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有毒

听·说 01

文档

0.9

已售 0
333.68KB

数据标识:D17207000346843789

发布时间:2024/07/11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目录
序言——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1)
序言——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2)
自序 枕边的面容(1)
自序 枕边的面容(2)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1)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2)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3)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4)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5)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6)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7)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1)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2)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3)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4)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5)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1)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2)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3)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4)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5)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6)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7)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8)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9)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1)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2)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3)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4)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5)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1)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2)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3)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4)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5)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6)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7)
目录
序 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 詹福瑞……………………………………………………………1
自序 枕边的面容…………………………………………………………………………………4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6
陈建功 茅盾文学奖没有黑幕……………………………………………………………………16
陈染 学会与生活和解……………………………………………………………………………24
陈忠实 我很期待话剧《白鹿原》………………………………………………………………32
冯骥才 拼十年查民俗家底………………………………………………………………………40
海岩 爱情对我可有可无…………………………………………………………………………48
韩寒 读别人博客我挺受打击……………………………………………………………………62
韩美林 我这只布老虎还要脱胎换骨……………………………………………………………70
虹影 我爱写作就像爱男人………………………………………………………………………78
黄永玉 一个人怀念一群老头……………………………………………………………………86
霍达 写作让我连死都不怕………………………………………………………………………96
梁晓声 重新择业首选去唱歌…………………………………………………………………..106
刘恒 张思德是『圣人』…………………………………………………………………………120
莫言 我不会获诺贝尔奖………………………………………………………………………..128
石康 不原汁原味不许改编…………………………………………………………………….138
