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1)
第2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2)
第3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1)
第4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2)
第5节:胜利者的高风亮节pose
第6节:且将剩勇打死虎
第7节:新政之初先自我扩权
第8节:钳制言路乃揽权关键
第9节:言官前赴后继保卫话语权
第10节:一则鸡蛋里挑骨头的故事
第11节:张相老爸死得不是时候
第12节:私事整成公共事件
第13节:危机公关的处理办法:廷杖
第14节:一个愤青的成熟(1)
第15节:一个愤青的成熟(2)
第16节:富贵还乡 月盈水满
第17节: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1)
第18节: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2)
第19节:"腐败"是帝王一张牌
第20节:感觉危机而骑虎难下
第21节:临终前的恩荣
第22节:大明的参天大树倒了
第23节:皇帝推翻了最后一座大山
第24节:皇帝变脸怎的这般快
第25节:墙倒众人推的丑态
第26节:最悲伤的白发老母
第27节:改革家的宿命
第28节:万历帝为啥给建文朝忠臣平反
第29节:神宗短暂的勤政
第30节:申时行走钢丝
第31节:少壮派的价值
第32节:政治暴发户被皇帝抛弃了
第33节:天下第一父亲的烦恼
第34节:宫女中了头奖
第35节:"国本论"始起
第36节:女真青年努尔哈赤峥嵘初露
第37节:先进典型海瑞的凄凉辞世(1)
第38节:先进典型海瑞的凄凉辞世(2)
第39节:用私人武装干涉司法
第40节:否定样板君臣的奥妙
第41节:皇帝修炼成油盐不进
第42节:为册立太子君臣继续较劲
第43节:较劲变成了赌气
第44节:首相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第45节:皇帝的批示被驳回
第46节:皇帝也搞迂回战术
第47节:两败俱伤后朱常洛当上太子
第48节:第一次失败的和谈
第1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1)
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
公元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平时肃穆庄严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带领一名随从,走到城北的万岁山--即今天的景山,找了一棵树上吊自杀。留下一封遗书,上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个人便是当时全球臣民最多的明帝国最高统治者--崇祯帝朱由检。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坍塌了,太阳还会照常升起,照在筒子河上泛起粼粼金波。但这轮太阳再不属于大明,大明的时钟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停摆,皇帝的生命和属于他的皇历一起走入历史,供后人凭吊感叹。
崇祯帝自缢后三百六十年,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景山公园整日熙熙攘攘,游人如织。网上有一篇文章《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流传甚广。那棵树谁也找不到,包括得渔翁之利的满清皇帝,下诏将一棵槐树命名为"罪槐",也只是一种统战艺术,崇祯究竟在哪棵树上吊这种纯学术问题,对于执政者来说,并不重要。当时北京城混乱如麻,从西北黄土高原打进城的农民军将士,是不会有史官意识的,他们七手八脚把一个看上去尊贵的尸体从树上解下,当时谁能明白自己看到了最重要的一幕历史现场?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曾经让他们在窑洞里只能想象的皇帝。等死尸的身份被证明后,谁还能说清楚哪棵树是崇祯了结生命之处?
