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书评 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1)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2)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3)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4)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5)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6)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7)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8)
电影改变人生(1)
电影改变人生(2)
电影改变人生(3)
电影改变人生(4)
电影改变人生(5)
电影改变人生(6)
电影改变人生(7)
电影改变人生(8)
电影改变人生(9)
电影改变人生(10)
电影改变人生(11)
电影改变人生(12)
电影改变人生(13)
电影改变人生(14)
电影改变人生(15)
电影改变人生(16)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1)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2)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3)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4)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5)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6)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7)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8)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9)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10)
电影人的尴尬(1)
电影人的尴尬(2)
电影人的尴尬(3)
电影人的尴尬(4)
电影人的尴尬(5)
电影人的尴尬(6)
电影人的尴尬(7)
电影人的尴尬(8)
电影人的尴尬(9)
电影人的尴尬(10)
电影人的尴尬(11)
电影人的尴尬(12)
电影人的尴尬(13)
电影人的尴尬(14)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2)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3)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4)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5)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6)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7)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8)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9)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0)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1)
朴素的构成(1)
朴素的构成(2)
朴素的构成(3)
朴素的构成(4)
朴素的构成(5)
朴素的构成(6)
朴素的构成(7)
朴素的构成(8)
朴素的构成(9)
朴素的构成(10)
朴素的构成(11)
朴素的构成(12)
朴素的构成(13)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1)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2)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3)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4)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5)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6)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7)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8)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9)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1)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2)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3)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4)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5)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1)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2)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3)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4)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5)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6)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7)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8)
内容简介
