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出版说明
第2节:美国的大学改革(1)
第3节:美国的大学改革(2)
第4节:美国的大学改革(3)
第5节:大学战
第6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1)
第7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2)
第8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3)
第9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4)
第10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1)
第11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2)
第12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3)
第13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4)
第14节: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与大学校长
第15节:美国大学的危机(1)
第16节:美国大学的危机(2)
第17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1)
第18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2)
第19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3)
第20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4)
第21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5)
第22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1)
第23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2)
第24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3)
第25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4)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第29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1)
第30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2)
第31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3)
第32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1)
第33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2)
第34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3)
第35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4)
第36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1)
第37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2)
第38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3)
第39节:营利大学的崛起(1)
第40节:营利大学的崛起(2)
第41节:营利大学的崛起(3)
第42节:营利大学的崛起(4)
第43节:营利大学的崛起(5)
第44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1)
第45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2)
第46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3)
第47节: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1)
第48节: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2)
第49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1)
第50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2)
第51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3)
第52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4)
第53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5)
第54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6)
第55节:美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
第56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1)
第57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2)
第58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3)
第59节: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
第1节: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过去六七年中,我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
这是我第一次将旧作重新结集出版,理由如下。第一,在我上述著作中,有关美国教育的部分是读者最喜欢读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题材,分散在许多书中。最近,不少同学、朋友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经常为留学的事情到我这里咨询。他们问的问题,大多在这些书中讲到。可惜因为书太多,自己在推荐他们阅读相关内容时也记忆不清是在哪一本里了。这样集中起来,使用要方便许多。第二,这些书因为是多年之间陆续写成,若干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另外也有些错误之处。把这些"累赘"删掉,编成一个"精本",也是与时俱进之必需。第三,六、七年下来,读者也起了变化。六、七年前十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也许不觉得有必要看这些文字。但如今这些孩子长到了十六、七岁,到了读此书的年龄。大中学的师生、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是本书的主要读者。这一读者群,现在已经开始了更替。我希望此书对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所帮助。
当今的时代变革迅速,六七年是很长的时间。比如,半个多世纪未见的世界经济危机,就在这六、七年间发生,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感觉。但是,大学自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事实上,大学自1200年前后在欧洲创生后,基本的制度历经各种历史的动荡而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属于现代西方最古老、最有连续性的制度。现代西方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形成。所以,这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大学八百多年的历史中,还属于小风小浪。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资产虽然大幅度缩水,但是基本的制度和政策都没有变。甚至为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作法也一直在延续。教授们还是如同六七年前一样教书。六、七年前我们需要从美国大学中学习的东西,今天还在那里,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读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行文中的某些背景是六七年前所发生的事情而已。
