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书评:悲壮下的温情
书评: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书评: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书评:赏几朵“花”,挑几根“刺”
书评:《十月围城前传》读书笔记
书评:保皇还是革命《十月围城前传》中的忠与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1)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2)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3)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4)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5)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1)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2)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3)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4)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1)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2)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3)
第四章 “聊聊正事”(1)
第四章 “聊聊正事”(2)
第五章 “我很激动!”(1)
第五章 “我很激动!”(2)
第五章 “我很激动!”(3)
第五章 “我很激动!”(4)
第五章 “我很激动!”(5)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1)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2)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3)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4)
第七章 10月11日清晨(1)
第七章 10月11日清晨(2)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1)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2)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3)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4)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1)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2)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3)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1)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2)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3)
第十一章 赌徒(1)
第十一章 赌徒(2)
第十一章 赌徒(3)
书评:悲壮下的温情
悲壮下的温情
于苗苗 华东师范大学
《十月围城前传》是在电影剧本《十月围城》的基础上,对前半部文戏故事做了内容上的扩充和主题上的深化。改编者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与平凡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反映出平常人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推动和贡献,看到他们为了光明和希望而做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摇摇欲坠之时,孙中山先生为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回到香港商讨革命之事,各个势力派别做出的反映。清廷派出以阎孝国为首的暗杀队在香港积极布置暗杀行动,而香港的有志之士则使出全力来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这些有志之士都是具有正义感的平常人,他们有的是富甲一方的生意人,也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也有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车夫,商贩,戏班班主,甚至于潦倒不堪的乞丐,赌徒。他们有的舍弃了生意,有的舍弃了地位,乃至生命来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为成就中国共和之路,不惜一切代价来与清廷的杀手们较量。
