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
总序
目录
第一节 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第二节 从“道德朋友”到“道德陌生人”
第三节 教何种道德?
第一节 “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在西方社会价值观多元背景下
第二节 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在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
第三节 价值中立还是价值虚无?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主义立场柯尔伯格认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探讨
第三节 谁之正义?
序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教育中抽走文化,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从文化中抽走教育,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在文化中,居核心地位的恰恰是价值观念。价值观的嬗变,势必引发教育理念和行为的一系列变革;而教育的变革又会带来价值观或稳定或离散的变化。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开始步入价值多元化时期,价值观念纷杂林立,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各种价值观念几乎都有了自己存在的空间和舞台。对待同样一个事物,开始有了多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与此相关,教育上开始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在“多”与“一”中取得平衡?学校如何发挥思想政治主阵地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思想引领如何实现?价值多元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如何开展?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性问题,成为每一个学校中人思考的对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国价值多元与学校德育的思考,既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离不开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观照,也离不开对西方相关理论、经验、做法的借鉴。相比之下,西方价值多元的历程比我们要早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呈现出其基本形貌,对学校德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也较我们丰富。比较分析西方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国学校德育的创新不无助益。余维武博士的《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变革》,以西方多元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着眼点,考察了西方德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革脉络,认为无论是相对主义的路径选择,把“去道德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还是普遍正义的探求,把道德发展阶段等理论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基础,抑或是试图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对立,确立关怀伦理的学校德育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全书辨析了西方各德育流派之间的异同,对西方德育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今的学校德育实践提出了较具针对性的建议。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资料翔实。对西方学校德育变革的考察,每个人视角不同,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与评论,但作为一本专门研究西方德育的著作,首先要占有较为丰富、翔实的资料,要靠资料说话,靠资料的充分占有和分析“发言”。这一点,该书做到了。脉络清晰。既是探讨西方学校德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就应该分类别群、剔弊理纷,在洞察西方错综复杂、林林总总各种流派的基础上,理清其发展线索。该书对西方德育流派的介绍较为客观,做出的评析较为确当,对各流派的渊源关系做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总序观点明确。任何资料的取舍都或多或少映衬着作者自身的观点,对资料的加工或多或少反映着作者自身的认识,对资料的分析更是直接体现着作者自身的判断,该书也不例外。书中对西方学校德育变革的叙述,对中国学校德育困境的考量,对我们均不无启示。在教育学的所有研究领域,或者说,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改革的所有方面,我接触最少从而也是最不熟悉的就是学校德育。阅读余维武博士的大作,其实是给自己的知识缺陷“补台”,为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充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作“序”的资格是远远不够的,倒是应该感谢余维武博士给了我这样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郑金洲
2008年10月
总序
由于全球化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激荡,以及国内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我国道德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20世纪末哲学社会科学界就已经围绕价值多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学校德育如何适应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也成了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探索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问题,现有的研究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在价值多元化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探索;二是发挥学校在价值多元社会中的道德重建和价值整合作用的探索;三是培养学生适应价值多元社会的道德创新素质的探索。总的来说,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的是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更新、调整,有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德育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研究有待进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观念更新上,相应的改革实验尚待开展。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变革学校德育传统,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价值多元化导致西方世界一度盛行价值相对主义,非但没有解决价值冲突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冲突和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在教育情境下引导年轻一代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共享价值”或“普遍价值”。如今,引导学生在多元世界里“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是由我们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课题,课题组骨干力量大多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或兼职研究员。这套丛书则是这一课题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课题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以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为主,其中包括:教育视野下中国社会价值变迁及其对学校的影响研究,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第二期以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为主,分6个子课题进行,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演变与道德教育;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道德、基础道德及道德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学校德育内部环境重建的实验研究,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重建研究。