这些年我写作中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一群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对我的书几乎每本必买。所以,这次重新将旧作结集出版,一定要和这些老读者交代:你如果买了我过去所有的书,此书就可以不买,除非是为了收藏。同时,我也欣慰地看到,我的这些文字,对新读者还是具有相当的价值。我相信,此书的编辑比那些旧作有了显著的改善。新读者比起老读者来,对其内容吸收起来也将更有效率。
薛涌
2010年1月18日
第2节:美国的大学改革(1)
美国教育的新趋势
美国的大学改革
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
如今,全球都掀起了大学改革的风潮。欧洲的大学要引入市场机制、调高学费,中国也有了一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闹。大家改来改去,样板全是美国的大学。
美国的大学无疑是世界上最为优异的。前哈佛大学的一位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于1990年就宣称:"2/3到3/4世界最好的大学在美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大学的空前繁荣,这个比例以今天的标准看恐怕还是低估了美国大学的实力。大部分诺贝尔奖的得主是由美国大学培养并在美国的大学教书。一流的国际学生也把美国的学校作为首选。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的独霸,但其GDP最多不过为世界GDP的1/3。除了美国的军队外,很少有美国的一个产业部门在世界上具有如此之大的优势。
但是,美国的大学体制并非没有问题。相反,美国的大学正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什么?如何对应?美国人自己也众说纷纭。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析大学危机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什么是美国大学的理念?保守派和自由派观点分立,争论不休,远非那些虔诚的模仿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诸多的问题中,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价钱问题。美国的大学固然是世界最好的,但也是世界最贵的。一流名校的学费,许多已经上了4万美元。若再加上生活费,一年的费用就达到5万美元,超出了美国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是这么贵。即使贵的大学,也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一般老百姓不会花几万美元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但是,大学费用的上涨率,在过去25年中平均每年超出了物价指数的上涨率3?5%,而且超出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率。一个中等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的学费,要比20世纪50年代多工作三倍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教育成为一个烫手的政治问题。民主党强调加强对大学的投入,提高奖学金,共和党则强调控制大学的成本,尽可能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最近经济学家维德(Richard Vedder)出版的《为了学位而破产》(Going Broke by Degree),就是在共和党的立场上提出的惊人之论。他认为,大学费用不断升高的原因,在于大学的运作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捐助人对大学的资助,使大学不守财政纪律,花钱没有边际。
在维德看来,大学费用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大学内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在其他产业部分,生产同样数量的钢铁、汽车、玉米等所花费的工时不断减少,所用的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但在大学,教育同样数量的学生所需的教授和行政人员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学没有产业化,没有经受市场竞争。大学运营的经费,主要靠联邦和州政府的经费以及私人捐助,不是靠学费。如果大学单靠学费活的话,大学就要处处考虑成本。成本一高,价钱一贵,消费者就不买,生产者就丧失了竞争力。可惜,现在美国大学的生存哲学则完全相反,靠的不是节衣缩食,而是靠"斗富"、"寻租",看谁能花大价钱请来明星教授,看谁能够建设豪华设施。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其实比的是投入(如校友捐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而不是产出(如传授知识的总量)。大学弄得越气派,第三方(政府和捐款人)的投资就越多。在维德笔下,美国的大学经营,多少有点像不靠门票吃饭的中国足球俱乐部。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维德的荒唐之处。他甚至说,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价码高,并不是因为大学教给了他们什么,而是大学录取本身把劣等人才过滤掉。企业喜欢大学生,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工作伦理、冒险精神等,在人口中属于前百分之几十的人。这种人不管受什么教育,表现都会超出他人一头。换句话说,大学的主要功绩不是培养人,而是选拔人。选拔人是个很便宜的过程,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这种理论如果成立的话,美国的大学就应该取消,实行中国的科举制了。
第3节:美国的大学改革(2)
事实上,大学费用的上涨另有原因。不错,由于大学费用的上涨超过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美国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上大学需要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说明人们承担大学教育的能力越来越低。相反,美国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率越来越高。原因很简单,知识升值了,受大学教育的人和没有受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最近对年龄在18~64岁的宾夕法尼亚州劳动力工资的调查统计,高中毕业生平均年薪仅为22129美元,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则为44517美元,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平均年薪则高达64597美元。如果本科以四年算,研究生以两年算的话,在大学多待两年,年薪就高出2万美元左右。
另外,学费上涨多少也被夸张了。前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高级行政官员埃伦伯格(Ronald Ehrenberg)就指出,在1997-1998学年,在学费2万美元以上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费如今都涨到了快4万美元)的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5%。全国私立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3785美元,公立学校为3111美元(如今已有显著上涨)。另外,奖学金的因素还没有计算在内。至于大学学费接近或超过4万美元的学校,也并不是那么可怕。比如,哈佛大学就免了家庭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学生的学费,普林斯顿则用奖学金代替了贷款来资助学生。在常青藤,资源之充足令人难以想象。比如,笔者在耶鲁读书时,一些运气好的学生,一年竟能得到4万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去日本学日文,学费生活费全包。一次,一个学生说他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中国旅行,不知道去哪里好。笔者说这首先要看经费来决定。他竟说经费是学校给的,没有限制,值得去的地方都想去!