这本书将故事集中在几天内进行讲述,节奏快速,情节紧张,充满了紧张感和压迫感,那些杀手的残酷让人愤慨,那些卫士的鲜血让人叹惜,但在这些紧张的局势和悲壮的场面下改编者的一些描述也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关怀,让我们在悲壮中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
书中有写到清廷派出来的歹毒杀手,他们与对手只不过在相同的人生选择面前选择了不一样的乃至势同水火的政治立场,便对自己的对手进行杀戮。方家班的班主方天在与兄弟们商讨如何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时,惨遭清廷杀手的杀害。方天的女儿方红看到父亲死去的惨状时,书中是这样写的:“父亲死不瞑目,怒睁着双眼直直责问着苍天……方红颤抖着身体,往僵冷的手上呵着热气,然后一遍一遍去抚合父亲的眼睛,不知抚合了多少次,父亲终于缓缓闭上了眼睛,眼角半滴泪随之落下”。看到这里时,我不禁红了眼眶。
编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方红对父亲的眷恋与不舍,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对革命事业未竟的担忧都写了出来,尤其是那“眼角的半滴泪”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为了革命,为了保卫革命的领袖,他们普普通通的一家人献出了天伦之乐,献出了自家的团圆来换取更多家庭的团圆。历史会将他们的姓名掩埋,但他们作为平常人那种既薄弱又壮大的正义感和良知是永远掩埋不掉的。
再看这一个场景,李玉堂出于正义和正在萌发的革命精神在报社门口斥退前来干涉的香港警察,赢得了民众的赞赏和儿子李重光的敬佩,父子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当李玉堂回到家中吃午饭时,儿子第一次端着酒给父亲倒酒,李玉堂也十分的感动,“抬眼看儿子,父子再次相视,李玉堂的眼眶都有点湿润起来。李玉堂坐在那里,亲手给儿子也倒了一杯酒……”多么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李玉堂这个六十出头的香港商人在看到同胞惨遭杀害,好友也不知所终后,从内心生发出的正义感和良知让他懂得了自己的儿子为何对革命有如此大的激情,他明白了革命的血本来就在他的身体里,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父亲理解了儿子,儿子也懂得了父亲,是共同的理想让他们消除隔膜。李玉堂一直兢业精明地经营着生意,可家大业大又是为了什么呢?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从反对儿子涉足革命 ,到加入保护革命领袖的队伍中,思想经历了多重的磨砺。终于他和儿子一道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是因为作为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良知唤醒了他。
还有赌徒沈重阳在前妻月茹的劝说和幼女亲情的感化下也走上了保护孙中山先生的道路,一个既是瘾君子又是乞丐的刘郁白在李玉堂的鼓励和资助中重拾家传宝物,重振习武之人的威风,也答应保护孙先生的安全。还有方红,李重光,阿四,王复明他们不畏清廷的残忍,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扶持和爱护,充满了温情。他们是黑夜里天幕上闪烁的群星,他们的光十分的微弱,但他们却从不吝啬自己的光芒,尽力地将这个世界照亮。他们被伤害过,也忍受着黑暗世界中作为一个平常人的艰辛,甚至有过放弃生活的念头,但当良知被唤醒,冰冷的心被正义之火点燃,他们爆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人生又有了信念,有了奋斗的价值。
小说避开了历史重大事件中重要人物的出场,只是截取了社会的一个横断面,将故事的发生时间集中在几天的时间内,在短时间,小人物身上看到历史的风云变幻,节奏迅速,情节紧张,吸引读者将此书一口气读下去,在感到紧张,压迫的同时也感动于这些平常人的温情与良知。革命总是要付出悲壮的代价,在这些悲壮下我们可能更会为一个小小的温情和人性的关怀而叹惋。
书评: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华东师范大学 韩见
万众期待的大片《十月围城》十年前即起筹备,期间波折重重,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想,脱胎于其剧本背景故事的小说《十月围城前传》却率先冲破围城,解了我等芸芸引颈多时之瘾。
