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

喝水更健康

文档

1

已售 0
426.96KB

数据标识:D17207011573629515

发布时间:2024/07/11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1)
第2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2)
第3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3)
第4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4)
第5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5)
第6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6)
第7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1)
第8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2)
第9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3)
第10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4)
第11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5)
第12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6)
第13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7)
第14节:第二章 中西医看体液(8)
第15节:第三章 水与疾病的亲密关系(1)
第16节:第三章 水与疾病的亲密关系(2)
第17节:第三章 水与疾病的亲密关系(3)
第18节:第三章 水与疾病的亲密关系(4)
第19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1)
第20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2)
第21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3)
第22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4)
第23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5)
第24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6)
第25节:第四章 人人喝好水(7)
第26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1)
第27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2)
第28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3)
第29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4)
第30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5)
第31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6)
第32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7)
第33节:第五章 好水超级比一比(8)
第1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1)
喝水更健康
第一章进入水世界
第一章
进入水世界
·解读身体密码
·快乐的长途旅行
·小兵立大功
解读身体密码
你相信生命是一个水容器吗?
不要怀疑,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成为生命基础的细胞,正是浸泡于水中才得以生存,因此,生命体中一定要有水的存在。
回顾最原始生命的诞生,即是始于海洋,在海洋中诞生的单细胞生物因水而获得营养,得以繁殖、壮大,进化成各式各样的海中生物,许多生物甚至步上陆地;然而,无论生命演化成哪一种种类,水分依然在其中占据最大的分量。我们的身体能够发挥呼吸、消化、自律神经等作用并加以维持,均源于每个微小细胞都拥有舒适的生存条件,而这个条件正是和以前在海洋中生活的单细胞生物一样——维持“浸泡于水中”的状态。
因为要维持这种状态,不同生物都会尽力维持本身水分的比重,例如水母等低等水栖动物,水分含量即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至九十九;生活在海中的鱼贝类,也有百分之四十二至八十五是水;即使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水分亦占了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五。那么,同为生物的人类,体内又含有多少水分呢?
不可思议的比例
在我们的身体中,水分就占了百分之六十左右。倘若是婴儿,更高达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但“女人是水做的”,所有人都是水做的。
如果仔细剖析水分在人体各组织所占比例(即组织含水量),得到的结果更是吓人。在我们的血液中,水分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三,在肾脏中亦占同样比例;在肺与心脏中各占百分之八十,在肝脏中占百分之六十八;连大脑都含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更令人吃惊的是,看起来和水没什么关系的肌肉和骨头,水分也居然各占了百分之七十六与百分之二十二。
由此看来,生命就像是水的聚合体。正常的人体功能,正是建构在体内水分的平衡上。我们需要水分来帮助消化、清除废物,也需要水分润滑我们的关节和眼睛,更需要水分调节我们的体温……虽然水分不是营养素,但我们可以几周不吃东西、不摄取任何营养素,却不能几天没有水喝。专家指出,人体如果失去体重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水量,生理机能就会停止,进而导致死亡。以一个体重六十公斤的人为例,十天不喝水就可能去见上帝了;当然,随着各人身体状况不同,与上帝的死亡约会还可能提前。
因此,尽管水分始终是生命中的“过客”,不会永久停留在我们体内,而是时时不断交换,但我们的身体绝对少不了它。
水分的补充
也许有人会怀疑,好几天不吃饭也不会饿死,怎么可能会渴死?的确,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甚至几天不大便也没关系,但你可以想象几天都不尿尿吗?不可能吧!一个人如果真的三天没有小便,恐怕性命已危在旦夕。就算不考虑膀胱问题,流汗也会排出水分,呼吸也会排出水分,甚至连粪便中都含有水分,在这样水分不断从身体流失的状况下,却不想去补充水分,怎么可能不严重脱水?