当一个人与电影相遇的时候,电影也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徐静蕾、王朔、格非、毛尖、焦雄屏等十四位导演、评论家、作家讲述那些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中留下印痕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失去的青春流年,以及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同时,也在思考中国电影的现状、过去和未来。
2006年到2007年,《一个人的电影》由《收获》杂志以专栏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广大电影爱好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一个人的电影》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影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国内最著名的导演(贾樟柯、田壮壮、徐静蕾等)、演评家(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和作家(王朔、格非、毛尖,孙甘露等)。
书评 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在小文青和小小文青接头的“豆瓣网”上,一本柠檬色的小书悄然流传。
当孩子们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时,我不知道关于这本书,还能说点什么,可我仍然固执地动笔,或许只为一时性起。我想到自己更年轻的时候,像他们一样挥霍着冲动和灵感,却压抑着荷尔蒙带来的欲望偷偷前行。那时候没有网络,我们需要的表达大多是静默和日记,电影时常充当一种“放肆”的宣泄。于是,我们就这样悄悄的长大,流淌出各自不同的人生。
很多故事只有自己才记得。因为“没事干,票价又很便宜”,贾樟柯遇见了《黄土地》;源于童年追逐电影的情结,格非流连于越剧电影《红楼梦》;三十年后莫言仍会为《卖花姑娘》落泪,而我们或许都有着这样那样关于电影的故事……在这本《一个人的电影》中,不只是那些电影人,似乎每个与电影有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一段陈年旧事。这本书集纳了《收获》杂志十年来“一个人的电影”专栏最经典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和编者细密的心思。仅看那封面,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设计者朱赢椿何以做出“世界上最美的书”。
“踩过”豆瓣网的页面,循着《一个人的电影》开篇的笔触,我仿佛看到几个穿着白衬衫、蓝裤子,踏着塑料凉鞋,系着红领巾的少年端坐电影院的样子。在逝去的岁月中,他们只留下嘹亮的队歌和日渐模糊的背影——那是我们的背影,那背影追随着中国电影成长的年代渐行渐远。那时,电影中时常透出的青涩和懵懂,也折射着我们的青春年少。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电影院里没有“大片”,过街天桥上没有盗版光碟,只是电影比今天更亲切,更让人熟悉。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电影似乎更容易触及所谓“灵魂深处”,它引领时尚,而不是像今天一样被时尚引领。如果记忆没有偏差,它或许比Web2.0更频繁地撬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沿着记忆逆流而上,在更早以前,或在更偏远的地方,它一度占据了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关于乡村电影的记忆,那些奔跑在乡间土路上追赶放映队的体验,也并不是格非一个人的往事,那是一群人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而他们中的另外一些人,则列队进入电影院,在春游般的气氛下感受电影带来的快乐与感动。
如今,在这些昨日少年中,电影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一些以此为生的人奔忙于银幕内外,穿梭于各大电影节之间,而更多的人不过是在街头买买盗版碟打发闲暇时光,偶尔到电影院看看大片,以逃避远离娱乐话题带来的尴尬和不安。我们似乎都忘记了,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这样悄然而逝,无论大片如何,无论艺术电影怎样,无论拷贝是否还用胶片,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电影和我们早已走散的事实。那里曾经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关于美好的表达,甚至有我们暗恋的女孩儿和未能实现的小小心愿……如今,全都不在。
而所有这些,似乎就发生在转身的一瞬间,从此,电影爬行在生活的边缘,它以艺术品、奢侈品、无聊用品的身份,以盗版光盘、网络播客的形式成为社会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从此,电影不过如此。
透过《一个人的电影》,许多人回顾着自己和电影的一段情缘,其中的幸运者是那些还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家伙。徐静蕾、王朔、王小帅、贾樟柯、田壮壮,还有睡不着觉的崔永元,这些人坐在你我的对面,慢慢聊起电影的前世今生,聊起各自与电影的是是非非。我不禁会想,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多久没这么好地聊过了?
原谅我就这样歪曲了一本书,可是又能怎样?谁知道你看了之后会想到什么。如果一本书感动了你,谁会在意扯淡的真实;如果一部电影融化了你,你有何必在意别人眼里的泪水。
别忘了,无论多少人看过,只有你才知道——那是你一个人的电影。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1)
商羊
对于电影,无论是本国的还是世界的,说到“张艺谋”这个名字,已经不需要加上任何前缀。
然而他并非是石破天惊的孙猴子,一经爆出,天赋异禀。今日的地位,是一步也不能怠慢、一步也没有省略地走过来,作品有多张扬恣意,为人就有多收敛谨慎。
关于他:
1950年,出生在西安。
1968年,因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插队到咸阳乾县一个贫穷村庄,原名张诒谋,常常被叫做“张台谋”,能画一人多高的毛主席像。
1971年,打得一手好篮球,被咸阳国棉八厂破格录用。
1978年,全国恢复招生,被电影学院看上摄影才华,但是因超过规定年龄六岁不予录取。后写信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并附摄影作品,被勉强招入学,此后一直背负着“走后门”的阴影。一年之后还差点因为“入学手续不完备”而被劝退,写保证书才得以留下。
