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推荐人的话(1)
推荐人的话(2)
自序(1)
自序(2)
惯性思维开心门(1)
惯性思维开心门(2)
惯性思维开心门(3)
二元思维生冲突
普世原则永恒理(1)
普世原则永恒理(2)
永生的解脱之门(1)
永生的解脱之门(2)
永生的解脱之门(3)
镜中鉴相显症结(1)
镜中鉴相显症结(2)
镜中鉴相显症结(3)
镜中鉴相显症结(4)
放下名相除借口(1)
放下名相除借口(2)
人人尽有光明在(1)
人人尽有光明在(2)
审慎选择正知见(1)
审慎选择正知见(2)
知因识果改命运(1)
知因识果改命运(2)
酸甜苦辣自家种(1)
酸甜苦辣自家种(2)
宗教本怀是收敛(1)
宗教本怀是收敛(2)
推荐人的话(1)
禅宗与赛斯,殊路同归
许添盛
当我询问赛斯文化总编辑对本书的看法时,李总编表情认真地回答:“一本好书!”
身为赛斯家族的掌门人,为这本书写推荐实令我百感交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的亲哥哥,一个我曾期待在人间道路上,为我开路、领航的亲大哥,却毅然于一九九二 我念北医大四那年 剃度出家,令我父亲一度气愤得想带把枪去和老和尚同归于尽,我母亲更是暗夜垂泪长达半年之久。
其实,兄弟俩感情甚为深厚,心中的不舍逐渐转为伤心、愤怒及种种的不谅解。记得有一次,我请他为《许医师安心处方》写推荐,他竟回答我:“身为僧团一员,有所不便!”我大怒,出家所为何事?倘受限于组织,不得清净、自在、解脱,挂碍愈多,又何必出家?
如今恭喜见了法师,终成为毗卢禅寺住持,回归真我,了无挂碍。去年于洛杉机会面,我曾开玩笑,希望见了法师创一套“新时代赛斯佛法”,普渡众生。岂知语出不到一年,玩笑成真。
许多人曾问我,“许医师,何谓赛斯?”我常回答,“最接近赛斯的可谓禅宗,不立文字,不执著于形相、仪轨、业障、因果,万法唯心。”
小时候的我,曾期待与哥哥一同为人生奋斗;伤心之余,命运却给了我更好的发展。实所谓殊途同归。尤其得见见了法师这一本书,更令我感叹命运的奥妙,明明弟弟走的是赛斯心法,哥哥走的是禅宗佛法,可当我看这本书时,心中竟是惊喜连连。
翻开第一章,许多内容文字,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现实是自造心念的相应呈现,人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创造者。”这岂不就是赛斯所谓“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信念创造实相”吗?
再来,“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圆满的人生呢?首先要去除黏缚于心的习惯性,不自觉的起心动念模式”,这不又是赛斯在《个人实相的本质》中提到的“限制性信念”吗?因为限制性信念的作用,令我们不自觉地陷入错误的思维模式,也创造出种种不快乐及不顺利。
“所有生命中的负面影响都源于自己的想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学习对自己不愉快的遭遇负责。”这也是我一直在讲的“直下承担,外境即心境”,不断的责怪外境,将自己当成环境、他人及疾病的受害者,是于事无补的,唯有直下承担、承认自己是实相的创造者,人才会有解脱的智慧。
“每一个自认为是传达真理的组织,都将其所承接的传统及依此传统所成的组织视为真理,甚而将其保护组织架构的做法和说法凌驾于真理之上,堂而皇之在非真理的舞台上相互较劲,彼此鄙视,争论所谓的最究竟真理为何。”当见了法师告诉我,他将脱离原有的组织框架时,我告诉他:“你当初为什么理由出家?那么就一本初衷地追求你的理想吧!”组织本为弘扬真理而存在,但最后扼杀真理、变成怪兽的也会是组织。赛斯鼓励、赞扬宗教情操,却反对有组织的宗教;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应是那不受一切束缚、规范的觉者,又岂是任何组织所能框架住的?
