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1)
第2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2)
第3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1)
第4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2)
第5节:三、段冯斗法,国璋下野
第6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1)
第7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2)
第8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3)
第9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1)
第10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2)
第11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3)
第12节:一、冯狗掌国,不敌段虎
第13节:二、曹锟势大,胜皖驱张(1)
第14节:二、曹锟势大,胜皖驱张(2)
第15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1)
第16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2)
第17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3)
第18节:四、玉帅雅儒,榆关受挫
第19节:五、东山再起,兵败楚湘(1)
第20节:五、东山再?,兵败楚湘(2)
第21节:五、东山再起,兵败楚湘(3)
第22节:六、馨帅称雄,佛堂饮弹(1)
第23节:六、馨帅称雄,佛堂饮弹(2)
第24节:一、为匪招安,奉张崛起
第25节:二、直奉战争,入主京城(1)
第26节:二、直奉战争,入主京城(2)
第27节:三、国奉相争,势达江浙(1)
第28节:三、国奉相争,势达江浙(2)
第29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1)
第30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2)
第31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3)
第32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1)
第33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2)
第34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3)
第35节:一、贫民小兵,玉祥崛起(1)
第36节:一、贫民小兵,玉祥崛起(2)
第37节:二、北京政变,驱逐清室(1)
第38节:二、北京政变,驱逐清室(2)
第39节:三、南口大战,五原誓师
第1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1)
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 1916年6月6日,北洋集团首脑、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咒骂声中死去。袁世凯在世时,凭着他的资历、声望和手段,尚能控制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很快走向分裂,其中主要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这三个军阀集团,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在第二章里先谈到皖系,并不是因为最强大,而仅仅是在袁世凯死后,皖系首先控制了北京政权。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他的祖父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其父也在旧军中任过管带。段祺瑞幼承家训,也立志从军,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学业精良,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一年后回国,被派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在旧军中,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并不受重用,段祺瑞当了五年的教习。1895年底,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除了自己的亲兵亲将,他也起用一批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896年初,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调到小站,很快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不久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一次,袁世凯请德国军官观操,那军官用马鞭指着王、段、冯三人称赞说:“他们不愧为杰出的将才。”因此,王、段、冯三人被吹捧为“北洋三杰”,后来,更形象化地称为“王龙、段虎、冯狗”,段祺瑞因而有“北洋之虎”的美誉。 段祺瑞遇上袁世凯,如鱼得水,尽力为之效力。袁世凯也对他倍加重用,先后任命他为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统制、第三镇统制、北洋武备学堂监督、保定军官学校总办、第六镇统制等。