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实则是想追问促使天子上吊的原因,追问一个帝国崩溃的原因。
这种寻找持续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崇祯为什么要去死,明朝为什么会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见解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崇祯死时,心里充溢着对帝国诸臣的怨怒,他至死也不原谅自己的属下。他认为是那帮只拿钱不干事甚至坏事的文官们导致亡国。他的死,可视为殉国刚烈之举,又何尝不可以视为对众臣的极度失望而走上绝路,以死来反衬诸臣的猥琐卑劣。历代王朝,都有兴亡的过程,但国之将亡,君臣关系恶劣到崇祯朝这个地步,真是少见。
没一个文臣闻钟勤王,陪崇祯帝殉国的是一个太监,这是一种巧合,和明朝近三百年的政治基本格局有如暗契:皇帝和文臣彼此依靠而猜忌,皇帝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私人奴仆太监。
崇祯临死前还那样痛恨诸臣,有其个人性格原因,如刚愎自负、刻薄猜忌,但也至少能说明诸臣确有可恨之处。尽管崇祯自道的"朕非亡国之君"是推脱责任,但"臣乃亡国之臣"则不假。《明史》说崇祯帝"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也非过誉之词,这样一位自我要求严格的皇帝做了亡国之君,不但他自己想不通,后世许多人也想不通。
满清皇帝曾于顺治十四年谕示工部:"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上加谥数字,以扬盛美。"据说顺治帝曾经亲自去祭崇祯的陵墓,并失声泣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见李清《三垣笔记》)顺治此番作为,当然有安抚明朝遗民的人心之政治考量,但至少连昔日的敌手,也不承认崇祯是个混蛋皇帝应该亡国,而是对他予以理解之同情。
就是这样一个勤政的皇帝,和手下的臣子一起把帝国送上了末路,那么一定有很值得探讨的价值。
当我回顾明朝万历帝登基(1573年)到崇祯帝殉国(1644年)七十一年的历史,觉得有许多想不通的现象:一方面人才辈出,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涌现了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顾宪成、高攀龙、汤显祖、王世贞、李贽、袁宏道三兄弟、徐光启、宋应星、袁崇焕、刘宗周、黄宗羲等一大批士林精英,另一方面在危机当前,无人可用,朝廷被一帮城狐社鼠盘踞着。一方面江南等地莺歌燕舞,一派繁华景象,民间经济异常活跃;而另一方面西北农民因饥寒交迫揭竿而起,朝廷财政近于崩溃,无财力应付内忧外患。
第2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2)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表面上,明亡于诸病齐发的绝症。和满清的外战一败再败,辽东几乎全部沦为敌手;国内因为苛政而驱民为贼,越剿越多,流寇纵横全国;朝廷内诸臣各立门户,损公济私。这些急性病和慢性病、外伤和内疾一起发作,纵使华佗再世,也难妙手回春。诚如《明史》所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是什么造成崇祯的不幸?"溃烂而莫可救"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支撑中华帝国的士人政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政治困局,当时的皇帝和文官集团都没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在世,也难力挽狂澜。
明之亡,有崇祯个人的原因,如性格猜忌苛刻,求治心太切,也有君臣否隔,满朝贪官、昏官太多的因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原因,造成皇帝和文官集团彼此怨恨的根本原因,则是从唐以后,支撑中华帝国这间老房子的士人政治,其整体制度一步步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制度不改革,几乎无路可走,无论怎样的皇帝,都没办法起死回生。理解这点,我们或许能解开明末的许多疑点:为什么监察制度那样严密而明末的官吏贪腐让人瞠目结舌;为什么崇祯帝诛杀魏忠贤坐稳龙椅后,对太监乱政有足够的警惕,但最后又不得不依靠太监而疏离文臣。
抱着对明亡的种种思考,我尽量用简约的文字,将1573年至1644年这段晚明历史中一个个事关国家兴亡的故事和人物写出来,希望读者能比较轻松地读完这些文字后,对一个帝国从中兴到覆亡之路有个基本的了解,也能在读故事之余,对中国的王朝兴亡以及传统政治的困境有所思索。
但愿我的这些文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恳地希望方家指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交这块土地上所发生天崩地解的变化。读史并思考历史,不仅仅是无聊而为之的事情。作为唯一文明史没有中断、几千年使用同一种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富矿,值得珍惜和挖掘。
第一章 张居正的中兴
明帝国从万历元年(1573)到崇祯帝上吊的崇祯十七年(1644),短短的七十一年里,明朝从霞光满天的中兴,很快就走向了天崩地裂的覆亡。
由张居正主政而带来大明朝十年的黄金时期,开启于一场残酷的宫廷权力斗争。
张居正变法,这场后世看上去很美的历史事件,而在实际演进过程中,充满着密室阴谋、排斥异己、陷害政敌等等种种丑恶的东西,这才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真实面目。因为在皇权政治的权力场中,道德是很苍白的,玩弄权术、掌握权力是一个政治家必修的功课,不如此所有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只能是空中楼阁。