“精神与物质文明应该是统一、和谐、不能分开的,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皆是偏差。唯有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的文明才能长久。”这和赛斯心法中,物质=能量=精神=意识=爱=创造=一切万有=你=我,完全一致,它是未来亚特兰提斯文明的基本概念,和我最近提倡的未来文明也是一致的 那就是,人类的未来,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将各占一半,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换言之,人们依精神来创造物质,依物质来圆满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圆满是同一条路。”这和赛斯思想中的“意识形成物质”不谋而合,我也常说,“人透过物质实相的学习与成长,来圆满自身灵魂的创造力”、“赛斯家族是来地球出差、旅游、学习、考察兼玩耍的”!
“神创造人,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却被忽略的事实是,神也离了开人。依本体所起用的现象是本体自身的表达。”这就是赛斯心法中“实习神明”的概念,万物皆是由神圣的布
推荐人的话(2)
匹裁剪而成的,万物不只是神圣的被造物,根本就是神圣的延伸。因此,人重新认识自身的神性本质,就是我所说的“实习神明”运动。
“当个体本身体悟到自己既是整体,同时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即是合一,亦是永恒生命的起始点。”这就是禅宗、也是赛斯所说的感觉基调(feelingtone)!佛是本体,是存有,禅是道路,是方法,是进入本体的途径;既无大我,也无小我,既是大我,也是小我,皆是我的显现。
“禅的锻炼是要帮助修行者回到自性的家。”这么多年来,我不断的深入赛斯无尽的爱及赛斯资料无穷的智能,深刻体会这一句话,自性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处处非家、处处家,出家不是离开家,而是回到家;当回到自己心中的家,那就处处皆可为家了。
以上列举第一章许多精采之处。接下来,我要邀请所有的读者,细细品味这一本好书了。
〔推荐人简介〕许添盛,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台北市立疗养院成人精神科医师、台北县立医院身心科主任,现任赛斯身心灵诊院长、赛斯文化发行人、新时代赛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许医师钻研新时代思想十数年,尤偏爱赛斯;同时从事身心灵整体健康研究,对于癌症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独到心得。成立“身心灵整体健康成长团体”、“美丽人生癌症病患成长团体”及“赛斯学院”,并定期受邀至全国各县市、香港及美国等地演讲。着有《绝处逢生》、《我不只是我》、《许医师抗忧郁处方》、《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等十余种书及有声书。
自序(1)
融通异见,追寻开悟之路
苍天不落地,明月照归家,山青芦花白,和盘君自看。
这一篇序不仅是本书的开头,它同时也开启了我另一阶段弘法因缘的序幕。
书中所提及的观念,是以心性为主轴所融合体会的一套普世思想体系,内容包含了大乘、小乘、密乘歧异观念的融通,各宗教永生观念的不同立足点及其在实践上何以造成排它的纷争。由认知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解析人类历史的困境与解决之道,也是本书的重点。本书以无常、缘起、业感、心性为佛法的真谛,以无例外的普世观念贯串全文,揭示心性的普世作用及其具体的实践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是山僧弘法及社会人文的关心方向。
出世破邪宗是我初学佛时所发的愿,出家前即醉心于禅宗,喜欢看禅宗祖师的语录、参究话头公案,不断地追寻开悟的路,参访名山。那时候和弟弟睡同一个房间的上下铺,两个人常常为了一个观念激辩到深夜,妈妈经常被惊醒,起来叫我们俩兄弟不要再吵了:“恁两个常常在仙拼仙,争赢咁有倘吃?卡早困卡有眠!”观念上的激辩淬练了求真的心,也埋下了融通异见的种子。
有一天激辩中,弟弟问我:“禅宗里,若没有开悟就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对吗?”我回答是。他又问:“那你开悟了没?”我回答:“没有。”他逼躐着问:“那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为何这么相信自己的想法?”我愣住了。从此无心于事,无心于万物,疑问始终在心中徘徊,经常反问自己:“让这手动的是谁?”看着动来动去的手指,自问:“到底我是谁?”时而默坐盈泪直至深夜,也失了平日用功的心,每每刚打坐几分钟,心里的疑问就出现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为何要打坐?于是就把腿放下,放下后又觉得不对,自问:“到底是谁要放下腿?”进也不得、退也不得。一直寻求着开悟,后来体会到,原来追寻的目的就是放下,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为了弘法,不顾家人严重反对,我出家了。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住在关房,这段时间是另一个生命的转折点。研读各宗派的知见,发现因时代不同,宗派不同而有知见上的争论,我受困于不同教派、不同师承判教所生的矛盾,期间因求解心切,迫使身心受到很大的压迫和折磨。
