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一
序二
开场白(1)
开场白(2)
开场白(3)
第一章 少年任侠(1)
第一章 少年任侠(2)
第一章 少年任侠(3)
第一章 少年任侠(4)
第一章 少年任侠(5)
第二章 千古拂臣(1)
第二章 千古拂臣(2)
第二章 千古拂臣(3)
第二章 千古拂臣(4)
第三章 贫贱之交(1)
第三章 贫贱之交(2)
第三章 贫贱之交(3)
第三章 贫贱之交(4)
第四章 神秘身世(1)
第四章 神秘身世(2)
第四章 神秘身世(3)
第四章 神秘身世(4)
第五章 步入仕途(1)
第五章 步入仕途(2)
第五章 步入仕途(3)
第六章 慧眼独具(1)
第六章 慧眼独具(2)
序一
一部充满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史书
汉王朝是我国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个历史高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汉族、汉人、汉语、汉学、汉隶、汉赋……这些永久定性和永远传承的汉文化,都是由于汉王朝的出现而确立的。两汉(西汉、东汉)合计共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汉代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仅对中国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饮水要思源!
对于创建汉帝国的高祖刘邦,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中国人的厚爱与尊重。但是,学术界对刘邦的评价还不一致,这是应该予以澄清的问题。
中国史学界对刘邦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如安作璋、孟祥才在其所著《汉高帝大传》中说刘邦是“布衣皇帝,雄视百代”;还说刘邦具有“作为封建帝王的雄伟气度,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多谋善断,以及长于识才,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优良品质”。并且说“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他以自己辉煌的实践创造了赫赫扬扬的不朽业绩,给当时的历史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后来的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名字也就永远同大汉皇朝结合在一起,作为时代的里程碑雄视百代”。不过,安、孟二位先生也承认,在刘邦身上还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失误。
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安、孟二位先生对刘邦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是非常公允的,在中国史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然而,在某些非历史读物中,对刘邦的评价却颇有微词,甚至恶意中伤,如把刘邦说成是“无赖”、“流氓”、“不学无术”、“贪财好色”、“阴险毒辣”、“不守信用”、“小混混”等等。
这其中有对古今语言不同含义的误解,也有对历史事件理解不深的问题。
如对“无赖”一词,在秦汉之际本是指没有专业技能、无所依赖谋生的人。如果把秦汉人所说的“无赖”,与现在人所说的“无赖”等同起来,那当然会得出很坏的认识。
再如,当项羽要烹刘邦的父亲太公时,刘邦不仅不痛心疾首,反而对项羽说“要分一杯羹”,就以为刘邦不顾父子亲情,大不孝,缺乏人性等等。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当时,刘邦面对项羽要烹太公的威胁,如果表现出儿女心态,恐慌不安,稍示软弱,那就会使项羽真的把太公烹了,然后再把吕雉抬出来要挟刘邦。如此,刘邦除了投降别无出路。
然而,刘邦满不在乎地对项羽说“要分一杯羹”,却使项羽无计可施。因为他知道即使烹了太公也无济于事,只好放弃威胁,继续与刘邦作军事周旋。
在处理烹太公的问题上,正反映出刘邦的大智大勇不平凡之处。就是退一步说,像古人所说那样“成大事者不顾家”,刘邦为实现建立汉朝大事,而不顾自己的小家。以此标准评价刘邦,也是无可非议的。
对于推儿子孝惠、女儿鲁元小车之事,也应作如是观。至于对诛除韩信、彭越等异性诸侯王事,固然有残酷、违背人情的一面,但站在历史主义高度来评价历史事件,就会看出消除封建割据势力,对于汉初以及后世的社会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足以说明问题。
陈瑞红先生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且有使命感。他写《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是站在民族大义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刘邦。认为刘邦“宽厚仁慈,坦诚直率,豁达大度,天下为公”,“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认为刘邦“无私仁爱,气度恢弘,推利及人,始终以万民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从而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还认为“刘邦是我民族之魂,是我们民族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
总之,瑞红先生是全面肯定刘邦的,是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刘邦传记和中国古代史著作中,对刘邦评价最高的一部专著。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文字流畅,语言生动,且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作者认为刘邦乃“汉族汉文化”的缔造者,写刘邦就是弘扬汉文化,所以要让所有华人都能读懂。
本书观点新颖,与一般刘邦传记有所不同。对秦末汉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于影响后世历史的大事件和风云人物,都有论及,且有独到见解,是一部充满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著。
如对鸿门宴,一般人都认为项羽是失败者,不杀刘邦最终导致失去天下,然而,本书作者却认为项羽是最大的胜利者,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仅通过一次宴会就换得了义军最高统帅地位及胜利果实的分配权。
又如对楚汉战争的胜败原因,一般人都认为是由于刘邦善于用人,作者认为那仅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应在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为刘邦所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仁而爱人”,才能胸怀人民,以天下为己任,才会百折不挠;“常有大度”,才能容人,用人,使人甘为己用。
另外,对楚怀王在农民战争中的功绩;张良为什么与刘邦一见如故,始终追随之;刘邦为什么欲废太子等等,作者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颇能发人深省。
本书资料翔实丰富,广征博引,言必有据,仅引用相关的诗、词、赋就多达一二百多首,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与瑞红原来素不相识,经过多次通信及他来家访问一次,才成为忘年交。从来信及谈话中,我发现瑞红是一位颇有抱负,进取心很强的青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他对刘邦的认识和评价,我基本表示同意,但我也对他说“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角度出发,是否能看到刘邦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在评价用词方面是否也有拔高之处,请考虑”。
