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宝

verify-tag6010044中国古代史2

小说

0.8

已售 0
729.21KB

数据标识:D17196593735058920

发布时间:2024/06/29

以下为卖家选择提供的数据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第六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叙 说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公元581年至960年,这38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
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
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
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首先,社会制度先进。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世界中世纪的早期,大
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这时,西欧直至北非、中亚、东亚,
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比起中国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而东方,如日本,
又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才于7世纪中叶开始进行大化革新,逐步确
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会时,隋唐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已
发展1000多年,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业已完备,大大影响了
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其次,生产发展水平高。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衣业,在隋唐时
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锄、铲、镰、犁都有大的改进。水利设施
得到修复和新的开凿,而更为广泛和完善。长溯积累的从犁地、播种、施肥、
灌溉等一整套的农业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良种普遍使用、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隋唐五代的农业生产进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农田大批开垦、粮食单产超过汉
代一倍,一粒种子可收获20至40粒,最多者达百粒,而欧洲最先进的法兰
克王国之单产,仅及中国的1/10至1/20。手工业、商业,欧亚北非各国更
是难望中国之项背。
第三,长期统一。自开皇九年 (589年),隋重新统一以后,隋唐时期
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分裂割据只占短暂的时间。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大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地区,如西欧、拜占庭、
印度等,都处于长期封建割据状态,而由落后族建立的大帝国,极不稳定,
旋生旋灭。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分成东西两部分,
9世纪时,以已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也分崩离析了。唯独中国,统一思
想深入人心,统一局面基本稳定。唐朝版图超过秦汉,加之统一,集权,给
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
的影响。
第四,文化繁荣发达。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
有用文化,而且将中国繁荣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儒
学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发展,从印度传入的佛教,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
盛的顶峰,佛学水平超过了印度,并使中国取代了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禁较少,又使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算进步突出,
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诗、词、散文、传奇小说、变文、音乐、舞
蹈、书法、绘画、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并影响着后世与世界各国。
第五,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文明先进而富庶强大的中国是当时世
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
----------------------- 2-----------------------
一步加强,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长安有各国使臣、商人,有胡人
所开的店铺。汉唐都有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
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隋唐时,尤其唐朝,中国
与中近东、印度、日本、南洋群岛的联系大大加强。商人、使臣来往不绝。
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扬帆航驶,大队的骆驼、马匹奔驰在
丝绸古道之上,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西传,印度、中亚文化
也给中国文化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如服饰、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科学、
历法、数学、医药、各种宗教、物产纷纷传入中国,勇于并善于接受有益新
鲜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国人民,通过吸收外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是如此的先进、文明、繁荣、强大,它在世界特别
是亚洲历史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当时亚洲的中心,
也是世界中心地区之一。亚洲各国人民都企羡中国,“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
“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