不断地思量着判教的争议。了解到佛灭度后不久就有教团的分裂,直到龙树菩萨时代还是有判教的争议,佛教传到中国又发展出很多判教系统,后来在西藏的佛教也发展出自己的判教系统,但彼此之间存在着观念的分歧。心里常疑问着,真理应该要一致,真理只有一个。虽然心里有疑问,但这些庞大的历史宗派纷争岂是我小小个人可以解决的?对于传承说法的怀疑,让自己感到疑惧,予何许人也?竟敢怀疑历史一向被各自宗派所依循的判教观点?判教的争议对我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但若是对宗派争论的问题视而不见,纯粹接受单一传承的论点,我不能。要去弘扬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知见,总觉得不能心安,但要我这小小个人去解开历史包袱的宗派争论,反复自忖,我有这样的能力吗?
内心深处想要究明真相的动力,驱使我开始以禅宗的心性为基础,以修证的原则去化解宗派歧见,从无常、缘起、业感、心性,去融通宗派的异见,试图找到共通的理作为修证的依据并解决争论。当时所经历的身心折磨,就如乌龟脱壳般的痛苦,常常坐在禅凳上或躺在卧榻上流泪至天明。虽然了解心性是修证唯一的路,但是心中迫切地想找出大乘、小乘、密乘同异点,找不出来就是没有办法放下,找不出来就对自己的内心无法交代。有时逼自己到绝境了,就搥打自己的头和身体,想把所有的想法挤回自己的脑袋瓜里。
长跪在佛菩萨面前,誓愿:“我可以为佛法牺牲性命,如果我想的、讲的、努力的方向是错的,请菩萨护法现在就让我死掉,不愿将来祸害众生。”
后来体认到,一切法都是众生业感应出来的,判教理论也是一种业感,不同的判教就代表众
自序(2)
生在不同的因缘所感应出来的业,判教就等于是判众生的业缘,争执判教的对错就等于争执不同众生所感应的业报对错。当闽南人不是必然比当东北人好,当东方人不是必然比当西方人差。凡夫所感应出来的业必然是不圆满,当然也就不必去争论孰是孰非、孰为究竟。再者,判断众生的业缘并不是修行的重点,太多的理论只会遮蔽众生离苦的努力与教法的立义核心,离苦的解脱成就与自利利他才是佛法的核心。
由于传法的因缘,几年前从台湾到了美国教授禅法,看到东方与西方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及各自文化上的不足。更发觉到,不同宗教背负着各自传统的文化架构而传法,导致信教者彼此的排斥更甚于俗人社会,这违背了宗教的慈悲精神。佛教团体在西方社会也作了很多努力,但似乎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则是中西文化思想上有着重大差异。这促使山僧努力抽丝剥茧,思考如何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了解真正的佛法,以解决生命的困境,而不是传达这沉重的传统框架给没有相同文化传统的人。毕竟要弘扬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普世道理。普世的道理不会因种族、历史、地域、国家、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有例外。
再则,依传统的佛教文化来弘法,可以造成文化互动,但是它们无法广传,因为文化不是真理,是因缘所生法。唯有宇宙普遍共通的真理才有办法广传,也只有真理才能解决二元争端,普世的真理是所有的制度系统应该要依循的,也是修行人唯一应该要了解、实践的。传达普世真理是我弘法的基本理念与目的。
出家近二十年,追寻真理的影子一直在内心,始终觉得真理不会有例外,真理一定是普世的。真理本来都是在的,但如果没有经过一番锻炼,放下执著,就没有办法体会真理。而禅宗最宝贵的,就是有一套有效的锻炼系统,而且它的道理讲得最直接、最明白,不拖泥带水。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本书对谣讹的真理思想有绝对的穿透性,它不是市贩知见。写这篇序,是希望藉由阐述山僧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让读者了解并对这本书产生兴趣,进而让更多人了解普世的真理。
陈之藩说:“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想一想,谢谢弟弟就不必了,谢谢三宝师长父母又太俗套,谢谢大众成就又太见外,干脆谢谢山僧自己。
人云我亦云,指来指去月本明,黄梅破布衫,画蛇添足又一桩。
冤必有头债有主,何必更是硬栽名,青山本是多尸骸,日里见隙尘自来。
释见了序于美国加州毗卢禅寺
惯性思维开心门(1)
虚空开口吐广舌
踪影未见万籁奢
弥勒下生无根树
步步莲花引前辙
纵观世界历史,每个国家民族、每个宗教、每个个人都有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但大部分的人不能明了的是,之所以持续经历相同的历史问题,是因为个体或族群的意识形态习惯性地反复开启特定的生命之门,而门的后面就存在着相同问题型态的生活或历史的演化模式。个体一生所经历的问题就是历史或族群问题的缩影,一叶知秋,了解个体必然了解整体;相对的,了解整体也必然了解个体。因此本书将从禅的观念来认识并解构个体的二元问题,进而破除群体的二元迷失观念。若能认清二元的本质,即可了解人类历史、文化及宗教的争端因,更能了解个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当知悉问题的根源后,才可能论及时代文明缺失以及如何加以补救引导,也才能从中了解并改善,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与永恒生命的追寻。真理是生命存在及其运作之理,没有真理,生命存在的问题不会有出路。真理无例外,不会因为人种、时空、族群、宗教等任何因素而有差别,真理就是真理,它是普世的,并且超越一切理论学说。