作为坚定的“伪文艺”群落的一分子,我对影视文学是有天生的偏见的,觉得大多不过是硬搬出些曲折却老套的情节的消遣读物。不过,既然《十月围城前传》号称是“镜头语言向文学语言转换的一趟奇异冒险”,创作走向上倒似侯孝贤授意在先,朱天文才去写个“小说方式”的剧本,是反着来的——不由地让人期待这是怎样扣人心悬的一曲序章。
事实证明期待并未落空。
在电影将出之际看小说的趣味在于,我们对于人物的想象必然地受制于导演的选择,试想甄子丹是个把老婆赔进赌场的赌棍、黎明落魄成了乞丐、李宇春那么阳光一女孩儿去演个悲情女武生,已经需要转个脑筋了,最离奇则是“每个人都有一座城”这句点睛之语却由曾志伟这个“总警司”吐出,想想曾志伟的标志性神情声音和这人物谄媚的名字“史密夫”,岂不诙谐。且不论此语录的出场是否一下子拔得太高,“每个人都有一座城”倒是为全书(可能也是全影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奠定了基调:每个人的作为均有缘由,可能你我殊途同归,也可能原本同道各谋其主——我们不讨论对错。于是,那些矛盾纠结就变得牵动人心了。
故事中,富商李玉堂与其儿子李重光的矛盾,是推动李玉堂从在商言商到投身革命、并且直接影响“保护孙中山”行动最终成行的核心力量,其中牵扯的封建父权与新生思想的碰撞,是几十年来小说家、剧作家们频频光顾的主题,从《家》到《大宅门》、到《白银帝国》,不同的家族背景、不同的人物性格,却都能在大时代变迁的主旋律下套上相似的模子、走出相似的进程。而我倒更愿意将李玉堂类比于姚思安一样的人物——他是个生在旧时代,却“留着革命的血”的封建家长,他与儿子并不需要上演小家庭的决裂以呼应大家国的动荡,书中预设的父子冲突恰恰是为了唤醒了他的自觉,他甚至还对儿子心仪的戏班女儿十分满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和姚思安一样完美。
若故事按这个逻辑发展下去,李玉堂率领一众对革命怀有懵懂向往的民间高手,以血肉之躯奔赴十里血腥长街、奋战中无论各自死伤多少,总之最终保护新中国希望之所托的“革命之父”孙中山免遭暗杀,则终究太过简单明了。好在作者此时重又召唤出在楔子中重点强调的“陀表”的意象。原本李玉堂已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只等亲验这凶多吉少的一小时,而他的儿子,才十七岁的李重光,却在这倒计时里将他的陀表调慢了整整一小时;原本陀表的滴答声压迫着、催促着李玉堂,却在关键时刻不为人知地停逗了一瞬,如同李玉堂睡梦中被强行加入的三千六百秒。“滴答、滴答”,陀表重新向前计时,而李玉堂的人生却在花甲之年被拦腰截断:儿子作为孙中山的替身被刺客杀害,而他却连亲历这一切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再次像方家班被血洗之后那般慷慨陈词、果断行动、力挽狂澜。此情此景之下李玉堂像是箭在弦上却突然折了弓,该是无力到连悲喜亦无从感知;而李重光却在默默道出“父亲,家中只有你我两个男人”之时完成了父子角色的换位。我无法断言作者的这一设置是否暗含了对于李重光这样一个代表着时代先觉者的形象的价值偏向,以至于要将智、善、勇等美好可爱统统加诸其身,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他心中的那座国族情、亲情、爱情交织的城是如此容易便打动人心。
除此之外,书中对其他人物心中的城池亦都有别具心思的设置:车夫谢霆锋的小情歌、乞丐兼瘾君子黎明的乌金扇、赌棍甄子丹当年赠与范冰冰的定情物小银钗、侍妾范冰冰对甄子丹关于女儿的许诺……几乎对电影中的人物逐一立传、细细刻画,可谓言电影之不及言,吊足了影迷胃口。
并且,本书的作者聪明地选取了剧本的文戏部分进行阐释,将文学语言渲染氛围、勾画内心之所长淋漓展示,而将刀光剑影的宏大场面留给电影。想把悬念留到最后的影迷们,也不必担心此书剧透太多,名谓“前传”,情节自是在最具悬念处戛然而止,帮你在走进影院前调整到一触即发的最佳情绪结点。
书评: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华东师范大学 张小菲
一谈及商人,“无奸不商”、“见利忘义”、“商人重利轻离别”……一连串的修饰词便在它的面前跳跃,想及到今天的商人,更是觉得其中很多浑身利欲熏天,散发着为富不仁的气味。《十月围城前传》却分明给这个社会中增添了几分温暖,让我们对商人挽回一点点信心。“我不单单是个商人,我还是个中国人。”这句话如果成为每个中国商人的座右铭,即使不必做得像李玉堂一样伟大,社会风气也会有所升温。
在《十月围城前传》中,李玉堂是个商人,是个出色的商人,在众多“重利轻离别”中,唯独他坚持“轻利重离别”,乐善好施,捐助沿街乞讨的人,捐助流离失所的人,不仅为“商”更是为“人”。
他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对革命他有着本能的抗拒,一堵厚厚的墙在其中间隔着,而且永久不可能被攻破。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投资,即使是施舍、仁义,那都是像做生意一样,只是一种投资,他等待着日后的赢利,对于革命的原则,他“只出钱,不出人”。而后当他得知儿子被陈少白“拐去”闹革命,虽然想极力退出,却依旧是“越陷越深”,以致成为保镖行伍的“掌局人”。