本套丛书以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实验研究为理论根据,以我国学校生动丰富的德育改革实践经验和问题为素材,从理论、历史、学校实践(包括班级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德育环境)各个方面展现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思想及观念的启示和实践运作的范例与建议。使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有深度的本土研究产出之间达到合理有效的融合,使事实分析、论证说理与案例启发得以有机结合,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改革的相互构建中发展中国的学校德育理论及实践策略,是我们在向读者奉献这套用心之作时力图体现的基本原则。本套丛书各册的主要内容如下:《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黄书光主编)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进行理论探讨,旨在为当代德育重建提供学理依据。着重就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生成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建构、“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多元价值文化激荡下的当代德育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力求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资源整合与德育改革走向进行理性设计。全书力求贯通古今、汇合中外,并将理论锋芒指向当代中国德育的改革实践及其发展趋势。总序《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余维武著)该书探讨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社会公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西方社会应对价值观多元化挑战而产生的道德教育理论三条路径,即相对主义的路径、普遍主义的路径和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路径,分析了这三种不同路径对价值观多元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作出的回答,还在评析这三种路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对中国德育改革的启示。《学校德育重建中的课程建设》(杜时忠著)多学科透视——充分利用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德育研究和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德育课程进行透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纳入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演变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宏观和?观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程科目研究,而且从较为宏观的国家相关德育政策或文件及标准来进行研究,从较为宏观的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研究。《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道德教学:课例研究》(黄向阳著)将当前中小学品德课教学改革置于价值多元化背景进行考察,以课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探讨品德课教学中公共道德教育、基础道德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而典型的课例,并依据比较严谨的理论框架,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内容和表述力求深入浅出,既符合第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阅读习惯,又具有理论色彩。它可以同时拥有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两个读者群。《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卜玉华著)主要探讨了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班级建设价值定位中如何超越“多”而达成“一”的问题。全书首先从当今时代精神、学生生存状况以及我国班级建设的价值演变历史等角度进行思索,提出当代班级建设的价值取向应当以“公共精神”的养成作为关于后集体主义班级建设理念的基本取向。基于此,文章重点探讨了班级生活在培养学生公共精神方面的特殊价值、基本内容以及基本建设思路等。全书由六章组成,即:“公共精神养成”作为班级建设的时代使命;公共精神与班级生活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困局;当代儿童公共精神需要的成长状况与班级生活的独特价值;班级建设的基本内容;班级与学生群体、个体的生命互动关系;班级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等。全书将历史叙事、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辅以典型案例剖析,立体地呈现了作者对我国班级建设问题的深度探索。《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王凯著)主要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价值多元下的课堂育德难题。该书提供了教学作为德性实践的解题思路,在理论上给予了充分论证,并从教学案例中归纳提炼出了“随机型生成”、“相关型生成”、“内涵型生成”等三种类型的德性实践展开逻辑与行动策略。该书还强调,为了应对作为德性实践的教学,教师需要在坚持“德品”养成、“德知”学习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德能”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伦理理论的研修和教学实践中的伦理反思等可能路径,养成值得重视的道德敏感、道德推理、道德宽容和道德信任等四种“德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课堂重建:课例研究》(杨小微主编)以案例、评点、理论概述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如下主题内容:(1)价值观变迁及教学目标重建;(2)知识观变革及教学内容重建;(3)过程观更新及课堂教学重建;(4)评价观转变与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重建。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交流、互动,并从中生成智慧、见识、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即令不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或直接任务,学科的课堂教学仍是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关键路径。《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靖国平著)立足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在调查分析中小学校德育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学校德育重建中的环境建设之路。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多元化视野中的学校德育环境变革;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与学生道德成长;价值一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重建;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调查报告;价值多元背景下学生成长中的道德冲突;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命德育环境建设;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态德育环境建设;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活德育环境建设。《儿童的成长:另一种记忆——学校道德氛围的改造与重建》(朱晓宏著)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就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作用进行探讨,着重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诚信、人道、公正等氛围进行描述与评估,分析学校当中盛行的作伪、作秀、不人道、不公正的氛围对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不利影响。试图寻求改造和重建学校道德环境的有效办法。感谢我们这个项目研究团队各位同仁多年来的积极参与和精诚合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上激情的演说和智慧的对话,咖啡吧里激烈的争论和坦诚的交流,至今还历历在目。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金月皎老师的多方联络和精心编校,以及出版发行各个流程中众多责任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提升了本套书的质量并保证了她的面世。我们深知这一研究主题的复杂性与困难度,我们目前拿出的研究结果肯定还存在错讹和偏颇,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杨小微
