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卖家选择提供的数据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
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
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
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
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
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荀子说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
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
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
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
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
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
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
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
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
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长期以来,由于礼学家们各宗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古代文献各有不同的
理解,加之历代当权派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文化背景,他们制定的礼
仪制度常有前后矛盾抵触的情况。本章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论证和繁琐的考
据,尽量少介入各家的争执,而把重点放在礼制的沿革演变上。至于五礼以
下的节目分类,大体依照清代学者秦蕙田《五礼通考》的编排。
第一节 吉 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祭
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说法,
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是祝祈福祥之礼。主要内容有:
——祀昊天上帝;
----------------------- 2-----------------------
——祀日月星辰;
——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上是祭天神。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以上是祭地祇。
——祫祭先王、先祖;
——禘祭先王、先祖;
——春祠、夏禴(礿)、秋尝、冬烝,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后代从这三类祭祀中又衍生出许多项目,这里列为天、地、宗庙、其他
四类,分别加以介绍。
一、祀 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为“类”。在殷商甲骨
文中,天神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
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
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
“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
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
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
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
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
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 (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
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2)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
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
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
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
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与五方、五色、四季、五
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代祭天大典的基本网络。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
“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
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
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 (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
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
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
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
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
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
----------------------- 3-----------------------
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
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
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
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
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
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
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 (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
(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
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
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
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
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
而用果蔬,据说是“无益至诚,有累冥道”。(《隋书·礼仪志》)三是圜
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
永明二年 (483年)始用瓦屋。
隋唐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
州社稷、宗庙定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
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
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 (今
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
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
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 (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
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
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
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
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 (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
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
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
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2.祈谷、大雩 (yú)与明堂
(1)祈谷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郑玄认为,这就是“上辛郊祭天”,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信从
郑说者就以这一天为郊祀日。两汉迄于魏晋,多于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将圜
----------------------- 4-----------------------
丘、祈谷混为一谈。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确认祈谷与祀天是两回事,
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区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2
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
靖十年(1531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
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
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 (图1)
图1天坛祈年殿平面图
(2)大雩 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
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隋唐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
遇旱灾,则另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如久雨,
则禜祭于国门。宋代,例行的雩祭在圜丘之左雩坛举行,遇干旱别有祈雨、
祷雨种种祭仪。金、元无雩礼,遇干旱祷雨于宗庙、社稷,或在北郊望祭岳
镇海渎。明嘉靖时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侧建雩坛,行大雪礼。清代在圜匠雩
祀祷雨。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常雩初在立夏,嘉
