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2004年重版前言(上)
2004年重版前言(下)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上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中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2004年重版前言(上)
2004年重版前言
文/[美国]巴拉克·奥巴马
离这本书第一次出版已将近十年了。我在初版的介绍中提到过,写作这本书的机缘来自我还就读于法学院的时候,因为当时我成功地当选了《哈佛法律评论》的首位非裔美国人社长。经过几次务实的公开洽谈后,我收到了一位出版商的预付款,于是开始写作,相信自己的家族故事以及我为理解这些家族故事而作出的努力,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涉及到美国历史上无法抹灭的种族隔阂问题,以及地位身份变动的状态(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飞跃,一种文化冲突的状态),那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烙印。
与大多数第一次写作的作者一样,我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寄予了厚望,同时又感到遗憾。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超越我那年轻的梦想而大获成功,而遗憾的则是我并没有写下什么值得讲述的事情。事实刚好是处于两者之间。这本书得到了还算不错的评论,事实上评论的人只是在出版商安排的刊物上发表意见。书的销量平平。于是,几个月后,我仍继续我原来的生活,并且确信,我的职业写作生涯是短暂的,但还是很高兴自己能没有损失一丝一毫尊严地走过这段路程。
在出版后的十年里,我少有时间来反思这本书。在1992年的大选中,我负责一个选举人的登记方案,开始为全民权利服务,并且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宪法。我和妻子买了一处房子,幸运地拥有了两个漂亮、健康、淘气的女儿,为还清账单上的债务而努力着。1996年,当州参议院举行新议员选举的时候,在一些朋友的说服下,我参加了竞选,并且成功地当选了州参议员。在就职之前,就有人告诫过我,从事州的政治事务没有国会那样吸引人;大部分的议题是跟劳工群体有关的,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身份低微,而那些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则完全被忽略掉了(比如说,对房车的规定,或者农业设备贬值所引发的税收后果)。即便如此,我对这个工作还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对州政治事务的衡量能顾及到具体的结果,比如说,增加贫困儿童健康保险金,改良对无辜的人宣判死刑的法规,这在一定时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有就是,身处于一个工业化大州的议会大厦里,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个国家里形形色色的面孔,来自市区的母亲、农民、移民劳工以及郊区的投资银行家,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讲述他们的情况。
几个月前,我赢得了民主党内的提名,成为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国会参议员。这是一场艰难的竞赛。在众多经费充足、经验丰富并且优秀的候选人当中,一个有着可笑名字的黑人,没有组织背景,没有个人财产,因此,人们认为我胜出的机会渺茫。可是我不仅得到了黑人的拥护,也获得了白人的支持,同时获得郊区居民及芝加哥市民的支持。当我赢得民主党基层绝大多数的选票时,人们对选举结果的反应就反映在了《法律评论》的报道上了。主流评论家们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诚挚地希望我的成功是种族政治得到更广义改变的一个信号。黑人社区普遍对我的成就感到骄傲,一种夹杂着挫败的骄傲,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发生的五十年后,在《投票权法案》公布实行的四十年后,我们还在为仅为一种可能性(也只能是一种可能性,接下来我将面对一场艰难的选举竞赛)而庆祝,即我可能会成为唯一在国会里服务的非裔美国人,是民主重建以来的第三位作为参议员的非裔美国人。我的家庭、朋友和我本人都因为受到关注,而感到一些的困扰,并不断意识到媒体的耀眼光芒与混乱的世俗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
就像十年前大量的公开宣传引起出版商的兴趣一样,这新的一轮好消息也推动了这本书的再次发行。许多年来,我第一次抽出这本书,阅读了几个章节,看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想法改变了多少。坦白地说,我时常为了一个错误的措词,一个混乱的句子,或者夸张的情绪描写而感到懊悔。就像一位激进的追求简洁的评论家一样,我急切地想把这本书删减五十页左右。然而,我得坦率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确实是我的,也许在今天,我会用与十年前大为不同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即使有大量的专家评论和反对党的调查,从政治意义出发,某些段落在现在看来不便讲述。