1983年,初任摄影。拍摄影片《一个和八个》,该片随后遭禁。次年任《黄土地》摄影,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和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1987年,初任演员。在《老井》中饰演男主角孙旺泉,获日本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7年,首度执导,影片《红高粱》为他抱回了柏林的金熊。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在海外重要电影节上获得的第一个最高奖项。
2006年,执导《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票房三亿多,应该是有史以来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
他肖虎,今年虚岁五十八,目前单身。之前有过一次以离婚告终的婚姻。有一个女儿,已经在美国成家。
《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海宣传的所有活动持续到深夜。之前晚饭,吃到一半就被一家电视台约去采访,他说好好,又磨蹭了一会,因为对一道甜食有很大的兴趣。深夜回酒店,发现自己一个晚上没怎么喝水,于是要一个带汽的水,又补充,要甜的。
他沉默,安静,严肃。一开始,他似乎没有一个喜食甜食的人常有的随和状态;他甚至似乎也完全不像一个喜食甜食的人。
那一天,他执导的歌剧《秦始皇》在大都会公演,执导的《黄金甲》在北美上映第一天。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发文,写道:这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华丽得令人惊叹!喜爱《卧虎藏龙》那种中国古典韵味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舒服,它的调子极度浓烈。不过,所有这些只意味着它们的不同——《满城尽带黄金甲》极度绚烂,这种绚烂不仅包括它的色调,还有那种狂野的情绪喷薄而出。这是一部充满了张力的情节剧。它绝不是肥皂剧,而是恢宏的戏剧。它是关于爱欲与死亡的浓得化不开的戏剧。
如果说最新的一部作品可能是这个导演最近的偏爱,在张艺谋身上,倒也未必看得出任何情感的倾向。他不放松,有时候会传递出一种单纯的压力;他很温和,对人对事不带有任何的藐视,是一个有着恭敬心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2)
时代背景是一个纲
《黄金甲》改编自话剧《雷雨》,里面有两个细节的改动颇有意思。它们分别涉及了一个为爱疯狂的男人和为爱疯狂的女人。
先说“药”。周朴园给繁漪吃的是草药,为了治好她的病。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对她有着感情的男人。到了《黄金甲》,大王给王后吃的却是毒药。
有一种说法:就此暴露了改编者的爱情观,就是“背叛了我的感情的女人必须死”。
张艺谋说,毫不担心类似想法,一切都要以故事的合理性为主。
他和他的创作团队不是没有考虑过仍然让大王给王后吃正常的草药,以此表示,这仍然是一个怀着爱情的君王。然而,整个大背景的转换,使他最初的这个想法怎么都不合理了。
“影片一开始,大王已经知道通奸发生了十天,也隐隐嗅到了谋反即将来临,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感情的背叛,还可能是朝代的更替,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作为一个大王,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怀着爱情给王后吃药,有什么意义呢?”
他熟读《雷雨》,说周朴园不知道繁漪和周萍的奸情,繁漪也没有可能性改朝换代。而大王的毒药就是在大环境有了不同之后,必须做的改动。
其次是“捉奸”。繁漪的“捉奸”是在四凤家中,而王后是在宫中。似乎一个冲出既有牢笼的女人去堵爱人和情敌才是一种真正因爱疯狂的行为,王后显然还不是。张艺谋说,这也不是没有想过。本来曾经想让王后对王子和宫女的捉奸发生在驿站,可是一个王后出宫是多大的事情啊……她的捉奸真的是一个吃醋行为吗?其实不完全是。她只是想告诉这个男人,我知道了,只是这样。在后宫,王子对宫女的玩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一个王后要是想惩处一个宫女,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所以这个王后不仅仅是“捉奸”这样性质的事情,这是一次不值得她大动干戈的“捉奸”。
爱情不是她的主旨,她是为了篡权夺位另立门户。“一旦她执掌了一切,她要什么有什么,她不像繁漪那样没有出路,她是有出路的,就因为她是一个王后。”
他也曾和编剧们一起写过一稿,完全就是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因王后之名的繁漪,写完之后非常激动。然后他们把这一稿剧本拿给一些人看,其中有历史学家、导演、文学专业的学生等等各个领域和年龄的人,得到的反馈是:非常可笑。
“他们觉得可笑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完全不可信。”
他应该是在说,随着大的生存背景的改变,即使艺术家们笔下存在着一些童话式的人物,仍然会遭到现实的迎头痛击。
多年以来,他也不是一个信任童话人物和童话情节的男人。在这一场谈话过程中,可以得知在创作过程中他原来也会保有一些梦幻性质的理想,但是那些东西终究是他不自信的东西,所以他不那么坚持。
“《雷雨》故事之所以会流传乃至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如果抛开了它的时代背景,包括‘五四’时期一代人的苦闷和努力,它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时代背景是一个纲,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是首先要确立的。”
时代的阵痛,往往首先作用于艺术工作者而非其他。对于这个阵痛的记录或者体会,究竟以一种什么方式使它大白天下,这在艺术工作之外。很多时候,这个方式会伤害到艺术家本人,也并非仅此而已。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3)
从来没有秦始皇情结
他的作品触及到秦始皇,一共有三次。
最早,他被邀请拍《古今大战秦俑情》,演的是秦始皇的一员大将蒙天放。后来《英雄》,原本饰演秦始皇最心仪的演员是姜文。最近这一次,在纽约一住近五十天,执导歌剧《秦始皇》,而归心似箭。
“《秦俑》可不是我要拍的,当时我对那种商业片非常抗拒,觉得表演是那么夸张,情节也是……可是现在看看,它仍然是一部很好看的商业片,什么元素都充足,年代的变迁、奇情、故事性、浪漫……什么都有。”
那个时候,秦始皇作为一个背景人物的存在,只是为了一段奇妙的爱情做一个背景注解。他和做演员的张艺谋确实无关。后来他去《老井》中出演了男主角,因此得了东京影帝,如今说:“我只是本色表演,其实任何一个人演那个角色都会得奖。”
在他看来,《老井》是一个几乎接近纪录片的故事片,吴天明又是一个以朴实见长的导演,要的就是一个本色演员。“其实当初最早想要的演员是周里京,如果周里京去了,得奖的就是他。”
