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媒体评论
新闻通稿
书评一
自序(1)
自序(2)
自序(3)
引子(1)
引子(2)
引子(3)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1)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2)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3)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4)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5)
到南疆去看风情(1)
到南疆去看风情(2)
到南疆去看风情(3)
走进塔里木(1)
走进塔里木(2)
走进塔里木(3)
走进塔里木(4)
大漠第一村(1)
大漠第一村(2)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1)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2)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3)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3)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1)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2)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3)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4)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5)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1)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2)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3)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4)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5)
哈密站的赛虎(1)
哈密站的赛虎(2)
巡线工,那寂寞的背影(1)
巡线工,那寂寞的背影(2)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1)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2)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3)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4)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5)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6)
库尔勒、孔雀河与最后的罗布人(1)
库尔勒、孔雀河与最后的罗布人(2)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1)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2)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3)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4)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1)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2)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3)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1)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2)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3)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4)
红柳站的瘸腿伙伴(1)
红柳站的瘸腿伙伴(2)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1)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2)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3)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4)
古关城下的那些现代化站队(1)
古关城下的那些现代化站队(2)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1)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2)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3)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4)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1)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2)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3)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4)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5)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6)
走进农家小院(1)
走进农家小院(2)
秦时明月汉时关(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秦时明月汉时关(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
西气东输,输送的不仅是滚滚能源,还有厚重文化与浓浓人情
西气东输,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你我
《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是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由中国西部的新疆大漠起程,直抵东海之滨的上海。这八千里路上的日日夜夜,粘连起众多地理方位,聚点成线,凭借一个个方块字,码出大漠戈壁、高原山岭、江南水乡等绝美景致;这漫漫探访弥合了历史与现在,暗暗契合千年丝绸之路,勾起昨日的昨日,透过一页页纸面,散发出古代辉煌文明与岁月沧桑韵味。在如此别具一格的时空中,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追溯,一路憧憬……那些为西气东输默默奉献的人们,无不是平凡可爱的。因为那份对西气东输的一腔热爱与不懈坚守,他们能够感动天地。西气东输是意义悠远的,她不仅为沿线输去清洁的能源,更是促成了中国人的心灵巨变。人们心中盘桓已久的守旧与落后,被它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则是开放与远见。