2004年重版前言(下)
当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戏剧性改变,是现在人们可能会阅读这本书的背景。我以硅谷的崛起和繁荣的股市,柏林墙的倒塌,曼德拉用缓慢但坚定的步伐走出监狱直至开始领导一个国家,在奥斯陆签署的和平协议开始作为写作背景。国内方面,我们围绕着枪支、堕胎以及说唱音乐而展开的文化争议,看起来这种激烈的争议源于比尔·克林顿提出的“第三条道路”,这种收缩规模的福利国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但也没有很明确的界定,似乎描述了对生计问题广泛而潜在的认同,即使是乔·W.布什在首次竞选中提出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纲领也不得不对此表示赞同。国际方面,作家们宣告一段历史的结束,自由市场和自由民主的优势,国与国之间以往的敌意与战争被事实上的政治共同体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所取代。
后来,2001年9月11日那一天,世界崩溃了。
作为一名作家,我无法描述出那一天以及随后的日子所发生的事情--飞机,就像怪物一般,撞进了钢筋和玻璃筑成的高楼里;双塔缓慢倒塌成为了废墟;街边躺满无人认领满是灰尘的尸体;痛苦和深深的恐惧蔓延开来。我也不想假装了解这种十足的虚无主义,这种主义驱使了那天的恐怖分子并且还在驱使着他们的同胞。我的洞察力以及我触及他人内心的能力,根本无法洞悉那些的空洞眼神,他们仅仅怀着虚幻、抽象的满足就能去杀害无辜的人。
而我知道的是,历史,在那天,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回来了。事实上,就像福克纳告诫过我们的一样,历史绝不会流逝或被掩盖,它甚至还没有过去。这段颇具代表性的历史,直接触动了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基地组织的爆炸活动奇怪地发生在内罗毕、巴厘岛以及曼哈顿等在我生命中的某些处所,还烙上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不仅仅是因为,由于9·11事件的缘故,我的名字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热心过度的共和党人建立嘲讽民主党网站的关键词,而且也因为这些潜在的争斗--富有世界与贫困世界之间;现代与旧时代之间;那些允许冲突,包容让人生厌的各种差异,却同时坚持一套把我们绑在一起的价值观的人,以及不管是在何种旗帜、口号或者宗教内容的引导下,寻找一种同化(这种同化对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来说是种残酷)的那些人之间--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缩影。
我知道,我曾经目睹过社会底层人们的绝望和混乱。那种绝望和混乱扭曲了那些流落在雅加达和内罗毕的街道上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生活,也同样扭曲了芝加哥南部地区的孩子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蒙耻和爆发无可抑制的愤怒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多么容易陷进暴力和绝望中。我知道当局者对这种无序状态的反应--要么是简单的安心满足,要么在无序状态超越了所允许的界限时,盲目地使用武力,延长刑事案件的判决,用更加成熟的军事设备来进行镇压。可是这些都远非解决问题之道。我知道界限的硬度、宗教极端主义和部落的携手,宣判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然而,为了了解这些争斗并且在这些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自己更内在的、私密的努力已经集中体现在一场涉及面更广泛的公共辩论中,一场我全身心地投入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塑造我们后代的未来的辩论。
所有这些政策的含义是另一本书的话题。在这里,我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来作为结尾。这本书里的大多数人物仍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的职责、孩子、地理区域以及命运的轮回,对我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除了我的母亲。在这本书出版的几个月后,我的母亲,由于罹患癌症,猝然离世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一直从事她所热爱的事清。她环游世界,在亚非的偏远村庄工作,帮助妇女购买缝纫机和奶牛,或者帮助她们接受教育,让她们在世界经济中取得立足之地。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不管地位高低。她去远足,赏月。为了一些让她高兴或者欣赏的小东西,比如说围巾或者石雕,她可以寻遍德里或者马拉喀什的当地市场。她撰写报道、阅读小说、心系子孙。