瑞红在《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完稿之后,向我索序,我欣然同意。是为序。
朱绍侯于雏飞书屋
2008—09—27
朱绍侯(1926~),男,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新民人,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军功爵制研究》《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与阶级关系》《朱绍侯文集》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主编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国古代宰相传略》等多部教材和史学著作。
序二
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大汉皇朝的缔造者汉高帝刘邦,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他由一个秦朝微不足道的基层小吏泗水亭长,在风云际会的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七载奋斗,一朝辉煌,蹑足九五,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他的奋斗史经过史书的记载,小说的演义和戏剧舞台上的再创造,深深地嵌刻在中国老百姓记忆的简版上。
二是他经历中险象环生的传奇故事和这些故事所展示的一代雄主的独特性格与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从而产生了永不衰竭的吸引力。特别是他创立的汉皇朝在其子孙后代手上绵延了400多年的悠长岁月,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成为东亚无可争议的文明中心。在那个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汉字、汉语也成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语言文字系统。当大汉帝国的王旗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峰上迎风飘扬的时候,清脆的驼铃声也昼夜响彻“丝绸之路”的上空。东西两大文明越过西域的浩瀚戈壁、中亚的崇山峻岭和地中海的汹涌波涛第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流。
这样,刘邦和他创立的大汉王朝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铸就了万古不灭的民族记忆。正因为如此,刘邦和他的事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和文学家与戏剧家的创作素材。
但是,由于刘邦的事功和历史影响本身就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面的,更由于研究者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所角度不同,所持理念各异,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理解和解释必然歧义纷呈,对刘邦的评价、诠释自然也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历史学家笔下的刘邦,文学作品尤其是戏剧舞台上的形象,自然也就可能大不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允许的。因为只有允许学术充分发挥它的求异功能,对真理的探求才能不断深入。
这里,一部名曰《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的书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它是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肯定可以为并不寂寞的这一领域增添更多的热闹。它的作者陈瑞红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工作者。他大学读的是数学系,研究生读的是管理科学,工作单位是基层乡镇。
但是,近20年来,由于兴趣的牵引,他却将业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了对刘邦的研究。他几乎搜集和读遍了所有有关刘邦的原始文献资料、后人歌咏的诗文和近代以来的研究论著,并在此基础上,以炽热的情怀,华美流畅的文字,写下了这部著作。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对刘邦的一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和评价。同时对此前一些论著所表述的观点有意识地做了回应。其中特别对相当一批论著对刘邦的贬斥,如年轻时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偷鸡摸狗、贪财好色、浪荡成性、吃喝嫖赌,楚汉战争中的为自己逃命而推子女下车的自私,在项羽要烹杀其父时要求“分一杯羹”的无耻,建国后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的杀戮的残忍,等等——进行了新的诠释和旗帜鲜明的全面的辩护。所有这一切,基本上凸现了本书在学术上的亮点。
在结构安排上,作者有意识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优点,每一节讲一至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穿插上自己的评判,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从而大大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相信它会拥有一个较广泛的读者群。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的出版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的作者陈瑞红作为突然闯进史学领域的一匹黑马,在刘邦和秦汉史的研究中给学者和读者提出了一些需要重新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显然能够推进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我本人并不完全认同作者书中所表述的观点,但对他勇于探索和放言高论的胆识还是持肯定态度,因为这应该是以探索真理为最高追求的学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格。
孟祥才
2008年中秋节于山东大学南山小区寓所
孟祥才(1940~):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临沂人,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如《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卷》《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与胡新生教授合著)《先秦秦汉史论》《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王莽传》《刘邦评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汉高帝大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汉光武帝大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新朝旧政•新帝王莽》等专著,以及《论荀彧》《扬雄述论》《角色错位的悲剧——评刘歆》《论孔融的悲剧》等人物专论。由于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开场白(1)
谁是谁非
刘邦是谁?