“我应该不会再去做演员了,因为演员的工作不能使我兴奋,没有给我带来快感。”
《英雄》的时候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说我抗打压能力强,其实哪里啊,我只是对很多根本不是学术上的讨论完全不屑一顾!我不要看!任何平心静气的讨论、了解之后的讨论都是有价值的,哪怕非常尖锐,可是在根本不接触作品的基础上的所谓批评,我觉得不必理会。”
最早他希望姜文能够出演秦始皇,谈话地点就在张伟平家里。有一段并非来自张艺谋之口的往事,想来真有其事,说的就是姜文当年在《红高粱》剧组里面的两次著名的失踪。都是为了当年热恋的女朋友,一次是回了北京一次是送火车结果直接跳上火车跟着一起去了……两次都把张艺谋急得傻了。姜文的热烈浪漫在当时好不容易把一地高粱种起来的张艺谋眼里,无疑是好气多过好笑。
他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姜文的出走,或者把高粱地委托给当地的老乡,老乡把钱拿回去种自家的玉米地了。
“这次去《秦始皇》也不是我要做的,那是谭盾想做,来找我。我跟他说,咱们不要秦始皇了好不好?咱们改孟姜女哭长城好不好?谭盾喜欢这个东西啊,他说这个是歌剧,和电影不一样。我知道人家又会说我喜欢秦始皇,事实上我没有秦始皇情结的。”
然他终究是秦人,“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个字就是陕西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吴三大写的,笔意曲折中有霸气,应该是他喜欢的风格吧。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书评 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1)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2)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3)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4)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5)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6)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7)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8)
电影改变人生(1)
电影改变人生(2)
电影改变人生(3)
电影改变人生(4)
电影改变人生(5)
电影改变人生(6)
电影改变人生(7)
电影改变人生(8)
电影改变人生(9)
电影改变人生(10)
电影改变人生(11)
电影改变人生(12)
电影改变人生(13)
电影改变人生(14)
电影改变人生(15)
电影改变人生(16)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1)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2)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3)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4)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5)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6)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7)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8)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9)
独特的叙述者和记录者(10)
电影人的尴尬(1)
电影人的尴尬(2)
电影人的尴尬(3)
电影人的尴尬(4)
电影人的尴尬(5)
电影人的尴尬(6)
电影人的尴尬(7)
电影人的尴尬(8)
电影人的尴尬(9)
电影人的尴尬(10)
电影人的尴尬(11)
电影人的尴尬(12)
电影人的尴尬(13)
电影人的尴尬(14)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2)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3)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4)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5)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6)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7)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8)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9)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0)
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11)
朴素的构成(1)
朴素的构成(2)
朴素的构成(3)
朴素的构成(4)
朴素的构成(5)
朴素的构成(6)
朴素的构成(7)
朴素的构成(8)
朴素的构成(9)
朴素的构成(10)
朴素的构成(11)
朴素的构成(12)
朴素的构成(13)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1)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2)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3)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4)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5)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6)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7)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8)
每部电影都有一部传奇(9)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1)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2)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3)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4)