我们经常见面,联系从不间断。在这本书的写作期间,她会阅读草稿,修正一些我理解有误的故事,对我草稿中关于她本人的塑造小心地不加评论,但是在我父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不完善的方面,她会立即进行解释或者辩护。她对自己的病情抱持着一种冷静乐观的态度,她帮助我的妹妹和我在生活上不断向前,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恐惧、拒绝或者突然畏缩。
有时,我想,如果我能够早些知道她将不可能战胜病魔,我也许就会写另一本不同的书--少一点对已逝父亲的猜想,多一些对一直陪伴在我生命中的母亲的感恩。每天,我都能从我的女儿身上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欢笑,感受到她非凡的魅力。她的离开使我深深地感到悲痛,而这种悲痛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她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亲切也最慷慨的人,而这也是她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上
奥巴马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文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必将在历史深处留下浓重的一笔,美国人用自己的选票缔造了崭新的历史,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建国两百余年后迎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而书写这段传奇历史的正是本书作者公巴拉克·奥巴马。
这个年轻的黑人政治精英用行动刷新了美国政治的天空。这一刻,距离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正好四十五年。这一刻距离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一百四十五年。纵观过去的美国历史,执掌大权的总统只有白种男性,仿佛成为不言而喻的惯例。而奥巴马以惊人的个人魅力,借助美国历史性转折的有利契机,成功冲破美国政治种族限制,打破美国最顶级的“玻璃天花板”,开创了崭新的美国历史,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
从选举之初到成功当选的漫长过程中,奥巴马不仅在美国本土更在全世界掀起了“奥巴马旋风”。他年轻、变革、开放的形象成为“时代更替的象征”、“新时代的希望”。在他成功地造历史传奇后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偏偏是奥巴马开创了这崭新的历史?这个美国史上第一个非洲裔总统,这个象征着美国政治划时代意义的年轻政治家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和个人魅力?
奥巴马年轻、富有才华和一流的口才天然地吸引了众多支持者。奥巴马有天生的演说才能,演讲掷地有声,带着直指人心的煽动力,每每能使群情激昂。然而,这只是奥巴马开创历史、获取成功的表面原因。
研究奥巴马自传,并究其深层因素后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奥巴马的传奇背景,国际化身世是他的魅力之源之一。我们从奥巴马的自传中可以了解到他的身世。奥巴马的背景跨越了“种族”和“国界”,有着国际人的元素。他的某种独特的感染力正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在血液中的交融。奥巴马的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混血的他出生在夏威夷这个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幼年在继父的家乡印尼度过了四年时光,后来在美国本土接受精英教育,首先在美国著名的贵族中学普纳后学习,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得法学博士。他曾是著名的《哈佛法律评论》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同时也在芝加哥最不安宁的社区内担当过社会工作者和街头组织者。一连串矛盾的复合使奥巴马的身上汇聚了黑人、白人不同种族的特点,兼具了草根与精英的特质,交集了亚洲、非洲、欧美几大地域文明的影响,更深刻地根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文化的基因。而美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熔炉”。这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度,不同文化、种族、信仰的人群在美利坚多元共荣,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口普查局早在2004年就预测,50年后,美国白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大幅度降低到50%;而50年前,却高达90%。2007年,美国拉美、非洲、亚洲等少数族裔人口首次突破1亿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3。这一比例意味着美国社会人口多样化日渐明显。自新世纪以来,在美国新增的人口中,移民占到40%。如此跨种族、跨文化、跨阶层的多元社会迟早都会诞生非白种人或少数族裔的总统。于是,事实证明大选中三分之二的少数族裔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来源。从此角度看,若身兼东西方文明、黑白混血的非裔奥巴马成为第44任美国总统是一大传奇,毋宁说是顺应美国国情和国际化潮流的历史必然。