在这里,你所见到的西气东输工程绝不只是一条冷硬的巨型管道,她饱含着能量,她充溢着温情,她坚韧且柔弱;她改变了世界,她改变了中国,她改变了你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虞敏华:女,富春江畔严陵滩下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江南游报》、《浙江经济报》编辑记者,现在浙江省旅游集团工作。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02年游学日本,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作品曾被选入《人民文学》建国四十年散文精选集,并获数十个全国和省市“好新闻”奖。
媒体评论
【精彩书评】
一条连接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富饶的东部明珠上海的输气管道,绵延4000公里,横跨中国大陆。这项规模庞大的西气东输工程被人们称做建筑中国的“现代长城”。
--英国路透社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你无法想象,一条长达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正在横跨中国大陆。这项被中国政府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西气东输,将为中国能源问题带来极大的帮助。
--《华盛顿邮报》
横跨中国大陆,多次穿越长江黄河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将有效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
--《纽约时报》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又迈出了重大步伐。
--《人民日报》
新闻通稿
《八千里路云和月》:
★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 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
★ 西气东输,输送的不仅是滚滚能源,还有厚重文化与浓浓人情
★ 西气东输,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你我
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延展到寻常百姓家,并在深远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清洁能源带来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干净厨房,还有清新舒适的环境、成功转型的经济、开放包容的思想等。
西气东输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管线。它一路自西向东,由中国西部的新疆大漠起程,直抵东海之滨的上海。沿途经过大漠戈壁流沙走石孤烟,黄土高原劲风浮尘漫天,江南水乡温润明媚柔婉……其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浩浩汤汤地流去了百代故事。亦有丝绸之路,流溢汉唐的丰韵华彩,目眩神迷了昔日世界,将醇厚的历史沉香沉淀在千年的古迹重宝和后人的怀古幽情之中。
此间跃出一条伟大的长龙,纵开八千里的身躯将这些联结贯通。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西气东输工程,犹如一道瑰丽的彩虹,横跨大漠、水乡两端,绾结黄河、长江,叠合丝绸之路,承袭历史遗泽,变身世界焦点。它携着滚滚能量横越华夏大地,奏出这位东方巨人的发展强音。
现在西气东输这条长龙拥有了最个性化的名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
此书踏访漫漫八千里路,粘连起众多地理方位,聚点成线,凭借一个个方块字,码出大漠戈壁、高原山岭、江南水乡等绝美景致;漫漫探访弥合了历史与现在,暗暗契合千年丝绸之路,勾起昨日的昨日,透过一页页纸面,散发出古代辉煌文明与岁月沧桑韵味。洁净的天然气输去,开放新潮的思想输来,陆地文明融会海洋文明,促成人们的思想的变化。看淡名利,常年坚守,那些陌生的人们可爱可敬……
在这般别具一格的时空中,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追溯,一路憧憬,于是西气东输工程不再只是一条冷硬的巨型管道,而它也不再仅属于某一个人,借由饱含情感的文字,激起读者别样的情愫。
西气东输,这样动人……
书评一
《八千里路云和月》--西气东输,变革中感动常在
提及西气东输工程,人们脑海中大概会闪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
西部:莽莽苍苍的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东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
西北:咆哮着的黄河,壶口瀑布。陡峭的河岸上,扎着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他的羊群。信天游在黄土地的上空回荡,苍凉悠远。
黄土地下,一条最现代化的天然气管道在向着东部延伸,给东部送去最需要的能源。
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黄河古渡口吟诵《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000多年后,天然气管道从这里穿越黄河,运用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部从此有了不间断的友好往来。
2000多年后,西域的天然气点燃了东方明珠的火焰,也照亮了西部的今天和未来。
西气东输就是这样一条大动脉。
自西向东,横贯中华大地,途经沙漠、戈壁、山地、黄土高原、平原、沼泽、水网,所经之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建成这样一条西气东输的管道,除了给东部送来了高清洁的能源之外,还给沿线带来了什么?今天的西部,由于这条管道的贯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书给出了答案,跟随书中文字,可以脚踏实地地历经秦汉长城、盛唐丝路,实实在在体会大漠孤烟落日的苍凉,领略六朝古都的宏大气象,感受到千百年逐鹿中原的悲壮。这一次行程,如同每一步都走在悠远的历史黄尘古道上,每一脚都踏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
这条大动脉从中国的土地上经过后,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西气东输是气势磅礴的经济冲击波,更是气势恢宏的文化冲击波,这个管道从西往东所唱着的是一支高亢的英雄赞歌,更是传统保守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方式的挽歌。
这条管道现实的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那无形的文化意义,必将长远地影响着这块土地。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比起建设过程,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条管道建成所带来的附加值--文化冲击下沿途人们思想念的转变。