人从心中不断不自觉地起心动念时,这些起心动念会逐渐塑造出动念的方向模式,而起念所形成的习气模式则会让心更不自觉,人生就由这不自觉的心和其所生的习气想法打开一扇扇的心门。每个起心动念能引生出与其相应的现象,人生中所遇到的经验和结果,都是因为与特定心门连接,构成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种种事实,进而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这个原理清楚说明,人会用习惯性的思考模式去创造习惯性的心门,再制造出自己经常性的问题,以及种种不称心的生活现实。这里所说的“门”,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断、想法、信念和偏见等惯有的起心动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个人都有心,心是无形却可含藏一切,心有无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观念、想法、人格、知识、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无意堆积架构在心中的,这些堆积的种种就会围绕在心中而构成虚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我执自会取代心的清净而主宰着生命。念头从心生起,起心动念当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只是在面对生活上不满意的现象时,人往往不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不自觉的起心动念造成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经验的生活压迫,都是自己不断开启特定心门所造成的,既然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当然只能自己面对问题。所以当问题呈现时,一味埋怨只是浪费能量与生命,这样的“努力”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举例来说,当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不自觉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容易和对方有争执的互动。人可以很轻易说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何不喜欢那个人,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那个人会出现在我面前?为何那个人的出现会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因为不喜欢某人的评价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连结到负面评价和想法,而直接反应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就会怪罪他人让自己感到不顺心,“他人”变成了问题,当下次再见到不喜欢的人时,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反应,也可能将情况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旧盘据在心中,恶性循环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问题以更深层的执著形式延续下去。
无论经历任何事物,人总会以习惯性念头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予以过滤或评价。换句话说,人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驱使,对于特定人、事、物会不自觉地生出相对应的感受与评价。然而这些评价是扭曲事实的看法或解释,所有对于事实的解读,都是透过自我中心的念头分别而生出。举例来说,当遇到自己不满意的现象时,必然习惯性地感到“生气”,并视之为“坏的”经验,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直觉反应,是因为眼前的存在与内心的成见定义的落差起了交互
惯性思维开心门(2)
作用,这落差让定义的念失去依靠,让心波动起念而成情绪。起了定义的念,再紧连着起不满的念,进而起生气的念,一连串生气的念就是阵阵
Content
推荐人的话(1)
推荐人的话(2)
自序(1)
自序(2)
惯性思维开心门(1)
惯性思维开心门(2)
惯性思维开心门(3)
二元思维生冲突
普世原则永恒理(1)
普世原则永恒理(2)
永生的解脱之门(1)
永生的解脱之门(2)
永生的解脱之门(3)
镜中鉴相显症结(1)
镜中鉴相显症结(2)
镜中鉴相显症结(3)
镜中鉴相显症结(4)
放下名相除借口(1)
放下名相除借口(2)
人人尽有光明在(1)
人人尽有光明在(2)
审慎选择正知见(1)
审慎选择正知见(2)
知因识果改命运(1)
知因识果改命运(2)
酸甜苦辣自家种(1)
酸甜苦辣自家种(2)
宗教本怀是收敛(1)
宗教本怀是收敛(2)
推荐人的话(1)
禅宗与赛斯,殊路同归
许添盛
当我询问赛斯文化总编辑对本书的看法时,李总编表情认真地回答:“一本好书!”