这是一个从经济到文化,日益趋平的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国际化的人才和理念是未来的方向。9?11后,国际局势验证了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论,而当今世界正需要类似奥巴马这样融合了各种文明特征的“国际人”登上权力舞台。因为父亲的缘故,奥巴马的名字中有“侯赛因”。作为美国总统有一个穆斯林名字,他在阿拉伯世界可以被认可,中东与西方世界的对立情绪、宗教冲突必将得到缓和。奥巴马少年时代曾生活在亚洲,还在印尼上过学,受到过东方文化的影响,使他成为第一位有过这种少年亚洲生活成长经历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就是个“小型联合国”,同母异父的妹妹还嫁给了一位加拿大华裔。奥巴马当选,使全世界数十亿人突然发现,美国正在被一个和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上有更好理解的人担任领导人。这无疑使奥巴马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同。复杂的经历有可能造就“国际人”奥巴马全球视角,开放成熟的全球观,善于弥合分歧、建立联系,这样的背景会带领美国在文化和种族上更具宽容性,甚至影响全世界。
2008年7月还在选举中的奥巴马的一次中东欧洲之行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开国二百三十二年来,不论民主、共和、或什么小党,从没有总统候选人跑?外国去竞选的前例。奥巴马打破了传统,先去南亚和中东,访问科威特、阿富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然后取道欧洲,分访德、法、英后返美。难以置信的是,奥巴马所至之处,万人空巷,在柏林常办摇滚音乐会的Tiergarten广场的演讲,20万人观众规模,超过了1963年冷战高峰时肯尼迪总统名留史迹的“我也是个柏林人”演讲之声势。
其次,奥巴马在美国民众普遍求新求变心切的历史转折点,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变”“希望”“未来”的口号迎合了不少选民的口味。经济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环境,伊阿两场战争泥潭以及刚愎自用、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让美国选民对共和党和政府十分失望,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而年轻、干练、充满活力的民主党人奥巴马生逢其时。奥巴马的主张表现出崇尚自由主义,强调普世和民主精神的民主党传统主张,加上他的一声“Change”直接迎合了美国新生代选民高涨的政治热情。据统计,18岁至30岁选民占选民总数的1/4,其中66%都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除了少数族裔选民,奥巴马在喜见变革的自由派、年轻人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选民中号召力也尤高。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中
从客观上讲,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接下来16年是“战后婴儿潮”垄断总统,其代表人物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如今,按代际也轮到了以奥巴马为代表的“后婴儿潮”走上政坛的时候。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更愿意选择新人。
如果深究美国历史会发现,由一群反叛封建专制制度的清教徒建立的美国,对特权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求新求变是其政治文化中长盛不衰的追求。从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到美国宪法,美国人对权力极尽可能地约束。所以,希望民主自由的美国选民对王朝式统治、传统政治比较厌倦。如果小布什之后又是希拉里?克林顿,那么这两大家族将轮流占据白宫24年或者28年,美国人很难接受这样的宿命。加之,纵观美国近代史,越是在艰难时期,越易有尚未形成特权圈子的“黑马”靠选票闯入权力中心。如军人出身的杜鲁门、天主教徒肯尼迪、平民出身的克林顿都属于这种少有裙带关系的圈外人。现在内外交困的美国社会,那些经验老道的竞选者在选民眼中并不占优势。所以,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时聪明地说:“我在华盛顿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不足以学到华盛顿政府的处事方式,短不至于看不到政府所需的变革。”以“变革”为口号的奥巴马让美国民众看到了未来的新希望。
如同当年人们对罗斯福总统所寄托的希望,美国人正希望这个年轻的总统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共和党执政期间带来的金融危机,摆脱国际关系中的战争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泥潭。巨大的金融风暴面