作为金利源老板,他只想“聊聊正事”,在他心目中,只有做生意才是正事。在商界,可以说李玉堂是香港无人不晓的名角,即使是港督都要给他一份薄面,其他港商更是认为“李老板不愧是财神爷,金利源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聚宝盆。”
一听到“广州铁路官建,也允许民间参股控股”,李玉堂敏锐的经济眼光使他踊跃投资,后来的保路运动中,他积极活动,取得了对广州铁路完全民间投款兴建并主理日后经营的权利,那只能说完全意义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使自己在之前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
最终在广州铁路修建权给了洋人的关键时刻,李玉堂也早有防备,能够预测到英国人把铁路修到九龙,荒凉的尖沙咀便是生金之地,并且同意失望中的商人“仍旧可以每人入一份股”。一个深谋远虑、精打细算精明商人形象便徐徐如生,他的智慧和人脉网让他足以成为“经济中心”。
然而他的精明不仅仅存在于眼前志在必得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多方面投资的战略眼光——不光是投资地,而且投资人。“我李玉堂看人几乎不会出错,比如你史密夫,当年也是我……我的投资人之一。”史密夫、陈少白、阿四、刘郁白,甚至他的小妾月茹都是他的投资对象,并且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他没有看错人:史密夫会处处打探消息保护他,阿四、刘郁白甘愿牺牲生命来帮助他完成“大业”,月茹冒着牺牲安逸生活的危险来为他争取情报。
但在“保镖与刺客”的故事发生之前,李玉堂只是一个物质的载体,他没有更深层的心灵意志,很容易便会接受史密夫的劝告:“每个人都有一座城,或大城或小城,或金城或纸城,你我的都是金城,自己一辈子辛苦建起的金城,不要白白糟蹋!”他想维护自己的物质之城。
“他李玉堂算是有一座城,可这做金城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物质上的丰满并不能取代一切。
家,同样是他的一座城,然而父子之间却因志趣不同构起了一堵将自己封闭的心墙,一堵堵的墙将家庭之城隔得七零八散。
儿子李重文在父亲面前,束手束脚,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木木然的一双眼睛,几乎不与父亲对峙,基本只看着地面;而父亲李玉堂每次看到这样的一个像自己却又不像自己的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忍不住眉头就会皱起。
即使是在儿子接到美国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庆祝会上,父子俩依旧是陌路行人,做着不同的梦。李玉堂骄傲地听着众人的恭维和称赞,而李重文的第一反应时可以接触新文明、新思想,“颇为烦闷地继续侍立在父亲的身后”,踮着脚尖望着门外恨不能自己亲手去放的那些炮仗。
风平浪静的妥协并不意味着会以缓和结束。声势浩大的募捐游行中,一群接一群学生群情激昂,挥舞手臂,打着横幅、标语,《保国歌》的愤怒歌声一浪高过一浪。
李玉堂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几尽沸腾的人群中,他居然看到了李重光——一边忙着发传单,一边口中大声唱着《保国歌》。
“‘阿四,那人是少爷吗?’李玉堂的声音都变掉了,他先是整个人从车子里探出来,接着不等阿四放下车,就从车上跳下来,往前跑了几步,看得越发清晰了,那不远的十几米处,辅仁文社的台阶上,将手中的传单一张张热切地塞到路人手里的,确实是他的儿子李重光。李玉堂跌跌撞撞地往前又跑几步,才回过神来扭头冲着阿四大叫掉:‘快去!快去!快把少爷拉回来!’”他做梦?没想到,自己那一向在人前木然拘谨得连一个字也不多说的儿子,竟然会变成这个样子。一连串惊慌失措的动作完全扼杀了这位在冷静沉着的商场杀手。
李玉堂把从儿子手中接到的那张传单往地下一抛,一张从未出现过的愤怒到狰狞的脸上,两眼冒着火地大声呵斥道:“你,你给我回家。”他一把把李重光手里的传单都抓了过来,狠狠扔在地上:“听见了没有,你给我回家,回——家——”
“我不做亡国奴”李重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即使他被李玉堂拖下台阶,他人就一边挣扎,一边颤着嗓子大声喊出这句话。“我——不——做——亡——国——奴!”接连三次的呼声,使得父子俩的矛盾尖锐冲突到极点,引发的便是李玉堂的手杖武力,即使这样,李重光也没有屈服,挨受棍棒后扭头离开父亲,离开钱回身拿起一叠更厚的传单,一边走一边又开始散发,随之围观人群中响起夹着掌声的欢呼,“打——倒——腐——朽——父——权!”李玉堂呆呆地站在原地,他的世界,他原先秩序井然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坍塌了。
俄狄浦斯似的悲剧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抗拒。
“陈少白!我是商人,我儿子将来也是商人。金利源是做买卖的!我警告你,我有底线!你要敢打我儿子的注意,我跟你玩命!从今天开始:一,报馆我收回。二,你们的事情,跟我无关。三!你……你……”隔着门对陈少白没好气地警告:“三。你……香港很小,别让我再见到你!”这种豪言壮志直到最后也只是在空气中被抹煞,为了保护儿子再大的豪言壮语也只是空头支票。