事实上,上常青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大学建立自己未来事业的人脉。这些大学为了选择绝对的精英,都想方没法让聪明的穷孩子上学。对于富家子弟来说,为了获得这第一等级的人脉,支付每年增长10%以上的学费根本不是个问题。
不过,维德的书中,提出了极有洞见的主张。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比如,对大学第一个1000亿美元的公共投资可能收益甚高,第二个1000亿收益就平平,第三个1000亿可能就是零收益。建立加州大学体系时,公共投入也许属于第一个1000亿。但现在美国则可能是在花第三个1000亿。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越多的州,经济发展越慢,人口正从大学密集型的州流出,证明这些州的竞争力在减退。他的解释是:这些州的政府,把经费从花钱最有效率的部门通过税收的方式提取出来,投放到花钱最没有效率的大学里。他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追加高等教育经费最终没有扩大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追加的钱实际上哄抬了教育成本。最近有报道说美国的学生因为学费上涨过猛而开始去加拿大、英国留学。这说明高学费确实开始影响美国教育的竞争力。
第4节:美国的大学改革(3)
维德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断绝对大学直接的公共资助,把钱直接用教育券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去采购他们的大学教育。这样,大学就会直接面临市场,就会考虑降低成本,州立大学也应该因此而逐渐私有化。
应该说,维德虽然观点过于偏激,要把大学完全当成产业经营,但他也确实指出了大学经营的效率问题,不仅为美国的大学改革,也为中国的大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案。在改革前,中国的大学靠国家的投入已经有了基本的规模,维德所谓的"第一个1000亿"已经花完。如今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确实有盲目强调国家投入、抬高教育成本的恶果。北大、清华等名校接受国家投入的数量,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如此攀比、寻租,最终自然会引起学费的全面上涨。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该有"后知之明"。不要美国大学的质量没有达到,就先攀比人家的费用。
第5节:大学战
大学战
整体看来,这样的判定给各大学提高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凭数据而非名气说话,也给以下弱势大学创造了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本来都名不见经传,但这几年常常排在10名上下,甚至有时成为十大名校。
高等教育要不要产业化?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中国教育界。但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已经非常产业化了。用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执行编辑萨诺夫(Alvin Sanoff)的话说:"现在的精英大学,如同正在打商业战的软件公司,你死我活,都想击败对方。"
竞争一激烈,就会有犯规的事情。2002年春天,普林斯顿录取办公室的几个雇员,竟不惜当"骇客",进入耶鲁新生录取的网页,偷看11位被两个学校都录取的学生的档案。这些学生中,包括时装模特、布什的侄女劳伦·布什(Lauren Bush)。这一偷鸡摸狗的行为,无非是想偷看耶鲁方面给了这些学生什么条件,自己可以决定用什么筹码把这些学生争取过来。众所周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美国顶尖的三所大学。如此精英名校卷入这等勾当,当然就成了一大丑闻。
然而,如果考虑到美国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在意料之中。虽然各大学口口声声反对市场的排名,声称这些排名是不懂教育的人在衡量教育,但是在行动上,大家都不遗余力地要提升自己在排名榜上的名次。实际上,各种排名,都是私人机构操作,大学完全没有与之配合的义务。只要各大学拒绝提供有关资料,大学排名就做不成。可惜,如今的排名,已经成了高等教育市场上最有影响的"消费者指南"。根据1995年的一个研究,SAT考分在1300以上的精英大学新生,79%在决定去哪个学校时受了排名的重大影响。分数在1001到1300之间的,有59%考虑排名因素。考到700分以下的,只有27%考虑排名。看来,越有竞争力的学生,把排名看得越重。所以,越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越不敢得罪排名。
最有名的排名,当然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年一度的大学评价。批评者对这个排名的弱点讲得很清楚:该排名只看投入,不看产出。排名的依据,是一些硬碰硬的数据:学校的财政资源、校友捐助、毕业率、SAT平均成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课堂规模,等等。至于学生如何在学校接受教育,则几乎没有评价。
但是,为了对付这样一个片面的排名,各校可谓挖空心思。据《华尔街日报》1995年的报道,20%的学校提交给《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录取学生的SAT分数资料不实。纽约大学没有把100个穷学生
Content
第1节:出版说明
第2节:美国的大学改革(1)
第3节:美国的大学改革(2)
第4节:美国的大学改革(3)
第5节:大学战
第6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1)
第7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2)
第8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3)
第9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4)
第10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1)
第11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2)
第12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3)
第13节: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4)
第14节: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与大学校长
第15节:美国大学的危机(1)
第16节:美国大学的危机(2)
第17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1)
第18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2)
第19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3)
第20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4)
第21节:谁是世界第一名校(5)
第22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1)
第23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2)