Content
2004年重版前言(上)
2004年重版前言(下)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上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中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2004年重版前言(上)
2004年重版前言
文/[美国]巴拉克·奥巴马
离这本书第一次出版已将近十年了。我在初版的介绍中提到过,写作这本书的机缘来自我还就读于法学院的时候,因为当时我成功地当选了《哈佛法律评论》的首位非裔美国人社长。经过几次务实的公开洽谈后,我收到了一位出版商的预付款,于是开始写作,相信自己的家族故事以及我为理解这些家族故事而作出的努力,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涉及到美国历史上无法抹灭的种族隔阂问题,以及地位身份变动的状态(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飞跃,一种文化冲突的状态),那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烙印。
与大多数第一次写作的作者一样,我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寄予了厚望,同时又感到遗憾。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超越我那年轻的梦想而大获成功,而遗憾的则是我并没有写下什么值得讲述的事情。事实刚好是处于两者之间。这本书得到了还算不错的评论,事实上评论的人只是在出版商安排的刊物上发表意见。书的销量平平。于是,几个月后,我仍继续我原来的生活,并且确信,我的职业写作生涯是短暂的,但还是很高兴自己能没有损失一丝一毫尊严地走过这段路程。
在出版后的十年里,我少有时间来反思这本书。在1992年的大选中,我负责一个选举人的登记方案,开始为全民权利服务,并且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宪法。我和妻子买了一处房子,幸运地拥有了两个漂亮、健康、淘气的女儿,为还清账单上的债务而努力着。1996年,当州参议院举行新议员选举的时候,在一些朋友的说服下,我参加了竞选,并且成功地当选了州参议员。在就职之前,就有人告诫过我,从事州的政治事务没有国会那样吸引人;大部分的议题是跟劳工群体有关的,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身份低微,而那些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则完全被忽略掉了(比如说,对房车的规定,或者农业设备贬值所引发的税收后果)。即便如此,我对这个工作还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对州政治事务的衡量能顾及到具体的结果,比如说,增加贫困儿童健康保险金,改良对无辜的人宣判死刑的法规,这在一定时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有就是,身处于一个工业化大州的议会大厦里,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个国家里形形色色的面孔,来自市区的母亲、农民、移民劳工以及郊区的投资银行家,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讲述他们的情况。
几个月前,我赢得了民主党内的提名,成为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国会参议员。这是一场艰难的竞赛。在众多经费充足、经验丰富并且优秀的候选人当中,一个有着可笑名字的黑人,没有组织背景,没有个人财产,因此,人们认为我胜出的机会渺茫。可是我不仅得到了黑人的拥护,也获得了白人的支持,同时获得郊区居民及芝加哥市民的支持。当我赢得民主党基层绝大多数的选票时,人们对选举结果的反应就反映在了《法律评论》的报道上了。主流评论家们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诚挚地希望我的成功是种族政治得到更广义改变的一个信号。黑人社区普遍对我的成就感到骄傲,一种夹杂着挫败的骄傲,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发生的五十年后,在《投票权法案》公布实行的四十年后,我们还在为仅为一种可能性(也只能是一种可能性,接下来我将面对一场艰难的选举竞赛)而庆祝,即我可能会成为唯一在国会里服务的非裔美国人,是民主重建以来的第三位作为参议员的非裔美国人。我的家庭、朋友和我本人都因为受到关注,而感到一些的困扰,并不断意识到媒体的耀眼光芒与混乱的世俗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
就像十年前大量的公开宣传引起出版商的兴趣一样,这新的一轮好消息也推动了这本书的再次发行。许多年来,我第一次抽出这本书,阅读了几个章节,看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想法改变了多少。坦白地说,我时常为了一个错误的措词,一个混乱的句子,或者夸张的情绪描写而感到懊悔。就像一位激进的追求简洁的评论家一样,我急切地想把这本书删减五十页左右。然而,我得坦率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确实是我的,也许在今天,我会用与十年前大为不同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即使有大量的专家评论和反对党的调查,从政治意义出发,某些段落在现在看来不便讲述。