身为赛斯家族的掌门人,为这本书写推荐实令我百感交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的亲哥哥,一个我曾期待在人间道路上,为我开路、领航的亲大哥,却毅然于一九九二 我念北医大四那年 剃度出家,令我父亲一度气愤得想带把枪去和老和尚同归于尽,我母亲更是暗夜垂泪长达半年之久。
其实,兄弟俩感情甚为深厚,心中的不舍逐渐转为伤心、愤怒及种种的不谅解。记得有一次,我请他为《许医师安心处方》写推荐,他竟回答我:“身为僧团一员,有所不便!”我大怒,出家所为何事?倘受限于组织,不得清净、自在、解脱,挂碍愈多,又何必出家?
如今恭喜见了法师,终成为毗卢禅寺住持,回归真我,了无挂碍。去年于洛杉机会面,我曾开玩笑,希望见了法师创一套“新时代赛斯佛法”,普渡众生。岂知语出不到一年,玩笑成真。
许多人曾问我,“许医师,何谓赛斯?”我常回答,“最接近赛斯的可谓禅宗,不立文字,不执著于形相、仪轨、业障、因果,万法唯心。”
小时候的我,曾期待与哥哥一同为人生奋斗;伤心之余,命运却给了我更好的发展。实所谓殊途同归。尤其得见见了法师这一本书,更令我感叹命运的奥妙,明明弟弟走的是赛斯心法,哥哥走的是禅宗佛法,可当我看这本书时,心中竟是惊喜连连。
翻开第一章,许多内容文字,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现实是自造心念的相应呈现,人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创造者。”这岂不就是赛斯所谓“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信念创造实相”吗?
再来,“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圆满的人生呢?首先要去除黏缚于心的习惯性,不自觉的起心动念模式”,这不又是赛斯在《个人实相的本质》中提到的“限制性信念”吗?因为限制性信念的作用,令我们不自觉地陷入错误的思维模式,也创造出种种不快乐及不顺利。
“所有生命中的负面影响都源于自己的想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学习对自己不愉快的遭遇负责。”这也是我一直在讲的“直下承担,外境即心境”,不断的责怪外境,将自己当成环境、他人及疾病的受害者,是于事无补的,唯有直下承担、承认自己是实相的创造者,人才会有解脱的智慧。
“每一个自认为是传达真理的组织,都将其所承接的传统及依此传统所成的组织视为真理,甚而将其保护组织架构的做法和说法凌驾于真理之上,堂而皇之在非真理的舞台上相互较劲,彼此鄙视,争论所谓的最究竟真理为何。”当见了法师告诉我,他将脱离原有的组织框架时,我告诉他:“你当初为什么理由出家?那么就一本初衷地追求你的理想吧!”组织本为弘扬真理而存在,但最后扼杀真理、变成怪兽的也会是组织。赛斯鼓励、赞扬宗教情操,却反对有组织的宗教;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应是那不受一切束缚、规范的觉者,又岂是任何组织所能框架住的?
