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1)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2)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3)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4)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1)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2)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3)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4)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1)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2)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3)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1)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2)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3)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4)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5)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1)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2)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3)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1)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2)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3)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4)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5)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1)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2)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3)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4)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5)
二.忍辱才能负重(1)
二.忍辱才能负重(2)
二.忍辱才能负重(3)
二.忍辱才能负重(4)
二.忍辱才能负重(5)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1)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2)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3)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1)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2)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3)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4)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1)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2)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3)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1)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2)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3)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4)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1)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2)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3)
四.人性=神性+魔性(1)
四.人性=神性+魔性(2)
四.人性=神性+魔性(3)
四.人性=神性+魔性(4)
四.人性=神性+魔性(5)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1)
曾参锄草时将瓜秧锄掉了,他父亲气得用棒子打他,他不躲不避,被打得昏死过去。
他本以为这样做体现了最大的孝心,不料老师不但不赞扬,反而将关在门外,让他好好反省……
“老木”曾参又挨老师骂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笑出了泪水。
这一笑,让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才发觉:自己刚才做了一场梦。
我躺在床上,痴痴地看着窗外。
月明星稀,秋风瑟瑟。
我回想着刚才的梦境,也回想着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所有岁月。
那些美好的往昔,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历历如画。
仿佛一切都没有失去,仿佛老师还在我的身边。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老师早已逝去,留下我和那些弟子们,在怀念中度过新的一天又一天。
想到这里,泪水又悄然打湿了枕巾。
但是,为什么梦中又想起曾参来呢?
为什么他被老师“尅”,我反而那样高兴呢?
要知道,他也是老师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啊!
要知道,老师还将自己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他教育啊!
要知道,他被人称为“超级孝子”啊!
到底在哪一点上,使我觉得与他格格不入呢?
我躺在床上,痴痴发呆,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这样的情景——
那一天,我遵照老师的吩咐去外地办事,回来后,正要进学堂的大门,却发现曾参,这个成为老师的弟子还不到10天的小师弟,呆呆地站在门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我不由问:
“小师弟,你怎么不进去啊?”
他哭丧着脸说:
“老师在生我的气,不让我进去。”
我抬头一看,门果然是关的。
据我所知,老师固然有时候对学生很严厉,但也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惩罚。何况,曾参还是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啊。
“究竟为什么啊?”我关切地问。
“我也不知道。” 曾参一脸的茫然。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2)
我开始“咚咚咚咚”地敲门。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师弟冉求的声音:
“别敲了,曾参,等你想通以后再来吧!”
“冉求,开门,是我。”我大声说。
门“吱呀”一声开了。
我快步走了进去,曾参也想跟进来,但冉求将他挡在了门外。
大门又关上了。
老师正在讲课,见我进来,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我快点坐好。
终于下课了,老师向我简单询问了一下办事的情况,然后问:
“曾参还在门口吗?”
“在。”
“曾点呢?”
“老师,我在。”
曾点皱着眉头站起来,看起来很不开心。他是曾参的父亲,也是老师的学生。
“好,既然曾点也来了,就把曾参叫进来吧。”
曾参低着头怯生生走进来,仿佛真的犯了什么大错。
不知为什么,我很看不惯他那毕恭毕敬的样子,就在他成为新生的第一天,我偷偷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老木”。
你看他,年纪不大,却是一副干什么都循规蹈矩的模样。老师说一他就绝对是一,老师说二他就绝对是二。嘴唇却总是绷得紧紧的,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这些天,就没见他笑过。
他看来不是一个惹事的人啊,怎么会遭到老师这样重的处罚呢?
这时,老师先看了看曾点,又看了看曾参,然后慢慢地说:
“你们是父子,又都是我的学生,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过了许久,曾点说:
“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那样打儿子。”
老师微微点了点头,又转过脸来问曾参:
“那你呢?你挨了打,我为什么还要罚你站在门外呢?”
“肯定是我帮父亲做事时不用心,我以后一定改正。”
老师看了他好一会,接着又问:
“还有别的原因吗?”
“老木”很认真地想了好一会,最后摇了摇头说:
“老师,弟子愚钝,想不出更多的原因来。如果有,肯定是我孝心不够,惹得父亲生气。”
“老木”仍旧一脸的茫然。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3)
老师叹了口气说:
“唉,你呀!”