也许有人不知道,但说起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哪个炎黄子孙不知道?
刘邦与他所创建的大汉王朝就是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的肇基者。生生一个“汉”字,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代名词!
一个朝代的名称,竟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记号。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仅有的一次殊荣!也是唯一的一次殊荣!更是永恒的一次殊荣!
汉朝,一个伟大的称号!它是炎黄子孙的自豪,它散发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光与热!
那是一个无所畏惧、敢于挑战世界的时代!那是一个雄伟壮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那是一个“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的时代!那是一个“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时代!那是一个传奇的、令人无限向往的时代!
汪洋恣肆、铺张扬厉的汉赋,气势磅礴、恢弘壮丽的汉式建筑,长袖飘飘、衣裾渺渺的汉服,古老神秘的汉字,积极进取、勇于事功的汉人——构筑起浑厚博大、质朴凝重的大汉雄风,大汉雄风如黄钟大吕之铿锵、如黄土高原之厚重、如九曲黄河之绵长,支撑着一个优秀民族两千来始终屹立天地之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公元前202年大汉王朝建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两千年只是一朵翻起的浪花,转瞬即逝。但对于行走匆匆的人类社会来说,两千年已足以使一切都变得漫漶不清或难以想象了。
俱往矣。
先民们朝气蓬勃、如火烈烈的身影,已经模糊、消失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显得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陌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回溯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感到创建大汉王朝的刘邦功勋之伟大。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万世之功。的确如此!当我们纵观历史时就会看到,刘邦这位巨人的高度在千年历史大地上的投影,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都笼罩于其中。
所以,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心悦诚服地表示:“若逢高皇,当北面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争先耳。”宋人苏轼曰:“古之英主,无出汉高。”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则感叹:“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清人王正诗曰: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然而,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近一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的十分灰暗,竟然把他说成了“无赖”、“流氓”,脸皮最厚、心肠最黑,是厚黑集大成者。
这不但对刘邦相当不公正,而且违背最基本的历史史实。
为什么说近一百年对刘邦评价较低呢?
笔者查阅了孟庆华先生主编的《刘邦评论》一书,里面记载了汉初至20世纪三百多位政治家、历史学家与文人对刘邦的评价。这本书中存在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20世纪以前中国人对刘邦的评价非常高,20世纪对刘邦的评价出现较多不和谐的声音;二、政治家、历史学家大多推崇刘邦,文学艺术家对刘邦的评价相对较低。
笔者又作了调查,目前市场上关于刘邦的书籍,大多对刘邦的人品评价较低。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更是极尽对刘邦丑化、讽刺之能事。可以这样说,在那些作者的笔下,刘邦就是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一个地痞,不学无术,贪财好色,阴险毒辣,不守信用,滥杀功臣。
所以,我们认为,近一百年国人对刘邦的评价总体较低。
对刘邦的评价,尤其是对他人品的评价,分歧极大,几有水火无法相容之势。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价值观念的反差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邦一生作为的斑斓多彩。
自上世纪初至今,对刘邦评价最低且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谁呢?
