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大学与人生(1)
大学与人生(2)
何谓“四书五经”
大学与大人(1)
大学与大人(2)
道与德的关系(1)
道与德的关系(2)
格物致知,看取人生
打破沙锅问到底(认识事物的起点)
心中永驻彩虹
修身养性济天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修身为民与荒淫自毁(1)
修身为民与荒淫自毁(2)
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最能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的,莫过于文化。浩瀚的典籍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流传百世、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这些经典深蕴着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载着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弘扬国学,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要从每个人做起、更要从孩子做起。继贵州人民出版社修订重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后,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借古阐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及到青少年之中,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铸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本套丛书呈现以下几大亮点:
一、篇目精挑细选,译文简洁流畅
这套丛书从先秦至晚清2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中精心挑选出具代表性的11部典籍, 210幅精美图片穿插文中,书中设有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相关栏目:导读深邃精微,统领全篇,方便读者阅读;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展开书卷,纯美的诗歌、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闪烁的智慧火花,让传统的国学典籍从殿堂走下,超越时空,成为极具现代气息的恢宏画卷。
二、含英咀华,古为今用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出版策划者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小栏目。“当代阐释”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以今释古,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小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与学习。“国学故事”和“文化常识”部分涉及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常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极大丰富了图书内容,既补充了青少年的国学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拥有高质量的编审团队
为保证丛书的质量,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以形成高质量的编审团队,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文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在书籍装帧设计上,力求简洁朴素,给读者呈现一种典雅朴实厚重之美。在团队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此书集权威的版本,精准的校订,全新的版式,精美的装帧,丰富的史料性于一体,相信这套丛书将会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青睐!
品位经典,回归传统,相信这套《国学解读丛书》的问世,将会引领广大读者走进辉煌灿烂的国学殿堂,领悟经典精髓之所在,探寻生命真谛,传承文化命脉!
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继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这一高品位、高质量的“双效”图书之后,贵州人民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通读文库》丛书,从浩瀚如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11部图书,这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
出版社历来以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精心策划出这批特色鲜明、极具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图书,力求再现经典原貌,凸显思想精华,使本套丛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必备图书。
在传统文化备受冲击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文言文的晦涩古奥、历代注疏纷繁杂乱、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当下人已难识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丛书在策划之初就本着弘扬传统、振兴华夏之宗旨,化艰深为浅显,融译注为一炉,古为今用,以今释古。
在文稿选编上,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书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数量上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相信本套图书对有志于加强国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写作水平的读者来说都将有所帮助。
此外又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亮点,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箴言。通过书中丰富的文史知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全方位展示国学的精粹与生存之智慧,多角度阐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这一套从书,读者可以随意地从任何一本开始阅读。展开书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纯美的诗文、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然其全新的版式、精制的装帧更令人手不释卷。相信读者不仅会嗅到那些经典美文的馨香,更会感知到选编者的煞费苦心和浓浓情意。这不仅是一趟轻松温暖的经典回归之旅,更可以让读者立足当下,品味人生,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相信这套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国学通读文库》的出版,将会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同时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学与人生(1)
【导读】
总是在蓦然回首的当口才见出繁华的碎隙,总是在低头的一刹那间俯视到尘埃的伟大。经典也是如此,看似平实却包蕴乾坤。唯有真正进入其中方悟得此中真意。《大学》不只是纸上的人生,更是影响了千年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它虽然产生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历史长河的反复淘洗使其更加耀眼迷人。人生与大学息息相关,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大学,而《大学》却是人生的注解。在风雨兼程的人生历程中,《大学》就像一座灯塔放出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生之梯,为人生的诗意而不舍昼夜地诲人不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大纲领恰似夜明珠熠熠生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学之道的具体体现。若想领悟到最深的内涵必须进入《大学》深处,在文字的厮杀和言语的婉转中感悟人生的奥秘。进门之前,先来介绍朱熹版的《大学》来源。
大学溯源
【原文】
子程子①曰:“《大学》,孔氏②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注释】
①子程子:前一个“子”字,意为老师,后一个“子”字,古代男子的尊称。程子(公元1033年—1107年):宋朝大儒,名颐,字正叔,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其学以“穷理”为主。