接着,对曾点说,
“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说一下吧。”
原来,曾参前两天帮助父亲在瓜田锄草,干活时,不知又想起老师讲过的哪句话,锄头下去,没有锄到草,却将瓜秧一根根铲断了。
在前面干活的曾点,不经意间回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连忙喊:
“唉,往哪里锄啊,小心瓜秧……”
话还没说完,又一棵瓜秧被铲断了!
曾点气急了,一把夺过锄头,大声责骂:
“你瞎了吗?看看你干的好事!”
曾参这才猛然警醒,小声说:
“可我刚刚在想老师讲的课……”
这一辩解,曾点的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了。他随手抄过一根粗木棍,对着曾参就是一顿痛打:
“这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田里?别人是越学越聪明,你是越学越愚蠢。有你这样混账的儿子吗?”
曾参既不躲闪也不求饶。曾点越打越生气……
曾参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
曾点吓得不知所措。
没想到的是,曾参一醒过来,竟然不顾伤痛,强撑着站起来,满面笑容地对父亲说:
“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该不会累坏吧?”
过了一会,他回到屋里,拿起琴边弹边唱起来,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安然无恙。
听完曾点的讲述,老师要大家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个新同学,比曾参入学早不了几天,两人年龄相仿。他看了看老师,说:
“我们几位新同学的意见是,曾参铲断瓜秧固然不对,可是他后面的行为却做得很好。这些天老师一直给我们讲孝道,曾参的做法,正符合老师的教导啊。”
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老师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曾参说:
“曾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曾参说: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该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4)
“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啊!”
老师说。
但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可惜,你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
“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老木”脸色惨白,额头沁出了汗珠儿,说:
“老师,我知错了,以后一定改。”
老师接着对曾点说:
“你是最早跟随我的学生之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更应该懂得为人、为父和君子之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怎么能够这样痛打他?我曾再三对你们说:我们的学问,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国平天下。你应不应该反思啊?”
“老师指责的是,弟子记住了,今后一定改正。”
曾点也满头是汗地点头。
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们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老师的学问,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而且,这不仅固化了我认为曾参真是“老木”的印象,同时也加强了我对学习应该更加灵活的重视。
[子贡学记]
老师对曾参的责罚让我也很受教育:
读书人最不应该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成为书呆子。
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变通和灵活运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人的教条;
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书呆子!
活学活用,才能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1)
鲁国颁布了一项政令:凡能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者,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我一次赎回了15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却没有领取赎金和赏金。
本来我认为自己这是在实践老师所倡导的“仁”,但老师却批评了我……
我正为老师对“老木”曾参的批评而暗自开心,真没想到:过不久,同样的命运也落到我身上——
我竟然也被老师关到门外了!
这件事,在同学中引起的的轰动,比起“曾参事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知道:曾参只是个新生,而我却是追随老师十多年的“明星学生”啊!
不仅如此,曾参挨批,是由于他太死板了。而我,恰恰是同学中被公认为最灵活的人之一。
而最最难以理解的是,我的被罚,竟然是因为做了一件谁都认为正确的“好事”!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鲁国的国君沉湎于酒色,导致大权旁落。几位执政大臣又争权夺利,使得原本强大的国家日渐贫弱。周围的齐国、吴国和晋国便趁火打劫,或者强占鲁国的土地,或者掳掠鲁国的人口、牲畜。当时,被掳走沦为别国奴隶的鲁国百姓很多。
这样的事,不仅激起国内极大的民愤,在国外,也大大损害了鲁国的形象。于是,鲁国国君颁布了一项政令:
凡有人能够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
在老师的学生中,穷苦的大有人在,而我恰恰相反,从小跟随父亲做生意,20来岁成为老师的学生后,我不仅已经有了七八年的从商经历,更有了一定的金钱积累。加上我在跟随老师上课的同时,经常有机会从商,所以钱对我而言,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当我看到鲁国这项政策后,我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次在卫国,我发现了15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便一次他他们赎出并带回鲁国了
那些被我赎出来的奴隶和他们的家人都对我感恩戴德,我也很高兴。
多日的奔波让我备感劳累。回到鲁国的那天晚上,正准备早点休息,门却被敲开了。
原来,我赎回的那些奴隶,已经向主管这件事情的部门做了汇报。负责此事的大夫正愁没人带头,非常高兴,立刻请示国君,当晚便将钱送到我家里来了,还准备大力宣传,将我树成典型。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2)
我没有接受那些赏钱,也不同意树典型的做法,对他们说:
“我一直经商,经济上比较宽裕,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能为国家省一点就省一点吧!而且我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事要以仁义为先。”
他们听了,都露出敬佩的神情,说:
“不愧是孔子先生的弟子啊!境界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听了他们的话,我不免有些得意,想到此举为老师增了光,于是心中格外高兴。
第二天,我睡了个懒觉,快到中午时,才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悠哉游哉地往学校赶。
一路上,春光明媚,杂花耀眼,黄莺乱鸣。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也吃了闭门羹!
