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内容简介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自序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8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8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0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内容简介
六个“笨”孩子如何全都考上了硕士、博士,甚至成为博士后?对很多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抑或是一个传奇故事,而对于作者彭敦运来说,这却是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实现的梦想。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和一线教师,作者将与您分享养成教育、激励教育和方法教育的智慧。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自序
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在父母的眼里,那都是最美妙的乐音,甚至以为那就是一个天才的呼喊。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乐音的美感在不少人的耳里逐渐衰退,这种天才的呼喊在逐渐趋于平凡。
孩子依然是孩子,家长也依然是家长。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智力一般的普通人。虽然,望子成才,这每一个家庭的热望并没有错。
智力平平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人才?智力平平的孩子,能不能再奏出理想的天籁?教育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无能的老师;没有教不成功的孩子,只有没耐心的家长。
哪位老师天生就是会教书的?哪个家长生来就会侍弄孩子?这些也是后天的经验,也是后天反复琢磨的结果。
由于兄弟们当年的分工,我承担了大家庭六个孩子的教育重任,两个自己的孩子,四个哥哥的孩子。经过种种坎坷,这六个智力平平的孩子,都在大学最难考的年代,相继跨进了重点大学,学完了本科,读上了硕士,还有几个攻读了博士、博士后。而当初,他们中有的初中毕业时还考不上技校;有的读到高中,理化也只能考个二三十分;即使读了大学,还有人记不清20公里的回家路!
有人问我,有秘诀吗?
有哇,我笑着说。“登天”的秘诀就是一步一个脚印 。“教儿”的秘诀就是一天一天摸出来的。我用40年的教学生涯,换来了三句话:小学以前,那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黄金期;读初中了,那是最需要激励的阶段;进入高中,你得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的智慧。至于后面嘛,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着走吧。
什么是养成教育啊?说白了,就是把孩子的行为固化为习惯的教育。社会学家说,人的行为、习惯、事业、人生之间,有一种相对严密的逻辑关系。播种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积淀一种素质;播种一种素质,收获一种人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岁的高斯,不就是因为播种了乐思的习惯,从而收获了世界大数学家的人生?其实,今天好多孩子,不能顺利圆梦,并不是智力出了什么差错,而是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不知道怎样倾听,不知道怎样读书、怎样做笔记……刚跨上起跑线,就已经输了。
素质的养成,仿佛生命的长大,会有碰与磕,会遇到诸如“头疼”、“肚子疼”这样的小病,甚至遭遇一些重症。孩子的进步,都隐含成功与失败的较量,如果没有成人恰当地指导与校正,就很难获得成功。校正的技艺,不是给予巧克力以敷衍,而是要提供适宜的方剂祛痛除病。
我是一位省级重点高中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基层的教育科研人员,曾经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成百上千个父母心中的“太阳”,帮助他们圆过大学梦;前后教过的近6000位学生中,有1000多位走进了国家重点大学,有300多位获得硕士学位,100多位获得博士学位……我以为,良好的养成教育,播种的就是孩子美丽的一生。而当孩子们在成长路上遇到不同的小病时,千万不能只给暂时忘记疼痛的巧克力,因为,巧克力不治肚子疼。
每一个人,都有他梦幻般的少年,回想那读初中的岁月,哪一个不是把自己当作了小大人,企图同成人来比拼一番?哪一个小大人愿意躺在父母的怀里,没有丝毫个性地被抱着前行?但是,小大人们在学海独自摸索的历程,怎么会一帆风顺?而在那不能一帆风顺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啊?是不是“说你行,你就行,我相信你真的能行”?但是,就是在他们最需要激励的时候,常常得到的却是错了位的供给:感情的漠视、物质的丰裕……错位了的给予,只能得到错位了的收成。我遇见一个孩子,父母长期冷漠他,在他的心灵最需要温暖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的业务是麻将,你的任务是学习”,从而使这个希望之星走上了背离读书的道路。如果,在这孩子需要的时候说一声“孩子,虽然我不懂,但是我相信,你能行”呢?
小大人们应该得到的,恰好就是不能错位的激励教育!恰好就是家长们从心底的相信:孩子,你真的能行!