此外,袁世凯还把义女张佩蘅嫁给段祺瑞做续配夫人,这样,袁、段的关系又更深入了一层。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起用被开缺回籍的袁世凯。段祺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统领湖北前线各军,协助袁世凯向革命党人不断施加压力,并胁迫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也被任命为陆军总长。1913年7月,段祺瑞还曾担任代理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以后,精力分散,无暇专管军事。“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退隐正定,安于山林生活;冯国璋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外调南京,任江苏都督,在中央长期任陆军总长兼总统府军事处长的则是段祺瑞。随着职务的提高和权力的增长,段祺瑞已不甘对袁世凯俯首听命,更不愿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陆军总长,因此,对一些大事,他往往擅自决定,并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亲信学生和部属,如徐树铮、靳云鹏、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都担任了要职,在陆军中隐然自成派系。其中徐树铮(江苏萧县人,1880年生),是他的得意学生,长期在他手下任职,1914年迁陆军部次长,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智囊,被称为段祺瑞的“灵魂”。 对段祺瑞执掌军权,实力膨胀,袁世凯深有疑虑,但当时他正准备恢复帝制,不得不依仗段祺瑞。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热衷于实行帝制,希望能当上皇太子及皇位的继承人,他托阮忠枢去游说段祺瑞,想让段祺瑞率北洋将领来一次联名通电,拥袁称帝,不料被段祺瑞一口回绝。袁世凯得知此事,当然对段祺瑞更加忌恨,决定逐步夺回他的兵权。1914年5月,袁世凯听从袁克定的献计,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硬把正隐居正定的王士珍请出担任办事处坐办。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及大元帅所派高级军官,均为该处办事员,须每日到府办公。如此一来,陆军部名存实亡,总长段祺瑞退为办事员,袁世凯把全国兵权又总揽手中。1914年10月,袁世凯又建立陆军混成模范团,作为自己的亲军,以进一步加强军事集权,逐步把段祺瑞的势力排挤出去。模范团团长开始由袁世凯自兼,为了提高袁克定在军中的威望(袁克定因骑马坠地而成了跛子),到第二期便把团长职务让给了袁克定。1915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更极力排斥段祺瑞,经常说他气色不好,想是有病,应当休息。段祺瑞无奈,只好以“养病”为名避居西山,不久又提出辞呈。袁世凯假意挽留,到了5月,下令派王士珍署理陆军总长;6月,借故免去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8月29日,袁世凯正式批准解除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由王士珍继任。
第2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2)
段祺瑞被解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终于当上洪宪皇帝,但是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云南护国军兴,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很快陷入众叛亲离,岌岌可危的困境。袁世凯打算请出段祺瑞,替他应付局面。他先任命徐树铮为将军府事务厅厅长,借以讨好段祺瑞,然后再请段出山。但是,段祺瑞却以“宿疾未痊”,拒不受命的做法。袁世凯不得已,最后放弃帝位,再亲笔写信请出段祺瑞,委以参谋总长,后又委以国务卿,希望他帮助自己维持总统的职位。但是袁世凯紧握军权及用人权不放,段祺瑞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政治傀儡,他当然不肯为袁世凯效死力。 1916年5月下旬及6月初,袁世凯因忧愤病生。6月5日,袁世凯自知死期将至,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表弟张镇芳、长子袁克定等到病榻旁交代后事。徐世昌问及总统继任人,袁世凯只说出“约法”二字。袁克定急忙追问:“金匮石屋?”袁世凯此时只能把头微微一动,似表示同意。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时,由副总统继任。这个约法已被袁世凯下命废止,另搞一个新约法,关于继任总统的人选,规定由现任总统提名三人,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取出,从中选定一人为总统。袁克定所问的“金匮石屋”,显然指袁记约法所规定的做法。 6月6日,袁世凯死后,大家打开金匮石屋,见嘉禾金简上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据后人透露,袁世凯是在几天前将袁克定的名字换上段祺瑞,因为他意识到不会有人推举和辅佐自己的儿子当总统的,害得袁克定白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名单找了出来,究竟应选谁继任总统?老于世故的徐世昌当然不便也不会推举自己,并认为在这个时候段祺瑞也不是合适人选,最好让北洋派及护国军都能接受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利用他来收拾残局。徐世昌的主张一提出,段祺瑞也不便再说什么,表示同意。段祺瑞并不是不想当总统,他是意识到自己的威望和实力还不足,如果由他继任总统,必然会招惹冯国璋的忌恨和争斗,以及西南护国军的反对,不如把手无寸铁的黎元洪扶在傀儡总统的位置,自己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独揽大权,利用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独裁之实,这是他同意推举黎元洪为总统的主要原因。