第24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3)
第25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4)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第29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1)
第30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2)
第31节: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3)
第32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1)
第33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2)
第34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3)
第35节: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4)
第36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1)
第37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2)
第38节: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3)
第39节:营利大学的崛起(1)
第40节:营利大学的崛起(2)
第41节:营利大学的崛起(3)
第42节:营利大学的崛起(4)
第43节:营利大学的崛起(5)
第44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1)
第45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2)
第46节:大学:老人的新边疆(3)
第47节: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1)
第48节: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2)
第49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1)
第50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2)
第51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3)
第52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4)
第53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5)
第54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6)
第55节:美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
第56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1)
第57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2)
第58节: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3)
第59节: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
第1节: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过去六七年中,我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
这是我第一次将旧作重新结集出版,理由如下。第一,在我上述著作中,有关美国教育的部分是读者最喜欢读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题材,分散在许多书中。最近,不少同学、朋友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经常为留学的事情到我这里咨询。他们问的问题,大多在这些书中讲到。可惜因为书太多,自己在推荐他们阅读相关内容时也记忆不清是在哪一本里了。这样集中起来,使用要方便许多。第二,这些书因为是多年之间陆续写成,若干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另外也有些错误之处。把这些"累赘"删掉,编成一个"精本",也是与时俱进之必需。第三,六、七年下来,读者也起了变化。六、七年前十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也许不觉得有必要看这些文字。但如今这些孩子长到了十六、七岁,到了读此书的年龄。大中学的师生、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是本书的主要读者。这一读者群,现在已经开始了更替。我希望此书对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所帮助。
当今的时代变革迅速,六七年是很长的时间。比如,半个多世纪未见的世界经济危机,就在这六、七年间发生,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感觉。但是,大学自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事实上,大学自1200年前后在欧洲创生后,基本的制度历经各种历史的动荡而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属于现代西方最古老、最有连续性的制度。现代西方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形成。所以,这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大学八百多年的历史中,还属于小风小浪。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资产虽然大幅度缩水,但是基本的制度和政策都没有变。甚至为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作法也一直在延续。教授们还是如同六七年前一样教书。六、七年前我们需要从美国大学中学习的东西,今天还在那里,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读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行文中的某些背景是六七年前所发生的事情而已。
这些年我写作中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一群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对我的书几乎每本必买。所以,这次重新将旧作结集出版,一定要和这些老读者交代:你如果买了我过去所有的书,此书就可以不买,除非是为了收藏。同时,我也欣慰地看到,我的这些文字,对新读者还是具有相当的价值。我相信,此书的编辑比那些旧作有了显著的改善。新读者比起老读者来,对其内容吸收起来也将更有效率。
薛涌
2010年1月18日
第2节:美国的大学改革(1)
美国教育的新趋势
美国的大学改革
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
如今,全球都掀起了大学改革的风潮。欧洲的大学要引入市场机制、调高学费,中国也有了一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闹。大家改来改去,样板全是美国的大学。