我国的高中教育,是拉开学生素质档次的教育。不同的学习智慧,决定着不同孩子的位序,不同的位序,决定着孩子们不同的人生。
自序我杜撰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做舟。不是投机取巧的“巧”,而是运用学习智慧的“巧”。我以为,不被别人拉开,而能成为黑马,关键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优”的各是什么?是智慧,是方法。这是智力平平的孩子成功的法宝,也是智力平平的孩子摘星的天梯。
你想,那么多作业,那么多内容,你成天陷在其中疲于奔命,找不到纲,挈不住领,你能抓得住得分的诀窍?而提纲挈领就是“巧”读书;而借用登山的高原攀登规律,就是征服高考的智慧。
孩子圆梦三步曲:习惯养成——情感激励——智慧教育。
其实,这很普通,普通得使好多人把它忘记了;普通得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把它丢失了;蓦然回首,它原来在那灯火阑珊处。
今天的家长,哪一个不能说出几桩家教苦,哪一个不能说出几条家教经?但是,无论谁家的孩子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教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一个再称职的家长,也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孩子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所有学科的教学一股脑全包下吧?
家庭教育只能是家庭教育,是给学校补位的教育。
但是,家庭教育又是具有个性的教育。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个性啊?千个师傅千个法。至于我的感悟,就是巧克力不治肚子疼,就是养成——激励——智慧教育三步曲。习惯奶糖不要怕不要怕
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许多孩子十分胆怯,不敢上讲台演板,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接触陌生的环境。然而,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交际,与陌生环境之间的交际,是孩子获得关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孩子进步的阶石。孩子良好的交际习惯,是一种难得的养成性素质。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要怕的精神,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彭舟的这道题算对了吗?”
“没有。”
“哪位小朋友会,来帮他改正?”
“我会。”彭舟又举起了他那只胖胖的小手。
“彭舟,你再来。”阿姨笑眯眯地看着一颠一颠跑上讲台的小胖墩。这孩子还只有三岁,没有经过小班的训练。爸爸“开后门”,就让他直接上了幼儿园的中班。
今天是幼儿园的一次公开课,不仅幼儿园的领导来了,还有来自全县的几十位老师。阿姨今天讲课格外卖力,可是,一道数学题却难住了孩子:3 +5 =?,上台的四个人中,做对了的有三个,其实难住了的只是彭舟一个人。
小胖墩歪着头,写了好一会儿,终于写完了:3 + 5 = 7。
他兴冲冲地给阿姨敬了个礼,跑下讲台,教室里一片笑声。
“老师,错了,我,我来改……”台下的孩子叫声一片。
“谁会,再来帮助彭舟改过来?”
“我”,“我”,“我”……
彭舟再次高高地举起他的小手。
“好,还是你,彭舟。”
“咦……”一片嘘声。
也许是阿姨要挽回课堂停滞的尴尬,也许她是在有意引导这孩子,她给了这小胖墩连续三次机会。然而,彭舟再一次奉献了他的杰作:3 + 5 = 9。
在阿姨惋惜的眼光里,孩子还是那样高兴地走下了台。
“这次彭舟对了吗?”
“没有!”
小胖墩瞪大了眼:怎么会?
“虽然他没有算对,可是他连续几次上台,很勇敢,大家应该向他学习。”阿姨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听课的一位女老师,用爱抚的手摸了摸小胖墩的头,掏出手帕擦去他脸上的粉笔灰。
下课了,阿姨问:“彭舟,做错了题,你怕吗?”
“不怕。”
“为什么?”
“爸爸说,男几(子)汉,不怕错。”
阿姨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这勇敢的小家伙。
这孩子太小了,说实在的,他并不聪明。但是他天不怕、地不怕,黝黑、结实,单纯、可爱。就冲他不怕挫折的性格,阿姨对他格外喜欢。
下午6点,孩子将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了我:“爸爸,3 + 5 不等于6,也不等于7,也不等于9,等于几呀?”我愣住了,为什么他偏偏漏掉了“8”?
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里,我知道了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我感谢那位阿姨,也感谢帮他擦掉粉笔灰的那位老师。
“舟舟,做错了不可怕,再来就是了,人都会犯错误的,爸爸也常错。”
“爸爸,您也错?”