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5)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1)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2)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3)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4)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5)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6)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7)
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亮(8)
内容简介
当一个人与电影相遇的时候,电影也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徐静蕾、王朔、格非、毛尖、焦雄屏等十四位导演、评论家、作家讲述那些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中留下印痕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失去的青春流年,以及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同时,也在思考中国电影的现状、过去和未来。
2006年到2007年,《一个人的电影》由《收获》杂志以专栏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广大电影爱好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一个人的电影》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影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国内最著名的导演(贾樟柯、田壮壮、徐静蕾等)、演评家(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和作家(王朔、格非、毛尖,孙甘露等)。
书评 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在小文青和小小文青接头的“豆瓣网”上,一本柠檬色的小书悄然流传。
当孩子们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时,我不知道关于这本书,还能说点什么,可我仍然固执地动笔,或许只为一时性起。我想到自己更年轻的时候,像他们一样挥霍着冲动和灵感,却压抑着荷尔蒙带来的欲望偷偷前行。那时候没有网络,我们需要的表达大多是静默和日记,电影时常充当一种“放肆”的宣泄。于是,我们就这样悄悄的长大,流淌出各自不同的人生。
很多故事只有自己才记得。因为“没事干,票价又很便宜”,贾樟柯遇见了《黄土地》;源于童年追逐电影的情结,格非流连于越剧电影《红楼梦》;三十年后莫言仍会为《卖花姑娘》落泪,而我们或许都有着这样那样关于电影的故事……在这本《一个人的电影》中,不只是那些电影人,似乎每个与电影有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一段陈年旧事。这本书集纳了《收获》杂志十年来“一个人的电影”专栏最经典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和编者细密的心思。仅看那封面,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设计者朱赢椿何以做出“世界上最美的书”。
“踩过”豆瓣网的页面,循着《一个人的电影》开篇的笔触,我仿佛看到几个穿着白衬衫、蓝裤子,踏着塑料凉鞋,系着红领巾的少年端坐电影院的样子。在逝去的岁月中,他们只留下嘹亮的队歌和日渐模糊的背影——那是我们的背影,那背影追随着中国电影成长的年代渐行渐远。那时,电影中时常透出的青涩和懵懂,也折射着我们的青春年少。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电影院里没有“大片”,过街天桥上没有盗版光碟,只是电影比今天更亲切,更让人熟悉。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电影似乎更容易触及所谓“灵魂深处”,它引领时尚,而不是像今天一样被时尚引领。如果记忆没有偏差,它或许比Web2.0更频繁地撬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沿着记忆逆流而上,在更早以前,或在更偏远的地方,它一度占据了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关于乡村电影的记忆,那些奔跑在乡间土路上追赶放映队的体验,也并不是格非一个人的往事,那是一群人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而他们中的另外一些人,则列队进入电影院,在春游般的气氛下感受电影带来的快乐与感动。
如今,在这些昨日少年中,电影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一些以此为生的人奔忙于银幕内外,穿梭于各大电影节之间,而更多的人不过是在街头买买盗版碟打发闲暇时光,偶尔到电影院看看大片,以逃避远离娱乐话题带来的尴尬和不安。我们似乎都忘记了,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这样悄然而逝,无论大片如何,无论艺术电影怎样,无论拷贝是否还用胶片,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电影和我们早已走散的事实。那里曾经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关于美好的表达,甚至有我们暗恋的女孩儿和未能实现的小小心愿……如今,全都不在。
而所有这些,似乎就发生在转身的一瞬间,从此,电影爬行在生活的边缘,它以艺术品、奢侈品、无聊用品的身份,以盗版光盘、网络播客的形式成为社会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从此,电影不过如此。
透过《一个人的电影》,许多人回顾着自己和电影的一段情缘,其中的幸运者是那些还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家伙。徐静蕾、王朔、王小帅、贾樟柯、田壮壮,还有睡不着觉的崔永元,这些人坐在你我的对面,慢慢聊起电影的前世今生,聊起各自与电影的是是非非。我不禁会想,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多久没这么好地聊过了?