西气东输管线,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几乎是同一条线路。时而平行,时而交织,时而合一。与它们相伴同行的,是从雪山走来,不远万里,东流入海的黄河。
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无须任何说明,仅仅是这几个已成为历史文化概念的皇皇名字,就足以让所有的中国人浮想联翩,豪情满怀。
西气东输也应该是这样的存在,成为内涵深刻的、历史文化概念的存在。还有青藏铁路,还有南水北调等等。
西气东输的现在和将来,都将和历史的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未来的“历史”是从今天开始的。西气东输已经对沿途文化、观念产生了冲击。历史的动力不仅是经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观念的转变比经济更为重要。而这一冲击和转变从现在就开始了。
此书努力地记录着哪怕是细微的变化和征兆。
自序(1)
自 序
去年六七月间,接到一个书业朋友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写“西气东输”的报告文学。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对于我来说,写一部需要大量时间去采访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有一份与写作无关的赖以养活自己的职业。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写作只能是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的自娱自乐而已。
然而,这个电话还是勾起了我对这项工程的极大兴趣,我开始利用各种工具查阅西气东输的有关信息。
我对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进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脑海中便时常闪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
西部:莽莽苍苍的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东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
西北:咆哮着的黄河,壶口瀑布。陡峭的河岸上,扎着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他的羊群。信天游在黄土地的上空回荡,苍凉悠远。
黄土地下,一条最现代化的天然气管道在向着东部延伸,给东部送去最需要的能源。
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黄河古渡口吟诵《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000多年后,天然气管道从这里穿越黄河,运用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部从此有了不间断的友好往来。
2000多年后,西域的天然气点燃了东方明珠的火焰,也照亮了西部的今天和未来。
原来是这样的一条大动脉。
自西向东,横贯中华大地,途经沙漠、戈壁、山地、黄土高原、平原、沼泽、水网,所经之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建成这样一条西气东输的管道,除了给东部送来了高清洁的能源之外,还给沿线带来了什么?今天的西部,由于这条管道的贯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我动心了,我想去做这件事,想沿着这条管线走一走。我相信我会看见很多。
朋友再次打电话问我是否接这个任务时,我说,我愿意。
在浙江省作协的帮助下,我向所在单位请创作假。单位领导很支持,根据出版社安排的日程,给了我从2008年9月初至12月底,共四个月的采访写作时间。我打点好行装,准备上路,去西部,去上海,去北京。采访是完成一部报告文学的坚实的基础。
然而,因为采访对象迟迟不能落实,整整一个9月份在等待中流逝了。10月,还是没有落实。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但如此蒸发时日却真的让我心疼不已又心急如焚。
自序(2)
不能再等了。11月初,我背起行囊,直飞乌鲁木齐。形单影只的一个月里,从帕米尔高原,一路汽车、驴车、火车,西北、中原、东南,直到东海之滨。
虽然是沿着西气东输管线东行,但由于没有相关手续,进不了沿途任何一处站点。西气东输,牵动中国东南半壁。安全工作,来不得丝毫大意。
但这一次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使我脚踏实地地历经了秦汉长城、盛唐丝路,实实在在地体会了大漠孤烟落日的苍凉,领略了六朝古都的宏大气象,感受到了千百年逐鹿中原的悲壮。
这一次行程,每一步都走在悠远的历史黄尘古道上,每一脚都踏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
西气东输所穿越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西气东输所承载的,是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西气东输、玄奘西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在我的脑海里已不可分离,凝成一片,连成一线。
结束这次行走,回到杭州已是年底。
12月下旬,出版社终于帮我联系上了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接到通知,可以到西气东输沿线采访了。几乎还未掸净身上的尘埃,又一次背上行囊,出门远行。
又一次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孤独。虽然是第一次走进沿线各站点,但每次告别都恋恋不舍。虽然是第一次走进又一处站点,却都有到家了的感觉。几个月过去了,到今天我仍能清晰想见他们的音容笑貌,似乎还能远远望见他们行走在戈壁沙漠中的背影。
他们都很平凡,但他们的平凡却时时在感动着我。我只须把他们的平凡如实地记录下来就足够了。在这里,任何煽情和刻意地渲染都毫无意义。他们说的最近乎豪言壮语的话是:到这里之后,才知道我们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很重要。
我终于能够坐下,静心梳理我这一路的感受的时候,已是春节以后。四个月的创作假结束了。我知道,我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写字了。对于长期失眠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两次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土地上,五十多个日日夜夜,我必须把对此的感受写出来。写什么?怎么写?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
我的写作设想就是沿着这条大动脉的走向,自然地反映出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和建成以后的营运过程中,给沿线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
