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版权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2011.6重印)
ISBN 978-7-5104-0755-0-1
Ⅰ.乌… Ⅱ.古… 戴… Ⅲ.群众心理学—研究 Ⅳ.C912.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36552号
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著 戴光年 译
本书策划:李异鸣
特约编辑:张坤
责任编辑:陈晓云
责任印制:李一鸣 黄厚清
封面设计:蒋宏工作室
出版发行:新世界出版社
社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100037)
发行部:(010)6899 5968(010) 6899 8733(传真)
总编室:(010)6899 5424(010) 6832 6679(传真)
http://www.nwp.cn
http://www.newworld-press.com
版权部:+8610 6899 6306
版权部电子邮箱:frank@nwp.com.cn
目录
版权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2)构成群体的条件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6)群体质变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8)第一个原因:本能
(9)第二个原因:传染
(10)第三个原因:暗示
(11)野蛮的玩偶
(12)群体的行为
(13)奇迹的创造者
(14)你不会接受的观念
(15)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
(16)群体极端表现(上)
(17)群体极端表现(下)
(18)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19)群体不承认障碍
(20)引发冲动的导火索
(21)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第二章 群众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
(3)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
(4)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
(5)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
(6)群体的谎言(上)
(7)群体的谎言(下)
(8)妇孺言论不可轻信
(9)群体只会撒谎
(10)群众杜撰的历史(上)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
(13)群体的极端感情(上)
(14)群体的极端感情(下)
(15)打动群体的东西
(16)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
(17)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
(18)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
(19)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
(20)群体渴望强权
(21)群体的保守本能
(22)群体的道德(上)
(23)群体的道德(下)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
(3)群体难于被动摇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5)群体的想象力(上)
(6)群体的想象力(下)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2)第一条导火索:民族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
(2)第一:形象
(3)第二:词语和套话
(4)第三:幻觉
(5)第四:经验
(6)第五:理性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领袖
(2)领袖是如何炼成的
(3)领袖召唤信仰狂潮
(4)领袖的权威
(5)两类不同的领袖(上)
(6)两类不同的领袖(下)
(7)领袖的名望
(8)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
(9)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
(10)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三:传染
(11)传染来源于模仿
(12)你逃不掉传染
(13)比财富更诱人的东西
(14)第一类名望
(15)第二类名望
(16)如何取博得个人名望
(17)另一种博得名望的方法
(18)如何不让你的名望流失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两类信念与意见
(2)信仰的变化范围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众
(4)形形色色的意见
(5)意见的循环过程
(6)缭乱的当代形势
(7)媒体的堕落
(8)历史观的消亡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群体的两大类别
(2)异质性群体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4)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拒绝认罪的罪犯
(2)不平常的犯罪
(3)群体犯罪的历史
(4)犯罪群体的特征(上)
(5)犯罪群体的特征(下)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的智力泯灭
(2)陪审团的坚定立场
(3)陪审团最痛恨的人
(4)陪审团最怜悯的人
(5)掌控陪审团的秘诀
(6)陪审团的人道色彩
第四章 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的特征
(2)如何在选举中取得成功
(3)用言语控制选民
(4)选民群体拒绝理性
(5)选民是被操纵的群体
(6)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上)
(7)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下)
(8)民族精神的深层作用
第五章 议会
(1)没有明智的议会
(2)议会的特征
(3)议而不决的议会
(4)议会中领袖的影响力
(5)如何影响议会(上)
(6)如何影响议会(下)
(7)议会的名望崇拜
(8)游走在情感的两极
(9)议会的两大险情(上)
(10)议会的两大险情(下)
结束章 民族存亡的关头
(1)历史的发展规律(上)
(2)历史的发展规律(下)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
或许我们会认为,虽然这些人是一个群体,但他们之中每一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与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但是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关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术语可以表述,我们只能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
这个组织化的群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2)构成群体的条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中,这还不足以构成组织化群体的特点,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群虽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但是这些人的目标各有不同,构不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上,但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的话,那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
较为典型是的这种激烈感情的促动,比如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时考虑这同一个问题,那么这些原本是独立的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散处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凑在同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有时候三五个人会形成一个群体,而成千上万的人却未必会发生这种心理现象。
任何时候一个民族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的场合——他们的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但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任何区别。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体还会表现出一些附带的特性。
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那么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群体的附带特性不同,而且,群体的精神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群体进行一下分类。
所的群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不管群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但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一致性。
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还会有不同的附带特点。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其附带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的普遍特性辨认出群体来,同时又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附带特性将他们区别开来。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群体的共同特性。
我们就像是自然科学家一样,先将人类分成一个大的族系,找到并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拥有的特点,然后再区分出不同族系的个性特点。
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多了,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
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体心理同样有所不同。
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即使群体承受着同种类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强度不同,群体的心理表现仍然会有所不同。
以上诸多因素的变化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困难,但幸好,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会遭遇到这些困难。
比如说,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再比如说,只有环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显的单一性。