“嗯。”
“大伯会错吗?”
“他也错,是人都会错的。”大伯是他心中最能干的人。
他睁大了眼睛,望着我……
“记住,只要你不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做对的。”
“我不怕,错了再做。”
“好孩子,你今天很勇敢。”
我在他的小脸上好好地亲了一下,他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出于教育理念,我奖励孩子的办法,向来只用精神鼓励,在他的小脸上响亮地亲上一口。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一个孩子,不可能一步走向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失去奋斗的勇气,可怕的是他不敢向前。
记得小儿子第一次在县大礼堂上台演出,那时他不到三岁。上千人鼓掌,一下子把孩子吓哭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阵势,但他依然带着泪水把节目演完。回来后告诉我,蛮多热(人)欢迎,好哄(狠)。他把鼓掌都叫“欢迎”,热烈叫“哄”。
“你怕吗?”
“不怕。”
“还去吗?”
“老西(师)说,明天去西范(去师范演出)。”
第二天后,就再没听说他哭了。
我教给孩子的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不怕”。
还是彭舟,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时,五岁。没有家长带队,他就跟着老师去了。看到队伍里的小不点,连老师也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家长怎么就放心?除了他,即使最小的同学也是大他五岁多呀。
作为家长,我有什么不放心,孩子跟着老师都不放心,跟着谁我放心呢?小彭舟也不怕,背着小挎包,包里放了一条短裤头,一件小汗衫,就大踏步走了。到了夏令营,才知道,那比在家可差多了。第一餐午饭,他只吃了一碗白饭,没有菜,菜被大同学抢光了。第二餐,趁别人站队的时候,他提前在菜钵里夹了一些菜,但是又被别人从碗里扒走了。他又吃了一碗白饭。三天后,他回来了,带着泪水,带着汗水,带着喜悦,他告诉了我夏令营里的生活。我问他,怕不怕?悔不悔?
“不怕。”
“下次还敢去吗?”
“敢!”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只要走路,就有风险。面对风险,你不用怕。
“不怕”。再说,又有什么可怕的事呢?即使有值得怕的,怕就能躲得脱么?把“怕”字左右分解开来看,就是“白用心”。没有必要对“怕”进行过多思考,没有做亏心事,又为什么要去怕呢?
大侄女彭霞到北京读大学,第一次走那么远,我告诉她,孩子,别怕。北京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你能去,是你努力的结果。到北京学习,我相信你能打开人生的视野。她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四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第一次上班走错了路,第二次又错了,第三次依然错了。这孩子,识路的本领如此之差!她告诉我,叔叔,上班差点丢了。我说,孩子,别怕,慢慢会习惯的。她不怕,可她的领导怕了,她的男朋友怕了,这南方来的乡里伢怎么就这个出息?
但她还是不怕,就是凭着这不怕的精神,在沈阳那片陌生的黑土地上,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三侄女彭姗高考以后,要到大学进行录取前的演讲,演讲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我带着她走进庄严的大学校园,登上讲台前的那一刻,看着台前的监考官和考场外面挤成堆的考生,她有些紧张。我告诉她,孩子,别怕,你能行,我听过你的预演,你是最好的。她挤进人群,抬起头,勇敢地走上讲台,第一次在黑板上大书“我爱老师”,然后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了她热爱教育的理由。她得了所有参加演讲学生中的第一。五分钟,就五分钟,奠定了她今后从事教育的基础,也为她毕业后在南国当一名好老师打开了第一道门。多少年后,她告诉我,她的课获得了广州市一等奖,而且走出了国门。我欣慰极了,要是当时她怕了呢,慌了呢?