第3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1)
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在这里,有必要简介黎元洪其人,因为他走上政坛,身居高位,有一段颇为离奇可笑的经历。 黎元洪,字宋卿,祖籍安徽,本籍湖北黄陂,后人也称他黎黄陂。1864年生于汉阳。14岁随父上直隶。19岁考上北洋水师学堂,是水师学堂的优等生,严复很欣赏他,称赞他“德胜于才”。他曾参加过朝廷的两次秋操,并指挥南军两次取得南北对抗的胜利,段祺瑞便是他的手下败将,这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伏笔。毕业后,黎元洪在广甲舰任职,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1895年投两江总督张之洞,备受器重。1905年擢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平时表现出治军严整、刚正不阿、和善开明,在湖北军政各界留下良好印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黎元洪亲手处决了两名准备参加起义的士兵,并威胁部属说:“谁敢造反,如此下场。”10月11日,革命党人攻占武昌,黎元洪已知局势难以控制,换上便装逃往随从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不料,革命党人找到刘文吉家,把黎元洪从床下拽了出来,把他带到楚望台的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后又把他簇拥到咨议局会场。黎元洪以为要把他处决,不料,会场中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欢呼,黎元洪不知所措。原来,革命军攻下武昌,急需组建军政府,革命党人张振武、蔡济民、吴兆麟等及原咨议局长汤化龙等清朝旧员商议,要推出一位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来控制局面,发号施令,后来想到了黎元洪。当黎元洪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连声高喊:“休要害我,休要害我!”死活不肯在安民告示的都督名下签字。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用枪对着他的脑袋,逼他签字,他还是不肯签。李翊东干脆将笔夺过,在布告下端画了个黎字,布告于是发出。到12日、13日,汉口、汉阳光复,黎元洪见局势已定,也表示接受出任军政府都督一职。10月16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人都笑他是个“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拥戴为都督后,起初不肯合作。但他一旦开始合作,就迅速进入状态。他在接见英文《大陆报》记者时说:“民军的目标是推翻满洲人的统治,并以美国为蓝本建立共和制度。”他还说:“满洲统治者从来没有公正地对待过汉人,只是一味地屠杀和镇压,因此才爆发了革命。革命成功后,中国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外国资本能自由地与中国资本、劳动力结合,以开放中国的资源。”该记者惊呼:“黎元洪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者。” 其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当上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南北议和结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命果实,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也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授衔陆军上将,仍兼湖北都督,坐镇武昌。黎元洪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底细,有些武昌起义元老并不把他放在眼内。为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合谋,杀害了张振武和方维,造成民国第一大冤案。1913年二月革命爆发,袁世凯调兵南下,湖北再度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黎元洪全力投向袁世凯,帮助袁世凯打败国民党人。尽管黎元洪已甘心投靠袁世凯,但袁世凯派段祺瑞到汉口,以“磋商要政”为由,迎驾黎元洪北上。谁知,到北京以后,黎元洪便失去了行动自由,成了袁世凯的政治俘虏,只能挂着个副总统的空衔,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被推上了总统的位置,但是,北京政府的实权,却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所控制。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徐树铮、靳云鹏、曲同丰、傅良佐被称为“皖系四大金刚”。此外,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都是皖系干将。段祺瑞凭借其军事实力,控制着北京政权,控制全国。但是,黎元洪自当上总统以后,也不甘做政治傀儡,争欲执掌实权,于是,黎、段的冲突不可避免,演出了一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黎元洪上台后,重提裁兵,想将全国军队集中于中央,并削弱段祺瑞的军权,但身兼陆军部长的段祺瑞极力阻挠,使裁兵终遭流产。