这里面有文化冲击、观念冲击、东部和西部的地域文化的冲撞以及给西部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我曾经多次到过西部。看到很多老乡蹲在村头残破的泥墙根下,笼着手,无所事事地晒太阳,聊家常。他们喝着玉米糊糊,穿着露出棉花的破棉袄,不解地议论着东部来的打工者,为了赚钱,居然可以不顾颜面地去街上替人擦皮鞋。尊严对于他们不是通过劳动获取财富,而是不去做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媒体评论
新闻通稿
书评一
自序(1)
自序(2)
自序(3)
引子(1)
引子(2)
引子(3)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1)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2)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3)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4)
两千年后,丝绸之路的新主角是天然气(5)
到南疆去看风情(1)
到南疆去看风情(2)
到南疆去看风情(3)
走进塔里木(1)
走进塔里木(2)
走进塔里木(3)
走进塔里木(4)
大漠第一村(1)
大漠第一村(2)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1)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2)
四、龟兹、库车和克拉2(3)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
克拉2的昨天、今天和明天(3)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1)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2)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3)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4)
轮台,新丝路的起点(5)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1)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2)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3)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4)
鄯善,无人区的守望者(5)
哈密站的赛虎(1)
哈密站的赛虎(2)
巡线工,那寂寞的背影(1)
巡线工,那寂寞的背影(2)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1)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2)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3)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4)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5)
只为托起东方那一轮太阳(6)
库尔勒、孔雀河与最后的罗布人(1)
库尔勒、孔雀河与最后的罗布人(2)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1)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2)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3)
西气东输给新疆带来了什么(4)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1)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2)
新丝路串起颗颗明珠(3)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1)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2)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3)
我只是一条伴随你西去的疏勒河(4)
红柳站的瘸腿伙伴(1)
红柳站的瘸腿伙伴(2)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1)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2)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3)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4)
古关城下的那些现代化站队(1)
古关城下的那些现代化站队(2)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1)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2)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3)
半城芦苇半城庙,金张掖(4)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1)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2)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3)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4)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5)
葡萄美酒夜光杯,银武威(6)
走进农家小院(1)
走进农家小院(2)
秦时明月汉时关(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秦时明月汉时关(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
西气东输,输送的不仅是滚滚能源,还有厚重文化与浓浓人情
西气东输,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你我
《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是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由中国西部的新疆大漠起程,直抵东海之滨的上海。这八千里路上的日日夜夜,粘连起众多地理方位,聚点成线,凭借一个个方块字,码出大漠戈壁、高原山岭、江南水乡等绝美景致;这漫漫探访弥合了历史与现在,暗暗契合千年丝绸之路,勾起昨日的昨日,透过一页页纸面,散发出古代辉煌文明与岁月沧桑韵味。在如此别具一格的时空中,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追溯,一路憧憬……那些为西气东输默默奉献的人们,无不是平凡可爱的。因为那份对西气东输的一腔热爱与不懈坚守,他们能够感动天地。西气东输是意义悠远的,她不仅为沿线输去清洁的能源,更是促成了中国人的心灵巨变。人们心中盘桓已久的守旧与落后,被它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则是开放与远见。