原谅我就这样歪曲了一本书,可是又能怎样?谁知道你看了之后会想到什么。如果一本书感动了你,谁会在意扯淡的真实;如果一部电影融化了你,你有何必在意别人眼里的泪水。
别忘了,无论多少人看过,只有你才知道——那是你一个人的电影。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1)
商羊
对于电影,无论是本国的还是世界的,说到“张艺谋”这个名字,已经不需要加上任何前缀。
然而他并非是石破天惊的孙猴子,一经爆出,天赋异禀。今日的地位,是一步也不能怠慢、一步也没有省略地走过来,作品有多张扬恣意,为人就有多收敛谨慎。
关于他:
1950年,出生在西安。
1968年,因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插队到咸阳乾县一个贫穷村庄,原名张诒谋,常常被叫做“张台谋”,能画一人多高的毛主席像。
1971年,打得一手好篮球,被咸阳国棉八厂破格录用。
1978年,全国恢复招生,被电影学院看上摄影才华,但是因超过规定年龄六岁不予录取。后写信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并附摄影作品,被勉强招入学,此后一直背负着“走后门”的阴影。一年之后还差点因为“入学手续不完备”而被劝退,写保证书才得以留下。
1983年,初任摄影。拍摄影片《一个和八个》,该片随后遭禁。次年任《黄土地》摄影,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和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1987年,初任演员。在《老井》中饰演男主角孙旺泉,获日本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7年,首度执导,影片《红高粱》为他抱回了柏林的金熊。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在海外重要电影节上获得的第一个最高奖项。
2006年,执导《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票房三亿多,应该是有史以来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
他肖虎,今年虚岁五十八,目前单身。之前有过一次以离婚告终的婚姻。有一个女儿,已经在美国成家。
《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海宣传的所有活动持续到深夜。之前晚饭,吃到一半就被一家电视台约去采访,他说好好,又磨蹭了一会,因为对一道甜食有很大的兴趣。深夜回酒店,发现自己一个晚上没怎么喝水,于是要一个带汽的水,又补充,要甜的。
他沉默,安静,严肃。一开始,他似乎没有一个喜食甜食的人常有的随和状态;他甚至似乎也完全不像一个喜食甜食的人。
那一天,他执导的歌剧《秦始皇》在大都会公演,执导的《黄金甲》在北美上映第一天。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发文,写道:这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华丽得令人惊叹!喜爱《卧虎藏龙》那种中国古典韵味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舒服,它的调子极度浓烈。不过,所有这些只意味着它们的不同——《满城尽带黄金甲》极度绚烂,这种绚烂不仅包括它的色调,还有那种狂野的情绪喷薄而出。这是一部充满了张力的情节剧。它绝不是肥皂剧,而是恢宏的戏剧。它是关于爱欲与死亡的浓得化不开的戏剧。
如果说最新的一部作品可能是这个导演最近的偏爱,在张艺谋身上,倒也未必看得出任何情感的倾向。他不放松,有时候会传递出一种单纯的压力;他很温和,对人对事不带有任何的藐视,是一个有着恭敬心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2)
时代背景是一个纲
《黄金甲》改编自话剧《雷雨》,里面有两个细节的改动颇有意思。它们分别涉及了一个为爱疯狂的男人和为爱疯狂的女人。
先说“药”。周朴园给繁漪吃的是草药,为了治好她的病。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对她有着感情的男人。到了《黄金甲》,大王给王后吃的却是毒药。
有一种说法:就此暴露了改编者的爱情观,就是“背叛了我的感情的女人必须死”。
张艺谋说,毫不担心类似想法,一切都要以故事的合理性为主。
他和他的创作团队不是没有考虑过仍然让大王给王后吃正常的草药,以此表示,这仍然是一个怀着爱情的君王。然而,整个大背景的转换,使他最初的这个想法怎么都不合理了。
“影片一开始,大王已经知道通奸发生了十天,也隐隐嗅到了谋反即将来临,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感情的背叛,还可能是朝代的更替,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作为一个大王,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怀着爱情给王后吃药,有什么意义呢?”