人体水分流失的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惊人。以一个饮食含盐量低、运动量少的普通成年人为例,其水分每日排出量约有尿液一千三百五十毫升(由肾脏排出),粪便中之水分有两百毫升(由肠道排出),呼吸之水分(自肺部呼出)与汗液(自皮肤蒸发)各有四百毫升,合计达二千三百五十毫升。如果他在一天内所补充的水分,远不及自肾脏、肠道、肺与皮肤所排出的水分总量,身体运作就会出现异常。
因此,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我们身体流失了多少水,就要尽快补充回来,像运动后大量流汗,迅速补充水分就是正确做法。以前例来看,一天身体流失二千三百五十毫升的水分,除了体内本身可借由营养素氧化(例如葡萄糖经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就是水分)产生的二百五十毫升水分补充之外,还应借由饮食补充其他的二千一百毫升,才能满足身体基本需求。
第2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2)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平衡
在我们体内的水,有三分之二是“细胞内液”,其中以钾、蛋白质和磷酸盐为主要电解质,由于水分大量贮存于细胞内,因此说细胞像个蓄水池并不为过。至于另外三分之一则是“细胞外液”,除了组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组织液外,还包含由淋巴系统运送的淋巴液,以及在血管中循环的血液。由于体内各器官都需要血管灌注以提供运转所需养分,而血管中又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可维持灌注量,因此细胞外液又有百分之五在血管中。
细胞外液内主要电解质为钠、氯和重碳酸盐,尤以前两者最为重要: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组织液的酸碱度,以及维持人体渗透压(参见注)的平衡;氯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红血球阴离子浓度的平衡(利于运送二氧化碳),并和氢形成胃酸(盐酸)以促进消化;而钠和氯的合作产物——盐(氯化钠),更间接影响人体水分的含量。
我们体内六十兆个细胞,每一个都有聪明的士兵——“粒腺体”驻守,它会将某些不宜进入细胞的物质阻挡在“城墙”(细胞膜)外,而将适合“入城”的物质运往细胞内。例如大部分的钠离子被阻挡于细胞之外,大部分钾离子却被收置于细胞之内,而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就与藏于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维持一定浓度的平衡,如果钠太多钾太少,就会导致肌肉无力,所有器官都会因为肌肉工作效率降低而导致运作不良。
由此可知,只有借由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间物质的平衡,细胞的运转功能才能完整发挥,体内各器官组织才能正常运作。
〔注〕
基本上,渗透压是一种物质浓度的调整,某一方物质浓度高,压力就会大,此时物质就会由压力大的一方渗透至压力小的一方,以取得双方的平衡。
在体内所有细胞膜的内外两侧,都存在着一种固定电位——里面的是负电荷、外面的是正电荷,以维持细胞功能的运转。如果细胞内外电位失去平衡,某一方面电解质浓度增加,就会形成渗透压,使细胞膜具有渗透性,让电解质由浓度高的渗透至浓度低的地方。这种电解质浓度的调整,大部分是由在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带头。
当身体缺乏水分与盐分(电解质)时,血液流量会减少、浓度增加,此时大脑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与肾上腺皮质素,增加肾脏内的收集管(由许多肾小管聚积而成)压力,使其中水分和钠离子渗透管壁上的细胞膜,再通过淋巴液送往血液,调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
快乐的长途旅行
水在人体内的行程
如果把我们喝下肚里的水比拟成出国旅游的观光客,可以知道它在我们体内的行程吗?我们不妨来看看。
首先是出发。出发地点当然不是机场,而是我们的“大嘴巴”。由口进入的水会顺流而下,快速通过食道进入消化器官中。在这段旅行途中,胃部吸收的水分非常稀少,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小肠与大肠黏膜吸收。