在这里,你所见到的西气东输工程绝不只是一条冷硬的巨型管道,她饱含着能量,她充溢着温情,她坚韧且柔弱;她改变了世界,她改变了中国,她改变了你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虞敏华:女,富春江畔严陵滩下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江南游报》、《浙江经济报》编辑记者,现在浙江省旅游集团工作。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02年游学日本,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作品曾被选入《人民文学》建国四十年散文精选集,并获数十个全国和省市“好新闻”奖。
媒体评论
【精彩书评】
一条连接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富饶的东部明珠上海的输气管道,绵延4000公里,横跨中国大陆。这项规模庞大的西气东输工程被人们称做建筑中国的“现代长城”。
--英国路透社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你无法想象,一条长达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正在横跨中国大陆。这项被中国政府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西气东输,将为中国能源问题带来极大的帮助。
--《华盛顿邮报》
横跨中国大陆,多次穿越长江黄河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将有效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
--《纽约时报》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又迈出了重大步伐。
--《人民日报》
新闻通稿
《八千里路云和月》:
★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 最感人的西气东输工程个人寻访之旅
★ 西气东输,输送的不仅是滚滚能源,还有厚重文化与浓浓人情
★ 西气东输,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你我
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延展到寻常百姓家,并在深远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清洁能源带来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干净厨房,还有清新舒适的环境、成功转型的经济、开放包容的思想等。
西气东输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管线。它一路自西向东,由中国西部的新疆大漠起程,直抵东海之滨的上海。沿途经过大漠戈壁流沙走石孤烟,黄土高原劲风浮尘漫天,江南水乡温润明媚柔婉……其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浩浩汤汤地流去了百代故事。亦有丝绸之路,流溢汉唐的丰韵华彩,目眩神迷了昔日世界,将醇厚的历史沉香沉淀在千年的古迹重宝和后人的怀古幽情之中。
此间跃出一条伟大的长龙,纵开八千里的身躯将这些联结贯通。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西气东输工程,犹如一道瑰丽的彩虹,横跨大漠、水乡两端,绾结黄河、长江,叠合丝绸之路,承袭历史遗泽,变身世界焦点。它携着滚滚能量横越华夏大地,奏出这位东方巨人的发展强音。
现在西气东输这条长龙拥有了最个性化的名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
此书踏访漫漫八千里路,粘连起众多地理方位,聚点成线,凭借一个个方块字,码出大漠戈壁、高原山岭、江南水乡等绝美景致;漫漫探访弥合了历史与现在,暗暗契合千年丝绸之路,勾起昨日的昨日,透过一页页纸面,散发出古代辉煌文明与岁月沧桑韵味。洁净的天然气输去,开放新潮的思想输来,陆地文明融会海洋文明,促成人们的思想的变化。看淡名利,常年坚守,那些陌生的人们可爱可敬……
在这般别具一格的时空中,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追溯,一路憧憬,于是西气东输工程不再只是一条冷硬的巨型管道,而它也不再仅属于某一个人,借由饱含情感的文字,激起读者别样的情愫。
西气东输,这样动人……
书评一
《八千里路云和月》--西气东输,变革中感动常在
提及西气东输工程,人们脑海中大概会闪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
西部:莽莽苍苍的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东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
西北:咆哮着的黄河,壶口瀑布。陡峭的河岸上,扎着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他的羊群。信天游在黄土地的上空回荡,苍凉悠远。
黄土地下,一条最现代化的天然气管道在向着东部延伸,给东部送去最需要的能源。
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黄河古渡口吟诵《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000多年后,天然气管道从这里穿越黄河,运用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部从此有了不间断的友好往来。
2000多年后,西域的天然气点燃了东方明珠的火焰,也照亮了西部的今天和未来。
西气东输就是这样一条大动脉。
自西向东,横贯中华大地,途经沙漠、戈壁、山地、黄土高原、平原、沼泽、水网,所经之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建成这样一条西气东输的管道,除了给东部送来了高清洁的能源之外,还给沿线带来了什么?今天的西部,由于这条管道的贯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书给出了答案,跟随书中文字,可以脚踏实地地历经秦汉长城、盛唐丝路,实实在在体会大漠孤烟落日的苍凉,领略六朝古都的宏大气象,感受到千百年逐鹿中原的悲壮。这一次行程,如同每一步都走在悠远的历史黄尘古道上,每一脚都踏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
这条大动脉从中国的土地上经过后,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西气东输是气势磅礴的经济冲击波,更是气势恢宏的文化冲击波,这个管道从西往东所唱着的是一支高亢的英雄赞歌,更是传统保守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方式的挽歌。
这条管道现实的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那无形的文化意义,必将长远地影响着这块土地。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比起建设过程,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条管道建成所带来的附加值--文化冲击下沿途人们思想念的转变。
西气东输管线,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几乎是同一条线路。时而平行,时而交织,时而合一。与它们相伴同行的,是从雪山走来,不远万里,东流入海的黄河。
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无须任何说明,仅仅是这几个已成为历史文化概念的皇皇名字,就足以让所有的中国人浮想联翩,豪情满怀。