他熟读《雷雨》,说周朴园不知道繁漪和周萍的奸情,繁漪也没有可能性改朝换代。而大王的毒药就是在大环境有了不同之后,必须做的改动。
其次是“捉奸”。繁漪的“捉奸”是在四凤家中,而王后是在宫中。似乎一个冲出既有牢笼的女人去堵爱人和情敌才是一种真正因爱疯狂的行为,王后显然还不是。张艺谋说,这也不是没有想过。本来曾经想让王后对王子和宫女的捉奸发生在驿站,可是一个王后出宫是多大的事情啊……她的捉奸真的是一个吃醋行为吗?其实不完全是。她只是想告诉这个男人,我知道了,只是这样。在后宫,王子对宫女的玩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一个王后要是想惩处一个宫女,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所以这个王后不仅仅是“捉奸”这样性质的事情,这是一次不值得她大动干戈的“捉奸”。
爱情不是她的主旨,她是为了篡权夺位另立门户。“一旦她执掌了一切,她要什么有什么,她不像繁漪那样没有出路,她是有出路的,就因为她是一个王后。”
他也曾和编剧们一起写过一稿,完全就是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因王后之名的繁漪,写完之后非常激动。然后他们把这一稿剧本拿给一些人看,其中有历史学家、导演、文学专业的学生等等各个领域和年龄的人,得到的反馈是:非常可笑。
“他们觉得可笑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完全不可信。”
他应该是在说,随着大的生存背景的改变,即使艺术家们笔下存在着一些童话式的人物,仍然会遭到现实的迎头痛击。
多年以来,他也不是一个信任童话人物和童话情节的男人。在这一场谈话过程中,可以得知在创作过程中他原来也会保有一些梦幻性质的理想,但是那些东西终究是他不自信的东西,所以他不那么坚持。
“《雷雨》故事之所以会流传乃至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如果抛开了它的时代背景,包括‘五四’时期一代人的苦闷和努力,它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时代背景是一个纲,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是首先要确立的。”
时代的阵痛,往往首先作用于艺术工作者而非其他。对于这个阵痛的记录或者体会,究竟以一种什么方式使它大白天下,这在艺术工作之外。很多时候,这个方式会伤害到艺术家本人,也并非仅此而已。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3)
从来没有秦始皇情结
他的作品触及到秦始皇,一共有三次。
最早,他被邀请拍《古今大战秦俑情》,演的是秦始皇的一员大将蒙天放。后来《英雄》,原本饰演秦始皇最心仪的演员是姜文。最近这一次,在纽约一住近五十天,执导歌剧《秦始皇》,而归心似箭。
“《秦俑》可不是我要拍的,当时我对那种商业片非常抗拒,觉得表演是那么夸张,情节也是……可是现在看看,它仍然是一部很好看的商业片,什么元素都充足,年代的变迁、奇情、故事性、浪漫……什么都有。”
那个时候,秦始皇作为一个背景人物的存在,只是为了一段奇妙的爱情做一个背景注解。他和做演员的张艺谋确实无关。后来他去《老井》中出演了男主角,因此得了东京影帝,如今说:“我只是本色表演,其实任何一个人演那个角色都会得奖。”
在他看来,《老井》是一个几乎接近纪录片的故事片,吴天明又是一个以朴实见长的导演,要的就是一个本色演员。“其实当初最早想要的演员是周里京,如果周里京去了,得奖的就是他。”
“我应该不会再去做演员了,因为演员的工作不能使我兴奋,没有给我带来快感。”
《英雄》的时候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说我抗打压能力强,其实哪里啊,我只是对很多根本不是学术上的讨论完全不屑一顾!我不要看!任何平心静气的讨论、了解之后的讨论都是有价值的,哪怕非常尖锐,可是在根本不接触作品的基础上的所谓批评,我觉得不必理会。”
最早他希望姜文能够出演秦始皇,谈话地点就在张伟平家里。有一段并非来自张艺谋之口的往事,想来真有其事,说的就是姜文当年在《红高粱》剧组里面的两次著名的失踪。都是为了当年热恋的女朋友,一次是回了北京一次是送火车结果直接跳上火车跟着一起去了……两次都把张艺谋急得傻了。姜文的热烈浪漫在当时好不容易把一地高粱种起来的张艺谋眼里,无疑是好气多过好笑。
他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姜文的出走,或者把高粱地委托给当地的老乡,老乡把钱拿回去种自家的玉米地了。
“这次去《秦始皇》也不是我要做的,那是谭盾想做,来找我。我跟他说,咱们不要秦始皇了好不好?咱们改孟姜女哭长城好不好?谭盾喜欢这个东西啊,他说这个是歌剧,和电影不一样。我知道人家又会说我喜欢秦始皇,事实上我没有秦始皇情结的。”
然他终究是秦人,“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个字就是陕西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吴三大写的,笔意曲折中有霸气,应该是他喜欢的风格吧。
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一个人的电影
1.01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