后段祺瑞任命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黎元洪只得勉强让步。徐树铮上任后,根本不把大总统放在眼中,平时只到总统府催黎元洪盖印,凡事不须他过问。为反击段祺瑞的嚣张气焰,黎元洪授意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制订划分府院权限的文案,主张大总统对国务院自由行使职权,这次,段祺瑞不得不稍作让步。不久,徐树铮又借故打击内务部长孙洪伊,一连四次,手持“孙洪伊着即免职”的命令亲赴总统府,请黎元洪盖印,均遭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段祺瑞盛怒之下弃职离京。黎元洪想请出徐世昌组阁,但徐世昌不肯得罪段祺瑞。黎元洪感到事态严重,不得不向段祺瑞屈服。结果,在徐世昌的调停下,徐树铮、孙洪伊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才官复总理原职。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日本和美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中国对德的关系问题上,分别支持主战的段祺瑞和主和的黎元洪。日本政府对德宣战,并怂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战,是以企图攫占德国在华的权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段祺瑞则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借款扩充军备加强实力,借日扶持编练“参战军”;以黎元洪为首的主和派反对参战则企图利用全国反战舆论打击主战派。结果,两派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黎元洪请出徐世昌、王士珍、冯国璋出面帮忙,但三人也不敢得罪段祺瑞。结果,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对德绝交。 之后,段祺瑞又积极准备对德宣战,遭到黎元洪及各方人士的反对。4月,段祺瑞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召集安徽督军倪嗣冲、福建督军李厚基、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吉林督军孟恩远、直隶督军曹锟、山西督军阎锡山、山东督军张怀芝、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绥远都统蒋雁行、晋北镇守使孔庚等到北京,成立督军团,以图逼迫黎元洪同意参战,但黎元洪依然拒绝。5月10日国会审批此案时,段祺瑞又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通过。黎元洪不堪忍受段祺瑞的所为,在美国公使芮恩施的支持下,于5月23日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任命伍廷芳为国务代总理,王士珍为京津临时警备司令。
第4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2)
段祺瑞被免职后,退避天津,指使九省督军脱离中央宣布独立,并授意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倒黎。于是,张勋通电拥护总统,自愿充当府院之争的调停人。黎元洪在皖系压力下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只好同意由张勋作“调人”,并明令张勋入京“共商国是”。 张勋,江西奉新人。早年投清军。1895年到小站投靠袁世凯。清末曾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江防营统领、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等。张勋效忠清室,部队皆留发辫,人称“辫子军”,他也被称为“辫帅”。袁世凯死后,邀集七省军阀代表主盟徐州会议,组成“十三省区联合会”,阴谋复辟清室。这次北上“调解”府院之争,其真实意图也在于趁机搞复辟。6月7日,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自徐州北上,经天津时与段祺瑞密谋。入京后,张勋先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再逼黎元洪辞职。黎元洪如梦初醒,自己引狼入室,但悔之已晚,只好只身逃往日本使馆避难。之后,张勋与清朝遗臣筹划复辟。7月1日,拥逊帝溥仪“重登大宝”,宣布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朝官制,大加封官授爵。张勋被封为忠勇亲王、自任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张勋复辟遭到举国一致反对,如任命谭延闿为湖南巡抚的电令发到时,谭正在宴客,见此连呼“滑稽”、“滑稽”不已。当时各省奉满清诏谢恩的,只有“安徽巡抚”倪嗣冲;挂龙旗的,也只有北京和蚌埠两地而已。黎元洪接受秘书长张国淦的建议:一则致电冯国璋,令其代行大总统职权;另则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命其出师讨伐张勋。段祺瑞见借张倒黎的目的已达到,便摇身一变,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在天津马厂誓师,进京讨伐张勋。辫子军一战而溃,死不逾百,市民遭池鱼之殃者3人,学校仅停课1天。许多人在从北京往天津的列车上观看了两军对垒,如同看戏。张勋战败,于7月12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度宣布退位。 张勋复辟仅十二天便告收场。张勋复辟失败后,躲在荷兰使馆的洋楼中,生活舒适。曾有访客问他:“复辟是否符合国情,姑且不论。倘公及早宣布立宪已安人心,虽败亦足解嘲,胡不见及此?”张勋说:“我不懂这套玩意儿,都凭着公雨(万绳拭)等人瞎闹而已!” 段祺瑞赶跑张勋,接任国务总理,俨然成为“再造共和
