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萌

古代刺客的隐秘事

文档

1

已售 0
573.74KB

数据标识:D17206921640128804

发布时间:2024/07/11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刺客,永不回头的过河小卒
第2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1)
第3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2)
第4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3)
第5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4)
第6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5)
第7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6)
第8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7)
第9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8)
第10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9)
第11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10)
第12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1)
第13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2)
第14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3)
第15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4)
第16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5)
第17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6)
第18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7)
第19节:专诸刺吴王僚:酒无好酒 宴无好宴(8)
第20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1)
第21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2)
第22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3)
第23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4)
第24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5)
第25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6)
第26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7)
第27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8)
第28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9)
第29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10)
第30节:要离刺庆忌:断臂破家非常行刺(11)
第31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1)
第32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2)
第33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3)
第34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4)
第35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5)
第36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6)
第37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7)
第38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8)
第39节:晋灵公与赵盾连环刺杀事件:机关算尽自丧命(9)
第40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1)
第41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2)
第42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3)
第43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4)
第44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5)
第45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6)
第46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7)
第47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8)
第48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9)
第49节:豫让刺赵襄子:士为知己者死(10)
第50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1)
第51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2)
第52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3)
第53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4)
第54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5)
第55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6)
第56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7)
第57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8)
第58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9)
第59节: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一招取胜(10)
第1节:刺客,永不回头的过河小卒
序言: 刺客,永不回头的过河小卒