要以不光明的、甚至厚黑的手段,去建立光明的、伟大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政治家的宿命,他们无可选择。
一个政治家要走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多么的不容易。一般他要经过过关斩将、淘汰率极高的三级跳:府试加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乡试取得举人资格;再赴公车通过会试和殿试取得进士资格,这才算是"释褐",脱掉平民的衣服换上官袍,开始在波涛汹涌、暗礁密布的宦海中沉浮,时时都可能触礁翻船,时时都可能被鲨鱼吃掉。熬到最后能够进入高层的,那都是些在官场这个八卦炉里修炼到极高段位的牛人。他们要学会等待、忍耐,学会伪装、掩饰,学会合纵连横,拉一派打一派;学会伺机出击,一剑封喉。
高拱是这样的高手。
张居正更是这样的高手。
第3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1)
两位铁腕宰相的PK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属于那种牛皮烘烘的人,做他的同僚或下属,基本上会觉得不太舒服。他是张居正的前辈,曾经他做国子监祭酒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正四品),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帝还是裕王时,两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讲官。应当是彼此熟悉,知根知底。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和高拱一样属于那种敢为天下先、性格刚硬而才能出众的政治强人,然而他"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这点高拱所不能及,高手过招,一点差别就会决定胜负,高拱和张居正相比,落败就在他不够"深沉"的性格上。他自小便以神童著称,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此后在翰林院等地方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直到嘉靖宾天,隆庆即位,为隆庆即位前充当过讲官的高拱、张居正等藩邸旧人,全部成为淮南鸡犬,跟着主人扶摇直上,进入权力核心层。顺理成章入阁,但高拱因资历排名在前面,是内阁首辅。
隆庆六年即1572年五月,正当盛年的隆庆帝一病不起,遽然崩架。继位的万历帝只是个虚岁十岁的小孩,先帝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旧臣做顾命大臣,一起辅佐小皇帝。受先帝顾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也担负极大的责任。据有些史料记载,当时忝列三位大臣之后身受顾命的,还有从小照顾万历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但这一说法,很多史家怀疑,认为是张居正和冯保合计弄出来的伪诏,尤其是当时的首辅高拱,认为国朝无内官顾命的先例,他和冯保早有过节。文渊阁大学士高仪,性格仁厚而本分,他是被高拱举荐入阁的,但秉承的是明哲保身之术。
如此局势很明朗,内阁中两大顾命大臣高拱、张居正好似火星碰地球,都是要自己说了算,不甘为人下的主,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冲突是必然的。在万历帝登基前,两人已有矛盾,高拱报复了张居正的恩师、致仕在家的前首辅徐阶,而且对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关系亲密很是痛恨。
结交宫中太监,是明朝对大臣的一条禁令,皇帝担心内外大臣勾结,左右朝局。但官场上的事情,说归说,做归做,尤其在太监专权的明朝,没有内应,外廷大臣将举步维艰,因为大太监掌握有关皇帝的一切信息,他们和皇帝朝夕相处。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刚当皇帝时,张居正早就看好照顾太子起居的冯保,百般结交,这个道理很简单,太子登基,陪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太监一定会受到重用。而高拱正相反,他要千方百计遏制冯保的权势。--应当说,高拱这样做,更符合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教导,不许太监干政,是真正的为大明朝考虑。但当时,大明已建国两百余年,太监干政成为惯例,明智的选择应当是尊重现实。
隆庆帝在位时,冯保已经是宫内太监的二把手,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也就是说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惧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皇帝私人武装,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机构--刑部,不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监督,自行侦缉、逮捕、关押人犯,到后来都能左右审判了。恰逢宫内太监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升任,但高拱担心他难以控制,向皇帝推荐了另一位太监陈洪担任此职,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孟冲,可想而知,冯保能不对高拱恨之入骨?