唐师 曾我是属于爷爷辈儿的…………………………………………………..………………146
铁凝 面对经典我真感到汗颜……………………………………………….…….……………156
万方 我最大的愿望是有爱情…………………………………………….……………………164
王海  我这块地里只种婚姻这类菜…………………………………….……………………172
王蒙 是她给了我快乐的资本……………………………………………..……………………182
周国平 自由开放的婚姻实验必定失败…………………………………..……………………194
周汝昌 张爱玲对《红楼梦》是真懂……………………………………….……………………208
赵赵 不想再对爱情指手画脚……………………………………………..……………………216
张贤亮 我承认是作家首富………………………………………………..……………………224
邹静之 编剧是让人暴的职业…………………………………………..………………………236
序言——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1)
序言—— 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
詹福瑞
我是李冰较早的读者之一。
那是2004年,我初到北京,一天下班,在报刊亭前偶尔站下来随便翻一份都市报的文化版,看到一篇采访阎连科的文章,居然占了这张不厚的报纸的两个整版。我一下子被文章吸引住,记者尖锐得近乎刁钻的提问与阎连科直率的回答,可称两绝。
记者:《日光流年》上届与本届都入围茅盾文学奖,您觉得这次有戏吗?
阎连科:没戏。我的作品不够温和。首先因为茅盾文学奖中没有一个先例是颁给了有着“遗珠之憾”的上届入围作品的;第二,这部作品有些评委可能不喜欢,就像一个长期吃惯了巧克力的人是不会乐意去尝尝黄连的滋味的,而以往作品多是巧克力类的。
如此答问,妙语连珠,通篇皆是。让人如此过瘾的文字越发罕见,何况是在要考虑市场化生存的都市报上,这张小小的报纸的身份在我心目中似乎陡涨。我买下报纸,并从此开始关注这张报纸的这个版面,却并未留意那个写字的人。
后来与我的学生李冰谈到此事,她笑眯眯地告诉我,那些文字都是出自她手!我才想起,曾师从我学习古典文学的李冰,当时已经有着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从那时我才知道,自2003年始,李冰就开始主持这块名为“文化 •对话”的专栏。我才知道,不仅是我这样关心文坛的学者喜欢看她的对话,就连我在其他媒体就职的学生也都很认同这块相当纯粹的文化阵地。
不久,我每天都能读到这份报纸了,李冰知道老师还关注当代文学,关注她的工作,为我特意订了一份。从此,每到周末,我就可以欣赏到李冰或刁钻之问、或厚道之感,其间当然也不免有时尚而又八卦之问,如问张贤亮:“你知道自己有绯闻吗? ”
欣赏到作家、学者们或生花妙答、或狡黠对答、或同常人的实在应答,篇篇如期而至,从不爽约,从不让人失望,如同周末喝到的一杯清茶,时而龙井、时而乌龙、时而普洱,但决不会是可乐或汽水。
后来李冰离开了报社,版面上取消了作家访谈栏目,而我也就不再看那张报。
序言——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2)
在当代,作家颇红的时间应该在 20世纪的 50年代和 60年代前五年以及80年代,以至许多孩子做着作家梦。但是到了21世纪,风向突变,当红的不再是作家,而是艺人。引得孩子们蜂拥而至,做超男女、快男女,奔向星光大道,奔向 6+1,奔向红楼选秀。甚至引得作家也耐不住寂寞,可怜巴巴地投向舞台,或幻化为艺人,或如傍大款地傍起艺人。在此天下扰扰、无非红粉的情况下,李冰却关注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生存状态,锲而不舍地追踪他们的足迹,探其老巢,掏其心窝子,不是作家那样脑袋有毛病的人,做不成这样的事情。
不过我想,社会总得有这样“在文字的草野与丛林中跳跃”的人,在形而下的动物层面呈现给我们“快乐”,在形而上的思想层面给我们清醒。看看他们的思考。
陈染:我觉得,能够实施安乐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使人能够不用痛苦地苟活,有尊严地死去,这是一种生命质量的完善和保障。
阎连科:我想明年到河南的艾滋村去呆俩月,记录下那些患者的情感与生活状况。……我无法忘掉那些正在种地的农民,看到血头来了,把锄头一撂,躺在一捆麦垛上把胳膊一伸就让抽血,抽完了头晕得走不动路,血头倒拎起他们的脚抖两下,让血往回流一会儿再放下。
徐小斌:我认为中国电影缺一块什么,不管是张艺谋还是姜文,我曾在名为《博格曼,手持魔灯的大师》的文章中说,他们可以成为一流的出色导演,但永远成不了大师,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关注到人类心灵当中最隐秘的东西。
在社会的一片娱乐狂欢中,访谈中的作家声音既显得格格不入,又显得十分微弱,但是我们的社会因为有了他们而不至于沉沦。
我还在想,作家往往是写得多,说得少,他们是用作品在说话。学者也是如此。而作家访谈,却恰恰要他们说。李冰是一个善于掌握访谈节奏的好记者,与其说她练就了娴熟独到的采访技巧,不如说她是在用心与面对的人聊天,虽不至于如阮次山所说“采访时要让自己在心理上和总统平起平坐”,因为李冰自己也写小说、写散文,与作家和学者有着朋友一样的关系,在作家和学者的眼中,她是“一位细腻而不琐碎的朋友”:“更像小妹妹”:“面对她,我会有倾诉的欲望”,这使被访谈者能够坦诚面对她,直抒胸臆。
因而李冰能够在众多的文化访谈中脱颖而出。
此书可谓我们了解作家学者心理和生活的最直接的媒介。所以我相信,再过若干年,有人研究这一代作家学者,这本小书会成为很有价值的文献,不应当绕过。
李冰读本科时所学为图书馆学,后来师从我学中国古代文学。但在我众多的学生中,我发现,她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敏锐。所以,我一直认为,她最适合的工作应该是作家。
当然,这年月,要成为一名好作家又谈何容易!作家需要写作技巧,更需要良心。技巧可以学,良心却需要勇气。我愿李冰身上的这种勇气能禁得起时间的打磨。
2009年 12月15日
(作者为国家图书馆馆长)
自序 枕边的面容(1)
一晃,六年过去了。
那个迎着秋阳第一次去黄永玉的万荷堂赴荒原之约的日子,似乎只是昨天,那是我们访谈之路的第一次约会……
结果,当我突然厌倦,远离从事了十二载的媒体圈子时,许多久未联系的人都似乎约好了般打来电话,问,真的不写了吗?那些对话,一下子读不到了,真遗憾!