一是民国奇人李宗吾先生,另一位就是今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
李宗吾是民国初期的一位奇人,他以《厚黑学》名满华夏大地。近百年来,《厚黑学》一书畅销不衰,可见其影响之大。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对刘邦有淋漓尽致的责骂:
“(刘邦)亲生的父亲,身在俎上,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说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脸皮之厚薄,心子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Content
序一
序二
开场白(1)
开场白(2)
开场白(3)
第一章 少年任侠(1)
第一章 少年任侠(2)
第一章 少年任侠(3)
第一章 少年任侠(4)
第一章 少年任侠(5)
第二章 千古拂臣(1)
第二章 千古拂臣(2)
第二章 千古拂臣(3)
第二章 千古拂臣(4)
第三章 贫贱之交(1)
第三章 贫贱之交(2)
第三章 贫贱之交(3)
第三章 贫贱之交(4)
第四章 神秘身世(1)
第四章 神秘身世(2)
第四章 神秘身世(3)
第四章 神秘身世(4)
第五章 步入仕途(1)
第五章 步入仕途(2)
第五章 步入仕途(3)
第六章 慧眼独具(1)
第六章 慧眼独具(2)
序一
一部充满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史书
汉王朝是我国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个历史高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汉族、汉人、汉语、汉学、汉隶、汉赋……这些永久定性和永远传承的汉文化,都是由于汉王朝的出现而确立的。两汉(西汉、东汉)合计共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汉代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仅对中国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饮水要思源!
对于创建汉帝国的高祖刘邦,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中国人的厚爱与尊重。但是,学术界对刘邦的评价还不一致,这是应该予以澄清的问题。
中国史学界对刘邦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如安作璋、孟祥才在其所著《汉高帝大传》中说刘邦是“布衣皇帝,雄视百代”;还说刘邦具有“作为封建帝王的雄伟气度,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多谋善断,以及长于识才,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优良品质”。并且说“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他以自己辉煌的实践创造了赫赫扬扬的不朽业绩,给当时的历史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后来的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名字也就永远同大汉皇朝结合在一起,作为时代的里程碑雄视百代”。不过,安、孟二位先生也承认,在刘邦身上还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失误。
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安、孟二位先生对刘邦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是非常公允的,在中国史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然而,在某些非历史读物中,对刘邦的评价却颇有微词,甚至恶意中伤,如把刘邦说成是“无赖”、“流氓”、“不学无术”、“贪财好色”、“阴险毒辣”、“不守信用”、“小混混”等等。
这其中有对古今语言不同含义的误解,也有对历史事件理解不深的问题。
如对“无赖”一词,在秦汉之际本是指没有专业技能、无所依赖谋生的人。如果把秦汉人所说的“无赖”,与现在人所说的“无赖”等同起来,那当然会得出很坏的认识。
再如,当项羽要烹刘邦的父亲太公时,刘邦不仅不痛心疾首,反而对项羽说“要分一杯羹”,就以为刘邦不顾父子亲情,大不孝,缺乏人性等等。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当时,刘邦面对项羽要烹太公的威胁,如果表现出儿女心态,恐慌不安,稍示软弱,那就会使项羽真的把太公烹了,然后再把吕雉抬出来要挟刘邦。如此,刘邦除了投降别无出路。
然而,刘邦满不在乎地对项羽说“要分一杯羹”,却使项羽无计可施。因为他知道即使烹了太公也无济于事,只好放弃威胁,继续与刘邦作军事周旋。
在处理烹太公的问题上,正反映出刘邦的大智大勇不平凡之处。就是退一步说,像古人所说那样“成大事者不顾家”,刘邦为实现建立汉朝大事,而不顾自己的小家。以此标准评价刘邦,也是无可非议的。
对于推儿子孝惠、女儿鲁元小车之事,也应作如是观。至于对诛除韩信、彭越等异性诸侯王事,固然有残酷、违背人情的一面,但站在历史主义高度来评价历史事件,就会看出消除封建割据势力,对于汉初以及后世的社会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足以说明问题。
陈瑞红先生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且有使命感。他写《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是站在民族大义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刘邦。认为刘邦“宽厚仁慈,坦诚直率,豁达大度,天下为公”,“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认为刘邦“无私仁爱,气度恢弘,推利及人,始终以万民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从而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还认为“刘邦是我民族之魂,是我们民族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
总之,瑞红先生是全面肯定刘邦的,是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刘邦传记和中国古代史著作中,对刘邦评价最高的一部专著。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文字流畅,语言生动,且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作者认为刘邦乃“汉族汉文化”的缔造者,写刘邦就是弘扬汉文化,所以要让所有华人都能读懂。
本书观点新颖,与一般刘邦传记有所不同。对秦末汉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于影响后世历史的大事件和风云人物,都有论及,且有独到见解,是一部充满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著。
如对鸿门宴,一般人都认为项羽是失败者,不杀刘邦最终导致失去天下,然而,本书作者却认为项羽是最大的胜利者,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仅通过一次宴会就换得了义军最高统帅地位及胜利果实的分配权。
又如对楚汉战争的胜败原因,一般人都认为是由于刘邦善于用人,作者认为那仅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应在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为刘邦所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仁而爱人”,才能胸怀人民,以天下为己任,才会百折不挠;“常有大度”,才能容人,用人,使人甘为己用。
另外,对楚怀王在农民战争中的功绩;张良为什么与刘邦一见如故,始终追随之;刘邦为什么欲废太子等等,作者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颇能发人深省。