“精神与物质文明应该是统一、和谐、不能分开的,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皆是偏差。唯有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的文明才能长久。”这和赛斯心法中,物质=能量=精神=意识=爱=创造=一切万有=你=我,完全一致,它是未来亚特兰提斯文明的基本概念,和我最近提倡的未来文明也是一致的 那就是,人类的未来,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将各占一半,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换言之,人们依精神来创造物质,依物质来圆满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圆满是同一条路。”这和赛斯思想中的“意识形成物质”不谋而合,我也常说,“人透过物质实相的学习与成长,来圆满自身灵魂的创造力”、“赛斯家族是来地球出差、旅游、学习、考察兼玩耍的”!
“神创造人,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却被忽略的事实是,神也离了开人。依本体所起用的现象是本体自身的表达。”这就是赛斯心法中“实习神明”的概念,万物皆是由神圣的布
推荐人的话(2)
匹裁剪而成的,万物不只是神圣的被造物,根本就是神圣的延伸。因此,人重新认识自身的神性本质,就是我所说的“实习神明”运动。
“当个体本身体悟到自己既是整体,同时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即是合一,亦是永恒生命的起始点。”这就是禅宗、也是赛斯所说的感觉基调(feelingtone)!佛是本体,是存有,禅是道路,是方法,是进入本体的途径;既无大我,也无小我,既是大我,也是小我,皆是我的显现。
“禅的锻炼是要帮助修行者回到自性的家。”这么多年来,我不断的深入赛斯无尽的爱及赛斯资料无穷的智能,深刻体会这一句话,自性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处处非家、处处家,出家不是离开家,而是回到家;当回到自己心中的家,那就处处皆可为家了。
以上列举第一章许多精采之处。接下来,我要邀请所有的读者,细细品味这一本好书了。
〔推荐人简介〕许添盛,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台北市立疗养院成人精神科医师、台北县立医院身心科主任,现任赛斯身心灵诊院长、赛斯文化发行人、新时代赛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许医师钻研新时代思想十数年,尤偏爱赛斯;同时从事身心灵整体健康研究,对于癌症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独到心得。成立“身心灵整体健康成长团体”、“美丽人生癌症病患成长团体”及“赛斯学院”,并定期受邀至全国各县市、香港及美国等地演讲。着有《绝处逢生》、《我不只是我》、《许医师抗忧郁处方》、《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等十余种书及有声书。
自序(1)
融通异见,追寻开悟之路
苍天不落地,明月照归家,山青芦花白,和盘君自看。
这一篇序不仅是本书的开头,它同时也开启了我另一阶段弘法因缘的序幕。
书中所提及的观念,是以心性为主轴所融合体会的一套普世思想体系,内容包含了大乘、小乘、密乘歧异观念的融通,各宗教永生观念的不同立足点及其在实践上何以造成排它的纷争。由认知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解析人类历史的困境与解决之道,也是本书的重点。本书以无常、缘起、业感、心性为佛法的真谛,以无例外的普世观念贯串全文,揭示心性的普世作用及其具体的实践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是山僧弘法及社会人文的关心方向。
出世破邪宗是我初学佛时所发的愿,出家前即醉心于禅宗,喜欢看禅宗祖师的语录、参究话头公案,不断地追寻开悟的路,参访名山。那时候和弟弟睡同一个房间的上下铺,两个人常常为了一个观念激辩到深夜,妈妈经常被惊醒,起来叫我们俩兄弟不要再吵了:“恁两个常常在仙拼仙,争赢咁有倘吃?卡早困卡有眠!”观念上的激辩淬练了求真的心,也埋下了融通异见的种子。
有一天激辩中,弟弟问我:“禅宗里,若没有开悟就不会知道自己是谁?对吗?”我回答是。他又问:“那你开悟了没?”我回答:“没有。”他逼躐着问:“那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为何这么相信自己的想法?”我愣住了。从此无心于事,无心于万物,疑问始终在心中徘徊,经常反问自己:“让这手动的是谁?”看着动来动去的手指,自问:“到底我是谁?”时而默坐盈泪直至深夜,也失了平日用功的心,每每刚打坐几分钟,心里的疑问就出现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为何要打坐?于是就把腿放下,放下后又觉得不对,自问:“到底是谁要放下腿?”进也不得、退也不得。一直寻求着开悟,后来体会到,原来追寻的目的就是放下,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为了弘法,不顾家人严重反对,我出家了。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住在关房,这段时间是另一个生命的转折点。研读各宗派的知见,发现因时代不同,宗派不同而有知见上的争论,我受困于不同教派、不同师承判教所生的矛盾,期间因求解心切,迫使身心受到很大的压迫和折磨。