隆庆帝崩驾前,冯保走通了两宫太后的路子,让隆庆帝下诏驱逐掌印太监孟冲,以冯保代之。因此万历一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廷第一大太监冯保成为左右大明政局的三驾马车。三足鼎立犹如曹、孙、刘三股政治势力,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和高拱没法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明朝在洪武帝朱元璋手里,已经废掉了宰相的设置,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学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顾问人员。到了中后期,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大学士成为了无名而有其实得宰相。
内阁学士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票拟,即替皇帝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文书,无意外情况,大学士所拟票皇帝一般照准,因此等于最初的决策由内阁出;大学士所拟的票到了内宫,由皇帝身边的掌印太监批红,即替皇帝批准草案。这就相当于唐代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没有手握批红太监的配合,内阁大学士很难有什么作为。因此与"外相"内阁大学士相对应,内廷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被称为"内相"。
第4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2)
如果冯保这个大太监偏向于张居正,高拱必定势单。对这样的局势,高拱也早默察在心,隆庆帝病重时,双方已经暗中来个回合,相互侦查火力。首先是张居正的亲信唆使户科给事中曹仲平上疏弹劾高拱。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专门给官员找毛病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可到了明朝后期,一些言官基本上沦落成皇帝或者权臣的枪手,说让咬谁就咬谁,说咬几口就几口。曹给谏的上疏中列举高拱十大不忠。--"不忠"是帝制时代能给政敌扣上的最大帽子。可快死的隆庆帝不想自己见列祖列宗前朝局动荡,他还得让首辅高拱在非常时期稳定局势,所以他很生气,要求处罚这个乱咬的监察官员,张居正和冯保当然要保护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便做了手脚把曹给谏调到京外,异地做官。
高拱也不示弱,你能找到言官当枪手,难道我就找不到?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刻皇上离不开自己,一方面上疏要求退休,反守为攻;另一方面授意御史张集上疏攻击张居正和冯保,举太监赵高杀李斯,引来秦朝亡国之祸,嘉靖朝大奸臣严嵩勾结太监害死夏言等典故。拿历史说事,中国士人的传统,其所指者谁,昭然若揭。
扣帽子、抓辫子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张居正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这个典故的破绽,说这厮如何把圣上比喻成秦二世?--这一击简直无可抵抗,而冯保作内应,放出风来,说万岁爷爷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非常生气。这一下,把上书的张集吓了个半死。
张居正的聪明就在于他并不想简单地报复,去处罚被高拱指使的抢手,而是吓唬攻击自己和冯保的言官,制造一种气氛,让人不给步张集的后尘。
这场风波过后,新皇帝登基,朝局基本稳定,高拱和张居正也到了摊牌的时候。高拱首先发起攻击,要求扩大内阁权力,削弱司礼监的作用,同时,和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用"两高"同盟来和"张冯"同盟对阵,可高仪看出这场斗争的极大风险,不敢趟这池超级浑水,对高拱说,先生说的不错,所说的都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情。但祸福难以预料,我固然不赞成先生这样做,但也不敢阻止先生。
高拱决定先下手为强,孤身出击,草拟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并且通报给张居正。--同是辅臣,这是必须的程序,抑制宦官是个政治正确的命题,
Content
第1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1)
第2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2)
第3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1)
第4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2)
第5节:胜利者的高风亮节pose
第6节:且将剩勇打死虎
第7节:新政之初先自我扩权
第8节:钳制言路乃揽权关键
第9节:言官前赴后继保卫话语权
第10节:一则鸡蛋里挑骨头的故事
第11节:张相老爸死得不是时候
第12节:私事整成公共事件
第13节:危机公关的处理办法:廷杖
第14节:一个愤青的成熟(1)
第15节:一个愤青的成熟(2)
第16节:富贵还乡 月盈水满
第17节: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1)
第18节: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2)
第19节:"腐败"是帝王一张牌
第20节:感觉危机而骑虎难下
第21节:临终前的恩荣
第22节:大明的参天大树倒了
第23节:皇帝推翻了最后一座大山
第24节:皇帝变脸怎的这般快
第25节:墙倒众人推的丑态
第26节:最悲伤的白发老母
第27节:改革家的宿命
第28节:万历帝为啥给建文朝忠臣平反
第29节:神宗短暂的勤政
第30节:申时行走钢丝
第31节:少壮派的价值
第32节:政治暴发户被皇帝抛弃了
第33节:天下第一父亲的烦恼
第34节:宫女中了头奖
第35节:"国本论"始起
第36节:女真青年努尔哈赤峥嵘初露
第37节:先进典型海瑞的凄凉辞世(1)
第38节:先进典型海瑞的凄凉辞世(2)
第39节:用私人武装干涉司法
第40节:否定样板君臣的奥妙
第41节:皇帝修炼成油盐不进
第42节:为册立太子君臣继续较劲
第43节:较劲变成了赌气
第44节:首相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第45节:皇帝的批示被驳回
第46节:皇帝也搞迂回战术
第47节:两败俱伤后朱常洛当上太子
第48节:第一次失败的和谈
第1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1)
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
公元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平时肃穆庄严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带领一名随从,走到城北的万岁山--即今天的景山,找了一棵树上吊自杀。留下一封遗书,上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个人便是当时全球臣民最多的明帝国最高统治者--崇祯帝朱由检。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坍塌了,太阳还会照常升起,照在筒子河上泛起粼粼金波。但这轮太阳再不属于大明,大明的时钟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停摆,皇帝的生命和属于他的皇历一起走入历史,供后人凭吊感叹。
崇祯帝自缢后三百六十年,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景山公园整日熙熙攘攘,游人如织。网上有一篇文章《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流传甚广。那棵树谁也找不到,包括得渔翁之利的满清皇帝,下诏将一棵槐树命名为"罪槐",也只是一种统战艺术,崇祯究竟在哪棵树上吊这种纯学术问题,对于执政者来说,并不重要。当时北京城混乱如麻,从西北黄土高原打进城的农民军将士,是不会有史官意识的,他们七手八脚把一个看上去尊贵的尸体从树上解下,当时谁能明白自己看到了最重要的一幕历史现场?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曾经让他们在窑洞里只能想象的皇帝。等死尸的身份被证明后,谁还能说清楚哪棵树是崇祯了结生命之处?