Content
第1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1)
第2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2)
第3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1)
第4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2)
第5节:三、段冯斗法,国璋下野
第6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1)
第7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2)
第8节:四、段徐较量,祺瑞再起(3)
第9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1)
第10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2)
第11节:五、六回组阁,皖系终亡(3)
第12节:一、冯狗掌国,不敌段虎
第13节:二、曹锟势大,胜皖驱张(1)
第14节:二、曹锟势大,胜皖驱张(2)
第15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1)
第16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2)
第17节:三、总统贿得,败于老冯(3)
第18节:四、玉帅雅儒,榆关受挫
第19节:五、东山再起,兵败楚湘(1)
第20节:五、东山再?,兵败楚湘(2)
第21节:五、东山再起,兵败楚湘(3)
第22节:六、馨帅称雄,佛堂饮弹(1)
第23节:六、馨帅称雄,佛堂饮弹(2)
第24节:一、为匪招安,奉张崛起
第25节:二、直奉战争,入主京城(1)
第26节:二、直奉战争,入主京城(2)
第27节:三、国奉相争,势达江浙(1)
第28节:三、国奉相争,势达江浙(2)
第29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1)
第30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2)
第31节:四、少帅掌军,东北易帜(3)
第32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1)
第33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2)
第34节:五、西安事变,帅囚军解(3)
第35节:一、贫民小兵,玉祥崛起(1)
第36节:一、贫民小兵,玉祥崛起(2)
第37节:二、北京政变,驱逐清室(1)
第38节:二、北京政变,驱逐清室(2)
第39节:三、南口大战,五原誓师
第1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1)
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 1916年6月6日,北洋集团首脑、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咒骂声中死去。袁世凯在世时,凭着他的资历、声望和手段,尚能控制整个北洋集团。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很快走向分裂,其中主要的派系,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这三个军阀集团,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在第二章里先谈到皖系,并不是因为最强大,而仅仅是在袁世凯死后,皖系首先控制了北京政权。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他的祖父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其父也在旧军中任过管带。段祺瑞幼承家训,也立志从军,188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学业精良,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一年后回国,被派往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在旧军中,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并不受重用,段祺瑞当了五年的教习。1895年底,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除了自己的亲兵亲将,他也起用一批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896年初,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调到小站,很快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不久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一次,袁世凯请德国军官观操,那军官用马鞭指着王、段、冯三人称赞说:“他们不愧为杰出的将才。”因此,王、段、冯三人被吹捧为“北洋三杰”,后来,更形象化地称为“王龙、段虎、冯狗”,段祺瑞因而有“北洋之虎”的美誉。 段祺瑞遇上袁世凯,如鱼得水,尽力为之效力。袁世凯也对他倍加重用,先后任命他为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统制、第三镇统制、北洋武备学堂监督、保定军官学校总办、第六镇统制等。此外,袁世凯还把义女张佩蘅嫁给段祺瑞做续配夫人,这样,袁、段的关系又更深入了一层。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起用被开缺回籍的袁世凯。