从古至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令人赞叹,或遭人诅咒,但却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传说之中,这就是刺客。来无影,去无踪,攀檐墙,走断壁--这是人们对刺客的一种最富传奇色彩的描述。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刺客一直都是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的群体,行踪诡秘。
虽然两军对阵,横刀立马,百万军中斩上将非其所长,但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会发挥令人震撼的作用,他们或潜伏于阴影之中,秉持"一击必杀"的信念,伺机向丧失警惕的敌人发动最猛烈的攻击;或在瞬间制造惊人的伤害,令毫无防备的敌人瞬间倒下。作为一名刺客,他们既让人敬畏,也让人向往。
但是,无论他们有多神秘,刺客毕竟也是人,同样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冷酷、无情只是他们的某种标志性的状态,那是他们的工作,更是他们的命。但他们心中并非是完全的荒漠,他们当中有人也会坠入爱河,有人也会善心大发。但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生活于世,最终他们都无法逃脱刺客的宿命。"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恰如高渐离易水河畔击筑高歌送着挚友,荆轲就此一去不返。没有哪一位王者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另一位王者,冒险的永远是身边的食客、市场的屠夫、行伍的亡命之人。刺客就是那过河的卒子,要用自己卑贱的生命换回亲人的一点前程、一点尊严、一段名垂青史的佳话。从理性的角度看,刺客的行为是盲目的。从中庸的角度看,刺客无异于异端。但在那些血淋淋的史实当中,我们却深受震撼,震撼来源于崇高感,崇高感以痛感为基础,而痛感就来源于刺客行为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的悲剧性。相对于刺客的生命来说,那第一击往往就是最后的一击,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这也是绝望的一击。
中国是个崇尚侠义精神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而在历史上那些得以名垂千古的刺客们虽然身怀勇力,但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他们或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夺取暴君奸臣的性命,虽殒身而不恤,历代文人都曾为充满侠义精神的刺客挥毫泼墨,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然而,刺客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流变过程,其社会属性和精神风貌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当今的刺客和中国古代侠义刺客在精神人格和行为方式上已经相去甚远,因此,当初的那些人的行为往往为不了解实情的人们所误会,甚至有人将他们与现代的恐怖分子联系起来。痛定思痛,笔者认为我们有义务去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的那些侠义刺客,以期探寻出他们在当时社会出现的特殊原因,这正是本书写作的根本目的。
笔者在着墨书写的时候,不经意把那些惊天动地的古代刺客们归类到了一起:曹沫持匕首胁迫齐桓公退鲁国失地;专诸鱼腹藏剑,杀吴王僚,死于乱刀下;豫让"士为知己者死",毁容自残刺杀赵襄子不得,刺衣后自杀;聂政刺韩国宰相侠累,杀侍卫数十人,暴尸街头;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政功亏一篑;张良博浪沙锤击副车;项庄鸿门宴上舞剑意在沛公……
虽然本书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中不能为您详细解读每一位刺客的精彩瞬间,但相信当你读到它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将重现在您的脑海中。
第2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1)
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
时间:周釐王元年(前681年)
地点:齐国柯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刺客:曹沫,鲁国将军
目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凶器:匕首
动机:纯个人行为,与鲁国及鲁庄公无关
帮手:无
结局:齐桓公还地保命,曹沫平安回国,皆大欢喜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
配图文字:就在这时,只见跟在鲁庄公身后的曹沫猛地跑到齐桓公身旁,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服,右手拔出早就藏在衣服里的匕首,曹沫的突然行动吓坏了所有在场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刺客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将军曹沫,他以在齐鲁两国会议上劫持齐桓公而闻名天下,也因为他这一历史举动,造成后来者纷纷效仿,一个刺客的时代诞生了。
曹沫是谁?
说起有名的刺客,如果说最有名的刺客是荆轲的话,那第一个有名的刺客却非春秋时期的鲁国将军曹沫莫属。大概他也是中国史书上所记载的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刺客,当然在他之前也有过一些宫廷政变之类,但那都是几十人、几百人的群斗,与我们所要说的赤心孤胆、奋勇一击的壮举无法相提并论。
虽然曹沫可以戴上刺客榜第一位出场的桂冠,但不等于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关于此人争论颇多。而最大的争议之处是,人们根本搞不清他是谁。刺客没有留下名字是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很多人是隐姓埋名,只求成功一击,就是留下名字的,也多是迫不得已。然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而且大名鼎鼎的曹沫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关于他的争论主要是因为很多历史学家怀疑他就是同时代另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曹刿。