2004年重版前言(下)
当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戏剧性改变,是现在人们可能会阅读这本书的背景。我以硅谷的崛起和繁荣的股市,柏林墙的倒塌,曼德拉用缓慢但坚定的步伐走出监狱直至开始领导一个国家,在奥斯陆签署的和平协议开始作为写作背景。国内方面,我们围绕着枪支、堕胎以及说唱音乐而展开的文化争议,看起来这种激烈的争议源于比尔·克林顿提出的“第三条道路”,这种收缩规模的福利国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但也没有很明确的界定,似乎描述了对生计问题广泛而潜在的认同,即使是乔·W.布什在首次竞选中提出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纲领也不得不对此表示赞同。国际方面,作家们宣告一段历史的结束,自由市场和自由民主的优势,国与国之间以往的敌意与战争被事实上的政治共同体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所取代。
后来,2001年9月11日那一天,世界崩溃了。
作为一名作家,我无法描述出那一天以及随后的日子所发生的事情--飞机,就像怪物一般,撞进了钢筋和玻璃筑成的高楼里;双塔缓慢倒塌成为了废墟;街边躺满无人认领满是灰尘的尸体;痛苦和深深的恐惧蔓延开来。我也不想假装了解这种十足的虚无主义,这种主义驱使了那天的恐怖分子并且还在驱使着他们的同胞。我的洞察力以及我触及他人内心的能力,根本无法洞悉那些的空洞眼神,他们仅仅怀着虚幻、抽象的满足就能去杀害无辜的人。
而我知道的是,历史,在那天,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回来了。事实上,就像福克纳告诫过我们的一样,历史绝不会流逝或被掩盖,它甚至还没有过去。这段颇具代表性的历史,直接触动了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基地组织的爆炸活动奇怪地发生在内罗毕、巴厘岛以及曼哈顿等在我生命中的某些处所,还烙上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不仅仅是因为,由于9·11事件的缘故,我的名字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热心过度的共和党人建立嘲讽民主党网站的关键词,而且也因为这些潜在的争斗--富有世界与贫困世界之间;现代与旧时代之间;那些允许冲突,包容让人生厌的各种差异,却同时坚持一套把我们绑在一起的价值观的人,以及不管是在何种旗帜、口号或者宗教内容的引导下,寻找一种同化(这种同化对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来说是种残酷)的那些人之间--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缩影。
我知道,我曾经目睹过社会底层人们的绝望和混乱。那种绝望和混乱扭曲了那些流落在雅加达和内罗毕的街道上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生活,也同样扭曲了芝加哥南部地区的孩子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蒙耻和爆发无可抑制的愤怒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多么容易陷进暴力和绝望中。我知道当局者对这种无序状态的反应--要么是简单的安心满足,要么在无序状态超越了所允许的界限时,盲目地使用武力,延长刑事案件的判决,用更加成熟的军事设备来进行镇压。可是这些都远非解决问题之道。我知道界限的硬度、宗教极端主义和部落的携手,宣判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然而,为了了解这些争斗并且在这些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自己更内在的、私密的努力已经集中体现在一场涉及面更广泛的公共辩论中,一场我全身心地投入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塑造我们后代的未来的辩论。
所有这些政策的含义是另一本书的话题。在这里,我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来作为结尾。这本书里的大多数人物仍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的职责、孩子、地理区域以及命运的轮回,对我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除了我的母亲。在这本书出版的几个月后,我的母亲,由于罹患癌症,猝然离世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一直从事她所热爱的事清。她环游世界,在亚非的偏远村庄工作,帮助妇女购买缝纫机和奶牛,或者帮助她们接受教育,让她们在世界经济中取得立足之地。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不管地位高低。她去远足,赏月。为了一些让她高兴或者欣赏的小东西,比如说围巾或者石雕,她可以寻遍德里或者马拉喀什的当地市场。她撰写报道、阅读小说、心系子孙。
我们经常见面,联系从不间断。在这本书的写作期间,她会阅读草稿,修正一些我理解有误的故事,对我草稿中关于她本人的塑造小心地不加评论,但是在我父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不完善的方面,她会立即进行解释或者辩护。她对自己的病情抱持着一种冷静乐观的态度,她帮助我的妹妹和我在生活上不断向前,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恐惧、拒绝或者突然畏缩。