然而洪门的下马威,儿子李重文上街
Content
书评:悲壮下的温情
书评: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书评: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书评:赏几朵“花”,挑几根“刺”
书评:《十月围城前传》读书笔记
书评:保皇还是革命《十月围城前传》中的忠与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1)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2)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3)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4)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5)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1)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2)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3)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4)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1)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2)
第三章 10月10日清晨(3)
第四章 “聊聊正事”(1)
第四章 “聊聊正事”(2)
第五章 “我很激动!”(1)
第五章 “我很激动!”(2)
第五章 “我很激动!”(3)
第五章 “我很激动!”(4)
第五章 “我很激动!”(5)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1)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2)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3)
第六章 方家班和女武生(4)
第七章 10月11日清晨(1)
第七章 10月11日清晨(2)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1)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2)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3)
第八章 小情歌和有惊无险(4)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1)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2)
第九章 被一锅端的洪门(3)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1)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2)
第十章 史密夫的城(3)
第十一章 赌徒(1)
第十一章 赌徒(2)
第十一章 赌徒(3)
书评:悲壮下的温情
悲壮下的温情
于苗苗 华东师范大学
《十月围城前传》是在电影剧本《十月围城》的基础上,对前半部文戏故事做了内容上的扩充和主题上的深化。改编者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与平凡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反映出平常人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推动和贡献,看到他们为了光明和希望而做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摇摇欲坠之时,孙中山先生为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回到香港商讨革命之事,各个势力派别做出的反映。清廷派出以阎孝国为首的暗杀队在香港积极布置暗杀行动,而香港的有志之士则使出全力来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这些有志之士都是具有正义感的平常人,他们有的是富甲一方的生意人,也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也有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车夫,商贩,戏班班主,甚至于潦倒不堪的乞丐,赌徒。他们有的舍弃了生意,有的舍弃了地位,乃至生命来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为成就中国共和之路,不惜一切代价来与清廷的杀手们较量。