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
(3)明堂 《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
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
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庙、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
名异而实同。
汉代始建明堂的是武帝。平帝元始四年 (4年),王莽在长安城南建造
了明堂、辟雍等。这个建筑遗址已经发掘,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西汉末年礼
学家对明堂的认识。 (图2)由于对明堂制度争议太大,南北朝时明堂祭祀
就各行其是了;而隋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就明堂的构建争吵出个结果来。唐代
武则天掌权后在东都洛阳毁乾元殿兴建明堂,垂拱四年 (688年)建成,是
一个三层的圆亭形建筑,武后下令改称“万象神宫”,多次在这里举行祭祀
天地的典礼。几年后一场大火烧掉了神宫,武后又下令重建,号称“通天宫”。
建成后,武后改元“万岁通天”,以示庆贺。武氏举行大享礼,受群臣朝贺,
并于四时孟月及季夏行告朔之礼。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也在明堂行大
享礼,合祭天地;次年返西京,才改为季秋在圜丘大享行礼。玄宗开元时,
东都明堂恢复乾元殿旧名,并拆除上层,缩小规模。玄宗到洛阳,常于元旦、
冬至在此殿受朝贺。北宋仁宗时以大庆殿为明堂。南宋初明堂祭祀规模较小,
只祭天地祖宗四位,绍兴四年(1134年)起才逐渐增设从祀神位;十年(1140
年)制定明堂仪注,大致同郊祀礼。明初无明堂之制,季秋大享礼在南郊大
祀殿举行。嘉靖时始议明堂之礼,先将原来的道士之宫元极宝殿充作明堂,
行大享之礼;后又在大祀殿旧址改建大享殿。清初沿用明制,正月上辛在大
享殿合祀天地,并以祖宗配祀,认为大享合祀之礼即是明堂制度。乾隆十六
年 (1751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专行祈谷之礼,而大享为季秋报祀,把
两种祀典区别开来,改正了大享殿即明堂的旧认识。
图2汉长安明堂辟雍中心建筑复原图
3.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
----------------------- 5-----------------------
祭; 《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
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史书记载祭祀五帝,见于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
于西陲,因西方为少皞之神所主,便作西畤 (祭坛),祭白帝。后来,随着
秦的国力增强,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畤,祭祀黄帝的上畤,祭祀炎帝
的下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这四畤的祭祀,每次用驹四匹,木
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颜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
品。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
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五时迎气之祭,都在郊外举
行,所以也称为“五郊”。西汉平帝元始时已有迎气之礼。东汉永平二年(59
年),重定礼制,后代基本沿用。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
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
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
祭黑帝玄冥。这是皇家迎气之礼。地方郡县只行迎春礼。后来,又有在城外
塑造青色土牛两头,并塑有耕夫、犁具的习俗,迎春礼就在青牛旁举行,后
世年画常有“春牛图”,即源出于此。明太祖只祀昊天上帝,从祀之位不列
五帝,也不举行五时迎气之礼。只有迎春出土牛,还保留了五郊之礼的部分
内容。清代沿用明制,也没有五帝之祭。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
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
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
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 (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
月。
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祭日于成山 (今山东成山角),祭月于莱山
(今山东掖县一带)。其在雍城则另有日月祠举行祭祀。汉初,诸多的神祠
中有“东君祠”,祭的就是日神。武帝时在太一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
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竹宫,向东方拜揖行礼;夜晚向西方拜揖行礼,即
“朝日”、“夕月”之礼。尔后,懒散从简,就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
时,王莽改祭礼,仍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
向拜月行“夕月”礼。至魏晋南北朝时,才逐渐确定为春分东郊朝日,秋分
西郊夕月的礼仪。唐以后祭日月礼仪与圜丘祀天相似,但一般规格为中祀,
偶然也有作为大祀的。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
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
日,余则皆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
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
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
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
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
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荀子说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
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
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
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
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
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
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
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
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
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长期以来,由于礼学家们各宗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古代文献各有不同的
理解,加之历代当权派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文化背景,他们制定的礼
仪制度常有前后矛盾抵触的情况。本章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论证和繁琐的考
据,尽量少介入各家的争执,而把重点放在礼制的沿革演变上。至于五礼以
下的节目分类,大体依照清代学者秦蕙田《五礼通考》的编排。
第一节 吉 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祭
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说法,
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是祝祈福祥之礼。主要内容有:
——祀昊天上帝;
----------------------- 2-----------------------
——祀日月星辰;
——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上是祭天神。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以上是祭地祇。
——祫祭先王、先祖;
——禘祭先王、先祖;
——春祠、夏禴(礿)、秋尝、冬烝,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后代从这三类祭祀中又衍生出许多项目,这里列为天、地、宗庙、其他
四类,分别加以介绍。
一、祀 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为“类”。在殷商甲骨
文中,天神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
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
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
“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
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
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
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
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
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 (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
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2)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
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
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
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
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与五方、五色、四季、五
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代祭天大典的基本网络。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
“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
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
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 (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
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
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
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