有时,我想,如果我能够早些知道她将不可能战胜病魔,我也许就会写另一本不同的书--少一点对已逝父亲的猜想,多一些对一直陪伴在我生命中的母亲的感恩。每天,我都能从我的女儿身上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欢笑,感受到她非凡的魅力。她的离开使我深深地感到悲痛,而这种悲痛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她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亲切也最慷慨的人,而这也是她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上
奥巴马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文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必将在历史深处留下浓重的一笔,美国人用自己的选票缔造了崭新的历史,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建国两百余年后迎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而书写这段传奇历史的正是本书作者公巴拉克·奥巴马。
这个年轻的黑人政治精英用行动刷新了美国政治的天空。这一刻,距离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正好四十五年。这一刻距离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一百四十五年。纵观过去的美国历史,执掌大权的总统只有白种男性,仿佛成为不言而喻的惯例。而奥巴马以惊人的个人魅力,借助美国历史性转折的有利契机,成功冲破美国政治种族限制,打破美国最顶级的“玻璃天花板”,开创了崭新的美国历史,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
从选举之初到成功当选的漫长过程中,奥巴马不仅在美国本土更在全世界掀起了“奥巴马旋风”。他年轻、变革、开放的形象成为“时代更替的象征”、“新时代的希望”。在他成功地造历史传奇后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偏偏是奥巴马开创了这崭新的历史?这个美国史上第一个非洲裔总统,这个象征着美国政治划时代意义的年轻政治家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和个人魅力?
奥巴马年轻、富有才华和一流的口才天然地吸引了众多支持者。奥巴马有天生的演说才能,演讲掷地有声,带着直指人心的煽动力,每每能使群情激昂。然而,这只是奥巴马开创历史、获取成功的表面原因。
研究奥巴马自传,并究其深层因素后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奥巴马的传奇背景,国际化身世是他的魅力之源之一。我们从奥巴马的自传中可以了解到他的身世。奥巴马的背景跨越了“种族”和“国界”,有着国际人的元素。他的某种独特的感染力正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在血液中的交融。奥巴马的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混血的他出生在夏威夷这个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幼年在继父的家乡印尼度过了四年时光,后来在美国本土接受精英教育,首先在美国著名的贵族中学普纳后学习,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得法学博士。他曾是著名的《哈佛法律评论》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同时也在芝加哥最不安宁的社区内担当过社会工作者和街头组织者。一连串矛盾的复合使奥巴马的身上汇聚了黑人、白人不同种族的特点,兼具了草根与精英的特质,交集了亚洲、非洲、欧美几大地域文明的影响,更深刻地根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文化的基因。而美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熔炉”。这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度,不同文化、种族、信仰的人群在美利坚多元共荣,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口普查局早在2004年就预测,50年后,美国白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大幅度降低到50%;而50年前,却高达90%。2007年,美国拉美、非洲、亚洲等少数族裔人口首次突破1亿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3。这一比例意味着美国社会人口多样化日渐明显。自新世纪以来,在美国新增的人口中,移民占到40%。如此跨种族、跨文化、跨阶层的多元社会迟早都会诞生非白种人或少数族裔的总统。于是,事实证明大选中三分之二的少数族裔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来源。从此角度看,若身兼东西方文明、黑白混血的非裔奥巴马成为第44任美国总统是一大传奇,毋宁说是顺应美国国情和国际化潮流的历史必然。