这本书将故事集中在几天内进行讲述,节奏快速,情节紧张,充满了紧张感和压迫感,那些杀手的残酷让人愤慨,那些卫士的鲜血让人叹惜,但在这些紧张的局势和悲壮的场面下改编者的一些描述也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关怀,让我们在悲壮中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
书中有写到清廷派出来的歹毒杀手,他们与对手只不过在相同的人生选择面前选择了不一样的乃至势同水火的政治立场,便对自己的对手进行杀戮。方家班的班主方天在与兄弟们商讨如何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时,惨遭清廷杀手的杀害。方天的女儿方红看到父亲死去的惨状时,书中是这样写的:“父亲死不瞑目,怒睁着双眼直直责问着苍天……方红颤抖着身体,往僵冷的手上呵着热气,然后一遍一遍去抚合父亲的眼睛,不知抚合了多少次,父亲终于缓缓闭上了眼睛,眼角半滴泪随之落下”。看到这里时,我不禁红了眼眶。
编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方红对父亲的眷恋与不舍,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对革命事业未竟的担忧都写了出来,尤其是那“眼角的半滴泪”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为了革命,为了保卫革命的领袖,他们普普通通的一家人献出了天伦之乐,献出了自家的团圆来换取更多家庭的团圆。历史会将他们的姓名掩埋,但他们作为平常人那种既薄弱又壮大的正义感和良知是永远掩埋不掉的。
再看这一个场景,李玉堂出于正义和正在萌发的革命精神在报社门口斥退前来干涉的香港警察,赢得了民众的赞赏和儿子李重光的敬佩,父子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当李玉堂回到家中吃午饭时,儿子第一次端着酒给父亲倒酒,李玉堂也十分的感动,“抬眼看儿子,父子再次相视,李玉堂的眼眶都有点湿润起来。李玉堂坐在那里,亲手给儿子也倒了一杯酒……”多么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李玉堂这个六十出头的香港商人在看到同胞惨遭杀害,好友也不知所终后,从内心生发出的正义感和良知让他懂得了自己的儿子为何对革命有如此大的激情,他明白了革命的血本来就在他的身体里,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父亲理解了儿子,儿子也懂得了父亲,是共同的理想让他们消除隔膜。李玉堂一直兢业精明地经营着生意,可家大业大又是为了什么呢?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从反对儿子涉足革命 ,到加入保护革命领袖的队伍中,思想经历了多重的磨砺。终于他和儿子一道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是因为作为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良知唤醒了他。
还有赌徒沈重阳在前妻月茹的劝说和幼女亲情的感化下也走上了保护孙中山先生的道路,一个既是瘾君子又是乞丐的刘郁白在李玉堂的鼓励和资助中重拾家传宝物,重振习武之人的威风,也答应保护孙先生的安全。还有方红,李重光,阿四,王复明他们不畏清廷的残忍,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扶持和爱护,充满了温情。他们是黑夜里天幕上闪烁的群星,他们的光十分的微弱,但他们却从不吝啬自己的光芒,尽力地将这个世界照亮。他们被伤害过,也忍受着黑暗世界中作为一个平常人的艰辛,甚至有过放弃生活的念头,但当良知被唤醒,冰冷的心被正义之火点燃,他们爆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人生又有了信念,有了奋斗的价值。
小说避开了历史重大事件中重要人物的出场,只是截取了社会的一个横断面,将故事的发生时间集中在几天的时间内,在短时间,小人物身上看到历史的风云变幻,节奏迅速,情节紧张,吸引读者将此书一口气读下去,在感到紧张,压迫的同时也感动于这些平常人的温情与良知。革命总是要付出悲壮的代价,在这些悲壮下我们可能更会为一个小小的温情和人性的关怀而叹惋。
书评: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那一座座深藏的城
华东师范大学 韩见
万众期待的大片《十月围城》十年前即起筹备,期间波折重重,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想,脱胎于其剧本背景故事的小说《十月围城前传》却率先冲破围城,解了我等芸芸引颈多时之瘾。
作为坚定的“伪文艺”群落的一分子,我对影视文学是有天生的偏见的,觉得大多不过是硬搬出些曲折却老套的情节的消遣读物。不过,既然《十月围城前传》号称是“镜头语言向文学语言转换的一趟奇异冒险”,创作走向上倒似侯孝贤授意在先,朱天文才去写个“小说方式”的剧本,是反着来的——不由地让人期待这是怎样扣人心悬的一曲序章。
事实证明期待并未落空。