美国的大学无疑是世界上最为优异的。前哈佛大学的一位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于1990年就宣称:"2/3到3/4世界最好的大学在美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大学的空前繁荣,这个比例以今天的标准看恐怕还是低估了美国大学的实力。大部分诺贝尔奖的得主是由美国大学培养并在美国的大学教书。一流的国际学生也把美国的学校作为首选。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的独霸,但其GDP最多不过为世界GDP的1/3。除了美国的军队外,很少有美国的一个产业部门在世界上具有如此之大的优势。
但是,美国的大学体制并非没有问题。相反,美国的大学正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什么?如何对应?美国人自己也众说纷纭。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析大学危机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什么是美国大学的理念?保守派和自由派观点分立,争论不休,远非那些虔诚的模仿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诸多的问题中,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价钱问题。美国的大学固然是世界最好的,但也是世界最贵的。一流名校的学费,许多已经上了4万美元。若再加上生活费,一年的费用就达到5万美元,超出了美国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是这么贵。即使贵的大学,也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一般老百姓不会花几万美元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但是,大学费用的上涨率,在过去25年中平均每年超出了物价指数的上涨率3?5%,而且超出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率。一个中等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的学费,要比20世纪50年代多工作三倍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教育成为一个烫手的政治问题。民主党强调加强对大学的投入,提高奖学金,共和党则强调控制大学的成本,尽可能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最近经济学家维德(Richard Vedder)出版的《为了学位而破产》(Going Broke by Degree),就是在共和党的立场上提出的惊人之论。他认为,大学费用不断升高的原因,在于大学的运作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捐助人对大学的资助,使大学不守财政纪律,花钱没有边际。
在维德看来,大学费用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大学内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在其他产业部分,生产同样数量的钢铁、汽车、玉米等所花费的工时不断减少,所用的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但在大学,教育同样数量的学生所需的教授和行政人员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学没有产业化,没有经受市场竞争。大学运营的经费,主要靠联邦和州政府的经费以及私人捐助,不是靠学费。如果大学单靠学费活的话,大学就要处处考虑成本。成本一高,价钱一贵,消费者就不买,生产者就丧失了竞争力。可惜,现在美国大学的生存哲学则完全相反,靠的不是节衣缩食,而是靠"斗富"、"寻租",看谁能花大价钱请来明星教授,看谁能够建设豪华设施。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其实比的是投入(如校友捐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而不是产出(如传授知识的总量)。大学弄得越气派,第三方(政府和捐款人)的投资就越多。在维德笔下,美国的大学经营,多少有点像不靠门票吃饭的中国足球俱乐部。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维德的荒唐之处。他甚至说,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价码高,并不是因为大学教给了他们什么,而是大学录取本身把劣等人才过滤掉。企业喜欢大学生,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工作伦理、冒险精神等,在人口中属于前百分之几十的人。这种人不管受什么教育,表现都会超出他人一头。换句话说,大学的主要功绩不是培养人,而是选拔人。选拔人是个很便宜的过程,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这种理论如果成立的话,美国的大学就应该取消,实行中国的科举制了。
第3节:美国的大学改革(2)
事实上,大学费用的上涨另有原因。不错,由于大学费用的上涨超过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美国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上大学需要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说明人们承担大学教育的能力越来越低。相反,美国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率越来越高。原因很简单,知识升值了,受大学教育的人和没有受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最近对年龄在18~64岁的宾夕法尼亚州劳动力工资的调查统计,高中毕业生平均年薪仅为22129美元,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则为44517美元,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平均年薪则高达64597美元。如果本科以四年算,研究生以两年算的话,在大学多待两年,年薪就高出2万美元左右。
另外,学费上涨多少也被夸张了。前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高级行政官员埃伦伯格(Ronald Ehrenberg)就指出,在1997-1998学年,在学费2万美元以上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费如今都涨到了快4万美元)的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5%。全国私立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3785美元,公立学校为3111美元(如今已有显著上涨)。另外,奖学金的因素还没有计算在内。至于大学学费接近或超过4万美元的学校,也并不是那么可怕。比如,哈佛大学就免了家庭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学生的学费,普林斯顿则用奖学金代替了贷款来资助学生。在常青藤,资源之充足令人难以想象。比如,笔者在耶鲁读书时,一些运气好的学生,一年竟能得到4万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去日本学日文,学费生活费全包。一次,一个学生说他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中国旅行,不知道去哪里好。笔者说这首先要看经费来决定。他竟说经费是学校给的,没有限制,值得去的地方都想去!