2008年8月
目录
第一章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
第一节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一、20世纪60年代政治和文化运动对价值观的冲击及多元主义的兴起/
二、新科技革命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冲击/
第二节从“道德朋友”到“道德陌生人”——人的道德生存境遇/
道德确定性的丧失与道德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第三节教何种道德?——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合法性问题/
一、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合法性问题/
二、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价值中立——相对主义的应对/
第一节“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第二节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
一、对价值观多元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的基本判断/
二、对“价值”的界定及其相对主义立场/
三、价值澄清学派实践模式探讨/第三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虚无?——对相对主义应对路径的评价/
一、价值澄清学派的优点/
二、价值澄清学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普遍正义的探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应对/
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主义立场/
第二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探讨/
一、道德教育目的/
二、道德教育内容与课程/
三、道德教育方法/
四、教师角色/
第三节谁之正义?——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应对路径的评价/
第四章人类共享美德的追寻——品格教育的应对/
第一节品格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一、对社会道德危机的回应/
二、保守主义的回潮与传统美德伦理学的兴起/
三、对以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节共享美德的追寻/
一、对“品格”和“品格教育”的界定/
二、共享美德的追寻/
第三节品格教育实践模式探讨/
一、道德教育目的/
二、品格教育的内容与课程/
三、品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品格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第四节何种美德?——对品格教育应对路径的评价/
一、提倡的核心美德以及其论证方法存在争议/
二、道德社群是否存在/
三、对道德教育内容的质疑/
四、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质疑/
第五章关怀与爱的呼唤——关怀伦理模式的应对/
第一节关怀伦理模式的伦理学立场/
一、对“关怀”的界定/
二、关怀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
第二节关怀伦理实践模式探讨/
一、关怀伦理模式的教育目的/
二、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内容/
三、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关怀伦理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第三节一种声音还是两种声音?——对关怀伦理模式的评价/
目录第六章正义、美德抑或爱?——对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德育应对路径的评析/
第一节道德共识是否可能?/
一、形成道德共识的可能/
二、达成道德共识的范围/
三、何种道德共识:公正、美德抑或关怀?/
第二节我们能否和谐生存?——走出道德生存的困境/
一、个体和谐生存的能力/
二、人际与社会和谐生存的能力/
第三节当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趋势/
一、不同应对路径相互之间的借鉴补充/
二、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应对路径/
第七章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德育应对路径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Content
序
总序
目录
第一节 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第二节 从“道德朋友”到“道德陌生人”
第三节 教何种道德?
第一节 “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在西方社会价值观多元背景下
第二节 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在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
第三节 价值中立还是价值虚无?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主义立场柯尔伯格认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探讨
第三节 谁之正义?
序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教育中抽走文化,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从文化中抽走教育,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在文化中,居核心地位的恰恰是价值观念。价值观的嬗变,势必引发教育理念和行为的一系列变革;而教育的变革又会带来价值观或稳定或离散的变化。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开始步入价值多元化时期,价值观念纷杂林立,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各种价值观念几乎都有了自己存在的空间和舞台。对待同样一个事物,开始有了多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与此相关,教育上开始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在“多”与“一”中取得平衡?学校如何发挥思想政治主阵地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思想引领如何实现?价值多元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如何开展?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性问题,成为每一个学校中人思考的对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国价值多元与学校德育的思考,既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离不开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观照,也离不开对西方相关理论、经验、做法的借鉴。相比之下,西方价值多元的历程比我们要早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呈现出其基本形貌,对学校德育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也较我们丰富。比较分析西方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国学校德育的创新不无助益。余维武博士的《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变革》,以西方多元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着眼点,考察了西方德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革脉络,认为无论是相对主义的路径选择,把“去道德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还是普遍正义的探求,把道德发展阶段等理论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基础,抑或是试图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对立,确立关怀伦理的学校德育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全书辨析了西方各德育流派之间的异同,对西方德育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今的学校德育实践提出了较具针对性的建议。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资料翔实。对西方学校德育变革的考察,每个人视角不同,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与评论,但作为一本专门研究西方德育的著作,首先要占有较为丰富、翔实的资料,要靠资料说话,靠资料的充分占有和分析“发言”。这一点,该书做到了。脉络清晰。既是探讨西方学校德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就应该分类别群、剔弊理纷,在洞察西方错综复杂、林林总总各种流派的基础上,理清其发展线索。该书对西方德育流派的介绍较为客观,做出的评析较为确当,对各流派的渊源关系做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总序观点明确。任何资料的取舍都或多或少映衬着作者自身的观点,对资料的加工或多或少反映着作者自身的认识,对资料的分析更是直接体现着作者自身的判断,该书也不例外。书中对西方学校德育变革的叙述,对中国学校德育困境的考量,对我们均不无启示。在教育学的所有研究领域,或者说,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改革的所有方面,我接触最少从而也是最不熟悉的就是学校德育。阅读余维武博士的大作,其实是给自己的知识缺陷“补台”,为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充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作“序”的资格是远远不够的,倒是应该感谢余维武博士给了我这样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郑金洲