段祺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统领湖北前线各军,协助袁世凯向革命党人不断施加压力,并胁迫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也被任命为陆军总长。1913年7月,段祺瑞还曾担任代理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以后,精力分散,无暇专管军事。“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退隐正定,安于山林生活;冯国璋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外调南京,任江苏都督,在中央长期任陆军总长兼总统府军事处长的则是段祺瑞。随着职务的提高和权力的增长,段祺瑞已不甘对袁世凯俯首听命,更不愿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陆军总长,因此,对一些大事,他往往擅自决定,并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亲信学生和部属,如徐树铮、靳云鹏、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都担任了要职,在陆军中隐然自成派系。其中徐树铮(江苏萧县人,1880年生),是他的得意学生,长期在他手下任职,1914年迁陆军部次长,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智囊,被称为段祺瑞的“灵魂”。 对段祺瑞执掌军权,实力膨胀,袁世凯深有疑虑,但当时他正准备恢复帝制,不得不依仗段祺瑞。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热衷于实行帝制,希望能当上皇太子及皇位的继承人,他托阮忠枢去游说段祺瑞,想让段祺瑞率北洋将领来一次联名通电,拥袁称帝,不料被段祺瑞一口回绝。袁世凯得知此事,当然对段祺瑞更加忌恨,决定逐步夺回他的兵权。1914年5月,袁世凯听从袁克定的献计,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硬把正隐居正定的王士珍请出担任办事处坐办。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及大元帅所派高级军官,均为该处办事员,须每日到府办公。如此一来,陆军部名存实亡,总长段祺瑞退为办事员,袁世凯把全国兵权又总揽手中。1914年10月,袁世凯又建立陆军混成模范团,作为自己的亲军,以进一步加强军事集权,逐步把段祺瑞的势力排挤出去。模范团团长开始由袁世凯自兼,为了提高袁克定在军中的威望(袁克定因骑马坠地而成了跛子),到第二期便把团长职务让给了袁克定。1915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更极力排斥段祺瑞,经常说他气色不好,想是有病,应当休息。段祺瑞无奈,只好以“养病”为名避居西山,不久又提出辞呈。袁世凯假意挽留,到了5月,下令派王士珍署理陆军总长;6月,借故免去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8月29日,袁世凯正式批准解除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由王士珍继任。
第2节:一、金匮石屋,段氏执政(2)
段祺瑞被解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终于当上洪宪皇帝,但是遭到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云南护国军兴,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很快陷入众叛亲离,岌岌可危的困境。袁世凯打算请出段祺瑞,替他应付局面。他先任命徐树铮为将军府事务厅厅长,借以讨好段祺瑞,然后再请段出山。但是,段祺瑞却以“宿疾未痊”,拒不受命的做法。袁世凯不得已,最后放弃帝位,再亲笔写信请出段祺瑞,委以参谋总长,后又委以国务卿,希望他帮助自己维持总统的职位。但是袁世凯紧握军权及用人权不放,段祺瑞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政治傀儡,他当然不肯为袁世凯效死力。 1916年5月下旬及6月初,袁世凯因忧愤病生。6月5日,袁世凯自知死期将至,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表弟张镇芳、长子袁克定等到病榻旁交代后事。徐世昌问及总统继任人,袁世凯只说出“约法”二字。袁克定急忙追问:“金匮石屋?”袁世凯此时只能把头微微一动,似表示同意。原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时,由副总统继任。这个约法已被袁世凯下命废止,另搞一个新约法,关于继任总统的人选,规定由现任总统提名三人,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取出,从中选定一人为总统。袁克定所问的“金匮石屋”,显然指袁记约法所规定的做法。 6月6日,袁世凯死后,大家打开金匮石屋,见嘉禾金简上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据后人透露,袁世凯是在几天前将袁克定的名字换上段祺瑞,因为他意识到不会有人推举和辅佐自己的儿子当总统的,害得袁克定白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名单找了出来,究竟应选谁继任总统?老于世故的徐世昌当然不便也不会推举自己,并认为在这个时候段祺瑞也不是合适人选,最好让北洋派及护国军都能接受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利用他来收拾残局。徐世昌的主张一提出,段祺瑞也不便再说什么,表示同意。段祺瑞并不是不想当总统,他是意识到自己的威望和实力还不足,如果由他继任总统,必然会招惹冯国璋的忌恨和争斗,以及西南护国军的反对,不如把手无寸铁的黎元洪扶在傀儡总统的位置,自己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独揽大权,利用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独裁之实,这是他同意推举黎元洪为总统的主要原因。