不断地思量着判教的争议。了解到佛灭度后不久就有教团的分裂,直到龙树菩萨时代还是有判教的争议,佛教传到中国又发展出很多判教系统,后来在西藏的佛教也发展出自己的判教系统,但彼此之间存在着观念的分歧。心里常疑问着,真理应该要一致,真理只有一个。虽然心里有疑问,但这些庞大的历史宗派纷争岂是我小小个人可以解决的?对于传承说法的怀疑,让自己感到疑惧,予何许人也?竟敢怀疑历史一向被各自宗派所依循的判教观点?判教的争议对我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但若是对宗派争论的问题视而不见,纯粹接受单一传承的论点,我不能。要去弘扬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知见,总觉得不能心安,但要我这小小个人去解开历史包袱的宗派争论,反复自忖,我有这样的能力吗?
内心深处想要究明真相的动力,驱使我开始以禅宗的心性为基础,以修证的原则去化解宗派歧见,从无常、缘起、业感、心性,去融通宗派的异见,试图找到共通的理作为修证的依据并解决争论。当时所经历的身心折磨,就如乌龟脱壳般的痛苦,常常坐在禅凳上或躺在卧榻上流泪至天明。虽然了解心性是修证唯一的路,但是心中迫切地想找出大乘、小乘、密乘同异点,找不出来就是没有办法放下,找不出来就对自己的内心无法交代。有时逼自己到绝境了,就搥打自己的头和身体,想把所有的想法挤回自己的脑袋瓜里。
长跪在佛菩萨面前,誓愿:“我可以为佛法牺牲性命,如果我想的、讲的、努力的方向是错的,请菩萨护法现在就让我死掉,不愿将来祸害众生。”
后来体认到,一切法都是众生业感应出来的,判教理论也是一种业感,不同的判教就代表众
自序(2)
生在不同的因缘所感应出来的业,判教就等于是判众生的业缘,争执判教的对错就等于争执不同众生所感应的业报对错。当闽南人不是必然比当东北人好,当东方人不是必然比当西方人差。凡夫所感应出来的业必然是不圆满,当然也就不必去争论孰是孰非、孰为究竟。再者,判断众生的业缘并不是修行的重点,太多的理论只会遮蔽众生离苦的努力与教法的立义核心,离苦的解脱成就与自利利他才是佛法的核心。
由于传法的因缘,几年前从台湾到了美国教授禅法,看到东方与西方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及各自文化上的不足。更发觉到,不同宗教背负着各自传统的文化架构而传法,导致信教者彼此的排斥更甚于俗人社会,这违背了宗教的慈悲精神。佛教团体在西方社会也作了很多努力,但似乎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则是中西文化思想上有着重大差异。这促使山僧努力抽丝剥茧,思考如何让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了解真正的佛法,以解决生命的困境,而不是传达这沉重的传统框架给没有相同文化传统的人。毕竟要弘扬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普世道理。普世的道理不会因种族、历史、地域、国家、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有例外。
再则,依传统的佛教文化来弘法,可以造成文化互动,但是它们无法广传,因为文化不是真理,是因缘所生法。唯有宇宙普遍共通的真理才有办法广传,也只有真理才能解决二元争端,普世的真理是所有的制度系统应该要依循的,也是修行人唯一应该要了解、实践的。传达普世真理是我弘法的基本理念与目的。
出家近二十年,追寻真理的影子一直在内心,始终觉得真理不会有例外,真理一定是普世的。真理本来都是在的,但如果没有经过一番锻炼,放下执著,就没有办法体会真理。而禅宗最宝贵的,就是有一套有效的锻炼系统,而且它的道理讲得最直接、最明白,不拖泥带水。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本书对谣讹的真理思想有绝对的穿透性,它不是市贩知见。写这篇序,是希望藉由阐述山僧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让读者了解并对这本书产生兴趣,进而让更多人了解普世的真理。
陈之藩说:“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想一想,谢谢弟弟就不必了,谢谢三宝师长父母又太俗套,谢谢大众成就又太见外,干脆谢谢山僧自己。
人云我亦云,指来指去月本明,黄梅破布衫,画蛇添足又一桩。
冤必有头债有主,何必更是硬栽名,青山本是多尸骸,日里见隙尘自来。
释见了序于美国加州毗卢禅寺
惯性思维开心门(1)
虚空开口吐广舌
踪影未见万籁奢
弥勒下生无根树
步步莲花引前辙
纵观世界历史,每个国家民族、每个宗教、每个个人都有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但大部分的人不能明了的是,之所以持续经历相同的历史问题,是因为个体或族群的意识形态习惯性地反复开启特定的生命之门,而门的后面就存在着相同问题型态的生活或历史的演化模式。个体一生所经历的问题就是历史或族群问题的缩影,一叶知秋,了解个体必然了解整体;相对的,了解整体也必然了解个体。因此本书将从禅的观念来认识并解构个体的二元问题,进而破除群体的二元迷失观念。若能认清二元的本质,即可了解人类历史、文化及宗教的争端因,更能了解个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当知悉问题的根源后,才可能论及时代文明缺失以及如何加以补救引导,也才能从中了解并改善,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与永恒生命的追寻。真理是生命存在及其运作之理,没有真理,生命存在的问题不会有出路。真理无例外,不会因为人种、时空、族群、宗教等任何因素而有差别,真理就是真理,它是普世的,并且超越一切理论学说。
