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1)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2)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3)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4)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1)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2)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3)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4)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5)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1)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2)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3)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4)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2)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3)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4)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5)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6)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7)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8)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9)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0)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1)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2)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1)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2)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3)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4)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5)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6)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7)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2)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3)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4)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5)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6)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7)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8)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9)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0)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1)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2)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3)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4)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5)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6)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1)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2)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3)
第二章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1)
第二章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1)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3)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4)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5)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6)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1)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2)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3)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4)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5)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6)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7)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5)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5)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1)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2)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3)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5)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6)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7)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8)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9)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1)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2)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3)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4)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5)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1)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项重大发明与创新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有了发明和创新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就我国而言,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隋唐,直至宋元明清,这几千年甚至百万年的历史行程中都有发明与创新贯穿始终。在历史上,文字、铜器和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彻底摆脱了原始生活,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青铜器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金属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并肩齐名。如果说文字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智力发达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城市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那么青铜器的发明则象征着人类技术创新的一次巨大飞跃,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的巅峰。古往今来,中国青铜以其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之光,在世界铜器之林独树一帜,让西方文明不断投以羡慕的目光。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当世界上的许多民族还处于野蛮时代时,我国就已昂首跨入了殷商的青铜文明之门。不但如此,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之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仅就青铜容器来说,其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后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而不断发展繁荣。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带动某个时代经济革命的动因往往是对生产用具的改革,青铜器当然也起到这种作用。那时,青铜质生产工具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业收获,还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农林家而言,坚固了他们所使用的刀、犁、铲;对渔猎家而言,尖锐了他们所使用的矛、箭等。依靠它,先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并逐步趋于安定,社会秩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并由此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青铜时代的两大主角——商、周两代,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盛的王国。史学家王贵民在一篇题为《商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位置》中提到:商代和同一时期的几个世界文明区域其实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只是互有高低、各有特点。但商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具有几个显著的优越之处:首先是青铜文化创造出全国统一性和地方特殊性相结合的整体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所拥有的辽阔疆域,在古代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青铜文化的多样化。其次,商文明持续了500多年,其历史长久、发展稳定也是举世仅见的。最后,不管是青铜铭文,还是与其有很大关联的甲骨文,都说明了古文字的进步性及其使用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这是商文明的又一优异之点。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2)
毋庸置疑,青铜器自产生之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更承载着灿烂的中国青铜文化。这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在我国众多物质文化中,尽管不乏玉器、瓷器、书画、丝绸、家具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但它们都无法与自成谱系的青铜器相比。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青铜礼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担任着绝无仅有的角色。作为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器具,青铜礼器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都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待奴隶主死后则与其同葬于墓中。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是鼎之类的重器多被人们看作是社稷的象征、权威的体现。古书就记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所以我们不难想象鼎在当时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已转换了角色,成为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特别是西周时期,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青铜礼器已非一般的实用器,不适于在生活中使用,其形象已被先民们制度化、神秘化和权力化。各级奴隶主贵族把他们的信条与期望都铸刻在青铜礼器上,以此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观念。由此看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这恰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
中国青铜器如此奇妙,那么它究竟有多少呢?没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原因就在于它的数量太庞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单就陕西一省而言,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就达3000余件。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微氏家族铜器群中,一个窖就藏有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而且,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并不鲜见。据统计,从汉代至今出土的青铜器中,仅有铭文的就在一万件以上。实际上,有铭文的青铜器仅是少数,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传世的青铜器,这个数字更是无法估量。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3)