门里面一位新来的小师弟对我说:
“你是子贡师兄吧,老师特意叮嘱:让你在门外好好反思一下在赎人这件事上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一时愣住了,想不到当初“老木”曾参被关在门外的丢人经历,竟然会在我子贡身上重演。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赎人的事,怎么会错呢?
直到一会下课,才有人打开大门,让我进去。
见到了老师,我请他指点自己错在了哪里,老师却让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满肚子委屈地说:
“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行仁义吗?不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我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事,而且还为国家省钱,如果连这样的事都要受指责,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做君子了。”
老师又问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次我可比“老木”有脸面多了,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颜回、子路等,无一不站在我这边。
老师微微一笑说:
“看来大家都认为子贡做的是对的。我希望你们思考问题不妨多些角度,你们有没有想过,他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还不简单,肯定是人人向子贡学习,争相为国家和别人谋利益!”
子路心直口快,当即回答说。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3)
原宪师弟也说:
“坦率地说,子贡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作为一个商人,他能有这样的善心和行为,说明他是一个能为别人谋福利的商人,是一个用仁义道德武装自己的商人。我以后得多和他交流。”
老师看了大家一眼,说: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子贡的做法,在思想和行为上确实很无私很高尚,但你们想过没有,他的做法,对国家推行这项政令,有没有反面的作用呢?”
Content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1)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2)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3)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4)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1)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2)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3)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4)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1)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2)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3)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1)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2)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3)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4)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5)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1)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2)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3)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1)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2)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3)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4)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5)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1)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2)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3)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4)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5)
二.忍辱才能负重(1)
二.忍辱才能负重(2)
二.忍辱才能负重(3)
二.忍辱才能负重(4)
二.忍辱才能负重(5)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1)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2)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3)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1)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2)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3)
四.做一只伟大的“丧家犬”(4)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1)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2)
一.千万别碰人性的“雷区”(3)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1)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2)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3)
二.身正也怕影子斜(4)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1)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2)
三.标准要高,姿态要低(3)
四.人性=神性+魔性(1)
四.人性=神性+魔性(2)
四.人性=神性+魔性(3)
四.人性=神性+魔性(4)
四.人性=神性+魔性(5)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1)
曾参锄草时将瓜秧锄掉了,他父亲气得用棒子打他,他不躲不避,被打得昏死过去。
他本以为这样做体现了最大的孝心,不料老师不但不赞扬,反而将关在门外,让他好好反省……
“老木”曾参又挨老师骂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笑出了泪水。
这一笑,让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才发觉:自己刚才做了一场梦。
我躺在床上,痴痴地看着窗外。
月明星稀,秋风瑟瑟。
我回想着刚才的梦境,也回想着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所有岁月。
那些美好的往昔,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历历如画。
仿佛一切都没有失去,仿佛老师还在我的身边。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老师早已逝去,留下我和那些弟子们,在怀念中度过新的一天又一天。
想到这里,泪水又悄然打湿了枕巾。
但是,为什么梦中又想起曾参来呢?
为什么他被老师“尅”,我反而那样高兴呢?
要知道,他也是老师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啊!
要知道,老师还将自己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他教育啊!
要知道,他被人称为“超级孝子”啊!
到底在哪一点上,使我觉得与他格格不入呢?
我躺在床上,痴痴发呆,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这样的情景——
那一天,我遵照老师的吩咐去外地办事,回来后,正要进学堂的大门,却发现曾参,这个成为老师的弟子还不到10天的小师弟,呆呆地站在门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我不由问:
“小师弟,你怎么不进去啊?”