2008年10月
总序
由于全球化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激荡,以及国内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我国道德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20世纪末哲学社会科学界就已经围绕价值多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学校德育如何适应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也成了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探索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问题,现有的研究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在价值多元化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探索;二是发挥学校在价值多元社会中的道德重建和价值整合作用的探索;三是培养学生适应价值多元社会的道德创新素质的探索。总的来说,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的是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更新、调整,有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德育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研究有待进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观念更新上,相应的改革实验尚待开展。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变革学校德育传统,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价值多元化导致西方世界一度盛行价值相对主义,非但没有解决价值冲突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冲突和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在教育情境下引导年轻一代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共享价值”或“普遍价值”。如今,引导学生在多元世界里“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是由我们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课题,课题组骨干力量大多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或兼职研究员。这套丛书则是这一课题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课题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以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为主,其中包括:教育视野下中国社会价值变迁及其对学校的影响研究,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第二期以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为主,分6个子课题进行,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演变与道德教育;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道德、基础道德及道德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学校德育内部环境重建的实验研究,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重建研究。本套丛书以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实验研究为理论根据,以我国学校生动丰富的德育改革实践经验和问题为素材,从理论、历史、学校实践(包括班级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德育环境)各个方面展现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思想及观念的启示和实践运作的范例与建议。使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有深度的本土研究产出之间达到合理有效的融合,使事实分析、论证说理与案例启发得以有机结合,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改革的相互构建中发展中国的学校德育理论及实践策略,是我们在向读者奉献这套用心之作时力图体现的基本原则。本套丛书各册的主要内容如下:《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黄书光主编)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进行理论探讨,旨在为当代德育重建提供学理依据。着重就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生成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建构、“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多元价值文化激荡下的当代德育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力求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资源整合与德育改革走向进行理性设计。全书力求贯通古今、汇合中外,并将理论锋芒指向当代中国德育的改革实践及其发展趋势。总序《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余维武著)该书探讨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社会公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西方社会应对价值观多元化挑战而产生的道德教育理论三条路径,即相对主义的路径、普遍主义的路径和超越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二元对立的路径,分析了这三种不同路径对价值观多元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作出的回答,还在评析这三种路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对中国德育改革的启示。《学校德育重建中的课程建设》(杜时忠著)多学科透视——充分利用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德育研究和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德育课程进行透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纳入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演变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宏观和?观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程科目研究,而且从较为宏观的国家相关德育政策或文件及标准来进行研究,从较为宏观的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研究。《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道德教学:课例研究》(黄向阳著)将当前中小学品德课教学改革置于价值多元化背景进行考察,以课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探讨品德课教学中公共道德教育、基础道德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而典型的课例,并依据比较严谨的理论框架,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内容和表述力求深入浅出,既符合第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阅读习惯,又具有理论色彩。它可以同时拥有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两个读者群。《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卜玉华著)主要探讨了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班级建设价值定位中如何超越“多”而达成“一”的问题。全书首先从当今时代精神、学生生存状况以及我国班级建设的价值演变历史等角度进行思索,提出当代班级建设的价值取向应当以“公共精神”的养成作为关于后集体主义班级建设理念的基本取向。基于此,文章重点探讨了班级生活在培养学生公共精神方面的特殊价值、基本内容以及基本建设思路等。