然而,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还在于它的品质。其不但种类繁多、形制瑰丽,而且花纹繁缛、制作精湛。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单从酒器类来说,就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等20多个器种,而且每一个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甚至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样式也多姿多彩,犹如百花齐放,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我国“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其器以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虎食人卣就是其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虎的两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作虎踞坐形;虎的前爪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给人一种威胁的紧迫气势,造型相当逼真生动。其提梁至三个支点间布满了花纹,铸造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些优点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而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情趣,进而使得青铜器更具吸引力了。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除了表现在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上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青铜器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仍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期盼时,便想到了将其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从最初开始的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至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超不过50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不仅数量多,还有不少长篇巨制,如著名的毛公鼎铭文达499字,是我国青铜铭文中最长的。春秋以后的铭文慢慢呈现衰弱的趋势。到了战国时期,铭文往往是“物勒工名”,长篇铭文极为罕见。总之,青铜器上的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归根到底,这些精美的青铜器还是与高超的铸造技术分不开的。外国铸造青铜器多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做出很多细巧的东西。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由此可生产出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来。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传统,除铜镜常用失蜡法外,其余大都用合范法。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件,所以在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在许多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屡见不鲜。这种铸造技术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的艺术观赏价值,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使其精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4)
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就是中国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四羊方尊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全器通体以细雷纹为地,线条光洁刚劲。尊的颈部铸有体部为夔形纹、底部饰有兽面纹的蕉叶;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角羊,卷曲地突出于尊外;羊的背部和胸部饰有鱼鳞花纹,连铸在一起的两只前腿和尊的底部上也都铸满夔形花纹。为了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棱脊,使得造型在气势上增强了不少,整体形象在宁静中透出威严感。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是很难达到的。
由于青铜铸造技术的不断成熟,青铜器在我国分布的地域广泛,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了青铜器或青铜遗址。其中,中原地区是中国青铜器的集中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比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有些地区的青铜器体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如分布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属于“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就是其中一种。除了以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器物外,还有别具一格带有异域风格的短剑、短刀和饰牌等,体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我们特别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丛书,以飨读者。本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大量有关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资料,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做了全景式介绍,展现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优良品质。全书以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为线索,将青铜器置身于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从青铜的文化历史、器型纹饰、鉴赏收藏三个大方面介绍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艺术魅力、种类和艺术价值,收集了从夏、商、周时期至清代晚期的相关青铜器精品图,以求读者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接受我国的青铜文化。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9月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1)
第一篇 青铜器与中国文化
青铜器在我国历史悠久,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气势雄伟的司母戊鼎、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就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杰作。此外,我国青铜器上有许多花纹与铭文,而铭文作为了解青铜器和远古人类生活的一把钥匙,是我国独有的。虽然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但是只有中国赋予了青铜器以重大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杰出的艺术典范。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
第一节中国青铜器概况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出土了大宗形态各异的青铜礼器,它们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它作为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礼制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
青铜器的铭文是考古人士关注的另一个热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铭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与周围地区存在接触,如曾与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进行过交流,晚期与东南亚青铜文化有过密切联系。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
Content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1)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2)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3)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4)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1)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2)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3)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4)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5)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1)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2)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3)
第二章 青铜器的分类与功能(4)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2)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3)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4)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5)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6)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7)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8)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9)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0)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1)
第三章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12)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1)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2)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3)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4)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5)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6)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铸与(7)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2)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3)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4)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5)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6)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7)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8)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9)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0)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1)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2)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3)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4)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5)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16)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1)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2)
第一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3)
第二章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1)
第二章 夏代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1)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3)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4)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5)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6)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1)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2)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3)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4)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5)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6)
第四章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7)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五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发展(5)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六章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5)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1)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2)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3)
第七章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1)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2)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3)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4)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5)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6)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7)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8)
第八章 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9)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1)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2)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3)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4)