人从心中不断不自觉地起心动念时,这些起心动念会逐渐塑造出动念的方向模式,而起念所形成的习气模式则会让心更不自觉,人生就由这不自觉的心和其所生的习气想法打开一扇扇的心门。每个起心动念能引生出与其相应的现象,人生中所遇到的经验和结果,都是因为与特定心门连接,构成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种种事实,进而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这个原理清楚说明,人会用习惯性的思考模式去创造习惯性的心门,再制造出自己经常性的问题,以及种种不称心的生活现实。这里所说的“门”,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断、想法、信念和偏见等惯有的起心动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个人都有心,心是无形却可含藏一切,心有无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观念、想法、人格、知识、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无意堆积架构在心中的,这些堆积的种种就会围绕在心中而构成虚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我执自会取代心的清净而主宰着生命。念头从心生起,起心动念当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只是在面对生活上不满意的现象时,人往往不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不自觉的起心动念造成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经验的生活压迫,都是自己不断开启特定心门所造成的,既然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当然只能自己面对问题。所以当问题呈现时,一味埋怨只是浪费能量与生命,这样的“努力”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举例来说,当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不自觉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容易和对方有争执的互动。人可以很轻易说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何不喜欢那个人,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那个人会出现在我面前?为何那个人的出现会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因为不喜欢某人的评价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连结到负面评价和想法,而直接反应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就会怪罪他人让自己感到不顺心,“他人”变成了问题,当下次再见到不喜欢的人时,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反应,也可能将情况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旧盘据在心中,恶性循环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问题以更深层的执著形式延续下去。
无论经历任何事物,人总会以习惯性念头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予以过滤或评价。换句话说,人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驱使,对于特定人、事、物会不自觉地生出相对应的感受与评价。然而这些评价是扭曲事实的看法或解释,所有对于事实的解读,都是透过自我中心的念头分别而生出。举例来说,当遇到自己不满意的现象时,必然习惯性地感到“生气”,并视之为“坏的”经验,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直觉反应,是因为眼前的存在与内心的成见定义的落差起了交互
惯性思维开心门(2)
作用,这落差让定义的念失去依靠,让心波动起念而成情绪。起了定义的念,再紧连着起不满的念,进而起生气的念,一连串生气的念就是阵阵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但用此心
313.8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