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萌

叙事经济学

文档

0.9

已售 0
4.08MB

数据标识:D17206920073116212

发布时间:2024/07/11

数据描述

叙事经济学
[美]罗伯特·希勒 著
陆殷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比较译丛” 序
推荐序 叙事:理解过去与未来
前言 何为叙事经济学?
第一篇 叙事经济学的缘起 第1章 比特币叙事
第2章 知识融通之旅
第3章 传播、星座和交汇
第4章 为何有些叙事会出现病毒式传播?
第5章 拉弗曲线和鲁比克魔方的病毒式传播
第6章 关于经济叙事传播性的多元证据
第二篇 叙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第7章 因果关系和叙事星座
第8章 叙事经济学的7个构想
第三篇 长期经济叙事 第9章 复发与变异
第10章 恐慌与信心
第11章 节俭与炫耀性消费
第12章 金本位制与金银复本位制
第13章 劳动节约型机器取代多种工作岗位
第14章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几乎所有工作
第15章 房地产繁荣与萧条
第16章 股市泡沫
第17章 杯葛、奸商和邪恶企业
第18章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和邪恶工会
第四篇 发展中的叙事经济学 第19章 未来的叙事,未来的研究
附录 将流行病学模型应用于经济叙事
致谢
参考文献
“比较译丛” 序
2002年,我为中信出版社刚刚成立的《比较》编辑室推荐了当时在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几本著作,其中包括《枪炮、病菌与钢铁》《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再造市场》(中译本后来的书名为《市场演进的故事》)。其时,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突出标志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加入世贸组织。当时我推荐这些著作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经验,启发我们在新的阶段,多角度、更全面地思考中国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机制。由此便开启了“比较译丛”的翻译和出版。从那时起至今的十多年间,“比较译丛”引介了数十种译著,内容涵盖经济学前沿理论、转轨经济、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史、经济增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
时至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并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转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中高速的水平上。与此同时,曾经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却陷入了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未走出衰退的阴影。这种对比自然地引发出有关制度比较和发展模式比较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更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更多、更深入地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这对思考中国的深层次问题极具价值。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说过的一句名言:“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这是因为只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真正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比较分析的视野,既不利于深刻地认识中国,也不利于明智地认识世界。
相比于人们眼中的既得利益,人的思想观念更应受到重视。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无论是我们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还是过去和当下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重大变革,都表明“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们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1]。可以说,利益和思想观念是改革的一体两面。囿于利益而不敢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改革就不可能破冰前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仍然是一个需要思想创新、观念突破的时代。而比较分析可以激发好奇心,开拓新视野,启发独立思考,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是催生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机制。衷心希望“比较译丛”能够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等;信息不再饥渴,而是已经过载。学习如逆水行舟,但信息汪洋,怎能乘独木舟?因此,你需要用信任来过滤信息,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恭喜你加入本群,群主属于你,信息不在迷茫。群主微信shenji3021。
没有客户的需求、欲望、渴望,以及对你的创造物最终价值的认可,你所创造的价值就毫无意义。
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本身零价值,信息渠道也不再值钱。传播的枢纽是魅力人格体。 啥叫魅力人格体?有种,有趣,有料。 去掉虚伪的客观中立,就是热血、主观、真实。
群主微信shenji3021,朋友圈每日免费分享电子书
[1] Dani Rodrik,“When Ideas Trump Interests:Preferences,Worldviews,and Policy Innov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19631,2003.
推荐序
叙事:理解过去与未来
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理性人假定和完全信息假定。经济学家习惯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把许多易感知、易追踪、易整理的定量指标作为经济研究的重要参数。然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一书中,独辟蹊径地将“叙事”引入经济学领域,将过去依赖于抽象建模和数理统计的经济学还原到有温度、有感知的生活切片或历史场景中,人们的言谈、议题和故事,成为解构经济现象的重要维度。比研究成果更为难得的是,这位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特有的跨学科思维、开放式思考以及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道德精神,尤为令人敬仰。