第九章 华夏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5)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1)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项重大发明与创新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有了发明和创新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就我国而言,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隋唐,直至宋元明清,这几千年甚至百万年的历史行程中都有发明与创新贯穿始终。在历史上,文字、铜器和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彻底摆脱了原始生活,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青铜器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金属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并肩齐名。如果说文字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智力发达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城市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那么青铜器的发明则象征着人类技术创新的一次巨大飞跃,预示着中国古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的巅峰。古往今来,中国青铜以其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之光,在世界铜器之林独树一帜,让西方文明不断投以羡慕的目光。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当世界上的许多民族还处于野蛮时代时,我国就已昂首跨入了殷商的青铜文明之门。不但如此,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之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仅就青铜容器来说,其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后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而不断发展繁荣。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带动某个时代经济革命的动因往往是对生产用具的改革,青铜器当然也起到这种作用。那时,青铜质生产工具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业收获,还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农林家而言,坚固了他们所使用的刀、犁、铲;对渔猎家而言,尖锐了他们所使用的矛、箭等。依靠它,先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并逐步趋于安定,社会秩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并由此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青铜时代的两大主角——商、周两代,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盛的王国。史学家王贵民在一篇题为《商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位置》中提到:商代和同一时期的几个世界文明区域其实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只是互有高低、各有特点。但商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具有几个显著的优越之处:首先是青铜文化创造出全国统一性和地方特殊性相结合的整体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所拥有的辽阔疆域,在古代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青铜文化的多样化。其次,商文明持续了500多年,其历史长久、发展稳定也是举世仅见的。最后,不管是青铜铭文,还是与其有很大关联的甲骨文,都说明了古文字的进步性及其使用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这是商文明的又一优异之点。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2)
毋庸置疑,青铜器自产生之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更承载着灿烂的中国青铜文化。这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在我国众多物质文化中,尽管不乏玉器、瓷器、书画、丝绸、家具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但它们都无法与自成谱系的青铜器相比。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青铜礼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担任着绝无仅有的角色。作为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器具,青铜礼器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都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待奴隶主死后则与其同葬于墓中。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是鼎之类的重器多被人们看作是社稷的象征、权威的体现。古书就记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所以我们不难想象鼎在当时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已转换了角色,成为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特别是西周时期,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青铜礼器已非一般的实用器,不适于在生活中使用,其形象已被先民们制度化、神秘化和权力化。各级奴隶主贵族把他们的信条与期望都铸刻在青铜礼器上,以此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观念。由此看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这恰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
中国青铜器如此奇妙,那么它究竟有多少呢?没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原因就在于它的数量太庞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单就陕西一省而言,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就达3000余件。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微氏家族铜器群中,一个窖就藏有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而且,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并不鲜见。据统计,从汉代至今出土的青铜器中,仅有铭文的就在一万件以上。实际上,有铭文的青铜器仅是少数,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传世的青铜器,这个数字更是无法估量。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3)
然而,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还在于它的品质。其不但种类繁多、形制瑰丽,而且花纹繁缛、制作精湛。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单从酒器类来说,就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等20多个器种,而且每一个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甚至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样式也多姿多彩,犹如百花齐放,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我国“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其器以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虎食人卣就是其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虎的两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作虎踞坐形;虎的前爪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给人一种威胁的紧迫气势,造型相当逼真生动。其提梁至三个支点间布满了花纹,铸造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些优点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而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情趣,进而使得青铜器更具吸引力了。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除了表现在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上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青铜器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仍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期盼时,便想到了将其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从最初开始的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至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超不过50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不仅数量多,还有不少长篇巨制,如著名的毛公鼎铭文达499字,是我国青铜铭文中最长的。春秋以后的铭文慢慢呈现衰弱的趋势。到了战国时期,铭文往往是“物勒工名”,长篇铭文极为罕见。总之,青铜器上的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归根到底,这些精美的青铜器还是与高超的铸造技术分不开的。外国铸造青铜器多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做出很多细巧的东西。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由此可生产出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来。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传统,除铜镜常用失蜡法外,其余大都用合范法。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件,所以在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在许多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屡见不鲜。这种铸造技术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的艺术观赏价值,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使其精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青铜文化》前言(4)
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就是中国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四羊方尊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全器通体以细雷纹为地,线条光洁刚劲。尊的颈部铸有体部为夔形纹、底部饰有兽面纹的蕉叶;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角羊,卷曲地突出于尊外;羊的背部和胸部饰有鱼鳞花纹,连铸在一起的两只前腿和尊的底部上也都铸满夔形花纹。为了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棱脊,使得造型在气势上增强了不少,整体形象在宁静中透出威严感。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是很难达到的。
由于青铜铸造技术的不断成熟,青铜器在我国分布的地域广泛,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了青铜器或青铜遗址。其中,中原地区是中国青铜器的集中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比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有些地区的青铜器体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如分布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属于“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就是其中一种。除了以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器物外,还有别具一格带有异域风格的短剑、短刀和饰牌等,体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我们特别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丛书,以飨读者。本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大量有关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资料,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做了全景式介绍,展现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优良品质。全书以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为线索,将青铜器置身于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从青铜的文化历史、器型纹饰、鉴赏收藏三个大方面介绍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艺术魅力、种类和艺术价值,收集了从夏、商、周时期至清代晚期的相关青铜器精品图,以求读者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接受我国的青铜文化。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9月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1)
第一篇 青铜器与中国文化
青铜器在我国历史悠久,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气势雄伟的司母戊鼎、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就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杰作。此外,我国青铜器上有许多花纹与铭文,而铭文作为了解青铜器和远古人类生活的一把钥匙,是我国独有的。虽然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但是只有中国赋予了青铜器以重大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杰出的艺术典范。
第一章 中国青铜器概况与青铜时代
第一节中国青铜器概况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出土了大宗形态各异的青铜礼器,它们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它作为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礼制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
青铜器的铭文是考古人士关注的另一个热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铭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与周围地区存在接触,如曾与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进行过交流,晚期与东南亚青铜文化有过密切联系。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中国青铜文化
763.4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