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实则是想追问促使天子上吊的原因,追问一个帝国崩溃的原因。
这种寻找持续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崇祯为什么要去死,明朝为什么会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见解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崇祯死时,心里充溢着对帝国诸臣的怨怒,他至死也不原谅自己的属下。他认为是那帮只拿钱不干事甚至坏事的文官们导致亡国。他的死,可视为殉国刚烈之举,又何尝不可以视为对众臣的极度失望而走上绝路,以死来反衬诸臣的猥琐卑劣。历代王朝,都有兴亡的过程,但国之将亡,君臣关系恶劣到崇祯朝这个地步,真是少见。
没一个文臣闻钟勤王,陪崇祯帝殉国的是一个太监,这是一种巧合,和明朝近三百年的政治基本格局有如暗契:皇帝和文臣彼此依靠而猜忌,皇帝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私人奴仆太监。
崇祯临死前还那样痛恨诸臣,有其个人性格原因,如刚愎自负、刻薄猜忌,但也至少能说明诸臣确有可恨之处。尽管崇祯自道的"朕非亡国之君"是推脱责任,但"臣乃亡国之臣"则不假。《明史》说崇祯帝"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也非过誉之词,这样一位自我要求严格的皇帝做了亡国之君,不但他自己想不通,后世许多人也想不通。
满清皇帝曾于顺治十四年谕示工部:"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上加谥数字,以扬盛美。"据说顺治帝曾经亲自去祭崇祯的陵墓,并失声泣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见李清《三垣笔记》)顺治此番作为,当然有安抚明朝遗民的人心之政治考量,但至少连昔日的敌手,也不承认崇祯是个混蛋皇帝应该亡国,而是对他予以理解之同情。
就是这样一个勤政的皇帝,和手下的臣子一起把帝国送上了末路,那么一定有很值得探讨的价值。
当我回顾明朝万历帝登基(1573年)到崇祯帝殉国(1644年)七十一年的历史,觉得有许多想不通的现象:一方面人才辈出,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涌现了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顾宪成、高攀龙、汤显祖、王世贞、李贽、袁宏道三兄弟、徐光启、宋应星、袁崇焕、刘宗周、黄宗羲等一大批士林精英,另一方面在危机当前,无人可用,朝廷被一帮城狐社鼠盘踞着。一方面江南等地莺歌燕舞,一派繁华景象,民间经济异常活跃;而另一方面西北农民因饥寒交迫揭竿而起,朝廷财政近于崩溃,无财力应付内忧外患。
第2节:前言:崇祯自缢的历史追问(2)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表面上,明亡于诸病齐发的绝症。和满清的外战一败再败,辽东几乎全部沦为敌手;国内因为苛政而驱民为贼,越剿越多,流寇纵横全国;朝廷内诸臣各立门户,损公济私。这些急性病和慢性病、外伤和内疾一起发作,纵使华佗再世,也难妙手回春。诚如《明史》所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是什么造成崇祯的不幸?"溃烂而莫可救"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支撑中华帝国的士人政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政治困局,当时的皇帝和文官集团都没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在世,也难力挽狂澜。
明之亡,有崇祯个人的原因,如性格猜忌苛刻,求治心太切,也有君臣否隔,满朝贪官、昏官太多的因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原因,造成皇帝和文官集团彼此怨恨的根本原因,则是从唐以后,支撑中华帝国这间老房子的士人政治,其整体制度一步步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制度不改革,几乎无路可走,无论怎样的皇帝,都没办法起死回生。理解这点,我们或许能解开明末的许多疑点:为什么监察制度那样严密而明末的官吏贪腐让人瞠目结舌;为什么崇祯帝诛杀魏忠贤坐稳龙椅后,对太监乱政有足够的警惕,但最后又不得不依靠太监而疏离文臣。
抱着对明亡的种种思考,我尽量用简约的文字,将1573年至1644年这段晚明历史中一个个事关国家兴亡的故事和人物写出来,希望读者能比较轻松地读完这些文字后,对一个帝国从中兴到覆亡之路有个基本的了解,也能在读故事之余,对中国的王朝兴亡以及传统政治的困境有所思索。
但愿我的这些文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恳地希望方家指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交这块土地上所发生天崩地解的变化。读史并思考历史,不仅仅是无聊而为之的事情。作为唯一文明史没有中断、几千年使用同一种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富矿,值得珍惜和挖掘。
第一章 张居正的中兴
明帝国从万历元年(1573)到崇祯帝上吊的崇祯十七年(1644),短短的七十一年里,明朝从霞光满天的中兴,很快就走向了天崩地裂的覆亡。
由张居正主政而带来大明朝十年的黄金时期,开启于一场残酷的宫廷权力斗争。
张居正变法,这场后世看上去很美的历史事件,而在实际演进过程中,充满着密室阴谋、排斥异己、陷害政敌等等种种丑恶的东西,这才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真实面目。因为在皇权政治的权力场中,道德是很苍白的,玩弄权术、掌握权力是一个政治家必修的功课,不如此所有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只能是空中楼阁。