接下来,重头戏开始了。水分和营养素通过淋巴液送入血液中,成为血液的主要组成分子,然后注入静脉被送往心脏。通过心脏这个转运站,血液“转机”由动脉送出,再经由血管分支输送至身体各个角落,有些水分连同氧气和营养素被肝脏等器官组织细胞接收,作为器官运作的基础;有些水分则被送到指尖等末端组织,形成滋润组织细胞的组织液。
这个补给过程重点在于血管内外液体的平衡。血管内的血浆蛋白,会将血管外的液体吸引到血管内,这种吸引力量称为“胶体压”。在动脉系统的微血管中,血压比胶体压高,因而血液中一部分的水、氧气和营养素,会被推挤到血管外的组织液中,供应“饥渴”的组织细胞营养;相对的,在静脉系统的微血管中,胶体压比血压高,因而细胞会将“打包好的垃圾”——欲交换的水分、二氧化碳和老旧废物,由细胞中溶解到组织液里,再被吸引到血管中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送往肾脏处理(倘若食物中缺乏蛋白质而导致血浆蛋白不足,使胶体压减弱,无法将含有废物的组织液吸引回血管,水分就会积存于组织细胞之间形成浮肿)。
第3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3)
肾脏是人体水分的控制中心,专门负责处理水分的分布、电解质的均衡和酸碱的平衡。它有一套被称为“肾元”的过滤系统,正常人每个肾脏约含有一百三十万个肾元,而每个肾元又由含有一簇小血管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在肾小球中,血球、大分子蛋白质和一些血液中应含有的水分会被留住,其余则进入肾小管,再由它决定有哪些成分能重返血液循环系统,哪些成分必须变成尿液排出。经过谨慎选择后,某些电解质等身体需要的物质,会由组成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重新送回血管;相对的,废物如尿素、肌酸酐和尿酸,以及多余的盐分、水分和钙质,则会留在肾小管内形成尿液。因此我们可以说,肾脏既是过滤血液的“净化厂”,也是制造尿液的“生产厂”。
留在肾小管内的尿液,会从其末端排出进入输尿管,再抵达膀胱并储存于该处。当膀胱的神经侦察到仓库挤不下“货物”时,就会向大脑发出尿尿的讯号,我们遵从讯号指示排尿,水的旅程才终告结束。
水的其他出口
不过,虽然上述过程是水分的既定旅游路线,但并非所有的水都会按照导游安排的行程,乖乖地变成尿液出去。一般来说,经肾小球过滤至肾小管的液体,平均每日仅有七百至一千四百毫升左右(视性别、体重、饮水量等而定,也许还会较多),这比我们所摄取的水分少了许多,那么,其他的水又跑到哪儿去了呢?
人体结构是非常微妙的,有些水分会被当作其他用途,从其他出口排出。例如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都是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大肠没被吸收的是纤维素、水和电解质(如钠)等,当这些东西经过大肠时,又会再经历一次吸收,只剩下废物和不到百分之十的水分。为什么要有一些水留下来呢?因为,如果一滴水也没有,废物形成的粪便就会硬邦邦的像块石头,根本无法排出,所以我们的大肠会自动安排一些较差劲的旅客提早出境。然而,一旦身体需要大量的水分或体内水分减少时,大肠就只得拼命吸收水分,如此粪便就会变得干硬,形成让人痛苦不堪的便秘。这时,医生或营养师就会建议大家多多摄取纤维素,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可以吸收水分,使粪便保持湿润;不过,倘若体内真的缺水,补充足够的水分才是根本之道。
为了维持一定的体温,使皮肤保持湿润,并排出难容于尿液中的不必要物质,水分也会借由体表蒸发的方式排出,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流汗。此外,我们的肺部会经由呼吸,以水蒸气的状态流失水分,这可从冬天时我们的口鼻中会呼出白烟看得出来。这两种排出水分的方式虽非主要,但也占了水分总排出量约三分之一。
小兵立大功
在这里,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新陈代谢”。所谓的“新陈代谢”,就是我们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所吃的食物加工处理,转化为热量和人体组织结构,并产生热能、二氧化碳、水和废物的过程。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可用于进行人体内基本的化学转换和肌肉活动;至于代谢后产生的热能,则有助于保持体温。