诸多权威资料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那些最残暴的成员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现最为温和的人。当环境正常的时候,他们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员。而当环境突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邪恶与残暴,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此前的那种善良与谨小慎微之中去,成为最老实最温顺的民众,拿破仑就是在他们之中找到了最恭谨的臣民的。
但是我们没办法对群体强弱程度不同的组织做出全面的研究,我们最多能够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群体可以演化成一个什么模样——不管它最终变成什么模样,肯定不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也只有在这种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来一种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我们甚至能够看到这期间所有的变化细节。
同样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才会体现出其规律性的变化。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中,有一些可能与独立的个人没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却是完全属于群体所特有的,这些特性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具体体现出来,可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的举止表现也就不可思议地体现出了这一特性。
这种奇异的特性也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目标。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
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是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有机质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它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是缺乏统计学上的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像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完全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
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或丝毫的相近之处。
(6)群体质变的症因
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这一点是很容易得到证明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我们确有探究这其中症因的必要性的话,那么就不能忽视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绝对正确的思维分析——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因素是我们最熟知的,但这种力量在我们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被动的、不值一提的。
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的观察总是无一例外地陷入困惑之中,只有最细心的分析家与最敏锐的观察家,才有可能洞穿潜意识的黑洞,窥知到一点点主导着我们行为的无意识动机。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得以一窥潜意识的暗黑世界的真相——积淤在这个深层次结构之中的是生物无数个世代传承相递的无计其数的共同特征,正是这些永远也不为我们所知的共同特征构成了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
文学家使用一种更易于为公众接受的方式来描述这一潜隐的共同特性——宿命!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行动做出解释——但在这个旨在为了让人们信服的理性解释背后,潜藏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说出来的真正原因。
即使这个“真正原因”也是靠不住的,在此之后是许多就连我们自己都一无所知的神秘原因。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的欲念构成了每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尤其是在这种秉性上,同属于一个种族的个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时候,这种微小的差别更多地体现在意识的层次面上——比如说,后天教育的结果。
教育固然能够让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仍然是这种固结在基因链条上的独特遗传资讯。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
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
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智力上的差别天高地远,一个补鞋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2011.6重印)
ISBN 978-7-5104-0755-0-1
Ⅰ.乌… Ⅱ.古… 戴… Ⅲ.群众心理学—研究 Ⅳ.C912.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36552号
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著 戴光年 译
本书策划:李异鸣
特约编辑:张坤
责任编辑:陈晓云
责任印制:李一鸣 黄厚清
封面设计:蒋宏工作室
出版发行:新世界出版社
社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100037)
发行部:(010)6899 5968(010) 6899 8733(传真)
总编室:(010)6899 5424(010) 6832 6679(传真)
http://www.nwp.cn
http://www.newworld-press.com
版权部:+8610 6899 6306
版权部电子邮箱:frank@nwp.com.cn
目录
版权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2)构成群体的条件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6)群体质变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8)第一个原因:本能
(9)第二个原因:传染
(10)第三个原因:暗示
(11)野蛮的玩偶
(12)群体的行为
(13)奇迹的创造者
(14)你不会接受的观念
(15)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
(16)群体极端表现(上)
(17)群体极端表现(下)
(18)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19)群体不承认障碍
(20)引发冲动的导火索
(21)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第二章 群众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
(3)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
(4)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
(5)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
(6)群体的谎言(上)
(7)群体的谎言(下)
(8)妇孺言论不可轻信
(9)群体只会撒谎
(10)群众杜撰的历史(上)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
(13)群体的极端感情(上)
(14)群体的极端感情(下)
(15)打动群体的东西
(16)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
(17)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
(18)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
(19)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
(20)群体渴望强权
(21)群体的保守本能
(22)群体的道德(上)
(23)群体的道德(下)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
(3)群体难于被动摇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5)群体的想象力(上)
(6)群体的想象力(下)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2)第一条导火索:民族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
(2)第一:形象
(3)第二:词语和套话
(4)第三:幻觉
(5)第四:经验
(6)第五:理性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领袖
(2)领袖是如何炼成的
(3)领袖召唤信仰狂潮
(4)领袖的权威
(5)两类不同的领袖(上)
(6)两类不同的领袖(下)
(7)领袖的名望
(8)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
(9)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
(10)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三:传染
(11)传染来源于模仿
(12)你逃不掉传染
(13)比财富更诱人的东西
(14)第一类名望
(15)第二类名望
(16)如何取博得个人名望
(17)另一种博得名望的方法
(18)如何不让你的名望流失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两类信念与意见
(2)信仰的变化范围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众
(4)形形色色的意见
(5)意见的循环过程
(6)缭乱的当代形势
(7)媒体的堕落
(8)历史观的消亡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群体的两大类别
(2)异质性群体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4)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拒绝认罪的罪犯
(2)不平常的犯罪
(3)群体犯罪的历史
(4)犯罪群体的特征(上)
(5)犯罪群体的特征(下)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的智力泯灭
(2)陪审团的坚定立场
(3)陪审团最痛恨的人
(4)陪审团最怜悯的人
(5)掌控陪审团的秘诀
(6)陪审团的人道色彩
第四章 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的特征
(2)如何在选举中取得成功
(3)用言语控制选民
(4)选民群体拒绝理性