要以不光明的、甚至厚黑的手段,去建立光明的、伟大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政治家的宿命,他们无可选择。
一个政治家要走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多么的不容易。一般他要经过过关斩将、淘汰率极高的三级跳:府试加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乡试取得举人资格;再赴公车通过会试和殿试取得进士资格,这才算是"释褐",脱掉平民的衣服换上官袍,开始在波涛汹涌、暗礁密布的宦海中沉浮,时时都可能触礁翻船,时时都可能被鲨鱼吃掉。熬到最后能够进入高层的,那都是些在官场这个八卦炉里修炼到极高段位的牛人。他们要学会等待、忍耐,学会伪装、掩饰,学会合纵连横,拉一派打一派;学会伺机出击,一剑封喉。
高拱是这样的高手。
张居正更是这样的高手。
第3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1)
两位铁腕宰相的PK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属于那种牛皮烘烘的人,做他的同僚或下属,基本上会觉得不太舒服。他是张居正的前辈,曾经他做国子监祭酒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正四品),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帝还是裕王时,两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讲官。应当是彼此熟悉,知根知底。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和高拱一样属于那种敢为天下先、性格刚硬而才能出众的政治强人,然而他"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这点高拱所不能及,高手过招,一点差别就会决定胜负,高拱和张居正相比,落败就在他不够"深沉"的性格上。他自小便以神童著称,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此后在翰林院等地方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直到嘉靖宾天,隆庆即位,为隆庆即位前充当过讲官的高拱、张居正等藩邸旧人,全部成为淮南鸡犬,跟着主人扶摇直上,进入权力核心层。顺理成章入阁,但高拱因资历排名在前面,是内阁首辅。
隆庆六年即1572年五月,正当盛年的隆庆帝一病不起,遽然崩架。继位的万历帝只是个虚岁十岁的小孩,先帝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旧臣做顾命大臣,一起辅佐小皇帝。受先帝顾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也担负极大的责任。据有些史料记载,当时忝列三位大臣之后身受顾命的,还有从小照顾万历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但这一说法,很多史家怀疑,认为是张居正和冯保合计弄出来的伪诏,尤其是当时的首辅高拱,认为国朝无内官顾命的先例,他和冯保早有过节。文渊阁大学士高仪,性格仁厚而本分,他是被高拱举荐入阁的,但秉承的是明哲保身之术。
如此局势很明朗,内阁中两大顾命大臣高拱、张居正好似火星碰地球,都是要自己说了算,不甘为人下的主,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冲突是必然的。在万历帝登基前,两人已有矛盾,高拱报复了张居正的恩师、致仕在家的前首辅徐阶,而且对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关系亲密很是痛恨。
结交宫中太监,是明朝对大臣的一条禁令,皇帝担心内外大臣勾结,左右朝局。但官场上的事情,说归说,做归做,尤其在太监专权的明朝,没有内应,外廷大臣将举步维艰,因为大太监掌握有关皇帝的一切信息,他们和皇帝朝夕相处。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刚当皇帝时,张居正早就看好照顾太子起居的冯保,百般结交,这个道理很简单,太子登基,陪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太监一定会受到重用。而高拱正相反,他要千方百计遏制冯保的权势。--应当说,高拱这样做,更符合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教导,不许太监干政,是真正的为大明朝考虑。但当时,大明已建国两百余年,太监干政成为惯例,明智的选择应当是尊重现实。
隆庆帝在位时,冯保已经是宫内太监的二把手,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也就是说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惧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皇帝私人武装,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机构--刑部,不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监督,自行侦缉、逮捕、关押人犯,到后来都能左右审判了。恰逢宫内太监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升任,但高拱担心他难以控制,向皇帝推荐了另一位太监陈洪担任此职,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孟冲,可想而知,冯保能不对高拱恨之入骨?