怕就是白用心。这是彭氏的说文解字法。
我的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不怕的团队。
20年过去了,儿时的许多故事都已经淡忘了,但是,在幼儿园里那次演板,已是博士生的彭舟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那次,不仅让幼儿园的阿姨欣赏了他,听课的老师欣赏了他,爸爸也欣赏了他。他明白,欣赏的不是他会不会算题,而是欣赏他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怕犯错的勇气。
他也讲,我不聪明,我用的是死工夫,凭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丑”的精神。
为此,我欣然。首先是认真首先是认真
真正聪明、出类拔萃的孩子并不多,大多数孩子智力平平,能力相当。但是,孩子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成功,首先并不决定于他是否智力超群,而是决定于他是否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培养认真的态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毛爷爷也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哩。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孩子之间是有聪明与笨拙差异的,几十年的教子经历告诉我,即使孩子笨一点也不要紧,关键的是,他们对事物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毛爷爷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
我家有六个笨孩子,我以为,对这些笨孩子,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
一次,大儿子彭舟从奶奶那里得到一小袋蚕豆,正津津有味地嗑着,我问他,这有多少颗,他信口答道,1000颗。
“真的有1000颗?”
“有。”他坚定地回答。
“我们数一数行吗?”
他不太愿意,放下他的手上美味,心里毕竟不舒服。
“我说只有300颗左右,你的估计可能是对的,我们来证明一下可以吗?”
这下他来劲了,将口袋里的蚕豆统统倒在桌子上,父子俩一同数起来。
“哈,412颗。都不对。”他侥幸地说。
“所以,随口回答的问题不准,当你说出一个数字时,一定要负责,要认真。对吗?”
他仔细地听着,点着头。我看到他的眼睛里一片“认真”。
记得还有一个除夕夜,我和孩子们恰巧谈起了高压电线的问题。我说,高压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电线又粗又重,如果遇到大风,电线之间会相互碰撞,由于电线上有电,会出事故的。
“那怎么办呢?”
“人们会在几根电线之间装一个间线器。”
“什么是间线器?”
我在纸上画了一个图,两个小点的孩子七看八看,就是看不懂。
“我认得高压线,怎么没看见‘间线器’?”最小的说。
望着孩子们迷惘的眼神,我说,“现在外面还蛮亮,我们找找去,好吗?”
“好。”他们异口同声。
“到哪里去,这么晚了?”妈妈开口道。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间线器,我们去看看,马上
Content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内容简介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自序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8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8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9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0节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3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4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5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6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1)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7节(2)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内容简介
六个“笨”孩子如何全都考上了硕士、博士,甚至成为博士后?对很多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抑或是一个传奇故事,而对于作者彭敦运来说,这却是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实现的梦想。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和一线教师,作者将与您分享养成教育、激励教育和方法教育的智慧。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自序
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在父母的眼里,那都是最美妙的乐音,甚至以为那就是一个天才的呼喊。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乐音的美感在不少人的耳里逐渐衰退,这种天才的呼喊在逐渐趋于平凡。
孩子依然是孩子,家长也依然是家长。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智力一般的普通人。虽然,望子成才,这每一个家庭的热望并没有错。
智力平平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人才?智力平平的孩子,能不能再奏出理想的天籁?教育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无能的老师;没有教不成功的孩子,只有没耐心的家长。
哪位老师天生就是会教书的?哪个家长生来就会侍弄孩子?这些也是后天的经验,也是后天反复琢磨的结果。
由于兄弟们当年的分工,我承担了大家庭六个孩子的教育重任,两个自己的孩子,四个哥哥的孩子。经过种种坎坷,这六个智力平平的孩子,都在大学最难考的年代,相继跨进了重点大学,学完了本科,读上了硕士,还有几个攻读了博士、博士后。而当初,他们中有的初中毕业时还考不上技校;有的读到高中,理化也只能考个二三十分;即使读了大学,还有人记不清20公里的回家路!
有人问我,有秘诀吗?