他哭丧着脸说:
“老师在生我的气,不让我进去。”
我抬头一看,门果然是关的。
据我所知,老师固然有时候对学生很严厉,但也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惩罚。何况,曾参还是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啊。
“究竟为什么啊?”我关切地问。
“我也不知道。” 曾参一脸的茫然。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2)
我开始“咚咚咚咚”地敲门。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师弟冉求的声音:
“别敲了,曾参,等你想通以后再来吧!”
“冉求,开门,是我。”我大声说。
门“吱呀”一声开了。
我快步走了进去,曾参也想跟进来,但冉求将他挡在了门外。
大门又关上了。
老师正在讲课,见我进来,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我快点坐好。
终于下课了,老师向我简单询问了一下办事的情况,然后问:
“曾参还在门口吗?”
“在。”
“曾点呢?”
“老师,我在。”
曾点皱着眉头站起来,看起来很不开心。他是曾参的父亲,也是老师的学生。
“好,既然曾点也来了,就把曾参叫进来吧。”
曾参低着头怯生生走进来,仿佛真的犯了什么大错。
不知为什么,我很看不惯他那毕恭毕敬的样子,就在他成为新生的第一天,我偷偷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老木”。
你看他,年纪不大,却是一副干什么都循规蹈矩的模样。老师说一他就绝对是一,老师说二他就绝对是二。嘴唇却总是绷得紧紧的,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这些天,就没见他笑过。
他看来不是一个惹事的人啊,怎么会遭到老师这样重的处罚呢?
这时,老师先看了看曾点,又看了看曾参,然后慢慢地说:
“你们是父子,又都是我的学生,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过了许久,曾点说:
“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那样打儿子。”
老师微微点了点头,又转过脸来问曾参:
“那你呢?你挨了打,我为什么还要罚你站在门外呢?”
“肯定是我帮父亲做事时不用心,我以后一定改正。”
老师看了他好一会,接着又问:
“还有别的原因吗?”
“老木”很认真地想了好一会,最后摇了摇头说:
“老师,弟子愚钝,想不出更多的原因来。如果有,肯定是我孝心不够,惹得父亲生气。”
“老木”仍旧一脸的茫然。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3)
老师叹了口气说:
“唉,你呀!”
接着,对曾点说,
“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说一下吧。”
原来,曾参前两天帮助父亲在瓜田锄草,干活时,不知又想起老师讲过的哪句话,锄头下去,没有锄到草,却将瓜秧一根根铲断了。
在前面干活的曾点,不经意间回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连忙喊:
“唉,往哪里锄啊,小心瓜秧……”
话还没说完,又一棵瓜秧被铲断了!
曾点气急了,一把夺过锄头,大声责骂:
“你瞎了吗?看看你干的好事!”
曾参这才猛然警醒,小声说:
“可我刚刚在想老师讲的课……”
这一辩解,曾点的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了。他随手抄过一根粗木棍,对着曾参就是一顿痛打:
“这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田里?别人是越学越聪明,你是越学越愚蠢。有你这样混账的儿子吗?”
曾参既不躲闪也不求饶。曾点越打越生气……
曾参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
曾点吓得不知所措。
没想到的是,曾参一醒过来,竟然不顾伤痛,强撑着站起来,满面笑容地对父亲说:
“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该不会累坏吧?”
过了一会,他回到屋里,拿起琴边弹边唱起来,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安然无恙。
听完曾点的讲述,老师要大家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个新同学,比曾参入学早不了几天,两人年龄相仿。他看了看老师,说:
“我们几位新同学的意见是,曾参铲断瓜秧固然不对,可是他后面的行为却做得很好。这些天老师一直给我们讲孝道,曾参的做法,正符合老师的教导啊。”
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老师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曾参说:
“曾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曾参说: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该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4)
“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啊!”
老师说。
但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可惜,你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
“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老木”脸色惨白,额头沁出了汗珠儿,说:
“老师,我知错了,以后一定改。”
老师接着对曾点说:
“你是最早跟随我的学生之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更应该懂得为人、为父和君子之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怎么能够这样痛打他?我曾再三对你们说:我们的学问,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国平天下。你应不应该反思啊?”