西气东输也应该是这样的存在,成为内涵深刻的、历史文化概念的存在。还有青藏铁路,还有南水北调等等。
西气东输的现在和将来,都将和历史的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未来的“历史”是从今天开始的。西气东输已经对沿途文化、观念产生了冲击。历史的动力不仅是经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观念的转变比经济更为重要。而这一冲击和转变从现在就开始了。
此书努力地记录着哪怕是细微的变化和征兆。
自序(1)
自 序
去年六七月间,接到一个书业朋友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写“西气东输”的报告文学。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对于我来说,写一部需要大量时间去采访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有一份与写作无关的赖以养活自己的职业。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写作只能是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的自娱自乐而已。
然而,这个电话还是勾起了我对这项工程的极大兴趣,我开始利用各种工具查阅西气东输的有关信息。
我对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进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脑海中便时常闪现出一组组蒙太奇镜头:
西部:莽莽苍苍的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东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
西北:咆哮着的黄河,壶口瀑布。陡峭的河岸上,扎着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他的羊群。信天游在黄土地的上空回荡,苍凉悠远。
黄土地下,一条最现代化的天然气管道在向着东部延伸,给东部送去最需要的能源。
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黄河古渡口吟诵《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000多年后,天然气管道从这里穿越黄河,运用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部从此有了不间断的友好往来。
2000多年后,西域的天然气点燃了东方明珠的火焰,也照亮了西部的今天和未来。
原来是这样的一条大动脉。
自西向东,横贯中华大地,途经沙漠、戈壁、山地、黄土高原、平原、沼泽、水网,所经之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建成这样一条西气东输的管道,除了给东部送来了高清洁的能源之外,还给沿线带来了什么?今天的西部,由于这条管道的贯通,发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我动心了,我想去做这件事,想沿着这条管线走一走。我相信我会看见很多。
朋友再次打电话问我是否接这个任务时,我说,我愿意。
在浙江省作协的帮助下,我向所在单位请创作假。单位领导很支持,根据出版社安排的日程,给了我从2008年9月初至12月底,共四个月的采访写作时间。我打点好行装,准备上路,去西部,去上海,去北京。采访是完成一部报告文学的坚实的基础。
然而,因为采访对象迟迟不能落实,整整一个9月份在等待中流逝了。10月,还是没有落实。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但如此蒸发时日却真的让我心疼不已又心急如焚。
自序(2)
不能再等了。11月初,我背起行囊,直飞乌鲁木齐。形单影只的一个月里,从帕米尔高原,一路汽车、驴车、火车,西北、中原、东南,直到东海之滨。
虽然是沿着西气东输管线东行,但由于没有相关手续,进不了沿途任何一处站点。西气东输,牵动中国东南半壁。安全工作,来不得丝毫大意。
但这一次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使我脚踏实地地历经了秦汉长城、盛唐丝路,实实在在地体会了大漠孤烟落日的苍凉,领略了六朝古都的宏大气象,感受到了千百年逐鹿中原的悲壮。
这一次行程,每一步都走在悠远的历史黄尘古道上,每一脚都踏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
西气东输所穿越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西气东输所承载的,是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西气东输、玄奘西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在我的脑海里已不可分离,凝成一片,连成一线。
结束这次行走,回到杭州已是年底。
12月下旬,出版社终于帮我联系上了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接到通知,可以到西气东输沿线采访了。几乎还未掸净身上的尘埃,又一次背上行囊,出门远行。
又一次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孤独。虽然是第一次走进沿线各站点,但每次告别都恋恋不舍。虽然是第一次走进又一处站点,却都有到家了的感觉。几个月过去了,到今天我仍能清晰想见他们的音容笑貌,似乎还能远远望见他们行走在戈壁沙漠中的背影。
他们都很平凡,但他们的平凡却时时在感动着我。我只须把他们的平凡如实地记录下来就足够了。在这里,任何煽情和刻意地渲染都毫无意义。他们说的最近乎豪言壮语的话是:到这里之后,才知道我们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很重要。
我终于能够坐下,静心梳理我这一路的感受的时候,已是春节以后。四个月的创作假结束了。我知道,我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写字了。对于长期失眠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两次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土地上,五十多个日日夜夜,我必须把对此的感受写出来。写什么?怎么写?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
我的写作设想就是沿着这条大动脉的走向,自然地反映出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和建成以后的营运过程中,给沿线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
这里面有文化冲击、观念冲击、东部和西部的地域文化的冲撞以及给西部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我曾经多次到过西部。看到很多老乡蹲在村头残破的泥墙根下,笼着手,无所事事地晒太阳,聊家常。他们喝着玉米糊糊,穿着露出棉花的破棉袄,不解地议论着东部来的打工者,为了赚钱,居然可以不顾颜面地去街上替人擦皮鞋。尊严对于他们不是通过劳动获取财富,而是不去做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八千里路云和月——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地上
608.3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