由以下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水分对于新陈代谢是如此重要。
溶解营养素
水分是极佳的溶剂。当食物经由食道蠕动送至胃部,再经“搅拌机”切成小碎块之后,就会进入主要的吸收地点——小肠。在这里,消化液将食物小碎块分解成很小的微粒,使它们溶于水中,其中有营养的部分,就会被小肠黏膜吸收,再送入血液循环。
含有营养的溶液一进入血管,就成为血液中的重要组成分子。借由水分的帮助,血液可以轻易运送营养素及氧气至全身各处,这就像经由水量大的河流运送货物到各个指定地点一样。然而,如果血液中水分减少,血液就会很难流动,无法顺利循环,这就有如河流航道淤浅,货船无法顺利运送一样,各组织无法获得充分的氧气和营养,此时身体就会敲响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等疾病的警钟。
第4节:第一章进入水世界(4)
清除老旧废物
如果把每一个细胞当作一个河边小岛,小岛不可能只收补给品,吃完一顿饭总会有一些残渣、垃圾和馊水吧!所以细胞会在收下补给品的同时排出垃圾,维持本身的干净,以继续卖力工作。
由于细胞里的废物和营养素一样都可以溶于水,因此,细胞会借由需替换的老水之助,将老旧废物、毒素送入血液中,再经由肾脏、肠道、肺脏与皮肤排出体外。倘若废物不能顺利排出,细胞里外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接收维持运作的补给品,等到有一天细胞撑不下去了,就会正式宣告寿终正寝;而且,在“脏乱的环境”下,即使没死的细胞仍勉力维持,但在“工人”减少和饿肚子工作的情况下,身体机能也会越来越不正常。
调 节 体 温
我们都知道,夏天很容易流汗而冬天却不会,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皮肤感受到外界温度过高时,体内的水分会自动调节体温,保持在三十六点六七摄氏度之间,即使外界的温度再高,体温都不会上升;相反的,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寒冷,体温也不会下降到让人血液冻结。
要了解水分是如何调节体温的,可以先想象煮一壶开水。当水煮沸后熄火,开水不会马上降温,这就是水的“贮热”功能;然而,当我们打开水壶盖子,让水蒸气向外界逸散,在空气中蒸发,水壶中的水就会慢慢变凉。同样道理,当天气冷时,我们体内的水就拼命发挥“贮热”功能,能少流汗就少流汗;反之天气热时,大量汗水排出体外蒸发,就可以避免体内过热。
事实上,水是很难自己蒸发的。热水壶之所以能冒出水蒸气,重点在于先前的加热过程,也就是能源;同样的,我们体内尽管很热,但也需要“能源”——热量转化成热能,才能送出汗水蒸发。一般来说,身体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热能由肺脏与皮肤排出,每公斤汗液的排出约可消耗六百大卡,因此专家建议大家通过运动大量流汗来减肥,是有道理根据的。
然而,如果只是通过瘦身中心的辅助器材排汗,就只能减轻体内水的比重,而无法彻底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所以有人回家后多喝几杯水就立刻胖了回来,因而误以为自己“喝水也会胖”,这种错误的观念,实在应予矫正。
参与体内物理、化学反应
前面说过,水有溶解营养素和清除老旧废物的作用,因此水分是所有体液的必要成分,从消化液、血液到淋巴液等组成中都有水的存在。所有体内细胞的物理改变(如反复不断的吸收营养素、排出废物),都发生在含有水分的体液中。
此外,借由消化液等体液功能,水分也参与体内重要的化学变化。例如我们喝下一杯牛奶,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并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须借由胃液、肠液和胰液中的蛋白酶,分解为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溶解于水中注入血管,才能提供细胞吸收使用。
润滑器官组织
水分同时是身体的润滑剂,由水分组成的黏液,可以在肠胃消化道、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器官运作。例如覆盖于肺表层和胸壁之间的胸膜,含有稀薄且具润滑性的液体,使呼吸时胸腔内的肺脏易于活动;此外,呼吸道中的黏液可以保持适度湿润,吸附外来细菌、灰尘及其他异物,避免呼吸道受感染。
水同时具有极佳的缓冲
data icon
喝水更健康
1
已售 0
426.9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