“叙事”一词的含义不止于故事或者讲述,归根结底,叙事是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甚至是一种集体共情。某种程度上,它是在解释或说明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经济行为。正是这些特性,使叙事传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变化机制和关键预测变量。诸如对市场下跌的恐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对技术替代的批判以及投资的情绪波动等,这些长期的、变化的叙事载体,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家、投资人,还是对决策者,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上述叙事经济学的核心要旨,以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视角,将时代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背景,将人们复杂变化的信念作为研究核心,将事实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纳入可感知的范畴。理解了叙事,就有可能理解普遍的价值认同,从而获得真正理解经济运行机制的能力。
第一,叙事是理解时代与环境变化的重要门径,而洞察变化是经济活动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在商业实践中,环境是一个关键变量,寻找环境中的关键时点和关键变化,是重大决策的前提。而关键时点和关键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重大叙事,因为叙事永远是针对当下的,不仅是不断沉淀和更迭的新价值主张,包含了时代特质、观念潮流、思想变革,还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共同信念。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舆论传播环境,正在成为决定商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口碑传播、社群传播正在成为新零售的推广模式,传统品牌和新品牌厂商正在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抢占人们的心智,流行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商业决策正在成为打造企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旦理解了时代中的关键叙事,就能够判断一种商业模式的底层价值观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精神诉求,是否具有真正的可持续性,是否真正在创造价值。
第二,叙事将枯燥的信息还原到系统中,理解信息传播的原因比理解信息的真相更为关键。罗伯特·希勒在书中说道,人们并非简单地喜欢好记的或者漂亮的话,而是喜欢深层次的故事。深层次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一定是触动了人们最原始的情感本能,而不一定是故事简单的真相。正如商业世界无法像科学实验那样,在纯粹理想的空间中,甚至通过设置对照组来验证决策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决策放在动态环境中,借助“传播”来测试,筛选出符合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只能不断试错。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第一性原理,不局限于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在真实的系统中定义问题,通过现实环境的动态观察挖掘真正重要的原理,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
第三,叙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桥梁,而同理心在未来愈加重要。一直以来,人文科学的意义在于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而叙事的要义在于构建并提炼人们的精神指引。对于企业家而言,理解叙事的核心在于具备同理心。好比产品经理不仅要从功用主义考虑产品的功能属性,还要从美学意义考虑产品的设计、交互和体验;好比医生对病人不仅仅是治愈,还要宽慰;好比人工智能科学家,不仅要从效率和安全上思考技术的革新,还要以有温度的方式思考劳动者的长远价值。一旦企业家掌握了影响商业波动的集体情绪密码,就能够把产品的价值回归到客户真正需要的价值区间。同样,同理心能够帮助投资人,在更大的格局上,获得与未来对话的可能。这种深层次的信念,来源于叙事经济学的源起,用贴近人生经历的本质来指导思维与决策。
《叙事经济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知识融通与精神共鸣之旅,它对经济学的反思、商业世界的追问以及金融投资领域的关切,让人们感受到炽热的人文精神。像罗伯特·希勒教授打破经济学的一般假设,运用不同的学科模型,在更宽泛的研究空间里寻求叙事之于经济的启示一样,我们在价值投资的旅途中,也在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究竟什么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究竟怎样的投资能够穿越周期、不论天气?这一切都来源于对价值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最终创造的价值都是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希望企业家追求的伟大格局观,核心就是拥有在变化的时代中构筑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一种超长期主义。我们也希望将投资赋予更多人文关怀上的意义,做提供解决方案的资本和良善资本,通过长期投资、赋能投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普惠价值。
感谢罗伯特·希勒教授,这是一本理解过去和未来的书,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叙事经济学中找到理解这个时代的答案。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前言
何为叙事经济学?
半个世纪前,19岁的我在密歇根大学就读本科,我的历史学教授肖·利弗莫尔(Shaw Livermore)指定我们阅读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Frederick Lewis Allen)的著作《仅仅是昨日:从大繁荣到大萧条》。这本书讲述了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的情形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起始。该书在1931年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因为它不仅描述了“喧嚣的20年代”的生机勃勃和一派繁荣,也阐明了大萧条这一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起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一时期快速传播的叙事也对时代精神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艾伦记录了他在股市到达顶峰之前亲眼目睹的贯穿整个1929年的叙事传播:
人们坐在餐桌边听着各种突发横财的故事: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将自己微薄财产中的每一美元都投进了一家公司(Niles-Bement-Pond公司),现在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位寡妇凭着她在肯尼柯特(Kennecott)公司的收益购买了一幢乡间大别墅。成千上万的人盲目投机,而且还赚了钱,他们对自己投资的公司一无所知,有些购买海滨航线(Seaboard Air Line)的人还以为它是航空股票。(海滨航线是一条铁路,得名于19世纪,在那个时候,“航线”意味着两点之间可以想象到的最短路径。[1])
这些叙事听起来有点不真实,但它们被反复提起,因此让人很难置之不理。发财致富不可能会这般轻而易举,20世纪20年代的明智之士想必应该明白这一点。那些反驳性叙事原本应该指出一夜暴富的愚蠢荒唐之处,但是它们的传播力显然不是很强。
看完艾伦的书之后,我的个人感觉是股市和经济的变化轨迹以及大萧条的发生肯定都与这一时期的报道、错误认知和叙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济学家从来没有重视过艾伦的著作,叙事传播的概念也从未被纳入他们的经济学模型。这种传播正是叙事经济学的核心所在。
用现在的话说,投资者虽然不是金融专家却大获成功的故事“像病毒般传播”。就像流行病一样,它们借助电话、收音机、报纸和书籍等方式,通过口口相传,在晚宴和其他聚会上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我们可以在ProQuest News&Newspapers(proquest.com,以下简称ProQuest)上在线搜索早至18世纪初的报纸文章和广告,搜索结果显示,“像病毒般传播”(go viral,其变体有going viral、went viral和gone viral)这个短语直到2009年左右才第一次在报纸上流行开来,而且通常都出现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报道之中。而“病毒式营销”这个与之相关的术语也仅能向前追溯至1991年,当时它是印度那格浦尔一家小公司的名字。ProQuest的搜索结果显示,“像病毒般传播”这个短语本身如今已经也像病毒般传播。谷歌书籍词频统计器Google Ngrams(books.google.com/ngrams)允许用户搜索早至16世纪初的书籍中的单词和短语,它对“像病毒般传播”这一短语的搜索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轨迹。自2009年以来,“当下趋势”这个“像病毒般传播”的同义词也已经像病毒般传播。各个网站显著地展示关于浏览量和点赞量的统计数据也对这些用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像病毒般传播”和“当下趋势”都处于感染曲线的上升阶段,即流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对遗忘过程,即感染曲线的后期下降阶段,并没有投以同等的关注,不过对于经济叙事来说,这一部分同样也可能是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艾伦这本书的着眼点就是像病毒般传播的故事,只是他没有使用这个说法而已。他写到自己“重点关注公众心态的变化状态以及公众关注的那些有时可谓微不足道的事情”,[2]不过他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叙事传播理论。
我们需要将叙事传播纳入经济学理论。否则,我们就是在对一个非常真实、非常明显、非常重要的经济变化机制和一个关键的经济预测因素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不明白大众叙事的流行是怎么回事,就无法完全弄懂经济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我们在疾病流行预测领域有着丰富的医学文献。这类文献表明,比起纯粹的统计方法,弄明白流行病的性质及其与传染因素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预测。
叙事经济学:流行短语有何特别之处?
“叙事经济学”这个短语以前就曾被人使用过,不过并不多见。《帕尔格雷夫政治经济学辞典》(1894)简单提及了叙事经济学,[3]但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用自己的叙述介绍历史事件的研究方法。我关注的不是提出新的叙事,而是研究其他人对重大经济事件的讲述,即像病毒般传播的流行叙事。在使用“叙事经济学”这个术语时,我的侧重点有两个:(1)以故事为载体的观点被人口口相传;(2)人们努力生成新的可传播故事或是让故事更具传播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想研究一下叙事传播如何影响经济事件。
“叙事”这个词很多时候与“故事”是同义词。但是我在使用这个术语时,表达的是《牛津英语词典》中一个特定的现代定义:“解释性或说明性地描述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故事或表现。”具体到这一定义,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故事并不仅限于简单的人类事件年表。故事也可能是一首歌、一则笑话、一个理论、一条注解或一项计划,它们能够激起情感共鸣,而且可以很轻松地在日常谈话中得到传播。我们可以将历史视为一连串相继发生的罕见重大事件,在每起事件中都有一个故事像病毒般传播,这种传播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都会借助某个名人效应(有时只是一个略有名气的人物或虚构的固定人物形象),这个名人会让叙事更有人情味。
举例来说,20世纪下半叶的叙事声称自由市场“足够有效率”,不会因为政府干预而进一步改善。这些叙事随之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监管的反对之声。当然,有些针对当时监管措施的批评是合理的,但这些批评通常都不具备强大的病毒式传播力。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的叙事需要一些个性和一些故事。其中一则叙事与电影明星罗纳德·里根有关,里根于1953年至1962年在美国超火爆电视秀《通用电气剧场》(General Electric Theater)中担任诙谐而迷人的解说员,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2年后,他进入政界并支持自由市场。里根于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在1984年竞选连任时,他赢得了竞选对手的家乡州之外所有州的支持。里根利用他的名人效应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市场革命,这场革命造成的影响好坏参半,且至今余波犹存。
当人们感觉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无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叙事经济学
0.9
已售 0
4.08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