有哇,我笑着说。“登天”的秘诀就是一步一个脚印 。“教儿”的秘诀就是一天一天摸出来的。我用40年的教学生涯,换来了三句话:小学以前,那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黄金期;读初中了,那是最需要激励的阶段;进入高中,你得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的智慧。至于后面嘛,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着走吧。
什么是养成教育啊?说白了,就是把孩子的行为固化为习惯的教育。社会学家说,人的行为、习惯、事业、人生之间,有一种相对严密的逻辑关系。播种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积淀一种素质;播种一种素质,收获一种人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岁的高斯,不就是因为播种了乐思的习惯,从而收获了世界大数学家的人生?其实,今天好多孩子,不能顺利圆梦,并不是智力出了什么差错,而是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不知道怎样倾听,不知道怎样读书、怎样做笔记……刚跨上起跑线,就已经输了。
素质的养成,仿佛生命的长大,会有碰与磕,会遇到诸如“头疼”、“肚子疼”这样的小病,甚至遭遇一些重症。孩子的进步,都隐含成功与失败的较量,如果没有成人恰当地指导与校正,就很难获得成功。校正的技艺,不是给予巧克力以敷衍,而是要提供适宜的方剂祛痛除病。
我是一位省级重点高中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基层的教育科研人员,曾经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成百上千个父母心中的“太阳”,帮助他们圆过大学梦;前后教过的近6000位学生中,有1000多位走进了国家重点大学,有300多位获得硕士学位,100多位获得博士学位……我以为,良好的养成教育,播种的就是孩子美丽的一生。而当孩子们在成长路上遇到不同的小病时,千万不能只给暂时忘记疼痛的巧克力,因为,巧克力不治肚子疼。
每一个人,都有他梦幻般的少年,回想那读初中的岁月,哪一个不是把自己当作了小大人,企图同成人来比拼一番?哪一个小大人愿意躺在父母的怀里,没有丝毫个性地被抱着前行?但是,小大人们在学海独自摸索的历程,怎么会一帆风顺?而在那不能一帆风顺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啊?是不是“说你行,你就行,我相信你真的能行”?但是,就是在他们最需要激励的时候,常常得到的却是错了位的供给:感情的漠视、物质的丰裕……错位了的给予,只能得到错位了的收成。我遇见一个孩子,父母长期冷漠他,在他的心灵最需要温暖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的业务是麻将,你的任务是学习”,从而使这个希望之星走上了背离读书的道路。如果,在这孩子需要的时候说一声“孩子,虽然我不懂,但是我相信,你能行”呢?
小大人们应该得到的,恰好就是不能错位的激励教育!恰好就是家长们从心底的相信:孩子,你真的能行!
我国的高中教育,是拉开学生素质档次的教育。不同的学习智慧,决定着不同孩子的位序,不同的位序,决定着孩子们不同的人生。
自序我杜撰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做舟。不是投机取巧的“巧”,而是运用学习智慧的“巧”。我以为,不被别人拉开,而能成为黑马,关键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优”的各是什么?是智慧,是方法。这是智力平平的孩子成功的法宝,也是智力平平的孩子摘星的天梯。
你想,那么多作业,那么多内容,你成天陷在其中疲于奔命,找不到纲,挈不住领,你能抓得住得分的诀窍?而提纲挈领就是“巧”读书;而借用登山的高原攀登规律,就是征服高考的智慧。
孩子圆梦三步曲:习惯养成——情感激励——智慧教育。
其实,这很普通,普通得使好多人把它忘记了;普通得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把它丢失了;蓦然回首,它原来在那灯火阑珊处。
今天的家长,哪一个不能说出几桩家教苦,哪一个不能说出几条家教经?但是,无论谁家的孩子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教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一个再称职的家长,也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孩子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所有学科的教学一股脑全包下吧?
家庭教育只能是家庭教育,是给学校补位的教育。
但是,家庭教育又是具有个性的教育。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个性啊?千个师傅千个法。至于我的感悟,就是巧克力不治肚子疼,就是养成——激励——智慧教育三步曲。习惯奶糖不要怕不要怕
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许多孩子十分胆怯,不敢上讲台演板,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接触陌生的环境。然而,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交际,与陌生环境之间的交际,是孩子获得关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孩子进步的阶石。孩子良好的交际习惯,是一种难得的养成性素质。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要怕的精神,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1)
“彭舟的这道题算对了吗?”
“没有。”
“哪位小朋友会,来帮他改正?”