隆庆帝崩驾前,冯保走通了两宫太后的路子,让隆庆帝下诏驱逐掌印太监孟冲,以冯保代之。因此万历一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廷第一大太监冯保成为左右大明政局的三驾马车。三足鼎立犹如曹、孙、刘三股政治势力,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和高拱没法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明朝在洪武帝朱元璋手里,已经废掉了宰相的设置,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学士只是备皇帝咨询的顾问人员。到了中后期,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大学士成为了无名而有其实得宰相。
内阁学士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票拟,即替皇帝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文书,无意外情况,大学士所拟票皇帝一般照准,因此等于最初的决策由内阁出;大学士所拟的票到了内宫,由皇帝身边的掌印太监批红,即替皇帝批准草案。这就相当于唐代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没有手握批红太监的配合,内阁大学士很难有什么作为。因此与"外相"内阁大学士相对应,内廷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被称为"内相"。
第4节:两位铁腕宰相的PK(2)
如果冯保这个大太监偏向于张居正,高拱必定势单。对这样的局势,高拱也早默察在心,隆庆帝病重时,双方已经暗中来个回合,相互侦查火力。首先是张居正的亲信唆使户科给事中曹仲平上疏弹劾高拱。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专门给官员找毛病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可到了明朝后期,一些言官基本上沦落成皇帝或者权臣的枪手,说让咬谁就咬谁,说咬几口就几口。曹给谏的上疏中列举高拱十大不忠。--"不忠"是帝制时代能给政敌扣上的最大帽子。可快死的隆庆帝不想自己见列祖列宗前朝局动荡,他还得让首辅高拱在非常时期稳定局势,所以他很生气,要求处罚这个乱咬的监察官员,张居正和冯保当然要保护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便做了手脚把曹给谏调到京外,异地做官。
高拱也不示弱,你能找到言官当枪手,难道我就找不到?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刻皇上离不开自己,一方面上疏要求退休,反守为攻;另一方面授意御史张集上疏攻击张居正和冯保,举太监赵高杀李斯,引来秦朝亡国之祸,嘉靖朝大奸臣严嵩勾结太监害死夏言等典故。拿历史说事,中国士人的传统,其所指者谁,昭然若揭。
扣帽子、抓辫子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张居正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这个典故的破绽,说这厮如何把圣上比喻成秦二世?--这一击简直无可抵抗,而冯保作内应,放出风来,说万岁爷爷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非常生气。这一下,把上书的张集吓了个半死。
张居正的聪明就在于他并不想简单地报复,去处罚被高拱指使的抢手,而是吓唬攻击自己和冯保的言官,制造一种气氛,让人不给步张集的后尘。
这场风波过后,新皇帝登基,朝局基本稳定,高拱和张居正也到了摊牌的时候。高拱首先发起攻击,要求扩大内阁权力,削弱司礼监的作用,同时,和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用"两高"同盟来和"张冯"同盟对阵,可高仪看出这场斗争的极大风险,不敢趟这池超级浑水,对高拱说,先生说的不错,所说的都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情。但祸福难以预料,我固然不赞成先生这样做,但也不敢阻止先生。
高拱决定先下手为强,孤身出击,草拟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并且通报给张居正。--同是辅臣,这是必须的程序,抑制宦官是个政治正确的命题,

大明王朝衰败的历史真相:晚明七十年
628.2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