灿烂的文化生活”。气势宏大壮阔的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发展史上的特殊、辉煌的地位,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也是
应当予以重视、并深入了解的。
二 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380年的隋唐五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隋朝、唐前
期、唐后期、五代十国。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存在时间很短,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
它结束了长达400年 (中间有西晋短期统一)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
的统一,意义十分重大;隋朝对秦汉以来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作了总结,通
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如科举制度、法律制度、官僚制度、地方
制度、府兵制度等等,这些不仅为唐朝所沿用,而且影响了宋元明清各朝。
隋朝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地位。
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扬帝大业六年(610年)为发展强
盛时期。由于隋文帝和隋场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
于公元589年灭陈,再建了统一的封建国家。隋朝两代君主的连续改革,有
力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和积累,国内各民族的
联系得到加强,呈现出繁荣富强的局面。各种制度的建立,有着承前启后的
历史作用。从隋场帝大业七年 (611年)起,隋初便积存起来,到炀帝时恶
性发展的种种弊端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隋场帝的暴
虐统治,则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形成全国性
大起义,最后把隋扬帝和隋皇朝一起埋葬。
唐前期公元618年至755年。以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为界,唐朝
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是唐朝兴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
的时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高祖特别是唐太宗统治的
贞观时期,为唐朝的强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唐前期近百年连续不断的政治
经济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全面革新和发展了各种封建制度,使唐朝统治
走上封建的正轨。唐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发展,社会财富有较大的增长
① 〔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18 页。
----------------------- 3-----------------------
和积累,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唐太宗确立的较
为开明的政治,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吏治的清明,这样的政治局面,加
上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昌盛,民族关系的融洽,又使唐皇朝成为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唯一的女皇
帝武则天以及“开元盛世”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唐皇朝以强大的国势、繁荣
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科学为依托,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同世界特别是
亚洲各国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成为当时各国交流的中心。
唐朝统治者巧妙地削弱相权、加强中央王权的政治斗争艺术,健全科举
制度、相对公平和带有“任人唯贤”性质的人才选拔方法,开明的文化政策、
积极的对外开放方针,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持续不断的进行改革,对后世
以及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周边各国学习唐文化形成热潮,大
大推动了他们封建化的进程。唐朝恢宏的气势、开阔的局面、繁荣先进的物
质、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吸引着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唐朝在中国历史
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这
是一个值得中华各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历史时期。
唐后期公元755年至907年。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危机的
集中反映,它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使唐朝自此由盛转衰。唐朝的
社会生产由发展变为停滞,唐朝统一中央集权转向了地方分裂割据,唐朝较
为缓和的社会矛盾变得激化起来了,唐朝在民族关系中也从主动转向了被
动。唐后期各种社会问题都凸现出来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宦官专政,
政治益加黑暗,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力量。民族关系紧张、社会阶
级矛盾尖锐,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
唐王朝,使之土崩瓦解。在农民起义的扫荡下,藩镇重新组合,数量大为减
少,推动了统一趋势的发展。唐末农民大起义,朦胧感到社会问题在于不平
等、不平均,从而在其领袖的称号、年号中有了“均平”字祥,反映了农民
起义的巨大进步及其空想主义。天祐四年 (907年)朱温控制唐朝廷后,废
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朱温建立后梁,中国进入了公开分裂割
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五个短命朝代,这就是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及河东地区,出现十个割据政