在电影将出之际看小说的趣味在于,我们对于人物的想象必然地受制于导演的选择,试想甄子丹是个把老婆赔进赌场的赌棍、黎明落魄成了乞丐、李宇春那么阳光一女孩儿去演个悲情女武生,已经需要转个脑筋了,最离奇则是“每个人都有一座城”这句点睛之语却由曾志伟这个“总警司”吐出,想想曾志伟的标志性神情声音和这人物谄媚的名字“史密夫”,岂不诙谐。且不论此语录的出场是否一下子拔得太高,“每个人都有一座城”倒是为全书(可能也是全影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奠定了基调:每个人的作为均有缘由,可能你我殊途同归,也可能原本同道各谋其主——我们不讨论对错。于是,那些矛盾纠结就变得牵动人心了。
故事中,富商李玉堂与其儿子李重光的矛盾,是推动李玉堂从在商言商到投身革命、并且直接影响“保护孙中山”行动最终成行的核心力量,其中牵扯的封建父权与新生思想的碰撞,是几十年来小说家、剧作家们频频光顾的主题,从《家》到《大宅门》、到《白银帝国》,不同的家族背景、不同的人物性格,却都能在大时代变迁的主旋律下套上相似的模子、走出相似的进程。而我倒更愿意将李玉堂类比于姚思安一样的人物——他是个生在旧时代,却“留着革命的血”的封建家长,他与儿子并不需要上演小家庭的决裂以呼应大家国的动荡,书中预设的父子冲突恰恰是为了唤醒了他的自觉,他甚至还对儿子心仪的戏班女儿十分满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和姚思安一样完美。
若故事按这个逻辑发展下去,李玉堂率领一众对革命怀有懵懂向往的民间高手,以血肉之躯奔赴十里血腥长街、奋战中无论各自死伤多少,总之最终保护新中国希望之所托的“革命之父”孙中山免遭暗杀,则终究太过简单明了。好在作者此时重又召唤出在楔子中重点强调的“陀表”的意象。原本李玉堂已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只等亲验这凶多吉少的一小时,而他的儿子,才十七岁的李重光,却在这倒计时里将他的陀表调慢了整整一小时;原本陀表的滴答声压迫着、催促着李玉堂,却在关键时刻不为人知地停逗了一瞬,如同李玉堂睡梦中被强行加入的三千六百秒。“滴答、滴答”,陀表重新向前计时,而李玉堂的人生却在花甲之年被拦腰截断:儿子作为孙中山的替身被刺客杀害,而他却连亲历这一切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再次像方家班被血洗之后那般慷慨陈词、果断行动、力挽狂澜。此情此景之下李玉堂像是箭在弦上却突然折了弓,该是无力到连悲喜亦无从感知;而李重光却在默默道出“父亲,家中只有你我两个男人”之时完成了父子角色的换位。我无法断言作者的这一设置是否暗含了对于李重光这样一个代表着时代先觉者的形象的价值偏向,以至于要将智、善、勇等美好可爱统统加诸其身,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他心中的那座国族情、亲情、爱情交织的城是如此容易便打动人心。
除此之外,书中对其他人物心中的城池亦都有别具心思的设置:车夫谢霆锋的小情歌、乞丐兼瘾君子黎明的乌金扇、赌棍甄子丹当年赠与范冰冰的定情物小银钗、侍妾范冰冰对甄子丹关于女儿的许诺……几乎对电影中的人物逐一立传、细细刻画,可谓言电影之不及言,吊足了影迷胃口。
并且,本书的作者聪明地选取了剧本的文戏部分进行阐释,将文学语言渲染氛围、勾画内心之所长淋漓展示,而将刀光剑影的宏大场面留给电影。想把悬念留到最后的影迷们,也不必担心此书剧透太多,名谓“前传”,情节自是在最具悬念处戛然而止,帮你在走进影院前调整到一触即发的最佳情绪结点。
书评: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是商人?还是革命者?
华东师范大学 张小菲
一谈及商人,“无奸不商”、“见利忘义”、“商人重利轻离别”……一连串的修饰词便在它的面前跳跃,想及到今天的商人,更是觉得其中很多浑身利欲熏天,散发着为富不仁的气味。《十月围城前传》却分明给这个社会中增添了几分温暖,让我们对商人挽回一点点信心。“我不单单是个商人,我还是个中国人。”这句话如果成为每个中国商人的座右铭,即使不必做得像李玉堂一样伟大,社会风气也会有所升温。
在《十月围城前传》中,李玉堂是个商人,是个出色的商人,在众多“重利轻离别”中,唯独他坚持“轻利重离别”,乐善好施,捐助沿街乞讨的人,捐助流离失所的人,不仅为“商”更是为“人”。
他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对革命他有着本能的抗拒,一堵厚厚的墙在其中间隔着,而且永久不可能被攻破。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投资,即使是施舍、仁义,那都是像做生意一样,只是一种投资,他等待着日后的赢利,对于革命的原则,他“只出钱,不出人”。而后当他得知儿子被陈少白“拐去”闹革命,虽然想极力退出,却依旧是“越陷越深”,以致成为保镖行伍的“掌局人”。
作为金利源老板,他只想“聊聊正事”,在他心目中,只有做生意才是正事。在商界,可以说李玉堂是香港无人不晓的名角,即使是港督都要给他一份薄面,其他港商更是认为“李老板不愧是财神爷,金利源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聚宝盆。”