当我将存放于床底下的样报样刊送给我新结识的景仰者,再见面时,他说,你幸亏让我看了那些文字,否则,我就会将你等同于许多年轻人一样,没有印象了。你最近又写谁了?
从2003年开始,不知不觉走上了这条访谈之路,直至2006年辞职休假,期间的三年,每周一期,每期一至两个版面,几未辍断。有许多媒体从业者不无羡慕,两个版面,至少八九千字,那一个月的工作量岂不很容易就完成了?其实,我当时还真没有任务的压力,因为作为编辑,我是没有码字任务的。之所以写,纯粹还是因为有冲动,或者说有好奇。佛说,
一花一世界,何况一个活生生复杂得自己都搞不清自己的人?尤其是,文字背后,那个人的世界,会是如何精彩或黯淡,那个人的内心,会是如何阳光或灰颓 ……
这是一片由好奇心引领我走近的文化丛林。
这些人,有许多我喜欢的,如海岩、张海迪、王蒙、黄永玉,有许多我走近了反而感觉更疏离的,安妮宝贝、毕飞宇、余光中 ……有一些,虽道别时说过再见,已经不能再见,如柏杨、史树青……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片色彩独特的风景,我曾有幸,去走近,去打问,去倾听,去细读,他们脸上的纹路,他们发丝的颜色,他们眼神的瞬间飘忽……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座藏品各异的博物馆,驻足其间,信手拈来,细心研读摩挲,你会读到文字之外的营养。比如,当我们在星巴克采访结束后,走在夜色笼罩的长安街上,我向毕淑敏请教维系男女感情的秘诀,那一刻,我心中她非作家,而是心理医生,是阅尽世态炎凉的大姐,暮色中,看不清她的表情,只听她淡然道:是二者共同的利益。比如,当我为
一段感情不能释怀时,在几近凌晨的电话线另一端,有着磁性声音的邹静之告诉我,写作吧,把一切写出来,那样,这些经历都会变成财富: “当一个人从事他喜欢的事情时,再累,它也会养人。 ”那一刻,他不是我的采访对象,而是位敦厚的兄长。
自序 枕边的面容(2)
三年,一千多个日夜,一百多位不同面孔,当编辑要求我挑选出五十位结集出版时,我不无遗憾,且小小心痛。虽不是每篇都是得意之作,可细心的读者不难从每篇对话前的采访手记中,读到当时我的心境与采访经过,每一篇,都是我的生命记录:采访周汝昌时,是我的生日,那个前夜,激动于见到这位红学研究大家,竟一度失眠;采访虹影时,北京下了意外的一场大雪,从望京回我租住的和平门老楼,费了不小的周折;采访陈染,是在 SOHU网,其后一起在长安大戏院旁吃川菜,她的瘦小与安静孤独,让我这个多年来的崇拜者颇为意外;采访廖静文,暮色中说再见时,握着她冰凉的手,真想替她擦去因追述往事而流出的泪水,她的真实让我伤感而又温暖……
因而,每一篇,都不想遗漏。
邹静之曾不无遗憾,问我能否将这种访谈形式延伸到电视媒体,那样,将会让更多人看到。事后,我又想,其实,许多访谈者宁可面对独立的另外一个人,那样,如果你够有亲和力,他(她)或许会向你打开心扉,可是,如果面对的是冰冷的摄像机和一群前呼后拥的所谓新闻工作人员,真实的东西,可能会掩藏得更深。因而,也不当为憾。
此次结集出版,只希望,那些美好的片刻,那些温暖的面容,能与大家分享。如果真如海岩所说,能让你进入思想之旅,那可谓知音了。
放在枕边,信手翻上两页,梦中,出现了他(她)的面容?这本书就已得其所在。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1)
毕淑敏档案
1952年10月生于新疆伊宁,196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俄语专业。1969年当兵,分配至西藏阿里军分区,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共计三百余万字。曾获昆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北京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提名奖等各种奖项三十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
当红女作家素面朝天
她十六岁半从军去西藏阿里保家卫国,二十八岁回到北京继续治病救人,三十四岁写出成名小说《昆仑殇》,五十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诊治人类心灵。主治医师、作家、心理咨询师 ……五十多岁的她活过了别人几生几世。毕淑敏的散文随笔集《心灵处方》,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毕淑敏说:“这是一本我很满意的散文集,这本书收集了我近年来撰写的与‘心灵’有关的作品,对于曾经做过二十多年医生的我来说,‘处方’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所以就取名为《心灵处方》。”
《心灵处方》收集了毕淑敏的新作《流露你的真表情》、《眼药瓶的奥秘》、《怨恨还是快乐,这是一个问题》、《校门口的红跑车》、《致不美丽的女孩子》等散文随笔作品七十三篇。这些作品着重从心灵的视角对当下社会生活进行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作者以她曾经二十多年的外科医生的从业经验和洞察力,细致入微地对生活的痛苦和“病灶”进行解剖,读者不仅看到了生活的无奈,而且从这些小故事中也看到了希望和出路。
以前读过毕淑敏的作品,多是“养心妙方”之类的关注人性点滴的散文,文章谈不上有多高深的技巧和文学底蕴,却如一盘食之无味的素菜,在惯吃鸡鸭鱼肉的口腔里产生淡淡的清爽,甚至香甜。听同行们谈起毕淑敏,有人会说:“她有些不好接近,尤其是面对媒体的提问,往往会流于客套的敷衍。”
毕淑敏 我已经活了三千岁(2)
未谋面时我的直觉是她是个受尽大众媒体宠爱的作家,等到真正见面,与书的扉页上看到的照片一样,面前的她依然素面朝天,齐耳的黑发、圆圆的脸上是一双一笑就弯弯的眼睛,如她的好友、女作家迟子建所言:“她钻入菜摊,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作家、心理咨询师都是她藏在背后的秘诀,她更像个住在你隔壁的相夫教子的好主妇。跟毕淑敏聊天实在是件愉快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听·说 01
0.9
已售 0
333.6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