②孔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少年贫贱,即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曾从老聃、苌弘、师襄学习礼、乐、琴。五十岁时,担任鲁国司寇,摄行宰相事务。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没有得到任用。晚年整理《诗》、《书》,删定《春秋》,致力教育,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经典原意】
程子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是开始学习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还可以见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主要是依赖这篇《大学》的存在,其次是依靠《论语》、《孟子》。读书的人必须沿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也许可以差不多了。
大学与人生(2)
【当代阐释】
朱熹与《大学》
朱熹真是不错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尊称为子,而将孔圣人叫做氏,其实孔圣人的分量是远远超过二程的,但是没办法历史注定了让朱熹来出这个风头。不要小看了这段文字,它是宋朝的朱熹根据自己多年研习《大学》得出的结论和体会,也给我们交代了《大学》一文的来源和出处。南宋之后所有流传使用的《大学》,都是朱熹根据他的老师程颐、程颢两位儒学大家的考订重新修订原本,再加上他自己的心得而作注解的《大学章句》本。明代之后,科举考试就是根据“四书五经”来出题,并且规定都要以朱熹所作的注为标准答案。朱熹版的《大学》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阅读的这个版本,成为最经典权威的版本。《大学》经过朱熹的注释,阐发,仔细推敲,侧重于诚意修身,渗透了宋代儒学的理学思想。它虽然只是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既然《大学》的诞生具有这么曲折复杂的过程,那么它一定蕴藏着许多宝藏,让我们进入《大学》慢慢去发掘。
【国学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年幼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不过曾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粗茶淡饭的日子让他的孩子都受不了,就想吃点肉解解馋。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欢天喜地地跑回家。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啊,我都快要馋死了。”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杀猪。”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何谓“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于“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五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道在大学
【原文】
大学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注释】
①大学:“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在我国古代,“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如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偏重于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教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②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③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④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⑤止:知道目标所在。
⑥至善:善的最高境界。至,极,最。
【经典原意】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能够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
【当代阐释】
至善最美
如沐春风,畅淋喜雨。美在人间,美在你我的心中。发扬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新民是个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原则、任务、目的构成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不管是对人对己皆以至善为最高目标。明德也好,新民也罢,都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这样才能平治天下。在后现代的今天更需要用善心来融化被物质麻木的冰冷,更需要追求人生的诗意来放松疲惫的心灵。
大学与大人(1)
关于大学和大人的解释,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差别,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先来看大学一词。大学在古代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的是博学,也就是学问很大,知识面很广。第二种意思是相对于小学来说的,那什么是小学呢?它是否相当于咱们现在普及的基础教育呢?有点相同,二者的共同点是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咱们现在适龄儿童是六周岁开始进入小学,古代接受小学教育是八岁,相差不大。不过受教内容就有差别了,现在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古代小学偏重于掌握文字知识,除此之外还教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也就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再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语言、礼貌、举止态度等礼节,另外还有“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六艺”。概括说来就是学习文化、生活的艺术(音乐之类),研习武功,掌握驾驭马车和马匹的本领,学习文字学以及算术和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这个阶段是为以后进入大学打基础的过程。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曲阜“孔子六艺城”亲身体验一下当年的“小学生活”。在进入大学前要在小学待个七八年的时间,十五岁左右进入大学。小学在古代也是普及性教育,人人都可以上(主要是男孩子),而大学则不然,有资格上大学的是这些人:天子的长子,这是将来要嗣位为天子的;天子的众子,这是将来要建国封侯的;公卿、大夫、士的嫡长子,他们是有采邑的。这些人才能入大学,学习治人的理论和实践。而庶人子弟只有才学俊秀者才能入大学,学而优则仕,去治国安民。看来什么人能够研习大学在古代是分等级的,不像现在凭成绩录取。大学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是学习基础知识,大学是研究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有了小学的基础,才能有大学的深造,所以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就有了大学和大人的关系。
大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相同的解释,就是地位比较高的人称之为大人,往往用来称呼官场上的人。这是一种尊称,如某某大人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举行了成人礼之后被称为大人,就像现在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是差不多的事。“大人”是相对于“小孩”而言的。在《大学》一文中“大人”指博学之人,具有崇高的德行和人格,是能够将来治国平天下的人。近代以来,大学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就是指“研究学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名言说:“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很精辟地道出了大学的实质。大学不是用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而是由大师们的学养风范带动和彰显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文化知识气息的所在地,是教书育人的诲人不倦和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所烘托出来的大学之风。没有大师何来大学,因此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是建立大学的根本所在。从培养人才这个角度古今大学是薪火传承的。
【原文】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⑦,
Content
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大学与人生(1)