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
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
----------------------- 3-----------------------
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
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
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
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
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
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
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 (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
(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
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
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
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
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
而用果蔬,据说是“无益至诚,有累冥道”。(《隋书·礼仪志》)三是圜
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
永明二年 (483年)始用瓦屋。
隋唐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
州社稷、宗庙定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
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
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 (今
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
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
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 (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
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
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
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
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 (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
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
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
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2.祈谷、大雩 (yú)与明堂
(1)祈谷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郑玄认为,这就是“上辛郊祭天”,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信从
郑说者就以这一天为郊祀日。两汉迄于魏晋,多于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将圜
----------------------- 4-----------------------
丘、祈谷混为一谈。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确认祈谷与祀天是两回事,
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区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2
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
靖十年(1531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
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
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 (图1)
图1天坛祈年殿平面图
(2)大雩 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
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隋唐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
遇旱灾,则另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如久雨,
则禜祭于国门。宋代,例行的雩祭在圜丘之左雩坛举行,遇干旱别有祈雨、
祷雨种种祭仪。金、元无雩礼,遇干旱祷雨于宗庙、社稷,或在北郊望祭岳
镇海渎。明嘉靖时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侧建雩坛,行大雪礼。清代在圜匠雩
祀祷雨。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常雩初在立夏,嘉
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
(3)明堂 《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
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
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庙、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
名异而实同。
汉代始建明堂的是武帝。平帝元始四年 (4年),王莽在长安城南建造
了明堂、辟雍等。这个建筑遗址已经发掘,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西汉末年礼
学家对明堂的认识。 (图2)由于对明堂制度争议太大,南北朝时明堂祭祀
就各行其是了;而隋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就明堂的构建争吵出个结果来。唐代
武则天掌权后在东都洛阳毁乾元殿兴建明堂,垂拱四年 (688年)建成,是
一个三层的圆亭形建筑,武后下令改称“万象神宫”,多次在这里举行祭祀
天地的典礼。几年后一场大火烧掉了神宫,武后又下令重建,号称“通天宫”。
建成后,武后改元“万岁通天”,以示庆贺。武氏举行大享礼,受群臣朝贺,
并于四时孟月及季夏行告朔之礼。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也在明堂行大
享礼,合祭天地;次年返西京,才改为季秋在圜丘大享行礼。玄宗开元时,
东都明堂恢复乾元殿旧名,并拆除上层,缩小规模。玄宗到洛阳,常于元旦、
冬至在此殿受朝贺。北宋仁宗时以大庆殿为明堂。南宋初明堂祭祀规模较小,
只祭天地祖宗四位,绍兴四年(1134年)起才逐渐增设从祀神位;十年(1140
年)制定明堂仪注,大致同郊祀礼。明初无明堂之制,季秋大享礼在南郊大
祀殿举行。嘉靖时始议明堂之礼,先将原来的道士之宫元极宝殿充作明堂,
行大享之礼;后又在大祀殿旧址改建大享殿。清初沿用明制,正月上辛在大
享殿合祀天地,并以祖宗配祀,认为大享合祀之礼即是明堂制度。乾隆十六
年 (1751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专行祈谷之礼,而大享为季秋报祀,把
两种祀典区别开来,改正了大享殿即明堂的旧认识。
图2汉长安明堂辟雍中心建筑复原图
3.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
----------------------- 5-----------------------
祭; 《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
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史书记载祭祀五帝,见于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
于西陲,因西方为少皞之神所主,便作西畤 (祭坛),祭白帝。后来,随着
秦的国力增强,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畤,祭祀黄帝的上畤,祭祀炎帝
的下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这四畤的祭祀,每次用驹四匹,木
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颜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
品。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
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五时迎气之祭,都在郊外举
行,所以也称为“五郊”。西汉平帝元始时已有迎气之礼。东汉永平二年(59
年),重定礼制,后代基本沿用。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
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
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
祭黑帝玄冥。这是皇家迎气之礼。地方郡县只行迎春礼。后来,又有在城外
塑造青色土牛两头,并塑有耕夫、犁具的习俗,迎春礼就在青牛旁举行,后
世年画常有“春牛图”,即源出于此。明太祖只祀昊天上帝,从祀之位不列
五帝,也不举行五时迎气之礼。只有迎春出土牛,还保留了五郊之礼的部分
内容。清代沿用明制,也没有五帝之祭。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
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
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
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 (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
月。
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祭日于成山 (今山东成山角),祭月于莱山
(今山东掖县一带)。其在雍城则另有日月祠举行祭祀。汉初,诸多的神祠
中有“东君祠”,祭的就是日神。武帝时在太一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
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竹宫,向东方拜揖行礼;夜晚向西方拜揖行礼,即
“朝日”、“夕月”之礼。尔后,懒散从简,就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
时,王莽改祭礼,仍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
向拜月行“夕月”礼。至魏晋南北朝时,才逐渐确定为春分东郊朝日,秋分
西郊夕月的礼仪。唐以后祭日月礼仪与圜丘祀天相似,但一般规格为中祀,
偶然也有作为大祀的。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
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
日,余则皆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

6010052中国古代文化史2
691.8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