权,它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
合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也是统一趋势不断增长
的时期。北方地区战争不断,社会经济遭到较大破坏,军阀掌权、政治腐败;
南方地区虽有多个割据政权,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相互间的竞争,
加之南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样,南方各政权统
治者的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一
系列改革,特别是整治了骄兵悍将,增强了国力,统一势力由此进一步超过
分裂势力,为再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五代时期,契丹族兴起于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并在公元916年建立了
契丹民族国家,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契丹处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两种生产
方式并存时期。契丹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干预中原政局,后晋时,取得了对
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直至北宋,它与宋及西夏鼎立。
三 基本史料
----------------------- 4-----------------------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具备原始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史料,可信性大,
史料价值也大。考古发掘的资释,便是最可靠最可信的史料。考古发掘出来
的隋唐五代文物以及发掘报告,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还可参看《新中国考古
收获》、《考古文物工作三十年》。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既具有考古文
物的性质,又是保留至今的古文献,价值更大。可查阅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编
《敦煌资料》第一辑,日本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之录文,唐长孺主
编《吐鲁番文书》,还可查看敦煌文书微缩胶卷。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特别是唐朝重视历史的鉴戒作用,
所以也就注意史料的积累。唐朝确立了官修史书制度,二十四史中,有八史
是唐初修的。唐朝政府积累的史料有起居注、实录、时政记、日历和国史等,
为后人修唐史保留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隋书》85卷,唐魏徽等撰。贞观年间隋史与梁、陈、北齐、周史同时
修成,《隋书》55卷,只有纪传,后又修这五代之志,为《五代史志》30
卷,以后合至《隋书》,遂为今之85卷《隋书》。是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
李为光等于开运二年 (945年)修成,时宰臣为刘昫,故题刘昫撰。宋代又
修唐史,故称后晋所修之书为《旧唐书》。唐代宗以前都抄自实录、国史,
以后则收集材料编成,故《旧唐书》虽有芜杂、阙略的缺点,但全书材料详
尽,叙事尚完备,不失为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书籍。《新唐书》出
现后, 《旧唐书》不被重视,刻本少,又残缺,清乾隆时才复刻。
《新唐书》225卷,宋欧阳修、宋祁撰。宋仁宗对 《唐书》不满,下令
设书局重修,经17年于嘉祐五年 (1060年)编成,由提举官曾公亮领衔表
进,实际修书负责人为宋祁、欧阳修。欧阳修修纪,宋祁修传,志、表是范
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分修。 《新唐书》文省事增,添加了不
少列传和史事,其志书也较详细。由于文字过省,有些不易看清。两唐书互
有长短,《新唐书》志、表较好,列传次之,本纪为差,《旧唐书》纪、志、
传好恶相等,两书都是研究唐史不可少的重要史书。
《旧五代史》150卷,宋薛居正等撰。宋开宝六年(973年)命薛居正监
修五代史,明年修成。同修的有卢多逊、扈蒙、李昫等。由于五代均有实录,
又有据实录改编的实录简编,所以五代史修得较快,它保存了不少有用资料。
以后欧阳修修五代史,薛史称《旧五代史》,欧书为《新五代史》。金章宗
泰和七年(1207年)下令削去《旧五代史》,只用《新五代史》。这样,《旧
五代史》渐少,明修《永乐大典》,按韵将《旧五代史》分割纳入。清修《四
库全书》竟找不到《旧五代史》原本,只好从各书中辑出,重编成书。
《新五代史》74卷,欧阳修撰。是书原名 《五代史记》为欧阳修私撰,
系唐朝设馆修史后,历代正史中唯一私人著作。他贯彻孔子作《春秋》乱臣
贼子惧的原则,对人物事件进行褒贬。全书依然采取文省事增方针,尽量简
化《旧五代史》的文字而增加史事,十国与“四夷”都比薛史为详。新旧五
代史亦可互为补充以研究五代史。
《九国志》12卷,原为55卷,宋路振撰。九国指吴、南唐、闽、北汉、
南汉、楚、荆南、吴越、前后蜀,实为十国。书久无刊本,清乾隆时邵晋涵
从《永乐大典》辑录散编,首尾完善,周梦棠为之按国分编,为传136篇,
析为12卷。此书可补十国史事之缺。
----------------------- 5-----------------------
《南唐书》30卷,宋马令撰。另《南唐书》15卷,宋陆游撰。马书记事
较多,并有为南唐所灭闽、楚二国列传;另有 《建国谱》,虽夫之简略,实
为南唐之地理志。陆书文字简洁,纪、传有不少为马书所无,还增设了一些
传。用时,两书可互相补充。清末嘉业堂刊印 《南唐书补注》18卷,以陆书
为主,将马书分别入注,成为《南唐书》资料汇编,可以参考。
《十国春秋》114卷,清康熙初吴任臣撰。吴据正史、文集、杂史、地
志、笔记、小说、类书、憎传等综合编成。他对别史可存者,多加注明,对
旧说虚诬处,加以辨正,所立五表,尤为可贵。但此书只是汇集众书所说,
并无原始资料。不过,在十国史事散乱情况下,有此一书,也为查阅提供了
方便。
《资治通鉴》294卷, 《资治通鉴考异》30卷,宋司马光编集的编年体
通史。它记述了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即战国至五代1362年的史事。
同修的史家是刘恕、刘昫、范祖禹及司马康。司马光用19年编集此书是为了
给君主“资治”,提供历史鉴戒。本书史料价值最高的是隋唐五代部分,可
与《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等并用。宋末元初胡三省为《资治通鉴》
所作的注释,范围极广,涉及各种典章制度、文物、天文、历法、民族、地
理,并校正了书中的一些不妥之处。 《资治通鉴》及胡注,都是学习隋唐五
代史所不可缺少的。
《唐鉴》12卷,宋范祖禹撰。范祖禹协助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负责
唐朝之长编。他作此书,论述唐代政治得失,计306篇,献给宋哲宗,作为
施政的鉴戒。《唐鉴》并无超出《资治通鉴》的史料,但有些看法与司马光
data icon
6010044中国古代史2
0.8
已售 0
729.21KB
申请报告