“我会。”彭舟又举起了他那只胖胖的小手。
“彭舟,你再来。”阿姨笑眯眯地看着一颠一颠跑上讲台的小胖墩。这孩子还只有三岁,没有经过小班的训练。爸爸“开后门”,就让他直接上了幼儿园的中班。
今天是幼儿园的一次公开课,不仅幼儿园的领导来了,还有来自全县的几十位老师。阿姨今天讲课格外卖力,可是,一道数学题却难住了孩子:3 +5 =?,上台的四个人中,做对了的有三个,其实难住了的只是彭舟一个人。
小胖墩歪着头,写了好一会儿,终于写完了:3 + 5 = 7。
他兴冲冲地给阿姨敬了个礼,跑下讲台,教室里一片笑声。
“老师,错了,我,我来改……”台下的孩子叫声一片。
“谁会,再来帮助彭舟改过来?”
“我”,“我”,“我”……
彭舟再次高高地举起他的小手。
“好,还是你,彭舟。”
“咦……”一片嘘声。
也许是阿姨要挽回课堂停滞的尴尬,也许她是在有意引导这孩子,她给了这小胖墩连续三次机会。然而,彭舟再一次奉献了他的杰作:3 + 5 = 9。
在阿姨惋惜的眼光里,孩子还是那样高兴地走下了台。
“这次彭舟对了吗?”
“没有!”
小胖墩瞪大了眼:怎么会?
“虽然他没有算对,可是他连续几次上台,很勇敢,大家应该向他学习。”阿姨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听课的一位女老师,用爱抚的手摸了摸小胖墩的头,掏出手帕擦去他脸上的粉笔灰。
下课了,阿姨问:“彭舟,做错了题,你怕吗?”
“不怕。”
“为什么?”
“爸爸说,男几(子)汉,不怕错。”
阿姨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这勇敢的小家伙。
这孩子太小了,说实在的,他并不聪明。但是他天不怕、地不怕,黝黑、结实,单纯、可爱。就冲他不怕挫折的性格,阿姨对他格外喜欢。
下午6点,孩子将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了我:“爸爸,3 + 5 不等于6,也不等于7,也不等于9,等于几呀?”我愣住了,为什么他偏偏漏掉了“8”?
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里,我知道了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我感谢那位阿姨,也感谢帮他擦掉粉笔灰的那位老师。
“舟舟,做错了不可怕,再来就是了,人都会犯错误的,爸爸也常错。”
“爸爸,您也错?”
“嗯。”
“大伯会错吗?”
“他也错,是人都会错的。”大伯是他心中最能干的人。
他睁大了眼睛,望着我……
“记住,只要你不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做对的。”
“我不怕,错了再做。”
“好孩子,你今天很勇敢。”
我在他的小脸上好好地亲了一下,他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出于教育理念,我奖励孩子的办法,向来只用精神鼓励,在他的小脸上响亮地亲上一口。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1节(2)
一个孩子,不可能一步走向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失去奋斗的勇气,可怕的是他不敢向前。
记得小儿子第一次在县大礼堂上台演出,那时他不到三岁。上千人鼓掌,一下子把孩子吓哭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阵势,但他依然带着泪水把节目演完。回来后告诉我,蛮多热(人)欢迎,好哄(狠)。他把鼓掌都叫“欢迎”,热烈叫“哄”。
“你怕吗?”
“不怕。”
“还去吗?”
“老西(师)说,明天去西范(去师范演出)。”
第二天后,就再没听说他哭了。
我教给孩子的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不怕”。
还是彭舟,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时,五岁。没有家长带队,他就跟着老师去了。看到队伍里的小不点,连老师也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家长怎么就放心?除了他,即使最小的同学也是大他五岁多呀。
作为家长,我有什么不放心,孩子跟着老师都不放心,跟着谁我放心呢?小彭舟也不怕,背着小挎包,包里放了一条短裤头,一件小汗衫,就大踏步走了。到了夏令营,才知道,那比在家可差多了。第一餐午饭,他只吃了一碗白饭,没有菜,菜被大同学抢光了。第二餐,趁别人站队的时候,他提前在菜钵里夹了一些菜,但是又被别人从碗里扒走了。他又吃了一碗白饭。三天后,他回来了,带着泪水,带着汗水,带着喜悦,他告诉了我夏令营里的生活。我问他,怕不怕?悔不悔?
“不怕。”
“下次还敢去吗?”