“老师指责的是,弟子记住了,今后一定改正。”
曾点也满头是汗地点头。
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们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老师的学问,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而且,这不仅固化了我认为曾参真是“老木”的印象,同时也加强了我对学习应该更加灵活的重视。
[子贡学记]
老师对曾参的责罚让我也很受教育:
读书人最不应该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成为书呆子。
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变通和灵活运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人的教条;
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书呆子!
活学活用,才能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1)
鲁国颁布了一项政令:凡能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者,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我一次赎回了15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却没有领取赎金和赏金。
本来我认为自己这是在实践老师所倡导的“仁”,但老师却批评了我……
我正为老师对“老木”曾参的批评而暗自开心,真没想到:过不久,同样的命运也落到我身上——
我竟然也被老师关到门外了!
这件事,在同学中引起的的轰动,比起“曾参事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知道:曾参只是个新生,而我却是追随老师十多年的“明星学生”啊!
不仅如此,曾参挨批,是由于他太死板了。而我,恰恰是同学中被公认为最灵活的人之一。
而最最难以理解的是,我的被罚,竟然是因为做了一件谁都认为正确的“好事”!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鲁国的国君沉湎于酒色,导致大权旁落。几位执政大臣又争权夺利,使得原本强大的国家日渐贫弱。周围的齐国、吴国和晋国便趁火打劫,或者强占鲁国的土地,或者掳掠鲁国的人口、牲畜。当时,被掳走沦为别国奴隶的鲁国百姓很多。
这样的事,不仅激起国内极大的民愤,在国外,也大大损害了鲁国的形象。于是,鲁国国君颁布了一项政令:
凡有人能够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
在老师的学生中,穷苦的大有人在,而我恰恰相反,从小跟随父亲做生意,20来岁成为老师的学生后,我不仅已经有了七八年的从商经历,更有了一定的金钱积累。加上我在跟随老师上课的同时,经常有机会从商,所以钱对我而言,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当我看到鲁国这项政策后,我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次在卫国,我发现了15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便一次他他们赎出并带回鲁国了
那些被我赎出来的奴隶和他们的家人都对我感恩戴德,我也很高兴。
多日的奔波让我备感劳累。回到鲁国的那天晚上,正准备早点休息,门却被敲开了。
原来,我赎回的那些奴隶,已经向主管这件事情的部门做了汇报。负责此事的大夫正愁没人带头,非常高兴,立刻请示国君,当晚便将钱送到我家里来了,还准备大力宣传,将我树成典型。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2)
我没有接受那些赏钱,也不同意树典型的做法,对他们说:
“我一直经商,经济上比较宽裕,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能为国家省一点就省一点吧!而且我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事要以仁义为先。”
他们听了,都露出敬佩的神情,说:
“不愧是孔子先生的弟子啊!境界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听了他们的话,我不免有些得意,想到此举为老师增了光,于是心中格外高兴。
第二天,我睡了个懒觉,快到中午时,才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悠哉游哉地往学校赶。
一路上,春光明媚,杂花耀眼,黄莺乱鸣。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也吃了闭门羹!
门里面一位新来的小师弟对我说:
“你是子贡师兄吧,老师特意叮嘱:让你在门外好好反思一下在赎人这件事上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一时愣住了,想不到当初“老木”曾参被关在门外的丢人经历,竟然会在我子贡身上重演。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赎人的事,怎么会错呢?
直到一会下课,才有人打开大门,让我进去。
见到了老师,我请他指点自己错在了哪里,老师却让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满肚子委屈地说:
“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行仁义吗?不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我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事,而且还为国家省钱,如果连这样的事都要受指责,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做君子了。”
老师又问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次我可比“老木”有脸面多了,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颜回、子路等,无一不站在我这边。
老师微微一笑说:
“看来大家都认为子贡做的是对的。我希望你们思考问题不妨多些角度,你们有没有想过,他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还不简单,肯定是人人向子贡学习,争相为国家和别人谋利益!”
子路心直口快,当即回答说。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3)
原宪师弟也说:
“坦率地说,子贡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作为一个商人,他能有这样的善心和行为,说明他是一个能为别人谋福利的商人,是一个用仁义道德武装自己的商人。我以后得多和他交流。”
老师看了大家一眼,说: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子贡的做法,在思想和行为上确实很无私很高尚,但你们想过没有,他的做法,对国家推行这项政令,有没有反面的作用呢?”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亲爱的孔子老师 :子贡的10堂智慧课
479.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