论起名气,曹刿要比曹沫的名气大得多,差不多中国每一个人都知道曹刿论战的故事: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强邻入侵时,曹刿是隐于乡野的农夫,忧国忧民之外还担心朝中的"肉食者鄙,无以远谋",主动求见鲁庄公出谋献策。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考虑对策,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第3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2)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在哪里有伏兵。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此役虽然规模不大,却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经典战例。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被历代军事家所信奉。曹刿是个军事家,曹沫虽然也是一个将军,但却以三战皆败而记入史册,他们怎么会被认为是同一人呢?说起来,"曹刿论战"这件事出自于《左传》,而曹沫劫齐桓公这事记载于《史记》,所以长期以来两个名字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人们也一直当曹刿与曹沫是两个人。毕竟,中国人名简单,同名同姓的还可能是两个人呢,何况是两个同姓不同名的名字呢。然而,有细心的历史学者发现曹沫就是《左传》中的曹刿,这种理由已经提出一千多年,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他们的理由如下: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记载中有"刿"、"沫"、"翙"等字发音相近可以通假使用的惯例;在司马迁之前的人的著述中记载"劫持齐桓公"一事的时候,有分别记作"曹刿"、"曹沫"、"曹翙"的情况发生,而最近出土的上博楚简也似乎证实了后一点,《曹沫之阵》中有庄公谋臣"散蔑"者,劝谏庄公勤俭,又与鲁庄公谈论军事,并且"沫"、"蔑"、"刿"字音近通假。
秦汉以前,由于文字不能规范统一,致使各诸侯国在文献记载上存在文字书写上的差异;更由于书写材料的昂贵(如绢、帛)不便(如竹、木简),知识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口授来完成的,当这些知识(尤其是一些文字知识)经过众口相传后再形成文本流传时,文字的读音、写法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差异甚至是错讹,同音异字有之,音近而误为同字亦当有之,因此,同一人被误解为两人或两人误为一人也就不稀奇了。所以唐代的司马贞《索隐》、清代的梁玉绳《人表考》等依据同一事件的异名记述,得出曹沫就是曹刿的结论。而后世也基本认可这种说法。
第4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3)
然而,让曹刿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一下子成了刺客,不仅难以让人接受,而且司马贞等人提出的观点,也大多是出于猜测,难以服众。因此,这一说法一提出来,一千多年来支持者不少,反对者也不少。反对者的理论主要如下:
《左传》中"曹刿"这一人物共出现两次:一是庄公十年(前684年)春"长勺之战",一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而曹沫只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再者,两人的性格反差实在太大了,一为足智多谋、沉稳持重、重礼知义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为好勇尚力、大胆莽撞的猛将,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很难让人接受二人合而为一的说法。
总而言之,言而简之,曹刿与曹沫是否是一个人,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各的理由,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惜笔者没有一台时光穿梭机,不能跑到当时去探访个究竟,因此对这个问题只能摆出双方的观点,让读者大人自己去看了。如果你不相信他们两个是一个人,那就更好了,反正下面我们只讲曹沫是怎么在会盟宴上挟持齐桓公的。好在,作为军事家的曹刿名气比作为刺客的曹沫大得多,不在乎多这一点"小名"。
齐桓公与鲁庄公的深仇大恨
齐桓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曹刿和曹沫加在一起名气还要大上一百倍的大人物,著名的春秋五霸第一个就是他。不过似乎是鲁国的不幸,这个大人物与邻国鲁庄公就是不对脾气,甚至两人间有一种深仇大恨。这事还得从齐桓公即位这事说起。
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当上齐国国君之前一般被称为公子小白,或小白公子,按通俗的说法,他是八十岁挂帅伐纣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的第N代子孙。关于姜子牙历史上说法一向比较离奇,我们不提也罢。虽然是姜子牙的子孙,但不等于他就是天然的国君继承人,在他之前当齐国君主的是他的哥哥齐襄公,而姜小白按惯例则在齐国的另一个邻国莒国做人质--春秋战国时代国君的儿子或兄弟做人质很普遍,就连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也是他老爹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生的。然而世事难料,公元前686年,当小白公子正躲在莒国的人质看押地与老师鲍叔牙喝闷酒的时候,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
国君齐襄公出城打猎的时候先是让野猪咬伤了脚,那天晚上齐襄公正躺在床上疼得睡不着觉,这时一片杀声四起,自己所带领的御林军发生了叛变,攻打了进来。齐襄公反应还算灵敏,但因为脚受了伤,所以跑不掉了,只好叫一个随从装成自己用被子蒙头躺在床上,而自己躲到了床旁边的帐幔后面。叛军冲进房内,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刀砍向床铺,过后仔细查看,被砍死的不是齐襄公,正在疑惑之时,发现床旁边的帐幔在抖动,大家过去一看,看到帐幔下的一只在抖动的光脚丫子。原来那齐襄公本来就怕得要死,又加上一只脚受了伤,在那金鸡独立着,能站得稳吗?大家发现了齐襄公,大喊"昏君"(一般造反的都这么喊),乱刀砍死了齐襄公。后来,叛变者终被清剿,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与齐襄公血缘最近的两个人姜小白和他的兄弟姜纠同时被不同派别的大臣提名为候选人。由于公子姜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所以他当时正在鲁国做客,俗话说"娘亲舅大",鲁庄公自然希望自己的外甥来当齐国的国君,可惜路上耽搁了一下,就让姜小白抢了先。面对妹妹和外甥的指责,鲁庄公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一狠心一咬牙,决定与姜小白在战场上论个输赢。
第5节:曹沫劫盟事件:开刺杀先例的老祖宗(4)
战争的结果不用说,那时曹刿还躲在乡下吃青菜呢,有勇无谋的鲁庄公自然被齐国打个大败,鲁庄公跳上了一辆小兵车落荒逃回老家。齐桓公得势不让人,一直追着鲁庄公并乘势打进了鲁庄公的老家。最后没办法,外甥再亲没有自己亲,鲁庄公只好杀了姜纠,这才换得了齐桓公的撤兵。不过两国的仇可就算结下了。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提到了两三个名人:齐桓公姜小白、曹刿或曹沫,还落下了一个人,那就是比姜小白还要有名的齐国相国管仲管夷吾,如果没有他,齐桓公与鲁庄公的关系充其量是两个势均力敌的诸侯在打架。
本来,管仲与鲁庄公关系并不陌生,管仲是鲁庄公外甥姜纠的老师,他还有
data icon
古代刺客的隐秘事
1
已售 0
573.7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