全书由六章组成,即:“公共精神养成”作为班级建设的时代使命;公共精神与班级生活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困局;当代儿童公共精神需要的成长状况与班级生活的独特价值;班级建设的基本内容;班级与学生群体、个体的生命互动关系;班级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等。全书将历史叙事、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辅以典型案例剖析,立体地呈现了作者对我国班级建设问题的深度探索。《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王凯著)主要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价值多元下的课堂育德难题。该书提供了教学作为德性实践的解题思路,在理论上给予了充分论证,并从教学案例中归纳提炼出了“随机型生成”、“相关型生成”、“内涵型生成”等三种类型的德性实践展开逻辑与行动策略。该书还强调,为了应对作为德性实践的教学,教师需要在坚持“德品”养成、“德知”学习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德能”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伦理理论的研修和教学实践中的伦理反思等可能路径,养成值得重视的道德敏感、道德推理、道德宽容和道德信任等四种“德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课堂重建:课例研究》(杨小微主编)以案例、评点、理论概述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如下主题内容:(1)价值观变迁及教学目标重建;(2)知识观变革及教学内容重建;(3)过程观更新及课堂教学重建;(4)评价观转变与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重建。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交流、互动,并从中生成智慧、见识、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即令不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或直接任务,学科的课堂教学仍是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关键路径。《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靖国平著)立足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在调查分析中小学校德育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学校德育重建中的环境建设之路。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多元化视野中的学校德育环境变革;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与学生道德成长;价值一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重建;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调查报告;价值多元背景下学生成长中的道德冲突;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命德育环境建设;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态德育环境建设;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生活德育环境建设。《儿童的成长:另一种记忆——学校道德氛围的改造与重建》(朱晓宏著)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就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作用进行探讨,着重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诚信、人道、公正等氛围进行描述与评估,分析学校当中盛行的作伪、作秀、不人道、不公正的氛围对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不利影响。试图寻求改造和重建学校道德环境的有效办法。感谢我们这个项目研究团队各位同仁多年来的积极参与和精诚合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论坛”上激情的演说和智慧的对话,咖啡吧里激烈的争论和坦诚的交流,至今还历历在目。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金月皎老师的多方联络和精心编校,以及出版发行各个流程中众多责任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提升了本套书的质量并保证了她的面世。我们深知这一研究主题的复杂性与困难度,我们目前拿出的研究结果肯定还存在错讹和偏颇,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杨小微
2008年8月
目录
第一章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
第一节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一、20世纪60年代政治和文化运动对价值观的冲击及多元主义的兴起/
二、新科技革命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冲击/
第二节从“道德朋友”到“道德陌生人”——人的道德生存境遇/
道德确定性的丧失与道德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第三节教何种道德?——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合法性问题/
一、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合法性问题/
二、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价值中立——相对主义的应对/
第一节“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第二节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
一、对价值观多元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的基本判断/
二、对“价值”的界定及其相对主义立场/
三、价值澄清学派实践模式探讨/第三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虚无?——对相对主义应对路径的评价/
一、价值澄清学派的优点/
二、价值澄清学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普遍正义的探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应对/
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主义立场/
第二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探讨/
一、道德教育目的/
二、道德教育内容与课程/
三、道德教育方法/
四、教师角色/
第三节谁之正义?——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应对路径的评价/
第四章人类共享美德的追寻——品格教育的应对/
第一节品格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一、对社会道德危机的回应/
二、保守主义的回潮与传统美德伦理学的兴起/
三、对以往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节共享美德的追寻/
一、对“品格”和“品格教育”的界定/
二、共享美德的追寻/
第三节品格教育实践模式探讨/
一、道德教育目的/
二、品格教育的内容与课程/
三、品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品格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第四节何种美德?——对品格教育应对路径的评价/
一、提倡的核心美德以及其论证方法存在争议/
二、道德社群是否存在/
三、对道德教育内容的质疑/
四、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质疑/
第五章关怀与爱的呼唤——关怀伦理模式的应对/
第一节关怀伦理模式的伦理学立场/
一、对“关怀”的界定/
二、关怀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
第二节关怀伦理实践模式探讨/
一、关怀伦理模式的教育目的/
二、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内容/
三、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关怀伦理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第三节一种声音还是两种声音?——对关怀伦理模式的评价/
目录第六章正义、美德抑或爱?——对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德育应对路径的评析/
第一节道德共识是否可能?/
一、形成道德共识的可能/
二、达成道德共识的范围/
三、何种道德共识:公正、美德抑或关怀?/
第二节我们能否和谐生存?——走出道德生存的困境/
一、个体和谐生存的能力/
二、人际与社会和谐生存的能力/
第三节当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趋势/
一、不同应对路径相互之间的借鉴补充/
二、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应对路径/
第七章价值观多元时代西方德育应对路径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
531.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