一听到“广州铁路官建,也允许民间参股控股”,李玉堂敏锐的经济眼光使他踊跃投资,后来的保路运动中,他积极活动,取得了对广州铁路完全民间投款兴建并主理日后经营的权利,那只能说完全意义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使自己在之前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
最终在广州铁路修建权给了洋人的关键时刻,李玉堂也早有防备,能够预测到英国人把铁路修到九龙,荒凉的尖沙咀便是生金之地,并且同意失望中的商人“仍旧可以每人入一份股”。一个深谋远虑、精打细算精明商人形象便徐徐如生,他的智慧和人脉网让他足以成为“经济中心”。
然而他的精明不仅仅存在于眼前志在必得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多方面投资的战略眼光——不光是投资地,而且投资人。“我李玉堂看人几乎不会出错,比如你史密夫,当年也是我……我的投资人之一。”史密夫、陈少白、阿四、刘郁白,甚至他的小妾月茹都是他的投资对象,并且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他没有看错人:史密夫会处处打探消息保护他,阿四、刘郁白甘愿牺牲生命来帮助他完成“大业”,月茹冒着牺牲安逸生活的危险来为他争取情报。
但在“保镖与刺客”的故事发生之前,李玉堂只是一个物质的载体,他没有更深层的心灵意志,很容易便会接受史密夫的劝告:“每个人都有一座城,或大城或小城,或金城或纸城,你我的都是金城,自己一辈子辛苦建起的金城,不要白白糟蹋!”他想维护自己的物质之城。
“他李玉堂算是有一座城,可这做金城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物质上的丰满并不能取代一切。
家,同样是他的一座城,然而父子之间却因志趣不同构起了一堵将自己封闭的心墙,一堵堵的墙将家庭之城隔得七零八散。
儿子李重文在父亲面前,束手束脚,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木木然的一双眼睛,几乎不与父亲对峙,基本只看着地面;而父亲李玉堂每次看到这样的一个像自己却又不像自己的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忍不住眉头就会皱起。
即使是在儿子接到美国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庆祝会上,父子俩依旧是陌路行人,做着不同的梦。李玉堂骄傲地听着众人的恭维和称赞,而李重文的第一反应时可以接触新文明、新思想,“颇为烦闷地继续侍立在父亲的身后”,踮着脚尖望着门外恨不能自己亲手去放的那些炮仗。
风平浪静的妥协并不意味着会以缓和结束。声势浩大的募捐游行中,一群接一群学生群情激昂,挥舞手臂,打着横幅、标语,《保国歌》的愤怒歌声一浪高过一浪。
李玉堂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几尽沸腾的人群中,他居然看到了李重光——一边忙着发传单,一边口中大声唱着《保国歌》。
“‘阿四,那人是少爷吗?’李玉堂的声音都变掉了,他先是整个人从车子里探出来,接着不等阿四放下车,就从车上跳下来,往前跑了几步,看得越发清晰了,那不远的十几米处,辅仁文社的台阶上,将手中的传单一张张热切地塞到路人手里的,确实是他的儿子李重光。李玉堂跌跌撞撞地往前又跑几步,才回过神来扭头冲着阿四大叫掉:‘快去!快去!快把少爷拉回来!’”他做梦?没想到,自己那一向在人前木然拘谨得连一个字也不多说的儿子,竟然会变成这个样子。一连串惊慌失措的动作完全扼杀了这位在冷静沉着的商场杀手。
李玉堂把从儿子手中接到的那张传单往地下一抛,一张从未出现过的愤怒到狰狞的脸上,两眼冒着火地大声呵斥道:“你,你给我回家。”他一把把李重光手里的传单都抓了过来,狠狠扔在地上:“听见了没有,你给我回家,回——家——”
“我不做亡国奴”李重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即使他被李玉堂拖下台阶,他人就一边挣扎,一边颤着嗓子大声喊出这句话。“我——不——做——亡——国——奴!”接连三次的呼声,使得父子俩的矛盾尖锐冲突到极点,引发的便是李玉堂的手杖武力,即使这样,李重光也没有屈服,挨受棍棒后扭头离开父亲,离开钱回身拿起一叠更厚的传单,一边走一边又开始散发,随之围观人群中响起夹着掌声的欢呼,“打——倒——腐——朽——父——权!”李玉堂呆呆地站在原地,他的世界,他原先秩序井然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坍塌了。
俄狄浦斯似的悲剧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抗拒。
“陈少白!我是商人,我儿子将来也是商人。金利源是做买卖的!我警告你,我有底线!你要敢打我儿子的注意,我跟你玩命!从今天开始:一,报馆我收回。二,你们的事情,跟我无关。三!你……你……”隔着门对陈少白没好气地警告:“三。你……香港很小,别让我再见到你!”这种豪言壮志直到最后也只是在空气中被抹煞,为了保护儿子再大的豪言壮语也只是空头支票。
然而洪门的下马威,儿子李重文上街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十月围城前传
462.7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