第3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1)
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在这里,有必要简介黎元洪其人,因为他走上政坛,身居高位,有一段颇为离奇可笑的经历。 黎元洪,字宋卿,祖籍安徽,本籍湖北黄陂,后人也称他黎黄陂。1864年生于汉阳。14岁随父上直隶。19岁考上北洋水师学堂,是水师学堂的优等生,严复很欣赏他,称赞他“德胜于才”。他曾参加过朝廷的两次秋操,并指挥南军两次取得南北对抗的胜利,段祺瑞便是他的手下败将,这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伏笔。毕业后,黎元洪在广甲舰任职,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1895年投两江总督张之洞,备受器重。1905年擢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平时表现出治军严整、刚正不阿、和善开明,在湖北军政各界留下良好印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黎元洪亲手处决了两名准备参加起义的士兵,并威胁部属说:“谁敢造反,如此下场。”10月11日,革命党人攻占武昌,黎元洪已知局势难以控制,换上便装逃往随从参谋刘文吉家躲藏起来。不料,革命党人找到刘文吉家,把黎元洪从床下拽了出来,把他带到楚望台的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后又把他簇拥到咨议局会场。黎元洪以为要把他处决,不料,会场中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欢呼,黎元洪不知所措。原来,革命军攻下武昌,急需组建军政府,革命党人张振武、蔡济民、吴兆麟等及原咨议局长汤化龙等清朝旧员商议,要推出一位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来控制局面,发号施令,后来想到了黎元洪。当黎元洪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连声高喊:“休要害我,休要害我!”死活不肯在安民告示的都督名下签字。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用枪对着他的脑袋,逼他签字,他还是不肯签。李翊东干脆将笔夺过,在布告下端画了个黎字,布告于是发出。到12日、13日,汉口、汉阳光复,黎元洪见局势已定,也表示接受出任军政府都督一职。10月16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人都笑他是个“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拥戴为都督后,起初不肯合作。但他一旦开始合作,就迅速进入状态。他在接见英文《大陆报》记者时说:“民军的目标是推翻满洲人的统治,并以美国为蓝本建立共和制度。”他还说:“满洲统治者从来没有公正地对待过汉人,只是一味地屠杀和镇压,因此才爆发了革命。革命成功后,中国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外国资本能自由地与中国资本、劳动力结合,以开放中国的资源。”该记者惊呼:“黎元洪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者。” 其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当上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南北议和结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命果实,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也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授衔陆军上将,仍兼湖北都督,坐镇武昌。黎元洪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底细,有些武昌起义元老并不把他放在眼内。为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黎元洪与袁世凯合谋,杀害了张振武和方维,造成民国第一大冤案。1913年二月革命爆发,袁世凯调兵南下,湖北再度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黎元洪全力投向袁世凯,帮助袁世凯打败国民党人。尽管黎元洪已甘心投靠袁世凯,但袁世凯派段祺瑞到汉口,以“磋商要政”为由,迎驾黎元洪北上。谁知,到北京以后,黎元洪便失去了行动自由,成了袁世凯的政治俘虏,只能挂着个副总统的空衔,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被推上了总统的位置,但是,北京政府的实权,却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所控制。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徐树铮、靳云鹏、曲同丰、傅良佐被称为“皖系四大金刚”。此外,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都是皖系干将。段祺瑞凭借其军事实力,控制着北京政权,控制全国。但是,黎元洪自当上总统以后,也不甘做政治傀儡,争欲执掌实权,于是,黎、段的冲突不可避免,演出了一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黎元洪上台后,重提裁兵,想将全国军队集中于中央,并削弱段祺瑞的军权,但身兼陆军部长的段祺瑞极力阻挠,使裁兵终遭流产。后段祺瑞任命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黎元洪只得勉强让步。徐树铮上任后,根本不把大总统放在眼中,平时只到总统府催黎元洪盖印,凡事不须他过问。