大学与人生(2)
何谓“四书五经”
大学与大人(1)
大学与大人(2)
道与德的关系(1)
道与德的关系(2)
格物致知,看取人生
打破沙锅问到底(认识事物的起点)
心中永驻彩虹
修身养性济天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修身为民与荒淫自毁(1)
修身为民与荒淫自毁(2)
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最能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的,莫过于文化。浩瀚的典籍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流传百世、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这些经典深蕴着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载着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弘扬国学,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要从每个人做起、更要从孩子做起。继贵州人民出版社修订重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后,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借古阐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及到青少年之中,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铸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本套丛书呈现以下几大亮点:
一、篇目精挑细选,译文简洁流畅
这套丛书从先秦至晚清2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中精心挑选出具代表性的11部典籍, 210幅精美图片穿插文中,书中设有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相关栏目:导读深邃精微,统领全篇,方便读者阅读;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展开书卷,纯美的诗歌、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闪烁的智慧火花,让传统的国学典籍从殿堂走下,超越时空,成为极具现代气息的恢宏画卷。
二、含英咀华,古为今用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出版策划者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小栏目。“当代阐释”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以今释古,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小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与学习。“国学故事”和“文化常识”部分涉及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常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极大丰富了图书内容,既补充了青少年的国学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拥有高质量的编审团队
为保证丛书的质量,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以形成高质量的编审团队,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文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在书籍装帧设计上,力求简洁朴素,给读者呈现一种典雅朴实厚重之美。在团队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此书集权威的版本,精准的校订,全新的版式,精美的装帧,丰富的史料性于一体,相信这套丛书将会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青睐!
品位经典,回归传统,相信这套《国学解读丛书》的问世,将会引领广大读者走进辉煌灿烂的国学殿堂,领悟经典精髓之所在,探寻生命真谛,传承文化命脉!
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继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这一高品位、高质量的“双效”图书之后,贵州人民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通读文库》丛书,从浩瀚如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11部图书,这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
出版社历来以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精心策划出这批特色鲜明、极具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图书,力求再现经典原貌,凸显思想精华,使本套丛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必备图书。
在传统文化备受冲击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文言文的晦涩古奥、历代注疏纷繁杂乱、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当下人已难识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丛书在策划之初就本着弘扬传统、振兴华夏之宗旨,化艰深为浅显,融译注为一炉,古为今用,以今释古。
在文稿选编上,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书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数量上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相信本套图书对有志于加强国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写作水平的读者来说都将有所帮助。
此外又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亮点,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箴言。通过书中丰富的文史知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全方位展示国学的精粹与生存之智慧,多角度阐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这一套从书,读者可以随意地从任何一本开始阅读。展开书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纯美的诗文、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然其全新的版式、精制的装帧更令人手不释卷。相信读者不仅会嗅到那些经典美文的馨香,更会感知到选编者的煞费苦心和浓浓情意。这不仅是一趟轻松温暖的经典回归之旅,更可以让读者立足当下,品味人生,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相信这套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国学通读文库》的出版,将会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同时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学与人生(1)
【导读】
总是在蓦然回首的当口才见出繁华的碎隙,总是在低头的一刹那间俯视到尘埃的伟大。经典也是如此,看似平实却包蕴乾坤。唯有真正进入其中方悟得此中真意。《大学》不只是纸上的人生,更是影响了千年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它虽然产生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历史长河的反复淘洗使其更加耀眼迷人。人生与大学息息相关,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大学,而《大学》却是人生的注解。在风雨兼程的人生历程中,《大学》就像一座灯塔放出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生之梯,为人生的诗意而不舍昼夜地诲人不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大纲领恰似夜明珠熠熠生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学之道的具体体现。若想领悟到最深的内涵必须进入《大学》深处,在文字的厮杀和言语的婉转中感悟人生的奥秘。进门之前,先来介绍朱熹版的《大学》来源。
大学溯源
【原文】
子程子①曰:“《大学》,孔氏②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注释】
①子程子:前一个“子”字,意为老师,后一个“子”字,古代男子的尊称。程子(公元1033年—1107年):宋朝大儒,名颐,字正叔,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其学以“穷理”为主。