本书资料翔实丰富,广征博引,言必有据,仅引用相关的诗、词、赋就多达一二百多首,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与瑞红原来素不相识,经过多次通信及他来家访问一次,才成为忘年交。从来信及谈话中,我发现瑞红是一位颇有抱负,进取心很强的青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他对刘邦的认识和评价,我基本表示同意,但我也对他说“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角度出发,是否能看到刘邦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在评价用词方面是否也有拔高之处,请考虑”。
瑞红在《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完稿之后,向我索序,我欣然同意。是为序。
朱绍侯于雏飞书屋
2008—09—27
朱绍侯(1926~),男,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新民人,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军功爵制研究》《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与阶级关系》《朱绍侯文集》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主编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国古代宰相传略》等多部教材和史学著作。
序二
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大汉皇朝的缔造者汉高帝刘邦,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他由一个秦朝微不足道的基层小吏泗水亭长,在风云际会的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七载奋斗,一朝辉煌,蹑足九五,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他的奋斗史经过史书的记载,小说的演义和戏剧舞台上的再创造,深深地嵌刻在中国老百姓记忆的简版上。
二是他经历中险象环生的传奇故事和这些故事所展示的一代雄主的独特性格与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从而产生了永不衰竭的吸引力。特别是他创立的汉皇朝在其子孙后代手上绵延了400多年的悠长岁月,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成为东亚无可争议的文明中心。在那个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汉字、汉语也成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语言文字系统。当大汉帝国的王旗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峰上迎风飘扬的时候,清脆的驼铃声也昼夜响彻“丝绸之路”的上空。东西两大文明越过西域的浩瀚戈壁、中亚的崇山峻岭和地中海的汹涌波涛第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流。
这样,刘邦和他创立的大汉王朝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铸就了万古不灭的民族记忆。正因为如此,刘邦和他的事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和文学家与戏剧家的创作素材。
但是,由于刘邦的事功和历史影响本身就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面的,更由于研究者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所角度不同,所持理念各异,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理解和解释必然歧义纷呈,对刘邦的评价、诠释自然也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历史学家笔下的刘邦,文学作品尤其是戏剧舞台上的形象,自然也就可能大不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允许的。因为只有允许学术充分发挥它的求异功能,对真理的探求才能不断深入。
这里,一部名曰《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的书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它是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肯定可以为并不寂寞的这一领域增添更多的热闹。它的作者陈瑞红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工作者。他大学读的是数学系,研究生读的是管理科学,工作单位是基层乡镇。
但是,近20年来,由于兴趣的牵引,他却将业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了对刘邦的研究。他几乎搜集和读遍了所有有关刘邦的原始文献资料、后人歌咏的诗文和近代以来的研究论著,并在此基础上,以炽热的情怀,华美流畅的文字,写下了这部著作。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对刘邦的一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和评价。同时对此前一些论著所表述的观点有意识地做了回应。其中特别对相当一批论著对刘邦的贬斥,如年轻时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偷鸡摸狗、贪财好色、浪荡成性、吃喝嫖赌,楚汉战争中的为自己逃命而推子女下车的自私,在项羽要烹杀其父时要求“分一杯羹”的无耻,建国后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的杀戮的残忍,等等——进行了新的诠释和旗帜鲜明的全面的辩护。所有这一切,基本上凸现了本书在学术上的亮点。
在结构安排上,作者有意识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优点,每一节讲一至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穿插上自己的评判,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从而大大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相信它会拥有一个较广泛的读者群。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的出版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的作者陈瑞红作为突然闯进史学领域的一匹黑马,在刘邦和秦汉史的研究中给学者和读者提出了一些需要重新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显然能够推进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我本人并不完全认同作者书中所表述的观点,但对他勇于探索和放言高论的胆识还是持肯定态度,因为这应该是以探索真理为最高追求的学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格。
孟祥才
2008年中秋节于山东大学南山小区寓所
孟祥才(1940~):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临沂人,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如《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卷》《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与胡新生教授合著)《先秦秦汉史论》《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王莽传》《刘邦评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汉高帝大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汉光武帝大传》(与安作璋教授合著)《新朝旧政•新帝王莽》等专著,以及《论荀彧》《扬雄述论》《角色错位的悲剧——评刘歆》《论孔融的悲剧》等人物专论。由于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开场白(1)
谁是谁非
刘邦是谁?