为反击段祺瑞的嚣张气焰,黎元洪授意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制订划分府院权限的文案,主张大总统对国务院自由行使职权,这次,段祺瑞不得不稍作让步。不久,徐树铮又借故打击内务部长孙洪伊,一连四次,手持“孙洪伊着即免职”的命令亲赴总统府,请黎元洪盖印,均遭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段祺瑞盛怒之下弃职离京。黎元洪想请出徐世昌组阁,但徐世昌不肯得罪段祺瑞。黎元洪感到事态严重,不得不向段祺瑞屈服。结果,在徐世昌的调停下,徐树铮、孙洪伊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才官复总理原职。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日本和美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中国对德的关系问题上,分别支持主战的段祺瑞和主和的黎元洪。日本政府对德宣战,并怂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战,是以企图攫占德国在华的权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段祺瑞则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借款扩充军备加强实力,借日扶持编练“参战军”;以黎元洪为首的主和派反对参战则企图利用全国反战舆论打击主战派。结果,两派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黎元洪请出徐世昌、王士珍、冯国璋出面帮忙,但三人也不敢得罪段祺瑞。结果,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对德绝交。 之后,段祺瑞又积极准备对德宣战,遭到黎元洪及各方人士的反对。4月,段祺瑞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召集安徽督军倪嗣冲、福建督军李厚基、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吉林督军孟恩远、直隶督军曹锟、山西督军阎锡山、山东督军张怀芝、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绥远都统蒋雁行、晋北镇守使孔庚等到北京,成立督军团,以图逼迫黎元洪同意参战,但黎元洪依然拒绝。5月10日国会审批此案时,段祺瑞又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通过。黎元洪不堪忍受段祺瑞的所为,在美国公使芮恩施的支持下,于5月23日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任命伍廷芳为国务代总理,王士珍为京津临时警备司令。
第4节:二、段黎相争,元洪失败(2)
段祺瑞被免职后,退避天津,指使九省督军脱离中央宣布独立,并授意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倒黎。于是,张勋通电拥护总统,自愿充当府院之争的调停人。黎元洪在皖系压力下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只好同意由张勋作“调人”,并明令张勋入京“共商国是”。 张勋,江西奉新人。早年投清军。1895年到小站投靠袁世凯。清末曾任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江防营统领、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等。张勋效忠清室,部队皆留发辫,人称“辫子军”,他也被称为“辫帅”。袁世凯死后,邀集七省军阀代表主盟徐州会议,组成“十三省区联合会”,阴谋复辟清室。这次北上“调解”府院之争,其真实意图也在于趁机搞复辟。6月7日,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自徐州北上,经天津时与段祺瑞密谋。入京后,张勋先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再逼黎元洪辞职。黎元洪如梦初醒,自己引狼入室,但悔之已晚,只好只身逃往日本使馆避难。之后,张勋与清朝遗臣筹划复辟。7月1日,拥逊帝溥仪“重登大宝”,宣布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朝官制,大加封官授爵。张勋被封为忠勇亲王、自任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张勋复辟遭到举国一致反对,如任命谭延闿为湖南巡抚的电令发到时,谭正在宴客,见此连呼“滑稽”、“滑稽”不已。当时各省奉满清诏谢恩的,只有“安徽巡抚”倪嗣冲;挂龙旗的,也只有北京和蚌埠两地而已。黎元洪接受秘书长张国淦的建议:一则致电冯国璋,令其代行大总统职权;另则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命其出师讨伐张勋。段祺瑞见借张倒黎的目的已达到,便摇身一变,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在天津马厂誓师,进京讨伐张勋。辫子军一战而溃,死不逾百,市民遭池鱼之殃者3人,学校仅停课1天。许多人在从北京往天津的列车上观看了两军对垒,如同看戏。张勋战败,于7月12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度宣布退位。 张勋复辟仅十二天便告收场。张勋复辟失败后,躲在荷兰使馆的洋楼中,生活舒适。曾有访客问他:“复辟是否符合国情,姑且不论。倘公及早宣布立宪已安人心,虽败亦足解嘲,胡不见及此?”张勋说:“我不懂这套玩意儿,都凭着公雨(万绳拭)等人瞎闹而已!” 段祺瑞赶跑张勋,接任国务总理,俨然成为“再造共和

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民国军阀派系
511.3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