②孔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少年贫贱,即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曾从老聃、苌弘、师襄学习礼、乐、琴。五十岁时,担任鲁国司寇,摄行宰相事务。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没有得到任用。晚年整理《诗》、《书》,删定《春秋》,致力教育,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经典原意】
程子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是开始学习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还可以见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主要是依赖这篇《大学》的存在,其次是依靠《论语》、《孟子》。读书的人必须沿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也许可以差不多了。
大学与人生(2)
【当代阐释】
朱熹与《大学》
朱熹真是不错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尊称为子,而将孔圣人叫做氏,其实孔圣人的分量是远远超过二程的,但是没办法历史注定了让朱熹来出这个风头。不要小看了这段文字,它是宋朝的朱熹根据自己多年研习《大学》得出的结论和体会,也给我们交代了《大学》一文的来源和出处。南宋之后所有流传使用的《大学》,都是朱熹根据他的老师程颐、程颢两位儒学大家的考订重新修订原本,再加上他自己的心得而作注解的《大学章句》本。明代之后,科举考试就是根据“四书五经”来出题,并且规定都要以朱熹所作的注为标准答案。朱熹版的《大学》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阅读的这个版本,成为最经典权威的版本。《大学》经过朱熹的注释,阐发,仔细推敲,侧重于诚意修身,渗透了宋代儒学的理学思想。它虽然只是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既然《大学》的诞生具有这么曲折复杂的过程,那么它一定蕴藏着许多宝藏,让我们进入《大学》慢慢去发掘。
【国学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年幼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不过曾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粗茶淡饭的日子让他的孩子都受不了,就想吃点肉解解馋。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欢天喜地地跑回家。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啊,我都快要馋死了。”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杀猪。”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何谓“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于“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五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道在大学
【原文】
大学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注释】
①大学:“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在我国古代,“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如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偏重于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教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②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③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④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⑤止:知道目标所在。
⑥至善:善的最高境界。至,极,最。
【经典原意】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能够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
【当代阐释】
至善最美
如沐春风,畅淋喜雨。美在人间,美在你我的心中。发扬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新民是个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原则、任务、目的构成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不管是对人对己皆以至善为最高目标。明德也好,新民也罢,都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这样才能平治天下。在后现代的今天更需要用善心来融化被物质麻木的冰冷,更需要追求人生的诗意来放松疲惫的心灵。
大学与大人(1)
关于大学和大人的解释,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差别,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先来看大学一词。大学在古代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的是博学,也就是学问很大,知识面很广。第二种意思是相对于小学来说的,那什么是小学呢?它是否相当于咱们现在普及的基础教育呢?有点相同,二者的共同点是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咱们现在适龄儿童是六周岁开始进入小学,古代接受小学教育是八岁,相差不大。不过受教内容就有差别了,现在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古代小学偏重于掌握文字知识,除此之外还教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也就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再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语言、礼貌、举止态度等礼节,另外还有“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六艺”。概括说来就是学习文化、生活的艺术(音乐之类),研习武功,掌握驾驭马车和马匹的本领,学习文字学以及算术和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这个阶段是为以后进入大学打基础的过程。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曲阜“孔子六艺城”亲身体验一下当年的“小学生活”。在进入大学前要在小学待个七八年的时间,十五岁左右进入大学。小学在古代也是普及性教育,人人都可以上(主要是男孩子),而大学则不然,有资格上大学的是这些人:天子的长子,这是将来要嗣位为天子的;天子的众子,这是将来要建国封侯的;公卿、大夫、士的嫡长子,他们是有采邑的。这些人才能入大学,学习治人的理论和实践。而庶人子弟只有才学俊秀者才能入大学,学而优则仕,去治国安民。看来什么人能够研习大学在古代是分等级的,不像现在凭成绩录取。大学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是学习基础知识,大学是研究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有了小学的基础,才能有大学的深造,所以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就有了大学和大人的关系。
大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相同的解释,就是地位比较高的人称之为大人,往往用来称呼官场上的人。这是一种尊称,如某某大人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举行了成人礼之后被称为大人,就像现在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是差不多的事。“大人”是相对于“小孩”而言的。在《大学》一文中“大人”指博学之人,具有崇高的德行和人格,是能够将来治国平天下的人。近代以来,大学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就是指“研究学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名言说:“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很精辟地道出了大学的实质。大学不是用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而是由大师们的学养风范带动和彰显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文化知识气息的所在地,是教书育人的诲人不倦和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所烘托出来的大学之风。没有大师何来大学,因此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是建立大学的根本所在。从培养人才这个角度古今大学是薪火传承的。
【原文】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⑦,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大学·中庸解读
192.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