事实上,上常青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大学建立自己未来事业的人脉。这些大学为了选择绝对的精英,都想方没法让聪明的穷孩子上学。对于富家子弟来说,为了获得这第一等级的人脉,支付每年增长10%以上的学费根本不是个问题。
不过,维德的书中,提出了极有洞见的主张。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比如,对大学第一个1000亿美元的公共投资可能收益甚高,第二个1000亿收益就平平,第三个1000亿可能就是零收益。建立加州大学体系时,公共投入也许属于第一个1000亿。但现在美国则可能是在花第三个1000亿。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越多的州,经济发展越慢,人口正从大学密集型的州流出,证明这些州的竞争力在减退。他的解释是:这些州的政府,把经费从花钱最有效率的部门通过税收的方式提取出来,投放到花钱最没有效率的大学里。他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追加高等教育经费最终没有扩大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追加的钱实际上哄抬了教育成本。最近有报道说美国的学生因为学费上涨过猛而开始去加拿大、英国留学。这说明高学费确实开始影响美国教育的竞争力。
第4节:美国的大学改革(3)
维德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断绝对大学直接的公共资助,把钱直接用教育券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去采购他们的大学教育。这样,大学就会直接面临市场,就会考虑降低成本,州立大学也应该因此而逐渐私有化。
应该说,维德虽然观点过于偏激,要把大学完全当成产业经营,但他也确实指出了大学经营的效率问题,不仅为美国的大学改革,也为中国的大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案。在改革前,中国的大学靠国家的投入已经有了基本的规模,维德所谓的"第一个1000亿"已经花完。如今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确实有盲目强调国家投入、抬高教育成本的恶果。北大、清华等名校接受国家投入的数量,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如此攀比、寻租,最终自然会引起学费的全面上涨。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该有"后知之明"。不要美国大学的质量没有达到,就先攀比人家的费用。
第5节:大学战
大学战
整体看来,这样的判定给各大学提高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凭数据而非名气说话,也给以下弱势大学创造了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本来都名不见经传,但这几年常常排在10名上下,甚至有时成为十大名校。
高等教育要不要产业化?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中国教育界。但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已经非常产业化了。用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执行编辑萨诺夫(Alvin Sanoff)的话说:"现在的精英大学,如同正在打商业战的软件公司,你死我活,都想击败对方。"
竞争一激烈,就会有犯规的事情。2002年春天,普林斯顿录取办公室的几个雇员,竟不惜当"骇客",进入耶鲁新生录取的网页,偷看11位被两个学校都录取的学生的档案。这些学生中,包括时装模特、布什的侄女劳伦·布什(Lauren Bush)。这一偷鸡摸狗的行为,无非是想偷看耶鲁方面给了这些学生什么条件,自己可以决定用什么筹码把这些学生争取过来。众所周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美国顶尖的三所大学。如此精英名校卷入这等勾当,当然就成了一大丑闻。
然而,如果考虑到美国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在意料之中。虽然各大学口口声声反对市场的排名,声称这些排名是不懂教育的人在衡量教育,但是在行动上,大家都不遗余力地要提升自己在排名榜上的名次。实际上,各种排名,都是私人机构操作,大学完全没有与之配合的义务。只要各大学拒绝提供有关资料,大学排名就做不成。可惜,如今的排名,已经成了高等教育市场上最有影响的"消费者指南"。根据1995年的一个研究,SAT考分在1300以上的精英大学新生,79%在决定去哪个学校时受了排名的重大影响。分数在1001到1300之间的,有59%考虑排名因素。考到700分以下的,只有27%考虑排名。看来,越有竞争力的学生,把排名看得越重。所以,越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越不敢得罪排名。
最有名的排名,当然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年一度的大学评价。批评者对这个排名的弱点讲得很清楚:该排名只看投入,不看产出。排名的依据,是一些硬碰硬的数据:学校的财政资源、校友捐助、毕业率、SAT平均成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课堂规模,等等。至于学生如何在学校接受教育,则几乎没有评价。
但是,为了对付这样一个片面的排名,各校可谓挖空心思。据《华尔街日报》1995年的报道,20%的学校提交给《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录取学生的SAT分数资料不实。纽约大学没有把100个穷学生

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643.4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