡欲……毫无疑问,他为全体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标尺,是中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
第一节 生于北平(1)
袁隆平生于1930年,他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袁隆平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尝尽逃难的艰辛。携家带口的人群,横尸遍地的街巷,被战火烧焦的故土家园……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
那么在生活的艰辛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中,袁隆平有着怎样的童年经历,又是什么促使他走上学农之路的呢?从战乱中的逃难娃到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是什么养料滋养着他长大?
提起袁隆平,我们脑中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又黑又瘦,脸上布满纵横的皱纹,一顶草帽、一双水靴站在稻田地里……是啊,从外表上看,他比农民更像农民。
可就是这样一个一身庄稼味儿的“农民”科学家,却出身于20世纪初北平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幸运地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当然时代的变迁也在他的成长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乳名二毛
1930年9月1日,正是一年中最美的金秋时节,北京(当时叫北平)协和医院产房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生命降临人世。
孩子的父亲叫袁兴烈,时任北平高等小学校长。母亲名叫华静,与袁父是同一个学校的教师。他们不仅是工作上的好搭档,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
都说孩子是上帝给父母最好的馈赠。尽管已经是第二次当父亲,但是当袁兴烈从护士手里接过孩子时,眼里依然漾满了激动欣喜的泪水。看着初生的婴孩在臂弯里甜甜地睡着,睫毛在午后的阳光下微微地颤动,像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一样,父亲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喜悦。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时局动荡,百姓罹难的多事之秋。别说广大的穷苦百姓饱受饥饿、战乱之苦,就连袁兴烈这个堂堂知识分子也一样岌岌可危。寄身于世,如浮萍般孤独无依,除了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又能有什么奢望呢?
可是谁能想到,可能真是上天有悯人之心,让一代济事之才降生在袁家。这个婴孩,几十年后成为了引领人们战胜饥饿的科学巨人,亿万农民虔诚敬仰的当代“神农”、“米菩萨”……
这个婴孩就是袁隆平。袁家的第二个儿子,乳名二毛,因为排在袁家“隆”字辈,为纪念出生在北平,父亲为其取名隆平,也寓意为“家族隆盛,世事昌平”。
2.出生7天:去天安门接受爱国教育
袁家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袁隆平的祖父
data icon
当代神农袁隆平
0.8
已售 0
451.3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