(5)选民是被操纵的群体
(6)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上)
(7)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下)
(8)民族精神的深层作用
第五章 议会
(1)没有明智的议会
(2)议会的特征
(3)议而不决的议会
(4)议会中领袖的影响力
(5)如何影响议会(上)
(6)如何影响议会(下)
(7)议会的名望崇拜
(8)游走在情感的两极
(9)议会的两大险情(上)
(10)议会的两大险情(下)
结束章 民族存亡的关头
(1)历史的发展规律(上)
(2)历史的发展规律(下)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
或许我们会认为,虽然这些人是一个群体,但他们之中每一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与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但是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关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术语可以表述,我们只能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
这个组织化的群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2)构成群体的条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中,这还不足以构成组织化群体的特点,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群虽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但是这些人的目标各有不同,构不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上,但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的话,那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
较为典型是的这种激烈感情的促动,比如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时考虑这同一个问题,那么这些原本是独立的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散处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凑在同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有时候三五个人会形成一个群体,而成千上万的人却未必会发生这种心理现象。
任何时候一个民族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的场合——他们的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但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任何区别。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体还会表现出一些附带的特性。
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那么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群体的附带特性不同,而且,群体的精神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群体进行一下分类。
所的群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不管群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但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一致性。
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还会有不同的附带特点。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其附带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的普遍特性辨认出群体来,同时又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附带特性将他们区别开来。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群体的共同特性。
我们就像是自然科学家一样,先将人类分成一个大的族系,找到并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拥有的特点,然后再区分出不同族系的个性特点。
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多了,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
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体心理同样有所不同。
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即使群体承受着同种类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强度不同,群体的心理表现仍然会有所不同。
以上诸多因素的变化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困难,但幸好,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会遭遇到这些困难。
比如说,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再比如说,只有环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显的单一性。
诸多权威资料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那些最残暴的成员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现最为温和的人。当环境正常的时候,他们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员。而当环境突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邪恶与残暴,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此前的那种善良与谨小慎微之中去,成为最老实最温顺的民众,拿破仑就是在他们之中找到了最恭谨的臣民的。
但是我们没办法对群体强弱程度不同的组织做出全面的研究,我们最多能够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群体可以演化成一个什么模样——不管它最终变成什么模样,肯定不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也只有在这种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来一种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我们甚至能够看到这期间所有的变化细节。
同样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才会体现出其规律性的变化。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中,有一些可能与独立的个人没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却是完全属于群体所特有的,这些特性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具体体现出来,可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的举止表现也就不可思议地体现出了这一特性。
这种奇异的特性也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目标。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
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是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有机质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它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是缺乏统计学上的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像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完全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
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或丝毫的相近之处。
(6)群体质变的症因
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这一点是很容易得到证明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我们确有探究这其中症因的必要性的话,那么就不能忽视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的绝对正确的思维分析——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因素是我们最熟知的,但这种力量在我们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被动的、不值一提的。
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的观察总是无一例外地陷入困惑之中,只有最细心的分析家与最敏锐的观察家,才有可能洞穿潜意识的黑洞,窥知到一点点主导着我们行为的无意识动机。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得以一窥潜意识的暗黑世界的真相——积淤在这个深层次结构之中的是生物无数个世代传承相递的无计其数的共同特征,正是这些永远也不为我们所知的共同特征构成了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
文学家使用一种更易于为公众接受的方式来描述这一潜隐的共同特性——宿命!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行动做出解释——但在这个旨在为了让人们信服的理性解释背后,潜藏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说出来的真正原因。
即使这个“真正原因”也是靠不住的,在此之后是许多就连我们自己都一无所知的神秘原因。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的欲念构成了每一个种族的先天秉性,尤其是在这种秉性上,同属于一个种族的个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时候,这种微小的差别更多地体现在意识的层次面上——比如说,后天教育的结果。
教育固然能够让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仍然是这种固结在基因链条上的独特遗传资讯。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
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
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智力上的差别天高地远,一个补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法]古斯塔夫·勒庞
527.6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