也许有人不知道,但说起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哪个炎黄子孙不知道?
刘邦与他所创建的大汉王朝就是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的肇基者。生生一个“汉”字,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代名词!
一个朝代的名称,竟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记号。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仅有的一次殊荣!也是唯一的一次殊荣!更是永恒的一次殊荣!
汉朝,一个伟大的称号!它是炎黄子孙的自豪,它散发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光与热!
那是一个无所畏惧、敢于挑战世界的时代!那是一个雄伟壮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那是一个“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的时代!那是一个“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时代!那是一个传奇的、令人无限向往的时代!
汪洋恣肆、铺张扬厉的汉赋,气势磅礴、恢弘壮丽的汉式建筑,长袖飘飘、衣裾渺渺的汉服,古老神秘的汉字,积极进取、勇于事功的汉人——构筑起浑厚博大、质朴凝重的大汉雄风,大汉雄风如黄钟大吕之铿锵、如黄土高原之厚重、如九曲黄河之绵长,支撑着一个优秀民族两千来始终屹立天地之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公元前202年大汉王朝建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两千年只是一朵翻起的浪花,转瞬即逝。但对于行走匆匆的人类社会来说,两千年已足以使一切都变得漫漶不清或难以想象了。
俱往矣。
先民们朝气蓬勃、如火烈烈的身影,已经模糊、消失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显得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陌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回溯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感到创建大汉王朝的刘邦功勋之伟大。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万世之功。的确如此!当我们纵观历史时就会看到,刘邦这位巨人的高度在千年历史大地上的投影,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都笼罩于其中。
所以,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心悦诚服地表示:“若逢高皇,当北面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争先耳。”宋人苏轼曰:“古之英主,无出汉高。”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则感叹:“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清人王正诗曰: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然而,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近一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的十分灰暗,竟然把他说成了“无赖”、“流氓”,脸皮最厚、心肠最黑,是厚黑集大成者。
这不但对刘邦相当不公正,而且违背最基本的历史史实。
为什么说近一百年对刘邦评价较低呢?
笔者查阅了孟庆华先生主编的《刘邦评论》一书,里面记载了汉初至20世纪三百多位政治家、历史学家与文人对刘邦的评价。这本书中存在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20世纪以前中国人对刘邦的评价非常高,20世纪对刘邦的评价出现较多不和谐的声音;二、政治家、历史学家大多推崇刘邦,文学艺术家对刘邦的评价相对较低。
笔者又作了调查,目前市场上关于刘邦的书籍,大多对刘邦的人品评价较低。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更是极尽对刘邦丑化、讽刺之能事。可以这样说,在那些作者的笔下,刘邦就是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一个地痞,不学无术,贪财好色,阴险毒辣,不守信用,滥杀功臣。
所以,我们认为,近一百年国人对刘邦的评价总体较低。
对刘邦的评价,尤其是对他人品的评价,分歧极大,几有水火无法相容之势。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价值观念的反差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邦一生作为的斑斓多彩。
自上世纪初至今,对刘邦评价最低且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谁呢?
一是民国奇人李宗吾先生,另一位就是今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
李宗吾是民国初期的一位奇人,他以《厚黑学》名满华夏大地。近百年来,《厚黑学》一书畅销不衰,可见其影响之大。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对刘邦有淋漓尽致的责骂:
“(刘邦)亲生的父亲,身在俎上,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说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脸皮之厚薄,心子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
503.6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