这是一个从经济到文化,日益趋平的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国际化的人才和理念是未来的方向。9?11后,国际局势验证了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论,而当今世界正需要类似奥巴马这样融合了各种文明特征的“国际人”登上权力舞台。因为父亲的缘故,奥巴马的名字中有“侯赛因”。作为美国总统有一个穆斯林名字,他在阿拉伯世界可以被认可,中东与西方世界的对立情绪、宗教冲突必将得到缓和。奥巴马少年时代曾生活在亚洲,还在印尼上过学,受到过东方文化的影响,使他成为第一位有过这种少年亚洲生活成长经历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就是个“小型联合国”,同母异父的妹妹还嫁给了一位加拿大华裔。奥巴马当选,使全世界数十亿人突然发现,美国正在被一个和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上有更好理解的人担任领导人。这无疑使奥巴马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同。复杂的经历有可能造就“国际人”奥巴马全球视角,开放成熟的全球观,善于弥合分歧、建立联系,这样的背景会带领美国在文化和种族上更具宽容性,甚至影响全世界。
2008年7月还在选举中的奥巴马的一次中东欧洲之行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开国二百三十二年来,不论民主、共和、或什么小党,从没有总统候选人跑?外国去竞选的前例。奥巴马打破了传统,先去南亚和中东,访问科威特、阿富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然后取道欧洲,分访德、法、英后返美。难以置信的是,奥巴马所至之处,万人空巷,在柏林常办摇滚音乐会的Tiergarten广场的演讲,20万人观众规模,超过了1963年冷战高峰时肯尼迪总统名留史迹的“我也是个柏林人”演讲之声势。
其次,奥巴马在美国民众普遍求新求变心切的历史转折点,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变”“希望”“未来”的口号迎合了不少选民的口味。经济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环境,伊阿两场战争泥潭以及刚愎自用、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让美国选民对共和党和政府十分失望,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而年轻、干练、充满活力的民主党人奥巴马生逢其时。奥巴马的主张表现出崇尚自由主义,强调普世和民主精神的民主党传统主张,加上他的一声“Change”直接迎合了美国新生代选民高涨的政治热情。据统计,18岁至30岁选民占选民总数的1/4,其中66%都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除了少数族裔选民,奥巴马在喜见变革的自由派、年轻人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选民中号召力也尤高。
奥巴马的美国梦(译者序)中
从客观上讲,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接下来16年是“战后婴儿潮”垄断总统,其代表人物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如今,按代际也轮到了以奥巴马为代表的“后婴儿潮”走上政坛的时候。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更愿意选择新人。
如果深究美国历史会发现,由一群反叛封建专制制度的清教徒建立的美国,对特权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求新求变是其政治文化中长盛不衰的追求。从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到美国宪法,美国人对权力极尽可能地约束。所以,希望民主自由的美国选民对王朝式统治、传统政治比较厌倦。如果小布什之后又是希拉里?克林顿,那么这两大家族将轮流占据白宫24年或者28年,美国人很难接受这样的宿命。加之,纵观美国近代史,越是在艰难时期,越易有尚未形成特权圈子的“黑马”靠选票闯入权力中心。如军人出身的杜鲁门、天主教徒肯尼迪、平民出身的克林顿都属于这种少有裙带关系的圈外人。现在内外交困的美国社会,那些经验老道的竞选者在选民眼中并不占优势。所以,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时聪明地说:“我在华盛顿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不足以学到华盛顿政府的处事方式,短不至于看不到政府所需的变革。”以“变革”为口号的奥巴马让美国民众看到了未来的新希望。
如同当年人们对罗斯福总统所寄托的希望,美国人正希望这个年轻的总统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共和党执政期间带来的金融危机,摆脱国际关系中的战争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泥潭。巨大的金融风暴面

奥巴马回忆录
447.9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