“敢!”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只要走路,就有风险。面对风险,你不用怕。
“不怕”。再说,又有什么可怕的事呢?即使有值得怕的,怕就能躲得脱么?把“怕”字左右分解开来看,就是“白用心”。没有必要对“怕”进行过多思考,没有做亏心事,又为什么要去怕呢?
大侄女彭霞到北京读大学,第一次走那么远,我告诉她,孩子,别怕。北京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你能去,是你努力的结果。到北京学习,我相信你能打开人生的视野。她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四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第一次上班走错了路,第二次又错了,第三次依然错了。这孩子,识路的本领如此之差!她告诉我,叔叔,上班差点丢了。我说,孩子,别怕,慢慢会习惯的。她不怕,可她的领导怕了,她的男朋友怕了,这南方来的乡里伢怎么就这个出息?
但她还是不怕,就是凭着这不怕的精神,在沈阳那片陌生的黑土地上,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三侄女彭姗高考以后,要到大学进行录取前的演讲,演讲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我带着她走进庄严的大学校园,登上讲台前的那一刻,看着台前的监考官和考场外面挤成堆的考生,她有些紧张。我告诉她,孩子,别怕,你能行,我听过你的预演,你是最好的。她挤进人群,抬起头,勇敢地走上讲台,第一次在黑板上大书“我爱老师”,然后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了她热爱教育的理由。她得了所有参加演讲学生中的第一。五分钟,就五分钟,奠定了她今后从事教育的基础,也为她毕业后在南国当一名好老师打开了第一道门。多少年后,她告诉我,她的课获得了广州市一等奖,而且走出了国门。我欣慰极了,要是当时她怕了呢,慌了呢?
怕就是白用心。这是彭氏的说文解字法。
我的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不怕的团队。
20年过去了,儿时的许多故事都已经淡忘了,但是,在幼儿园里那次演板,已是博士生的彭舟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那次,不仅让幼儿园的阿姨欣赏了他,听课的老师欣赏了他,爸爸也欣赏了他。他明白,欣赏的不是他会不会算题,而是欣赏他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怕犯错的勇气。
他也讲,我不聪明,我用的是死工夫,凭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丑”的精神。
为此,我欣然。首先是认真首先是认真
真正聪明、出类拔萃的孩子并不多,大多数孩子智力平平,能力相当。但是,孩子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成功,首先并不决定于他是否智力超群,而是决定于他是否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培养认真的态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毛爷爷也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哩。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第02节
孩子之间是有聪明与笨拙差异的,几十年的教子经历告诉我,即使孩子笨一点也不要紧,关键的是,他们对事物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毛爷爷不是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吗?
我家有六个笨孩子,我以为,对这些笨孩子,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
一次,大儿子彭舟从奶奶那里得到一小袋蚕豆,正津津有味地嗑着,我问他,这有多少颗,他信口答道,1000颗。
“真的有1000颗?”
“有。”他坚定地回答。
“我们数一数行吗?”
他不太愿意,放下他的手上美味,心里毕竟不舒服。
“我说只有300颗左右,你的估计可能是对的,我们来证明一下可以吗?”
这下他来劲了,将口袋里的蚕豆统统倒在桌子上,父子俩一同数起来。
“哈,412颗。都不对。”他侥幸地说。
“所以,随口回答的问题不准,当你说出一个数字时,一定要负责,要认真。对吗?”
他仔细地听着,点着头。我看到他的眼睛里一片“认真”。
记得还有一个除夕夜,我和孩子们恰巧谈起了高压电线的问题。我说,高压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电线又粗又重,如果遇到大风,电线之间会相互碰撞,由于电线上有电,会出事故的。
“那怎么办呢?”
“人们会在几根电线之间装一个间线器。”
“什么是间线器?”
我在纸上画了一个图,两个小点的孩子七看八看,就是看不懂。
“我认得高压线,怎么没看见‘间线器’?”最小的说。
望着孩子们迷惘的眼神,我说,“现在外面还蛮亮,我们找找去,好吗?”
“好。”他们异口同声。
“到哪里去,这么晚了?”妈妈开口道。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间线器,我们去看看,马上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笨”孩子的硕博之路
426.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